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46605U - 电致变色器件 - Google Patents

电致变色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46605U
CN209946605U CN201790001503.8U CN201790001503U CN209946605U CN 209946605 U CN209946605 U CN 209946605U CN 201790001503 U CN201790001503 U CN 201790001503U CN 209946605 U CN209946605 U CN 2099466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arent electrode
disposed
terminal portion
transparent
glass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9000150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朴镇庆
李仁会
蔡润槿
裵硕
李相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Innote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Innote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Innotek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Innotek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466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466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5Electr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5Electrodes
    • G02F2001/1552Inner electrode, e.g. the electrochromic layer being sandwiched between the inner electrode and the support substrat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5Electrodes
    • G02F2001/1555Counter electro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透明电极;第一透明基板,配置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上;第二透明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上;第一连接部,将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电连接;第一电致变色层,配置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上;电解质层,配置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上;第三透明电极,配置于所述电解质层上;第二透明基板,配置于所述第三透明电极上;第一端子部,连接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以及第二端子部,连接于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端子部及所述第二端子部配置于第一侧方向。

Description

电致变色器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致变色器件,更详细地涉及包含于电致变色器件的电极结构。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电致变色)是指当施加电压时由于电场方向而可逆地变色的现象,将具有这种特性的由于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而使材料的光特性可逆地变化的材料称为电致变色材料。这种电致变色材料具有如下特性:当从外部不施加电信号时,不显色,而当施加电信号时,显色;或者,与之相反,当从外部不施加电信号时,显色,而当施加电信号时,颜色消失。
电致变色器件是利用了通过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而改变电致变色物质的透光率的现象的器件,用于调节建筑用窗户玻璃或汽车反射镜的透光率或反射率,随着近来被人知晓可见光区域中的变色效果和红外线屏蔽效果,关于作为节能产品的应用可能性,也备受关注。此外,电致变色器件也被试图应用于诸如ESL(电子货架标签)的需要特定部变色的显示器、数字标牌、电子纸、大型海报或指示牌等公告用装置。
图1是一般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剖视图,图2至图4示出相对于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区域的端子部的位置。
参照图1,电致变色器件100包括:第一透明基板110;第一透明电极120,配置于第一透明基板110上;第一电致变色层130,配置于第一透明电极120上;电解质层140,配置于第一电致变色层130上;第二电致变色层150,配置于电解质层140上;第二透明电极160,配置于第二电致变色层150上;以及第二透明基板170,配置于第二透明电极160上。
此时,可以在第一透明电极120上连接有第一端子部180,并且在第二透明电极130上连接有第二端子部190。
参照图1及图2,第一端子部180及第二端子部190可以配置为彼此对称。即,第一端子部180可以以变色区域A为基准配置于第一侧方向,第二端子部190可以以变色区域A为基准配置于与第一侧方向X1相反的第二侧方向X2。
如此,将第一端子部180及第二端子部190配置为彼此对称时,可以防止第一端子部180及第二端子部190之间的短路(short),并且相对于整个变色区域A,均匀分布电场(Electric Field),因此能够稳定地驱动电致变色器件100。
一般,第一端子部180及第二端子部190可以用肉眼轻易观察,有必要遮挡第一端子部180及第二端子部190。因此,存在用户的视野按照第一端子部180及第二端子部190占据的面积被遮挡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图3所示,试图将第一端子部180及第二端子部190配置于相同的侧方向,或者,如图4所示,将第一端子部180及第二端子部190配置于互相垂直的方向上。
但是,据此,在变色区域A中的第一端子部分180和第二端子部分190接近的区域中,形成强电场,从而发生快速的变色。在第一端子部分180和第二端子部分190相对远离的区域中,形成相对弱的电场,从而发生缓慢的变色。在完成缓慢变色的期间,发生快速变色的区域将进行过度反应,这可能对电致变色器件100的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当电致变色器件100的电阻高时,第一端子部分180和第二端子部分190远离的区域中也有可能不发生变色。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透明电极;第一透明基板,配置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上;第二透明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上;第一连接部,将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电连接;第一电致变色层,配置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上;电解质层,配置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上;第三透明电极,配置于所述电解质层上;第二透明基板,配置于所述第三透明电极上;第一端子部,连接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以及第二端子部,连接于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端子部及所述第二端子部配置于第一侧方向。
所述第一连接部可以配置于与所述第一侧方向相反的第二侧方向。
所述第一连接部可以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及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形成为一体。
所述第一连接部以贯通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方式形成。
所述第一端子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可以具有第一极性,所述第二端子部及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可以具有与所述第一极性相反的第二极性。
所述第一端子部可以配置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的两表面中的配置有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表面的相反表面,所述第二端子部可以配置于所述第三透明电极的两表面中的配置有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表面的相反表面。
还包括:第四透明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一部分上;以及第二连接部,将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和所述第四透明电极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端子部配置于所述第四透明电极上。
所述第二连接部可以在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及所述第四透明电极形成为一体。
所述第二连接部以贯通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方式形成。
所述第一端子部配置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的两表面中的配置有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表面的相反表面,所述第二端子部配置于所述第四透明电极的两表面中的配置有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表面的相反表面。
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及所述第二透明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以预定图案形成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至少一部分上。
还可以包括配置于所述电解质层和所述第三透明电极之间的第二电致变色层。
还可以包括配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及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的密封部。
所述密封部可以配置于所述电解质层的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涉及的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透明基板;第一透明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上;绝缘层,配置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上;第二透明电极,配置于所述绝缘层上;第一连接部,将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电连接;第一电致变色层,配置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上;电解质层,配置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上;第三透明电极,配置于所述电解质层上;第二透明基板,配置于所述第三透明电极上;第一端子部,连接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以及第二端子部,连接于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端子部及所述第二端子部配置于第一侧方向。
所述第一连接部可以配置于与所述第一侧方向相反的第二侧方向。
所述第一连接部可以在所述绝缘层的侧面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及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形成为一体。
所述第一连接部以贯通所述绝缘层的方式形成。
技术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获得变色速度高且变色区域整体的变色速度均匀的电致变色器件。因此,可以获得能够稳定驱动且耐久性优异的电致变色器件。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使端子部所暴露的面积最小化,可以确保宽的变色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一般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剖视图。
图2至图4示出相对于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区域的端子部的位置。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图5的相对于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区域的端子部的位置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涉及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涉及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涉及的电致变色器件的仰视图。
图10及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涉及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涉及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剖视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涉及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200:电致变色器件
210:第一透明电极
212:第二透明电极
214:第一连接部
220:第一透明基板
230:第一电致变色层
240:电解质层
250:第二电致变色层
260:第三透明电极
270:第二透明基板
280:第一端子部
290:第二端子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能够进行各种修改且能够具有各种实施例,并且在附图中示出和说明了特定实施例。然而,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实施方式,而是包括落入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技术范围内的所有修改、等同物和替代物。
包括第二、第一等序数的术语,可以用于说明各种构成要素,但是上述构成要素不限于上述术语。上述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构成要素与另一个构成要素。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第二构成要素可以被称为第一构成要素,类似地,第一构成要素也可以被称为第二构成要素。术语和/或包括多个相关列出项的组合或多个相关列出项中的任何一个。
当构成要素被称为“连接”或“接续”到另一构成要素时,应当理解,它不仅可以直接连接或接续到另一个构成要素,还可以中间存在其他构成要素。另一方面,当构成要素“直接连接到”或“直接接续到”另一构成要素时,应该理解为中间没有其他构成要素。
在实施例的说明中,应理解,各个层(膜)、区域、图案或结构形成于基板、各层(膜)、区域、片或图案“上/上方(on)”或“下/下方(under)”的记载,包括直接或通过其他层形成。就各层的上/下或上方/下方而言,以附图为基准进行说明。另外,为了清楚且便于说明,可以修改附图中的各层(膜)、区域、图案或结构的厚度或尺寸,因此并非完全反映实际尺寸。
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只是用于说明特定的实施例,并非旨在限定本实用新型。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规定,否则单数的表达包括复数的表达。在本申请中,应当理解“包括”或“具有”等术语用于指定存在说明书中所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操作、构成要素、部件或其组合,并非预先排除一个或其以上的其他特征、数字、步骤、操作、构成要素、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附加可能性。
除非另有定义,否则本文使用的包括技术术语或科学术语的所有术语,具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相关技术的上下文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除非本申请明确定义,否则不应被解释为理想或过于形式的含义。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例,其中相同或相应的构成要素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图5的相对于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区域的端子部的位置的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涉及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剖视图。
参照图5至图6,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电致变色器件200包括:第一透明电极210;第一透明基板220,配置于第一透明电极210上;第二透明电极212,配置于第一透明基板220上;第一连接部214,将第一透明电极210和第二透明电极212电连接;第一电致变色层230,配置于第二透明电极212上;电解质层240,配置于第一电致变色层230上;第二电致变色层250,配置于电解质层240上;第三透明电极260,配置于第二电致变色层250上;以及第二透明基板270,配置于第三透明电极260上。
其中,第一透明基板220及第二透明基板270的透光率(T%)为98%以上,并且可以为玻璃、塑料或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并且,第一电致变色层230可以包括选自有机物及无机物中的导电聚合物及非导电材料。导电聚合物可以是由能够氧化/还原的聚苯胺(polyaniline)、聚吡咯(polypyrrole)、聚噻吩(polythiophene)的单体聚合而成的导电聚合物或单体的衍生物。
非导电材料可以包括能够氧化/还原反应的芳族化合物。例如,可以是包括紫罗碱(viologen)的双三联吡啶(bisterpyridine)衍生物、联苯(biphenyl)衍生物、噻吩(thiophene)衍生物等的内部电子可移动并且能够根据氧化/还原状态而颜色变化的有机物。
或者,第一电致变色层230也可以包括选自氧化钨(tungsten oxide)、氧化钼(molybdenum oxide)、氧化钛(titanium oxide)以及氧化钒(vanadium oxide)中的物质,但不限于此。这种第一电致变色层230可形成为多层薄膜的形式。
另外,第二电致变色层250离子可包括导电聚合物,例如,选自丙烯酰胺丙烷磺酸(acrylamidopropane sulfonic acid)及丙烯酸(acrylic acid)中的物质,但不限于此。第二电致变色层250可以与离子存储层混用。
其中,第一电致变色层230及电解质层240示出为互相分离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电解质层240内分散有变色物质的结构。
另一方面,第一透明电极210、第二透明电极212及第三透明电极260可分别包括不妨碍光的透过且能够通电的透明导电材料。透明导电材料可以包括,例如,ITO(Indium TinOxide,氧化铟锡)、FTO(Fluorine Tin Oxide,氟氧化锡)、IZO(Indiun Zinc Oxide,氧化铟锌)、氧化铜、氧化锌、氧化钛等金属氧化物。或者,透明导电材料还可以包括纳米粉末复合材料、例如纳米线、光敏纳米线薄膜、碳纳米管(CNT)、石墨烯、导电聚合物或其混合物。其中,通过控制纳米粉末的含量,可以在确保导电率的同时控制颜色和反射率。或者,透明导电材料还可以包括铬(Cr)、镍(Ni)、铜(Cu)、铝(Al)、银(Ag)、钼(Mo)、金(Au)、钛(Ti)及它们的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此时,透明导电材料可以在透明基板上以涂布的方式形成透明电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电致变色器件200还包括连接于第一透明电极210的第一端子部280以及连接于第三透明电极260的第二端子部290,第一端子部280及第二端子部290以变色区域A为基准配置于第一侧方向X1,即相同的侧方向。其中,变色区域A作为第一电致变色层230、电解质层240及第二电致变色层250层叠并变色的区域,是指不与端子部重叠的区域,可以与透过率可变区域混用。
如此,当第一端子部280及第二端子部290以变色区域A为基准配置于相同的侧方向时,可以使由于第一端子部280及第二端子部290而遮挡视野的面积最小化。
另一方面,第一端子部280、第一透明电极210、第一连接部214及第二透明电极212具有第一极性,第二端子部290及第三透明电极260具有与第一极性相反的第二极性,第一连接部214可以配置于与配置有第一端子部280及第二端子部290的第一侧方向X1相反的第二侧方向X2。
据此,即使将第一端子部280及第二端子部290配置于相同的侧方向,也可以使第一极性经过第二透明电极212进行的方向与第二极性经过第三透明电极260进行的方向彼此相反,因而可以使电场相对于整个变色区域A均匀分布,并且可以获得相对于整个变色区域A均匀的变色速度。
其中,作为例子,第一连接部214在第一透明基板220的侧面与第一透明电极210及第二透明电极212形成为一体,但不限于此。
参照图7的(a),第一连接部214可以以贯通第一透明基板220的方式形成。例如,第一透明基板220形成有通孔,第一连接部214可以通过通孔将第一透明电极210及第二透明电极212电连接。此时,第一连接部214可以是导电线,或者是与第一透明电极210及第二透明电极212相同材料的电极。
此时,第一连接部214示出为一个,但不限于此。如图7的(b)所示,第一透明基板220可以形成有多个通孔h,多个连接部214通过多个通孔h将第一透明电极210和第二透明电极212电连接。此时,通孔及连接部的个数可以随着从第一端子部280越远越增加。因此,第一极性从第一端子部280经过第一透明电极210后,除了第二透明电极212的侧方向以外,还可以在第二透明电极212的中间区域开始进行,因而可以加快变色速度。
另一方面,如图5及图7所示,第一端子部280可以配置于第一透明电极210的两表面中的配置有第一透明基板220的表面的相反表面S1,第二端子部290可以配置于第三透明电极260的两表面中的配置有第二透明基板270的表面的相反表面S2。因此,可以防止因第一端子部280及第二端子部290彼此接触而发生短路的问题。
以上说明的第一透明基板220侧的电极结构还可以适用于第二透明基板270侧。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涉及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剖视图。关于与图5至图7相同的内容,省略重复说明。
参照图8的(a),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涉及的电致变色器件200包括:第一透明电极210;第一透明基板220,配置于第一透明电极210上;第二透明电极212,配置于第一透明基板220上;第一连接部214,将第一透明电极210和第二透明电极212电连接;第一电致变色层230,配置于第二透明电极212上;电解质层240,配置于第一电致变色层230上;第二电致变色层250,配置于电解质层240上;第三透明电极260,配置于第二电致变色层250上;第二透明基板270,配置于第三透明电极260上;第四透明电极262,配置于第二透明基板270上;以及第二连接部264,将第三透明电极260和第四透明电极262电连接。
第一透明电极210、第二透明电极212、第三透明电极260及第四透明电极262可以分别包括透明导电材料。透明导电材料可以包括,例如ITO(Indium Tin Oxide)、FTO(Fluorine Tin Oxide)、IZO(Indiun Zinc Oxide)、Ag(Silver)、Al(Alluminium)、AZO(Al-doped ZnO)、纳米线、CNT(Carbon Nano Tube: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
此时,透明导电材料可以在透明基板上以涂布的方式形成透明电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四透明电极262可以配置于第二透明基板270的一部分上,第二端子部290可以配置于第四透明电极262上。并且,第一端子部280及第二端子部290可以以变色区域A为基准配置于第一侧方向X1。为此,第二连接部264可以以变色区域A为基准配置于第一侧方向X1,第四透明电极262可以配置于第二透明基板270的第一侧方向。此时,第一端子部280可以配置于第一透明电极210的两表面中的配置有第一透明基板220的表面的相反表面S1,第二端子部290可以配置于第四透明电极262的两表面中的配置有第二透明基板270的表面的相反表面S3。据此,第一端子部280配置为向下,第二端子部290配置为向上,因此不仅可以防止因第一端子部280及第二端子部290彼此接触而发生短路的问题,还可以简便地分离或结合向第一端子部280及第二端子部290施加电压的电压施加部(未图示)。另外,第一极性经过第二透明电极212进行的方向和第二极性经过第三透明电极260进行的方向彼此相反,因此能够使电场相对于整个变色区域A均匀分布,并且可以相对于整个变色区域A获得均匀的变色速度。另外,第一端子部280及第二端子部290可以配置为以变色区域A为基准在相同的侧方向彼此重叠,因而可以使因第一端子部280及第二端子部290而遮挡视野的面积最小化。
其中,作为例子,第一连接部214在第一透明基板220的侧面与第一透明电极210及第二透明电极212形成为一体,第二连接部264在第二透明基板270的侧面与第三透明电极260及第四透明电极262形成为一体,但不限于此。
第一连接部214可以以贯通第一透明基板220的方式形成,第二连接部264可以以贯通第二透明基板270的方式形成。例如,第一透明基板220形成有通孔,第一连接部214通过通孔将第一透明电极210和第二透明电极212电连接,第二透明基板270形成有通孔,第二连接部264可以通过通孔将第三透明电极260和第四透明电极262电连接。此时,第一连接部214及第二连接部264可以是导电线,或者是与第三透明电极260及第四透明电极262相同材料的电极。
此时,第一连接部214及第二连接部264可以分别是单数或复数。如图8的(b)所示,第一透明基板220形成有多个通孔h,多个连接部214可以通过多个通孔h将第一透明电极210和第二透明电极212电连接。此时,通孔及连接部的个数可以随着从第一端子部280越远越增加。如图8的(c)所示,第二透明基板270形成有多个通孔h,多个连接部264可以通过多个通孔h将第三透明电极260和第四透明电极262电连接。此时,通孔及连接部的个数可以随着从第二端子部290越远越减少。因此,第一连接部214及第二连接部264不仅在第一透明基板220及第二透明基板270的边缘连接,还在中间区域连接,因此可以加快变色速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第一透明电极210及第二透明电极21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具有预定图案。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仰视图。
参照图9的(a),第一透明电极210连接到第一端子部280,以预定图案形成在第一透明基板220的至少一部分上。例如,透明导电材料可以在第一透明基板220上以印刷方法形成第一透明电极210。
如图所示,预定图案可以是多个配线以预定间距隔开并平行配置的形状,但是不限于此。预定图案也可以是格子形状或随机形状。可以根据用于形成第一透明电极210的图案的间距或厚度来改变第一透明电极210的电阻。因此,当调节图案的间距或厚度时,能够调节变色速度。
如放大图所示,各个配线可以具有网格形状。更具体地,网格形状的每各个配线可以包括网格线LA和网格线LA之间的网格开口部OA。此时,网格线LA的线宽可以是0.1μm至10μm,优选为0.5μm至7μm,更优选为1μm至3.5μm。当网格线LA的线宽小于0.1μm时,制造过程中存在困难或者可能发生网格线的短路。当网格线LA的线宽大于10μm时,有可能由于从外部视觉识别网格线LA而可视性降低。与此同时,网格线LA的厚度可以是100至500nm,优选为150至250nm,更优选为180至200nm。网格开口部OA可以形成为各种形状。例如,网格开口部OA可以是四边形、菱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或圆形。或者,网格开口部OA可以是规则(regular)形状或随机(random)形状。
因此,当各个配线具有网格形状时,可以提高电致变色器件的可视性并且可以降低电阻。
另一方面,网格形状配线可以以凸印或凹印的方式形成。如图9的(b)所示,当在第一透明基板220的前表面上配置透明导电材料,然后蚀刻成网格形状时,能够获得具有凸印的网格形状的第一透明电极210。或者,如图9的(c)所示,当在第一透明基板220的前表面上配置树脂层,然后形成网格形状的凹印图案P,并且在凹印图案P内填充透明导电材料时,可以获得具有凹印的网格形状的第一透明电极210。此时,树脂层可以是光固化树脂或热固性树脂,凹印图案可以通过在树脂层上压印具有凸印图案的模具来形成。
为了便于说明,第一透明电极210被示出为具有预定图案,但不限于此。除了第二透明电极212以外,第三透明电极260和第四透明电极262也可以形成为具有预定图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电致变色器件还可以包括密封部。
图10及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涉及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剖视图。关于与图5至图9相同的内容,省略重复说明。
参照图10及图11,电致变色器件200还包括配置于第一透明基板220及第二透明基板270之间的密封部280。
如图10所示,密封部280可以配置为包围第一电致变色层230、电解质层240及第二电致变色层250的侧面,或如图11所示,密封部280可以配置为不仅包围第一透明电极210、第一透明基板220、第二透明电极212、第一电致变色层230、电解质层240、第二电致变色层250及第三透明电极260的侧面,还可以包围第一透明电极210的下表面。
在密封部280配置为包围电解质层240侧面的情况下,由于电解质层240不暴露于空气,可以防止由包含于电解质层240的电解质的蒸发及氧化引起的性能下降。
另外,在密封部280配置为包围透明电极的侧面及下表面的情况下,阻止由透明电极的材料损伤引起的电阻变大及性能下降,并且可以防止因透明电极暴露到外部而发生漏电的问题。
虽然未示出,但是为了保护第一透明电极210的下表面及第一连接部214的侧面,还可以在第一透明电极210的下表面及第一连接部214的侧面配置绝缘层或高分子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第一透明电极也可以形成为没有暴露到外部。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涉及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剖视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涉及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剖视图。关于与图5至图11相同的内容,省略重复说明。
参照图12,电致变色器件300包括:第一透明基板310;第一透明电极320,配置于第一透明基板310上;绝缘层330,配置于第一透明电极320上;第二透明电极322,配置于绝缘层330上;第一连接部324,将第一透明电极320和第二透明电极322电连接;第一电致变色层340,配置于第二透明电极322上;电解质层350,配置于第一电致变色层340上;第二电致变色层360,配置于电解质层350上;第三透明电极370,配置于第二电致变色层360上;以及第二透明基板380,配置于第三透明电极370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电致变色器件300还包括:第一端子部390,连接于第一透明电极320;以及第二端子部395,连接于第三透明电极370,其中,第一端子部390及第二端子部395以变色区域A为基准配置于第一侧方向。
如此,当第一端子部390及第二端子部395以变色区域A为基准配置于相同的侧方向时,可以使由于第一端子部390及第二端子部395而遮挡视野的面积最小化。
另一方面,第一端子部390、第一透明电极320、第一连接部324及第二透明电极322具有第一极性,第二端子部395及第三透明电极370具有与第一极性相反的第二极性,第一连接部324可以配置于与配置有第一端子部390及第二端子部395的第一侧方向相反的第二侧方向。
据此,即使将第一端子部390及第二端子部395配置于相同的侧方向,也可以使第一极性经过第二透明电极322进行的方向与第二极性经过第三透明电极370进行的方向彼此相反,因而可以使电场相对于整个变色区域A均匀分布,并且可以获得相对于整个变色区域A均匀的变色速度。
其中,作为例子,第一连接部324在绝缘层330的侧面与第一透明电极320及第二透明电极322形成为一体,但不限于此。
参照图13,第一连接部324可以以贯通绝缘层330的方式形成。例如,绝缘层330形成有通孔,第一连接部324可以通过通孔将第一透明电极320和第二透明电极322电连接。此时,第一连接部324可以是导电线,或者是与第一透明电极320及第二透明电极322相同材料的电极。
如图12及图13所示,在第一透明基板310上配置有第一透明电极320、绝缘层330及第二透明电极322,通过第一连接部324将第一透明电极320和第二透明电极322电连接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端子部390及第二端子部395配置于相同的侧方向,从而可以使遮挡用户视野的问题最小化,并且可以在整个变色区域获得均匀的电场及变色速度。不仅如此,由于第一透明电极320没有暴露到外部,可以防止漏电。
虽然未示出,但是第二透明基板380侧也可以具有与第一透明基板310侧相同的电极结构。
不仅如此,在图12及图13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形成为透明电极具有预设图案,或具有还配置密封部的结构。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的电致变色器件可以通过无线充电方式接收电力。为了便于说明,以电致变色器件应用于车辆的天窗为例进行说明,但是不限于此。
图14是本实施例涉及的天窗控制装置的结构图,图15是应用于本实施例的无线电力发送部的框图,图16是应用于本实施例的无线电力接收部的框图。
参照图14至图16,本实施例涉及的天窗控制装置由控制装置3100和天窗3200构成,所述控制装置3100安装在车体,所述天窗3200通过所述控制装置3100的控制来打开或关闭,或着色或脱色。
控制装置3100由电源供给部3110、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用户输入部3130、存储部3140、输出部3150及控制部3160构成。
电源供给部3110接收商用电源并将其转换为对于控制器3100的各个构成部的驱动电压,将各个驱动电压提供给相应的构成部。
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通过从电源供给部3110施加的交流电压向形成在天窗3200中的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以无线方式提供电力。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根据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的存在与否,以无线方式提供电力。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可以考虑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的电力需求量、当前电荷量和无线电力方式来传输电力。另外,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可以通过与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的通信来获取关于电池3220的充电状态、电池容量、电池使用量等的信息。
用户输入部3130可以从用户接收各种操作控制信号。用户输入部3130可以以键盘、开关、触摸板、轻摇开关和转轮等的不同形式形成。通过用户输入部3130接收关于天窗3200的打开或关闭操作的输入信号。另外,可以通过用户输入部3130接收用于天窗玻璃模块3230的着色或脱色的控制信号。其中,天窗玻璃模块3230可以是图5至图13的电致变色器件200。另外,通过用户输入部3130从形成在天窗3200中的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的控制器(未示出)以无线方式接收用于传输电力或停止电力传输的控制信号。
存储部3140可以存储用于进行控制部3160的操作的程序,可以临时存储输入/输出的数据。存储部3140存储用于打开或关闭天窗3200的状态信息。
输出部3150用于发生与视觉、听觉或触觉等相关的输出,其可以包括显示部3151、音频输出部3152等。
显示部3151显示(输出)从车辆内发生的各种信息。另外,显示部3151显示天窗3200的打开及关闭状态信息。显示部3151显示因天窗3200的打开及关闭状态而异的关于着色及脱色的信息。
显示部3151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TFT 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柔性显示器(flexible display)、三维显示器(3D display)中的至少一个。
音频输出部3152可以将车辆内/外部的状态以音频形式输出。音频输出部3152可以是扬声器,将从显示部3151输出的信息以音频形式输出并提供给用户。
控制部3160通常控制控制装置3100及天窗3200的操作。控制部3160用于感测通过用户输入部3130输入的关于打开或关闭天窗3200的控制信号。控制部3160通过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传输与所述感测的信号相对应的电力。另外,控制部3160能够根据通过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传输的电力来产生用于玻璃模块3230的着色或脱色的控制信号。由控制部3160感测的用于打开或关闭天窗3200的感测信号可以接收通过另外的传感器部(未图示)感测的结果来进行确认。
天窗3200由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电池3220及玻璃模块3230构成,所述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接收从形成在车辆的控制装置3100中的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发送的电力,所述电池3220通过所述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对电力进行充电或对充电的电力进行放电,玻璃模块3230采用变色玻璃。
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可以从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接收电力,利用所述接收的电力,对电池3220进行充电或运行玻璃模块3230的着色或脱色模式。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可以感测在玻璃模块3230的着色或脱色时所施加的电力量、内部电流,并将所述感测的结果向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输出。
电池3220可以利用通过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施加的电力来充电。电池3220可以将充电的电力向玻璃模块3230放电,以施加用于所述玻璃模块3230的着色模式操作的电压。电池3220优选采用柔性形式的薄型电池。具体地,电池3220可以根据实施例的形式形成为嵌入于玻璃模块3230内部或一部分插入于玻璃模块3230的形状。因此,考虑到玻璃模块3230的特性及形状,电池3220优选采用柔性薄膜型电池。除此之外,可以根据玻璃模块3230的形状或天窗实现形式来采用具有各种大小及特性的电池3220。
玻璃模块3230由电致变色玻璃构成,该电致变色玻璃根据通过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施加的电力或因电池3220的放电而施加的电力,进行着色或脱色。
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可以包括发送侧交流/直流转换部1210、发送侧直流/交流转换部1220、发送侧阻抗匹配部1230、线圈部1240以及发送侧通信及控制部1250。
发送侧交流/直流转换部1210是在发送侧通信及控制部1250的控制下将从电源供给部3110提供的交流信号转换为直流信号的电力转换部。整流器1211是将提供的交流信号转换为直流信号的装置。
发送侧直流/直流转换部1212在发送侧通信及控制部1250的控制下调整从所述整流器1211提供的直流信号的电平。
发送侧直流/交流转换部1220是可以在发送侧通信及控制部1250的控制下将从发送侧交流/直流转换部1210输出的直流信号转换为交流信号并且调整转换的交流信号的频率的装置。
发送侧阻抗匹配部1230使具有不同阻抗的位置处的反射波最小化,以改善信号流。发送侧线圈部1240可以实现为多个线圈或单个线圈。
通信及控制部1250中的所述发送侧控制部1251可以考虑到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的电力需求量、当前充电量以及无线电力方式,调整所述发送侧交流/直流转换部1210的输出电压。所述发送侧通信部1252和接收侧通信部2152可以在彼此之间发送并接收充电状况信息及充电控制命令等。并且,充电状况信息可以包括无线电力接收部3120的个数、电池剩余量、电池容量以及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传输电力量等。
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可以包括接收侧线圈部2110、接收侧阻抗匹配部2120、接收侧交流/直流转换部2130、直流/直流转换部2140、接收侧通信及控制部2150。
接收侧线圈部2110可以通过磁感应方式或自谐振方式接收电力。
接收侧阻抗匹配部2120实现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和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之间的阻抗匹配。
所述接收侧交流/直流转换部2130对从接收侧线圈部2110输出的交流信号进行整流,以产生直流信号。
接收侧直流/直流转换部2140可以是从接收侧交流/直流转换部2130输出的直流信号的电平调整为适合负荷的容量。根据本实施例,负荷可以是电池3220或玻璃模块3230。
接收侧通信及控制部2150可以与所述发送侧通信及控制部1250进行通信,并且控制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的子系统的操作。另外,接收侧通信部将玻璃模块的着色程度或由着色引起的电流变化信息传输到所述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的控制部1250。
以下说明当打开或关闭本实施例采用的天窗3200时无线充电发送部3210及接收部3220的连接关系。
图17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天窗关闭及打开操作的横截面示例图。边框部3242可以形成为包围玻璃模块3230。另外,边框部3241可以形成为在车体中与天窗区域相对应。无线充电接收部3210和电池3220可以形成为配置于天窗3200的边框部3242,使得外观上没有暴露。在形成于车体的边框部3241的一侧,即,在与配置于所述天窗边框部3242的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可配置无线电力发送部3220。
参照图17,图17的(a)是天窗3200关闭的状态。此时,在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通过无线电力发送部3220以无线方式接收电力的情况下,利用以所述无线方式接收的电力对电池3220进行充电或执行玻璃模块3230的着色模式。另外,即使在天窗3200关闭的状态下,也是在根据控制部3160的控制来不进行无线电力的发送及接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经充电的电池3220保持着色模式。另外,当电池3220的电力处于放电状态时,玻璃模块3230向脱色状态过渡。
图17的(b)是天窗3200打开的状态。具体地,天窗3200的玻璃模块3230的边框部和车体的边框部3241处于隔开的状态。此时,玻璃模块3230可以通过电池3220获得施加的电力,以保持或进行着色模式。另外,玻璃模块3230在电池3220的电力为基准量以下的情况下,通过用户的操作保持着色状态或中断电力供应,以向脱色状态过渡。
以下,参照图18至图21,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对于本实施例涉及的天窗的着色或脱色操作进行详细说明。
图18是本实施例涉及的无线电力发送部的操作流程图。
参照图18,控制部3160可以以待机模式进行动作(S810),该待机模式用于通过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向天窗3200的电池3220或玻璃模块3230传输电力。具体地,控制部3160由于感测到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或用户的请求信号,以用于通过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向所述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传输电力的待机模式操作。
控制部3160在无线电力传输待机模式(S810)中通过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判断是否感测到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S820)。具体地,通过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来确认是否在无线电力传输范围内感测到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范围可以是车辆的天窗3200关闭,从而与车体连接的状态。另外,无线电力传输范围可以根据发送或接收的电力来改变其距离。
当控制部3160通过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感测到连接有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时,执行通过所述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以无线方式传输电力的电力传输模式(S830)。
另外,当控制部3160通过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确认没有连接有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时,可以以电力非发送模式(S840)运行,该电力非发送模式没有通过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向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传输电力。
当处于由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感测到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的状态时,即使处于打开天窗以与车体隔开的状态,控制部3160也可以通过用户请求等执行电力传输模式。另外,即使处于隔开的状态,也可以执行玻璃模块的着色或脱色模式。
图19是本实施例涉及的天窗关闭状态下的无线电力接收部的操作流程图。
参照图19,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以无线方式向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发送电力(S902)。此时,天窗3200处于与车体连接的关闭状态(S904)。
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利用所施加的电力来执行玻璃模块3230的变色模式或执行电池充电。具体地,在控制装置3100的控制部3160中,当感测到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时,可以一同传输用于执行变色模式或用于执行电池充电模式的控制信号。
控制部3160判断是否感测到变色模式执行信号(S906)。
控制部3160在没有感测到变色模式执行信号时,执行电池充电模式(S908),该电池充电模式利用通过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施加的电力对电池3220进行充电。具体地,电池3220可以利用通过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施加的电力来进行充电。所述经充电的电池3220的电力可以作为玻璃模块3230着色模式操作时的电压施加。
另一方面,控制部3160在感测到变色模式执行信号时,利用通过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施加到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的电力,执行玻璃模块3230的着色模式(S910)。玻璃模块3230由于通过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施加的电压而内部电流发生变化并被着色,使得透光率降低。此时,关于所述玻璃模块3230的着色程度或由着色引起的电流值、电流变化量的信息,可以通过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的通信部传输到控制装置3100的控制部3160。所述玻璃模块3230着色所需的驱动电压可以是2V(功耗为5W以下)。
控制部3160可以根据通过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感测的玻璃模块3230的电流值来估计着色程度。因此,控制部3160可以通过无线电力接收机3210,根据随玻璃模块3230着色模式操作而变化的电流变化量或电流值或所述估计的着色程度,判断是否完成玻璃模块的着色(S912)。
具体地,控制器3160通过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确认由无线电力发送部312接收的电流变化量是否已达到临界范围以内,或者判断是否感测到电流值是否为临界范围以内值以下。所述电流变化量的临界范围可以是-75至10μA/sec。并且,电流值的临界范围可以是-1.2至2.8mA。或者,可以根据检测到的电流变化量或电流量来估计玻璃模块3230的着色程度,并确认估计的着色程度是否已达到临界范围以内。所述着色率临界范围可以以%表示。另外,可以形成单独的电流检测部(未示出)以便感测在所述玻璃模块3230的变色时可变的电流的变化,并且由控制器确认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的电流值,以确认玻璃模块3230的着色程度。
因此,当控制部3160判断为完成了玻璃模块3230的着色时,判断是否完成通过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的电力传输(S914)。控制部在未被选择为完成玻璃模块的着色或者根据用户请求而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结束电力传输时,保持通过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向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的电力传输,并且通过所述电力来执行对电池3220的充电(S908)。
另一方面,控制部3160在确认为完成玻璃模块的着色或者选择根据用户请求而结束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的电力传输时,确认电池(3220)的电力剩余量。即,控制部3160确认在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中是否存在电池3220的电力或电力量。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将确认的电池状态信息输出到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使得控制器3160可以确认所述电池的状态信息。因此,当电池3220的电力存在或者以基准量以上存在时,控制器3160可以释放电池电力,以保持玻璃模块3230的着色或着色(S918)。
另一方面,当电池3220的电力处于全部释放的状态或者小于基准量时,控制部3160结束玻璃模块的着色模式(S920)。在这种情况下,玻璃模块3230过渡到从着色状态进行脱色的脱色进行模式。
控制部3160可以将天窗关闭状态相关信息、无线电力收发状态信息,玻璃模块的着色或脱色信息以及电池的状态信息等通过输出部3150输出,并提供给用户。
图20是根据本实施例在天窗打开状态下无线电力接收部的操作的流程图。
参照图20,控制部3160感测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与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隔开的天窗3200的打开状态(S1002)。
此时,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由于没有被施加的电力,没有向电池3220供电。因此,根据有无电池3200的剩余量,玻璃模块3230执行着色或脱色模式。具体地,电池3220由于没有通过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所施加的电力(S1004),向玻璃模块3230释放电池3220的电力(S1006)。
即,在执行电池3220的放电模式时,如果玻璃模块3230处于被着色的情况,则按照电池电量(时间)保持着色状态。或者,当玻璃模块3230并非处于着色状态时,通过所述电池3220的电力以着色模式运行。
此外,在电池3220没有电力的情况下,如果玻璃模块3230处于着色状态,则以着色模式运行(S1008)。或者,如果不是玻璃模块3230的着色状态,则保持脱色状态。
此时,控制部3160可以将玻璃模块3230的着色或脱色状态以及电池3220的信息通过输出部3150输出并提供给用户。
如上所述,根据天窗的关闭或打开状态,感测无线电力发送部和无线电力接收部之间的连接或解除连接,并且执行相应的玻璃模块的着色或电池的充电模式。此外,即使在由于电池的电力而无线电力发送部和无线电力接收部处于解除连接的状态,玻璃模块也可以保持着色状态或被着色。
参照图21,将说明因无线电力发送部和无线电力接收部之间的连接关系而异的玻璃模块的着色或脱色操作。
图21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施例进行天窗着色和脱色时电压变化状态的示例图。
参照图21,如图21的(a)中所示,在诸如表示电源供给状态的线L1110的电压施加区间ON中,天窗3200被关闭,在无线电力发送部3110与无线电力接收部3120处于连接的状态下,由无线电力发送部3110对无线电力接收部3120供给用于玻璃模块3230或者电池3220充电的电力。此时,施加到玻璃模块3230的电压可以是2V。
在施加电压的区间ON内,玻璃模块3230如着色率状态线1120所示被着色。特别地,在电压施加区间ON中的第一区间ON_a中,玻璃模块3230的着色率快速增加。然后,在电压施加区间ON中经过临界时间(当着色以临界值以上进行时)的第二区间ON_b中,以低速增加着色率。
此后,天窗3200被打开,或者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不供给电力,并且在没有电池剩余量的电压切断区间OFF中,以脱色模式进行。此时,在电压切断区间OFF中的第一区间OFF_a内,玻璃模块的着色率快速降低。然后,当经过临界时间时,在第二区间OFF_b中,结束脱色模式。
另外,诸如图21的(b)中的表示电源供给状态的线L1110,在电压施加区间ON内,天窗3200被关闭,从而在无线电力发送部3110和无线电力接收部3120连接的状态下,无线电力发送部3110向无线电力接收部3120供给用于玻璃模块3230着色或者电池3220充电的电力。此时,施加到玻璃模块3230的电压可以是2V。
如着色率状态线L1120所示,在施加电压的区间ON内,玻璃模块3230被着色。特别地,在电压施加区间ON中的第一区间ON_a内,玻璃模块3230的着色率快速增加。然后,在电压施加区间ON中的经过临界时间(当着色以临界值以上进行时)的第二区间ON_b内,以低速增加着色率。
然后,天窗3200被打开,或无线电力发送部3120不供给电力且存在电池剩余量时,在电压切断区间OFF内,如示例线L1130所示,电池3220的电力供给到玻璃模块3230。此时,与通过无线电力接收部3210供给电力的状态相似,将电力施加到玻璃模块3230。因此,直到电池3220的电力全部释放为止,向玻璃模块3230施加电力,从而在玻璃模块3230处于被着色的状态时,玻璃模块3230保持着色状态。即,玻璃模块3230按照电池3220的电力剩余量保持着色状态(L1140)。然后,在电池3220的电力全部释放时,玻璃模块3230过渡到脱色模式,进行玻璃模块3230的脱色(L1150)。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涉及的车辆窗户控制装置及方法,车辆的窗户采用变色玻璃,并以无线充电方式对变色玻璃供给电源,从而可以实现电力线的无线化或最少化,以改善车辆的外部美学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涉及的车辆窗户控制装置及方法,通过将利用以无线方式接收的电力来充电的电池嵌入到车辆的窗户,即使从电力发送设备中断电力供给,也通过电池电力来控制天窗变色,从而可以提供对外部环境具有高适应性的车窗。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涉及的电致变色器件也可以通过接触电极方式接收电力。为了便于说明,以电致变色器件应用于车用天窗为例进行说明,但是不限于此。
图22是本实施例涉及的天窗控制设备的结构图,图23是应用于本实施例的天窗连接器的示例图。
参照图22至图23,本实施例涉及的天窗和控制装置包括安装在车体上的控制装置5100,以及由于控制装置5100的控制而被打开或关闭或者被着色或脱色的天窗5200。
控制装置5100由电源部5110、电源控制部5120、驱动部5130、电流检测部5140、连接器5150、用户输入部5160、存储部5170、输出部5180以及控制部5190构成。
电源部5110接收商用电力并将其转换为用于控制装置5100的各个构成部的驱动电压,将各个驱动电压提供给相应的构成部。
电源控制部5120将从电源部5110提供的电压转换为用于驱动天窗5200的玻璃模块5210的电压(例如2V)并提供。
驱动部5130将从电源部5110或电源控制部5120供给的电源转换为电流,以改变玻璃模块5210的颜色浓度。
电流检测部5140根据从电源控制部5120施加的电压来测量由驱动部5140供给的被感测的电流。所述电流检测部5140包括电流传感器。
控制部5190可以根据所测量的电流来估计玻璃模块5210的着色或脱色程度。另外,当被感测的电流和连接器5150接触并被识别为闭合状态时,控制部5190能够连续地供给电流,以便保持玻璃模块5210的着色状态。
连接器5150包括位于车辆中的第一连接器5151和位于天窗中的第二连接器5152。如图23所示,连接器5151可以形成为各种种类。
图23的(a)作为接触式连接器,由接触端子部5151a和与所述接触端子部5151a接触的接触部5152a构成。在所述接触式连接器中,当接触部5152a接触到接触端子部5151a或从接触端子部5151a脱离时,供给或切断通过电源控制部5120施加的电压。
因此,在关闭天窗时,所述接触端子部5151a和接触部5152a接触,在打开天窗时,解除所述接触端子部5151a和接触部5152a的接触。例如,所述接触端子部5151a可位于车体的边框部,所述接触部5152a可以插入到天窗5200的玻璃模块5210内并位于玻璃边框部。所述接触端子部5151a和接触部5152a的位置可以变化。即,所述接触部5152a位于车体的边框部,接触端子部5151a可以插入到天窗5200的玻璃模块5210中并且位于边框部。此时,即使将触点端子5151a或接触部5152a插入到玻璃模块5210或车体的边框部,也由于一侧暴露,容易与接触部5152a、接触端子5151a进行接触。
图23的(b)作为插入式连接器,随着公连接器5151b插入到母连接器5152b或者从母连接器5152b脱离,供给或切断施加到天窗5200的玻璃模块5210的电源。例如,公连接器5151b可以位于车体的边框部,母连接器5152b可以插入到天窗5200的玻璃模块5210并且位于边框部。所述公/母连接器5151b、5152b的位置可以变化。即,公连接器5151b插入到天窗5200的玻璃模块5210中并且位于边框部,母连接器5152b可以位于车体的边框部。此时,即使将公连接器5151b或母连接器5152b插入到玻璃模块5210或车体的边框部,也由于一侧暴露,容易与母连接器5152b或公连接器5151b链接。
此外,除了上述的连接器种类之外,还可以形成为各种形状的连接器。或者,除了连接器之外,还可以形成为能够电控制的开关。
用户输入部5160可以从用户接收各种操作控制信号。用户输入部5160可以形成为诸如键盘、开关、触摸板、轻摇开关、转轮等的不同形状。另外,可以通过用户输入部5160接收关于天窗5200的开放及封闭操作的输入信号。另外,可以通过用户输入部5160输入用于天窗玻璃模块5210的着色和变色的控制信号。
因此,玻璃模块5210可以通过连接器5150的接触,根据天窗5200的关闭状态,在持续保持着色状态的过程中,当发生用户输入时,变更为脱色状态,或者中断电源的供给。
存储部5170可以存储用于进行控制部5190的操作的程序,并且可以临时存储输入/输出数据。存储部5170存储用于打开或关闭天窗的状态信息。存储部5170存储电压和电流信息,该电压和电流信息成为天窗5200的玻璃模块5210的着色或变色的基准。另外,存储部5170存储与玻璃模块5210的着色或脱色可逆反应的极限状态对应的电压或电流信息。
输出部5180用于发生与视觉、听觉或触觉等相关的输出,其可以包括显示部5181、音频输出部5182等。
显示部5181用于显示(输出)从车辆内发生的各种信息。另外,显示部5181用于显示关于天窗5200的打开或关闭状态信息和着色或脱色的信息。
显示部5181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TFT 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柔性显示器(flexible display)、三维显示器(3D display)中的至少一个。
音频输出部5182可以将车辆内/外部的状态以音频形式输出。音频输出部5182可以是扬声器,将从显示部5181输出的信息以音频形式输出,并提供给用户。
控制部5190通常用于控制控制装置5100和天窗5200的操作。控制部5190用于感测通过用户输入部5160输入的关于天窗5200的打开和关闭的控制信号。控制部5190进行控制以产生和输出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用于施加或切断与所述被感测的信号对应的电压。控制部5190根据由电流检测部5140检测的电流值,估计对于天窗5200的玻璃模块5210的脱色及着色程度,并且控制与之相应的电压的切断以及供给。例如,当施加超出存储在存储部5170中的玻璃模块5210的着色或脱色的可逆反应临界值电压或电流的范围的电源时,切断电源。
可以通过形成单独的感测部(未示出)来执行连接器5150的连接和关闭的感测。此外,控制部5190通过感测连接器5150的连接和切断,控制用于天窗5200玻璃模块5210的变色的电压的供给和切断。
天窗5200包括:第二连接器5152,与形成在车辆的控制装置5100中的第一连接器5151连接;玻璃模块5210:被赋予着色或脱色功能。
第二连接器5152可以是上述的接触式连接器的接触部,或者可以是插入式连接器的母连接器。或者,根据结构形状,可以是接触式连接器的接触端子,或插入式连接器的公连接器。
第二连接器5152与第一连接器5151连接,并接收用于玻璃模块5210着色的电压。另外,第二连接器5152在解除与第一连接器5151的连接时,中止电压的施加。
玻璃模块5210由电致变色玻璃构成,该电致变色玻璃包括通过连接器的连接从控制装置5100接收电压以使玻璃变色的功能。另外,当解除连接器的连接并且没有施加电压时,所述电致变色玻璃保持着色或脱色状态。
以下,将参照图24详细说明当打开或关闭本实施例采用的天窗5200时连接器5150的连接和解除状态。
图24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天窗关闭和打开操作的截面示例图。
参照图24,在图24的(a)中,天窗5200处于关闭状态,是连接器5151、5152彼此连接的状态。具体地,连接到天窗5200的玻璃模块5210的第二连接器5152和位于车体的边框部5221中的第一连接器5151处于连接状态。此时,玻璃模块5210通过连接器5150接收电压。在玻璃模块5210中,由于所施加的电压而引起电流的变化(正方向的增加),并且执行相应的着色模式。另外,即使在天窗5200处于关闭状态下,也可以根据控制部5190的控制,切断施加电压。即,当切断电压的施加时,保持已经进行的玻璃模块5210的着色状态或脱色状态。另外,即使天窗5200处于关闭状态下,也可以根据控制部5190的控制,当施加反向的电压时,使得被着色的玻璃模块5210脱色。
在图24的(b)中,天窗5200处于打开的状态,即连接器5151、5152的连接被解除的状态。具体地,是连接到天窗5200的玻璃模块5210的第二连接器5152和位于车体的边框部5221中的第一连接器5151隔开的状态。此时,如果玻璃模块5210是在连接有连接器5150的状态下被着色以后处于隔开的状态,则保持着色状态。或者,在保持着色状态以后,缓慢过渡到脱色状态。
以下,将参照图25至图27,并根据上述结构,详细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天窗的着色和脱色操作。
图2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天窗着色和变色操作的操作流程图,图27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天窗着色和变色时的电压和电流变化状态的示例图。
参照图25及图27,控制部5190通过用户输入部5160接收天窗操作控制信号(S710)。具体地,控制部5190可通过用户输入部5160接收用于关闭或打开天窗的控制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以输入用于关闭天窗的控制信号为例,进行说明。
控制部在感测到天窗关闭请求信号时,判断是否连接连接器5150(S720)。可设置另外的传感器,以便感测是否连接所述连接器。
当控制部5190感测到形成在车体中的第一连接器5151和形成在天窗5200玻璃模块5210中的第二连接器5152处于彼此结合的状态时,感测为天窗关闭模式(S730)。
控制部5190在天窗关闭模式时判断是否施加电源(S740)。具体地,控制部5190通过电源控制部5120来判断是否施加天窗5200的玻璃模块5210着色所需的电源。
控制部5190控制用于着色的电压施加到天窗5200的玻璃模块5210,并且玻璃模块5210通过根据所述电压产生的电流,以着色模式或脱色模式运行(S750)。
具体地,根据所施加电压的施加方向,以着色或脱色模式运行。例如,当施加正向电压时,玻璃模块5210以着色模式运行。当施加反向电压时,玻璃模块5210以脱色模式运行。因此,即使施加电压,玻璃模块5210也可以根据电压的施加方向而进行着色或脱色。
此时,控制部5190可以通过输出部5180输出因着色或脱色模式而异的状态信息(S760)。例如,控制部5190通过显示部5181以图像、影像、文本等各种内容的形式输出以下内容:天窗5200的玻璃模块5210处于封闭状态;由于电压的施加而以着色模式运行;随时间变化的着色程度(吸收率)的信息。另一方面,控制部5190接收天窗操作控制信号(S710),以确认是否连接连接器5150(S720)。确认结果,如果确认为处于解除第一连接器5151和第二连接器5152的连接的状态,则判断为被天窗5200处于打开状态(S770)。因此,处于无法供给通过控制装置5100施加的电压的状态,因而玻璃模块5210从着色状态经过临界时间以后,过渡到脱色状态。
另外,即使控制部5190感测到天窗5200的关闭状态(S730),当处于没有施加电压的状态时,玻璃模块5210也保持先前执行的着色或脱色的状态。
此时,控制部5190可以通过输出部5180输出关于天窗是否处于打开或关闭的状态以及脱色状态的信息(S790)。
具体地,控制部5190通过显示部5181以图像、影像、文本等各种内容的形式输出以下内容:天窗5200的玻璃模块5210处于打开或关闭的状态;根据是否施加电压,以脱色、待机(在天窗开放状态下,没有施加电力的状态)模式运行;随时间变化的脱色程度(吸收率)的信息。
参照图27的(a)说明上述因电压施加而异的天窗的着色和脱色操作。
参照图27的(a),在诸如表示电源供给状态的线L910的电压施加区间ON中,施加用于玻璃模块5210的着色的电压。施加到所述玻璃模块5210的电压可以是2V。
如图27的(b)中的吸光度线L930所示,在正向施加电压的区间Fw内,玻璃模块5210被着色。特别地,在电压施加区间Fw中的第一区间Fw_a内,玻璃模块的着色率迅速增加。然后,在电压施加区间ON中经过临界时间(当着色以临界值以上进行时)的第二区间Fw_b中,以低速增加着色率。
然后,当施加反向电压Rev时,玻璃模块5210过渡到脱色模式。此时,反向电压区间Rev中的第一区间Rev_a内,玻璃模块5210的脱色率快速降低。然后,在经过临界时间的第二区间Rev_b内,结束脱色模式。
因此,实施例中,当由于与连接器接触而将电压施加到玻璃模块时,以着色模式进行,即使解除连接器的接触,或者处于连接器接触状态,也是当电压没有施加到玻璃模块时,保持着色或脱色模式。
以下,参照图26和图27详细说明天窗着色模式操作时的电压控制操作。
图26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天窗着色控制操作的操作流程图。
参照图26和图27,在连接有连接器5150的天窗关闭状态下,控制部5190以将电压通过电源控制部5120施加到天窗5200的玻璃模块5210的窗户着色模式运行(S751)。
在电流检测部5140,感测施加到玻璃模块5210的电流。具体地,由驱动部5130感测与玻璃模块5210的变色操作对应地变化的电流量,并且电流检测部5140检测由驱动部5130感测的电流(S752)。
控制部5190根据由电流检测部5140检测的电流,估计玻璃模块5210的着色程度(S753)。具体地,控制部5190使玻璃模块5210在被施加电流时进行变色的可变操作,并使驱动部5130感测电流的施加。此时,电流测量部5140测量由驱动部5130感测的电流,控制部5190根据由电流测量部5140测量的电流来确认着色信息。
控制部5190判断由电流检测部5140确认的电流变化量是否为基准变化量以下。或者,判断电流值是否为基准电流值以上或以下。因此,根据由电流检测部5140确认的电流量,将所估计的玻璃模块5210的着色程度与基准着色程度进行比较(S754)。
控制部5190根据电流变化量、基准电流值、着色程度中的任意一个的结果,当玻璃模块5210的着色进行到基准值以上时,切断施加的电源(S755)。
图27的(b)是示出由于玻璃模块5210的着色或脱色引起的电流量的变化的曲线图。
具体地,如图27的(b)所示,控制部5190在着色区间中被施加电流(L940),从而进行玻璃模块的着色。
在着色区间ON的初期,流入到玻璃模块5210的电流量高,但是随着着色的进行,电流量减少。
控制部5190确认由电流检测部5140检测到的电流变化量是否被感测为临界水平以内或者电流值达到临界值以内。所述电流变化量的临界范围可以是-75至10μA/sec。并且,电流值的临界范围可以是-1.2至2.8mA。此外,控制部5190根据由电流检测部5140检测的电流变化量或电流量,估计玻璃模块5210的着色率,从而可以判断着色率是否达到临界范围以内。着色率临界范围可以以透射率T%表示。然而,上述的电流变化量的临界范围、电流值的临界范围以及对于着色率的临界范围,可根据实施例或器件的特性而变化。
如上所述,当满足电流值在临界范围以内、着色率达到临界范围以内中的任意一个条件时,控制部5190切断电压,不再进一步向玻璃模块5210供给电压。
在图27的(b)中,着色区间ON中的电流下降区间是符合上述条件的区间L945a,当达到所述临界范围区间L945a时,中断电压的供给。因此,如上所述,通过在临界范围区间内切断电压的供给,可以获得电压供给的高效率性,并且防止玻璃模块5210的劣化。
另外,即使中断电压的供给,也可以在临界时间内通过残像效应来保持着色状态(L950)。
此外,在进行电压供给的着色状态的区间中,电流向正(+)的方向增加,但是在中断电压供给的脱色区间中,电流向负(-)的方向增加。因此,在中断电压的供给以后,玻璃模块5210通过残像效应保持着色状态,但是在经过临界时间以后,脱色。残像效应可以根据构成玻璃模块5210的电致变色层的材料的特性而不同。
如上所述,控制部5190确认因施加电压而异的电流量,以感测着色状态及脱色状态,并且将着色率及脱色率信息通过输出部5180输出,以便用户识别。
以上参照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和领域的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形。

Claims (10)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透明电极;
第一透明基板,配置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上;
第二透明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上;
第一连接部,将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电连接;
第一电致变色层,配置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上;
电解质层,配置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上;
第三透明电极,配置于所述电解质层上;
第二透明基板,配置于所述第三透明电极上;
第一端子部,连接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以及
第二端子部,连接于所述第三透明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端子部及所述第二端子部配置于第一侧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具有第一极性,
所述第二端子部及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具有与所述第一极性相反的第二极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部配置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的两表面中的配置有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表面的相反表面,
所述第二端子部配置于所述第三透明电极的两表面中的配置有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表面的相反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透明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一部分上;以及
第二连接部,将所述第三透明电极和所述第四透明电极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端子部配置于所述第四透明电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部配置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的两表面中的配置有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表面的相反表面,
所述第二端子部配置于所述第四透明电极的两表面中的配置有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表面的相反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及所述第二透明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以预定图案形成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至少一部分上。
7.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透明基板;
第一透明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上;
绝缘层,配置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上;
第二透明电极,配置于所述绝缘层上;
第一连接部,将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电连接;
第一电致变色层,配置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上;
电解质层,配置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上;
第三透明电极,配置于所述电解质层上;
第二透明基板,配置于所述第三透明电极上;
第一端子部,连接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以及
第二端子部,连接于所述第三透明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端子部及所述第二端子部配置于第一侧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配置于与所述第一侧方向相反的第二侧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绝缘层的侧面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及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形成为一体。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以贯通所述绝缘层的方式形成。
CN201790001503.8U 2016-12-12 2017-11-28 电致变色器件 Active CN20994660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168562A KR20180067137A (ko) 2016-12-12 2016-12-12 전기변색소자
KR10-2016-0168562 2016-12-12
PCT/KR2017/013679 WO2018110861A1 (ko) 2016-12-12 2017-11-28 전기변색소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46605U true CN209946605U (zh) 2020-01-14

Family

ID=625589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90001503.8U Active CN209946605U (zh) 2016-12-12 2017-11-28 电致变色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20180067137A (zh)
CN (1) CN209946605U (zh)
WO (1) WO201811086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56730A (zh) * 2020-01-23 2021-07-23 北京开阳亮微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电致变色器件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52077B1 (ko) * 2019-02-19 2019-12-04 (주)오리온엔이에스 단일 투명전도성 기판을 가지는 전기변색소자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57799B1 (ko) * 2009-01-19 2015-10-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기변색과 pdlc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구동방법
JP5952708B2 (ja) * 2012-10-18 2016-07-13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ミラー
KR20150031917A (ko) * 2013-09-17 2015-03-2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전극 플레이트와 이를 이용하는 전기변색 플레이트, 전기변색 미러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535100B1 (ko) * 2015-01-19 2015-07-09 준영 허 전기변색 스마트 윈도우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657965B1 (ko) * 2015-12-11 2016-09-30 애드크로 주식회사 전기변색 소자, 그를 위한 전극구조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56730A (zh) * 2020-01-23 2021-07-23 北京开阳亮微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电致变色器件的方法
CN113156730B (zh) * 2020-01-23 2022-07-19 青岛凯欧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电致变色器件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80067137A (ko) 2018-06-20
WO2018110861A1 (ko) 2018-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60514B2 (ja) 可撓性電気泳動ディスプレイを有するウェアラブル装置
CN106030451B (zh) 电子设备
US20120224246A1 (en) Grating structure of 2d/3d switching display device
Xu et al. Electrochromic smart materials: fabrication and applications
CN102972037B (zh) 光设备、及包含该光设备的充电系统
JP5425466B2 (ja) 活性化可能な光学層
CN209946605U (zh) 电致变色器件
US8284471B2 (en) Touch control electrochromic device
US7898214B2 (en) Wireless chargeable energy cell
Gong et al. Self-driven infrared electrochromic device with tunable optical and thermal management
US10126583B2 (en) Light controlling device,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WO2008100043A1 (en) Active reflective polarizer and magnetic display panel comprising the same
Chen et al. High-performance embedded nickel grid electrodes for fast-response and bendable all-solid PEDOT: PSS electrochromic devices
US8743447B2 (en) Electrochromic device and storage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3056703A (zh) 包含电泳材料的压敏书写介质
CN201548786U (zh) 只读型安全双面柔性显示纸
CN210072274U (zh) 一种用于汽车上的电致变色玻璃结构
CN110622062A (zh) 电致变色器件
CN215220163U (zh) 一种身份识别装置
CN214897437U (zh) 一种身份识别装置
CN215118271U (zh) 一种驱动设备
CN215069170U (zh) 一种双稳态显示装置、显示设备和驱动设备
CN217282987U (zh) 一种具有多重变化效果的功能后盖及电子设备
US11695097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TWI695368B (zh) 訊息顯示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