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按摩面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面部美容保健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美容按摩面具。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与美容日益重视,特别是对脸部皮肤的美容保养。人们最常用的脸部皮肤保养方式为敷面膜,将充满营养液的面膜敷在脸上10到15分钟即可完成一个补水或美白步骤。
人们在敷面膜时,若能加以脸部按摩,则能使皮肤对营养液中营养成分更好地吸收,但面膜湿滑,使用者无法在敷面膜过程中使用双手保持对面部进行按摩,否则湿滑的双手无法进行其他动作,故需要一款可在敷面膜的同时对面部进行按摩的产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对脸部按摩的美容按摩面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美容按摩面具包括外壳层、夹层和接触膜层,外壳层、夹层和接触膜层依次叠合;夹层包括夹层面板、空间挡壁和柔性按摩柱阵列,夹层面板具有朝向相反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空间挡壁和柔性按摩柱阵列分别凸起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夹层面板上设有送风孔组和排风孔组;第一表面朝向外壳层,外壳层与夹层之间由空间挡壁分隔形成相互独立的第一气流空间和第三气流空间;夹层与接触膜层之间形成第二气流空间,柔性按摩柱阵列位于第二气流空间中;外壳层与夹层之间形成第一气流口和第二气流口,第一气流口、第一气流空间、送风孔组、第二气流空间、排风孔组、第三气流空间和第二气流口依次连通。
由上述方案可见,使用者敷上面膜后并佩戴美容按摩面具后,接触膜层覆盖于面膜上,当气流从第一气流口接入美容按摩面具中,气流顺着第一气流口、第一气流空间、送风孔组、第二气流空间、排风孔组、第三气流空间和第二气流口的顺序流动,气流推动柔性的夹层面板使柔性按摩柱阵列隔着接触膜层对皮肤按压,其后气流流动于第二气流空间时,气流推动柔性按摩柱阵列摆动,从而实现对皮肤的“抚摸”动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美容按摩面具防止面膜营养液的风干,并利用气压对脸部进行按摩,解放使用者的双手且提高美容效果。
进一步的方案是,夹层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区域挡壁,第一区域挡壁凸起于第一表面;一个以上的第一区域挡壁将第一气流空间分隔为相互独立的多个第一气流区域,每个第一气流区域均连通于第一气流口与送风孔组之间;第一气流区域的数量比第一区域挡壁的数量多一个。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夹层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区域挡壁,第三区域挡壁凸起于第一表面;一个以上的第三区域挡壁将第三气流空间分隔为相互独立的多个第三气流区域,每个第三气流区域均连通于排风孔组与第二气流口之间,第三气流区域的数量比第三区域挡壁的数量多一个。
由上可见,第一区域挡壁和第三区域挡壁的设置保证气流的指向性,进一步保证柔性按摩柱的摆动,保证按摩效果。
进一步的方案是,每个第一气流区域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多个第一气流区域之间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相互垂直。
由上可见,每个第一气流区域大概沿直线延伸,能进一步保证气流在美容按摩面具中的指向性和流动的流畅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排风孔组设置于夹层面板的边缘。
由上可见,此设置便于对美容按摩面具进行加工。
进一步的方案是,送风孔组包括多个送风孔,排风孔组包括多个排风孔,柔性按摩柱阵列包括多个柔性按摩柱;多个送风孔与多个柔性按摩柱相间设置,和/或多个排风孔与多个柔性按摩柱相间设置。
由上可见,此设置能保证气流能带动每一个柔性按摩柱摆动,保证按摩效果。
进一步的方案是,美容按摩面具还包括送风气泵,送风气泵的正压端连接于第一气流口。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美容按摩面具还包括排风气泵,排风气泵的负压端与第二气流口连接。
由上可见,在美容按摩面具增加送风气泵、排风气泵和控制系统,使用者可在控制系统通过调控送风气泵和排风气泵的驱动而改变按摩力度。
进一步的方案是,美容按摩面具包括束缚带组件,束缚带组件连接于外壳层的相对两侧上,送风气泵和排风气泵均设置在束缚带组件上。
由上可见,送风气泵和排风气泵的隐藏式设计使美容按摩面具更美观,更便于携带和使用。
进一步的方案是,柔性按摩柱阵列包括多个柔性按摩柱,柔性按摩柱的延伸末端具有球状按摩头。
由上可见,此设置能降低人体体表感受到的来自柔性按摩柱的按压锐度,提高按摩舒适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美容按摩面具第一实施例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美容按摩面具第一实施例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美容按摩面具第一实施例第三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美容按摩面具第一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美容按摩面具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美容按摩面具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美容按摩面具第四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美容按摩面具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美容按摩面具第一实施例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美容按摩面具第一实施例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美容按摩面具包括面具本体1和安装在面具本体1左右两侧之间的束缚带组件9。面具本体1包括依次叠合的外壳层11、夹层12和接触膜层13,束缚带组件9包括第一束缚带91、第二束缚带92、送风气泵81、排风气泵82、送风管组和排风管组,送风管组包括送风管811、送风管812和送风管813,排风管组包括排风管821、排风管822和排风管823,送风气泵81、送风管811、送风管812和送风管813均固定在第一束缚带91上,排风气泵82、排风管821、排风管822和排风管823均固定在第二束缚带92上,第一束缚带91和第二束缚带92分别连接在外壳层11的左右两侧上,且第一束缚带91的延伸端部和第二束缚带92的延伸端部分别设置魔术贴勾面和魔术贴毛面。
面具本体1中,外壳层11、夹层12和接触膜层13实际应具有与人体面部轮廓相符合的曲面设计,为便于对外壳层11、夹层12和接触膜层13的结构进行说明,附图中外壳层11、夹层12和接触膜层13以平面结构示意。面具本体1中,外壳层11为塑料簿壳,具体采用PET、PP或PE塑料制成,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夹层12采用PE塑料或硅胶材料制成,而接触膜层13则为硅胶薄壁层。
结合图3,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夹层12包括夹层面板121、空间挡壁122和柔性按摩柱阵列,夹层面板121具有朝向相反的第一表面121a和第二表面121b上,空间挡壁122凸起于第一表面121a,柔性按摩柱阵列的多个柔性按摩柱123凸起于第二表面121b,柔性按摩柱123的直径约为1毫米,夹层面板121上设有送风孔组和排风孔组;第一表面121a朝向外壳层11,外壳层11与夹层12之间由空间挡壁122分隔形成相互独立的第一气流空间151和第三气流空间153;夹层12与接触膜层13之间形成第二气流空间152,柔性按摩柱阵列的多个柔性按摩柱123位于第二气流空间152中;外壳层11与夹层12之间形成第一气流口141和第二气流口142,第一气流口141、第一气流空间151、送风孔组、第二气流空间152、排风孔组、第三气流空间153和第二气流口142依次连通。
结合图1至图3,送风孔组包括多列送风孔120,排风孔组包括多列排风孔128,柔性按摩柱阵列包括多列柔性按摩柱123;多列送风孔120与多列柔性按摩柱123相间设置。排风孔组设置于夹层面板121的边缘。
再结合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美容按摩面具第一实施例第三视角的局部示意图。夹层12还包括从第一表面121a凸起的两个第一区域挡壁,第一个第一区域挡壁由直线壁体125和两个眼部通孔周壁124相连而形成,第二个第一区域挡壁由直线壁体126和口部通孔周壁127相连而形成。两个第一区域挡壁将第一气流空间151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一气流区域151a、第一气流区域151b和第一气流区域151c,第一气流区域151a、第一气流区域151b和第一气流区域151c均连通于单独对应的第一气流口141与单独对应的多个送风孔120之间。
同理地,夹层12还包括二个从第一表面121a凸起的第三区域挡壁,第三区域挡壁为第一气流空间中直线壁体的延伸部,两个第三区域挡壁将第三气流空间153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三气流区域153a、第三气流区域153b和第三气流区域153c,第三气流区域153a、第三气流区域153b和第三气流区域153c均连通于单独对应的多个排风孔128与单独对应的第二气流口142之间。
第一气流区域151a、第一气流区域151b和第一气流区域151c均沿x轴方向延伸,且多个第一气流区域151a、第一气流区域151b和第一气流区域151c之间沿y轴方向排列,x轴方向为脸部横向,y轴方向为脸部长度方向。
参见图1和图2,送风管811连接于送风气泵81的正压输出端于第一气流区域151a对应的第一气流口141之间,送风管812连接于送风气泵81的正压输出端于第一气流区域151b对应的第一气流口141之间,送风管813连接于送风气泵81的正压输出端于第一气流区域151c对应的第一气流口141之间。
排风管821连接于第三气流区域153a所对应的第二气流口142与排风气泵82的负压输出端之间,排风管822连接于第三气流区域153b所对应的第二气流口142与排风气泵82的负压输出端之间,排风管823连接于第三气流区域153c所对应的第二气流口142与排风气泵82的负压输出端之间。
结合图1至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美容按摩面具第一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图。使用者佩戴美容按摩面具后,接触膜层13与敷在人体面部的面膜接触,在束缚带组件9的作用力下,接触膜层13以及夹层12均根据人脸的曲线产生一定的形变以适应使用者的脸部轮廓。
以气流在第一气流区域151a与第三气流区域153a之间的流动举例说明,首先送风气泵81和排风气泵82启动,且送风气泵81的输出正压大于排风气泵82的输出负压。气流经送风管811输送并从第一气流口141进入第一气流区域151a,当第一气流区域151a内部到达一定气压值后,气体推动夹层面板121产生弹性形变而趋向接触膜层13,此时多个柔性按摩柱123则抵接到接触膜层13,此时使用者脸部可感受到来自柔性按摩柱123的“按压”感;而同时,一部分气流从送风孔120进入第二气流空间152,由于第一气流口141与第二气流口142之间沿x轴负向布置,进入第二气流空间152的气流则沿x轴负向流动,从而推动柔性按摩柱123摆动;此后调节送风气泵81和排风气泵821,使送风气泵81的输出正压等于排风气泵82的输出负压,此时气流流速加快,夹层12逐渐远离接触膜层13,同时柔性按摩柱123沿x轴正向复位,此时给人体脸部带来“抚摸”感。且美容按摩面具防止面膜营养液的风干,利用气压对脸部进行按摩同时解放使用者的双手,提高美容效果。
美容按摩面具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美容按摩面具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与上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夹层面板上设置有四个第一区域挡壁34和四个第三区域挡壁35,且空间挡壁36远离夹层面板的边缘,第一气流空间被四个第一区域挡壁34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一气流区域31a、第一气流区域31b、第一气流区域31c、第一气流区域31d和第一气流区域31e,第三气流空间被四个第三区域挡壁35分隔成第三气流区域33a、第三气流区域33b、第三气流区域33c、第三气流区域33d和第三气流区域33e。而对应地,连接于送风气泵391的送风管381为五根,连接于排风气泵392的排风管382为五根。
结合图1,在第一实施例中,由于空间挡壁112沿夹持面板的边缘延伸,排风孔组仅包括为沿夹持面板的边缘布置的一列排风孔128。而本实施例中,空间挡壁36远离夹层面板的边缘,因此排风孔组可设置为阵列布置的多个排风孔,多列排风孔与多列柔性按摩柱相间设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气流空间、第二气流空间均可被分隔为更多的相互独立的气流区域,从而实现更细分的局部按摩。
美容按摩面具第三实施例
参见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美容按摩面具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柔性按摩柱阵列包括多个柔性按摩柱4,柔性按摩柱4的延伸末端具有球状按摩头41。此设置能降低人体体表感受到的来自柔性按摩柱4的按压锐度,提高按摩舒适感。
美容按摩面具第四实施例
参见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美容按摩面具第四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本实施例中,除了在夹层面板52的第一表面551a凸起第一区域挡壁525,使第一气流空间551在第一区域挡壁525两侧分别形成相互独立的第一气流区域551a和第一气流区域551b外,夹层面板52的第二表面551b凸起第二区域挡壁526,使第二气流空间552在第二区域挡壁526两侧分别形成相互独立的第二气流区域552a和第一气流区域552b。此设置能进一步提高气流的指向性,提升每个气流区域内气流的流动性,提高每个第二气流区域中柔性按摩柱的按压效果和摆动效果。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