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67530U - 顶针连接器和滑动结构 - Google Patents
顶针连接器和滑动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167530U CN210167530U CN201921409196.4U CN201921409196U CN210167530U CN 210167530 U CN210167530 U CN 210167530U CN 201921409196 U CN201921409196 U CN 201921409196U CN 210167530 U CN210167530 U CN 2101675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ll
- groove
- plug
- needle tube
- accommodating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顶针连接器和滑动结构。其中,顶针连接器,包括:针管,针管的顶面凹设有第一凹槽;塞子,塞子设于第一凹槽的槽口处,并与第一凹槽的槽壁围合形成有容纳腔,塞子沿针管的高度方向开设有连通容纳腔和外界的连通孔;滚珠,滚珠部分设于容纳腔内;弹性件,弹性件设于容纳腔,弹性件的一端抵持于第一凹槽的槽底,另一端抵持于滚珠的底部,滚珠的顶部穿过连通孔而露出于塞子和针管的外部,滚珠的最大横截面的直径小于连通孔的最小内径,且滚珠的最大横截面处低于连通孔设置。本实用新型给出的技术方案保证了该顶针连接器的良好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顶针连接器和滑动结构。
背景技术
在手机等电子产品中,为了电性连接两电气件,可通过弹片实现信号或电流的传输,而随着手机等电子产品厚度越来越薄,传统的弹片无法满足其空间要求,且弹片设于两个相对移动的电气件之间时容易产生变形,导致接触不良,因而出现了一种滚珠式连接器。滚珠式连接器设于两电气件之间时,在两电气件相对滑动的过程中,其内部的滚珠则进行滚动,避免在滑动过程中变形导致接触不良的异常现象。但是,目前的滚珠式连接器在制作时,需要对针管的口部进行收铆,收铆口则直接影响着滚珠的外露长度,由于针管本身的直径较小,收铆口的加工精度不确定,在进行收铆时容易导致滚珠外露长度减小,使其下压行程减少,容易导致接触不到或接触不良的风险。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顶针连接器,旨在保证该顶针连接器的良好接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顶针连接器,包括:
针管,所述针管的顶面凹设有第一凹槽;
塞子,所述塞子设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处,并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围合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塞子沿所述针管的高度方向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纳腔和外界的连通孔;
滚珠,所述滚珠部分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另一端抵持于所述滚珠的底部,所述滚珠的顶部穿过所述连通孔而露出于所述塞子和所述针管的外部,所述滚珠的最大横截面的直径小于所述连通孔的最小内径,且所述滚珠的最大横截面处低于所述连通孔设置。
可选地,所述塞子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可选地,所述塞子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抵接。
可选地,所述针管的位于所述第一凹槽槽口的侧壁向内收铆于所述塞子的外侧壁。
可选地,所述针管的顶面不高于所述塞子的顶面。
可选地,所述塞子的底面凹设有第二凹槽,所述连通孔开设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所述滚珠的最大横截面处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可选地,所述连通孔的侧壁沿所述针管的高度方向、且向内收缩形成有导斜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形成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台阶延伸至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所述塞子设于所述第一台阶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针管的底部外周凸出形成有第二台阶。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滑动结构,包括第一板、第二板以及所述顶针连接器。其中,所述顶针连接器包括:
针管,所述针管的顶面凹设有第一凹槽;
塞子,所述塞子设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处,并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围合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塞子沿所述针管的高度方向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纳腔和外界的连通孔;
滚珠,所述滚珠部分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另一端抵持于所述滚珠的底部,所述滚珠的顶部穿过所述连通孔而露出于所述塞子和所述针管的外部,所述滚珠的最大横截面的直径小于所述连通孔的最小内径,且所述滚珠的最大横截面处低于所述连通孔设置。
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板设有通孔,所述针管穿设于所述通孔,且所述滚珠抵接于所述第一板。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塞子对滚珠进行限位,滚珠通过弹性件抵持于塞子的连通孔的侧壁,并部分穿过连通孔,从而与其他电气件连接,相比于现有的利用针管的槽口处侧壁收铆进行的滚珠固定方式,本实用新型给出的技术方案,塞子所形成的连通孔两端贯通塞子的两相对的表面,因而该连通孔可通过车制加工成孔,精度较收铆更为精确,滚珠露出的长度确定,保证了滚珠下压的行程,因而不易造成接触不到或接触不良的现象。从而保证该顶针连接器的良好接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顶针连接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顶针连接器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顶针连接器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滑动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顶针连接器通过塞子13对滚珠15进行限位,使滚珠15从连通孔13a露出,滚珠15露出的长度确定,保证了滚珠15下压的行程,因而不易造成接触不到或接触不良的现象。
参照图1、图2以及图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顶针连接器,包括:
针管11,针管11的顶面凹设有第一凹槽11a;
塞子13,塞子13设于第一凹槽11a的槽口处,并与第一凹槽11a的槽壁围合形成有容纳腔,塞子13沿针管11的高度方向开设有连通容纳腔和外界的连通孔13a;
滚珠15,滚珠15部分设于容纳腔内;
弹性件17,弹性件17设于容纳腔,弹性件17的一端抵持于第一凹槽11a的槽底,另一端抵持于滚珠15的底部,滚珠15的顶部穿过连通孔13a而露出于塞子13和针管11的外部,滚珠15的最大横截面的直径小于连通孔13a的最小内径,且滚珠15的最大横截面处低于连通孔13a设置。
针管11、滚珠15以及弹性件17均为可以实现电性导通的材料,为金属件,通过弹性件17将针管11和滚珠15相连接,在滚珠15和针管11与不同的电气件连接后,该顶针连接器即作为中间件实现电气件的电性导通。本实施例中,上述塞子13也为金属件,以便保证该顶针连接器的结构稳定,当然,本实用新型中,塞子13不限于为金属件,只要实现将滚珠15扣压固定即可。
另外,本实施例中,上述弹性件17为弹簧,弹簧为金属件,一方面,弹簧可以用作电性导通,另一方面,弹簧的中部为通孔,可容置部分滚珠15,以使滚珠15更为稳定。
并且,滚珠15是可转动的设于容纳腔的,其它电气件在滑动的过程中,带动滚珠15滚动,不易使该顶针连接器发生变形,避免其损坏或因变形而接触不良,增加了该顶针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由于塞子13和针管11是分开的,为了使滚珠15露出,需要对塞子13进行车制成孔,从而形成其连通孔13a,以使塞子13扣设在滚珠15上,避免滚珠15脱离。
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滚珠15脱离容纳腔,通过塞子13对滚珠15进行限位,滚珠15通过弹性件17抵持于塞子13的连通孔13a的侧壁,并部分穿过连通孔13a,从而与其他电气件连接,相比于现有的利用针管11的槽口处侧壁收铆进行的滚珠15固定方式,本实用新型给出的技术方案,塞子13所形成的连通孔13a两端贯通塞子13的两相对的表面,因而该连通孔13a可通过车制加工成孔,精度较收铆更为精确,滚珠15露出的长度确定,保证了滚珠15下压的行程,因而不易造成接触不到或接触不良的现象。从而保证该顶针连接器的良好接触。
这样,在安装该顶针连接器时,先将弹性件17设于第一凹槽11a的槽底,并将滚珠15置于弹性件17的另一端,然后将塞子13扣设在滚珠15上,并将塞子13与针管11连接。
这样,容易想到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塞子13可以是罩设在针管11的外周的,通过焊接或铆接实现固定,或是将塞子13固定连接在针管11的顶部,通过焊接固定,即只要实现上述塞子13和针管11是分开的,塞子13的连通孔13a供滚珠15露出,均可实现本实用新型所给出的保证该顶针连接器的良好接触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配合方式或连接方式。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塞子13设于第一凹槽11a内。
即将塞子13嵌设于第一凹槽11a内,相比于上述其他的连接方式,该种布置方式塞子13不需要占用较多的空间,因而精简了该顶针连接器的结构,可以使用在一些更为精密的电气连接中,减小了产品体积,满足产品小型化发展趋势。
并且,为了固定塞子13与针管11,塞子13的外侧壁与第一凹槽11a的侧壁抵接。
塞子13是与第一凹槽11a的侧壁过盈配合的,即塞子13的外周较第一凹槽11a槽口的直径大,将塞子13卡嵌于第一凹槽11a内,从而使塞子13稳定固定,不易脱离。
该过盈配合是位于靠近第一凹槽11a槽口的位置的,即塞子13外周的上部较下部的直径大,塞子13外周的下部较第一凹槽11a槽口的直径小,这样,在将塞子13固定时,以便于将塞子13置于第一凹槽11a内,然后通过塞子13外周的上部与第一凹槽11a过盈配合,实现塞子13的稳定固定。
当然,塞子13的外侧壁不限于上述所说的圆状,根据加工需要,也可以是其他与第一凹槽11a配合的形状,如方形状等,只要实现上述所说的过盈配合即可。
另外,针管11的位于第一凹槽11a槽口的侧壁向内收铆于塞子13的外侧壁。
即在将塞子13设于第一凹槽11a内后,将针管11的第一凹槽11a的槽口处进行铆接,使针管11在第一凹槽11a的槽口处压设与塞子13的外侧壁,避免塞子13脱离第一凹槽11a,结合上述的过盈配合后,进一步保证了塞子13的稳定固定。
上述所说的收铆,是通过将第一凹槽11a槽口的侧壁向内凸出变形,使其凸出变形的部分抵压于塞子13的外侧壁,从而实现固定,并且,在将第一凹槽11a槽口的侧壁向内凸出变形后,会随之使塞子13的外侧壁变形,从而避免塞子13脱出。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实现上述塞子13的稳定固定,可以将塞子13与第一凹槽11a的侧壁焊接,实现固定。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3,针管11的顶面不高于塞子13的顶面。
为了保证滚轴的有效行程,即滚珠15露出于塞子13顶面的长度,针管11的顶面需要不越过塞子13的顶面,这样,以避免在下压滚珠15的过程中触碰到针管11,而使该顶针连接器失效。
本实施例中,针管11的顶面是与塞子13的顶面平齐的,一方面保证了顶针连接器的有效使用,另一方面,使塞子13嵌设于第一凹槽11a内,以避免塞子13脱离,保证该顶针连接器的结构稳定。
即,在实际使用中,在将针管11铆压塞子13进行固定后,可对针管11的顶面和塞子13的顶面进行打磨,以使其平齐,保证滚珠15的有效行程。
此外,请结合参阅图3,塞子13的底面凹设有第二凹槽13b,连通孔13a开设于第二凹槽13b的槽底,滚珠15的最大横截面处设于第二凹槽13b内。
即,第一凹槽11a和第二凹槽13b共同形成该纳入腔10a,通过设置的第二凹槽13b,在将滚珠15下压移动时,避免滚珠15左右晃动,以防止滚珠15偏移,使该顶针连接器结构稳定。
当然,为了避免在滚珠15上下移动的过程中摩擦力过大,第二凹槽13b的侧壁与滚珠15是具有间隙的,以更易于滚珠15上下移动。
本实施例中,连通孔13a的侧壁沿针管11的高度方向、且向内收缩形成有导斜面。
在滚珠15趋向于抵持塞子13时,通过该导斜面可提供导向作用,使滚珠15趋向于穿过连接孔,以便于该滚珠15上下移动,另外,滚珠15抵接于该导斜面和连通孔13a的侧壁的交界处,避免了滚珠15脱出。在另一实施例中,滚珠15也可抵接于该呈倒斜面。
本实施例中,该导斜面的上部的直径是小于滚珠15的最大横截面的直径的,以避免滚珠15脱出,同时导向面下部直接连接至第二凹槽13b的侧壁,即导斜面的下部的直径是大于滚珠15的最大横截面的直径的,以便于滚珠15置于第二凹槽13b。
在其他实施例中,连通孔13a贯穿于塞子13的顶面和内表面,即不设上述第二凹槽13b,仅通过第一凹槽11a供滚珠15上下移动。
请结合参阅图3,第一凹槽11a的侧壁形成有第一台阶113,第一台阶113延伸至第一凹槽11a的槽底,塞子13设于第一台阶113的上方。
这样,通过第一台阶113可对塞子13进行限位,避免塞子13过于靠近第一凹槽11a的槽底,而使该顶针连接器失效,同时,通过第一台阶113使第一凹槽11a的底部径向变小,在将弹性件17设于第一凹槽11a时,第一台阶113围设于弹性件17,对弹性件17进行了限位,以防止弹性件17倾斜或偏移。
并且,为了保证弹性件17处于第一凹槽11a槽底的中部,第一凹槽11a槽底车制加工形成有锥形孔,该锥形孔使弹性件17趋向于处于中部,进一步防止弹性件17偏移。
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弹性件17的位置,可在第一凹槽11a的槽底设环形槽,弹性件17则嵌设于该环形槽内,从而保证了该弹性件17的位置,同时稳定固定弹性件17,使弹性件17不易移动,以保证该顶针连接器的有效使用。
此外,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7是直接抵持于滚珠15的,即弹性件17的通孔可恰好容纳于部分滚珠15,以使该滚珠15稳定的上下移动。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使弹性件17稳定拖动该滚珠15上下移动,可在弹性件17和滚珠15之间设推动块,弹性件17的一端抵持于该推动块,且推动块底部形成环形槽可供该弹性件17稳定固定,推动块的顶部则形成有一弧形凹槽,该弧形凹槽可与滚珠15贴合,这样,保证了弹性件17能够稳定拖动滚珠15,以便于滚珠15的上下移动。
请结合参阅图1、图2以及图3,针管11的底部外周凸出形成有第二台阶111。
该第二台阶111于针管11的底部可用于抵持其他电气件,实现电性导通,通过该第二台阶111增加了该顶针连接器的电性接触范围,更易于实现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台阶111是形成在针管11的底部的,即是一体的,不会造成松脱,且不会因为底部不是一个整体,而有段差会影响到其接触性能。
请结合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滑动结构,该滑动结构包括第一板30、第二板50以及顶针连接器,该顶针连接器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滑动结构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第一板30和第二板50相对设置,第二板50设有通孔,针管11穿设于通孔,且滚珠15抵接于第一板30。
第一板30和第二板50可相对移动,在将顶针连接器设于第二板50的通孔后,第一板30在移动过程中,滚珠15随第一板30的移动而滚动,保证了第一板30和第二板50良好的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板30和第二板50均为金属板,通过针管11实现第一板30和第二板50的电性导通,由于针管11是穿设于通孔的,相较于通过接触来进行固定,一方面,使该针管11固定的更加稳定,另一方面,缩小了该滑动结构的体积,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满足产品小型化发展趋势。
结合上述的第二台阶111,在将针管11穿设于该通孔后,第二台阶111抵接第二板50的下部,同时,将针管11与第二板50焊接连接,进一步保证了该顶针连接器的稳定固定。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板30和第二板50可以为印制电路板,在第一板30朝向第二板50的端面设有金手指,该滚珠15抵接于金手指,实现第一板30和第二板50电性或信号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顶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针管,所述针管的顶面凹设有第一凹槽;
塞子,所述塞子设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处,并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围合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塞子沿所述针管的高度方向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纳腔和外界的连通孔;
滚珠,所述滚珠部分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另一端抵持于所述滚珠的底部,所述滚珠的顶部穿过所述连通孔而露出于所述塞子和所述针管的外部,所述滚珠的最大横截面的直径小于所述连通孔的最小内径,且所述滚珠的最大横截面处低于所述连通孔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塞子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顶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塞子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抵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顶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管的位于所述第一凹槽槽口的侧壁向内收铆于所述塞子的外侧壁。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顶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管的顶面不高于所述塞子的顶面。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顶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塞子的底面凹设有第二凹槽,所述连通孔开设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所述滚珠的最大横截面处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顶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的侧壁沿所述针管的高度方向、且向内收缩形成有导斜面。
8.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顶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形成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台阶延伸至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所述塞子设于所述第一台阶的上方。
9.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顶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管的底部外周凸出形成有第二台阶。
10.一种滑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第二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顶针连接器,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板设有通孔,所述针管穿设于所述通孔,且所述滚珠抵接于所述第一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09196.4U CN210167530U (zh) | 2019-08-27 | 2019-08-27 | 顶针连接器和滑动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09196.4U CN210167530U (zh) | 2019-08-27 | 2019-08-27 | 顶针连接器和滑动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167530U true CN210167530U (zh) | 2020-03-20 |
Family
ID=69795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409196.4U Active CN210167530U (zh) | 2019-08-27 | 2019-08-27 | 顶针连接器和滑动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16753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56666A (zh) * | 2020-09-24 | 2022-03-29 |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 探针式连接器 |
CN114361842A (zh) * | 2021-11-22 | 2022-04-15 | 海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弹性端子 |
-
2019
- 2019-08-27 CN CN201921409196.4U patent/CN21016753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56666A (zh) * | 2020-09-24 | 2022-03-29 |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 探针式连接器 |
CN114361842A (zh) * | 2021-11-22 | 2022-04-15 | 海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弹性端子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172591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low profile and processor with cone pins | |
CN104362451B (zh) | 具有双向插接功能的插座连接器 | |
US7585194B2 (en) | Conductor pin | |
CN210167530U (zh) | 顶针连接器和滑动结构 | |
US6431893B1 (en) | Switch for a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 |
KR20130058601A (ko) | 전선 대 기판 커넥터 | |
US11271337B2 (en) | Connector | |
US10116071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ntacts thereof | |
US7727010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2006339141A (ja) | 低挿入力コネクタ及び端子 | |
CN110676620B (zh) |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 |
US6162103A (en) | Terminal structure of a connector | |
CN114207950B (zh) | 电插塞式连接器 | |
JP2016136542A (ja) | 雌端子構造 | |
US5957722A (en) | Locking device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2001110527A (ja) | シールド型コネクタ | |
US8398410B2 (en) | Socket connector having carbon nanotube contacts for signal transmission and metallic contacts for power transmission | |
US6457991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couple having mating indication device | |
US7182648B2 (en) | Optical-electric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 having coil spring | |
US20170352996A1 (en) |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onnector assembly mounted structure | |
JP2015220017A (ja) | 雌端子金具、端子金具 | |
CN111509408B (zh) | 用于电子装置的连接件、连接组件和电子装置 | |
US6116956A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a power supply | |
US5997356A (en) | Electronic card connector having card-biasing means | |
KR20040047511A (ko) | 커넥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