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65788U - 一种新型座椅靠背及座椅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座椅靠背及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65788U
CN209965788U CN201920187189.8U CN201920187189U CN209965788U CN 209965788 U CN209965788 U CN 209965788U CN 201920187189 U CN201920187189 U CN 201920187189U CN 209965788 U CN209965788 U CN 2099657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seat
support frame
connecting end
support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8718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基
金明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E Furni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E Furni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E Furni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UE Furnitu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8718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657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657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657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座椅靠背及座椅,包括背部支撑件,具有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第二背部支撑件侧部、背部支撑件上部、背部支撑件腰靠部;包括连接在背部支撑件后侧的第一支撑体,其大致是刚性的且呈拱形状的镂空结构或呈类三角形的镂空结构,所述第一支撑体包括第一连接端A、第二连接端A和第三连接端A。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第一支撑体呈拱形状的镂空结构或呈类三角形的镂空结构,基本形成了三角形的牢固结构,为靠背提供更好的刚性支撑,稳定性更好。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座椅靠背及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座椅靠背及座椅。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座椅靠背的稳定性普遍较差,采用的增加靠背稳定性的支撑结构都是通过点式支撑来实现,支撑强度低,稳定性依然较差,没有显著的效果;此外,传统座椅靠背已然不能满足目前用户的多样化、科学性等高需要,对靠背本身的改进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提供一种能广泛应用于不同靠背种类如较硬背、较软背等的支撑体是目前市场对座椅产品优化的强烈需求之一。
US6709060公开了一种增加靠背支撑性、稳定性、舒适性的座椅靠背,其包括靠背和设置在靠背后侧的支撑框架,在靠背和支撑框架之间设有多个连接块,但多个连接块均呈杆状结构,且分别分布于支撑框架的上方、左侧和右侧三个位置,形成点式支撑,且支撑点之间的距离较为分散,同时支撑点又远离靠背的外侧边缘,支撑强度差,如果将其应用于形变较大、较软的靠背上,其变形空间和柔软度也很小,舒适性依然很差,不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此外零配件太多,生产安装不便,可见其具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撑强度高,应用广泛,稳定性、舒适性更佳的新型座椅靠背及座椅。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支撑强度高,应用广泛,稳定性、舒适性更佳的新型座椅靠背及座椅。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座椅靠背,包括背部支撑件,具有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第二背部支撑件侧部、背部支撑件上部、背部支撑件腰靠部;包括连接在背部支撑件后侧的第一支撑体,其大致是刚性的且呈拱形状的镂空结构或呈类三角形的镂空结构,所述第一支撑体包括第一连接端A、第二连接端A和第三连接端A。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支撑体连接在背部支撑件后侧用以支撑背部支撑件,其中,第一连接端A、第二连接端A、第三连接端A三个连接点的连接呈拱形状的镂空结构或呈类三角形的镂空结构,基本形成了三角形的牢固结构,相比于常见的点式支撑其支撑强度更好,为靠背提供更好的刚性支撑,稳定性更好;背部支撑件可以是程度较低的柔性或者刚性的,如果采用柔性的背部支撑件,可以将第一支撑体设置在背部支撑件腰靠部后侧的左右两侧位置,来背部支撑件的该位置在左右两侧上过大的形变,保证稳定性、安全性,同时,镂空结构也为背部支撑件腰靠部的左右两侧位置发生形变提供空间,形成缓冲区域,舒适性更佳;其中关于第一支撑体大致是刚性的是指其刚性程度较高而起到支撑作用或者直接是刚性的,人体在倚靠靠背后传导给第一支撑体产生压力时,第一支撑体变形量小或者不变形;程度较低的柔性是指能够承受用户向后倚靠的压力且不过分变形,保证安全性。
作为优选,还包括与第一支撑体对称设置的第二支撑体,其大致是刚性的且呈拱形状的镂空结构呈类三角形的镂空结构,所述第二支撑体包括第一连接端B、第二连接端B和第三连接端B。
增加与第一支撑体对称的第二支撑体,加强对靠背的支撑强度和支撑区域,稳定性更佳。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体与背部支撑件之间一体成型或者采用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
有利于提高了第一支撑体、背部支撑件之间整体的牢固度,延长使用寿命;当人体坐到座椅上对第一支撑体间接产生压力时,第一支撑体不发生变形或变形量很小,从而保证了背部支撑件的不过分形变、整体的稳定性、安全性,对应地,第二支撑体与背部支撑件之间一体成型;其中关于第一、二支撑体大致是刚性的,其刚性程度较高而起到支撑作用或者直接是刚性的,人体在倚靠靠背后传导给第一支撑体产生压力时,第一支撑体变形量小或者不变形,因此,第一支撑体与背部支撑件可以采用增韧的柔性材料一体成型,第一支撑体可以较背部支撑件粗壮而不易发生形变即可;对应地,第二支撑体与背部支撑件之间也一体成型。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体与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之间一体成型或者采用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
有利于提高了第一支撑体、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之间整体的牢固度,延长使用寿命;当人体坐到座椅上对第一支撑体间接产生压力时,第一支撑体不发生变形或变形量很小,从而保证了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背部支撑件的不过分形变,保证了背部支撑件整体的稳定性、安全性,对应地,第二支撑体与第二背部支撑件侧部之间一体成型;其中关于第一支撑体大致是刚性的,其刚性程度较高而起到支撑作用或者直接是刚性的,人体在倚靠靠背后传导给第一支撑体产生压力时,第一支撑体变形量小或者不变形,因此,第一支撑体与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可以采用增韧的柔性材料一体成型,第一支撑体可以较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粗壮而不易发生形变即可;对应地,第二支撑体与第二背部支撑件侧部之间也一体成型。
一种座椅,包括座部以及如上所述的一种新型座椅靠背,还包括设置在背部支撑件后侧的支撑架,其大致是刚性的且具有第一支撑架侧部、第二支撑架侧部;所述第一支撑体连接于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和第一支撑架侧部之间。
在背部支撑件和支撑架之间设置第一支撑体,第一支撑体、支撑架都起到了对背部支撑件的支撑作用,加强了对靠背的支撑强度和靠背整体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与第一支撑架侧部之间留有2~6cm的空隙,第一支撑体连接在背部支撑件腰靠部位置处的空隙中并与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与第一支撑架侧部连接。
第一支撑体基本形成三角形的牢固结构,为靠背提供更好的刚性支撑,稳定性更好,与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第一支撑架侧部之间的连接强度高;对应地,第二背部支撑件侧部与第二支撑架侧部之间留有空隙,第二支撑体连接在背部支撑件腰靠部位置处的空隙中。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体与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的连接处形成上下间隔的第一连接端A、第二连接端A,第一支撑体与第一支撑架侧部的连接处形成第三连接端A。
第一支撑体基本形成三角形的牢固结构,为靠背提供更好的刚性支撑,稳定性更好。
作为优选,所述背部支撑件大致是柔性的,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从上往下至少依次包括较软的第一背部侧支撑、较硬的第一腰部侧支撑,其中第一腰部侧支撑处于第一连接端A和第二连接端A之间,所述第一腰部侧支撑在受外力挤压时不发生形变或者其形变量低于第一背部侧支撑的形变量。
由于第一腰部侧支撑用于支撑用户腰部,因此需要第一腰部侧支撑其形变量低于第一背部侧支撑的形变量,有效支撑用户腰部,让腰部得到放松,舒适性更佳,对应地,第二腰部侧支撑不发生形变或者其形变量低于第二背部侧支撑的形变量;其中所述的“背部支撑件,其大致是柔性的”是指,当用户倚靠在靠背上,人体背面大部分面积所接触的背部支撑件部分为柔性的,而其他部分的柔性相对较低或者是刚性的,比如背部支撑件的外周边缘为刚性或柔性相对较低。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从上往下至少依次包括第一背部侧支撑、第一腰部侧支撑,其中第一腰部侧支撑处于第一连接端A和第二连接端A之间;第一背部侧支撑、第一腰部侧支撑均是刚性的,两者在受外力挤压时均不发生形变。
可以更好地支撑用户腰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体在第三连接端A位置处形成有向外侧弯曲的第一凸出部,第一支撑架侧部在第三连接端A处形成有向内弯曲的第一弯折,第一凸出部、第一弯折之间相连且第一凸出部承托在第一弯折上方。
由于第一弯折弯向第一腰部侧支撑,与用户向后倚靠的压力相反,因此更好地体现支撑架、第一支撑体对背部支撑件的支撑作用,同时,第一凸出部承托在第一弯折上方,进一步体现了第一支撑架侧部为背部支撑件提供支撑力,也保证了第一凸出部和第一弯折之间连接牢固性,也提高了背部支撑件向后试压后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体与第一支撑架侧部之间采用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或转动连接方式。
第一支撑体和第一支撑架侧部采用不同的材质,第一支撑体采用柔性材料,支撑架采用刚性材料,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更为便利,同时有利于降低开模成本、便于拆装、维修、运输、仓储;连接方式包括固定连接方式或者转动连接方式,都可以保证第一支撑体与第一支撑架侧部的连接强度,对应地,第二支撑体与第二背部支撑件侧部之间也采用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或转动连接方式。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体上设有第一连接耳,所述第一支撑架侧部上设有第一连接槽,第一连接耳插入第一连接槽内并通过螺丝锁定实现第一支撑体与第一支撑架侧部之间的连接。
既采用插接的连接方式,同时又用螺丝进行锁定的连接方式更为牢固,延长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耳所在面与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所在面之间的夹角为70°~100°。
当用户倚靠在背部支撑件上时,其对背部支撑件的压力传导至第一连接耳、对应的第二连接耳、第一连接槽、对应的第二连接槽上时,它们所受的压力即第一支撑架侧部、第二支撑架侧部所受的力基本或者直接属于垂直方向上的受力,受力更加稳定。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架上部,还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位于支撑架上部边缘的支撑架顶部横杆;所述第一立柱、支撑架顶部横杆和第二立柱依次连接使三者围成U型状。
U型状的支撑架结构可以支撑背部支撑件的覆盖面更广,支撑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架还包括支撑架底部横杆,第一立柱、支撑架顶部横杆、第二立柱、支撑架底部横杆之间依次连接形成闭合的支撑架框。
不仅可以使得支撑背部支撑件的覆盖面更广,同时可以加强支撑架本体的牢固程度。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架底部横杆与座部连接。
保证了支撑架对背部支撑件的支撑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撑强度高,应用广泛,稳定性、舒适性更佳的新型座椅靠背及座椅。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支撑体连接在背部支撑件后侧用以支撑背部支撑件,其中,第一连接端A、第二连接端A、第三连接端A三个连接点的连接呈拱形状的镂空结构或呈类三角形的镂空结构,基本形成了三角形的牢固结构,相比于常见的点式支撑其支撑强度更好,为靠背提供更好的刚性支撑,稳定性更好;背部支撑件可以是程度较低的柔性或者刚性的,如果采用柔性的背部支撑件,可以将第一支撑体设置在背部支撑件腰靠部后侧的左右两侧位置,来背部支撑件的该位置在左右两侧上过大的形变,保证稳定性、安全性,同时,镂空结构也为背部支撑件腰靠部的左右两侧位置发生形变提供空间,形成缓冲区域,舒适性更佳;其中关于第一支撑体大致是刚性的是指其刚性程度较高而起到支撑作用或者直接是刚性的,人体在倚靠靠背后传导给第一支撑体产生压力时,第一支撑体变形量小或者不变形;程度较低的柔性是指能够承受用户向后倚靠的压力且不过分变形,保证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背部支撑件、第一支撑体、第二支撑体一体成型以及支撑架、座部之间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背部支撑件、第一支撑体、第二支撑体一体成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例涉及各部件的参考方位,比如后侧、上部、下部等,是以用户落座在座椅后的正常使用状态下描述的。
实施例1:
一种新型座椅靠背,如图1-6所示,包括背部支撑件100,具有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110、第二背部支撑件侧部120、背部支撑件上部130、背部支撑件腰靠部140;包括连接在背部支撑件100后侧的第一支撑体410,其大致是刚性的且呈拱形状的镂空结构或呈类三角形的镂空结构,所述第一支撑体410包括第一连接端A411、第二连接端A412和第三连接端A413;还包括与第一支撑体410对称设置的第二支撑体420,其大致是刚性的且呈拱形状的镂空结构呈类三角形的镂空结构,所述第二支撑体420包括第一连接端B421、第二连接端B422和第三连接端B423。
所述第一支撑体410与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110之间、第二支撑体420与第二背部支撑件侧部120之间采用增韧20%的柔性材料一体成型,其中其中第一支撑体410、第二支撑体420不易发生形变,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110、第二背部支撑件侧部120相对于第一支撑体410、第二支撑体420而言较柔软而能产生一定的形变。
一种座椅,包括座部700以及如上所述的一种新型座椅靠背,还包括设置在背部支撑件100后侧的支撑架200,其大致是刚性的且具有第一支撑架侧部210、第二支撑架侧部220;所述第一支撑体410连接于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110和第一支撑架侧部210之间,第二支撑架420连接于第二背部支撑件侧部120和第二支撑架侧部220之间;所述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110与第一支撑架侧部210之间、第二背部支撑件侧部120与第二支撑架侧部220之间均留有4cm的空隙500,第一支撑体410连接在背部支撑件腰靠部140位置处的空隙中并与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110与第一支撑架侧部210连接,第二支撑体420连接在背部支撑件腰靠部140位置处的空隙中并与第二背部支撑件侧部120与第二支撑架侧部220连接。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支撑体410与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110的连接处形成上下间隔的第一连接端A411、第二连接端A412,第一支撑体410与第一支撑架侧部210的连接处形成第三连接端A413;所述第二支撑体420与第二背部支撑件侧部120的连接处形成上下间隔的第一连接端B421、第二连接端B422,第二支撑体420与第二支撑架侧部220的连接处形成第三连接端B423.
所述背部支撑件100是柔性的,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110从上往下依次包括较软的第一背部侧支撑111、较硬的第一腰部侧支撑141,其中第一腰部侧支撑141处于第一连接端A411和第二连接端A412之间,所述第一腰部侧支撑141在受外力挤压时其形变量低于第一背部侧支撑111的形变量,对应地,所述第二背部支撑件侧部120从上往下依次包括第二背部侧支撑121、第二腰部侧支撑142,其中第二腰部侧支撑142处于第一连接端B421和第二连接端B422之间,所述第二腰部侧支撑142其形变量低于第二背部侧支撑121的形变量
更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支撑体410在第三连接端A413位置处形成有向外侧弯曲的第一凸出部414,第一支撑架侧部210在第三连接端A430处形成有向内弯曲的第一弯折211,第一凸出部414、第一弯折211之间相连且第一凸出部414承托在第一弯折211上方,对应地,所述第二支撑架侧部220在第三连接端B423处形成有向内弯曲的第二弯折221,所述第二支撑体420在第三连接端B423处形成有向外弯曲的第二凸出部424,第二凸出部424、第二弯折221之间相连且第二凸出部424承托在第二弯折221上方。
所述第一支撑体410与第一支撑架侧部210之间采用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或转动连接方式;所述第一支撑体410上设有第一连接耳415,所述第一支撑架侧部210上设有第一连接槽212,第一连接耳415插入第一连接槽212内并通过螺丝锁定实现第一支撑体410与第一支撑架侧部210之间的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耳415所在面与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110所在面之间的夹角为80°;对应地,所述第二支撑体420与第二支撑架侧部220之间也采用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具体而言,所述第二支撑体420上设有第二连接耳425,第二支撑架侧部220上设有与第二连接耳425插接连接的第二连接槽222,第二连接耳425插入第二连接槽222内并通过螺丝锁定实现第二支撑体420与第二支撑架侧部220之间的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耳425所在面与第二背部支撑件侧部120所在面之间的夹角为80°。
所述支撑架200包括支撑架上部230,还第一立柱240、第二立柱250和位于支撑架上部230边缘的支撑架顶部横杆260、支撑架底部横杆270,第一立柱240、支撑架顶部横杆260、第二立柱250、支撑架底部横杆270之间依次连接形成闭合的支撑架框,其中,支撑架底部横杆270与座部700连接。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新型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部支撑件(100),具有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110)、第二背部支撑件侧部(120)、背部支撑件上部(130)、背部支撑件腰靠部(140);
连接在背部支撑件(100)后侧的第一支撑体(410),其是刚性的且呈拱形状的镂空结构或呈类三角形的镂空结构,所述第一支撑体(410)包括第一连接端A(411)、第二连接端A(412)和第三连接端A(4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第一支撑体(410)对称设置的第二支撑体(420),其是刚性的且呈拱形状的镂空结构呈类三角形的镂空结构,所述第二支撑体(420)包括第一连接端B(421)、第二连接端B(422)和第三连接端B(42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体(410)与背部支撑件(100)之间一体成型或者采用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体(410)与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110)之间一体成型或者采用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
5.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座部(700)以及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新型座椅靠背,还包括设置在背部支撑件(100)后侧的支撑架(200),其是刚性的且具有第一支撑架侧部(210)、第二支撑架侧部(220);所述第一支撑体(410)连接于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110)和第一支撑架侧部(210)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110)与第一支撑架侧部(210)之间留有2~6cm的空隙(500),第一支撑体(410)连接在背部支撑件腰靠部(140)位置处的空隙中并与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110)与第一支撑架侧部(210)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体(410)与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110)的连接处形成上下间隔的第一连接端A(411)、第二连接端A(412),第一支撑体(410)与第一支撑架侧部(210)的连接处形成第三连接端A(41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部支撑件(100)大致是柔性的,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110)从上往下至少依次包括较软的第一背部侧支撑(111)、较硬的第一腰部侧支撑(141),其中第一腰部侧支撑(141)处于第一连接端A(411)和第二连接端A(412)之间,所述第一腰部侧支撑(141)在受外力挤压时不发生形变或者其形变量低于第一背部侧支撑(111)的形变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110)从上往下至少依次包括第一背部侧支撑(111)、第一腰部侧支撑(141),其中第一腰部侧支撑(141)处于第一连接端A(411)和第二连接端A(412)之间;第一背部侧支撑(111)、第一腰部侧支撑(141)均是刚性的,两者在受外力挤压时均不发生形变。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体(410)在第三连接端A(413)位置处形成有向外侧弯曲的第一凸出部(414),第一支撑架侧部(210)在第三连接端(430)处形成有向内弯曲的第一弯折(211),第一凸出部(414)、第一弯折(211)之间相连且第一凸出部(414)承托在第一弯折(211)上方。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体(410)与第一支撑架侧部(210)之间采用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或转动连接方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体(410)上设有第一连接耳(415),所述第一支撑架侧部(210)上设有第一连接槽(212),第一连接耳(415)插入第一连接槽(212)内并通过螺丝锁定实现第一支撑体(410)与第一支撑架侧部(210)之间的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耳(415)所在面与第一背部支撑件侧部(110)所在面之间的夹角为70°~100°。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00)包括支撑架上部(230),还第一立柱(240)、第二立柱(250)和位于支撑架上部(230)边缘的支撑架顶部横杆(260);所述第一立柱(240)、支撑架顶部横杆(260)和第二立柱(250)依次连接使三者围成U型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00)还包括支撑架底部横杆(270),第一立柱(240)、支撑架顶部横杆(260)、第二立柱(250)、支撑架底部横杆(270)之间依次连接形成闭合的支撑架框。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底部横杆(270)与座部(700)连接。
CN201920187189.8U 2019-02-03 2019-02-03 一种新型座椅靠背及座椅 Active CN2099657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87189.8U CN209965788U (zh) 2019-02-03 2019-02-03 一种新型座椅靠背及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87189.8U CN209965788U (zh) 2019-02-03 2019-02-03 一种新型座椅靠背及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65788U true CN209965788U (zh) 2020-01-21

Family

ID=69252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87189.8U Active CN209965788U (zh) 2019-02-03 2019-02-03 一种新型座椅靠背及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657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950806U (zh) 一种腰靠及座椅
CN209965788U (zh) 一种新型座椅靠背及座椅
CN201658054U (zh) 弹性椅背
CN211431832U (zh) 一种腰靠调节机构
CN207870635U (zh) 人体工程学座椅
CN201468584U (zh) 双靠背椅子
CN209950802U (zh) 座椅靠背、新型靠背及座椅
CN215226137U (zh) 一种椅子及其椅背组件
CN202891181U (zh) 多功能椅
CN210124464U (zh) 带弹性支撑腰垫的转椅
CN210383337U (zh) 一种人体工程学智能沙发
CN211431831U (zh) 一种弹性护腰靠背结构
CN217658866U (zh) 一种办公椅的头枕两用连接结构
CN106974460B (zh) 一种椅子
CN106963158B (zh) 一种椅座椅背联动椅子
CN217365116U (zh) 一种可自适应调节的腰靠结构
CN212185861U (zh) 一种椅背及座椅
CN214760163U (zh) 一种椅子及其椅背组件
CN215382642U (zh) 一种可调节的头颈部椅架结构
CN217365115U (zh) 一种高度可调的办公椅头枕
CN219613422U (zh) 一种靠背及座椅
CN213188865U (zh) 一种沙发的减震调节装置
CN209573968U (zh) 一种自适应弹性椅背
CN209965789U (zh) 一种靠背及座椅
CN213820635U (zh) 一种休闲椅的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