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23133U - 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23133U
CN209923133U CN201920342086.4U CN201920342086U CN209923133U CN 209923133 U CN209923133 U CN 209923133U CN 201920342086 U CN201920342086 U CN 201920342086U CN 209923133 U CN209923133 U CN 2099231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eatment tank
inner cylinder
filter material
treatment device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4208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卫
于长伟
洪光波
张增国
梁世华
李华
王朝丽
金晓佩
张琨
梁高选
陈慧慧
李宾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Shar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Shar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Shar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Shar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4208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231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231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231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主要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处理罐、进水管、出水管以及污泥排放管,处理罐下端收缩形成漏斗状的集泥斗,集泥斗的上方横向设有下纤维网,下纤维网的边缘与处理罐的内壁固定,该集泥斗的底部与污泥排放管相连,在处理罐内竖直设有一上端开放下端封闭的内筒,该内筒内的区域形成缺氧区,内筒位于下纤维网上方,在内筒的中部设有一滤料盒,在内筒与处理罐之间设有数个曝气盘,曝气盘靠近内筒的下端,在曝气盘上方设有搅拌器,搅拌器与设置于处理罐顶部的药剂投放器连接,进水管的出水端从处理罐一侧穿过后进入内筒,并位于滤料盒下方,出水管的进水端从处理罐的另一侧伸入处理罐内。

Description

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一体化污水生物处理设备采用的工艺繁多,既有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也有改进的膜生物处理工艺。但传统的污水生物处理设备往往需要利用潜水搅拌器、污水回流泵及硝化液回流泵、排泥泵等设备,所以工艺流程长,运营管理复杂,且占地面积大。同时,由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水量较小,其沉淀池往往采用竖流或斜板(管)沉淀方式,竖流式沉淀池容积利用率低,斜板(管)沉淀池填料上生化污泥易粘结,造成出水悬浮物高、活性污泥流失严重、运营维护困难,也造成出水的部分水质指标不能稳定满足要求等问题。
专利申请号为CN201520903860.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污水生物处理设备,包括处理罐、进水管、出水管以及污泥排放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罐为全封闭的结构,其下端收缩形成一集泥斗,所述集泥斗的上方横向设有下纤维网,所述下纤维网的边缘与处理罐的内壁固定,该集泥斗的底部与污泥排放管相连,在处理罐内竖直设有一上端开放下端封闭的内筒,该内筒内的区域形成缺氧区,所述内筒位于下纤维网上方,在内筒的中部设有一滤料盒,在滤料盒内填充有碱性滤料,所述滤料盒的外壁与内筒的内壁紧密贴合,从而将内筒上部和下部隔离,在内筒与处理罐之间设有数个曝气盘,所述曝气盘靠近内筒的下端,所述曝气盘通过气管与曝气设备相连,从而使内筒与处理罐之间的区域形成好氧区,在好氧区内设有若干悬浮吸附球,所述悬浮吸附球的直径大于下纤维网的孔径,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从处理罐一侧穿过后进入内筒,并位于滤料盒下方,且进水管的出水方向与内筒内壁的切向一致,所述出水管的进水端从处理罐的另一侧伸入处理罐内,且出水管的进水端位于曝气盘上方。
但是,现有技术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处理效率较低,微生物处理法也有其局限性,冬季水温过低,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和活性大幅降低,造成污水生化处理装置的净化效率降低,影响到污水处理效果。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包括处理罐、进水管、出水管以及污泥排放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罐为全封闭的结构,其下端收缩形成漏斗状的集泥斗,所述集泥斗的上方横向设有下纤维网,所述下纤维网的边缘与处理罐的内壁固定,该集泥斗的底部与污泥排放管相连,在处理罐内竖直设有一上端开放下端封闭的内筒,该内筒内的区域形成缺氧区,所述内筒位于下纤维网上方,在内筒的中部设有一滤料盒,在内筒与处理罐之间设有数个曝气盘,所述曝气盘靠近内筒的下端,在所述曝气盘上方设有搅拌器,所述搅拌器与设置于处理罐顶部的药剂投放器连接,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从处理罐一侧穿过后进入内筒,并位于滤料盒下方,所述出水管的进水端从处理罐的另一侧伸入处理罐内,且出水管的进水端位于曝气盘上方。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处理罐顶部内侧设有加热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加热装置内部设有加热灯和设有温度控制器,加热装置6可以在冬季水温过低的情况下加热,防止微生物因冬季水温过低停止活动和繁殖而因此降低了污水处理效果的情况。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搅拌器能够向下自动旋流水,与曝气盘形成对冲。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污泥排放管上还设有排泥阀。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滤料盒内填充有碱性滤料。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进水管的出水方向与内筒内壁的切向一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1)好氧池中设有加热装置,防止了温度过低对微生物的影响,所述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内部设有加热灯和设有温度控制器,加热装置可以在冬季水温过低的情况下加热,防止微生物因冬季水温过低停止活动和繁殖而因此降低了污水处理效果的情况。
(2)控制器控制药剂投放器和搅拌器的启动,从而进一步增强污水的处理效果。
(3)所述搅拌器能够向下自动旋流水,与曝气盘形成对冲,加速微生物的耗氧反应,也可使得污泥沉淀,穿透下纤维网进入集泥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处理罐,2进水管,3出水管,4污泥排放管,5集泥斗,6内筒,7滤料盒,8下纤维网,9曝气盘,10悬浮吸附球,11上纤维网,12加热装置,13药剂投放器、14搅拌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理解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一种化污水生物处理设备,包括处理罐1、进水管2、出水管3以及污泥排放管4。所述处理罐1为全封闭的结构,其下端收缩形成漏斗状的集泥斗5,所述集泥斗5的上方横向设有下纤维网8,所述下纤维网8的边缘与处理罐1的内壁固定,该集泥斗5的底部与污泥排放管4相连,在污泥排放管4上还设有排泥阀,以根据需要,适时进行污泥排放。在处理罐1的下方设有脚架,以便于处理罐1的安装等。
在处理罐1内竖直设有一上端封闭下端开放内筒6,从而使内筒6内的区域形成缺氧区。所述内筒6位于下纤维网8上方,在内筒6的中部设有一滤料盒7,在滤料盒7内填充有碱性滤料,所述滤料盒7的外壁与内筒6的内壁紧密贴合,从而将内筒6上部和下部隔离,该滤料盒7的上下侧面分别设有若干滤孔,以能使水通过。具体实施时,所述滤料为陶瓷滤料,吸附效果好,能有效对磷元素进行吸附,该滤料盒7通过螺栓与内筒6的侧壁固定连接。在内筒6与处理罐1之间设有数个曝气盘,所述曝气盘9靠近内筒6的下端,在所述曝气盘上方设有搅拌器14,所述搅拌器14与设置于处理罐1顶部的药剂投放器13连接,所述搅拌器14能够向下自动旋流水,与曝气盘9形成对冲,所述曝气盘9通过气管与曝气设备相连,从而使内筒6与处理罐1之间的区域形成好氧区。所述进水管2的出水端从处理罐1一侧穿过后进入内筒6,并位于滤料盒7下方,且进水管2的出水方向与内筒6内壁的切向一致,具体制作时,所述进水管2的出水端向上倾斜,从而使污水向上移动的动力更强。所述出水管3的进水端从处理罐1的另一侧伸入处理罐1内,且出水管3的进水端位于曝气盘上方。
实施例二
一种化污水生物处理设备,包括处理罐1、进水管2、出水管3以及污泥排放管4。所述处理罐1为全封闭的结构,在所述处理罐顶部内侧设有加热装置12,加热装置12内部设有加热灯和设有温度控制器,加热装置12可以在冬季水温过低的情况下加热,防止微生物因冬季水温过低停止活动和繁殖而因此降低了污水处理效果的情况。其下端收缩形成漏斗状的集泥斗5,所述集泥斗5的上方横向设有下纤维网8,所述下纤维网8的边缘与处理罐1的内壁固定,该集泥斗5的底部与污泥排放管4相连,在污泥排放管4上还设有排泥阀,以根据需要,适时进行污泥排放。在处理罐1的下方设有脚架,以便于处理罐1的安装等。
在处理罐1内竖直设有一上端封闭下端开放内筒6,从而使内筒6内的区域形成缺氧区。所述内筒6位于下纤维网8上方,在内筒6的中部设有一滤料盒7,在滤料盒7内填充有碱性滤料,所述滤料盒7的外壁与内筒6的内壁紧密贴合,从而将内筒6上部和下部隔离,该滤料盒7的上下侧面分别设有若干滤孔,以能使水通过。具体实施时,所述滤料为陶瓷滤料,吸附效果好,能有效对磷元素进行吸附,该滤料盒7通过螺栓与内筒6的侧壁固定连接。在内筒6与处理罐1之间设有数个曝气盘,所述曝气盘9靠近内筒6的下端,所述曝气盘通过气管与曝气设备相连,从而使内筒6与处理罐1之间的区域形成好氧区。所述进水管2的出水端从处理罐1一侧穿过后进入内筒6,并位于滤料盒7下方,且进水管2的出水方向与内筒6内壁的切向一致,具体制作时,所述进水管2的出水端向上倾斜,从而使污水向上移动的动力更强。所述出水管3的进水端从处理罐1的另一侧伸入处理罐1内,且出水管3的进水端位于曝气盘上方。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Claims (7)

1.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包括处理罐、进水管、出水管以及污泥排放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罐为全封闭的结构,其下端收缩形成漏斗状的集泥斗,所述集泥斗的上方横向设有下纤维网,所述下纤维网的边缘与处理罐的内壁固定,该集泥斗的底部与污泥排放管相连,在处理罐内竖直设有一上端开放下端封闭的内筒,该内筒内的区域形成缺氧区,所述内筒位于下纤维网上方,在内筒的中部设有一滤料盒,在内筒与处理罐之间设有数个曝气盘,所述曝气盘靠近内筒的下端,在所述曝气盘上方设有搅拌器,所述搅拌器与设置于处理罐顶部的药剂投放器连接,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从处理罐一侧穿过后进入内筒,并位于滤料盒下方,所述出水管的进水端从处理罐的另一侧伸入处理罐内,且出水管的进水端位于曝气盘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处理罐顶部内侧设有加热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加热装置6内部设有加热灯和设有温度控制器,加热装置可以在冬季水温过低的情况下加热,防止微生物因冬季水温过低停止活动和繁殖而因此降低了污水处理效果的情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器能够向下自动旋流水,与曝气盘形成对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污泥排放管上还设有排泥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滤料盒内填充有碱性滤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水管的出水方向与内筒内壁的切向一致。
CN201920342086.4U 2019-03-18 2019-03-18 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 Active CN2099231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42086.4U CN209923133U (zh) 2019-03-18 2019-03-18 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42086.4U CN209923133U (zh) 2019-03-18 2019-03-18 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23133U true CN209923133U (zh) 2020-01-10

Family

ID=690701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42086.4U Active CN209923133U (zh) 2019-03-18 2019-03-18 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231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67283A (zh) 适用于多户生活污水处理的污水处理设备
CN101157501A (zh) 城市污水污泥减量处理的蠕虫附着型生物床
CN114315037B (zh) 一种外加电场的倒置a2/o-gdmbr一体化村镇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10282731A (zh) 一种mbr膜组件根部进气结构
CN201008306Y (zh) 大规模鱼缸养殖水循环系统
CN108658225A (zh) 一种农村污水强化复合厌氧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CN215855645U (zh) 一种一体化小型污水处理装置
CN110526395A (zh) 用于废水处理系统的旋流厌氧反应器
CN106630393A (zh) 一种无人值守ifas或mbbr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及系统
CN209923133U (zh) 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
CN210764843U (zh) 一种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CN209522635U (zh) 一种自循环生物接触氧化系统
CN215012765U (zh) 一种养殖池泡沫收集装置
CN206232570U (zh) 一种无人值守ifas或mbbr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及系统
CN214654281U (zh) 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CN105174456B (zh) 一种无动力曝气的生活污水净化系统
CN211644773U (zh) 一种高效硝化/反硝化脱氮滤池
CN209853935U (zh) 一种综合集成污水处理装置
CN220201617U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塔式生物处理装置
CN220545655U (zh) 一种鱼类循环养殖车间
CN111498982B (zh) 三段式高效baf污水处理装置
CN220283839U (zh) 一种集装式a2o-mbbr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221720606U (zh) 一种低能耗膜生物反应器
CN117585743B (zh) 一种污水处理调节池及调节方法
CN212559840U (zh) 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