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00323U - 防针刺针头结构以及防针刺注射器 - Google Patents

防针刺针头结构以及防针刺注射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00323U
CN209900323U CN201920100508.7U CN201920100508U CN209900323U CN 209900323 U CN209900323 U CN 209900323U CN 201920100508 U CN201920100508 U CN 201920100508U CN 209900323 U CN209900323 U CN 2099003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protection
cavity
shield
protective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0050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贞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010050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003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003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003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针刺针头结构以及防针刺注射器,属于医疗器械领域。防针刺针头结构包括针座、针主体以及防针刺组件,针主体插设于针座。防针刺组件包括防护罩、弹性伸缩件和防护主体,防护罩的内部具有安装空腔,且防护罩的第一端具有与安装空腔连通的安装口,防护罩与针座螺纹连接。针主体穿设于安装口与安装空腔。防护主体内部具有贯穿腔体,防护主体的一端与针座连接,且防护主体套设在防护罩的外部。弹性伸缩件的两端分别抵持于针座以及防护罩的第一端,弹性伸缩件具有使得防护罩在贯穿腔体内运动的趋势。防护罩的第一端能够运动至贯穿腔体外,防护罩的第二端能够卡持在贯穿腔体内,以使得防护罩和防护主体能够将针主体罩住。

Description

防针刺针头结构以及防针刺注射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针刺针头结构以及防针刺注射器。
背景技术
注射器可以用于注入和输出各种液体,也可以用于抽吸液体。插上注射针后的注射器在医疗领域通常用于将各种药物注射到人体或动物的血管、皮下组织等。注射器使用后,对于医生或护士来说,容易被注射器上的注射针扎伤;处理这些医疗废弃物的工作人员也容易被扎伤,从而具有被感染上与血液有关的疾病,如艾滋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针刺针头结构以及防针刺注射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注射针容易扎伤工作人员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防针刺针头结构,其包括:针座、针主体以及防针刺组件,针主体插设于针座。防针刺组件包括防护罩、弹性伸缩件和防护主体,防护罩的内部具有安装空腔,且防护罩的第一端具有与安装空腔连通的安装口,防护罩与针座螺纹连接;针主体穿设于安装口与安装空腔。防护主体内部具有贯穿腔体,防护主体的一端与针座连接,且防护主体套设在防护罩的外部。弹性伸缩件的两端分别抵持于针座以及防护罩的第一端,弹性伸缩件具有使得防护罩在贯穿腔体内运动的趋势。防护罩的第一端能够运动至贯穿腔体外,防护罩的第二端能够卡持在贯穿腔体内,以使得防护罩和防护主体能够将针主体罩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防护主体套设在防护罩外时防护罩的第一端在贯穿腔体外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防护罩位于贯穿腔体外部的部分为操作部,操作部的外壁具有凸起的防滑条。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防针刺针头结构还包括齿圈,齿圈的内壁能够与防滑条啮合,齿圈能够套设于操作部的外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防护主体包括固定防护件和至少一个防护体,固定防护件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固定防护件内部具有贯穿第三端和第四端的第一贯穿腔体。固定防护件的第三端与针座连接,至少一个防护体设置于第一贯穿腔体内,且至少一个防护体的一端能够穿过固定防护件的第四端,至少一个防护体的另一端能够卡持在第一贯穿腔体内。至少一个防护体的内部具有第二贯穿腔体,防护罩的第一端能够运动至第二贯穿腔体外,防护罩的第二端能够卡持在第二贯穿腔体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至少一个防护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弹性片,弹性片能够穿过固定防护件的第四端并抵持于固定防护件的周缘。
可选地,防护体设置有两个,两个防护体中的第一防护体设置于第一贯穿腔体内,第一防护体的一端能够穿过固定防护件的第四端,第一防护体的另一端能够卡持在第一贯穿腔体内。第一防护体的内部具有第一子贯穿腔体,两个防护体中的第二防护体设置于第一子贯穿腔体内,第二防护体的一端能够穿过第二防护体的一端,第二防护体的另一端能够卡持在第一子贯穿腔体内。第二防护体的内部具有第二子贯穿腔体,防护罩的第一端能够运动至第二子贯穿腔体外,防护罩的第二端能够卡持在第二子贯穿腔体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一防护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弹性片,且第一防护体的弹性片能够抵持于固定防护件的周缘。第二防护体的一端设置有弹性片,且第二防护体的弹性片能够抵持于第一防护体的周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防护罩的第二端设置有弹性片,第二端的弹性片能够穿出防护主体并抵持于防护主体的周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弹性伸缩件为弹簧,弹簧套设于针主体外。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防护罩的第一端具有抵持部,安装口的周缘形成抵持部,弹簧的一端抵持于抵持部。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防针刺注射器,其包括针筒以及上述防针刺针头结构,针座与针筒的端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需要将针主体防护起来时,由于防护罩使得防护罩与针座螺纹连接,旋转防护罩则能使得防护罩与针座脱离,此时由于弹性伸缩件的弹性回复力,使得防护罩被弹向远离针座的一端,防护罩的第一端运动至贯穿腔体外,防护罩的第二端能够卡持在贯穿腔体内,防护罩的内部空间和防护主体的贯穿腔体成为针主体的容纳空间,防护罩和防护主体将针主体罩住,从而避免针主体的针尖刺伤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针刺针头结构的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针刺针头结构的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针刺针头结构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针座与针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针刺针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针刺注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防针刺注射器;100-防针刺针头结构;110-针座;111-凸条;120-针主体;121-保护套;130-防针刺组件;131-防护罩;1311-第一端;1312-第二端;1313-抵持部;1314-操作部;131a-安装口;131b-螺旋凹槽;131c-防滑条;132-弹性伸缩件;133-防护主体;1331-固定防护件;133a-第三端;133b-第四端;1332-第一防护体;1333-第二防护体;140-齿圈;151-弹性片;210-针筒;220-活塞。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上”、“下”、“顶”、“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针刺针头结构100以及防针刺注射器10,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注射针容易扎伤工作人员的技术问题。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请参照图1和图2,图1示出了防针刺针头结构100的第一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防针刺针头结构100的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图3,防针刺针头结构100包括针座110、针主体120以及防针刺组件130(参照图6),针主体120的一端插设于针座110(参照图4),针主体120为中空金属针,其材质可以为不锈钢。通过防针刺组件130可对针主体120进行保护,以免针主体120刺伤医务人员或工作人员。
具体地,防针刺组件130包括防护罩131、弹性伸缩件132和防护主体133,防护罩131的内部具有安装空腔,防护罩13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311和第二端1312,如图5所示,第二端1312在上方,第一端1311在下方。防护罩131的第一端1311具有与安装空腔连通的安装口131a,针主体120穿设于安装口131a与安装空腔。防护罩131与针座110螺纹连接,可选地,防护罩131的内壁开设有螺旋凹槽131b,针座110的外壁具有能够与螺旋凹槽131b配合的凸条111,通过旋转防护罩131,能够使得凸条111在螺旋凹槽131b中运动,从而使得防护罩131与针座110旋紧达到相对固定的目的;当凸条111滑出螺旋凹槽131b后,则防护罩131与针座110分离。可选地,也可以将防护罩131的内壁及针座110的外壁均设置螺纹,通过防护罩131的螺纹与针座110的螺纹相互配合,从而实现防护罩131与针座110的螺纹连接,旋转防护罩131也能使其与针座110分离。
防护主体133的内部局具有贯穿腔体,也即是说,防护主体133的贯穿腔体贯穿防护主体133的上端和下端。防护主体133上端与针座110连接,可以是粘接,也可以是通过超声焊接;防护主体133整体套设在防护罩131的外部。
弹性伸缩件132的两端分别抵持于针座110以及防护罩131的第一端1311。其中,防护罩131的第一端1311可以设置抵持部1313,该抵持部1313由安装口131a的周缘形成。如图1所示,抵持部1313为具有缺口的端板,该端板与防护罩131为一体结构。另外,弹性伸缩件132可采用弹簧或者折弯的弹片。当采用弹簧时,弹簧套设于针主体120外。弹簧的一端抵持于抵持部1313,或者与抵持部1313连接。当然,也可以不设置抵持部1313,将弹簧的一端与防护罩131的第一端1311连接即可。
一般状态下,弹性伸缩件132由于被压缩在贯穿腔体内,且弹性伸缩件132的一端抵持在防护罩131的第一端1311,因而弹性伸缩件132具有使得防护罩131在贯穿腔体内运动的趋势。在弹性伸缩件132的回复力的作用下,防护罩131的第一端1311能够运动至贯穿腔体外,防护罩131的第二端1312能够卡持在贯穿腔体内,以使得防护罩131和防护主体133能够将针主体120罩住(参照图1)。
具体地,防护主体133的靠近针座110一端的内径大于防护主体133的远离针座110的一端内径,也即是防护主体133的上端内径大于其下端的内径,防护罩131的第二端1312可以设置凸缘,以使得防护罩131的第一端1311能够运动至贯穿腔体外,而第二端1312由于凸缘的作用卡持在贯穿腔体内。当然,也可以设置成防护主体133的上端的内径大于其下端的内径,防护罩131的第一端1311的外径小于第二端1312的外径,也能够使得防护罩131的第一端1311能够运动至贯穿腔体外,而第二端1312由于凸缘的作用卡持在贯穿腔体内。另外,也可以设置成防护主体133的下端的内壁设置凸起部,防护罩131的第二端1312设置凸缘,以使得防护罩131的第一端1311能够运动至贯穿腔体外,而第二端1312由于凸缘的作用卡持在贯穿腔体内。
请参照图2,防针刺针头结构100在使用前,防护罩131是与针座110连接在一起的,此时,针主体120的尖端部是伸出防护罩131的安装口131a的,不影响其正常使用。可选地,为了避免针主体120在使用前刺伤医务人员或其他人员,可在针主体120外部套设保护套121,其中,保护套121的一端与针座110抵持,保护套121的另一端穿过安装口131a。使用时,可直接将保护套121取下即可。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当弹性伸缩件132采用弹簧时,弹簧是套设在保护套121外部的。
请参照图1和图6,在使用后,需要将针主体120防护起来时,旋转防护罩131使得防护罩131与针座110脱离,此时由于弹性伸缩件132的回复力,使得防护罩131被弹向远离针座110的一端,防护罩131的第一端1311运动至贯穿腔体外,防护罩131的第二端1312能够卡持在贯穿腔体内,防护罩131的内部空间和防护主体133的贯穿腔体成为针主体120的容纳空间,防护罩131和防护主体133将针主体120罩住,从而避免针主体120的针尖刺伤人。
需要说明的是,防护罩131的轴向长度和防护主体133的轴向长度需要根据针主体120的长度来进行设计,以使得防护罩131和防护主体133能够将针主体120罩住,避免针主体120的尖端部露出。其具体的长度,本实施例对其不作限定,只要满足防护罩131和防护主体133能够将针主体120罩住即可。另外,该处的防护主体133的轴向长度指的是防护罩131脱离针座110后,防护罩131和防护主体133将针主体120罩住时的轴向长度,即在图6中所示,为L1。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防护主体133包括固定防护件1331和至少一个防护体,其中防护体可以设置一个、两个或更多个。固定防护件1331具有相对的第三端133a和第四端133b,固定防护件1331的第三端133a与针座110连接,固定防护件1331内部具有贯穿第三端133a和第四端133b的第一贯穿腔体。当未使用针主体120进行操作时,至少一个防护体设置于第一贯穿腔体内,且至少一个防护体的下端能够穿过固定防护件1331的第四端133b,至少一个防护体的上端能够卡持在第一贯穿腔体内。至少一个防护体的内部具有第二贯穿腔体,防护罩131的第一端1311能够运动至第二贯穿腔体外,防护罩131的第二端1312能够卡持在第二贯穿腔体内。
当需要将针主体120防护起来时,旋转防护罩131使得防护罩131与针座110脱离,由于弹性伸缩件132的回复力,使得防护罩131被弹向远离针座110的一端,防护罩131的第一端1311运动至第二贯穿腔体外,防护罩131的第二端1312能够卡持在第二贯穿腔体内。此时由于惯性力作用,当防护罩131在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防护罩131的第二端1312卡在第二贯穿腔体内,则防护罩131会带动防护体相对固定防护件1331运动,直至防护体的上端卡持在固定防护件1331的内壁,防护体的上端固定在第一贯穿腔体内。防护罩131的内部空间和防护体的第二贯穿腔体以及固定防护件1331的第一贯穿腔体成为针主体120的容纳空间,防护罩131、固定防护件1331和防护体将针主体120罩住,从而避免针主体120的针尖刺伤人。
另外,当将针主体120罩住后,为了防止防护体反向运动(向A方向运动)到第一贯穿腔体内不能起到更好的防护作用,至少一个防护体的上端设置有弹性片151,弹性片151的顶端与防护体的上端之间具有间隙,从而使得弹性片151能够穿过固定防护件1331的第四端133b后并抵持于固定防护件1331的周缘。当弹性片151抵持在固定防护件1331的周缘后,则防护体不能再反向运动。
本实施例以两个防护体为例进行具体说明,请参照图1-图6,当设置为更多个时,可进行类推。
当防护体设置为两个时,两个防护体分别为第一防护体1332和第二防护体1333,第一防护体1332更靠近固定防护件1331设置。其中,第一防护体1332设置于第一贯穿腔体内,第一防护体1332的一端能够穿过固定防护件1331的第四端133b,第一防护体1332的另一端能够卡持在第一贯穿腔体内。具体地,可以这样设置,固定防护件1331的上端内径大于其下端的内径,第一防护体1332的上端可以设置凸缘,以使得第一防护体1332的下端能够穿过固定防护件1331的第四端133b,第一防护体1332的上端能够卡持在第一贯穿腔体内。或者,也可以设置成固定防护件1331的上端的内径大于其下端的内径,第一防护体1332的上端的外径小于其下端的外径,也能够使得第一防护体1332的下端能够穿过固定防护件1331的第四端133b,第一防护体1332的上端能够卡持在第一贯穿腔体内。
第一防护体1332的内部具有第一子贯穿腔体,两个防护体中的第二防护体1333设置于第一子贯穿腔体内,第二防护体1333的一端能够穿过第二防护体1333的一端,第二防护体1333的另一端能够卡持在第一子贯穿腔体内。具体地,可以这样设置,第一防护体1332的上端内径大于其下端的内径,第二防护体1333的上端可以设置凸缘,以使得第二防护体1333的下端能够穿过固定防护件1331的第四端133b,第二防护体1333的上端能够卡持在第一子贯穿腔体内。或者,也可以设置成第一防护体1332的上端的内径大于其下端的内径,第二防护体1333的上端的外径小于其下端的外径,也能够使得第二防护体1333的下端能够穿过第一防护体1332的下端,第一防护体1332的上端能够卡持在第一子贯穿腔体内。
第二防护体1333的内部具有第二子贯穿腔体,防护罩131的第一端1311能够运动至第二子贯穿腔体外,防护罩131的第二端1312能够卡持在第二子贯穿腔体内。
另外,如图6所示,为了分别防止第一防护体1332和第二防护体1333反向运动,本实施例的第一防护体1332的上端设置有弹性片151,第一防护体1332的弹性片151的顶端与第一防护体1332的上端之间具有间隙,且第一防护体1332的弹性片151能够抵持于固定防护件1331的周缘。第二防护体1333的上端设置有弹性片151,第二防护体1333的弹性片151的顶端与第二防护体1333的上端之间具有间隙,且第二防护体1333的弹性片151能够抵持于第一防护体1332的周缘。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防护罩131反向运动,防护罩131的第二端1312设置有弹性片151,第二端1312的弹性片151的顶端与第二端1312的端部之间具有间隙,第二端1312的弹性片151能够穿出防护主体133并抵持于防护主体133的周缘。具体地,第二端1312的弹性片151能够穿出第二防护体1333并抵持于第二防护体1333的周缘。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防护主体133套设在防护罩131外时,防护罩131的第一端1311在贯穿腔体外部。在一种可能的方案中,当防护主体133包括固定防护件1331和防护体时,固定防护件1331和防护体处于套设的关系时(如图2所示),防护主体133呈现的整体的轴向长度为L2,防护罩131的轴向长度为L3,其中,L3大于L2。为了方便理解,本实施例将防护罩131位于贯穿腔体外部的部分命名为操作部1314。在具体操作时,可通过手指或者其他工具作用于操作部1314,旋转防护罩131使其脱离针座110,从而最后达到防护针主体120的作用。可选地,该操作部1314的外壁具有凸起的防滑条131c,在具体操作时,防滑条131c能够起到防滑的作用。
本实施例的防针刺针头结构100还可以设置齿圈140,齿圈140的内壁能够与防滑条131c啮合,齿圈140能够套设于操作部1314的外部。将齿圈140套设于操作部1314的外壁使得齿圈140的内壁与防滑条131c啮合,转动齿圈140即可使得防护罩131转动,操作起来较方便。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防针刺注射器10,请参照图7,其包括针筒210、活塞220以及上述的防针刺针头结构100。活塞220设置于针筒210内部空间且能够相对针筒210运动,其中,针座110与针筒210的端部连接,且针主体120的中空内部与针筒210的内部空间连通,以使得针筒210内的药物等液体能够通过针主体120注入到人体或动物。需要说明的是,防针刺针头结构100不仅仅运用到注射器,其也可以用于其他医疗器械,例如留置针等。
本实施例的防针刺注射器10的工作原理:
当使用防针刺注射器10进行注射药物或其他液体后,需要将针主体120防护起来。此时,旋转防护罩131则能使得防护罩131与针座110脱离,此时由于弹性伸缩件132的弹性回复力,使得防护罩131被弹向远离针座110的一端,防护罩131的第一端1311运动至第二子贯穿腔体外,防护罩131的第二端1312能够卡持在第二子贯穿腔体内。此时由于惯性力作用,当防护罩131在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防护罩131的第二端1312卡在第二子贯穿腔体内,则防护罩131会带动第二防护体1333相对第一防护体1332运动,直至第二防护体1333的上端卡持在第一防护体1332的内壁,第二防护体1333的上端固定在第一子贯穿腔体内。在第二防护体1333运动的过程中,第二防护体1333带动第一防护体1332相对固定防护件1331运动,直至第一防护体1332的上端卡持在固定防护件1331的内壁,第一防护体1332的上端固定在第一贯穿腔体内。防护罩131的内部空间、第二防护体1333的第二子贯穿腔体、第一防护体1332的第一子贯穿腔体以及固定防护件1331的第一贯穿腔体成为针主体120的容纳空间,防护罩131、固定防护件1331和第一防护体1332、第二防护体1333将针主体120罩住,从而避免针主体120的针尖刺伤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防针刺针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针座、针主体以及防针刺组件,所述针主体插设于所述针座;
所述防针刺组件包括防护罩、弹性伸缩件和防护主体,所述防护罩的内部具有安装空腔,且所述防护罩的第一端具有与所述安装空腔连通的安装口,所述防护罩与所述针座螺纹连接;所述针主体穿设于所述安装口与所述安装空腔;所述防护主体内部具有贯穿腔体,所述防护主体的一端与所述针座连接,且所述防护主体套设在所述防护罩的外部;
所述弹性伸缩件的两端分别抵持于所述针座以及所述防护罩的所述第一端,所述弹性伸缩件具有使得所述防护罩在所述贯穿腔体内运动的趋势;
所述防护罩的所述第一端能够运动至所述贯穿腔体外,所述防护罩的第二端能够卡持在所述贯穿腔体内,以使得所述防护罩和所述防护主体能够将所述针主体罩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针刺针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主体套设在所述防护罩外时所述防护罩的所述第一端在所述贯穿腔体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针刺针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位于所述贯穿腔体外部的部分为操作部,所述操作部的外壁具有凸起的防滑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针刺针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针刺针头结构还包括齿圈,所述齿圈的内壁能够与所述防滑条啮合,所述齿圈能够套设于所述操作部的外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防针刺针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主体包括固定防护件和至少一个防护体,所述固定防护件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固定防护件内部具有贯穿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四端的第一贯穿腔体;
所述固定防护件的所述第三端与所述针座连接,所述至少一个防护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贯穿腔体内,且所述至少一个防护体的一端能够穿过所述固定防护件的所述第四端,所述至少一个防护体的另一端能够卡持在第一贯穿腔体内;
所述至少一个防护体的内部具有第二贯穿腔体,所述防护罩的所述第一端能够运动至所述第二贯穿腔体外,所述防护罩的第二端能够卡持在所述第二贯穿腔体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针刺针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防护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弹性片,所述弹性片能够穿过所述固定防护件的所述第四端并抵持于所述固定防护件的周缘。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针刺针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体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防护体中的第一防护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贯穿腔体内,所述第一防护体的一端能够穿过所述固定防护件的所述第四端,所述第一防护体的另一端能够卡持在第一贯穿腔体内;
所述第一防护体的内部具有第一子贯穿腔体,两个所述防护体中的第二防护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子贯穿腔体内,所述第二防护体的一端能够穿过所述第二防护体的一端,所述第二防护体的另一端能够卡持在第一子贯穿腔体内;
所述第二防护体的内部具有第二子贯穿腔体,所述防护罩的所述第一端能够运动至所述第二子贯穿腔体外,所述防护罩的第二端能够卡持在所述第二子贯穿腔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针刺针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弹性片,且所述第一防护体的弹性片能够抵持于所述固定防护件的周缘;
所述第二防护体的一端设置有弹性片,且所述第二防护体的弹性片能够抵持于所述第一防护体的周缘。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防针刺针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的第二端设置有弹性片,所述第二端的弹性片能够穿出所述防护主体并抵持于所述防护主体的周缘。
10.一种防针刺注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针筒以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防针刺针头结构,所述针座与所述针筒的端部连接。
CN201920100508.7U 2019-01-21 2019-01-21 防针刺针头结构以及防针刺注射器 Active CN2099003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00508.7U CN209900323U (zh) 2019-01-21 2019-01-21 防针刺针头结构以及防针刺注射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00508.7U CN209900323U (zh) 2019-01-21 2019-01-21 防针刺针头结构以及防针刺注射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00323U true CN209900323U (zh) 2020-01-07

Family

ID=69029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00508.7U Active CN209900323U (zh) 2019-01-21 2019-01-21 防针刺针头结构以及防针刺注射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0032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13072A (zh) * 2019-01-21 2019-03-26 刘贞宽 防针刺针头结构以及防针刺注射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13072A (zh) * 2019-01-21 2019-03-26 刘贞宽 防针刺针头结构以及防针刺注射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78136B2 (en) Huber needle with anti-rebound safety mechanism
EP2324875B1 (en) Hub assembly having a hidden needle for a drug delivery pen
US4900307A (en) Safety retracting needle for use with syringe
EP0409365B1 (en) Autoinjector with safety cap
US6918894B2 (en) Huber needle with anti-rebound safety mechanism
EP3074070B1 (en) Injector devices
US9498578B2 (en) Medical needle safety devices
US10232117B2 (en) Apparatuses and method for injecting medicaments
JP4298511B2 (ja) ペン針及び安全シールドシステム
EP2349411B1 (en) Pen needle assembly for intradermal medication injection
US7455664B2 (en) Huber needle with anti-rebound safety mechanism
US7001364B1 (en) Needle safety cap device
JPH0649074B2 (ja) 皮下注射用注射器
EP2298396B1 (en) Hub assembly having a hidden needle for a drug delivery pen
JP7290692B2 (ja) 注射デバイス
WO2008127195A1 (en) Safety guard for syringe needle
WO2014077831A1 (en) Passive double drive member activated safety blood collection device
EP2474332A1 (en) Cartridge holder for an injection device
CN209900323U (zh) 防针刺针头结构以及防针刺注射器
WO2015114318A1 (en) Medical needle safety device
CN217311431U (zh) 一种安全注射器及其安全注射针头
CN213526895U (zh) 一种胰岛素笔针
CN109513072A (zh) 防针刺针头结构以及防针刺注射器
CN117323511A (zh) 一种前端防针刺胰岛素笔针
WO2018215605A1 (en) System for safe handling of medical needle un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