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18926U - 新风机 - Google Patents

新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18926U
CN210118926U CN201920836161.2U CN201920836161U CN210118926U CN 210118926 U CN210118926 U CN 210118926U CN 201920836161 U CN201920836161 U CN 201920836161U CN 210118926 U CN210118926 U CN 2101189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ide plate
guide groove
exchanger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3616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瑞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3616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189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189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189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风机,所述新风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具有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交换器,所述交换器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交换器具有相互间隔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交换器沿前后方向延伸;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设于所述机壳上,且所述过滤组件将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交换器间隔开,所述过滤组件沿前后方向可移动以抽出和装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机,过滤组件沿前后方向可移动地抽出或装入,过滤组件的拆卸和安装方便,有利于提高生产和维修效率。

Description

新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风机。
背景技术
新风机的风道内设有过滤网,过滤网需要定期更换,相关技术中的过滤网的定位复杂,在拆卸时还需要专门的工具进行拆卸,过滤网的拆卸和更换比较麻烦。
另外,结构件与泡沫风道通过扣位连接固定,结构件与泡沫风道的连接不够牢靠,容易松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过滤组件易拆装的新风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具有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交换器,所述交换器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交换器具有相互间隔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交换器沿前后方向延伸;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设于所述机壳上,且所述过滤组件将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交换器间隔开,所述过滤组件沿前后方向可移动以抽出和装入,其中,所述机壳的前壁上设有沿前后方向贯通所述机壳的前壁的可打开和关闭的检修口,所述检修口与所述过滤组件前后正对,所述过滤组件适于从所述检修口抽出或装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机,过滤组件沿前后方向可移动地抽出或装入,过滤组件的拆卸和安装方便,有利于提高生产和维修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新风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过滤组件包括第一过滤件,所述第一过滤件间隔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腔体之间,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腔体之间由第一风道壳接通,所述第一风道壳的顶壁设置有第一导槽且底壁设有第二导槽,所述第一导槽和所述第二导槽均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过滤件的上下边沿分别嵌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导槽和所述第二导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风道壳的出口上侧连接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导槽设于所述第一支架上并朝向所述第二导槽敞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风道壳的上侧连接有至少一个加强部,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加强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风道壳上与至少一部分所述加强部对应的位置加厚处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风道壳上连接有沿前后方向非均匀排布的多个加强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风道壳包括:底壳,所述底壳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三侧板均与所述底板相连并向上延伸,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前后隔开,所述第三侧板连接所述第二侧板的靠近所述交换器的一端并沿前后方向朝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延伸;上盖,所述上盖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连,且所述上盖、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底板之间形成连接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腔体的通道,其中,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中至少一个的上边缘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架邻近所述交换器,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支撑所述交换器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交换器适于沿所述支撑结构滑动以从所述机壳内抽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导槽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壳的底壁的上表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过滤组件包括第二过滤件,所述第二过滤件间隔于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由第二风道壳接通,所述第二风道壳的顶壁下表面设置有第三导槽且底壁上表面设有第四导槽,所述第三导槽和所述第四导槽均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过滤件的上下边沿分别嵌入于所述第三导槽和所述第四导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分设于所述交换器的左右两侧,且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交换器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交换器的同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交换器为全热交换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新风机还包括:门体,所述门体与所述机壳铰接,所述门体可枢转地打开和关闭所述检修口。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新风机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新风机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风道壳、过滤组件、第二风道壳、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交换器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是图3中B处的放大图;
图6是图3中C处的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底壳的立体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支架的立体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支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新风机100,
机壳10,第一进风口11,第一出风口12,第二进风口13,第二出风口14,检修口15,交换器20,
过滤组件30,第一过滤件31,第二过滤件32,第三过滤件33
第一风道壳40,上盖41,底壳42,底板421,第二导槽4211,第一侧板422,第二侧板423,第三侧板424,加强部43,
第一支架50,支撑结构51,第一导槽53,
第二支架60,第二风道壳70,第三导槽71,第四导槽7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机100,如图1结合图2 和图3所示,新风机100大体可以包括:机壳10、交换器20和过滤组件30。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机壳10具有第一进风口11、第一出风口12、第二进风口 13和第二出风口14。
其中,可以是第一进风口11连通室外,第一出风口12连通室内,第二进风口13连通室内,第二出风口14连通室外,或者,第一进风口11连通室内,第一出风口12连通室外,第二进风口13连通室外,第二出风口14连通室内。
以前者为例,第一进风口11与室外连通,第一出风口12与室内连通,第二进风口13与室内连通,第二出风口14与室外连通。由此,室内浑浊的气体通过第二进风口14流向第二出风口14排向室外,室外清新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1流向第一出风口12排向室内,实现室外和室内的气体交换,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如图1和图2以及图3所示,交换器20设于机壳10内,交换器20具有相互间隔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与第一进风口11和第一出风口12连通,第二腔体与第二进风口13和第二出风口14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室外温度与室内温度可能会存在差异,尤其是当室内开启空调时,室内处于密闭状态,气体会逐渐变得浑浊,此时需要通入新风以保证用户处于一个健康的环境。举例而言,当空调器制冷时,也即室内温度较低时,室内低温高湿的浑浊气流进入第二腔体内,室外新风进入第一腔体内,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进行热交换,室外新风的温度降低,由此,进入室内的新风温度较低,相当于对排出的气体中的冷量进行了回收,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当然,上述交换器20还可以是湿度交换器20,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过滤组件30设于机壳10上,且过滤组件30将第一进风口 11和第二进风口13中的至少一个与交换器20间隔开。过滤组件30可以设于第一进风口 11和交换器20之间,过滤组件30还可设于第二进风口13和交换器20之间,过滤组件30 还可同时设于第一进风口11和交换器20之间以及第二进风口13和交换器20之间。由此,过滤组件30设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上游,从第一进风口11流向第一腔体的气流经过过滤后进入第一腔体和/或从第二进风口13流向第二腔体的气流经过过滤后进入第二腔体。可以理解的是,无论是室内空气,还是室外空气,均含有灰尘和细菌等,通过设置过滤件将灰尘等杂质过滤,这些杂质不会进入交换器20内,可以保证交换器20不被污染和堵塞,有利于提高交换器20的使用寿命。
其中,交换器20沿前后方向延伸,过滤组件30沿前后方向可移动以抽出和装入。如图1和图2所示,机壳10的前壁上设有沿前后方向贯通机壳10的前壁的检修口15,检修口15与过滤组件30前后正对,过滤组件30适于从检修口15抽出或装入。由此,在安装和拆卸过滤组件30时,只需打开检修口15,将过滤组件30沿前后方向从检修口15抽出或装入即可,过滤组件30的拆装简单,方便了检修。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机100,通过将过滤组件30设置为沿前后方向可移动地抽出和装入的形式,可以方便过滤组件30的拆装。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结合图3所示,过滤组件30包括第一过滤件31,第一过滤件31间隔于第一进风口11与第一腔体之间,第一进风口与第一腔体之间由第一风道壳40接通,第一风道壳40的顶壁设置有第一导槽53且底壁设有第二导槽4211,第一导槽53和第二导槽4211均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第一过滤件31的上下边沿分别嵌入于对应的第一导槽53和第二导槽4211。也即第一腔体和第一进风口11之间设有第一过滤件31,由此,气流经过第一过滤件31过滤后进入第一腔体,可以避免第一腔体发生堵塞和污染,有利于提高交换器20的使用寿命和提高第一出风口12的出风质量。其中,第一过滤件31分别嵌设于第一导槽53和第二导槽4211内,第一导槽53和第二导槽4211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第一过滤件31可沿前后方向移动,换言之,第一导槽53和第二导槽4211限制第一过滤件 31只能沿第一导槽53和第二导槽4211的延伸方向移动。当第一过滤件31经过较长时间使用后需要更换时,只需手持第一过滤件31即可滑动地抽出第一过滤件31更换一个新的第一过滤件31即可。
其中,第一过滤件31可以是过滤网、空气净化装置或海帕网等。
当然,上述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例如,第一风道壳40上还可仅设有第一导槽53和第二导槽4211中的其中一个,第一过滤件31的一端与第一导槽53抵接,第一过滤件31的另一端嵌设于第一导槽53或第二导槽4211 内。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导槽53和第二导槽4211沿上下方向正对。
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结合图4所示,第一风道壳40的出口上侧连接有第一支架 50,第一导槽53设于第一支架50上并朝向第二导槽4211敞开。通过设置第一支架50,并在第一支架50上设置第一导槽53,可以提高第一导槽53的稳定性,进而提高第一过滤件31的连接稳定性,同时可以避免第一过滤件31在安装和拆卸的过程中对第一风道壳40 造成损伤。
其中,第一支架50的前后两端还可与机壳10相连,由此,可以提高第一支架50的安装稳定性。
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风道壳40的上侧连接有至少一个加强部43,第一支架50与加强部43连接。通过设置加强部43,可以加强第一风道壳40上侧的结构强度,且第一支架50与加强部43相连,可以避免第一过滤件31在滑动时牵引第一支架50而对第一风道壳40造成损伤,避免第一风道壳40太脆而发生断裂,并且提高第一过滤件31与第一风道的连接稳定性。
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风道壳40上与至少一部分加强部43对应的位置加厚处理。
当然,上述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例如,第一风道壳40上与加强部43分对应的位置还可设置加强筋或者加强板等。
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风道壳40上连接有沿前后方向非均匀排布的多个加强部43。由此,第一支架50与多个加强部43相连,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支架50的连接稳定性。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风道壳40包括底壳42和上盖41。
底壳42和上盖41之间具有流道,如图7所示,底壳42包括底板421、第一侧板422、第二侧板423和第三侧板424,第一侧板422、第二侧板423以及第三侧板424均与底板 421相连并向上延伸,第一侧板422与第二侧板423前后隔开,第三侧板424连接第二侧板423的靠近交换器20的一端并沿前后方向朝远离第一侧板422的方向延伸。上盖41分别与第一侧板422和第二侧板423相连,且上盖41、第一侧板422、第二侧板423以及底板421之间形成连接第一进风口11和第一腔体的通道。其中,第一支架50与第一侧板422、第二侧板423和第三侧板424中至少一个的上边缘相连。举例而言,第一支架50可以与第一侧板422的上边缘相连,第一支架50可以与第二侧板423的上边缘相连,第一支架50 还可与第三侧板424的上边缘相连,或者,第一支架50与第一侧板422、第二侧板423和第三侧板424中的两个相连,或者,第一支架50同时与第一侧板422。第二侧板423和第三侧板424相连。
其中,第一侧板422、第二侧板423和第三侧板424均起到导风的作用,从第一进风口 11进入流道内的气流经过第一侧板422和第二侧板423导流后再次经过第三侧板424导流,其中,第三侧板424朝远离第一侧板422的方向延伸,使得经过第三侧板424导流的气流可以具有更大的出风范围,增大了交换器20的迎风面积,有利于提高交换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结合图4所示,第一支架50邻近交换器20,第一支架50上设有支撑交换器20的支撑结构52,支撑结构52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交换器20适于沿支撑结构52滑动以从机壳10内抽出。第一支架50上设置支撑结构52,第一支架50支撑于支撑结构52上,且第一支架50可沿支撑结构52的延伸方向可滑动地抽出,由此,支撑结构 52起到了支撑交换器20的作用,也可方便交换器20的更换。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结合图4所示,第一支架50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撑结构52和第一导槽53,交换器20的一侧支撑于支撑机构上,且交换器20可沿支撑结构52 滑动,第一过滤件31嵌于第一导槽53内,第一过滤件31可沿第一导槽53滑动,且第一导槽53设于支撑结构52的下方。这样,第一支架50既起到了安装定位第一过滤件31和交换器20的作用,还起到了方便第一过滤件31和交换器20拆装的作用。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导槽4211设于第一风道壳40的底壁的上表面上。其中,第二导槽4211可以与第一风道壳40一体成型,第二导槽4211可以是第一风道壳40的底壁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第二导槽4211还可以是由第一风道壳40的底壁的上表面向上凸起的两个筋条之间夹设而成,由此,可以简化结构,减少安装步骤;第二导槽4211 还可以与第一风道壳40分体设置。
当然,上述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第二导槽4211还可形成于机壳10的底板421上。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结合图5和图6所示,过滤组件30包括第二过滤件32,第二过滤件32间隔于第二进风口13与第二腔体之间,第二进风口13与第二腔体之间由第二风道壳70接通,第二风道壳70的顶壁下表面设置有第三导槽71且底壁上表面设有第三导槽72,第三导槽71和第三导槽72均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第二过滤件32的上下边沿分别嵌入于第三导槽71和第三导槽72。也即第二腔体和第二进风口13之间设有第二过滤件32,由此,气流经过第二过滤件32过滤后进入第二腔体,可以避免第二腔体发生堵塞和污染,有利于提高交换器20的使用寿命和提高第二出风口14的出风质量。其中,第二过滤件32分别嵌设于第三导槽71和第三导槽72内,第三导槽71和第三导槽72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第二过滤件32可沿前后方向移动,换言之,第三导槽71和第三导槽72限制第二过滤件32只能沿第三导槽71和第三导槽72的延伸方向移动。当第二过滤件32经过较长时间使用后需要更换时,只需手持第二过滤件32即可滑动地抽出第二过滤件32更换一个新的第二过滤件32即可。
当然,上述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例如,第一风道壳40上还可仅设有第三导槽71和第三导槽72中的其中一个,第二过滤件32的一端与第三导槽71抵接,第二过滤件32的另一端嵌设于第三导槽71或第三导槽72内。
另外,如图2结合图3和图5所示,第二风道壳70上还可安装有第三过滤件33,第三过滤件33设于第一腔体和第一出风口12之间,第二风道壳70由第二支架60支撑,且第二支架60与机壳10相连,第二支架60上还设有支撑和导向斜面,交换器20可沿前后方向移动地与该导向斜面配合。
由此,经过第一过滤件31过滤后的气流再次经过第三过滤件33过滤,可以保证从第一出风口12流出的气流的安全和舒适性。其中,第三过滤件33可以是海帕网、过滤网或过滤棉等。
其中,第一支架50和第二支架60分别与第一风道壳40、第二风道壳70和交换器20相连,还起到了隔离从第一进风口11流向第一出风口12和从第二进风口13流向第二出风口14的气流的作用,避免出现串风。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三导槽71和第三导槽72沿上下方向正对。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3分设于交换器20的左右两侧,且第二出风口14与第一进风口11设于交换器20的同一侧,第一出风口12和第二进风口13设于交换器20的同一侧。由此,从第一进风口11流向第一出风口12和从第二进风口13流向第二出风口14的气流形成交叉气流,延长了气流流路的长度,交叉气流也可以提高交换面积,可以提高交换效率。
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交换器20为全热交换器20。由此,可将从第一进风口11流向第一出风口12和从第二进风口13流向第二出风口14的气流经全热交换器20进行热量交换。以第一进风口11为新风进口,第二进风口13为废气进口为例,夏季时,使新风从废气中获得冷量,降低新风温度,冬季时,新风从废气中获得热量,提高新风温度,这样,充分的利用了废气中的能量,极大的降低了对新风制冷或制热所需要的能量,节能环保
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机100还包括门体80,所述门体80与机壳10铰接,门体80可枢转地打开和关闭检修口15。门体80可枢转地与机壳10连接,可以方便打开和关闭检修口15,进一步地方便了检修。
另外,还可将交换器20设置为与检修口15正对,由此,同样可以方便交换器20的检修和清洗。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2)

1.一种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具有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交换器,所述交换器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交换器具有相互间隔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交换器沿前后方向延伸;
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设于所述机壳上,且所述过滤组件将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交换器间隔开,所述过滤组件沿前后方向可移动;
其中,所述机壳的前壁上设有沿前后方向贯通所述机壳的前壁的可打开和关闭的检修口,所述检修口与所述过滤组件前后正对,所述过滤组件适于从所述检修口抽出或装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包括第一过滤件,所述第一过滤件间隔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腔体之间,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腔体之间由第一风道壳接通,所述第一风道壳的顶壁设置有第一导槽且底壁设有第二导槽,所述第一导槽和所述第二导槽均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过滤件的上下边沿分别嵌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导槽和所述第二导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壳的出口上侧连接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导槽设于所述第一支架上并朝向所述第二导槽敞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壳的上侧连接有至少一个加强部,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加强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道壳上与至少一部分所述加强部对应的位置加厚处理;或
所述第一风道壳上连接有沿前后方向非均匀排布的多个加强部。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壳包括:
底壳,所述底壳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三侧板均与所述底板相连并向上延伸,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前后隔开,所述第三侧板连接所述第二侧板的靠近所述交换器的一端并沿前后方向朝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延伸;
上盖,所述上盖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连,且所述上盖、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底板之间形成连接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腔体的通道,
其中,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中至少一个的上边缘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邻近所述交换器,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支撑所述交换器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交换器适于沿所述支撑结构滑动以从所述机壳内抽出。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槽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壳的底壁的上表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包括第二过滤件,所述第二过滤件间隔于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由第二风道壳接通,所述第二风道壳的顶壁下表面设置有第三导槽且底壁上表面设有第四导槽,所述第三导槽和所述第四导槽均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过滤件的上下边沿分别嵌入于所述第三导槽和所述第四导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以及7-9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分设于所述交换器的左右两侧,且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交换器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交换器的同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5以及7-9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器为全热交换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5以及7-9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门体,所述门体与所述机壳铰接,所述门体可枢转地打开和关闭所述检修口。
CN201920836161.2U 2019-05-31 2019-05-31 新风机 Active CN2101189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36161.2U CN210118926U (zh) 2019-05-31 2019-05-31 新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36161.2U CN210118926U (zh) 2019-05-31 2019-05-31 新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18926U true CN210118926U (zh) 2020-02-28

Family

ID=69615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36161.2U Active CN210118926U (zh) 2019-05-31 2019-05-31 新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189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061955A1 (zh) 立式空调器
CN203771623U (zh) 一种窗式空气净化器
CN204574262U (zh) 新风空调
CN108291737A (zh) 通风并生物净化环境内外空气的模块及相关方法
CN216620034U (zh) 空调器
CN20823800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8090877U (zh) 一种柜式新风机
CN212390494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0118926U (zh) 新风机
KR20090042525A (ko) 공기조화기
CN208936417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室内机
CN217844174U (zh) 新风装置和空调器
CN102022813A (zh) 一体式拆卸入风口过滤系统及含有该系统的空调室内机
CN209944668U (zh) 新风机
CN105423430A (zh) 空调器
CN214223328U (zh) 一种适应两种安装方式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CN212299204U (zh) 移动空调
CN112325390B (zh) 移动空调
CN209944667U (zh) 新风机
CN110319494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799535U (zh) 一种贯流风叶安装上蜗壳
CN210602119U (zh) 新风换气机
CN201195080Y (zh) 新型过滤网及带有该过滤网的空调器
CN210717839U (zh) 一种吊顶式新风空调机
CN202066169U (zh) 一种前面壳、及含有该前面壳的入风口过滤系统及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