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11740U - 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011740U CN210011740U CN201920668897.3U CN201920668897U CN210011740U CN 210011740 U CN210011740 U CN 210011740U CN 201920668897 U CN201920668897 U CN 201920668897U CN 210011740 U CN210011740 U CN 21001174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ser
- platform
- train
- unit
- platform do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545 inva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 Platform Screen Doors And Railroad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属于站台门安全检测技术领域,通过在曲线站台的站台门上对应设置可收回的激光发射组件、激光接收组件和激光偏转组件,由激光偏转组件对应实现了激光在曲线站台列车限界内的偏转和传递,准确实现了曲线站台的激光防夹检测。本实用新型的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其结构简单,控制简便,调节、控制的准确性高,能有效适用于曲线站台,并实现站台门与列车车体之间的防夹检测,避免了激光发射组件和激光接收组件的大量设置,节约了防夹检测系统的设置成本,提升了曲线站台防夹检测的准确性,确保了轨道交通曲线站台的稳定、安全运营,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站台门安全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轨道交通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相较于其他城市交通系统而言,轨道交通的运量大、准点率高,能极大方便人们的出行,而且轨道交通往往不占用汽车、公交的路面行车空间,对于改善城市拥堵问题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在轨道交通的运营过程中,一般会在其站台上设置站台门系统,用于将站台和轨行区分开,并实现乘客的上下车。由于考虑到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列车限界,站台门系统的设置往往需要满足与停站的列车之间有一定的间距,使得站台门系统与停站列车之间存在一定宽度的间隙,导致站台门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近年来,轨道交通乘客被夹在关闭的站台门与列车门之间的事故屡见不鲜,这种事故尤其容易发生在站台门和列车门即将关闭时乘客仍想强行挤上车的情形,或者上下列车时拥挤的情形。
显然,为提升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性,首先需要乘客提高安全意识,安全乘车;其次,也需要对现有轨道交通车站进行相关的改进,以提升车站运行的安全性。因此,不少运营部门在轨道交通站台上增设了防夹安全措施,以其在站台门使用过程中进行防夹检测,现有的防夹安全措施一般为对应车站设置的对射式激光探测系统,其通过在车站两端分别设置激光发射机和终端接收机,由激光发射机向终端接收机发射激光信号,再由接收机将接收到的调制光信号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当光束被遮断时,则向控制主机发出报警信号,以此来确保站台门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上述系统能一定程度上提升站台运营的安全性,减少乘客被夹在站台门和车体之前的情况产生。但是,由于激光的直进性,现有的激光探测系统往往适用于直线站台,而对于曲线站台,由于站台拐角的存在,现有的激光探测系统无法有效适用,只能通过增加多对激光发射机和终端接收机的形式,将曲线站台划分为多个短直线站台,以此来实现站台门的防夹检测,这样不仅会增加激光探测系统的控制难度,也会极大的增加设备的投入成本,设备的故障概率也会相应增大,进而导致激光探测系统的使用、维护成本大幅增加;同时,现有的激光探测系统往往需要侵入列车限界,对探测系统的设置稳定性和列车的运行安全性存在一定的影响,且激光对射装置的体积往往较大,其设置数量的增多不仅增加设置的难度,还会加剧侵入列车限界的问题;此外,现有的激光对射装置往往设置在站台门两端的立柱上,由于站台门为活动部件,工作过程中的振动会使得激光对射精度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在曲线站台上更加明显,进而造成检测结果的失准,出现漏检、错报的情形,也增加了维护、检修的成本,影响车站的安全运营,增大车站的运营成本。鉴于此,现有的激光探测系统无法有效适用于曲线站台,存在较大的应用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其中通过在曲线站台的站台门上对应设置激光发射组件、激光接收组件和激光偏转组件,由激光偏转组件对应实现了激光在曲线站台列车限界内的传递,能有效实现曲线站台的激光防夹检测,检测的准确性高,误差小,且激光发射组件、激光接收组件和激光偏转组件可在不工作时收回而远离列车限界,能有效避免防夹检测系统设置对列车限界的侵入,确保曲线站台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分设于站台门两端的激光发射组件和激光接收组件,以及设置在站台门中部的激光偏转组件;其中,
所述站台门由两个站台门直线段对应拼接而成,即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两所述站台门直线段之间的夹角不等于180°,且所述激光偏转组件对应设置在两所述站台门直线段正对轨行区的连接处;
所述激光发射组件正对所述轨行区设置,其设于所述第一直线段背离所述第二直线段的一端,并包括至少一个可发射激光的激光发射器和对应所述激光发射器设置的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直线段上,其可对应驱使所述激光发射器移动,以使得所述激光发射器可在工作时进入列车限界,并在未工作时远离所述列车限界;
所述激光接收组件对应所述激光发射组件设置,其设置在所述第二直线段背离所述第一直线段的一端,并对应包括至少一个可接收激光的激光接收器和对应所述激光接收器设置的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直线段上,其可对应驱使所述激光接收器移动,并使得所述激光接收器可在工作时进入所述列车限界,并在未工作时远离所述列车限界;
所述激光偏转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偏转单元和对应其设置的第三驱动单元,所述第三驱动单元可带动所述偏转单元进入或远离所述列车限界,继而所述激光发射器、所述偏转单元和所述激光接收器可分别进入所述列车限界并在纵向上依次相对,且所述激光发射器发出的激光可沿纵向射上所述偏转单元,并在所述偏转单元上偏转后射向所述激光接收器,从而通过所述激光在所述激光发射器、所述偏转单元和所述激光接收器之间的传递,可实现曲线站台的激光防夹检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和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分别为转动单元;
所述转动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站台门上的转动舵机和水平设置的摆臂,所述转动舵机的转动输出轴沿竖向设置,所述摆臂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转动输出轴上,并可在所述转动输出轴的驱动下转动,且所述摆臂的另一端对应连接所述激光发射器或者所述激光接收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和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分别为伸缩单元;
所述伸缩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站台门上的伸缩组件和沿横向设置的伸缩臂,所述伸缩组件对应所述伸缩臂的一端设置,并可驱动该伸缩臂沿横向往复移动,且所述伸缩臂背离所述伸缩组件的一端对应连接所述激光发射器或者所述激光接收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偏转单元为反射单元,所述反射单元可在工作时伸入所述列车限界,并可将来自所述激光发射器的所述激光对应反射,以使得所述激光可射向对应的激光接收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偏转单元为折射单元,所述折射单元可在工作时伸入所述列车限界,并可将来自所述激光发射器的所述激光对应折射,以使得所述激光可在折射后射向对应的激光接收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折射单元沿竖向设置,并对应所述折射单元设置有调整舵机,且所述第三驱动单元包括驱动组件和水平设置的连杆;
所述驱动组件对应所述连杆的一端设置,其可对应驱动该连杆往复移动,且所述调整舵机设置在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上,并使得其调整输出轴沿竖向设置;相应地,所述折射单元以其一端同轴连接所述调整输出轴,以使得所述折射单元可在所述调整输出轴的转动下实现折射角度的调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激光发射器为对应设置的多个,多个所述激光发射器在竖向上依次对齐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激光接收器与所述激光发射器一一对应设置,即所述接收器为在竖向上依次对齐设置的多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激光发射器和所述激光接收器由初始状态转换为工作状态时需要转过的角度为90°,且所述激光发射器和所述激光接收器在初始状态与对应的站台门直线段在纵向上平齐。
上述改进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其通过在曲线站台的站台门两端分别设置激光发射组件和激光接收组件,并在两站台门直线段的连接处设置激光偏转组件,由激光偏转组件对激光发射组件发出的激光光束进行偏转,继而使得激光光束可射向激光接收组件,从而通过激光接收组件对接收到的激光光束数量与发出的激光光束数量进行对比,便可判断列车限界内是否夹有人或物,实现曲线站台上站台门与列车车体之间的防夹检测,避免了激光发射组件和激光接收组件的大量设置,减少了曲线站台上防夹检测系统的设置成本;
(2)本实用新型的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其通过对应激光发射组件、激光接收组件和激光偏转组件分别设置驱动单元,由对应的驱动单元分别驱动激光发射器、激光接收器和偏转单元在工作时伸入列车限界,且在各组件工作完成后驱动上述部件远离列车限界,在保证防夹检测准确性的同时,有效避免了防夹检测系统侵入列车限界后可能对列车车体的剐蹭、损坏,保证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防夹检测系统设置的稳定性,延长了防夹检测系统的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的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其对应激光发射组件和激光接收组件设置的移动形式多样,能适用于不同的设计需要,且激光偏转组件对激光的偏转形式既可为折射,也可为反射,可选择性强,能有效适用于不同应用环境下的曲线站台,大大提升防夹检测系统的兼容性,降低防夹检测系统的设置成本;
(4)本实用新型的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的控制方法,其步骤简单,控制简便,通过对各组件的可收回控制,能有效避免列车运行时防夹检测系统对列车限界的侵入,确保列车出站前车体和站台门之间无人或物存在,充分保证站台运行的安全性;
(5)本实用新型的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其结构简单,控制简便,调节、控制的准确性高,通过激光偏转组件的设置,可有效实现对激光光束的偏转传递,准确实现曲线站台的站台门与列车车体之间的防夹检测,避免激光发射组件和激光接收组件的大量设置,极大地节约了防夹检测系统的设置成本,简化了激光防夹检测的控制过程,提升了曲线站台防夹检测的准确性,减少了漏检、错报等情况的发生,确保了轨道交通曲线站台的稳定、安全运营,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工作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未工作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在站台一上工作时的结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在站台二上工作时的结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的激光发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的激光接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的激光偏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工作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的激光发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的激光接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的激光偏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激光发射组件,101.激光发射器,102.第一转动舵机,103.第一摆臂,104.第一伸缩臂;2.激光接收组件,201.激光接收器,202.第二转动舵机,203.第二摆臂,204.第二伸缩臂;3.站台板,4.站台门组件,401.端门,402.第一直线段,403.第二直线段,404.中柱;5.激光偏转组件,501.反射单元,502.第一连杆,503.伸缩单元,504.折射单元,505.调整舵机,506.第二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的防夹检测系统设置在如图1中所示的曲线站台上,其中,曲线站台包括站台板3和站台门组件4,站台板3为曲线站台板,其靠近轨行区的一侧侧壁在中部发生了一定角度的弯折,进而在站台门组件4设置时,除了分设于站台板3两端的端门401,在两端门401之间对应设置了互成一定角度的站台门直线段,即第一直线段402和第二直线段403,以两站台门在轨行区一侧的端面夹角作为两站台门之间的夹角,显然,在曲线站台,两站台门之间的夹角不等于180°,通常情况下,考虑到列车拐弯的难度,两站台门之间的夹角往往介于180°~240°之间。显而易见地,曲线站台中列车的轨行区可能如图1~3中所示,也可能如图4中所示,在图4所示的曲线站台中,两站台门之间的夹角小于180°,通常为120°~180°。在上述两种列车轨行形式下,防夹检测系统中各部件的设置形式都可相同,并将主要的区别体现在站台门连接处激光偏转组件5的设置差异或者工作差异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防夹检测系统中,分别对应在站台门的两端对应设置有激光发射组件1和激光接收组件2,两组件分别设置在两站台门直线段与两端门401的位置,且激光发射组件1和激光接收组件2可同时在工作时伸入列车限界,并在轨行区有列车运行时远离列车限界,以确保两组件的设置不对列车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减少两组件对列车车体的剐蹭或损坏,也利于延长两组件的设置寿命,提升防夹检测系统检测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优选实施例中的站台板3可看作由两块互成一定夹角的站板单元对应拼接而成,站台板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端门401,端门401优选沿横向设置,即垂直于正线方向(纵向);相应地,分别在两站台板单元上设置的第一直线段402和第二直线段403优选沿各自对应的正线方向设置,且两站台门直线段在站台板3的中部拐角处对应连接,并以各自的另一端对应与端门401连接;进一步地,激光发射组件1可向站台的另一端发射至少一束激光光束,且激光光束的方向优选沿站台门一侧的轨道正线方向,即激光光束沿纵向发出;同时,由于两站台门直线段之间的夹角不等于180°,因此轨行区中的轨道正线方向在两站台门直线段连接处发生变化,即曲线站台中的轨道正线并非沿直线设置,两站台门交界处两侧的纵向/正线方向互成一定角度。
进一步地,由于激光发射组件1发出的激光光束沿纵向发射,且轨行区的纵向在两站台门直线段连接处发生了偏转,因此,为确保各激光光束可对应射向激光接收组件2,在纵向发生偏转的位置应当设置让激光光束发生偏转的装置,即优选实施例中的激光偏转组件5,所有的激光光束对应由激光发射组件1发射到激光偏转组件5上,并继而偏转发射到激光接收组件2上,以此实现曲线站台上激光光束的准确传递和接收,从而完成曲线站台的站台门防夹检测。
进一步地,为确保防夹检测的准确性,优选实施例中的激光发射组件1、激光接收组件2和激光偏转组件5均设置为可移动的形式,即上述各组件可在工作时伸入列车限界中,并在非工作时远离列车限界,在不干涉列车安全运行的同时大大提升防夹检测的准确性。显而易见地,优选实施例中各组件的移动形式可以是伸缩移动,也可以为偏转移动,亦或者诸如折叠等其他移动形式,只要各组件满足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设置需求即可。
在具体实施例一中,各组件的设置形式如图1~3中所示,其中,激光发射组件1对应设置在第一直线段402背离第二直线段403的端部,激光接收组件2对应设置在第二直线段403背离第一直线段402的端部,且两组件均设置在对应站台门直线段靠近轨行区的一侧;进一步地,具体实施例一中激光发射组件1和激光接收组件2的移动形式为偏转移动,如图1和图2中的对比所示。
进一步具体地,具体实施例一中的激光发射组件1如图5中所示,其包括至少一个可发射激光的激光发射器101,并对应各激光发生器101分别在站台门端部设置有第一转动舵机102,即该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舵机102设置在第一直线段402连接端门401的端部;当激光发射器101的设置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激光发射器101在竖向上依次对齐设置,相应地,第一直线段402端部设置的第一转动舵机102在竖向上依次间隔设置;进一步地,第一转动舵机102的输出轴沿竖向设置,其与激光发射器101以第一摆臂103对应连接,该第一摆臂103的轴线水平设置,其一端固定连接第一转动舵机102的输出轴,另一端固定连接激光发射器101,并可进一步优选连接激光发射器101的底部,如图5中所示。
显而易见地,具体实施例一中的第一转动舵机102可设置为一个,其输出轴竖向设置,并在输出轴上同轴固定一根旋转轴,继而各第一摆臂103背离激光发射器101的端部都固定连接在旋转轴的外周,从而可由第一转动舵机102和旋转轴的配合工作,实现各激光发射器101的同时控制;当然,为每一个激光发射器101设置第一转动舵机102的方式可使得激光发射组件1自由选择任意的激光发射器101进行工作,提升激光发射器101工作控制的灵活性,未工作的激光发射器101也可作为工作的激光发射器101的备份,确保某一个激光发射器101或者某一个第一转动舵机102发生故障时,激光发射组件1仍可正常工作。
进一步地,具体实施例一中的激光接收组件2对应激光发射组件1设置,如图6中所示,其包括至少一个激光接收器201,优选实施例中的激光接收器201与激光发射器101一一对应设置,即激光接收器201的设置数量与激光发射器101的设置数量相等。例如,在具体实施例一中,激光发射器101和激光接收器201的设置数量均为沿竖向间隔设置的三个,如图5和图6中所示,继而通过每一个激光接收器201均可接收到激光光束来判断站台门与列车车体之间没有人或物存在,否则就有人或物被夹在站台门与车体之间;当然,激光接收器201也可设置为可同时接收所有激光光束的形式,通过判断接收到的激光光束数量是否等于激光光束的发出数量来检测站台门与列车车体之间是否有人或物存在。
进一步地,具体实施例一中对应激光接收组件2的偏转在第二直线段403的端部设置有第二转动舵机202,第二转动舵机202可设置为与各激光接收器201一一对应的形式,也可设置为一个的形式,两种形式下第二转动舵机202的设置方法与激光发射组件1中第一转动舵机102的设置形式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在具体实施例一中,激光接收器201沿竖向依次设置为三个,对应各激光接收器201设置有第二转动舵机202,第二转动舵机202的输出轴沿竖向设置,并以水平设置的第二摆臂203对应连接激光接收器201的底部。
进一步地,具体实施例一中的激光发射器101和激光接收器201分别由初始位置偏转到工作位置需要偏转90°,在工作状态下,第一摆臂103和第二摆臂203的轴线分别沿横向设置,即垂直于对应轨行区的正线方向,且两摆臂的设置长度需满足激光发射器101和激光接收器201可在工作时伸入列车限界,但距离列车车体一定距离;显而易见地,激光发射器101和激光接收器201偏转回初始位置时,两摆臂的轴线分别平行对应轨行区的正线方向,即分别沿纵向设置,即激光发射器101在初始时在纵向上与第一直线段402平齐,激光接收器201在初始时与第二直线段403在纵向上平齐。
进一步地,在具体实施例一中,两站台门直线段交界处设置的激光偏转组件5如图7中所示,其包括可反射激光的反射单元501,该反射单元501进一步优选为弧形板结构,其一侧板面正对轨行区,并在另一侧板面上对应沿横向设置有若干第一连杆502,并对应各第一连杆502在站台门上开设有沿横向的伸缩孔,进而第一连杆502可在对应伸缩孔中往复移动,以实现反射单元501伸入列车限界和远离列车限界的控制;进一步地,对应各第一连杆502设置有伸缩单元503,其可带动第一连杆502往复移动,在优选实施例中,伸缩单元503为齿轮-齿条组件,其齿条与一根第一连杆502同轴连接,通过齿轮与齿条的对应匹配,使得齿轮的转动可驱动齿条沿横向移动,继而实现反射单元501的对应驱动。
进一步地,具体实施例一中的反射单元501伸入列车限界后,来自激光发射器101的激光光束可对应设在反射单元501的内侧板面上,继而激光光束发生偏转并射向对应的激光接收器201,再由激光接收器201对应接收激光光束并反馈检测信号;进一步优选地,优选实施例中在两站台门直线段之间沿竖向设置有中柱404,两站台门直线段分别以端部连接中柱404的侧壁,进而具体实施例一中的激光偏转组件5可对应设置在中柱404上,如图1中所示,同时,可优选在中柱404正对反射单元501的壁面上开设对应的容置槽,以使得反射单元501在初始时可容置在该容置槽中,如图2中所示。
通过如上述所记载的激光发射组件1、激光接收组件2和激光偏转组件5的设置,可准确实现曲线站台的站台门防夹检测。当然,防夹检测系统也不局限于设置为具体实施例一中所示的形式,例如在具体实施例二中,防夹检测系统设置为如图8~11中所示,并以此来实现曲线站台的激光防夹检测。
具体而言,在具体实施例二中,激光发射组件1包括至少一个如图9中所示的激光发射器101,对应激光发射器101沿横向设置有第一伸缩臂104,其一端与激光发射器101固定连接,另一端对应连接伸缩驱动装置,此处的伸缩驱动装置可以为齿轮-齿条、螺纹丝杆副、伸缩缸等,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实现第一伸缩臂104的伸缩即可;相应地,具体实施例二中的激光接收组件2对应激光发射组件1设置,其激光接收器201可由沿横向设置的第二伸缩臂204对应带动,如图10中所示,而第二伸缩臂204的伸缩驱动可采用与第一伸缩臂104相同的驱动形式,也可以采用与之不同的驱动形式,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在具体实施例二中,激光偏转组件5包括至少一个折射单元504,折射单元504的设置数量与激光发射器101的设置数量相同,如图8中所示,继而任意激光发射器101上发出的激光均可沿纵向射到对应的折射单元504上,并通过折射单元504对激光光束进行折射偏转,进而射向对应的激光接收器,折射单元504可进一步优选为竖向设置的三棱镜;进一步地,具体实施例二中的折射单元504如图11中所示,其中,折射单元504设置在两站台门直线段的连接交界处,对应其设置有调整舵机505和第二连杆506,调整舵机505固定设置在第二连杆506的一端,其输出轴沿竖向设置,折射单元504以其一端同轴连接在该输出轴上,继而调整舵机505可带动折射单元504沿其输出轴轴线转动,以调整折射单元504的折射角度;进一步地,第二连杆506沿横向设置,在站台门上对应其沿横向开设有伸缩孔,并在伸缩孔背离轨行区的一侧设置有伸缩驱动装置,以其可对应驱动第二连杆506沿横向往复移动,进而实现折射单元504伸入列车限界和远离列车限界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的防夹检测系统设置完成后,需要防夹检测系统进行调试、校准。校准前,需保证站台门正对轨行区的一侧没有人或物的阻隔,校准过程可在车站空窗时间内完成,防夹检测系统可选择自动定期校准,且校准周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显然,根据激光偏转组件5设置形式的不同,以及激光发射组件1和激光接收组件2移动形式的差异,调试校准的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
例如,当防夹检测系统为具体实施例一中的设置形式时,其校准过程可以如下:首先控制反射单元501伸入列车限界中的工作位置并锁定,继而控制激光发射器101和激光接收器201分别偏转伸入列车限界中,由激光发射器101发出激光射向反射单元501,若激光接收器201能接收全部激光光束,则校准完成,之后每次控制各部件按校准完成时的状态工作即可;若激光接收器201无法接收到激光光束,则可通过激光发射器101和/或激光接收器201的对应绕轴偏转来进行校准,直至激光接收器201可接收全部激光光束,在校准过程中,也可沿横向微调反射单元501的位置。
而在具体实施例二中,其校准过程可以如下所示:先控制激光发射器101、激光接收器201和折射单元504分别伸入列车限界中的工作位置并锁定,进而控制调整舵机505调整折射单元504的折射角度,直至激光接收组件2能接收全部的激光光束为止;当然,在校准过程中,可对应微调激光发射器101、激光折射器201和折射单元在横向上的位置,确保调试、校准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适用于轨道交通曲线站台的防夹检测系统,其在实际应用时,可优选参照如下步骤进行控制:
S1:在列车进站前,激光发射组件1、激光接收组件2和各激光偏转组件5分别处于未工作状态,各组件不侵入列车限界;
S2:在列车进站停稳后,对应列车车门的滑动门开始工作,乘客开始上下列车;同时,激光发射组件1、激光接收组件2和各激光偏转组件5分别接收到控制信号准备开始工作,且各组件分别向列车限界内的工作位置移动;例如,在具体实施例一中,反射单元501沿横向移动伸入列车限界内,激光发射器101和激光接收器201偏转一定角度后伸入列车限界中;
S3:激光发射组件1和激光接收组件2开始工作,各激光发射器101产生的激光光束对应射上激光偏转组件5中的偏转单元(反射单元501/折射单元504)上,继而由其对激光光束进行偏转,并使得激光光束射向激光接收器201;
S4:在列车即将出站前,车站的站台门开始缓慢关闭,此时,由激光接收组件2对应反馈信号到列车和/或车站控制室,进而根据激光接收组件2反馈的信号,判断站台门是否需要紧急停止关闭,且判断列车是否可以从车站开出;
具体而言,当激光接收组件2接收到的激光光束数量与激光发射组件1发出的激光光束数量相等时,表明站台门组件和列车车体之间并未夹有人或物,此时反馈“正常”信号,站台门可对应关闭,列车可在站台门关闭后出站;当激光接收组件2接收到的激光光束数量与激光发射组件1发出的激光光束数量不相等时,表明站台门组件和列车车体之间存在人或物阻隔,此时反馈“不正常”信号,站台门暂缓关闭,列车暂停出站。
若激光接收组件2接收到的激光光束数量与激光发射组件1发出的激光光束数量不相等时,在反馈“非正常”信号之前,可通过对应调整舵机或者调整舵机对防夹检测系统进行微调,若微调后激光接收组件2可接收到与激光发射组件1发出的激光光束数量相等的激光光束,则反馈“正常”信号,并在下一个车站空窗期对防夹检测系统进行校准;若微调后激光接收组件2仍无法接收到激光光束,则反馈“非正常”信号,站台门暂缓关闭,列车暂停出站。
S5:当反馈的信号为“正常”信号(即已确保站台门和列车车体之间并未夹有人或物),且列车准备出站时,在站台门关闭的同时,列车开始启动,且激光发射组件1、激光接收组件2和各激光偏转组件5分别由对应的驱动装置控制而开始远离列车限界,继而各组件偏转远离列车限界并最终恢复初始状态。
进一步地,防夹检测系统可在列车停稳后立即开始工作,也可在站台门准备关闭前一定时间内开始工作,同时,各组件伸入列车限界后,激光发射器101可立即开始工作,也可在站台门准备关闭时开始发射激光光束。总之,防夹检测系统的工作时间区间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调整空间大,灵活度高。
本实用新型中对应轨道交通曲线站台设置的防夹检测系统,其通过在曲线站台的站台门两端分别设置激光发射组件和激光接收组件,并在两站台门直线段的连接处设置激光偏转组件,由激光偏转组件对激光发射组件发出的激光光束进行偏转,继而使得激光光束可射向激光接收组件,从而通过激光接收组件对接收到的激光光束数量与发出的激光光束数量进行对比,便可判断列车限界内是否夹有人或物,实现曲线站台上站台门与列车车体之间的防夹检测;同时,通过对应各组件分别设置驱动装置,使得各组件可在工作时伸入列车限界,并在未工作时远离列车限界,能有效避免防夹检测系统各部件在列车运行时对列车限界的侵入,减少了防夹检测系统侵入列车限界后可能对列车车体的剐蹭、损坏,保证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防夹检测系统设置的稳定性,延长了防夹检测系统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中的防夹检测系统,其结构简单,控制简便,调节、控制的准确性高,通过激光偏转组件的设置,可有效实现对激光光束的偏转传递,准确实现曲线站台的站台门与列车车体之间的防夹检测,避免激光发射组件和激光接收组件的大量设置,极大地节约了防夹检测系统的设置成本,简化了激光防夹检测的控制过程,提升了曲线站台防夹检测的准确性,减少了漏检、错报等情况的发生,确保了轨道交通曲线站台的稳定、安全运营,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分设于站台门两端的激光发射组件和激光接收组件,以及设置在站台门中部的激光偏转组件;其中,
所述站台门由两个站台门直线段对应拼接而成,即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两所述站台门直线段之间的夹角不等于180°,且所述激光偏转组件对应设置在两所述站台门直线段正对轨行区的连接处;
所述激光发射组件正对所述轨行区设置,其设于所述第一直线段背离所述第二直线段的一端,并包括至少一个可发射激光的激光发射器和对应所述激光发射器设置的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直线段上,其可对应驱使所述激光发射器移动,以使得所述激光发射器可在工作时进入列车限界,并在未工作时远离所述列车限界;
所述激光接收组件对应所述激光发射组件设置,其设置在所述第二直线段背离所述第一直线段的一端,并对应包括至少一个可接收激光的激光接收器和对应所述激光接收器设置的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直线段上,其可对应驱使所述激光接收器移动,并使得所述激光接收器可在工作时进入所述列车限界,并在未工作时远离所述列车限界;
所述激光偏转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偏转单元和对应其设置的第三驱动单元,所述第三驱动单元可带动所述偏转单元进入或远离所述列车限界,继而所述激光发射器、所述偏转单元和所述激光接收器可分别进入所述列车限界并在纵向上依次相对,且所述激光发射器发出的激光可沿纵向射上所述偏转单元,并在所述偏转单元上偏转后射向所述激光接收器,从而通过所述激光在所述激光发射器、所述偏转单元和所述激光接收器之间的传递,可实现曲线站台的激光防夹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和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分别为转动单元;
所述转动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站台门上的转动舵机和水平设置的摆臂,所述转动舵机的转动输出轴沿竖向设置,所述摆臂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转动输出轴上,并可在所述转动输出轴的驱动下转动,且所述摆臂的另一端对应连接所述激光发射器或者所述激光接收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和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分别为伸缩单元;
所述伸缩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站台门上的伸缩组件和沿横向设置的伸缩臂,所述伸缩组件对应所述伸缩臂的一端设置,并可驱动该伸缩臂沿横向往复移动,且所述伸缩臂背离所述伸缩组件的一端对应连接所述激光发射器或者所述激光接收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其中,所述偏转单元为反射单元,所述反射单元可在工作时伸入所述列车限界,并可将来自所述激光发射器的所述激光对应反射,以使得所述激光可射向对应的激光接收器。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其中,所述偏转单元为折射单元,所述折射单元可在工作时伸入所述列车限界,并可将来自所述激光发射器的所述激光对应折射,以使得所述激光可在折射后射向对应的激光接收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其中,所述折射单元沿竖向设置,并对应所述折射单元设置有调整舵机,且所述第三驱动单元包括驱动组件和水平设置的连杆;
所述驱动组件对应所述连杆的一端设置,其可对应驱动该连杆往复移动,且所述调整舵机设置在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上,并使得其调整输出轴沿竖向设置;相应地,所述折射单元以其一端同轴连接所述调整输出轴,以使得所述折射单元可在所述调整输出轴的转动下实现折射角度的调整。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其中,所述激光发射器为对应设置的多个,多个所述激光发射器在竖向上依次对齐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其中,所述激光接收器与所述激光发射器一一对应设置,即所述接收器为在竖向上依次对齐设置的多个。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其中,所述激光发射器和所述激光接收器由初始状态转换为工作状态时需要转过的角度为90°,且所述激光发射器和所述激光接收器在初始状态与对应的站台门直线段在纵向上平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668897.3U CN210011740U (zh) | 2019-05-10 | 2019-05-10 | 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668897.3U CN210011740U (zh) | 2019-05-10 | 2019-05-10 | 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011740U true CN210011740U (zh) | 2020-02-04 |
Family
ID=69316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668897.3U Active CN210011740U (zh) | 2019-05-10 | 2019-05-10 | 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01174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03994A (zh) * | 2019-05-10 | 2019-08-09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2019
- 2019-05-10 CN CN201920668897.3U patent/CN21001174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03994A (zh) * | 2019-05-10 | 2019-08-09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0103994B (zh) * | 2019-05-10 | 2024-02-20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62507B (zh) | 一种对移动车辆进行车型识别的方法 | |
CN108490447B (zh) | 站台门与列车的防夹系统和方法 | |
CN110146934B (zh) | 适用于站台门的伸缩式激光扫描检测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0103993B (zh) | 轨道交通曲线站台的站台门激光防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EP3038879B1 (de) | Positionsbestimmung eines schienenfahrzeugs | |
CN103454694B (zh) | 一种伸缩式激光探测系统 | |
CN210011740U (zh) | 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 | |
CN101162209B (zh) | 对移动目标进行快速成像检查的设备及方法 | |
CN110027593A (zh) | 一种全自动无人驾驶轨道车辆安全保障系统 | |
CN101778739A (zh) | 用于汽车的照明装置及控制照明灯的方法 | |
CN209803353U (zh) | 适用于站台门的伸缩式激光扫描检测系统 | |
CN210083200U (zh) | 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站台门防夹检测系统 | |
CN104986096A (zh) | 汽车组合激光雷达前大灯及汽车 | |
CN210011739U (zh) | 轨道交通曲线站台的站台门激光防夹系统 | |
CN110103994A (zh) | 曲线站台的站台门可收回式防夹检测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1119652B (zh) | 一种车门控制系统及轨道车辆 | |
CN112550343A (zh) | 一种适用于货运列车的自动挂车方法及装置 | |
CN110103991A (zh) | 适用于轨道交通站台门的激光扫描防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0091879A (zh) | 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站台门防夹检测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2470884B (zh) | 带有传感器装置的有轨车辆 | |
CN111674425B (zh) | 一种用于轨道车辆车底巡检系统的导航驱动系统 | |
CN210011737U (zh) | 适用于轨道交通站台门的激光扫描防夹系统 | |
CN210011738U (zh) | 可识别障碍物位置的站台门激光检测装置 | |
CN203551804U (zh) | 一种伸缩式激光探测系统 | |
US6704098B2 (en) |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the contactless measuring of distance and position in respect of aircraft docking procedure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