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41899U - 新风机 - Google Patents

新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41899U
CN210241899U CN201921014174.8U CN201921014174U CN210241899U CN 210241899 U CN210241899 U CN 210241899U CN 201921014174 U CN201921014174 U CN 201921014174U CN 210241899 U CN210241899 U CN 2102418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fresh air
heat exchange
return air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1417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eijun Fu
符美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1417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418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418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418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风机包括:外壳,具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回风进口、回风出口,所述外壳内具有连通所述新风进口、所述新风出口的新风风道,以及连通所述回风进口、所述回风出口的回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与回风风道相互间隔;所述新风风道的内壁面和/或所述回风风道内壁面设有弹性安装部,所述弹性安装部上设有插槽;以及,过滤网,插设在所述插槽中。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便于过滤网安装。

Description

新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提调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风机。
背景技术
新风机是一种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用于调节室内空气的装置。由于新风机为将室外的空气引入室内,当室外空气质量差时,室外空气直接引入室内会污染室内的空气,因此需要安装过滤网对空气进行过滤。现有的新风机在安装过滤网时,容易使得过滤网发生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风机,旨在提升滤网在安装时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新风机包括:
外壳,具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回风进口、回风出口,所述外壳内具有连通所述新风进口、所述新风出口的新风风道,以及连通所述回风进口、所述回风出口的回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与回风风道相互间隔;所述新风风道的内壁面和/或所述回风风道内壁面设有弹性安装部,所述弹性安装部上设有插槽;以及,
过滤网,插设在所述插槽中。
可选地,所述弹性安装部为泡沫件。
可选地,所述新风机还包括风道件,所述风道件用于形成至少部分所述新风风道和/或至少部分所述回风风道,所述风道件为泡沫风道件,所述安装部与所述风道件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新风风道的内壁面和所述回风风道内壁面均设有两个弹性安装部,两个所述弹性安装部的插槽的槽口相对设置,所述过滤网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插槽中。
可选地,所述外壳具有敞口,所述外壳包括可拆卸封盖所述敞口的面板,以及与所述面板相对设置的背板,所述弹性安装部具有面向所述面板的安装面,所述插槽沿所述背板至所述面板方向延伸,并贯通所述安装面。
可选地,所述插槽具有位于所述安装面的插入端,所述插入端的槽宽沿背板至所述面板方向逐渐增大。
可选地,所述新风机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所述弹性安装部上。
可选地,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弹性安装部与所述面板之间,所述支撑件设有避让两所述插槽的避让孔,所述避让孔沿两所述弹性安装部的其中一者至另一者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新风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热交换芯,所述热交换芯内形成有相互间隔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新风风道包括所述第一换热通道,所述回风风道包括所述第二换热通;
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热交换芯之间设有所述过滤网;所述回风进口与所述热交换芯之间设有所述过滤网。
可选地,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回风进口分别位于所述热交换芯的两侧,两所述过滤网分别设置在所述热交换芯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通过在所述弹性安装部上开设插槽,使得所述插槽的槽壁具有弹性,当所述过滤网插入所述插槽时,所述插槽的槽壁面受所述过滤网挤压时发生形变,能够避免槽壁破坏所述过滤网,使得所述过滤网插拔更加安全。所述过滤网插入所述插槽后,受到所述槽壁回弹的力挤压,使得过滤网能够稳定地固定在所述插槽内。由于所述弹性安装件的具有弹性的特性,能够有效降低所述插槽加工的精度,有利于提升插槽的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风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新风机拆除面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新风机拆除背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新风机的风机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风机部件的俯视图;
图6为图4中风机部件的爆炸图;
图7为图1中新风机拆除面板和换热芯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新风机的支撑件的机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支撑件的抵接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新风机的安装底板、电路板和电路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安装底板、电路板和电路安装板的右视图;
图12为图1中新风机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2中新风机的新风风道件的后视图;
图14为图13中新风风道件的轴测视图;
图15为图2中新风机的新风风道件的的仰视图;
图16为图2中新风机的传感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传感器组件的传感器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6中传感器组件的传感器盒体与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2中新风机的旁通风道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2中新风机的旁通风道件与风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中新风机的风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112608820000031
Figure BDA000211260882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风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该新风机,包括外壳100和设置在所述外壳100内的风机部件700,所述风机部件700包括:电机安装架710、第一电机720、风轮730和蜗壳740所述电机安装架710与所述外壳100连接;所述第一电机720与所述电机安装架710连接;所述风轮730与所述第一电机720连接;所述风轮730设置在所述蜗壳740内,所述蜗壳740与所述电机安装架710连接。现有的风机部件700在安装时,通常为先将第一电机720安装在所述新风机的外壳100上,然后再安装蜗壳740,使得蜗壳740固定在外壳100上,然后接着将风轮730装入所述外壳100内,并使得风轮730连接所述第一电机720,这就使得风机部件700在装配时需要在所述外壳100内完成组装,而外壳100内的安装空间小,严重影响了新风机整体的安装效率。具体地,所述风机部件700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电机720和所述电机安装架710的电机支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所述电机安装架710连接所述第一电机720和所述蜗壳740,使得第一电机720和蜗壳740的位置能够相对固定,使得所述风机部件700能够在外壳100外部先完成装配,课题外的装配空间大,利于提升风机部件700装配效率。而且本实施例所述的风机部件700能够实现在风机部件700生产的过程中就完成机械化装配,然后风机部件700再作为一个整体装入所述外壳100内,能够提升新风机的装配成功率和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促进新风机的模块化生产和装配,对于新风机的生产厂家而言,能够实现将风机部件700作为整体外包给风机厂商,风机厂商提供装配好的风机部件700,使得新风机的生产厂家能够快速装配新风,相比于风机厂商提供第一电机720、风轮730、蜗轮的零件再在新风机的外壳100内装配,装配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受新风机外壳100安装空间的影响,第一电机720、风轮730、蜗壳740等零件能以在外壳100内机械化高速装配,因此本实用新型同时还有利于推动整个新风机产业更加机械化。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中,如图5所示,所述电机安装架710上设有葫芦孔711,所述电机安装架710通过螺钉穿设所述葫芦孔711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葫芦孔711使得整个风机部件700在安装时更加高效便捷。所述葫芦孔711上包括一大一小两个孔口。所述风机部件700在安装时,能够先在所述外壳100上打上螺钉,然后再将所述葫芦孔711上大的孔口对准该螺钉,然后套设该螺钉,再于所述螺钉的径向上移动所述风机部件700,使得螺钉卡设到所述葫芦孔711的小的孔口内,然后再紧固所述螺钉,使得螺钉卡住所述电机安装架710。所述风机部件700拆卸时则与风机部件700安装的步骤相反。所述风机部件700利用所述葫芦孔711安装,具有拆装便捷的优点。本实施例所述电机安装架710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所述电机安装架与所述外壳卡扣连接;或者是,所述电机安装架与所述外壳粘接,具有安装方便的优点。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中,如图2、图3所示,所述新风机还包括:热交换芯600,内部形成相互间隔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新风风道件200和回风风道件300,所述新风风道件200和所述回风风道件300分别连接在所述热交换芯600的两侧;所述新风风道件200、所述热交换芯600和所述回风风道件300将所述外壳100的内部隔成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包括所述第一风道,所述回风风道包括所述第二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回风风道内均设有所述风机部件700。本实施例所述新风机采用模块化拆装设计,所述新风机在装配时,将行风风道件、回风风道件300和热交换芯600放入所述外壳100内,即拼接好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回风风道,然后再装入所述风机部件700,最后将风机部件700连接电控盒900即完成装配,所述新风机具有拆装效率高的优点。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所述热交换芯600设置在外壳100的中部,以将所述外壳100的内部空间分成位于所述热交换芯600两侧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新风风道件200和所述回风风道件300分别位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外壳100抵接,将所述第一腔体分成第一新风子风道和第二回风子风道,所述回风风道与所述外壳100抵接,将所述第二腔体分成第二新风子风道和第一回风子风道,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第一新风子风道和所述第二新风子风道形成所述新风风道,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所述第一回风子风道和第二回风子风道形成所述回风风道。所述第二新风子风道和所述第二回风子风道内均设有风机部件700。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所述壳体还包括旁通风道件800,所述旁通风道件800与所述外壳100围成旁通风道,所述旁通风道件800与所述新风风道件200、所述回风风道件300连接,所述旁通风道连通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回风风道。具体地,所述旁通风道件800由两个分部件组装形成。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以及图19至21所示,所述新风机还包括:风阀组件820,所述风阀组件820与所述旁通风道件800连接,所述风阀组件820包括阀门821,所述阀门821活动封堵所述旁通风道。所述风阀组件820用于开合所述旁通风道,当需要采用回风风道为新风在风道中的新风调节温度时,所述风阀组件820打开所述旁通风道。本实施例所述风阀组件820连接所述旁通风道件800,使得所述风阀组件820在需要检修时,可以通过直接将所述旁通风道件800从所述外壳100内取出,然后在所述外壳100的外部实施对风阀组件820的检修维护,具有操作空间大,检修方便的优点。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9至图21所示,所述风阀组件820还包括:风阀支架822,与所述旁通风道件800连接,所述阀门821与所述风阀支架822转动连接;以及,第二电机823,安装于所述风阀支架822,所述第二电机823与所述阀门821连接。所述第二电机823驱动所述阀门821转动,从而实现对所述旁通风道的开合。本实施例所述风阀组件820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风阀组件还包括:风阀支架和连接所述风阀支架的第二电机,所述风阀支架与所述旁通风道件连接,所述阀门的边部设有齿条,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阀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旁通风道件内部设有导槽,所述阀门滑动设置在所述导槽内,以使得所述阀门活动开合所述旁通风道。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9至图21所示,所述旁通风道件800的侧面设有安装通孔810,所述风阀支架822连接在所述旁通风道的侧面,所述阀门821穿过所述安装通孔810设置在所述旁通风道内。所述风阀组件820安装时,将所述阀门821通过所述安装通孔810插入所述旁通风道内,再连接所述风阀支架822与旁通风道件800,既能完成安装,所述电机位于所述旁通风道外,方便对电机进行维修和拆装。本实施例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所述旁通风道件的侧面设有敞口,所述旁通风道与所述外壳抵接,以使所述外壳封盖所述敞口,从而形成所述旁通风道,所述风阀组件通过所述敞口设置在所述旁通风道内,具有安装便捷的优点。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所述旁通风道位于所述新风风道件200和所述回风风道件300之间,所述旁通风道与所述新风风道件200、所述回风风道件300、所述外壳100以及所述热交换芯600抵接。本实施例中,所述旁通风道件800与所述外壳100、所述新风风道件200、回风风道件300、所述换热芯体相互抵接,从而得到固定,所述旁通风道件800能够直接插入所述外壳100内完成安装,也能直接从所述外壳100内抽出完成拆卸。所述风阀部件能够在所述外壳100的外部先与所述旁通风道件800连接,或者从所述旁通风道件800上拆卸下来,也能够使得所述风阀组件820能够在所述外壳100的外部进行检修,具有风阀组件820检修和拆装便捷的优点。本实施例所述的旁通风道件800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旁通风道件通过螺钉与所述外壳连接,或者是,所述旁通风道件与所述外壳卡扣连接,具有旁通风道件拆装便捷的优点。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外壳100具有新风进口110、新风出口120、回风进口130和回风出口140,所述新风风道连通所述新风进口110和所述新风出口120,所述回风风道连通所述回风进口130和所述回风出口140,所述旁通风道的一端靠近所述新风进口110设置。所述旁通风道能够将回风风道中的室内风供向所述新风进口110处的新风风道,所述新风进口110处的室外新风于回风混合,从而使得室外风的温度更加适宜,有利于减轻所述换热芯体的换热负担。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图10、图11所示,该新风机,还包括电控盒900,所述电控盒900包括电路板930和电控盒盒体910,所述电路板930与所述风机部件700电连接,所述电路板930设置在所述电控盒盒体910内,所述电控盒盒体910内设有第一走线槽912,所述第一走线槽912的开口方向避开所述电路板930。所述电控盒900内具有连接风机部件700等电器件的导线,导线杂乱布置时,容易使得导线影响电路板930的电磁兼容性,尤其是当导线供大电流他通过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所述电控盒900内设置所述第一走线槽912,所述第一走线槽912能够用于供所述电路板930的导线布置安装,有利于使得所述电控盒900内的导线排布更加规整。所述第一走线槽912的开口方向避开所述电路板930,使得所述第一走线槽912的槽壁将所述第一走线槽912与所述电路板930隔开,避免所述走线槽中的导线与所述电路板930交叉设置,同时该槽壁还能阻挡所述第一走向槽中的导线对所述电路板930的辐射,有利于减小导线对电路板930的电磁兼容性的影响。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10、图11所示,所述电控盒盒体910包括:安装底板911,所述安装底板911连接所述外壳100,所述电路板930连接所述安装底板911,所述第一走线槽912设置在所述安装底板911。所述电路板930和所述第一走线槽912均设置在所属安装地板上,方便连接所述电路板930的导向引入所述第一走向槽中,具有导线布置方便的优点。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盒盒体910还包括电控盒900盒本体,所述安装地板盖合所述电控盒900盒本体,所述电路板930和所述第一走线槽912位于所述电控盒900盒本体内。本实施例所述电控盒盒体910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所述电控盒盒体包括:安装底板以及电控盒盒本体,所述安装底板盖合所述电控盒盒本体,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安装底板上,所述第一走线槽设置在所述电控盒盒本体。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图11所示,所述电路板930设置在在所述安装底板911的正面,所述安装底板911向所述安装底板911的正面侧局部隆起形成所述第一走线槽912。所述第一走线槽912由所述安装底板911局部隆起形成,具有第一走线槽912加工方便的优点。具体地,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走线槽912两端贯通,方便导向从所述第一走线槽912的端部伸入或者伸出。本实施例所述第一走线槽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所述安装底板的正面凸设有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所述第一槽壁、所述第二槽壁和所述安装底板围成所述第一走线槽;还可以是,所述安装底板的正面设有沉槽以形成所述第一走线槽,具有加工方便的优点。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图11所示,所述第一走线槽912位于所述安装板的边缘。具体地,所述第一走线槽912设置在所述安装板的边缘,方便所述第一走线槽912由所述安装板的边部通过翻折形成所述隆起,从而形成所述第一走线槽912。具体地,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走线槽912外侧的槽壁与所述外壳100之间具有间隙,方便导线从该间隙处放入所述第一走线槽912中。本实施例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所述第一走线槽位于所述安装板的中部,所述第一走线槽能够通过冲压的方式成型,具有加工效率高的优点。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底板911为金属底板,使得所述第一走线槽912的槽壁能够有效屏蔽导线对电路板930电磁兼容性的影响。具体地,所述金属底板可以是铁板,也可以是铜板,还可以是合金件等等。本实施例所述安装底板911不仅限于金属底板,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所述安装底板为塑料板。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电控盒900还包括连接所述安装底板911的电路安装板920,所述电路安装板920具有安装腔921,所述电路板930设置在所述安装腔921中,所述第一走线槽912位于所述安装腔921外。所述电路安装板920能够保护所述电路板930,同时有利于所述电路板930稳定安装。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路安装板920是塑料件,具有良好的绝缘性,有利于提升电路板930工作时的安全性。所述电路安装板920还能够保护所述电路板930,减少导线对所述电路板930的影响。本实施例所述电控盒900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所述安装底板的正面形成有安装腔,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电路安装板920形成有第二走线槽922,所述第二走线槽922位于所述安装腔921外。所述第二走线槽922同样能够用于布置所述电路板930的导线。所述第一走线槽912和所述第二走线槽922能够用于布置不同的导线,例如,所述第一走线槽912用于布置强电导线,所述第二走线槽922用于布置弱电导线,导线分类布置有利于使得电控盒900内的导线更加规整,另一方面,所述第一走线槽912为金属件制成的,具有良好的电磁屏蔽功能,将强电导线设置在所述第一走线槽912中,能够有效屏蔽强电导线对电路板930的影响。本实施例所述第二走线槽922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走线槽设置在所述安装底板的正面。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图11所示,所述第一走线槽912和所述第二走线槽922分别位于所述电路板930的两侧,使得所述第一走线槽912与所述第二走线槽922之间的间距较大,避免需要布置在所述第一走线槽912中的导线,错误地布置在所述第二走线槽922中,方便于导线分类布置。本实施例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走线槽和所述第二走线槽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同一侧,有利于导线集中布置,提升布线的效率。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安装底板911上还设有接线座913和压线卡914。所述接线座913和所述压线卡914能够用于强电导线的连接固定,由于强电导线通常具有较大的直径,因此,布线时难以固定,所述接线座913和所述压线卡914能够将强电导线良好地固定在所述安装底板911上,避免导线翘起导致导电与电路板930交叉,从而影响电路板930的电磁兼容性。本实施例所述接线座913和所述压线卡914当然也可以用于固定弱点导线。本实施例所述安装底板911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所述安装底板上还设有接线座;或者是,所述安装底板上还设有压线卡,有利于导线的固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电控盒900连接在所述外壳100的外表面。所述新风机通常安装在房间顶部或者靠近顶部的管道上,维修和拆装都不方便。现有的新风机通常将电控盒900设置在外壳100内,当需要检索电控盒900时,还需要先将外壳100打开,使得电控盒900的检修更加不便捷。本实施例将电控盒900设置在所述外壳100的外侧,方便工作人员直接对电控盒900进行拆装或者检修。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新风机包括两个相互间隔设置的风机部件700,所述电控盒900距两个所述风机部件700的距离相当。具体地,两个所述风机部件700,其中一个设置在所述新风机的新风风道中,用于驱动所述室外新风进入室内,另一个设置在所述新风机的回风风道中,用于驱动所述室内的空气排出室外。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风机部件700的结构一致,且与所述电控盒900的距离相当,所以,两个所述风机部件700可以任意相互互换,均能够实现与电控盒900连接,使得风机部件700安装没有位置要求,避免了因风机部件700安装位513置错误导致的返工,有利于提升新风机装配的效率。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图12所示,所述电控盒900上设有两第一过线孔940,所述外壳100对应每个所述第一过线孔940设有第二过线孔950,一所述第一过线孔940到相邻的所述风机部件700的距离,与另一所述第一过线孔940到另一所述风机部件700的距离相当,使得两个所述风机部件700位置互换,风机部件700上的导线依然可以通过所述第一过线孔940和第二过线孔950与电路板930连接。所述风机部件700连接所述电路板930的导线能够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过线孔950、第一过线孔940而与所述电路连接,使得导线不裸露在新风机外侧,有利于保护导线。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电路板930上设有新风风机接线端子960和回风风机接线端子970,所述新风风机接线端子960到两所述第一过线孔940之间的距离互异。具体地,所述新风风机接线端子960用于连接所述新风风道中的风机部件700,所述回风风机接线端子970用于连接所述回风风道中的风机部件700。当所述电路板930在所述电控盒900中装反时,所述新风风机接线端子960到两个所述第一过线孔940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提示工作人员电路板930安装出错。本实施例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所述回风风机接线端子到两所述第一过线孔之间的距离互异,具有提示电路板安装是否正确的功能。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外壳100内形成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回风风道中均设有所述风机部件700;所述新风风机接线端子960连接所述新风风道中风机部件700的导线的长度,小于所述新风风机接线端子960到所述回风风道中风机部件700的距离。当所述电控盒900装反时,所述新风风机接线端子960的导线长度不足以连接所述回风风道中风机部件700,从而实现防呆。具体地,本实施例所述风机部件700具有第一段导线,且两所述风机部件700的第一段导线的长度相当,所述新风风机接线端子960上具有第二段导线,所述第二段导线的长度能够连接到所述新风风道中风机部件700的第一段导线,但不不足以连接到所述回风风道中风机部件700的第一段导线。
本实施例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外壳内形成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回风风道中均设有所述风机部件;所述回风风机接线端子连接所述回风风道中风机部件的导线长度,小于所述新风风机接线端子到所述回风风道中风机部件的距离。使得所述电控盒具有防呆功能,避免回风风机的接线端子连接上所述新风风道中的风机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该新风机的外壳100具有新风进口110;热交换芯600设置在所述外壳100内新风风道件200,设置在所述外壳100内,所述新风风道件200连通所述新风进口110和所述热交换芯600,所述新风风道件200上开设有连通所述新风风道的插孔220,所述插孔220靠近所述热交换芯600设置;传感器组件500,插设在所述插孔220内。具体地,所述新风风道件200能够与所述外壳100围成一通道,室外的新风从所述外壳100的新风进口110进入,能够经过所述新风风道件200进入到所述热交换芯600中进行热交换。所述传感器组件500用于测量所述新风风道件200内的新风,用以监测新风的空气质量。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所述新风风道上设置插孔220,使得所述传感器组件500能够通过插拔的方式进行拆装,具有拆装便捷的优点,方便工作人员对所述传感器组件500进行检修。所述传感器组件500设置在所述外壳100的内部,使得外壳100能够保护所述传感器,避免所述传感器组件500在所述新风机搬运的过程中被损坏。所述热交换芯600处的气流要比所述新风进口110处的气流更加稳定,所述传感器组件500靠近所述热交换芯600设置,使得传感器检测的气流更加稳定,得到的检测结果更加稳定、更加准确。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外壳100具有敞口150,所述外壳100包括可拆卸封盖所述敞口150的面板160;所述插孔220具有插口221,所述插口221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件200面向所述面板160的表面,所述传感器组件500由所述插口221插入所述插孔220。所述传感器组件500在拆卸时,仅需将所述外壳100的面板160拆除,就能看到所述新风风道件200上的插孔220,方便于工作人员从所述插孔220中将所述传感器组件500取出,所述传感器组件500的安装过程则与其拆卸过程相反,所述传感器组件500的拆卸和安装过程具有便捷高效的优点。本实施例所述传感器组件500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外壳具有敞口,所述外壳包括可拆卸封盖所述敞口的顶板;所述插孔具有插口,所述插口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件面向所述顶板的表面,所述传感器组件由所述插口插入所述插孔,具有传感器组件拆装方便的优点。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中,如图3、图13所示,所述新风风道件200面向所述热交换芯600的表面设有通风口230,所述通风口230连通所述插孔220,所述传感器组件500包括:安装盒510,所述安装盒510朝向所述通风口230的表面设有检测孔511;以及,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安装盒510内。所述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安装盒510内,所述安装盒510能够有效保护传感器,避免传感器在安装和拆卸过程中被损坏。所述检测孔511连通所述安装盒510的内部和外部,从所述新风进口110进入所述外壳100内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通风口230流向所述检测孔511,然后从所述检测孔511进入到所述安装盒510内,使得所述安装盒510内的传感器能够检测新风的质量。本实施例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插孔为通孔,所述插孔具有位于所述新风风道件内侧壁面的开口,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安装盒,所述安装盒靠近所述开口的表面设有检测孔;以及,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安装盒内,所述传感器通过所述检测孔检测新风的质量。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中,如图2、图16所示,所述安装盒510的外表面设有凸耳512,所述凸耳512位于在所述插孔220外侧,所述凸耳512抵接所述新风风道件200,所述凸耳512上设有第一螺孔,所述新风风道件200面向所述面板160的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一螺孔适配的第二螺孔。具体地,所述安装盒510与所述新风风道件200通过螺钉连接,螺钉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螺孔和所述第一螺孔,使得所述安装盒510固定在所述新风风道件200上。所述传感器组件500在安装时,先将所述传感器组件500从所述插口221插入所述插孔220内,直至所述凸耳512与所述新风风道抵接,此时所述传感器组件500已经预定位好,工作人员仅需打入螺钉即可完成安装。本实施例可以通过单螺钉固定所述传感器组件500,具有传感器拆装便捷且安装稳定的效果。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中,如图18所示,所述安装盒510与所述传感器卡扣连接。所述传感器与所述安装盒510在装配时,仅需通过施加压力,使得传感器安装到位,即可实现所述传感器的固定,具有传感器组件500装配效率高的优点。本实施例所述安装盒510与所述传感器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安装盒与所述传感器通过螺钉连接;还可以是,所述安装盒与所述传感器粘结,具有传感器安装稳定的优点。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中,如图17所示,所述安装盒510的内表面具有安装位513,所述检测孔511设置在所述安装位513,所述安装盒510的内表面凸设有多个卡钩514,多个所述卡钩514围绕所述安装位513设置,所述卡钩514的自由端具有倒钩,所述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安装位513,所述倒钩抵接所述传感器远离所述检测孔511的表面。具体地,所述卡钩514包括:连接臂,所述连接臂的一端连接所述安装盒510,另一端设有所述倒钩。多个所述卡钩514围设所述传感器,限制传感器沿所述安装位513的平面发生移动,所述倒钩抵接所述传感器远离所述检测孔511的表面,限制传感器在所述安装位513法线上的位移,从而使得所述传感器被固定。本实施例所述传感器组件500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所述安装盒上设有卡口,所述传感器上设有与所述卡口适配的卡扣,所述卡扣插入所述卡口中,实现所述传感器与所述安装盒连接,具有所述传感器组件装配效率高的优点。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所述安装位513上设有安装凸筋516,所述安装凸筋516抵接所述传感器靠近所述检测孔511的表面。所述凸筋516与所述传感器抵接,避免所述传感器将所述安装位513上的检测孔511封堵,使得气体能够通过所述检测孔511顺利流入所述安装盒510内。所述检测孔511正对所述传感器设置,使得所述传感器能够有效地检测到新风的质量。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图18所示,所述传感器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安装位513上设有定位柱517,所述定位柱517穿设所述定位孔。所述定位柱517具有导向功能,使得所述传感器在安装时能够安装到位,有利于提升传感器安装的效率。同时所述定位柱517与所述定位孔配合,能够使得所述传感器在所述安装盒510内的安装更加稳固。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所述安装盒510包括:传感器盒体518,所述传感器设置在所述传感器盒体518内;盒盖519,与所述传感器盒体518卡扣连接。所述传感器组件500在装配式,先将所述传感器安装在传感器盒体518内,然后将所述盒盖519盖合所述传感器盒体518,从而完成安装,具有装配高效便捷的优点。本实施例所述安装盒510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所述传感器盒体与所述盒盖通过螺钉连接;还可以是,所述传感器盒体与所述盒盖转动连接,方便所述传感器组件装配。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6、图17所示,所述安装盒510上设有走线孔540,所述走线孔540供所述传感器的导线伸出所述安装盒510。所述传感器通过导线连接所述新风机的电控盒900。所述导线从所述走线孔540伸出,能够避免所述传感器的导线被盒盖519压夹,能够有效保护导线,同时能够使得导线的排布更加规整。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包括PM2.5传感器520和湿度传感器530。所述传感器能够检测新风中PM2.5的指数以及新风的湿度。多种传感器集中在所述安装盒510内,多种传感器能够一次性安装在所述新风机内,具有提升传感器安装效率的优点。本实施例所述传感器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传感器包括PM2.5传感器;或者,所述传感器包括湿度传感器;还可以是,所述传感器包括PM2.5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甲醛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组件具有空气检测更加全面的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7所示,该新风机的新风风道件200和回风风道件300,均设置在所述外壳100内;所述新风风道件200和所述回风风道件300与所述外壳100围成安装槽180;所述新风风道件200用于形成部分新风风道,所述回风风道件300用于形成部分回风风道;热交换芯600,设置在所述安装槽180,所述新风风道件200朝向所述热交换芯600的侧面,以及所述回风风道件300的朝向所述热交换芯600的侧面均设有导向部240,所述导向部240具有抵接所述热交换芯600的引导面241。具体地,所述新风风道件200和所述回风风道件300与所述热交换芯600连接,从而使得所述热交换芯600与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回风风道连通,以实现热交换芯600对新风和回风进行换热。本实施例所述新风机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新风风道件用于形成新风风道,所述回风风道件用于形成回风风道;还可以是,所述新风风道件朝向所述热交换芯的侧面设有导向部240;或者是,所述回风风道件朝向所述热交换芯的侧面设有导向部240。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新风风道件200、回风风道件300和外壳100围成安装槽180,以供所述热交换芯600安装,同时能够使得热交换芯600安装好后既能与所述新风风道件200、回风风道件300抵接,从而使得所述热交换芯600连通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回风风道。所述导向部240用于引导所述热交换芯600安装,提升所述热交换芯600安装的便捷性,所述引导面241与所述热交换芯600抵接,有利于提升所述热交换芯600安装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图15所示,所述新风风道件200的端部和所述回风风道件300的端部均设有所述导向部240。所述新风风道件200的导向部240和所述回风风道的导向部240设置在端部,能够避免所述导向部240遮挡所述热交换芯600上的孔口,以保障所述热交换芯600能够充分换热。本实施例所述新风风道件200和所述回风风道件300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所述新风风道件的中部和所述回风风道件的中部设有所述导向部240;或者是,所述新风风道的中部和端部均设置有所述导向部240,所述回风风道的中部和端部均设有所述导向部240,具有热交换芯安装稳定的优点。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所述新风风道件200与所述回风风道件300位于所述热交换芯600的两侧,使得所述导向部240分别位于所述热交换芯600的两侧,导向效果好,有利于使得所述热交换芯600更加平稳地装入所述安装槽180内。本实施例所述新风风道件200和所述回风风道件300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所述新风风道件和所述回风风道件连接,所述回风风道件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新风风道件上的导向部240和所述回风风道件上的导向部240分别抵接所述热交换芯上相邻的两个侧面,所述导向部240能够引导所述热交换芯安装。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外壳100包括安装板,所述新风风道件200与所述回风风道件300均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安装板、所述新风风道件200和所述回风风道件300围成所述安装槽180,所述新风风道件200远离所述安装板的表面和所述回风风道件300远离所述安装板的表面设有支撑件190,所示支撑件190能够增强所述新风风道件200和所述回风风道件300的强度。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为背板170,由于所述热交换芯600的安装会与所述新风风道件200和所述回风风道件300发生抵接,因此对所述新风风道件200和所述回风风道件300的具有强度上的要求,为避免所述新风风道件200和所述回风风道件300在热交换芯600安装时发生损坏,因此在所述新风风道件200和所述回风风道件300上设置支撑件190。所述支撑件190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件200和所述回风风道件300远离所述安装板的表面,具有安装空间大,方便安装的优点。本实施例所述支撑件190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所述新风风道件远离所述安装板的表面设有支撑件;或者是,所述回风风道件远离所述安装板的表面设有支撑件。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所述热交换芯600呈多棱柱状,所述热交换芯600具有位于所述安装槽180外部的第一侧面610,所述支撑件190具有抵接所述第一侧面610的第一抵接面191。具体地,所述热交换芯600在放置在所述安装槽180中后,具有凸出于所述安装槽180的部分,该凸出的部分具有所述第一侧面610,所述支撑件190抵接该所述第一侧面610。具体地,所述热交换芯600呈多棱柱形,使得所述引导面241抵接的表面与所述第一侧面610呈夹角设置,所述引导面241与所述第一抵接面191能够共同夹持所述热交换芯600,从而使得所述热交换芯600被固定在所述安装槽180内。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芯600呈六棱柱状,但不仅限于六棱柱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热交换芯呈八棱柱状,还可以是,所述热交换芯呈五棱柱状。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8所示,所述热交换芯600还具有位于所述安装槽180内的第二侧面620,所述第二侧面620与所述第一侧面610邻接,所述支撑件190还具有抵接所述第二侧面620的第二抵接面192。所述第一侧面610和所述第二侧面620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抵接面191和所述第二抵接面192相应地呈夹角设置。两个所述支撑件190设置在所述热交换芯600的两侧,使得两个所述支撑件190分别固定住所述热交换芯600的两个角,从而使得所述热交换芯600得以固定。通过高机械强度的所述支撑件190固定所述热交换芯600,具有固定效果稳定的优点。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面241为与所述第二侧面620配合的斜面。所述热交换芯600安装好后,所述引导面241与所述热交换芯600贴合,具有引导所述人交换芯安装效果好,且安装后的稳定性好的优点。本实施例所述引导面241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所述引导面包括靠近所述支撑件的弧面,以及邻接弧面远离所述支撑件的侧边的平面,具有方便所述热交换芯对准所述安装槽的优点,有利于提升所述热交换芯安装效率的优点。
具体地,本实施例具有两个所述支撑件190,其中一个所述支撑件190如图9所示,所述支撑件190包括:板体,与所述新风风道件200或所述回风风道件300连接;以及,抵接扣193,具有所述第一抵接面191,所述抵接扣193与所述板体转动连接,所述抵接扣193具有与所述第一侧面610抵接的第一状态,以及与所述第一侧面610脱离的第二状态。所述抵接扣193能够通过转动,使得所述第一抵接面191与所述第一侧面610脱离,从而使得解除所述支撑件190对所述热交换芯600的紧固状态,方便将所述支撑件190能够从所述安装槽180中取出。所述热交换器在安装时,先将所述抵接扣193转动至所述安装槽180的一侧,以避开安装槽180的槽口,然后将所述热交换器放入所述安装槽180内,再通过转动,使得所述抵接扣193转动至所述第一状态,完成所述热交换器的固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新风机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槽180内的旁通风道件800,所述旁通风道件800与所述热交换芯600的一端连接,所述旁通风道件800与所述外壳100围成旁通风道,所述旁通风道连通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回风风道。具体地,所述热交换芯600的一端与所述旁通风道件800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外壳100抵接,从而使得所述热交换芯600被紧固在所述安装槽180中。所述旁通风道用于将所述回风风道的风混入所述新风风道,从而将所述回风风道的室内空气的热量或者冷量带给所述新风风道中的新风,使得新风进入到室内的温度更加适宜。本实施例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所述热交换芯的两端均与所述外壳抵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道件200和所述回风风道件300为泡沫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图13、图14所示,该新风机包括过滤网400,所述外壳100具有新风进口110、新风出口120、回风进口130、回风出口140,所述外壳100内具有连通所述新风进口110、所述新风出口120的新风风道,以及连通所述回风进口130、所述回风出口140的回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与回风风道相互间隔;所述新风风道的内壁面和所述回风风道内壁面设有弹性安装部210,所述弹性安装部210上设有插槽211;以及,过滤网400,插设在所述插槽211中。现有的新风机中,用于安装所述过滤网400的插槽211通常为由钣金件或者塑料件等硬质材料制成,而所述过滤网400的强度通常较低,因此,当硬质材料形成的插槽211尺寸过大时,过滤网400的安装不稳定,容易发生晃动,当硬质材料形成的插槽211尺寸过小时,所述过滤网400安装时会发生变形,使得过滤网400损坏,因此硬质材料对插槽211的尺寸精度的要求高,加工难度大。本实施例所述弹性安装部210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所述新风风道的内壁面设有弹性安装部;或者是,和所述回风风道内壁面设有弹性安装部。
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通过在所述弹性安装部210上开设插槽211,使得所述插槽211的槽壁具有弹性,当所述过滤网400插入所述插槽211时,所述插槽211的槽壁面受所述过滤网400挤压时发生形变,能够避免槽壁破坏所述过滤网400,使得所述过滤网400插拔更加安全。所述过滤网400插入所述插槽211后,受到所述槽壁回弹的力挤压,使得过滤网400能够稳定地固定在所述插槽211内。由于所述弹性安装部210的具有弹性的特性,能够有效降低所述插槽211加工的精度,有利于提升插槽211的加工效率。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安装部210为泡沫件。所述泡沫件具有方便加工的特性,容易在所述弹性安装部210上开设所述插槽211;同时泡沫件还具有质量轻的优点,有利于减轻新风机的重量。所述过滤网400插设所述泡沫件的插槽211时,过滤网400对所述泡沫件进行挤压,使得所述泡沫件变形,从而使得所述插槽211变形成为适合所述过滤网400尺寸的大小,具有过滤网400安装安全、稳固的优点。本实施例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所述弹性安装部为橡胶件;或者是,所述弹性安装部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弹簧片,两所述弹簧片形成所述插槽,使得所述过滤网拆装过程更加安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所述新风机还包括风道件,所述风道件用于形成至少部分所述新风风道或至少部分所述回风风道,所述风道件为泡沫风道件,所述安装部与所述风道件一体成型。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机包括两个风道件,其中一个所述风道件为新风风道件200,用于形成部分所述新风风道,另一个所述风道件为回风风道件300,用于形成部分所述回风风道,两个所述风道件上均设有所述弹性安装部210,所述风道件与所述弹性安装部210一体成型,所述风道件与所述弹性安装部210均为泡沫件,具有安装便捷的优点。泡沫材质的风道部件具有重量轻、便于加工、价格便宜且保温效果好的优点,减少室内回风的热量或冷量的散失,提升对室内空气能量的利用效率。本实施例所述风道件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所述风道件用于形成至少部分所述新风风道;或者是,所述风道件用于形成至少部分所述回风风道;或者是,所述新风机仅包括一个风道件,所述风道件用于形成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回风风道,所述风道件一体成型,具有新风机装配便捷的优点。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所述新风风道的内壁面和所述回风风道内壁面均设有两个弹性安装部210,两个所述弹性安装部210的插槽211的槽口相对设置,所述过滤网400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插槽211中。两个所述插槽211分别固定所述过滤网400的两端,使得所述过滤网400的安装更加的稳固。本实施例所述弹性安装部210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所述弹性安装部沿新风风道的径向延伸,所述弹性安装部具有沿所述上的插槽两端贯通,所述过滤网的中部设置在所述插槽中,具有过滤网安装便捷的优点。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外壳100具有敞口150,所述外壳100包括可拆卸封盖所述敞口150的面板160,以及与所述面板160相对设置的背板170,所述弹性安装部210具有面向所述面板160的安装面,所述插槽211沿所述背板170至所述面板160方向延伸,并贯通所述安装面。所述过滤网400拆卸时,将所述面板160卸下,然后将所述过滤网400从所述插槽211中拔出,然后从所述敞口150处取出;所述滤网安装时则与所述滤网拆卸的过程相反,所述过滤网400具有拆装便捷的优点。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插槽211具有位于所述安装面的插入端,所述插入端的槽宽沿背板170至所述面板160方向逐渐增大。具体地,所述插入端呈喇叭状,具有方便所述过滤网400对准所述插槽211的优点,有利于提升所述过滤网400安装的效率和便捷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新风机还包括支撑件190,所述支撑件19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所述弹性安装部210上。具体地,所述支撑件190为钣金件,但不仅限于钣金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塑料件。所述支撑件190能够有效提升所述风道件的机械强度,由于本实施例中,所述风道件为泡沫件,因此风道件的机械强度不足,需要采用所述支撑件190进行弥补。所述支撑件190连接两个所述弹性安装部210,能够避免两个所述弹性安装部210在拆装时过度形变,使得两个所述弹性安装部210之间的距离变得过大,从而导致所述过滤网400脱出。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件190位于所述弹性安装部210与所述面板160之间,所述支撑件190设有避让两所述插槽211的避让孔,所述避让孔沿两所述弹性安装部210的其中一者至另一者方向延伸。所述过滤网400安装时,能够穿过所述支撑件190的避让孔,从而插入到所述插槽211中,以完成所述过滤网400的安装。所述避让孔能够保障所述过滤网400高效安装。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热交换芯600内形成有相互间隔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新风风道包括所述第一换热通道,所述回风风道包括所述第二换热通;所述新风进口110与所述热交换芯600之间设有所述过滤网400;所述回风进口130与所述热交换芯600之间设有所述过滤网400。所述新风进口110与所述热交换芯600之间的过滤网400,能够用于过滤净化室外的新风,使得进入室内的新风更加洁净,能够提升客户的舒适度。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具有横截面积小的特点,两个所述过滤网400,能够保护所述热交换芯600,能够减少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和所述第二换热风道被堵塞的情况。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新风进口110和所述回风进口130分别位于所述热交换芯600的两侧,两所述过滤网400分别设置在所述热交换芯600的两侧,使得每个所述过滤网400都具有较大的安装空间,便于所述过滤网400安装。
本实施例所述的传感器组件500设置在所述过滤网400与所述热交换芯600之间,所述传感器组件500测量的是被过滤后的新风,既能够检测所述过滤网400的过滤效果,又能用于分析,以对比被过滤后的空气是够达标。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机在装配时,先将所述新风风道件200和所述回风风道件300放入所述外壳100内,从而形成所述安装槽180,然后再将所述热交换芯600在所述导向部240的引导下装入所述安装槽180内,再以支撑件190的抵接扣193固定所述热交换芯600,从而形成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回风风道。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道件200、所述回风风道件300和所述旁通风道件800均为泡沫件,本实施例所述新风机具有风道保温效果好,整体重量轻,风道件加工和拆装方便的优点。
本实施例所述的新风机在工作时,所述新风风道中的风机部件700工作,将室外的空气从所述新风进口110抽入所述外壳100内的新风风道中,然后经过所述过滤网400过滤,然后再被所述传感器组件500检测,接着进入所述热交换芯600体的第一风道;与此同时,所述回风风道中的风机部件700将室内的风从所述回风进口130抽入所述回风风道中,然后经过回风风道中的过滤网400,进入所述热交换芯600的第二风道中,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中的气流在所述热交换芯600中实现热交换,使得所述室内新风中的温度更加接近室内温度,以提升新风的吹送的舒适度。
本实施例中,当所述室外温度过低或过高,超过了所述热交换芯600的处理范围时,能够通过旁通风道进行调节,所述风阀组件820将所述阀门821打开,所述旁通风道将部分回风风道中的风直接导向所述新风进口110与所述热交换芯600之间的新风风道中,使得新风在进入所述热交换芯600之前先与室内空气混合,使得新风的温度更加接近室内温度,以进入所述热交换芯600的处理范围。所述旁通风道与所述泡沫风道件配合,还能能够减小所述外壳100内发生凝露的概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具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回风进口、回风出口,所述外壳内具有连通所述新风进口、所述新风出口的新风风道,以及连通所述回风进口、所述回风出口的回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与回风风道相互间隔;所述新风风道的内壁面和/或所述回风风道内壁面设有弹性安装部,所述弹性安装部上设有插槽;以及,
过滤网,插设在所述插槽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安装部为泡沫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还包括风道件,所述风道件用于形成至少部分所述新风风道和/或至少部分所述回风风道,所述风道件为泡沫风道件,所述安装部与所述风道件一体成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道的内壁面和所述回风风道内壁面均设有两个弹性安装部,两个所述弹性安装部的插槽的槽口相对设置,所述过滤网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插槽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敞口,所述外壳包括可拆卸封盖所述敞口的面板,以及与所述面板相对设置的背板,所述弹性安装部具有面向所述面板的安装面,所述插槽沿所述背板至所述面板方向延伸,并贯通所述安装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具有位于所述安装面的插入端,所述插入端的槽宽沿背板至所述面板方向逐渐增大。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所述弹性安装部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弹性安装部与所述面板之间,所述支撑件设有避让两所述插槽的避让孔,所述避让孔沿两所述弹性安装部的其中一者至另一者方向延伸。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热交换芯,所述热交换芯内形成有相互间隔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新风风道包括所述第一换热通道,所述回风风道包括所述第二换热通;
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热交换芯之间设有所述过滤网;所述回风进口与所述热交换芯之间设有所述过滤网。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回风进口分别位于所述热交换芯的两侧,两所述过滤网分别设置在所述热交换芯的两侧。
CN201921014174.8U 2019-06-28 2019-06-28 新风机 Active CN2102418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14174.8U CN210241899U (zh) 2019-06-28 2019-06-28 新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14174.8U CN210241899U (zh) 2019-06-28 2019-06-28 新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41899U true CN210241899U (zh) 2020-04-03

Family

ID=699890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14174.8U Active CN210241899U (zh) 2019-06-28 2019-06-28 新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418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02135U (zh) 新风机
CN210241894U (zh) 新风机
CN210241899U (zh) 新风机
CN210602134U (zh) 新风机
CN210241900U (zh) 新风机
CN112146225A (zh) 新风机
CN113137736B (zh) 可转动连接机构及新风取暖器
CN216281760U (zh) 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4746254U (zh) 一种新型窗式新风系统外壳及窗式新风系统
CN114123382A (zh) 一种充放电设备的控制笼组件
CN212511702U (zh) 电控盒及天花机
CN210980099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0602185U (zh) 面板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9819681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821804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372700U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0891608U (zh) 除湿装置
CN221203068U (zh) 电控盒和空调室内机
CN219917745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的电连接结构、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167383U (zh) 呼吸机和呼吸设备
CN216281744U (zh) 一种移动空调
CN216281709U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以及空调展示样机
CN212006097U (zh) 一种室内机
CN215809193U (zh) 用于空调器的电控盒组件和空调器
CN221202962U (zh) 电子模块、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