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96910U - 一种联动切换电源装置及智能锁 - Google Patents

一种联动切换电源装置及智能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96910U
CN209896910U CN201920729257.9U CN201920729257U CN209896910U CN 209896910 U CN209896910 U CN 209896910U CN 201920729257 U CN201920729257 U CN 201920729257U CN 209896910 U CN209896910 U CN 2098969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resistor
capacitor
power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2925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trop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KTec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KTec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KTeco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2925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969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969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969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联动切换电源装置及智能锁,包括反相模块、第一电源转换模块、第一开关模块、第二电源转换模块以及第二开关模块;反相模块根据第一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生成第四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并根据第二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生成第三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第一电源转换模块根据直流电源和第三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生成待机电源;第一开关模块根据第二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连通待机电源以进行供电,并根据第一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关断供电电源;第二电源转换模块根据直流电源和第四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生成供电电源;第二开关模块根据待机电源的停止输出连通供电电源以进行供电并根据待机电源的输出关断待机电源;故降低了能耗,提高了电源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联动切换电源装置及智能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联动切换电源装置及智能锁。
背景技术
对应大部分电源管理系统、电子设备等,通常包括多种工作模式,例如正常工作模式、待机模式、低功耗模式等等,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均希望能够达到最小的功耗,以节约能源。
目前,对功耗要求严格的电池类产品,为了做到产品待机时的低功耗,一般都是单独使用LDO(low dropout regulator,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电源电路给产品供电设计,如图1所示。此电路设计,在待机时,可以做到产品的很低的功耗,电源消耗基本在1uA以下,满足产品待机要求。但是在产品工作时,能量消耗大,使用此LDO电源电路,此时会造成以下问题:
1、电子产品工作时消耗能量高,一路LDO电源电路无法满足,此时就不得不使用多路LDO电源电路同时给产品供电。
2、LDO电源电路在工作时,效率低,例如4节干电池串联得到6V,产品工作电压3.3V,此时产品使用效率只有55%。而另外45%的能量,则被LDO电源电路所消耗浪费,能量浪费大。
因此,传统的技术方案中存在仅使用LDO电源电路作为电源而导致地无法在降低待机功耗的同时降低电子产品工作电源的转换效率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联动切换电源装置及智能锁,旨在解决传统的技术方案中存在的仅使用LDO电源电路作为电源而导致地无法在降低待机功耗的同时降低电子产品工作电源的转换效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联动切换电源装置,所述联动切换电源装置包括:
用于根据第一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生成第四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并根据第二电平的所述第一使能信号生成第三电平的所述第二使能信号的反相模块。
与所述反相模块连接,用于根据直流电源和第三电平的所述第二使能信号生成待机电源的第一电源转换模块。
与所述第一电源转换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电平的所述第一使能信号连通所述待机电源以进行供电,并根据所述第一电平的所述第一使能信号关断供电电源以防止所述供电电源倒灌至所述第一电源转换模块的第一开关模块。
与所述反相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直流电源和所述第四电平的所述第二使能信号生成供电电源的第二电源转换模块。
与所述第二电源转换模块、所述第一电源转换模块以及所述第一开关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待机电源的停止输出连通所述供电电源以进行供电,并根据所述待机电源的输出关断所述待机电源以防止所述待机电源倒灌至所述第二电源转换模块的第二开关模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源转换模块为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源转换模块为直流直流转换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源转换模块包括第一电容、第一电阻以及第一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电源地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使能端连接,所述第一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地端与电源地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一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电源端共同构成为所述第一电源转换模块的直流电源输入端。
所述第一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输出端为所述第一电源转换模块的待机电源输出端。
所述第一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使能端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共同构成为所述第一电源转换模块的第二使能信号输入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包括第一场效应管、第二电阻以及第二电容。
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为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待机电源输入端。
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共同构成为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待机电源输出端。
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使能信号输入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相模块包括第七电阻和第一三极管。
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为所述反相模块的第一使能信号输入端。
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源地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为所述反相模块的第二使能信号输出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源转换模块包括第四电阻、第二场效应管、第一直流转换芯片、第三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以及第一电感。
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共同构成为所述第二电源转换模块的第二使能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共同构成为所述第二电源转换模块的直流电源输入端。
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直流转换芯片的输入电源端以及所述第一直流转换芯片的使能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与电源地连接。
所述第一直流转换芯片的自升压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直流转换芯片的转换端和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直流转换芯片的反馈输入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直流转换芯片的偏置端和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电源地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一直流转换芯片的电源端与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直流转换芯片的的频率端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直流转换芯片的软启动端与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与电源地连接,所述第一直流转换芯片的地端与电源地连接。
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共同构成为所述第二电源转换模块的供电电源输出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关模块包括第三场效应管和第五电容。
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为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的供电电源输入端。
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为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的待机电源输入端。
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为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的供电电源输出端。
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与电源地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锁,所述智能锁包括如上述所述的联动切换电源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反相模块根据第一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生成第四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并根据第二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生成第三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第一电源转换模块根据直流电源和第三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生成待机电源;第一开关模块根据第二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连通待机电源以进行供电,并根据第一电平的使能信号关断供电电源以防止供电电源倒灌至第一电源转换模块;第二电源转换模块根据直流电源和第四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生成供电电源;第二开关模块根据待机电源的停止输出连通供电电源以进行供电,并根据待机电源的输出关断待机电源以防止待机电源倒灌至第二电源转换模块;有效实现对应工作模式和待机模式下不同供电电源的联动切换,实现在待机时使用待机电源供电,能量消耗小,在工作模式时,切换至供电电源供电,降低待机功耗的同时提升了电源电路的工作效率,安全可靠,且电源装置体积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传统的LDO电源电路示例电路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联动切换电源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联动切换电源装置的示例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联动切换电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一种联动切换电源装置,包括反相模块100、第一电源转换模块111、第一开关模块112、第二电源转换模块121以及第二开关模块122。
反相模块100用于根据第一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生成第四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并根据第二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生成第三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第一电源转换模块111与反相模块100连接,用于根据直流电源和第三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生成待机电源。第一开关模块112与第一电源转换模块111连接,用于根据第二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连通待机电源以进行供电,并根据第一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关断供电电源以防止供电电源倒灌至第一电源转换模块111。第二电源转换模块121与反相模块100连接,用于根据直流电源和第四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生成供电电源。第二开关模块122与第二电源转换模块121、第一电源转换模块111以及第一开关模块112连接,用于根据待机电源的停止输出连通供电电源以进行供电,并根据待机电源的输出关断待机电源以防止待机电源倒灌至第二电源转换模块121。
具体实施中,第一使能信号可由外部的控制模块输出,包括第一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和第二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可选的,第一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为高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第二电平的使能信号为低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第二使能信号包括第三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和第四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可选的,第三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为高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第四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为低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
启动工作模式时,外部的控制模块输出高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反相模块100根据高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生成低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第二电源转换模块121根据低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连通直流电源,并对直流电源进行直流转换生成供电电源;第一开关模块112根据高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截止;第一电源转换模块111根据低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停止将直流电源转换为待机电源;由于待机电源未生成,第二开关模块122根据第一电源转换模块111连通第二电源转换模块121生成的供电电源,通过第一开关模块112的截止防止供电电源倒灌至第一电源转换模块111。
待机模式时,外部的控制模块输出低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反相模块100根据低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生成高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第二电源转换模块121根据高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停止对直流电源进行直流转换,不生成供电电源;第一开关模块112根据低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导通;第一电源转换模块111根据高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将直流电源转换为待机电源并输出;第二开关模块122根据第一电源转换模块111生成并输出的待机电源截止,防止待机电源倒灌至第二电源转换模块12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有效实现对应工作模式和待机模式下不同供电电源的联动切换,实现在待机时使用待机电源供电,能量消耗小,在工作模式时,切换至供电电源供电,降低待机功耗的同时提升了电源电路的工作效率,节省约40%能量浪费,且安全可靠,电源装置体积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源转换模块111为低压差线性稳压器。低压差线性稳压器待机电流小,低至0.1uA,但是工作效率较低,约为5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电源转换模块121为直流直流转换器。直流直流转换器待机电流大,为几十uA至mA级别,但是工作效率高至95%。
请参阅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源转换模块111包括第一电容C1、第一电阻R1以及第一低压差线性稳压器U1。
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和第一低压差线性稳压器U1的电源端VDD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电源地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第一低压差线性稳压器U1的使能端CE连接,第一低压差线性稳压器U1的地端GND与电源地GND连接。
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和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以及第一低压差线性稳压器U1的电源端VDD共同构成为第一电源转换模块111的直流电源输入端。
第一低压差线性稳压器U1的输出端VOUT为第一电源转换模块111的待机电源输出端。
第一低压差线性稳压器U1的使能端CE和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共同构成为第一电源转换模块111的第二使能信号输入端。
具体实施中,直流电源VAA可为4节干电池串联得到的6V电源。
请参阅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开关模块112包括第一场效应管Q1、第二电阻R2以及第二电容C2。
第一场效应管Q1的漏极为第一开关模块112的待机电源输入端。
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和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共同构成为第一开关模块112的待机电源输出端。
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为第一开关模块112的第一使能信号输入端。
请参阅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反相模块100包括第七电阻R7、第一三极管Q4。
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为反相模块100的第一使能信号输入端。
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第一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电源地GND连接,第一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为反相模块100的第二使能信号输出端。
请参阅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电源转换模块121包括第四电阻R4、第二场效应管Q2、第一直流转换芯片U2、第三电阻R3、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以及第一电感L1。
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和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和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和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共同构成为第二电源转换模块121的第二使能信号输入端,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和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共同构成为第二电源转换模块121的直流电源输入端。
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与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第一直流转换芯片U2的输入电源端VIN以及第一直流转换芯片U2的使能端EN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与电源地GND连接。
第一直流转换芯片U2的自升压端BST与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与第一直流转换芯片U2的转换端SW和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与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直流转换芯片U2的反馈输入端FB与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和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以及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直流转换芯片U2的偏置端BIAS和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与电源地GND连接,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和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与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
第一直流转换芯片U2的电源端VCC与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直流转换芯片U2的的频率端FREQ与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直流转换芯片U2的软启动端SS与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连接,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以及第八电容C8的第二端与电源地GND连接,第一直流转换芯片U2的地端GND与电源地GND连接。
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和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共同构成为第二电源转换模块121的供电电源输出端。
请参阅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开关模块122包括第三场效应管Q3和第五电容C5。
第三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为第二开关模块122的供电电源输入端。
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为第二开关模块122的待机电源输入端。
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为第二开关模块122的供电电源输出端。
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与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连接,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与电源地GND连接。
具体实施中,可选的,待机电源为LDO3.3V,供电电源为DC-DC3.3V。第一场效应管Q1为P型场效应管,第二场效应管Q2为P型场效应管,第一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第三场效应管Q3为P型场效应管。P型场效应管属于低电平有效的开关管,器件易于获取,控制简单。
以下结合图3,对联动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简要说明:
启动工作模式时,外部的控制模块发出高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DC_EN,第一三极管Q4根据高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DC_EN在第一三极管Q4的集电极生成低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CE;第二场效应管Q2根据低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CE连通直流电源VAA,第一直流转换芯片U2根据直流电源VAA生成供电电源DC-DC,并经第一电感L1输出;第一场效应管Q1根据高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DC_EN截止;第一线性稳压芯片U1根据低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CE停止将直流电源VAA转换为待机电源LDO;由于第一线性稳压芯片U1未生成待机电源LDO,使得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为低电平,第三场效应管Q3连通第一直流转换芯片U2生成并输出的供电电源DC-DC,第一场效应管Q1根据高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DC_EN截止能够防止供电电源DC-DC倒灌至第一线性稳压芯片U1,提高了电源工作效率。
待机模式时,第一三极管Q4根据低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DC_EN在第一三极管Q4的集电极生成高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CE;第二场效应管Q2根据高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CE断开直流电源VAA,第一直流转换芯片U2停止生成供电电源DC-DC;第一场效应管Q1根据低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DC_EN导通;第一线性稳压芯片U1根据高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CE将直流电源VAA转换为待机电源LDO;第一线性稳压芯片U1生成待机电源LDO并输出,使得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为高电平,第三场效应管Q3截止,断开第一线性稳压芯片U1生成的待机电源LDO,防止待机电源LDO倒灌至第一直流转换芯片U2,降低了电源功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有效实现对应工作模式和待机模式下不同供电电源的联动切换,实现在待机时使用待机电源供电,能量消耗小,在工作模式时,切换至供电电源供电,降低待机功耗的同时提升了电源电路的工作效率,节省约40%能量浪费,且安全可靠,电源装置体积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锁,智能锁包括如上述所述的联动切换电源装置。智能锁能够实现在待机时使用低压差线性稳压芯片(LDO)供电,能量消耗小,而在工作模式时,切换至直流直流转换器(DCDC转换器)供电,降低待机功耗的同时提升了电源的转换效率。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联动切换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切换电源装置包括:
用于根据第一电平的第一使能信号生成第四电平的第二使能信号,并根据第二电平的所述第一使能信号生成第三电平的所述第二使能信号的反相模块;
与所述反相模块连接,用于根据直流电源和第三电平的所述第二使能信号生成待机电源的第一电源转换模块;
与所述第一电源转换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电平的所述第一使能信号连通所述待机电源以进行供电,并根据所述第一电平的所述第一使能信号关断供电电源以防止所述供电电源倒灌至所述第一电源转换模块的第一开关模块;
与所述反相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直流电源和所述第四电平的所述第二使能信号生成供电电源的第二电源转换模块;
与所述第二电源转换模块、所述第一电源转换模块以及所述第一开关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待机电源的停止输出连通所述供电电源以进行供电,并根据所述待机电源的输出关断所述待机电源以防止所述待机电源倒灌至所述第二电源转换模块的第二开关模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动切换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转换模块为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动切换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源转换模块为直流直流转换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动切换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转换模块包括第一电容、第一电阻以及第一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电源地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使能端连接,所述第一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地端与电源地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一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电源端共同构成为所述第一电源转换模块的直流电源输入端;
所述第一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输出端为所述第一电源转换模块的待机电源输出端;
所述第一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使能端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共同构成为所述第一电源转换模块的第二使能信号输入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动切换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包括第一场效应管、第二电阻以及第二电容;
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为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待机电源输入端;
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共同构成为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待机电源输出端;
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使能信号输入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动切换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相模块包括第七电阻和第一三极管;
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为所述反相模块的第一使能信号输入端;
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源地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为所述反相模块的第二使能信号输出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动切换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源转换模块包括第四电阻、第二场效应管、第一直流转换芯片、第三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以及第一电感;
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共同构成为所述第二电源转换模块的第二使能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共同构成为所述第二电源转换模块的直流电源输入端;
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直流转换芯片的输入电源端以及所述第一直流转换芯片的使能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与电源地连接;
所述第一直流转换芯片的自升压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直流转换芯片的转换端和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直流转换芯片的反馈输入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直流转换芯片的偏置端和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电源地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一直流转换芯片的电源端与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直流转换芯片的频率端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直流转换芯片的软启动端与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与电源地连接,所述第一直流转换芯片的地端与电源地连接;
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共同构成为所述第二电源转换模块的供电电源输出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动切换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模块包括第三场效应管和第五电容;
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为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的供电电源输入端;
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为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的待机电源输入端;
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为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的供电电源输出端;
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与电源地连接。
9.一种智能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锁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联动切换电源装置。
CN201920729257.9U 2019-05-20 2019-05-20 一种联动切换电源装置及智能锁 Active CN2098969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29257.9U CN209896910U (zh) 2019-05-20 2019-05-20 一种联动切换电源装置及智能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29257.9U CN209896910U (zh) 2019-05-20 2019-05-20 一种联动切换电源装置及智能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96910U true CN209896910U (zh) 2020-01-03

Family

ID=69020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29257.9U Active CN209896910U (zh) 2019-05-20 2019-05-20 一种联动切换电源装置及智能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9691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04653A (zh) * 2022-02-18 2022-03-18 深圳市创芯微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零功耗线性充电电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04653A (zh) * 2022-02-18 2022-03-18 深圳市创芯微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零功耗线性充电电路
CN114204653B (zh) * 2022-02-18 2022-07-19 深圳市创芯微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零功耗线性充电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562949U (zh) 变换器和dc-dc变换器
CN1983780B (zh) 具有升压dc-dc变换器的电子设备
US6310466B1 (en) Synchronous CMOS rectifying circuit for step-up devices
CN111864833A (zh) 一种通过usb接口唤醒的低功耗开机电路及供电装置
CN110071630A (zh) 一种无缝切换降压和直通工作模式的转换电路及实现方法
CN209896910U (zh) 一种联动切换电源装置及智能锁
JP2013192443A (ja) 電源管理回路及び電源管理回路を備える電子デバイス
CN210573309U (zh) 一种多电源系统上下电时序控制电路
CN113162387A (zh) 一种低功耗的电源启停电路
CN110570644B (zh) 遥控装置
CN108111031B (zh) 非隔离式的单芯片ac/dc开关电源控制电路
CN216290694U (zh) 一种掉电保持装置
CN110048607A (zh) 一种无缝切换升压和直通工作模式的转换电路及实现方法
WO2019015205A1 (zh) 一种转换器及其降压方法、电子设备
CN212231150U (zh) 一种微能量采集芯片、电路及设备
CN210985717U (zh) 具有整流和功率因数校正复用功能的充电电路及充电器
CN210404738U (zh) 直流输入防反接保护电路
CN107134922B (zh) 一种仪用电源的转换电路
CN106685203B (zh) 一种过流关机保护的Buck变换器
CN112018863A (zh) 供电调整电路和供电装置
CN111399617A (zh) 供电控制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048055A (zh) 显示器及显示器待机功耗控制方法
Shirmohammadli et al. An efficient CMOS LDO-assisted DC/DC buck regulator
CN214703756U (zh) 待机低功耗电路和地面站
CN104092376A (zh) 一种新型直流多级降压稳压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32, Pingshan Industrial Road, Tangxia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3710

Patentee after: Entropy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23710 26 Pingshan 188 Industrial Avenue, Tangxia Town, Donggua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Zhongkong Smart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