CN210243945U - 成像镜头、成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成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43945U
CN210243945U CN201921323996.4U CN201921323996U CN210243945U CN 210243945 U CN210243945 U CN 210243945U CN 201921323996 U CN201921323996 U CN 201921323996U CN 210243945 U CN210243945 U CN 2102439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unit
imaging
unit
eq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2399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Qing Mao
毛庆
Yuan Chen
陈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SZ DJI Innov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2399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439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439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439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成像装置及电子设备,成像镜头沿着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单元(10)、第二透镜单元(20)、第三透镜单元(30)、第四透镜单元(40)、第五透镜单元(50)、第六透镜单元(60)以及成像组件。第一透镜单元(10)、第三透镜单元(30)以及第六透镜单元(60)沿光轴的位置固定,第二透镜单元(20)、第四透镜单元(40)以及第五透镜单元(50)可沿光轴移动。通过调节第二透镜单元(20)、第四透镜单元(40)以及第五透镜单元(50)沿光轴移动,以进行聚焦操作,实现调节焦距的目的。采用多组透镜单元移动的对焦方式,能够满足更多的焦距要求,有利于成像镜头的小型化设计。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成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成像镜头、成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便携式电子产品逐渐兴起,具有小型化高像素大光圈的摄像镜头产品得到更多人们的青睐。
为了满足小型化的要求,目前市面上的微距镜头通常采用单组对焦方式,当需要达到高拍摄倍率时,往往需要将镜头长度做的很长以达到长焦镜头的效果,这样导致镜头小型化程度低,无法实现便携化,无法满足更高阶的镜头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成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沿着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单元、第二透镜单元、第三透镜单元、第四透镜单元、第五透镜单元、第六透镜单元以及成像组件;
所述第一透镜单元、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以及所述第六透镜单元沿光轴的位置固定,所述第二透镜单元、所述第四透镜单元以及所述第五透镜单元可沿光轴移动,以进行聚焦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成像组件包括成像面,任意对焦状态下成像镜头沿物侧至像侧方向上第一个具有屈折力的透镜单元的物侧面顶点到成像面的距离为TTL,无穷远处物体清晰成像到成像面状态下成像镜头的总焦距为EFL,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1≤TTL/EFL≤2。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任意对焦状态下成像镜头沿物侧至像侧方向上第一个具有屈折力的透镜单元的物侧面顶点到成像面的距离是指任意对焦状态下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顶点到成像面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成像镜头满足第一镜头配置情况、第二镜头配置情况、第三镜头配置情况、第四镜头配置情况以及第五镜头配置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镜头配置情况包括:所述第二透镜单元沿着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且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且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二镜头配置情况包括:所述第三透镜单元沿着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和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且像侧面为凹面;
所述第三镜头配置情况包括:所述第四透镜单元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
所述第四镜头配置情况包括:所述第五透镜单元沿着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和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九透镜;所述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且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九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及
所述第五镜头配置情况包括:所述第六透镜单元沿着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十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十一透镜、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十二透镜;所述第十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十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十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进一步地,在所述成像镜头进行聚焦操作时,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在光轴上的行进量的绝对值为D2,所述第四透镜单元在光轴上的行进量的绝对值为D4,所述第五透镜单元在光轴上的行进量的绝对值为D5;
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至少一个条件式:0.05≤D2/EFL≤0.4、0.075≤D4/EFL≤0.3以及0.2≤D5/EFL≤0.4。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焦距为F2,所述第四透镜单元的焦距为F4,所述第五透镜单元的焦距为F5;
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至少一个条件式:0.4≤|F2/EFL|≤3、0.3≤|F4/EFL|≤1.5以及1≤|F5/EFL|≤3。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中最靠近物侧面的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所述第四透镜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单元中最靠近物侧面的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
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至少一个条件式:65≤V2≤97和50≤V4≤97。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透镜单元最靠近物侧面的表面曲率为C1,所述第四透镜单元最靠近像侧面的表面曲率为C2,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1.0≤(C1+C2)/(C1-C2)≤1.0。
进一步地,所述成像镜头在无穷远处的拍摄倍率大于等于1:2。
进一步地,还包括可变光圈,设于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和所述第四透镜单元之间;无穷远处物体清晰成像到成像面状态下所述可变光圈的直径达到最大值时成像镜头的开放光圈数为Fno,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32≥Fno≥2。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五透镜单元为联动透镜单元,所述第四透镜单元的物侧面与所述可变光圈之间具有第一空气间隔,所述第四透镜单元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五透镜单元的物侧面之间具有第二空气间隔,所述第五透镜单元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六透镜单元的物侧面之间具有第三空气间隔,所述第一空气间隔、所述第二空气间隔以及所述第三空气间隔的和为定值。
进一步地,所述成像镜头在近距离处的拍摄倍率为1:1,所述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七透镜单元;所述第七透镜单元位于所述第一透镜单元靠近物侧面的一侧,所述第七透镜单元沿着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十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十四透镜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十五透镜,任意对焦状态下成像镜头沿物侧至像侧方向上第一个具有屈折力的透镜单元的物侧面顶点到成像面的距离是指任意对焦状态下所述第十三透镜的物侧面顶点到成像面的距离;所述第十四透镜的焦距为Fs,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Fs/EFL|≥0.4;
所述成像镜头在近距离处的拍摄倍率为1:1,所述成像镜头还包括第八透镜单元,所述第八透镜单元位于所述第六透镜单元靠近像侧面的一侧,所述第八透镜单元沿着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十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十七透镜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十八透镜;所述第十七透镜的焦距为Ft,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Ft/EFL|≥0.4。
进一步地,所述成像镜头包括第一壳体部,所述第一透镜单元、所述第二透镜单元、所述第三透镜单元、所述第四透镜单元、所述第五透镜单元、所述第六透镜单元以及所述第七透镜单元均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部内;或
所述成像镜头包括第一壳体部,所述第一透镜单元、所述第二透镜单元、所述第三透镜单元、所述第四透镜单元、所述第五透镜单元、所述第六透镜单元以及所述第八透镜单元均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部内。
进一步地,所述成像镜头包括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所述第二壳体部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部靠近物侧面的一侧;所述第一透镜单元、所述第二透镜单元、所述第三透镜单元、所述第四透镜单元、所述第五透镜单元以及所述第六透镜单元均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部内,所述第七透镜单元安装于所述第二壳体部内;或
所述成像镜头包括第一壳体部和第三壳体部,所述第三壳体部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部靠近像侧面的一侧;所述第一透镜单元、所述第二透镜单元、所述第三透镜单元、所述第四透镜单元、所述第五透镜单元以及所述第六透镜单元均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部内,所述第八透镜单元安装于所述第三壳体部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包括电子感光元件以及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成像镜头,所述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和如上实施例所述的成像装置,所述成像装置设于所述设备本体。
由以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成像镜头,可以通过调节第二透镜单元、第四透镜单元以及第五透镜单元沿光轴移动,实现调节焦距的目的。采用多组透镜单元移动的对焦方式,能够满足更多的焦距要求,有利于成像镜头的小型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另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的凸轮线示意图。
图4至图10是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产品性能及产品参数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产品参数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产品参数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成像装置及电子设备。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成像装置及电子设备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其中,该成像镜头包括多个镜头单元。进一步地,该成像镜头至少有一个镜头单元固定,以及至少一个镜头单元可以移动。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有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个镜头单元固定,以及设置有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个镜头单元可以移动。优选地,该成像镜头中有多个镜头单元固定,以及多个镜头单元可以移动;其中,多个可以移动的镜头单元可以是单独移动,也可以是多个联动。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有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个镜头单元固定,设置有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个镜头单元单独移动,和/或设置有两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个镜头单元联动,在此不作限定。对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包括上述成像镜头的成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可以作为微距镜头用于微距拍摄。沿着物侧至像侧依次可以包括第一透镜单元、第二透镜单元、第三透镜单元、第四透镜单元、第五透镜单元、第六透镜单元以及成像组件。所述第一透镜单元、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以及所述第六透镜单元沿光轴的位置固定,所述第二透镜单元、所述第四透镜单元以及所述第五透镜单元可沿光轴移动,以进行聚焦操作。
以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成像镜头,可以通过调节第二透镜单元、第四透镜单元以及第五透镜单元沿光轴移动,实现调节焦距的目的。采用多组透镜单元移动的对焦方式,能够满足更多的焦距要求,有利于成像镜头的小型化设计。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可以在成像系统中作为微距镜头用于微距拍摄。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可以包括第一透镜单元10、第二透镜单元20、第三透镜单元30、第四透镜单元40、第五透镜单元50、第六透镜单元60以及成像组件,成像组件可以包括成像面90。在本实施例中,沿着物侧(可以理解为是待拍摄物体的一侧,图中所示为左侧)至像侧(可以理解为是用于成像待拍摄物体的成像组件的成像面90的一侧,图中所示为右侧),第一透镜单元10、第二透镜单元20、第三透镜单元30、第四透镜单元40、第五透镜单元50、第六透镜单元60以及成像组件沿光轴91依次设置。外部光线依次通过第一透镜单元10、第二透镜单元20、第三透镜单元30、第四透镜单元40、第五透镜单元50以及第六透镜单元60,经过第六透镜单元60的光线被传输到成像组件的成像面90上完成被拍摄物体的成像。
所述第一透镜单元10、所述第三透镜单元30以及所述第六透镜单元60沿光轴91的位置固定,所述第二透镜单元20、所述第四透镜单元40以及所述第五透镜单元50可沿光轴91移动,以进行聚焦操作。可以理解的,在执行从无穷远处物体到近距离处物体的聚焦操作时,第二透镜单元20、第四透镜单元40以及第五透镜单元50可沿光轴91往复移动,即在从无穷远处物体向近距离处物体成像时,第二透镜单元20、第四透镜单元40以及第五透镜单元50可以沿着光轴91以相同的行进量或不同的行进量向物侧移动进行对焦。在进行微距拍摄时,通过第二透镜单元20、第四透镜单元40以及第五透镜单元50沿光轴91移动,这种多组对焦的方式,可以改变光线的传播路径进而达到调节焦距的作用,能够满足更多的焦距要求,功能更加丰富。
参见图2所示,是从无穷远到近距离对焦过程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的群组移动示意图。在进行微距拍摄时,在从无穷远处物体向近距离处物体成像时,第二透镜单元20、第四透镜单元40以及第五透镜单元50沿着光轴91向物侧移动进行对焦,以达到微距拍摄的对焦要求。
相比传统的单组对焦的方式,即一组透镜单元移动,光线的传播路径只能产生一种变化趋势,因此要达到某个距离较近的微距拍摄的焦距要求,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距离需要达到较大的距离,这就要求镜头相应的也要达到这个长度要求,导致产品体积较大,不便于携带。本实用新型采用多组对焦的方式,第二透镜单元、第四透镜单元以及第五透镜单元的行进量可以各不相同,光线的传播路径也可以产生多种变化趋势,可以节省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距离,进而减小镜头的长度,有利于成像镜头的小型化设计。
此外,目前传统的单组对焦的方式部分采用前组对焦,进行微距拍摄时,镜头前伸可能会触碰到被拍摄物体,影响拍摄效果。传统的单组对焦的方式还有一部分采用后组对焦,容易因对焦而暴露在空气中的部件增加了灰尘吸附进入镜头的几率。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由于位于相对两侧最外侧的第一透镜单元和第六透明组沿光轴的位置是固定的,在进行微距拍摄时,镜头与被拍摄物体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不会因调焦而误触碰到被拍摄物体,保证了拍摄质量。还可以降低因对焦而暴露在空气中的部件灰尘吸附进入镜头的几率。
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可以包括壳体,第一透镜单元10、第二透镜单元20、第三透镜单元30、第四透镜单元40、第五透镜单元50、第六透镜单元60以及成像组件均设在该壳体内。壳体可以设置凸轮结构和与凸轮结构配合的调节件,通过转动调节件沿着凸轮结构转动,实现调节第二透镜单元20、第四透镜单元40以及第五透镜单元50沿着光轴91移动的效果。可选地,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可以包括第一壳体部,所述第一透镜单元10、所述第二透镜单元20、所述第三透镜单元30、所述第四透镜单元40、所述第五透镜单元50以及所述第六透镜单元60均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部内。用于调节第二透镜单元20、第四透镜单元40以及第五透镜单元50的凸轮结构及对应的调节件均可以设在第一壳体部上。
第一透镜单元1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单元20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单元30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单元40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单元50具有正屈折力,第六透镜单元60具有负屈折力。通过上述设置,使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的光焦度(即屈折力)搭配合理,能够很好的获得不同物距物体的清晰成像,从而达到不同的物像放大倍率。成像镜头的每个镜头单元可以具有各自的镜头配置情况。
第一镜头单元10的镜头配置情况可以包括:第一透镜单元10可以包括第一透镜11,第一透镜11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11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一透镜11的像侧面为凸面或凹面,可有效修正离轴处的周边像差。在执行从无穷远处物体到近距离处物体的聚焦操作时,第一透镜单元10沿光轴91的位置固定,可以理解为是第一透镜11在光轴91上的位置固定。外部物体发出的光线自第一透镜单元10的第一透镜11的物侧传输进第一透镜单元10,再通过第一透镜单元10的第一透镜11的像侧被传输到第二透镜单元20中。在其他例子中,第一透镜单元10包含的透镜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第二镜头单元20的镜头配置情况可以包括:第二透镜单元20可以包括第二透镜21、第三透镜22以及第四透镜23。沿着物侧至像侧,第二透镜21、第三透镜22以及第四透镜23沿着光轴91依次设置。第二透镜21、第三透镜22以及第四透镜23之间可以通过胶体相互粘接设置。第二透镜21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21的物侧面为凸面且像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22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22的物侧面为凹面且像侧面为凹面。第四透镜23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23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23的像侧面为凸面或凹面。在其他例子中,第二透镜单元20包含的透镜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在执行从无穷远处物体到近距离处物体的聚焦操作时,第二透镜单元20沿光轴91移动,可以理解为是第二透镜21、第三透镜22以及第四透镜23共同沿光轴91移动。外部物体发出的光线通过第一透镜单元10后,自第一透镜单元10的第一透镜11的像侧传输进第二透镜单元20,光线依次通过第二透镜21、第三透镜22以及第四透镜23,最后光线经过第四透镜23的像侧被传输到第三透镜单元30中。
通过上述设置,使第二透镜单元20中的透镜的光焦度搭配合理,并具有良好的收集成像光线的能力。可有效对第一透镜单元10所产生的像差进行补正,从而增强了第一透镜单元10内对像差的校正作用,能够更好的校正第一透镜单元10组内的球差(即球面像差)、像散和畸变,可使第一透镜单元10达到校正畸变、球差和色差的效果,且容易达到公差敏感度的要求,同时具备一定的高低温性能校正能力。
第三镜头单元30的镜头配置情况可以包括:第三透镜单元30可以包括第五透镜31和第六透镜32。沿着物侧至像侧,第五透镜31和第六透镜32沿着光轴91依次设置。第五透镜31和第六透镜32之间可以通过胶体相互粘接设置。第五透镜31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31的物侧面为凸面或凹面,第五透镜31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32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32的物侧面为凹面且像侧面为凹面。在其他例子中,第三透镜单元30包含的透镜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在执行从无穷远处物体到近距离处物体的聚焦操作时,第三透镜单元30沿光轴91的位置固定,可以理解为是第五透镜31和第六透镜32在光轴91上的位置固定。外部物体发出的光线通过第二透镜单元20后,自第二透镜单元20的第四透镜23的像侧传输进第三透镜单元30,光线依次通过第五透镜31和第六透镜32,最后光线经过第六透镜32的像侧被传输到第四透镜单元40中。
通过上述设置,使第三透镜单元30中的透镜的光焦度搭配合理,并具有良好的收集成像光线的能力,能够容易地保证第三透镜单元30具有较大的像面画幅,同时也有利于获得较小的像方主光线夹角,使得成像色彩还原性更佳。可有效对第二透镜单元20所产生的像差进行补正,从而增强了第二透镜单元20内对像差的校正作用,能够更好的校正第二透镜单元20组内的球差、像散和畸变,可使第二透镜单元20达到校正畸变、球差和色差的效果,且容易达到公差敏感度的要求,同时具备一定的高低温性能校正能力。
第三透镜单元30还可以包括可变光圈33,以调节光线进入镜头的通光量。可变光圈33可以设置在第三透镜单元30和第四透镜单元40之间,即第六透镜32与第四透镜单元40之间。可选地,可变光圈33的光阑种类可以包括耀光光阑(Glare Stop)或视场光阑(FieldStop)等,可用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质量。
第四镜头单元40的镜头配置情况可以包括:第四透镜单元40可以包括第七透镜41,第七透镜41具有正屈折力。可变光圈33可以设置在第六透镜32与第七透镜41之间。在执行从无穷远处物体到近距离处物体的聚焦操作时,第四透镜单元40沿光轴91移动,可以理解为是第七透镜41沿光轴91移动。外部物体发出的光线通过第三透镜单元30后,自第三透镜单元30的第六透镜32的像侧传输进第四透镜单元40,光线通过第七透镜41,再经过第七透镜41的像侧被传输到第五透镜单元50中。在其他例子中,第四透镜单元40包含的透镜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第五镜头单元50的镜头配置情况可以包括:第五透镜单元50可以包括第八透镜51和第九透镜52。沿着物侧至像侧,第八透镜51和第九透镜52沿着光轴91依次设置。第八透镜51和第九透镜52之间可以通过胶体相互粘接设置。第八透镜51具有负屈折力,第八透镜51的物侧面为凸面且像侧面为凹面。第九透镜52具有正屈折力,第九透镜52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九透镜52的像侧面为凸面或凹面。在其他例子中,第五透镜单元50包含的透镜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在执行从无穷远处物体到近距离处物体的聚焦操作时,第五透镜单元50沿光轴91移动,可以理解为是第八透镜51和第九透镜52共同沿光轴91移动。外部物体发出的光线通过第四透镜单元40后,自第四透镜单元40的第七透镜41的像侧传输进第五透镜单元50,光线依次通过第八透镜51和第九透镜52,最后光线经过第九透镜52的像侧被传输到第六透镜单元60中。
通过上述设置,使第五透镜单元50中的透镜的光焦度搭配合理,并具有良好的收集成像光线的能力。可有效对第四透镜单元40所产生的像差进行补正,从而增强了第四透镜单元40内对像差的校正作用,能够更好的校正第四透镜单元40组内的球差、像散和畸变,可使第四透镜单元40达到校正畸变、球差和色差的效果,且容易达到公差敏感度的要求,同时具备一定的高低温性能校正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单元40的物侧面与可变光圈33之间具有第一空气间隔,所述第四透镜单元40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五透镜单元50的物侧面之间具有第二空气间隔,所述第五透镜单元50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六透镜单元60的物侧面之间具有第三空气间隔。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透镜单元40和所述第五透镜单元50为联动透镜单元,所述第一空气间隔、所述第二空气间隔以及所述第三空气间隔的和为定值。
参见图3所示,是从无穷远到近距离对焦过程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的第二透镜单元20、第四透镜单元40以及第五透镜单元50的移动量(即行进量)随转角变化示意图,可以理解为是以无穷远第二透镜单元20、第四透镜单元40以及第五透镜单元50的初始位置为原点绘制的凸轮线示意图。如图3所示,上述凸轮线较为顺滑,没有设置有拐点,通过上述设置,成像镜头在对焦过程中,避免出现第二透镜单元20、第四透镜单元40以及第五透镜单元50的行进量关于角度的一阶导数为0的情况发生,进而保证第二透镜单元20、第四透镜单元40以及第五透镜单元50的移动轨迹平滑,调节焦距时更便于用户操作。
第六镜头单元60的镜头配置情况可以包括:所述第六透镜单元60可以包括第十透镜61、第十一透镜62以及第十二透镜63。沿着物侧至像侧,第十透镜61、第十一透镜62以及第十二透镜63沿着光轴91依次设置。第十透镜61、第十一透镜62以及第十二透镜63之间可以通过胶体相互粘接设置。第十透镜61具有正屈折力,第十透镜61的物侧面为凸面或凹面,第十透镜61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十一透镜62具有负屈折力,第十一透镜62的物侧面为凹面,第十一透镜62的像侧面为凸面或凹面。第十二透镜63具有负屈折力,第十二透镜63的物侧面为凸面或凹面,第十二透镜63的像侧面为凸面。在其他例子中,第六透镜单元60包含的透镜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在执行从无穷远处物体到近距离处物体的聚焦操作时,第六透镜单元60沿光轴91的位置固定,可以理解为是第十透镜61、第十一透镜62以及第十二透镜63在光轴91上的位置固定。外部物体发出的光线通过第五透镜单元50后,自第五透镜单元50的第九透镜52的像侧传输进第六透镜单元60,光线依次通过第十透镜61、第十一透镜62以及第十二透镜63,最后光线经过第十二透镜63的像侧被传输到成像组件的成像面90形成图像。
通过上述设置,使第六透镜单元60中的透镜的光焦度搭配合理,并具有良好的收集成像光线的能力,能够容易地保证第六透镜单元60具有较大的像面画幅,同时也有利于获得较小的像方主光线夹角,使得成像色彩还原性更佳。可有效对第五透镜单元50所产生的像差进行补正,从而增强了第五透镜单元50内对像差的校正作用,能够更好的校正第五透镜单元50组内的球差、像散和畸变,可使第五透镜单元50达到校正畸变、球差和色差的效果,且容易达到公差敏感度的要求,同时具备一定的高低温性能校正能力。
在进行微距拍摄时,在从无穷远处物体向近距离处物体成像时,第二透镜单元20的第二透镜21、第三透镜22和第四透镜23、第四透镜单元40的第七透镜41以及第五透镜单元50的第八透镜51和第九透镜52均沿着光轴91向物侧移动进行对焦,以达到微距拍摄的对焦要求。
成像镜头还可以包括保护片,保护片可以设置在第六透镜单元60的第十二透镜63和成像组件的成像面90之间,可以对透镜起到保护作用。可选地,所述保护片可以包括玻璃镜片和滤光片。
各透镜单元的各个透镜的材质可以为塑料或玻璃。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可以增加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当透镜的材质采用塑料,则可以有效降低生成成本。此外,可于透镜表面上设置非球面(ASP),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量,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所需使用透镜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成像镜头的光学总长度,进而达到小型化。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任意对焦状态下成像镜头沿物侧至像侧方向上第一个具有屈折力的透镜单元的物侧面顶点到成像面90的距离为TTL,无穷远处物体清晰成像到成像面90状态下成像镜头的总焦距为EFL,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1≤TTL/EFL≤2。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单元10的第一透镜11具有正屈折力,所述任意对焦状态下成像镜头自物侧面第一个具有屈折力的物侧面顶点到成像面90的距离,可以是指任意对焦状态下第一透镜单元10的第一透镜11的物侧面顶点到成像面90的距离。
通过上述设置,在保证成型镜头的成像质量的前提下,可以更好的保证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的全长,使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在无穷远处的拍摄倍率M大于等于1:2,拍摄倍率M可以理解为是物侧方对应的物高绝对值与像侧方对应的像高绝对值的比值。如此,可以实现中画幅的最大放大倍率为1:2,并获得像质均匀一致、低畸变特性和优良的温度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所述第二透镜单元20的焦距为F2,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0.4≤|F2/EFL|≤3。进一步地,所述第四透镜单元40的焦距为F4,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0.3≤|F4/EFL|≤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五透镜单元50的焦距为F5,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1≤|F5/EFL|≤3。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成像镜头达到更好的成像效果和成像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无穷远处物体清晰成像到成像组件的成像面90状态下所述可变光圈33的直径达到最大值时成像镜头的开放光圈数为Fno,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32≥Fno≥2。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更好地调节光线进入镜头的通光量。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在执行从无穷远处物体到近距离处物体的聚焦操作时,所述第二透镜单元20在光轴91上的行进量的绝对值为D2,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0.05≤D2/EFL≤0.4。
当上述条件式D2/EFL低于下限值时,第二透镜单元20对近距离物体成像像差校正作用降低,如需达到与实施例相同效果需要增加第二透镜单元的整体屈折力,进而提高系统敏感度。敏感度较低,组装搭配要求低一点,
当上述条件式D2/EFL高于上限值时,第一透镜单元10最靠近像侧面的表面(即第一透镜11的像侧面)与第三透镜单元最靠近物侧面的表面(即第五透镜31)在光轴91上的距离需要增加以避免出现第二透镜单元20与两者之中至少一组干涉的情况发生,这样会导致成像镜头总长的增加。
因此,通过上述设置,将条件式D2/EFL的取值范围设置为0.05≤D2/EFL≤0.4,第二透镜单元20对近距离物体成像像差校正作用效果较好,进而可以提高成像系统的敏感度,降低组装搭配的要求,可以提高系统组装时的容错率,以保证成像镜头可以在更多的场景下都能够正常使用。此外,可以有效避免出现第二透镜单元20与第一透镜单元10或第三透镜单元30中至少一组干涉的情况发生,进而实现控制镜头的总长度,符合小型化的设计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在执行从无穷远处物体到近距离处物体的聚焦操作时,所述第四透镜单元40在光轴91上的行进量的绝对值为D4,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0.075≤D4/EFL≤0.3。进一步地,在执行从无穷远处物体到近距离处物体的聚焦操作时,所述第五透镜单元50在光轴91上的行进量的绝对值为D5,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0.2≤D5/EFL≤0.4。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第四透镜单元40和第五透镜单元50移动轨迹更加平滑,调节焦距时更便于用户操作。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所述第二透镜单元2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单元20中最靠近物侧面的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65≤V2≤97。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单元20中最靠近物侧面的透镜可以是指第二透镜21的物侧面。所述第四透镜单元4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单元40中最靠近物侧面的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50≤V4≤97。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单元40中最靠近物侧面的透镜可以是指第七透镜41的物侧面。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对成像图像进行色差补偿,进而减少色散问题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所述第四透镜单元40最靠近物侧面的表面曲率为C1,所述第四透镜单元40最靠近像侧面的表面曲率为C2,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1.0≤(C1+C2)/(C1-C2)≤1.0。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有效消除成像镜头的畸变能力,同时也使得成像镜头的光学系统具有较好的平场曲能力。
参见图4至图10所示,图4是在无穷远处物体在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上清晰成像状态下的纵向球面像差曲线图。其中,球面像差关于C线、d线和F线发生,C线的波长为656.3nm,d线的波长为587.6nm,F线的波长为486.1nm。图5是成像镜头在无穷远物体在成像系统上清晰成像状态下的像散场曲以及畸变的曲线图,在像散场曲中,实线是相对于弧矢像平面的像差,虚线是相对子午像平面的像差。图6是成像镜头放大倍率为0.5对焦结构在成像系统上清晰成像状态下的纵向球面像差曲线图。其中,球面像差关于C线、d线和F线发生,C线的波长为656.3nm,d线的波长为587.6nm,F线的波长为486.1nm。图7是成像镜头放大倍率为0.5对焦结构在成像系统上清晰成像状态下的像散场曲以及畸变的曲线图,在像散场曲中,实线是相对于弧矢像平面的像差,虚线是相对子午像平面的像差。图8是成像镜头的无穷远端(inf端)的镜头参数。图9是成像镜头的各个面数据表图,R表示曲率半径,单位可以是mm。D表示轴上距离,单位可以是mm。N表示折射率,V表示阿贝数,基于光焦度的合理搭配,然后再选择合理的阿贝数,更好实现本实用新型校正色差的效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24面可以是本成像镜头使用红外滤波片的面,第25面可以是成像面使用玻璃的面。图10是成像镜头在无穷远处物体在成像系统上清晰成像和镜头放大倍率为0.5状态下各可变间距的分布。
从图4至图10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位置色差小,畸变小,相对照度高,倍率色差小。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成像镜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质量的特色。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成像镜头,亦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位相机、行动装置、平板电脑、智能型电视、网络监控设备、行车记录仪、倒车显影装置、体感游戏机与穿戴式装置等电子设备中。
参见图11和图12所示,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还可以包括第七透镜单元70,所述第七透镜单元70位于所述第一透镜单元10靠近物侧面的一侧,以实现成像镜头在近距离处的拍摄倍率可以达到1:1,进一步提高微距拍摄的清晰度及成像质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单元70可以设在第一壳体部内,并位于所述第一透镜单元10的第一透镜11靠近物侧面的一侧。其中,图12是本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各个面数据表图。
为了成像镜头整体在更大放大倍率下能够清晰成像,第七透镜单元70可以包括第十三透镜71、第十四透镜72以及第十五透镜73。沿着物侧至像侧,第十三透镜71、第十四透镜72以及第十五透镜73沿着光轴91依次设置。第十三透镜71具有正屈折力,第十四透镜72具有负屈折力,第十五透镜73具有正屈折力。第十三透镜71、第十四透镜72以及第十五透镜73之间可以通过胶体相互粘接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任意对焦状态下成像镜头自物侧面第一个具有屈折力的物侧面顶点到成像面90的距离,可以是指任意对焦状态下所述第十三透镜71的物侧面顶点到成像面90的距离。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成像镜头在无穷远处的拍摄倍率的最大值达到1:1,进一步提高微距拍摄的清晰度及成像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所述第十四透镜72的焦距为Fs,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Fs/EFL|≥0.4。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成像镜头达到更好的成像效果和成像质量。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还可以包括第二壳体部,第二壳体部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部靠近物侧面的一侧,即第二壳体部可以安装在第一壳体部的前部。第七透镜单元70可以安装于第二壳体部内,即第十三透镜71、第十四透镜72以及第十五透镜73均安装于第二壳体部内。
这样,第一透镜单元10、第二透镜单元20、第三透镜单元30、第四透镜单元40、第五透镜单元50以及第六透镜单元60均安装于第一壳体部内,可以理解为形成第一个镜头组件,第七透镜单元70安装于第二壳体部内,可以理解为形成第二个镜头组件,两个镜头组件可相互拆卸组装。当成像镜头在需要达到1:1拍摄倍率的拍摄场景下,可以将第一个镜头组件安装在成像设备的主体部件上,再将第二个镜头组件安装到第一个镜头组件上。当成像镜头在不需要达到1:1拍摄倍率的拍摄场景下,可以将第二个镜头组件从第一个镜头组件上拆下,可以使成像镜头运用更加灵活,也便于成像镜头的便携式携带,避免产品过于笨重的问题。
参见图13和图14所示,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还可以包括第八透镜单元80,所述第八透镜单元80位于所述第六透镜单元60靠近像侧面的一侧,以实现成像镜头在近距离处的拍摄倍率可以达到1:1,进一步提高微距拍摄的清晰度及成像质量。在本实施例中,第八透镜单元80可以设在第一壳体部内,并位于所述第六透镜单元60的第十二透镜63靠近像侧面的一侧,即位于第六透镜单元60和成像组件之间。其中,图14是本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各个面数据表图。
为了成像镜头整体在更大放大倍率下能够清晰成像,第八透镜单元80可以包括第十六透镜81、第十七透镜82以及第十八透镜83。沿着物侧至像侧,第十六透镜81、第十七透镜82以及第十八透镜83沿着光轴91依次设置。第十六透镜81具有负屈折力,第十七透镜82具有正屈折力,第十八透镜83具有负屈折力。第十六透镜81、第十七透镜82以及第十八透镜83之间可以通过胶体相互粘接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所述第十七透镜82的焦距为Ft,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Ft/EFL|≥0.4。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成像镜头达到更好的成像效果和成像质量。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还可以包括第三壳体部,第三壳体部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部靠近像侧面的一侧,即第三壳体部可以安装在第一壳体部的后部。第八透镜单元80可以安装于所述第三壳体部内,即第十六透镜81、第十七透镜82以及第十八透镜83均安装于第三壳体部内。
这样,第一透镜单元10、第二透镜单元20、第三透镜单元30、第四透镜单元40、第五透镜单元50以及第六透镜单元60均安装于第一壳体部内,可以理解为形成第一个镜头组件,第八透镜单元80安装于第三壳体部内,可以理解为形成第二个镜头组件,两个镜头组件可相互拆卸组装。当成像镜头在需要达到1:1拍摄倍率的拍摄场景下,可以将第二个镜头组件安装在成像设备的主体部件上,再将第一个镜头组件安装到第二个镜头组件上。当成像镜头在不需要达到1:1拍摄倍率的拍摄场景下,可以先将第一个镜头组件从第二个镜头组件上拆下,将第二个镜头组件从成像设备的主体部件上拆下,再将第一个镜头组件安装在成像设备的主体部件上,可以使成像镜头运用更加灵活,也便于成像镜头的便携式携带,避免产品过于笨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可以包括成像镜头以及电子感光元件,所述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组件的成像面上。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和实施方式中关于所述成像镜头的描述,同样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成像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成像装置采用上述的成像镜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质量的特色。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成像镜头,亦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位相机、行动装置、平板电脑、智能型电视、网络监控设备、行车记录仪、倒车显影装置、体感游戏机与穿戴式装置等电子设备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可以包括设备本体和设于所述设备本体的成像装置。其中,成像装置可以包括成像镜头以及电子感光元件,所述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和实施方式中关于所述成像镜头的描述,同样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采用上述的成像镜头,可以是三维(3D)影像撷取、数位相机、行动装置、平板电脑、智能型电视、网络监控设备、行车记录仪、倒车显影装置、体感游戏机与穿戴式装置等电子设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本专利文件披露的内容包含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该版权为版权所有人所有。版权所有人不反对任何人复制专利与商标局的官方记录和档案中所存在的该专利文件或者该专利披露。

Claims (16)

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沿着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单元、第二透镜单元、第三透镜单元、第四透镜单元、第五透镜单元、第六透镜单元以及成像组件;
所述第一透镜单元、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以及所述第六透镜单元沿光轴的位置固定,所述第二透镜单元、所述第四透镜单元以及所述第五透镜单元可沿光轴移动,以进行聚焦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组件包括成像面,任意对焦状态下成像镜头沿物侧至像侧方向上第一个具有屈折力的透镜单元的物侧面顶点到成像面的距离为TTL,无穷远处物体清晰成像到成像面状态下成像镜头的总焦距为EFL,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1≤TTL/EFL≤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任意对焦状态下成像镜头沿物侧至像侧方向上第一个具有屈折力的透镜单元的物侧面顶点到成像面的距离是指任意对焦状态下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顶点到成像面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满足第一镜头配置情况、第二镜头配置情况、第三镜头配置情况、第四镜头配置情况以及第五镜头配置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镜头配置情况包括:所述第二透镜单元沿着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且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且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二镜头配置情况包括:所述第三透镜单元沿着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和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且像侧面为凹面;
所述第三镜头配置情况包括:所述第四透镜单元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
所述第四镜头配置情况包括:所述第五透镜单元沿着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和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九透镜;所述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且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九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及
所述第五镜头配置情况包括:所述第六透镜单元沿着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十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十一透镜、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十二透镜;所述第十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十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十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成像镜头进行聚焦操作时,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在光轴上的行进量的绝对值为D2,所述第四透镜单元在光轴上的行进量的绝对值为D4,所述第五透镜单元在光轴上的行进量的绝对值为D5;
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至少一个条件式:0.05≤D2/EFL≤0.4、0.075≤D4/EFL≤0.3以及0.2≤D5/EFL≤0.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焦距为F2,所述第四透镜单元的焦距为F4,所述第五透镜单元的焦距为F5;
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至少一个条件式:0.4≤|F2/EFL|≤3、0.3≤|F4/EFL|≤1.5以及1≤|F5/EFL|≤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中最靠近物侧面的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所述第四透镜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单元中最靠近物侧面的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
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至少一个条件式:65≤V2≤97和50≤V4≤97。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单元最靠近物侧面的表面曲率为C1,所述第四透镜单元最靠近像侧面的表面曲率为C2,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1.0≤(C1+C2)/(C1-C2)≤1.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在无穷远处的拍摄倍率大于等于1: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变光圈,设于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和所述第四透镜单元之间;无穷远处物体清晰成像到成像面状态下所述可变光圈的直径达到最大值时成像镜头的开放光圈数为Fno,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32≥Fno≥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五透镜单元为联动透镜单元,所述第四透镜单元的物侧面与所述可变光圈之间具有第一空气间隔,所述第四透镜单元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五透镜单元的物侧面之间具有第二空气间隔,所述第五透镜单元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六透镜单元的物侧面之间具有第三空气间隔,所述第一空气间隔、所述第二空气间隔以及所述第三空气间隔的和为定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在近距离处的拍摄倍率为1:1,所述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七透镜单元;所述第七透镜单元位于所述第一透镜单元靠近物侧面的一侧,所述第七透镜单元沿着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十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十四透镜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十五透镜,任意对焦状态下成像镜头沿物侧至像侧方向上第一个具有屈折力的透镜单元的物侧面顶点到成像面的距离是指任意对焦状态下所述第十三透镜的物侧面顶点到成像面的距离;所述第十四透镜的焦距为Fs,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Fs/EFL|≥0.4;
所述成像镜头在近距离处的拍摄倍率为1:1,所述成像镜头还包括第八透镜单元,所述第八透镜单元位于所述第六透镜单元靠近像侧面的一侧,所述第八透镜单元沿着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十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十七透镜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十八透镜;所述第十七透镜的焦距为Ft,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Ft/EFL|≥0.4。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像镜头包括第一壳体部,所述第一透镜单元、所述第二透镜单元、所述第三透镜单元、所述第四透镜单元、所述第五透镜单元、所述第六透镜单元以及所述第七透镜单元均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部内;或
所述成像镜头包括第一壳体部,所述第一透镜单元、所述第二透镜单元、所述第三透镜单元、所述第四透镜单元、所述第五透镜单元、所述第六透镜单元以及所述第八透镜单元均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部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像镜头包括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所述第二壳体部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部靠近物侧面的一侧;所述第一透镜单元、所述第二透镜单元、所述第三透镜单元、所述第四透镜单元、所述第五透镜单元以及所述第六透镜单元均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部内,所述第七透镜单元安装于所述第二壳体部内;或
所述成像镜头包括第一壳体部和第三壳体部,所述第三壳体部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部靠近像侧面的一侧;所述第一透镜单元、所述第二透镜单元、所述第三透镜单元、所述第四透镜单元、所述第五透镜单元以及所述第六透镜单元均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部内,所述第八透镜单元安装于所述第三壳体部内。
15.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子感光元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所述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本体和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装置,所述成像装置设于所述设备本体。
CN201921323996.4U 2019-08-15 2019-08-15 成像镜头、成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02439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23996.4U CN210243945U (zh) 2019-08-15 2019-08-15 成像镜头、成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23996.4U CN210243945U (zh) 2019-08-15 2019-08-15 成像镜头、成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43945U true CN210243945U (zh) 2020-04-03

Family

ID=69963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23996.4U Active CN210243945U (zh) 2019-08-15 2019-08-15 成像镜头、成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4394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98418A1 (zh) * 2021-03-22 2022-09-29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拍摄装置、云台及可移动平台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98418A1 (zh) * 2021-03-22 2022-09-29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拍摄装置、云台及可移动平台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83549B (zh) 光学摄影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1090164B (zh) 成像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2241059B (zh) 光学成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359276B (zh) 取像用光学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138456B (zh) 摄影用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0426829B (zh) 摄像用光学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1190317A (zh) 成像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1722360B (zh)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1505797A (zh) 电子装置
CN208818913U (zh) 成像镜头及光学装置
CN110320653A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1427139A (zh) 内合焦式成像镜头
CN210243945U (zh) 成像镜头、成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1554453U (zh) 光学成像系统和具有其的取像装置、电子装置
CN112154365B (zh) 成像镜头、成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280757A (zh) 影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815139A (zh) 光学影像撷取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2305837A (zh) 光学成像镜头及电子设备
CN220961978U (zh) 光学镜头
CN219349252U (zh) 一种光学成像系统
CN217467331U (zh) 高分辨率双光路变焦镜头及成像装置
CN221149028U (zh) 一种全画幅相机镜头
CN218272893U (zh) 一种定焦镜头
CN112578543B (zh) 变焦投影镜头及投影机
CN116661109A (zh) 光学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