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12215U - 可穿戴式麦克风和头戴式耳机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式麦克风和头戴式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12215U
CN210112215U CN201920758011.4U CN201920758011U CN210112215U CN 210112215 U CN210112215 U CN 210112215U CN 201920758011 U CN201920758011 U CN 201920758011U CN 210112215 U CN210112215 U CN 2101122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phone
wearable
noise reduction
shell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5801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青青
毛华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mo acoustics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1More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1More Inc filed Critical 1More Inc
Priority to CN20192075801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122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122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122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穿戴式麦克风和头戴式耳机。一种可穿戴式麦克风,包括麦克风本体、麦克风壳体和麦克风降噪套。麦克风本体用于接收声音;麦克风壳体用于容置并固定所述麦克风本体;麦克风降噪套用于弹性固定所述麦克风本体以使所述麦克风本体悬浮于所述麦克风壳体内。一种头戴式耳机,包括上述的可穿戴式麦克风。具有能够使触摸麦克风壳体产生的震动或共振基本上不会被麦克风本体捕捉到,进而提高了拾音质量的优点。

Description

可穿戴式麦克风和头戴式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穿戴式麦克风和头戴式耳机。
背景技术
可穿戴式麦克风通常包括佩戴于头部或耳朵上的耳挂和连接耳挂且朝向嘴部延伸的延长杆,在延长杆的末端且靠近嘴部的位置设置有麦克风本体,通过麦克风本体对声音进行接收。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例如在K歌或移动时,延长杆有可能接触到佩戴者的衣服,延长杆与衣服发生摩擦而使延长杆产生震动,或者佩戴者的手接触到延长杆使延长杆产生共振,这些震动被麦克风本体接收到后,将会干扰正常的拾音效果,影响拾音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穿戴式麦克风和头戴式耳机。
一种可穿戴式麦克风,包括:
麦克风本体,用于接收声音;
麦克风壳体,用于容置并固定所述麦克风本体;以及
麦克风降噪套,用于弹性固定所述麦克风本体以使所述麦克风本体悬浮于所述麦克风壳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麦克风降噪套包括多个相互套设的套体,以及设置在相邻的所述套体侧壁之间的且连接相邻的套体的支撑件,以使内部的所述套体悬浮于所述麦克风壳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至少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撑件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麦克风降噪套外部设置有凸块,且通过所述凸块支撑于所述麦克风壳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块至少有两个,两个所述凸块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麦克风降噪套设置有用于弹性套接所述麦克风本体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内壁贴合于所述麦克风本体的外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麦克风壳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采用卡扣连接或螺纹件连接或胶粘方式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壳设置有拾音孔或气压平衡孔中的一者,所述下壳设置有拾音孔或气压平衡孔中的另一者,所述拾音孔和所述气压平衡孔的样式不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穿戴式麦克风包括佩戴固定件和咪杆,所述咪杆连接所述佩戴固定件和所述麦克风壳体,所述佩戴固定件用于将所述麦克风本体固定于佩戴者,所述咪杆包括塑性变形支撑体和套设于所述塑性变形支撑体外部的橡胶管。
一种头戴式耳机,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可穿戴式麦克风。
有益效果:当佩戴者不小心触碰到咪杆时,由于麦克风本体通过麦克风降噪套悬浮于麦克风壳体内,即麦克风本体与麦克风壳体不直接接触,由于碰触麦克风壳体产生的震动或共振由麦克风壳体传递到麦克风降噪套上,麦克风降噪套对震动或共振进行吸收或缓冲,进而可以完全吸收震动或大量削减震动,最终使由于触摸产生的震动或共振基本上不会被麦克风本体捕捉到,进而提高了拾音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可穿戴式麦克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可穿戴式麦克风的麦克风本体及其相关配件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可穿戴式麦克风的麦克风降噪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的可穿戴式麦克风的上壳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申请的可穿戴式麦克风的下壳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头戴式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佩戴固定件;200、麦克风壳体;210、上壳;220、下壳; 221、安装销;222、凸壁;230、半凹腔;240、拾音孔;250、气压平衡孔;300、麦克风本体;400、咪杆;401、安装孔;410、塑性变形支撑体;420、橡胶管; 500、麦克风降噪套;510、内套体;511、圆孔;520、外套体;530、支撑件; 540、凸块;550、固定槽;600、防尘网布;700、耳机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实用新型公开内容的理解更佳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的可穿戴式麦克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可穿戴式麦克风包括佩戴固定件(图1中未示意出)、麦克风壳体200、麦克风本体300和咪杆400。其中,佩戴固定件可以为耳挂或颈挂或头挂等;麦克风本体300设置在麦克风壳体200内;咪杆400连接麦克风壳体200和佩戴固定件。使用时,可以将佩戴固定件佩戴在佩戴者的身体上,也可以将佩戴固定件固定在其他物体上。咪杆400作为连接件,能够使麦克风本体300靠近佩戴者的嘴部,以使麦克风本体300更容易接收到佩戴者发出的声音。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式麦克风还包括麦克风降噪套500,麦克风降噪套 500用于固定麦克风本体300,且麦克风本体300安装于麦克风降噪套500上,麦克风降噪套500设置于麦克风壳体200内,麦克风降噪套500连接麦克风本体300和麦克风壳体200,以使麦克风本体300与麦克风壳体200不直接接触,且使麦克风本体300能够悬浮于麦克风壳体200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麦克风降噪套500可以由硅胶材料制成,麦克风本体300 通过麦克风降噪套500悬浮于麦克风壳体200内。由硅胶制成的麦克风降噪套 500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尤其是在高频下的抗震性好;且麦克风降噪套500具有质量轻、防潮性好、防腐蚀能力强等优点。使用时,当佩戴者不小心触碰到咪杆400或麦克风壳体200时,由于麦克风本体300与麦克风壳体200不直接接触,碰触咪杆400产生的震动或共振传递到麦克风壳体200上,进而由麦克风壳体200传递到麦克风降噪套500上,麦克风降噪套500对震动或共振进行吸收或缓冲,进而可以完全吸收震动或大量削减震动,最终使由于触摸产生的震动或共振基本上不会被麦克风本体300捕捉到,进而提高了拾音质量。因此,通过上述的悬浮方式来削减佩戴者在拾音或唱歌时碰触到咪杆400产生的共振问题,给佩戴者达到良好的拾音或唱歌录音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麦克风降噪套500还可以由橡胶等具有缓冲减震作用的材料制成。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的麦克风本体300及其相关配件的装配关系示意图。如图2所示,麦克风壳体20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壳210和下壳220,上壳210 和下壳220均为薄壁结构,上壳210和下壳220均具有半凹腔230,上壳210和下壳220安装在一起后,两个半凹腔230组成了用于容置麦克风本体300的完整的安装腔。在一个实施中,上壳210和下壳220采用卡扣连接,例如上壳210 上设置有卡块或扣槽中的一者,下壳220上设置有卡块或扣槽中的另一者,当上壳210和下壳220扣接在一起时,卡块能够嵌入扣槽中,从而使上壳210和下壳220锁合在一起。在一个实施中,上壳210和下壳220采用螺纹件连接的方式,例如,上壳210和下壳220上分别设置有螺纹凸起和螺纹槽,上壳210 或下壳220通过旋转以使螺纹凸起和螺纹槽螺纹配合,进而实现上壳210和下壳220缩合在一起;又如,上壳210和下壳220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等螺纹件实现锁合。在一个实施中,上壳210和下壳220也可以采用胶粘的方式进行连接,例如可以通过密封胶使上壳210和下壳220粘在一起,如此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且装配操作简单,装配牢固度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麦克风降噪套500包括了多个相互套设的套体。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的麦克风降噪套5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麦克风降噪套500包括内套体510、外套体520和支撑在内套体510和外套体520之间的支撑件530,外套体520和内套体510可以均大致呈圆柱环状。外套体520内壁与内套体510的外壁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支撑件530连接外套体520和内套体510,支撑件530可以为弹性件,从而使内套体510悬浮于外套体520,内套体510用于安装麦克风本体300,外套体520安装在麦克风壳体200内。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件530设置在内套体510和外套体520的侧壁之间,即内套体510和外套体520的侧壁和底壁是不直接接触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套体和支撑件530均采用硅胶材料制成;在其他实施中,支撑件530还可以为弹簧等弹性件。本实施中,外套体520直接连接于麦克风壳体200,麦克风壳体200上的震动传递到外套体520上,可以被外套体520吸收,进一步地,由于内套体510通过支撑件530悬浮连接于外套体520,未被外套体520完全吸收的震动能够通过支撑件530和内套体510形成的悬浮结构进一步地吸收,进一步地阻断了震动的传播。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外套体520的外部设置有凸块540,麦克风降噪套500通过外套体520上的凸块540抵持于麦克风壳体200上,从而实现了麦克风降噪套500与麦克风外壳的连接。例如,外套体520通过凸块540抵持于麦克风壳体200上,以使外套体520与麦克风壳体200不直接接触,也就是说,外套体520通过凸块540连接于麦克风壳体200内,麦克风壳体200上的震动通过外套体520与凸块540形成的悬浮结构吸收,进一步地提高了阻断震动传播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兼顾麦克风降噪套500与麦克风壳体 200之间的安装牢固度问题,将麦克风降噪套500安装在麦克风壳体200内之后,凸块540被压缩发生弹性变形,外套体520的外壁能够抵触于麦克风壳体200,从而提高了麦克风降噪套500与麦克风壳体200之间的安装牢固性。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外套体520与内套体510之间的支撑件530有两个,两个支撑件530大致以内套体510的中心轴为中心相对设置,通过两个支撑件530支撑在内套体510和外套体520之间,使得外套体520与内套体510 有更小面积的物理接触,使得内套体510相对于外套体520更容易发生相对运动,提高了外套体520与内套体510之间的悬浮性。进一步地,外套体520外部设置有两个凸块540,两个凸块540大致以外套体520的中心轴为中心相对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件530和凸块540的数量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两个,例如还可以为三个或四个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凸块540与外套体520之间形成槽状结构,下壳220上设置有能够插入该槽状结构的凸壁222,麦克风降噪套500通过该槽状结构卡持于凸壁222,从而使麦克风降噪套500牢固的安装在麦克风壳体200 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麦克风降噪套500设置有固定槽550,固定槽550用于安装麦克风本体300。如图3所示,内套体510内设置有固定槽550,固定槽550 为圆柱状结构,麦克风本体300也为圆柱状结构,麦克风本体300安装在固定槽550内时,麦克风本体300的外壁贴合于固定槽550的内壁,从而使麦克风本体300与固定槽550之间的安装牢固度更高。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麦克风降噪套500为弹性材质,可以将内套体510的内径做的适当的小于麦克风本体 300的外径,以使内套体510能够弹性包裹在麦克风本体300外部。在其他实施中,麦克风降噪套500与麦克风本体300的安装关系还可以为其他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密封胶粘接。
图4(a)为上壳210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4(b)为下壳220 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上壳210设置有拾音孔240或气压平衡孔250中的一者,下壳220设置有拾音孔240或气压平衡孔250中的另一者,佩戴时,拾音孔240 靠近嘴部。如图4(a)和图4(b)所示,拾音孔240和气压平衡孔250的形状样式可以不同,以方便佩戴者快速区分拾音孔240和气压平衡孔250。例如,拾音孔240可以为若干个平行设置的长条孔,气压平衡孔250可以为呈圆形阵列排布的圆孔。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内套体510的底部设置有圆孔511,圆孔511可以用于平衡气压也可以用于通过声音。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圆孔 511还可以为其他形状。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式麦克风还包括防尘网布600,防尘网布600可以有两个,分别设置在麦克风壳体200内靠近拾音孔240处和靠近气压平衡孔250处,以阻止灰尘进入麦克风壳体200内部。
如图1和图2所示,咪杆400包括塑性变形支撑体410,其中塑性变形支撑体410可以为金属软管,当塑性变形支撑体410受到外部的弯压之后,能够发生塑性变形,进而可以使麦克风本体300朝向不同的方向放置,提高了使用的灵活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塑性变形支撑体410外部还可以套设有橡胶管420,橡胶管420可以为软胶管,软胶管可以保护塑性变形支撑体410,且可以使塑性变形支撑体410具有柔软的外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咪杆400的头部设置有安装孔401,下壳 220上设置有安装销221,安装销221能插入安装孔401内,以使咪杆400与麦克风壳体200固定连接。为了使咪杆400与麦克风壳体200的连接更加稳固,咪杆400的头部设置有三个呈三角形排布的安装孔401,下壳220上也对应设置有三个呈三角形排布的安装销221。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头戴式耳机,图5为一种头戴式耳机的结构示意图,该头戴式耳机包括一个或两个耳机单元700,还包括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可穿戴式麦克风,可穿戴式麦克风的咪杆400的一端为麦克风壳体200,另一端为佩戴固定件100,佩戴固定件100转动连接于其中一个耳机单元70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穿戴式麦克风与耳机单元700的固定方式不限于上述的转动连接,还可以为固定连接或滑动连接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可穿戴式麦克风,其特征在于,包括:
麦克风本体,用于接收声音;
麦克风壳体,用于容置并固定所述麦克风本体;以及
麦克风降噪套,用于弹性固定所述麦克风本体以使所述麦克风本体悬浮于所述麦克风壳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式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麦克风降噪套包括多个相互套设的套体,以及设置在相邻的所述套体侧壁之间的且连接相邻的套体的支撑件,以使内部的所述套体悬浮于所述麦克风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式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至少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撑件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式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麦克风降噪套外部设置有凸块,且通过所述凸块支撑于所述麦克风壳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式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至少有两个,两个所述凸块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式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麦克风降噪套设置有用于弹性套接所述麦克风本体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内壁贴合于所述麦克风本体的外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式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麦克风壳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采用卡扣连接或螺纹件连接或胶粘方式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穿戴式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设置有拾音孔或气压平衡孔中的一者,所述下壳设置有拾音孔或气压平衡孔中的另一者,所述拾音孔和所述气压平衡孔的样式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式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式麦克风包括佩戴固定件和咪杆,所述咪杆连接所述佩戴固定件和所述麦克风壳体,所述佩戴固定件用于将所述麦克风本体固定于佩戴者,所述咪杆包括塑性变形支撑体和套设于所述塑性变形支撑体外部的橡胶管。
10.一种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可穿戴式麦克风。
CN201920758011.4U 2019-05-22 2019-05-22 可穿戴式麦克风和头戴式耳机 Active CN2101122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58011.4U CN210112215U (zh) 2019-05-22 2019-05-22 可穿戴式麦克风和头戴式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58011.4U CN210112215U (zh) 2019-05-22 2019-05-22 可穿戴式麦克风和头戴式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12215U true CN210112215U (zh) 2020-02-21

Family

ID=69561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58011.4U Active CN210112215U (zh) 2019-05-22 2019-05-22 可穿戴式麦克风和头戴式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122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93688B2 (ja) イヤーマフタイプの双方向通話用ヘッドセット
US9924259B2 (en) Earplug-type earphone
EP3522560B1 (en) Earphone
KR101561070B1 (ko) 하부 행거를 구비하는 이어폰
CN107172512B (zh) 耳机耳翼
US20140211976A1 (en) Audio listening system
WO2010131426A1 (ja) イヤホン装置およびイヤホン装置本体
RU2010129056A (ru) Внутриушной наушник и головная гарнитура
WO2010116510A1 (ja) マイクロフォン装置およびヘッドセット装置
WO2010131360A1 (ja) 骨伝導マイク、ヘッドセット装置およびマイクロフォン装置
CN210274432U (zh) 一种拾音设备
CN210112215U (zh) 可穿戴式麦克风和头戴式耳机
CN205320237U (zh) 一种耳机的固定结构及耳机
CN210431786U (zh) 耳撑及耳机
CN214675626U (zh) 耳机结构
CN107949193B (zh) 具有减震结构的安装外壳及全贴合液晶显示仪表
CN215581640U (zh) 一种耳挂结构及耳挂式耳机
TWI547179B (zh) Hanging speaker device
CN210120646U (zh) 耳机
JP2019004396A (ja) イヤホン
CN210579124U (zh) 耳机
CN213065324U (zh) 具有扬声功能的安装座
CN218103455U (zh) 一种包耳式耳机
JP2017041674A (ja) マイクロホン装置
CN219592607U (zh) 一种出音嘴结构及tws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5th floor, block a, Tanglang City, 3333 Liuxian Avenue,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Wanmo acoust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201, Building A, No. 1 Qianwan Road, Qianhai Shenzhen-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Shenzhen City, Nanshan Taoyuan street, Tian Lao industrial area A Tian Lao building 1403 518000 Room 201, building a, No.1 Qianwan 1st Road,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1MORE Inc.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