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10021U - 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910021U CN209910021U CN201920377453.4U CN201920377453U CN209910021U CN 209910021 U CN209910021 U CN 209910021U CN 201920377453 U CN201920377453 U CN 201920377453U CN 209910021 U CN209910021 U CN 20991002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water
- communicated
- condenser
- in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厂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该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凝汽器和吸收式热泵,第一凝汽器的一次侧入口与外部的第一汽轮机相连通,第一凝汽器的二次侧出水口同时与吸收式热泵的热源侧入水口和吸收式热泵的热网水侧入水口相连通,第一凝汽器的二次侧入水口与吸收式热泵的热源侧出水口相连通,吸收式热泵的热网水侧出水口与供热网的入水口相连通,供热网的回水口同时与第一凝汽器的二次侧入水口和吸收式热泵的热源侧出水口相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能够充分的利用循环冷却水系统内的低品位余热,减少热能的损失。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厂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小型火力发电厂或冶金企业自备电厂的发电机组,有很大一部分是采用循环冷却水系统将凝汽器中发电机组的汽轮机排出的乏汽冷却为凝结水,以降低汽轮机的排汽温度,保证发电机组的真空度。
然而,现有技术中通常是采用两种方式将循环冷却水系统内的热量进行处理:第一种是将循环冷却水系统直接与外部的冷却塔相连,以使热量能够直接释放到大气中,但该方式可造成大量的热量的损失,从而直接导致了热能的严重浪费;第二种是将循环冷却水系统与热用户相连以用于对热用户的供热,但由于循环冷却水系统内的余热均为低品位余热(即热能较少),其很难利用于热用户,即使利用于热用户的供热也很难满足供热需求。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急需寻求一种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使其能够充分的利用电厂余热提高循环冷却水的温度,以提高循环冷却水的低品位余热的回收利用,减少电厂的热能的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使其能够充分的利用电厂余热提高循环冷却水的温度,以提高循环冷却水的低品位余热的回收利用,减少电厂的热能的损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凝汽器和吸收式热泵,第一凝汽器的一次侧入口与外部的第一汽轮机相连通,第一凝汽器的二次侧出水口同时与吸收式热泵的热源侧入水口和吸收式热泵的热网水侧入水口相连通,第一凝汽器的二次侧入水口与吸收式热泵的热源侧出水口相连通,吸收式热泵的热网水侧出水口与供热网的入水口相连通,供热网的回水口同时与第一凝汽器的二次侧入水口和吸收式热泵的热源侧出水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凝汽器与供热网的回水口之间的第二凝汽器,第二凝汽器的一次侧入口与外部的第二汽轮机相连通,第二凝汽器的二次侧入水口与供热网的回水口相连通,第二凝汽器的二次侧出水口同时与吸收式热泵的热源侧出水口和第一凝汽器的二次侧入水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凝汽器内所容纳的循环冷却水的水量大于第二凝汽器内所容纳的循环冷却水的水量。
进一步地,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还包括与吸收式热泵的热网水侧出水口相连通的尖峰加热器和与尖峰加热器相连通的热网换热器,其中,尖峰加热器的出水口与热网换热器的一次侧入水口相连通,热网换热器的一次侧回水口与第二凝汽器的二次侧入水口相连通,热网换热器的二次侧出口与供热二次网相连通。
进一步地,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还包括冷凝装置和第一换热器,吸收式热泵的蒸汽入口用于与外部的驱动蒸汽管道相连通,吸收式热泵的冷凝水出口与冷凝装置的冷凝水入口相连通,尖峰加热器的蒸汽入口用于与外部的驱动蒸汽管道相连通,尖峰加热器的蒸汽出口与冷凝装置的冷凝水入口相连通,冷凝装置的冷凝水出口与第一换热器的一次侧入水口相连通,第一换热器的一次侧出水口与外部的除盐水箱相连通,第一换热器的二次侧入水口同时与吸收式热泵的热网水侧入水口和第一凝汽器的二次侧出水口相连通,第一换热器的二次侧出水口同时与吸收式热泵的热网水侧出水口和尖峰加热器的入水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在吸收式热泵的蒸汽入口的管路上设置有减温器,减温器与冷凝装置的冷凝水出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吸收式热泵的热源侧入水口、吸收式热泵的热网水侧入水口、吸收式热泵的蒸汽入口以及尖峰加热器的蒸汽入口处均设置有过滤装置。
进一步地,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还包括预热系统,预热系统包括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的一次侧入水口与热网换热器的一次侧回水口连通,第二换热器的一次侧出水口与第二凝汽器的二次侧入水口相连通,第二换热器的二次侧入水口与外部的生水水源相连通,第二换热器的二次侧出水口与外部的生水澄清池相连通。
进一步地,预热系统还包括第三换热器,第三换热器的一次侧入水口同时与热网换热器的一次侧回水口和第二换热器的一次侧入水口相连通,第三换热器的一次侧出水口与第二凝汽器的二次侧入水口相连通,第三换热器的二次侧入水口与外部的离子交换器相连通,第三换热器的二次侧出水口与外部的除盐水再加热器相连通。
进一步地,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还包括冷却塔,冷却塔的进水口与第一凝汽器的二次侧出水口和/或第二凝汽器的二次侧出水口相连通,冷却塔的出水口与第一凝汽器的二次侧入水口和/或第二凝汽器的二次侧入水口相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通过吸收式热泵能够直接将循环冷却水内的温度提高,还能够通过吸收式热泵将内循环系统内的循环冷却水的热量提取并转移至供热系统中的循环冷却水上,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取低温余热以提升循环冷却水的供水温度,满足供热网的供热需求,这就有效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循环冷却水的低品位余热由于温度较低而较难回收利用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通过设置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可实现对生水和除盐水的预热以达到升温的效果,从而使循环冷却水通过热网换热器后能够进一步的将其低品位余热再次利用,以实现循环冷却水低品位余热的梯级的充分的利用,同时还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生水和除盐水利用电厂厂区的低压蒸汽来实现预热和升温的方式,从而能够节约大量的低压蒸汽,避免造成蒸汽能源的浪费;
3)本实用新型的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内有部分管路或其他部件损坏而造成其无法正常运行时,可通过将管路切换至冷却塔,使得循环冷却水能够经过第一凝汽器和/或第二凝汽器后直接进入到冷却塔中,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冷却循环系统能够在事故状况下的正常和安全的运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10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10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凝汽器11和吸收式热泵2,第一凝汽器11的一次侧入口111与外部的第一汽轮机31相连通,第一凝汽器11的二次侧出水口113同时与吸收式热泵2的热源侧入水口21和吸收式热泵2的热网水侧入水口23相连通,第一凝汽器11的二次侧入水口112与吸收式热泵2的热源侧出水口22相连通,吸收式热泵2的热网水侧出水口24与供热网的入水口相连通,供热网的回水口同时与第一凝汽器11的二次侧入水口112和吸收式热泵2的热源侧出水口22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100在使用时,循环冷却水依次通过第一凝汽器11的二次侧入水口112、第一凝汽器11的二次侧出水口113、吸收式热泵2的热网水侧入水口23、吸收式热泵2的热网水侧出水口24、供热网的入水口以及供热网的回水口后,最终回到第一凝汽器11的二次侧入水口112,以形成对供热网的循环冷却水供热系统。同时,循环冷却水还通过第第一凝汽器11的二次侧出水口113、吸收式热泵2的热源侧出水口22以及吸收式热泵2的热源侧出水口22后,最终回到第一凝汽器11的二次侧入水口112,以形成循环冷却水的内循环系统。
具体地,在循环冷却水供热系统中,循环冷却水进入第一凝汽器11后,与第一汽轮机31的高温蒸汽进行热量交换,以实现对第一汽轮机31的冷却,升温后的循环冷却水进入吸收式热泵2的二次侧,吸收式热泵2在低压蒸汽的作用下能够将低压蒸汽的温度交换至循环冷却水上,从而使得循环冷却水的温度能够再次升高。与此同时,在内循环系统中,循环冷却水通过第一凝汽器11的升温后,分一路的循环冷却水进入吸收式热泵2的一次侧,同样在低压蒸汽的作用下,吸收式热泵2能够将一次侧内的循环冷却水的温度交换至二次侧的循环冷却水上,也就是说,通过第一凝汽器11升温后的循环冷却水在吸收式热泵2的作用下能够吸收低压蒸汽和吸收式热泵2的一次侧内的循环冷却水的温度,从而使得进入供热网的循环冷却水的温度能够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上述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100通过吸收式热泵2能够直接将循环冷却水内的温度提高,还能够通过吸收式热泵2将内循环系统内的循环冷却水的热量提取并转移至供热系统中的循环冷却水上,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取低温余热以提升循环冷却水的供水温度,满足供热网的供热需求,这就有效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循环冷却水的低品位余热由于温度较低而较难回收利用的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100更有利于循环冷却水的余热的回收和利用。另外,被吸收温度后的内循环系统内的循环冷却水再次回到第一凝汽器11内,还能够降低第一凝汽器11的二次侧入水口112的温度,从而能够更为有效的提高第一凝汽器11对第一汽轮机31的冷却效果。
在如图1所示的优选地实施例中,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100还可包括设置在第一凝汽器11与供热网的回水口之间的第二凝汽器12,第二凝汽器12的一次侧入口121与外部的第二汽轮机32相连通,第二凝汽器12的二次侧入水口122与供热网的回水口相连通,第二凝汽器12的二次侧出水口123同时与吸收式热泵2的热源侧出水口22和第一凝汽器11的二次侧入水口112连通。
通过上述设置,循环冷却水依次经过第二凝汽器12和第一凝汽器11的两级换热后,能够直接的逐级的提高循环冷却水的温度,从而更有利于循环冷却水的低品位余热的回收和利用。优选地,第二汽轮机32的功率可小于第一汽轮机31的功率,例如第一汽轮机31的功率为25MW时,第二汽轮机31的功率可为12MW,从而使得经过第二凝汽器12的热量交换后进入第一凝汽器11的循环冷却水能够满足对第一汽轮机31的冷却需求,也就是说,功率越大的汽轮机产生的热量越多,与循环冷却水交换的热量就越多,由此可知,只要是汽轮机的功率逐级增加或满足循环冷却水对汽轮机的冷却需求,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不限于仅两个凝汽器的方案。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凝汽器11内所容纳的循环冷却水的水量可大于第二凝汽器12内所容纳的循环冷却水的水量。通过该设置,含水量较大的第一凝汽器11不仅能够有效的对第一汽轮机31进行冷却降温,还使得循环冷却水能够更充分的吸收第一汽轮机31的热量,以充分的提高了循环冷却水的温度。例如,第一凝汽器11内的循环冷却水的水量可约为5500t/h,第二凝汽器12内的循环冷却水的水量可约为2800t/h。
在如图1所示的优选地实施例中,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100还可包括与吸收式热泵2的热网水侧出水口24相连通的尖峰加热器41和与尖峰加热器41相连通的热网换热器42,其中,尖峰加热器41的出水口411与热网换热器42的一次侧入水口421相连通,热网换热器42的一次侧回水口422与第二凝汽器12的二次侧入水口122相连通,热网换热器42的二次侧出口423与供热网相连通。通过该设置,在艰寒期,环境温度较低而使得循环冷却水的供水温度较低时,进入供热网的循环冷却水可首先进入尖峰加热器41内进行加热升温,以使循环冷却水的温度能够满足供热网的供热需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初末寒期,对供水温度要求不高,吸收式热泵2的热网水侧出水口24的循环冷却水温度能够满足供热网的供热需求时,循环冷却水可通过与尖峰加热器41并联的连接吸收式热泵2的热网水侧出水口24和供热网的入水口的旁路(图中未示出)直接进入供热网供热。
在如图1所示的优选地实施例中,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100还可包括冷凝装置51和第一换热器52,吸收式热泵2的蒸汽入口25用于与外部的驱动蒸汽管道(图中未示出)相连通,吸收式热泵2的冷凝水出口26与冷凝装置51的冷凝水入口511相连通,尖峰加热器41的蒸汽入口412用于与外部的驱动蒸汽管道(图中未示出)相连通,尖峰加热器41的蒸汽出口413与冷凝装置51的冷凝水入口511相连通,冷凝装置51的冷凝水出口512与第一换热器52的一次侧入水口521相连通,第一换热器52的一次侧出水口522与外部的除盐水箱相连通,第一换热器52的二次侧入水口523同时与吸收式热泵2的热网水侧入水口23和第一凝汽器11的二次侧出水口113相连通,第一换热器52的二次侧出水口524同时与吸收式热泵2的热网水侧出水口24和尖峰加热器41的入水口414相连通。
通过上述设置,冷凝装置51和第一换热器52,可便于蒸汽在作用于吸收式热泵2和尖峰加热器41而凝结成冷凝水后的回收,回收后的冷凝水具有大量的热量,这样,从第一凝汽器11的二次侧出水口113排出的循环冷却水分一路经第一换热器52的二次侧后能够与第一换热器52的一次侧进行热量交换,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循环冷却水进入供热网时的温度,进而更有利于循环冷却水的低品位余热的回收和利用。同时,再次升温的循环冷却水还能够降低应用于尖峰加热器41的蒸汽量。
在如图1所示的优选地实施例中,在吸收式热泵2的蒸汽入口25的管路上可设置有减温器53,减温器53可与冷凝装置52的冷凝水出口512相连通。通过该设置,可保证吸收式热泵2的驱动汽源(即低压蒸汽)温度的稳定,避免由于低压蒸汽的管网温度太高对吸收式热泵2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吸收式热泵2的热源侧入水口21、吸收式热泵2的热网水侧入水口23、吸收式热泵2的蒸汽入口25以及尖峰加热器41的蒸汽入口412处均可设置有过滤装置(图中未示出),以确保进入吸收式热泵2的循环冷却水和蒸汽的清洁度,以及进入尖峰加热器41的蒸汽的清洁度,避免造成堵塞的问题。
在如图1所示的优选地实施例中,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100还可包括预热系统,预热系统可包括第二换热器61,第二换热器61的一次侧入水口611与热网换热器42的一次侧回水口422相连通,第二换热器61的一次侧出水口612与第二凝汽器12的二次侧入水口122相连通,第二换热器61的二次侧入水口613可与外部的生水水源相连通,第二换热器61的二次侧出水口614可与外部的生水澄清池相连通。
优选地,预热系统还可包括第三换热器62,第三换热器62的一次侧入水口621同时与热网换热器42的一次侧回水口422和第二换热器61的一次侧入水口611相连通,第三换热器62的一次侧出水口622与第二凝汽器12的二次侧入水口122相连通,第三换热器62的二次侧入水口623可与外部的离子交换器相连通,第三换热器62的二次侧出水口624可与外部的除盐水再加热器相连通。
由于电厂发电机组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汽水损失,因此常需要给系统补充具有一定温度且水质合格的除盐水。电厂所用的除盐水均来自化水车间,化水车间的水源一般取自地下生水或江河初过滤生水,其温度较低无法直接使用,在进入生水澄清池前需要将生水进行预热升温,以利于聚合硫酸铁等絮凝剂达到最佳净化效果。经过净化、过滤的生水通过清水泵送至离子交换器内,以除掉水中的硬质盐类形成除盐水,除盐水预热升温后再送到锅炉除氧器内进行下一级处理。本实用新型的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100通过设置第二换热器61和第三换热器62可实现对生水和除盐水的预热升温的效果,从而使循环冷却水通过热网换热器42后能够进一步的将其低品位余热再次利用,以实现循环冷却水低品位余热的充分利用,同时还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生水和除盐水利用电厂厂区的低压蒸汽来实现预热和升温的方式,从而能够节约大量的低压蒸汽,避免造成蒸汽能源的浪费。
具体地,热网换热器42的一次侧回水口422排出的循环冷却水,通过在热网换热器42的一次侧和二次侧的换热后仍具有余热,通过将热网换热器42的一次侧回水口422与第二换热器61的一次侧入水口611和/或第三换热器62的一次侧入水口621连通,使得具有余热的循环冷却水能够进入到第二换热器61的一次侧以对第二换热器61的二次侧的生水进行预热,和/或进入到第三换热器62的一次侧以对第三换热器62的二次侧的除盐水进行预热,从而能够直接提高生水和/或除盐水的温度。此外,经过第二换热器61和/或第三换热器62的热量交换后,温度降低的循环冷却水还更有利于其进入第二凝汽器12或第一凝汽器11后对第二汽轮机32或第一汽轮机31的冷却效果。
优选地,热网换热器42与预热系统的主管路上可设置有除污器43(如图1所示),以保证通过热网换热器42的一次侧回水口422排出的冷却循化水在进入预热系统时的清洁度。还优选地,在各连接管路上可设置多个压力检测装置(图中未示出)、多个流量检测装置(图中未示出)以及多个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且温度传感器可与控制器信号连锁,以保证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100的正常和安全的运行。
在如图1所示的优选地实施例中,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100还可包括冷却塔7,冷却塔7的进水口71可与第一凝汽器11的二次侧出水口113和/或第二凝汽器12的二次侧出水口123相连通,冷却塔7的出水口72可与第一凝汽器11的二次侧入水口112和/或第二凝汽器12的二次侧入水口122相连通。通过该设置,当本实用新型的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100内有部分管路或其他部件损坏而造成其无法正常运行时,可通过将管路切换至冷却塔7,使得循环冷却水能够经过第一凝汽器11和/或第二凝汽器12后直接进入到冷却塔7中,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冷却循环系统能够在事故状况下的正常和安全的运行。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凝汽器和吸收式热泵,所述第一凝汽器的一次侧入口与外部的第一汽轮机相连通,所述第一凝汽器的二次侧出水口同时与所述吸收式热泵的热源侧入水口和所述吸收式热泵的热网水侧入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凝汽器的二次侧入水口与所述吸收式热泵的热源侧出水口相连通,所述吸收式热泵的热网水侧出水口与供热网的入水口相连通,所述供热网的回水口同时与所述第一凝汽器的二次侧入水口和所述吸收式热泵的热源侧出水口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凝汽器与所述供热网的回水口之间的第二凝汽器,所述第二凝汽器的一次侧入口与外部的第二汽轮机相连通,所述第二凝汽器的二次侧入水口与所述供热网的回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凝汽器的二次侧出水口同时与所述吸收式热泵的热源侧出水口和所述第一凝汽器的二次侧入水口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凝汽器内所容纳的循环冷却水的水量大于所述第二凝汽器内所容纳的循环冷却水的水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吸收式热泵的热网水侧出水口相连通的尖峰加热器和与所述尖峰加热器相连通的热网换热器,其中,所述尖峰加热器的出水口与热网换热器的一次侧入水口相连通,所述热网换热器的一次侧回水口与所述第二凝汽器的二次侧入水口相连通,所述热网换热器的二次侧出口与供热二次网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还包括冷凝装置和第一换热器,所述吸收式热泵的蒸汽入口用于与外部的驱动蒸汽管道相连通,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冷凝水出口与所述冷凝装置的冷凝水入口相连通,所述尖峰加热器的蒸汽入口用于与外部的驱动蒸汽管道相连通,所述尖峰加热器的蒸汽出口与所述冷凝装置的冷凝水入口相连通,所述冷凝装置的冷凝水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次侧入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次侧出水口与外部的除盐水箱相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二次侧入水口同时与所述吸收式热泵的热网水侧入水口和所述第一凝汽器的二次侧出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二次侧出水口同时与所述吸收式热泵的热网水侧出水口和所述尖峰加热器的入水口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收式热泵的蒸汽入口的管路上设置有减温器,所述减温器与所述冷凝装置的冷凝水出口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式热泵的热源侧入水口、所述吸收式热泵的热网水侧入水口、所述吸收式热泵的蒸汽入口以及所述尖峰加热器的蒸汽入口处均设置有过滤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还包括预热系统,所述预热系统包括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次侧入水口与所述热网换热器的一次侧出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次侧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凝汽器的二次侧入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二次侧入水口与外部的生水水源相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二次侧出水口与外部的生水澄清池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系统还包括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一次侧入水口同时与所述热网换热器的一次侧回水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次侧入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器的一次侧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凝汽器的二次侧入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器的二次侧入水口与外部的离子交换器相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器的二次侧出水口与外部的除盐水再加热器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中所述的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还包括冷却塔,所述冷却塔的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凝汽器的二次侧出水口和/或所述第二凝汽器的二次侧出水口相连通,所述冷却塔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凝汽器的二次侧入水口和/或所述第二凝汽器的二次侧入水口相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377453.4U CN209910021U (zh) | 2019-03-22 | 2019-03-22 | 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377453.4U CN209910021U (zh) | 2019-03-22 | 2019-03-22 | 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910021U true CN209910021U (zh) | 2020-01-07 |
Family
ID=69033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377453.4U Active CN209910021U (zh) | 2019-03-22 | 2019-03-22 | 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91002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30609A (zh) * | 2019-03-22 | 2019-07-19 | 中冶西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
CN111520808A (zh) * | 2020-03-09 | 2020-08-11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基于低温余热回收的复杂热电联产供热系统及电热负荷调节方法 |
-
2019
- 2019-03-22 CN CN201920377453.4U patent/CN20991002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30609A (zh) * | 2019-03-22 | 2019-07-19 | 中冶西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
CN110030609B (zh) * | 2019-03-22 | 2024-06-07 | 中冶西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
CN111520808A (zh) * | 2020-03-09 | 2020-08-11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基于低温余热回收的复杂热电联产供热系统及电热负荷调节方法 |
CN111520808B (zh) * | 2020-03-09 | 2021-04-13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基于低温余热回收的复杂热电联产供热系统及电热负荷调节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443906B (zh) | 基于多能级与再循环加热冷风的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及方法 | |
CN201181044Y (zh) | 一种大温差集中供热装置 | |
CN203464249U (zh) | 一种带有吸收式热泵的凝结水回热系统 | |
CN209910021U (zh) | 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 |
CN106369866A (zh) | 一种乏汽直接吸收式双效溴化锂热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
CN210317272U (zh) | 油田采油集输站油水分离及废水蒸发浓缩热泵系统装置 | |
CN107906505B (zh) | 一种深度回收蒸汽凝结水的方法及系统 | |
CN210292036U (zh) | 一种高效低真空余热回收系统 | |
CN209893366U (zh) | 用于垃圾焚烧发电的汽水循环系统 | |
CN208504436U (zh) | 基于多能级与再循环加热冷风的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及锅炉 | |
CN216346355U (zh) | 一种烟气凝结水多效余热回收系统 | |
CN110030609B (zh) | 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 |
CN202915353U (zh) | Cfb锅炉风水联合型冷渣器综合冷却系统 | |
CN105953424B (zh) | 电厂余热回收供热系统 | |
CN101788141A (zh) | 一种吸收式回热器及其在电厂回热循环系统中的应用 | |
CN212378579U (zh) | 小汽机乏汽回收再利用系统 | |
CN212692569U (zh) | 一种干熄焦空冷凝汽系统 | |
CN210425636U (zh) | 一种洗浴排水废热回收的污水源热泵系统 | |
CN210118815U (zh) | 一种污水热量回收供热装置 | |
CN210861166U (zh) | 一种垃圾焚烧电厂余热利用设备 | |
CN206709053U (zh) | 一种电站循环水‑烟气余热综合利用系统 | |
CN116906146B (zh) | 一种垃圾焚烧余热利用发电系统 | |
CN220062615U (zh) | 一种用于电炉烟气余热回收节能装置 | |
CN215048904U (zh) | 一种ro海水淡化装置入口海水加热系统 | |
CN220931153U (zh) | 低温冷凝水与锅炉烟气换热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