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11641U - 一种自适应充电电流的充电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适应充电电流的充电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11641U
CN210111641U CN201920962740.1U CN201920962740U CN210111641U CN 210111641 U CN210111641 U CN 210111641U CN 201920962740 U CN201920962740 U CN 201920962740U CN 210111641 U CN210111641 U CN 2101116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pin
microcontroller
charging
charging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6274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广洲
封朝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lei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Zhongshan Aole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096274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116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116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116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移动充电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自适应充电电流的充电电路,包括相连接的受电电路和充电电路,所述受电电路与充电电路形成的充电回路中串接一个MOS管Q2;所述受电电路包括微控制器U1、充电电路接入端和受电设备接入端,所述微控制器U1连接于充电电路接入端和受电设备接入端之间;所述MOS管Q2连接于受电电路中;所述MOS管Q2的1号引脚漏极连接至充电电路接入端,所述MOS管Q2的2号引脚栅极连接至微控制器U1,所述MOS管Q2的3号引脚源极连接至受电设备接入端;所述微控制器U1还连接由脉冲电路。本实用新型可以自适应受电设备容量提供相适应的充电电流,保护受电设备的电池。

Description

一种自适应充电电流的充电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移动充电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自适应充电电流的电路。
背景技术
常见的磁吸充电器,只有一种固定的充电电流,不能兼容多型号的受电设备里型号不一的电池;然而充电电流的大小会影响到电池的寿命,电池需要在安全范围的电流下充电,因此不同型号的产品需要配备相应合适充电电流的充电器。如果为了产品兼容性只做小电流的充电器,用小电流充电器充大容量电池时,充电时间会非常长,影响用户使用。参考附图1所示,是现有的较为常见的充电器充电电路图,充电接口处为电池的正负极,充电器不能适应电池终端设备所需的充电电流的大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适应充电电流的充电电路,以实现给多种型号的充电电池的进行充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适应充电电流的充电电路,包括相连接的受电电路和充电电路,所述受电电路与充电电路形成的充电回路中串接一个MOS管Q2。
进一步的,所述受电电路包括微控制器U1、充电电路接入端和受电设备接入端,所述微控制器U1连接于充电电路接入端和受电设备接入端之间;所述MOS管Q2连接于受电电路中。
进一步的,所述MOS管Q2的1号引脚漏极连接至充电电路接入端,所述MOS管Q2的2号引脚栅极连接至微控制器U1,所述MOS管Q2的3号引脚源极连接至受电设备接入端。
进一步的,所述微控制器U1还连接由脉冲电路。
进一步的,所述微控制器U1选用芯片EN8F202,所述微控制器U1的3号引脚GP1串联电阻R5连接至充电电路输出端,所述微控制器U1的6号引脚GP3串联电阻R4连接至充电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5和电阻R4连接至充电电路输出端的同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相连接的检测电路和电源管理电路,所述电源管理电路分别连接电源接入端和受电电路输入端。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电路还连接由指示灯电路。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电路包括微控制器U3,所述微控制U3选用PIC16F18313-IRF芯片。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管理电路包括电源管理芯片U2,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选用SY6918A。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7号引脚ICHG串联电阻R11连接至微控制器U3的2号引脚GP5,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7号引脚ICHG串联电阻R10连接至微控制器U3的6号引脚GP1,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7号引脚ICHG串联电阻R9连接至微控制器U3的7号引脚GP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受电可根据受电设备的电池容量向充电电路发送相应的脉冲信号,从而所述充电电路输出与受电设备电池容量相匹配的电流大小;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受电电路还设有受电设备接入端的短路保护功能,微控制器U1控制MOS管的开关,来检测充电器接入端的充电器是否移开,从而起到短路保护的功能。
附图说明
附图1是现有技术中充电器的充电电路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受电器电路的原理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充电电路中检测电路的原理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充电电路中电源管理电路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考附图2至4所示,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自适应充电电流的充电电路,包括相连接的受电电路和充电电路,所述受电电路与充电电路形成的充电回路中串接一个MOS管Q2。
实施例中,所述受电电路包括微控制器U1、充电电路接入端和受电设备接入端,所述微控制器U1连接于充电电路接入端和受电设备接入端之间;所述MOS管Q2连接于受电电路中;所述MOS管Q2的1号引脚漏极连接至充电电路接入端,所述MOS管Q2的2号引脚栅极连接至微控制器U1,所述MOS管Q2的3号引脚源极连接至受电设备接入端。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路接入端用于连接充电电路;所述受电设备接入端用于连接受电设备,从而给受电设备的电池充电;所述微控制器U1控制MOS管Q2的开关,来调节充电电路接入端的电压,进而由充电电路识别,并作出相应的输出电流大小的调节,以适应受电设备电池容量所需。
实施例中,所述微控制器U1选用EN8F202芯片;所述微控制器U1的5号引脚VDD串联电阻R2后连接至充电电路接入端CHG+;所述微控制器U1的2号引脚GND连接至充电电路接入端CHG-;所述充电电路接入端CHG+和充电电路接入端CHG-之间连接电阻R1;所述电阻R1的大小为10KΩ,所述电阻R2的大小为1MΩ。
实施例中,所述微控制器U1的5号引脚还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2号引脚,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1号引脚连接至受电设备接入端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1选用RS520。所述微控制器U1的5号引脚串联一个电容C2后连接至MOS管Q2的1号引脚漏极;所述电容C2的大小为100nF;所述MOS管Q2的1号引脚漏极连接充电电路接入端CHG-。实施例中,所述MOS管Q2的3号引脚源极连接至受电设备接入端的负极,所述受电设备接入端的负极接地;所述MOS管Q2的2号引脚栅极连接三极管Q1的2号引脚发射极;所述MOS管Q2的2号引脚栅极和其3号引脚源极之间串联一电阻R3,所述电阻R3的大小为27KΩ;所述MOS管Q2选用AO3400。
实施例中,所述微控制器U1的1号引脚GP0连接至三极管Q1的1号引脚基极;所述三极管Q1的3号引脚集电极连接至受电设备接入端的正极;所述三极管Q1选用DTA143EE。
实施例中,所述受电设备接入端的正极和负极之间串联电容C1;所述电容C1的大小为100nF。
实施例中,所述微控制器U1还连接由脉冲电路;所述微控制器U1的3号引脚GP1串联电阻R5连接至充电电路接入端CHG-,所述微控制器U1的6号引脚GP3串联电阻R4后连接至充电电路接入端CHG-;从而,所述微控制器U1可通过1其3号引脚GP1和6号引脚GP3向充电电路发送脉冲信号。
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相连接的检测电路和电源管理电路,所述电源管理电路分别连接电源接入端和受电电路接入端。
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管理电路的电源接入端用于连接电源;所述电源管理电路的受电电路接入端用于连接受电电路,从而向受电电路供电,进而给受电设备充电。
实施例中,所述检测电路用于接收受电电路发送的电压变化信号,从而控制电源管理电路输出相应大小的输出电流给受电设备。实施例中,所述检测电路还连接由指示灯电路。
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管理电路包括电源管理芯片U2,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选用SY6918A;所述检测电路包括微控制器U3,所述微控制U3选用PIC16F18313-IRF芯片。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15号引脚VIN连接至电源接入端VIN;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4号引脚并联电阻R6和电阻R7,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接入端VIN,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接入端GND;所述电阻R6的大小为100KΩ,所述电阻R7的大小为47KΩ;所述电源接入端VIN和电源接入端GND之间还并联电容C3和二极管D5,所述电源接入端GND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所述电源接入端VIN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所述电容C3的大小为10uF,所述二极管D5选用5V/TVS;所述电源接入端GND接地。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2号引脚STAT串联电阻R8后连接至电源管理芯片U2的15号引脚VIN;所述电阻R8的大小为30KΩ;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2号引脚STAT串联电阻R19后连接至微控制器U3的4号引脚GP3;所述电阻R19的大小为10KΩ。
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7号引脚ICHG串联电阻R11连接至微控制器U3的2号引脚GP5;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7号引脚ICHG串联电阻R10连接至微控制器U3的6号引脚GP1;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7号引脚ICHG串联电阻R9连接至微控制器U3的7号引脚GP0;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7号引脚ICHG串联电阻R12后接地;所述电阻R9的大小为10KΩ,所述电阻R10的大小为6.2KΩ,所述电阻R11的大小为7.5KΩ,所述电阻R12的大小为100KΩ。所述微控制器U3通过对应的引脚向电源管理芯片U2传送相应的信号,从而控制电源管理芯片U2输出相应大小的电流给受电设备。
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5号引脚BAT连接至受电电路接入端VOUT(V+),所述受电电路接入端V+和受电电路接入端V-之间并联连接电容C4和二极管D4;所述受电电路接入端V-连接二极管D4的正极,所述受电电路接入端V+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接地;所述电容C4的大小为47uF;所述二极管D4选用5V/TVS。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13号引脚LX和5号引脚BAT之间串联电感L1,所述电感L1的大小为1.5uH。
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3号引脚IIN串联电阻R13后接地,所述电阻R13大小为330R;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16号引脚KEYNTC串联电阻R14后接地,所述电阻R14的大小为470KΩ;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16号引脚KEYNTC还连接有电阻R15,所述电阻R15另一端连接至受电电路接入端VOUT,所述电阻R15的大小为470KΩ;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12号引脚GND接地;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14号引脚SYS串联电容C5后接地,所述电容C5的大小为47uF。
实施例中,所述微控制器U3的1号引脚VDD和8号引脚GND之间串联电容C6,所述电容C6的大小为1uF;所述微控制器U3的1号引脚VDD串联电阻R18连接至电源接入端VIN,所述电阻R18的大小为10R;所述微控制器U3的5号引脚GP2连接至电源管理芯片U2的16号引脚KEYNET。
实施例中,所述微控制器U3的3号引脚GP4连接指示灯电路。所述指示灯电路包括第一绿色指示灯D1、第二绿色指示灯D2、第一红色指示灯D6和第二红色指示灯D7;所述微控制器U3的3号引脚GP4连接第一绿色指示灯D1正极、第二绿色指示灯D2的正极、第一红色指示灯D6负极和第二红色指示灯D7负极;所述第一绿色指示灯D1负极、第二绿色指示灯D2负极连接至电阻R17的一端,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7的大小为1KΩ;所述第一红色指示灯D6正极和第二红色指示灯D7正极一同连接至电阻R11一端,所述电阻R11另一端连接至电源接入端VIN,所述电阻R11的大小为1KΩ。
使用时,在受电设备接入端接入受电设备,受电电路的微控制器U1会检测到有受电设备接入,所述微控制器U1控制MOS管Q2打开,MOS管Q2的打开与关闭会使CHG+/CHG-电压变化,所述充电电路的微控制器U3检测到CHG+/CHG-电压变化,会控制电源管理电路改变输出电流;所述微控制器U1工作一段时间后,根据检测到受电设备的容量通过其3号引脚和6号引脚向充电电路的微控制器U3发送相应的脉冲信号,所述充电电路微控制器U3根据接收到的不同的脉冲信号,控制电源管理电路输出不同的电流大小,从而达到自适应充电的效果。当微控制器U1检测到受电设备的容量为设定值时,不打开MOS管Q2。
本实用新型的受电电路中的充电电路接入端设有短路保护功能,所述微控制器U1每隔一段时间会控制MOS管Q2关闭一段时间以检测受电设备是否移开;受电电路的微控制器U1的受电设备接入端在没有接上受电设备时,是断电不工作的,当接上受电设备后打开MOS管Q2,充电过程中移开受电设备因MOS管Q2已打开,微控制器U1无法掉电,此时控制MOS管Q2关闭一段时间让受电器微控制器U1掉电,MOS管Q2处于关闭状态。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优选的具体方式之一,本领域的技术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自适应充电电流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接的受电电路和充电电路,所述受电电路与充电电路形成的充电回路中串接一个MOS管Q2;
所述受电电路包括微控制器U1、充电电路接入端和受电设备接入端,所述微控制器U1连接于充电电路接入端和受电设备接入端之间;所述MOS管Q2连接于受电电路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充电电流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MOS管Q2的1号引脚漏极连接至充电电路接入端,所述MOS管Q2的2号引脚栅极连接至微控制器U1,所述MOS管Q2的3号引脚源极连接至受电设备接入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充电电流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制器U1还连接由脉冲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充电电流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制器U1选用芯片EN8F202,所述微控制器U1的3号引脚GP1串联电阻R5连接至充电电路输出端,所述微控制器U1的6号引脚GP3串联电阻R4连接至充电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5和电阻R4连接至充电电路输出端的同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充电电流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相连接的检测电路和电源管理电路,所述电源管理电路分别连接电源接入端和受电电路输入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适应充电电流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电路还连接由指示灯电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适应充电电流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电路包括微控制器U3,所述微控制U3选用PIC16F18313-IRF芯片。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适应充电电流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管理电路包括电源管理芯片U2,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选用SY6918A。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适应充电电流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7号引脚ICHG串联电阻R11连接至微控制器U3的2号引脚GP5,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7号引脚ICHG串联电阻R10连接至微控制器U3的6号引脚GP1,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7号引脚ICHG串联电阻R9连接至微控制器U3的7号引脚GP0。
CN201920962740.1U 2019-06-25 2019-06-25 一种自适应充电电流的充电电路 Active CN2101116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62740.1U CN210111641U (zh) 2019-06-25 2019-06-25 一种自适应充电电流的充电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62740.1U CN210111641U (zh) 2019-06-25 2019-06-25 一种自适应充电电流的充电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11641U true CN210111641U (zh) 2020-02-21

Family

ID=69565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62740.1U Active CN210111641U (zh) 2019-06-25 2019-06-25 一种自适应充电电流的充电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116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466383U (zh) 一种智能静态零功耗安全节能多功能插座
CN203466559U (zh) 一种锂电池充放电保护电路
CN104242385A (zh) 一种电池包、充电器、充电系统、放电装置及放电系统
CN101931243A (zh) 基于无线网络的电池组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786967B (zh) 一种电池管理装置及具有所述管理装置的电池充电系统
CN104425997A (zh) 一种智能静态零功耗安全节能多功能插座
CN204407963U (zh) 一种具备多功能保护和电量监测的锂电池管理模块
CN204068399U (zh) 一种应用于磷酸铁锂电池与铅酸电池智能型充电器
CN101826744B (zh) 铁电池充电电路
CN205123394U (zh) 一种输出电压可选的电源适配器
CN103321814A (zh) 汽车应急点火设备
CN210111641U (zh) 一种自适应充电电流的充电电路
CN109017425A (zh) 新能源电动车充电控制电路
CN205960679U (zh) 电池充满保护电路及充电器
CN216872877U (zh) 双向快充的移动电源
CN203218872U (zh) 基于单片机的低功耗镍氢电池保护电路
CN104143846A (zh) 一种多功能智能移动电源
CN213754015U (zh) 一种蓝牙耳机的充电电路、充电盒及充电系统
CN203871903U (zh) 一种多功能智能移动电源
CN210111646U (zh) 一种蓄电池过充控制装置
CN208656447U (zh) 高压电池包充电电路
CN212518552U (zh) 一种改进型无线充电器
CN209516710U (zh) 一种bms锂电池管理系统的充电器识别电路
CN211428937U (zh) 电子烟电池包及电子烟
CN113659673A (zh) 一种基于储能电源的快速充电和并网连接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He Guangzhou

Inventor after: Feng Longchao

Inventor before: He Guangzhou

Inventor before: Feng Chaolong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Building 2, Cuiheng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No. 21 Beichen Road, Cuiheng New District, Zhong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8400, 604

Patentee after: Aolei Technology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Room 527, Unit 1, Building 2, Qian'an Garden, No. 18 Cuicheng Road, Cuiheng New District, Nanlang Street, Zhong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8400

Patentee before: Zhongshan Aolei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Address after: Room 527, Unit 1, Building 2, Qian'an Garden, No. 18 Cuicheng Road, Cuiheng New District, Nanlang Street, Zhong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8400

Patentee after: Zhongshan Aolei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A2 fifth floor, Fuhai information port, Qiaotou community, Fuhai street, Shenzhen, Guangdong, Baoan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Olight E-Commerce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