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65316U - 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65316U
CN210065316U CN201920483821.3U CN201920483821U CN210065316U CN 210065316 U CN210065316 U CN 210065316U CN 201920483821 U CN201920483821 U CN 201920483821U CN 210065316 U CN210065316 U CN 2100653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layer
storage tank
pond
purif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8382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海峰
郭宏凯
陈正侠
刘滋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2048382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653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653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653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生物滞留池包括:池本体,内设有土壤层和砾石层,池本体上设有出水口,砾石层位于土壤层的下方,出水口位于砾石层的下方;储水槽,在竖直方向上储水槽的内顶面的高度小于等于砾石层上表面的高度,储水槽与池本体构成U型连通器,砾石层具有厌氧状态和好氧状态且厌氧状态和好氧状态交替出现以去除水中的氮元素;引水件,一端设在土壤层内且另一端设在储水槽内以将储水槽内的水引导至土壤层内。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具有无需能源、无需维护、可靠性高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滞留设施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生物滞留池,通过植物生长、基质设置和基质内的微生物菌落共同实现对水质的净化功能。但是,在雨季降水量较多时,生物滞留池易被淹没,在旱季降水量少时,植被无法得到充足的降水,这些都对生物滞留池中的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从而影响生物滞留池的设置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该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具有无需能源、无需维护、可靠性高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所述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包括:池本体,所述池本体内设有土壤层和砾石层,所述池本体上设有出水口,所述土壤层适于种植植物,所述砾石层位于所述土壤层的下方,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砾石层的下方;储水槽,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储水槽的内顶面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砾石层上表面的高度,所述储水槽具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相连,所述排水口与市政排水管相连,其中,所述储水槽与所述池本体构成U型连通器,所述砾石层具有厌氧状态和好氧状态且所述厌氧状态和所述好氧状态交替出现以去除水中的氮元素;引水件,所述引水件的一端设在所述土壤层内且另一端设在所述储水槽内以将所述储水槽内的水引导至所述土壤层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具有无需能源、无需维护、可靠性高等优点。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池本体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截面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增大,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池本体的最下端,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进水口的高度小于所述出水口的高度,所述排水口通过连管与所述市政排水管相连,所述连管由所述排水口至所述市政排水管向下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设所述储水槽的容积为W、所述池本体的汇水面积为F、平均降雨量为H、径流系数为Φ、单次最大降雨量占总降雨量的比例系数为K,则W=10ΦHFK。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引水件至少包括位于所述土壤层内的第一段、位于所述储水槽内的第三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成螺旋状盘绕在所述土壤层内,所述第三段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所述储水槽的内底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引水件为包芯棉线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池本体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过口,所述储水槽上表面设有第二过口,所述第一过口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过口的高度,所述第一过口与所述第二过口通过套管相连,所述引水件穿过所述第一过口、所述第二过口和所述套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还包括溢水管,所述溢水管的上端具有溢流口且下端与所述储水槽连通,所述池本体内设有吸水覆盖层,所述吸水覆盖层覆盖在所述土壤层的上方,所述溢水管的上端向上伸出所述吸水覆盖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池本体内还设有陶粒填料层,所述陶粒填料层位于所述土壤层与所述砾石层之间,所述陶粒填料层与所述土壤层之间设有第一土工布层,所述陶粒填料层与所述砾石层之间设有第二土工布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池本体内还设有铁板层,所述铁板层上设有漏水孔,所述铁板层位于所述砾石层的下方,所述铁板层与所述池本体的底壁间隔开以在两者之间形成出水腔,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出水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储水槽内底面设有沉淀槽,所述沉淀槽位于所述溢流口的正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生物滞留池1、池本体100、土壤层110、砾石层120、出水口131、第一过口132、吸水覆盖层140、陶粒填料层150、第一土工布层161、第二土工布层162、铁板层170、出水腔180、储水槽200、进水口210、排水口220、连管230、第二过口240、沉淀槽250、引水件300、第一段310、第二段320、第三段330、溢水管400、溢流口410、套管500、市政排水管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1。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1包括池本体100、储水槽200和引水件300。
池本体100内设有土壤层110和砾石层120,池本体100上设有出水口131,土壤层110适于种植植物,砾石层120位于土壤层110的下方(上下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A所示),出水口131位于砾石层120的下方。在竖直方向上储水槽200的内顶面的高度小于等于砾石层120上表面的高度,储水槽200具有进水口210和排水口220,进水口210与出水口131相连,排水口220与市政排水管2相连。其中,储水槽200与池本体100构成U型连通器,砾石层120具有厌氧状态和好氧状态且所述厌氧状态和所述好氧状态交替出现以去除水中的氮元素。引水件300的一端设在土壤层110内且另一端设在储水槽200内以将储水槽200内的水引导至土壤层110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1,通过设置池本体100和储水槽200,使排水口220与市政排水管2相连。这样在降水量较多时可以利用池本体100对降水进行过滤净化,可以利用储水槽200对净化后的降水进行收集和储存,便于提高生物滞留池1的功能性和适用性,便于提高生物滞留池1的应用范围,便于提高生物滞留池1的工作性能。同时,在储水槽200储满水时,可以通过排水口220将水排放到市政排水管2内,避免生物滞留池1内存水过多而淹没生物滞留池1,便于对生物滞留池1进行保护,例如对生物滞留池1内的植物、微生物菌落进行保护,避免池本体100内的生态环境因浸水而遭到破坏,便于提高生物滞留池1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
并且,通过在竖直方向上使储水槽200的内顶面的高度小于等于砾石层120上表面的高度,使储水槽200与池本体100构成U型连通器,砾石层120具有厌氧状态和好氧状态且所述厌氧状态和所述好氧状态交替出现以去除水中的氮元素。这样可以便于池本体100与储水槽200构成U型的连通器,在储水槽200内的储水量较多时可以淹没池本体100内的部分砾石层120,使砾石层120形成所述厌氧状态以便于降水中氮的去除,在储水槽200内的储水量较少时可以使部分砾石层120露出水面,使砾石层120处于所述好氧状态,便于使砾石层120在所述厌氧状态与所述好氧状态之间进行交替变换,有利于促进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便于对降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去除,便于提高降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便于提高对降水的净化效果。
此外,通过设置引水件300,使引水件300的一端设在土壤层110内且另一端设在储水槽200内,这样引水件300可以利用毛细作用和水的自由扩散作用将储水槽200内的水引导至土壤层110内,在降水量较少时可以提高土壤层110的含水率,对土壤层110内种植的植物补水,避免缺水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进一步便于对生物滞留池1进行保护,避免池本体100内的生态环境因缺水而遭到破坏,进一步便于提高生物滞留池1的工作可靠性。同时,可以省去人工对植物进行灌溉维护,便于减少对生物滞留池1的维护操作,便于降低生物滞留池1的维护成本。
也就是说,由于储水槽200和引水件300的设置,保证了生物滞留池1在降水较多或降水较少时运行过程中的稳定,保证了池本体100内部的植物成活率、土壤层110的含水率以及微生物菌落的活性,进而保证了生物滞留池1的滞水、净水效果。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1具有无需能源、无需维护、可靠性高等优点。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1包括池本体100、储水槽200和引水件300。
具体地,土壤层110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可以为300毫米,配比为60%-85%的砂质土和15%-40%的腐殖质。这样一方面可以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需要的养分与水分,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微生物的主要生活空间起到降解污染物的作用。
可选地,砾石层120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可以为300毫米,选取的砾石粒径为6-10毫米。
具体地,如图1所示,池本体100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截面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增大,出水口131位于池本体100的最下端,在竖直方向上进水口210的高度小于出水口131的高度,排水口220通过连管230与市政排水管2相连,连管230由排水口220至市政排水管2向下倾斜延伸。这样不仅便于降水通过池本体100顺畅地流入到储水槽200内,便于储水槽200对降水进行收集,而且可以在储水槽200达到一定储水量时将水顺畅地排放到市政排水管2内,便于提高生物滞留池1的排水性能。
可选地,设储水槽200的容积为W、池本体100的汇水面积为F、平均降雨量为H、径流系数为Φ、单次最大降雨量占总降雨量的比例系数为K,则W=10ΦHFK。这样可以对储水槽200的容积进行计算,便于使储水槽200的结构更加合理,便于提高储水槽200的尺寸准确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储水槽200的容积设定的总体原则是①尽可能多的蓄水,尽量避免雨水资源排放入市政排水管网;②尽可能减少储水槽200的容积,减少经济成本投入,小容积也能够提高布设于地下的储水槽200的使用寿命;③充分考虑项目地降雨规律,考虑储水槽200通过引水件300向土壤层110补水而造成储水槽200内水量减少,理想情况为全年储水槽200内都有足够补水的储量,但也不会因为储量过多而溢流至市政排水管2内。
具体地,如图1所示,引水件300至少包括位于土壤层110内的第一段310、位于储水槽200内的第三段330以及连接第一段310和第三段330的第二段320,第一段310成螺旋状盘绕在土壤层110内,第三段330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储水槽200的内底面上。这样不仅可以增大引水件300与土壤层110的接触面积,便于提高引水件300的补水均匀性,而且便于在储水槽200水量较少时,将储水槽200内的水引导至土壤层110,便于提高引水件300对土壤层110的补水效果和补水可靠性。
可选地,引水件300为包芯棉线绳。具体而言,所述包芯棉线绳的直径为15毫米。这样不仅便于提高引水件300的引水效果,而且在生物滞留池1内的厌氧环境中可延缓引水件300的腐烂速度,延长引水件300的使用时间,提高引水件300的使用性能。
也就是说,引水件300可以采用毛细作用和润湿作用原理不断吸收与传导水,水经由引水件300由储水槽200进入土壤层110,引水件300呈螺旋状设置于土壤层110内,以起到均匀补水的作用。
具体地,如图1所示,池本体100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过口132,储水槽200上表面设有第二过口240,第一过口132的高度大于第二过口240的高度,第一过口132与第二过口240通过套管500相连,引水件300穿过第一过口132、第二过口240和套管500。这样可以利用套管500对引水件300进行保护,避免引水件300裸露在空气中而造成水分的流失,进一步便于提高引水件300的补水效果。
可选地,如图1所示,生物滞留池1还包括溢水管400,溢水管400的上端具有溢流口410且下端与储水槽200连通,池本体100内设有吸水覆盖层140,吸水覆盖层140覆盖在土壤层110的上方,溢水管400的上端向上伸出吸水覆盖层140。这样在降水量较大时可以将吸水覆盖层140上方积存的降水导入储水槽200,避免吸水覆盖层140上方积存过多的积水,进一步便于提高生物滞留池1的排水效果。
进一步地,吸水覆盖层140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可以为100毫米,选取质量比1:1的木屑与树皮均匀混合,覆盖于土壤层110的上方,起到保水和吸水的作用。
具体地,如图1所示,池本体100内还设有陶粒填料层150,陶粒填料层150位于土壤层110与砾石层120之间,陶粒填料层150与土壤层110之间设有第一土工布层161,陶粒填料层150与砾石层120之间设有第二土工布层162。这样可以利用第一土工布层161和第二土工布层162对土壤层110、陶粒填料层150和砾石层120进行隔离,可以避免土壤下渗流失至陶粒填料层150以及陶粒填料下渗流失至砾石层120,便于提高池本体100内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
更为具体地,陶粒填料层150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可以为200毫米,选取直径为3-5毫米的陶粒,能够起到隔离土壤层110以避免土壤流失的作用,并且陶粒的渗透能力比较强。
具体而言,第一土工布层161和第二土工布层162的物理特性均为透水不透沙的材料。
可选地,如图1所示,池本体100内还设有铁板层170,铁板层170上设有漏水孔,铁板层170位于砾石层120的下方,铁板层170与池本体100的底壁间隔开以在两者之间形成出水腔180,出水口131与出水腔180连通。这样不仅便于池本体100内水流的顺畅流出,而且可以避免砾石下落堵塞出水口131,进一步便于提高池本体100的工作性能。
进一步地,出水腔180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可以为100毫米,铁板上设有直径小于3毫米的圆孔,既允许雨水通过圆孔流入出水腔180,又避免铁板层170上方的砾石填料流失。
具体地,如图1所示,储水槽200内底面设有沉淀槽250,沉淀槽250位于溢流口410的正下方。这样不仅可以使固体悬浮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沉积到沉淀槽内,避免固体悬浮物堵塞进水口210,而且便于定期通过溢流口410利用掏勺类工具将沉积物掏出,以便于对沉积物进行集中处理。
更为具体地,沉淀槽250邻近储水槽200的进水口210设置,沉淀槽250可以为由储水槽200内底面向下设置的尺寸为:长度100毫米、宽度100毫米和高度100毫米的正方体凹槽。
可选地,储水槽200位于池本体100的一侧或环绕池本体100,通过排水管将池本体100与储水槽200相连接。
可选地,土壤层110内种植的植物种类的选取原则,可以依据生物滞留池1的土壤层110的面积进行选择,例如9平方米以内的面积可以选取3-5种植物,9-27平方米以内的面积可以选取8-10种植物,大于27平方米的面积可以分拆为多个生物滞留池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生物滞留池1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池本体,所述池本体内设有土壤层和砾石层,所述池本体上设有出水口,所述土壤层适于种植植物,所述砾石层位于所述土壤层的下方,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砾石层的下方;
储水槽,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储水槽的内顶面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砾石层上表面的高度,所述储水槽具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相连,所述排水口与市政排水管相连,
其中,所述储水槽与所述池本体构成U型连通器,所述砾石层具有厌氧状态和好氧状态且所述厌氧状态和所述好氧状态交替出现以去除水中的氮元素;
引水件,所述引水件的一端设在所述土壤层内且另一端设在所述储水槽内以将所述储水槽内的水引导至所述土壤层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本体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截面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增大,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池本体的最下端,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进水口的高度小于所述出水口的高度,所述排水口通过连管与所述市政排水管相连,所述连管由所述排水口至所述市政排水管向下倾斜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设所述储水槽的容积为W、所述池本体的汇水面积为F、平均降雨量为H、径流系数为Φ、单次最大降雨量占总降雨量的比例系数为K,则W=10ΦHFK。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水件至少包括位于所述土壤层内的第一段、位于所述储水槽内的第三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成螺旋状盘绕在所述土壤层内,所述第三段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所述储水槽的内底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水件为包芯棉线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本体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过口,所述储水槽上表面设有第二过口,所述第一过口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过口的高度,所述第一过口与所述第二过口通过套管相连,所述引水件穿过所述第一过口、所述第二过口和所述套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溢水管,所述溢水管的上端具有溢流口且下端与所述储水槽连通,所述池本体内设有吸水覆盖层,所述吸水覆盖层覆盖在所述土壤层的上方,所述溢水管的上端向上伸出所述吸水覆盖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本体内还设有陶粒填料层,所述陶粒填料层位于所述土壤层与所述砾石层之间,所述陶粒填料层与所述土壤层之间设有第一土工布层,所述陶粒填料层与所述砾石层之间设有第二土工布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本体内还设有铁板层,所述铁板层上设有漏水孔,所述铁板层位于所述砾石层的下方,所述铁板层与所述池本体的底壁间隔开以在两者之间形成出水腔,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出水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槽内底面设有沉淀槽,所述沉淀槽位于所述溢流口的正下方。
CN201920483821.3U 2019-04-10 2019-04-10 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 Active CN2100653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83821.3U CN210065316U (zh) 2019-04-10 2019-04-10 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83821.3U CN210065316U (zh) 2019-04-10 2019-04-10 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65316U true CN210065316U (zh) 2020-02-14

Family

ID=69436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83821.3U Active CN210065316U (zh) 2019-04-10 2019-04-10 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6531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0214A (zh) * 2019-04-10 2019-07-05 清华大学 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
CN111456191A (zh) * 2020-05-15 2020-07-28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雨水花园系统及其应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0214A (zh) * 2019-04-10 2019-07-05 清华大学 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
CN111456191A (zh) * 2020-05-15 2020-07-28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雨水花园系统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74865B (zh) 一种适用于温室灌溉的雨水花园系统
CN215223342U (zh) 一种雨水过滤花园
CN210065316U (zh) 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
CN204530839U (zh) 一种初期径流收集净化再利用装置
CN102603072A (zh) 复合型介质的雨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及其雨水生态净化方法
CN113735270B (zh) 一种河道堤岸绿色低碳生态净水系统
CN207645999U (zh) 一种居民生活区初期雨水径流拦截、净化装备
CN211185126U (zh) 一种建筑的屋顶绿化系统
CN217064848U (zh) 园林生态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CN202625932U (zh) 复合型介质的雨水生态净化利用系统
CN213427531U (zh) 雨水收集毛细渗透灌溉系统
CN109970214A (zh) 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
CN210945018U (zh) 一种强化蒸腾作用的湿地处理系统
CN112376811B (zh) 一种可减少碳排放的绿色建筑结构
CN212129373U (zh)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蓄积-导流系统
CN210202607U (zh) 一种市政绿化挡土墙
CN215439845U (zh) 一种深度反硝化生物滞留池
CN216587381U (zh) 一种零碳自动蓄补水种植屋面
CN212573666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绿化装置
CN209234388U (zh) 一种储水树池模块
CN214708993U (zh) 一种a/o型雨水花园
CN218148641U (zh) 一种雨水收集循环利用系统
CN219604512U (zh) 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净化调蓄系统
CN216820843U (zh)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态树池
CN214046957U (zh) 一种盐碱地植物种植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