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51403U - 液面检测机构及加样针 - Google Patents

液面检测机构及加样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51403U
CN210051403U CN201920879159.3U CN201920879159U CN210051403U CN 210051403 U CN210051403 U CN 210051403U CN 201920879159 U CN201920879159 U CN 201920879159U CN 210051403 U CN210051403 U CN 2100514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pole
insulating
utmost point
samp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7915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飞翔
赵金保
李爱博
李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indray Bio Medical Electronics Co Ltd
Beijing Shen Mindray Medical Electronics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indray Bio Medical Electronics Co Ltd
Beijing Shen Mindray Medical Electronics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indray Bio Medical Electronics Co Ltd, Beijing Shen Mindray Medical Electronics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indray Bio Medica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7915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514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514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514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面检测机构及加样针,包括设有内极的内针、外针和外极,所述内极与所述内针用于接触液体液面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外针设有中空结构,所述内针穿设在所述中空结构中,所述外极设在所述外针的中空结构内且所述外极与所述外针绝缘,所述外极与所述内极呈部分或全部面积对应,所述外极与所述内极之间设有绝缘介质,以使得所述内极和所述外极能够用于构成检测加样针触碰液面的检测电容的两极。其中,由于所述外极位于所述中空结构内且所述外极与所述外针绝缘,从而可以避免加样针在检测液面时受到外界的干扰。

Description

液面检测机构及加样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面检测机构及加样针。
背景技术
目前,加样针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连接头、内针、外针、固定座和管路连接头,其中内针与外针形成用于检测液体液面的电容器,即当内针接触液体液面时,内针与外针之间的电容量将会改变,系统以此来判断加样针是否进入液态中。
但是,由于外针直接裸露在外部,当外针在清洗时沾有水滴或碰到其他物体时,内针与外针之间的电容量同样会发生变化,这样不仅会让系统做出错误的判断,而且可能会导致错误的检测结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面检测机构及加样针,能够准确的检测加样针是否进入液态中,有效避免系统做出错误判断,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加样针,包括设有内极的内针、外针和外极,所述内极与所述内针用于接触液体液面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外针设有中空结构,所述内针穿设在所述中空结构中,所述外极设在所述外针的中空结构内且所述外极与所述外针绝缘,所述外极与所述内极呈部分或全部面积对应,所述外极与所述内极之间设有绝缘介质,以使得所述内极和所述外极能够用于构成检测加样针触碰液面的检测电容的两极。
在本实用新型的加样针中,所述内针为金属材料制成的内针,且所述内针与所述内极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加样针中,所述外极设置在所述外针的内表面或设置在所述绝缘介质的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加样针中,所述绝缘介质包括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件,所述绝缘件包覆或喷涂在所述内针的外表面上,所述外极设在绝缘件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加样针中,所述绝缘件包括绝缘胶带,所述外极通过所述绝缘胶带包覆在所述内针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加样针中,所述外极包括采用导电材料制成的金属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加样针中,所述加样针还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紧贴环设在所述内针的外壁,所述外极位于所述加热器的外侧,且所述加热器与所述外极的轴向距离等于预设距离。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液面检测机构,包括检测电容、电容检测单元、判断单元、作为所述检测电容第一极的内极和作为所述检测电容第二极的外极,检测电容的电容值随着加样针触碰液面而发生变化,电容检测单元用于获取所述检测电容的电容信号并将所述电容信号转化成电压信号,判断单元将电压信号接收并与预设的阈值进行比对以输出判断结果至主控模块。
其中,所述内极设于加样针呈中空设置的外针之中,且所述内极与内针用于接触液体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外极设在所述外针的中空结构内并与所述内极呈部分或全部面积对应,所述外极与所述内极之间设有绝缘介质,且所述外极与所述外针绝缘;所述内极和外极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电连接,所述电容检测单元用于获取所述检测电容的电容信号;所述电容检测单元的电压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判断单元的电压信号输入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液面检测机构中,所述内针为金属材料制成的内针,且所述内针与所述内极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液面检测机构中,所述外极设置在所述外针的内表面或设置在所述绝缘介质的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液面检测机构中,所述绝缘介质包括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件,所述绝缘件包覆或喷涂在所述内针的外表面上,所述外极设在绝缘件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液面检测机构中,所述绝缘件包括绝缘胶带,所述外极通过所述绝缘胶带包覆在所述内针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液面检测机构中,所述外极包括采用导电材料制成的金属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液面检测机构中,所述外极位于加样针的加热器的外侧,且所述加热器与所述外极的轴向距离等于预设距离。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设计了一种液面检测机构及加样针,由于加样针上检测电容的外极设置在外针的内表面或通过绝缘介质设置在内针上,且外极与外针绝缘,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加样针在检测液面时,外极受到外界的干扰,例如外极在移动过程中与外部其他物体的接触或清洗时水滴溅射到外极而导致检测电容的电容值变化,从而造成检测电容产生误判的问题发生,同时采用该技术方案还可以提高加样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样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加样针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加样针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内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内针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管路连接头的结构图;
图7是图1中的绝缘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的金属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的外针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的外针的分解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的外针套件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2是图1中的管路连接头套件的结构图;
图13是图1中的外针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14是图1中的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加样针;
10、内针;11、内极;12、下端部;13、导电片;
20、外针;21、外针套件;211、管头套件;2111、套件切口;2112、第一套件口;212、针体套件;2121、固定座;2122、第一套件孔;2123、第二套件孔;2124、外针体安装部;22、外针体;221、外针体通孔;23、连接头;231、锥型部;232、连接头安装孔;
30、外极;
40、绝缘件;
50、加热器;
60、管路连接头;61、连接头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申请的加样针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主要用于血液分析、临床检验、制药、生命科学研究和动植物检验免疫等领域,以实现试剂的分配或转移。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的加样针100包括内针10、外针20和外极30,其中,内针10上设有内极11及用于与液体液面接触的下端部12,下端部12位于内针10的一端,且内极11与下端部12的端电连接,其中,外针20上设有中空结构24,内针10穿设在中空结构24中。在本实施例中,外极30设置在中空结构24内,且外极30与外针20绝缘,其中,外极30与内极11呈部分或全部面积对应,且外极与内极之间设有绝缘介质,以构成用于检测加样针触碰液面的检测电容的两极。
由于外极30设置在中空结构24内,而且外极30与外针20绝缘,从而可以避免加样针100在检测液体液面时,外极30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例如,加样针100移动过程中或加样针100清洗时,外极30与外部的其他物体接触或水滴溅射到外极30上而导致检测电容的电容值变化,从而造成检测电容产生误判的问题发生,同时采用该技术方案还可以提高加样针100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本申请并不限制加样针100上的检测电容是否用于检测液体液面。
具体地,绝缘介质可以为任何绝缘材料,例如将内极11设置在内针10的外表面上或直接以内针10作为内极11,外极30设置在外针20的内表面上,由于内针10穿插在外针20的中空结构24中,中空结构24可以为内极11与外极30提供合适的间隙,即内极11与外极30以空气为绝缘介质形成检测电容的两极,同时可以确保正常状态下检测电容能够在规定的阈值内。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当内针10的下端部12接触液体的液面时,介电常数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导致内极11与外极30之间的电容量将会发生改变,因此系统可以通过电容量的变化来判断加样针100是否已进入试剂液体中,以便通过系统控制加样针100进行吸液,同时又可以防止加样针100发生撞针事故,即系统通过电容量的改变值来判断加样针100在试剂液体的位置,当加样针100进入到试剂液体一定深度时立即停止加样针100继续深入的动作。
由于外极30位于中空结构24内,不仅可以避免检测电容的电容值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如传统的加样针100以外针20作为外极,外针20又是直接裸露在外部。当加样针100移动时,外针20很容易与外部的其他物体接触;或者加样针100在清洗时,水滴难免溅射到外针20上,这样会造成内极11与外极30之间的电容量变化,从而使得系统做出错误的判断,认为加样针已经进入液态中,进而造成加样针吸不到试剂或吸入的试剂量不足,导致检测结果的不可靠。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内针10为金属材料制成的内针,且内针10与内极11一体成型。具体地,内针10采用拉伸成型工艺,将金属材料拉伸成管状结构,这样不仅保证了内针10薄壁的厚度,而且还可以确保内针10强硬度,同时还可以将内针10直接设置成内极11,简单方便,又节约制造成本。在本实施例中,内针10的材料优选为不锈钢材料。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内针10还可以采用塑料材料注塑成型。具体地,内针10在与外极30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一金属片作为内极11,内针10的外侧设有一导电片13,该导电片13延伸至及下端部12,且导电片13的一端与内极11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片13与内极11可以通过注塑工艺与内针10一体成型,塑料材料可以采用医疗器械采用的塑料,例如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等,这样可以降低加样针100的制造成本,而且还可以作为一次性医疗器械,同时加工简单。
在下述的实施例中,内极11主要以金属材料制成的内针10为例进行说明,对于塑料材料制成的内针10,本实用新型在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外极30设置在外针20的内表面或设置在绝缘介质的外侧。具体地,外极30设置在外针20的内表面,或外极30通过绝缘介质设置在内针10的外表面,这样可以便于将外极30固定在加样针100上,同时也便于内针10或外针20的加工。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3所示,绝缘介质包括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件40,该绝缘件40可以包覆或喷涂在内针10的外表面上。具体地,当绝缘件40为硅胶时,可以将绝缘件40制造成硅胶套,而后将硅胶套套设在内针10的外表面,再将外极30包覆在硅胶套的外侧或者将外极30喷涂或安装在外针20的内表面上,以断开外极30与内极11之间的电连接;或者当绝缘件40为绝缘涂料时,可以通过喷涂的方式将绝缘涂料喷涂在内针10的外表面上,而后再将外极30包覆在绝缘涂料的外侧,其中绝缘件40包覆或喷涂在内针10上的宽度和厚度可以人为确定,本申请并不限制。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绝缘件40包覆或喷涂在内针10上的宽度大于外极30包覆在绝缘件40的宽度,其目的为了断开外极30与内极11的电连接,以便内极11和外极30可以构成用于检测液体液面电容的两极。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绝缘件40包括绝缘胶带,外极30通过绝缘胶带包覆在内针10上。具体地,绝缘胶带缠绕在内针10的外表面,外极30包覆在绝缘胶带上,绝缘胶带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外极30与内针10之间的电接触,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外极30包括采用导电材料制成的金属件。其中,金属件可以包覆在绝缘件40的外表面上或设置在外针20的内表面。例如金属件为金属薄膜时,可以在金属薄膜的一面涂上胶粘剂,而后再将金属薄膜包覆在绝缘介质上,或将金属薄膜与外针20接触的一面涂上绝缘涂料,再将金属薄膜设置在外针20的内表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外极30为铜箔,铜箔直接缠设在绝缘胶带上,或者铜箔通过胶水固定在绝缘胶带上。当然,外极30还可以是铝箔、金箔或银箔,也可以是铝合金、镁合金或锌合金等薄膜。由于金属薄膜具有柔韧性、重量轻的特点,因此不仅不会因为金属件的增加而增加内针10的重量,而且还可以将金属件设置在中空结构24后,避免金属件直接与内针10及外针20电连接。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外极30包括金属喷涂层,金属喷涂层可以喷涂在绝缘件的外侧或外针的内侧,当金属喷涂层喷涂在外针的内侧,需要在外针的内侧涂一层绝缘层再喷涂。例如外极30为金属涂料时,可以直接将金属涂料喷涂在绝缘介质的外侧,或将金属涂料喷涂在外针20的内表面上,使得金属涂料形成的金属喷涂层与内极11形成电容的两极。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由于外极30包覆或喷涂在外针20的内表面,或外极30通过绝缘介质包覆或喷涂在内针10的外表面,不仅可以使得加样针100的结构更为紧凑,而且也可以有效控制加样针100的制造成本,即直接通过将绝缘介质包覆或喷涂在内针10的内表面,而后将外极30喷涂或包覆在绝缘介质外侧,或者将外极30喷涂或包覆在外针20的内表面,其目的主要为了避免内极11和外极30之间电连接,使得内极11和外极30可以形成电容的两极,工艺简单,加工成本低。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6所示,加样针100还包括管路连接头60,用于加样针100与清洁液存储装置连接,具体地,连接其中管路连接头60上设有连接头通孔61,内针10通过连接头通孔61焊接在管路连接头60上。在本实施例中,外极30均设置在内针10靠近管路连接头60一端的外侧,以方便系统的控制电路能够通过较少的导线直接与内极11或外极30电连接。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图9至图14所示,外针20包括外针套件21、外针体22和连接头23,其中,外针套件21设置在管路连接头60和绝缘介质的外侧,外针体22的一端与外针套件21连接,另一端通过连接头23与内针10连接,这样可以对外针套件21、外针体22和连接头23进行对应的材料及加工工艺的选择,以便满足外针20在不同位置的需求,同时又可以对外针20的加工工艺进行优化。
具体地,外针套件21可以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的外针套件21,和/或连接头23可以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的连接头23,和/或外针体22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外针体22。其中,由于加样针100通过外针套件21安装在血液分析仪的摇臂上,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的外针套件21可以断开摇臂与加样针100的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外针体22为采用金属材料制成,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外针体22的壁厚,降低了外针体22的加工难度,节约了大量的制造成本。此外,为了避免外针体22与内针10的电连接,连接头23的制造材料为绝缘材料。
如图2、图9至图12所示,外针套件21包括管头套件211及针体套件212,在本实施例中,针体套件212上设有第一套件口2112和设置在针体套件212外侧的套件切口2111,其中,管路连接头60固定在第一套件口2112中,套件切口2111可以使得外针套件21能够稳固安装在针体套件212中。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图9至图12所示,针体套件212上设有固定座2121、第一套件孔2122、第二套件孔2123及外针体安装部2124,第一套件孔2122和第二套件孔2123构成部分的中空结构24,加样针100通过固定座2121安装在血液分析仪中,外针体22安装在外针体安装部2124上。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图3、图11至图14所示,外针体22上设有外针体通孔221,连接头23上设有连接头安装孔232,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头23上设有锥型部231,连接头安装孔232的直径与内针10的直径相适配,或者连接头安装孔232的直径小于内针10的直径,以使得连接头23能够通过连接头安装孔232稳固固定在内针10,连接头23通过朝向锥型部231相反的一端固定在外针体通孔221。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3所示,加样针100还包括加热器50,加热器50紧贴环设在内针10的外壁,且加热器50位于外针20的内侧,具体地,加热器50设置在内极11的一侧,可以设置在内极11的上方,也可以设置在内极11的下方。应当说明的是,一般情况下,试剂通过冷藏存储,在测试时候需要进行加热,以保证测试的温度,因此需要加试剂加热到正常温度,即37度左右。传统的加样针100将内针10和外针20分别设为电容的两极,加热器50设置在内针10与外针20之间,在加热器50加热的时候会对电容的电容量造成干扰,导致液面检测结果的不准确。为了克服上述缺陷,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器50设置在内极11的下侧,且加热器50与内极11的轴线距离与预设距离相同,预设距离可以为任何长度,当绝缘介质为空气时,加热器50紧挨着内极11的下端等,即预设距离大于或等于零,以使得加热器50不再位于内极11与外极20之间,这样不会因为加热器50的加热与否而不会影响内极11与外极30形成电容的电容值。
具体地,如图2至图4所示,加热器50包括加热电阻丝,加热电阻丝缠绕在内针10的外壁上,可间接降低了加样针100的制造成本。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加样针1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其中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内针10上,且温度传感器与加热器50电连接,用于控制加热器的温度。具体地,温度传感器紧贴在内针10外壁上,其位置可以在内针10外壁的任何一处,通过紧贴设置可以准确检测到内针10内试剂的温度。
当内针10内试剂的温度过高时,温度传感器通过系统断开加热器50与系统之间的电连接。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内针10内的试剂恢复到合适温度时,温度传感器通过系统控制加热器50与系统直接的电连接,加热器50恢复正常工作。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设计了一种液面检测机构,包括检测电容(图中未示出)、电容检测单元(图中未示出)、判断单元(图中未示出)、作为检测电容第一极的内极11和作为检测电容第二极的外极30,检测电容的电容值随着加样针与液面接触而变化,电容检测单元用于获取检测电容的电容信号并将所述电容信号转化成电压信号,判断单元将电压信号接收并与预设的阈值进行比对以输出判断结果至主控模块。
其中,内极11设于加样针100呈中空设置的外针20之中,且内极11与内针10用于接触液体的一端电连接;外极30设在外针20的中空结构24内并与内极11呈部分或全部面积对应,外极30与内极11之间设有绝缘介质,且外极30与外针20绝缘;内极11和外极30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电连接,电容检测单元用于获取检测电容的电容信号;电容检测单元的电压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判断单元的电压信号输入端连接。
由于外极30设置在中空结构24内,而且外极30与外针20绝缘,从而可以避免外极30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例如外极30与外部的其他物体接触或水滴溅射到外极30上而导致检测电容的电容值变化,从而造成检测电容产生误判的问题发生。
具体地,绝缘介质可以为任何绝缘材料,例如将内极11设置在内针10的外表面上或直接以内针10作为内极11,外极30设置在外针20的内表面上,由于内针10穿插在外针20的中空结构24中,中空结构24可以为内极11与外极30提供合适的间隙,即内极11与外极30以空气为绝缘介质形成检测电容的两极,同时可以确保正常状态下检测电容能够在规定的阈值内。
由于外极30位于中空结构24内,不仅可以避免检测电容的电容值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如传统的加样针100以外针20作为外极,外针20又是直接裸露在外部。当加样针100移动时,外针20很容易与外部的其他物体接触;或者加样针100在清洗时,水滴难免溅射到外针20上,导致电容的介电常数发生变化,而造成内极11与外极30之间的电容量变化,从而使得系统做出错误的判断,认为加样针已经进入液态中,进而造成加样针吸不到试剂或吸入的试剂量不足,导致检测结果的不可靠。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外极30设置在外针20的内表面或设置在绝缘介质的外侧。具体地,外极30设置在外针20的内表面,或外极30通过绝缘介质设置在内针10的外表面,这样可以便于将外极30固定在加样针100上,同时也便于内针10或外针20的加工。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3所示,绝缘介质包括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件40,该绝缘件40可以包覆或喷涂在内针10的外表面上。具体地,当绝缘件40为硅胶时,可以将绝缘件40制造成硅胶套,而后将硅胶套套设在内针10的外表面,再将外极30包覆在硅胶套的外侧或者将外极30喷涂或安装在外针20的内表面上,以断开外极30与内极11之间的电连接;或者当绝缘件40为绝缘涂料时,可以通过喷涂的方式将绝缘涂料喷涂在内针10的外表面上,而后再将外极30包覆在绝缘涂料的外侧,其中绝缘件40包覆或喷涂在内针10上的宽度和厚度可以人为确定,本申请并不限制。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绝缘件40包覆或喷涂在内针10上的宽度大于外极30包覆在绝缘件40的宽度,其目的为了断开外极30与内极11的电连接,以便内极11和外极30可以构成用于检测液体液面电容的两极。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绝缘件40包括绝缘胶带,外极30通过绝缘胶带包覆在内针10上。具体地,绝缘胶带缠绕在内针10的外表面,外极30包覆在绝缘胶带上,绝缘胶带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外极30与内针10之间的电接触,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外极30包括采用导电材料制成的金属件。其中,金属件可以包覆在绝缘件40的外表面上或设置在外针20的内表面。例如金属件为金属薄膜时,可以在金属薄膜的一面涂上胶粘剂,而后再将金属薄膜包覆在绝缘介质上;或将金属薄膜与外针20接触的一面涂上绝缘涂料,再将金属薄膜设置在外针20的内表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外极30为铜箔,铜箔直接缠设在绝缘胶带上,或者铜箔通过胶水固定在绝缘胶带上。当然,外极30还可以是铝箔、金箔或银箔,也可以是铝合金、镁合金或锌合金等薄膜。由于金属薄膜具有柔韧性、重量轻的特点,因此不仅不会因为金属件的增加而增加内针10的重量,而且还可以将金属件设置在中空结构24后,避免金属件直接与内针10及外针20电连接。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外极30包括金属喷涂层,金属喷涂层可以喷涂在绝缘件的外侧或外针的内侧,当金属喷涂层喷涂在外针的内侧,需要在外针的内侧涂一层绝缘层再喷涂。例如外极30为金属涂料时,可以直接将金属涂料喷涂在绝缘介质的外侧,或将金属涂料喷涂在外针20的内表面上,使得金属涂料形成的金属喷涂层与内极11形成检测电容的两极。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由于外极30包覆或喷涂在外针20的内表面,或外极30通过绝缘介质包覆或喷涂在内针10的外表面,不仅可以使得加样针100的结构更为紧凑,而且也可以有效控制加样针100的制造成本,即直接通过将绝缘介质包覆或喷涂在内针10的内表面,而后将外极30喷涂或包覆在绝缘介质外侧,或者将外极30喷涂或包覆在外针20的内表面,其目的主要为了避免内极11和外极30之间电连接,使得内极11和外极30可以形成电容的两极,工艺简单,加工成本低。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为了克服加热器通电对检测电容造成影响而引起系统误判,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器50设置在内极11的下侧,且加热器50与内极11的轴线距离与预设距离相同,预设距离可以为任何长度,当绝缘介质为空气时,加热器50紧挨着内极11的下端等,即预设距离大于或等于零,以使得加热器50不再位于内极11与外极20之间,这样不会因为加热器50的加热与否而不会影响内极11与外极30形成电容的电容值。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加样针,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针,设有内极,所述内极与所述内针用于接触液体液面的一端电连接;
外针,设有中空结构,所述内针穿设在所述中空结构中;
外极,设在所述外针的中空结构内且所述外极与所述外针绝缘,与所述内极呈部分或全部面积对应,所述外极与所述内极之间设有绝缘介质,以使得所述内极和所述外极能够用于构成检测加样针触碰液面的检测电容的两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样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针为金属材料制成的内针,且所述内针与所述内极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样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极设置在所述外针的内表面或设置在所述绝缘介质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样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介质包括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件,所述绝缘件包覆或喷涂在所述内针的外表面上,所述外极设在绝缘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样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包括绝缘胶带,所述外极通过所述绝缘胶带包覆在所述内针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样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极包括采用导电材料制成的金属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样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样针还包括:
加热器,紧贴环设在所述内针的外壁,所述外极位于所述加热器的外侧,且所述加热器与所述外极的轴向距离等于预设距离。
8.一种液面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电容,其电容值随着加样针触碰液面而发生变化;
电容检测单元,用于获取所述检测电容的电容信号并将所述电容信号转化成电压信号;
判断单元,接收所述电压信号并将电压信号与预设的阈值进行比对以输出判断结果至主控模块;其中,
设于加样针呈中空设置的外针之中,且与内针用于接触液体的一端电连接的内极,所述内极作为所述检测电容的第一极;
设在所述外针的中空结构内并与所述内极呈部分或全部面积对应且与所述内极之间设有绝缘介质的外极,所述外极作为所述检测电容的第二极,且所述外极与所述外针绝缘;
所述第一极和所述第二极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电连接,所述电容检测单元用于获取所述检测电容的电容信号;所述电容检测单元的电压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判断单元的电压信号输入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针为金属材料制成的内针,且所述内针与所述内极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极设置在所述外针的内表面或设置在所述绝缘介质的外侧。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介质包括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件,所述绝缘件包覆或喷涂在所述内针的外表面上,所述外极设在绝缘件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包括绝缘胶带,所述外极通过所述绝缘胶带包覆在所述内针上。
13.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极包括采用导电材料制成的金属件。
14.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极位于加样针的加热器的外侧,且所述加热器与所述外极的轴向距离等于预设距离。
CN201920879159.3U 2019-06-12 2019-06-12 液面检测机构及加样针 Active CN2100514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79159.3U CN210051403U (zh) 2019-06-12 2019-06-12 液面检测机构及加样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79159.3U CN210051403U (zh) 2019-06-12 2019-06-12 液面检测机构及加样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51403U true CN210051403U (zh) 2020-02-11

Family

ID=69397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79159.3U Active CN210051403U (zh) 2019-06-12 2019-06-12 液面检测机构及加样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5140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52477A (zh) * 2021-11-26 2022-03-08 上海品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真空采血管穿刺取样针的防撞保护方法
CN114441238A (zh) * 2020-11-04 2022-05-06 深圳市帝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采样装置、分析仪以及用于分析仪的采样方法
WO2024000729A1 (zh) * 2022-07-01 2024-01-04 苏州长光华医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预加热功能的加样针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41238A (zh) * 2020-11-04 2022-05-06 深圳市帝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采样装置、分析仪以及用于分析仪的采样方法
CN114152477A (zh) * 2021-11-26 2022-03-08 上海品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真空采血管穿刺取样针的防撞保护方法
WO2024000729A1 (zh) * 2022-07-01 2024-01-04 苏州长光华医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预加热功能的加样针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51403U (zh) 液面检测机构及加样针
US5550059A (en) Fluid sensing pipette
US6722213B2 (en) Temperature-adjusted sampler for fluids
CN203657886U (zh) 一种多点液位检测传感器
CN106324270A (zh) 检测移液针的接触的方法
WO2015044406A1 (en) Test strip resistance check
CN112293804A (zh) 加热组件、测温方法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US4671110A (en) Level sensing device
CN104407223A (zh) 组合式电阻率测量系统及用其测量电阻率的方法
US20170215741A1 (en) Device for measuring the temperature in the anus or vagina of an animal
CN106289448A (zh) 一种液位检测预警装置
EP1690083B1 (en) A self-condensing ph sensor
CN103115656A (zh) 一种液路位置检测的方法和装置
CN211402236U (zh) 一种离子选择性电极
JPH10132640A (ja) 液面検出装置及び液面検出方法、並びに自動分析装置
CN102894967B (zh) 负压孔在电极附板上的医用体表电极
CN204988535U (zh) 一种耐高温高湿温度传感器
JPS6311967Y2 (zh)
CN205538802U (zh) 一种测量细胞释放的多巴胺的微电极
CN210005337U (zh) 试剂针温控装置、试剂针及体外诊断设备
CN113758597A (zh) 温度探针和烤箱组件
CN209214797U (zh) 土壤监测仪
CN207991640U (zh) 一种水位监测装置
CN108309092B (zh) 食物料理机和用于食物料理机的浓度检测方法
CN202086461U (zh) 一种体温计探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