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95914U -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及无线充电线圈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及无线充电线圈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95914U
CN209895914U CN201920927708.XU CN201920927708U CN209895914U CN 209895914 U CN209895914 U CN 209895914U CN 201920927708 U CN201920927708 U CN 201920927708U CN 209895914 U CN209895914 U CN 2098959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harging
charging coil
conductive circuit
spiral groove
condu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2770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麟跃
基亮亮
周小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Weiyeda Technology Co ltd
Su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WEIYEDA TOUCH TECHNOLOGY Co Ltd
S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WEIYEDA TOUCH TECHNOLOGY Co Ltd, Su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UZHOU WEIYEDA TOUC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92770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959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959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959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包括:包括基底、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第一UV光胶层和第一导电电路,所述第一UV光胶层设有第一螺旋凹槽,所述第一导电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旋凹槽内。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组,包括连接层、第一无线充电线圈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所述第一线充电线圈设置在所述连接层一侧的表面,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上或所述连接层另一层的表面,其中,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为上述无线充电线圈。通过上述结构,使无线充电线圈抗弯折能力强,不易损坏。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及无线充电线圈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及无线充电线圈组。
背景技术
随着各类电子产品普及率的不断提高,用户对电子产品的充电需求也越来越高,无线充电技术凭借其更加便利的特点逐渐成为对电子产品进行充电的新趋势。无线充电技术要求电子产品中设置有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用于接收无线充电器上无线充电发射线圈所产生的电磁波,从而进行充电。
因此,线圈是实现无线充电技术的关键性部件。然而,目前的电子产品都在朝着更轻更薄的方向发展,因此对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整体厚度是有限制的,使得线圈层的厚度减小,线圈的通流能力减弱,导致充电的效率减低,影响用户体验。
在现有专利CN109346313A,一种无线充电线圈模组及其制造方法中,通过溅射、旋涂、电镀的方法达到最大限度的增加线圈层的厚度,有效地解决了线圈通流能力以及充电效率这一问题。
众所周知,溅射时,气体被电离之后,气体离子在电场作用下飞向接阴极的靶材,电子则飞向接地基片。这样在低电压和低气压下,产生的离子数目少,靶材溅射效率低;而在高电压和高气压下,尽管可以产生较多的离子,但飞向基片的电子携带的能量高,容易使基片发热甚至发生二次溅射,影响制膜质量。另外,靶材原子在飞向基片的过程中与气体分子的碰撞几率也大为增加,因而被散射到整个基片,既会造成靶材浪费。
而电镀需要一个向电镀槽供电的低压大电流电源以及由电镀液、待镀零件(阴极)和阳极构成的电解装置。其中电镀液成分视镀层不同而不同,但均含有提供金属离子的主盐,能络合主盐中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的络合剂,用于稳定溶液酸碱度的缓冲剂,阳极活化剂和特殊添加物(如光亮剂、晶粒细化剂、整平剂、润湿剂、应力消除剂和抑雾剂等)。电镀过程是镀液中的金属离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经电极反应还原成金属原子,并在阴极上进行金属沉积的过程。因此,这是一个包括液相传质、电化学反应和电结晶等步骤的金属电沉积过程。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污染环境,为此国家环保总局提出和组织制订电镀行业清洁生产标准HJ/T314-2006。
同时,由于线芯直径在微米量级,因此抗弯折能力差,易损坏。
前面的叙述在于提供一般的背景信息,并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弯折能力强的无线充电线圈及无线充电线圈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组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
包括基底、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第一UV光胶层和第一导电电路,所述第一UV光胶层设有第一螺旋凹槽,所述第一导电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旋凹槽内。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一螺旋凹槽的深度为5~30um,宽度为5~30u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层、第一无线充电线圈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设置在所述连接层一侧的表面,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上,其中,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为如上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包括设有第二螺旋凹槽的第二UV光胶层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旋凹槽内的第二导电电路,所述第二UV光胶层设有通孔和第一导电连接线,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线设置在所述通孔内,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线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电路和第一导电电路。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二螺旋凹槽的深度为5~30um,宽度为5~30u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组,包括连接层、第一无线充电线圈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设置在所述连接层一侧的表面,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设置在所述连接层的另一侧表面,其中,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为如上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层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和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均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连接孔内设有贯穿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连接孔的第二导电连接线,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线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电路和所述第二导电电路。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层设有连接孔、设置在所述连接孔内的第三导电连接线,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包括基底、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第二UV光胶层和第二导电电路,所述第二UV光胶层设有第二螺旋凹槽,所述第二导电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旋凹槽内,所述第二导电电路、所述第一导电电路均与所述连接层的表面贴合,所述第三导电连接线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电路和所述第二导电电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及无线充电线圈组,通过将导电电路设置在螺旋凹槽内,使无线充电线圈抗弯折能力强,不易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无线充电线圈的制作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无线充电线圈的制作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无线充电线圈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无线充电线圈组的制作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无线充电线圈组的制作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无线充电线圈组的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无线充电线圈组的制作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无线充电线圈组的制作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无线充电线圈组的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无线充电线圈组的结构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无线充电线圈组的制作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请参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
S1:提供一基板;
S2:在基板上涂布一层UV光胶,形成第一UV光胶层;
S3:在第一UV光胶层上生成第一螺旋凹槽;
S4:在第一螺旋凹槽内填充导电材料,形成第一导电电路。
在形成第一螺旋凹槽步骤中,利用模具在第一UV光胶层上进行压印,形成第一螺旋凹槽215。第一螺旋凹槽215为按照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的方向一圈一圈绕制而成的螺旋状;第一螺旋凹槽215包括M圈,M为大于1的整数。
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螺旋凹槽215通过显影蚀刻在UV光胶上形成。
填充导电材料时,导电材料采用刮涂的方式填满整个第一螺旋凹槽215,使第一导电电路23的形状随形于第一螺旋凹槽215。其中,第一导电电路23的首端为螺旋形状最外圈的端部,第一导电电路23的末端为螺旋形状最内圈的端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包括基底1、设置在基底1上的第一UV光胶层21和第一导电电路23。第一UV光胶层21设有第一螺旋凹槽215,第一导电电路23设置在第一螺旋凹槽215内。
本实施例无线充电线圈采用上述方法制得。
第一导电电路23的材质为石墨烯、ITO、AZO、TCO、Cu、Ag、Al、Ni、Fe及其合金中的一种。第一导电电路23的首端231为螺旋形状最外圈的端部,第一导电电路23的末端232为螺旋形状的最内圈的端部。
第一实施例
请参考图4至图6,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组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
S5:采用上述方法制作第一无线充电线圈;
S6:制作第二无线充电导电线圈,包括:在第一无线充电线圈上涂布一层UV光胶,形成第二UV光胶层31;在第二UV光胶层31上形成第二螺旋凹槽315;在第二螺旋凹槽315内填充导电材料,形成第二导电电路33,第一导电电路23与第二导电电路33连通。
本实施例通过在无线充电线圈上涂布UV光胶形成UV光胶层,在整体厚度是有限制的情况下,有效地增大了导电电路的厚度,增强了导电电路的通流能力,从而增强了充电的效率。
在形成第二螺旋凹槽315步骤中,利用模具在UV光胶层上进行压印,形成第二螺旋凹槽315。第二螺旋凹槽315为按照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的方向一圈一圈绕制而成的螺旋状;第二螺旋凹槽315包括N圈,N为大于1的整数。其中,第二螺旋凹槽315的首端为螺旋形状最外圈的端部,第二螺旋凹槽315的末端为螺旋形状的最内圈的端部;第二螺旋凹槽315为矩形或类矩形或梯形或类梯形或三角形或类三角形或其它形状中的一种。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旋凹槽215与第二螺旋凹槽315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螺旋凹槽215与第二螺旋凹槽315的形状和大小可以都不相同或其中一项不同。
在形成第二螺旋凹槽315后,还包括:在第二螺旋凹槽315的首端或末端打孔,形成连通第二UV光胶层31两侧表面的第一通孔51。具体地,在第二螺旋凹槽315的末端打一通孔。
在填充导电材料的步骤中,将导电材料采用刮涂的方式填满整个第二螺旋凹槽315,使第二导电电路33的形状随形于第二螺旋凹槽315。其中,在第二螺旋凹槽315内填充导电材料时,其中部分导电材料填充至第一通孔51内形成第一导电连接线71。第一导电连接线71分别连接第一导电电路23和第二导电电路33,从而使第二无线充电线圈与第一无线充电线圈能实现导通。
请参考图4至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组,包括连接层、第一无线充电线圈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第一无线充电线圈设置在连接层一侧的表面,第二无线充电线圈设置在第一无线充电线圈上。其中,第一无线充电线圈为上述无线充电线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UV光胶层21的厚度略大于第一螺旋凹槽215的深度;第一螺旋凹槽215深度为5~30um,宽度为5~30um。
第一导电电路23的材质为石墨烯、ITO、AZO、TCO、Cu、Ag、Al、Ni、Fe及其合金中的一种。
第二无线充电线圈包括第二UV光胶层31和第二导电电路33,第二导电电路33设置在第二UV光胶层31内。
第二UV光胶层31设置在第一导电电路23上。第二UV光胶层31设有第二螺旋凹槽315,第二螺旋凹槽315按照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的方向一圈一圈绕制而成的螺旋状。其中,第二螺旋凹槽315的首端为螺旋形状最外圈的端部,第二螺旋凹槽315的末端为螺旋形状的最内圈的端部。第二螺旋凹槽315的首端或末端设有第一通孔51和第一导电电路23,第一导电电路23设置在第一通孔51内,且第一导电电路23分别连接第二导电电路33和第一导电电路23,以实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导通。具体地,第一通孔51设置在第二螺旋凹槽315的末端。
第二导电电路33嵌入第二螺旋凹槽315内,且第二导电电路33随形于第二螺旋凹槽315。第二导电电路33的材质为石墨烯、ITO、AZO、TCO、Cu、Ag、Al、Ni、Fe及其合金中的一种。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UV光胶层31的厚度略大于第二螺旋凹槽315的深度。具体地,第二螺旋凹槽315深度为5~30um,宽度为5~30um。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旋凹槽215的形状和第二螺旋凹槽315的形状相同。
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螺旋凹槽215的形状和第二螺旋凹槽315的形状不同。
第二实施例
请参考图7至图9,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组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
S7:采用上述方法制作多个无线充电线圈;
S8:提供一连接层;
S9:贴合步骤,将多个无线充电线圈贴合在连接层的两侧,并将相邻的2个无线充电线圈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层6设有连接孔。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无线充电线圈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在其它实施例中,多个无线充电线圈的形状和大小可以都不相同或其中一项不同。
在贴合两个无线充电线圈后,在第一无线充电线圈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上打孔,形成与连接孔62连通的第二通孔52。将导电材料填充至第二通孔52和连接孔62中,形成连通第一无线充电线圈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的第二导电连接线72。
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只在第一无线充电线圈或第二无线充电线圈上打孔。
在后续贴合过程中:在前一无线充电线圈上贴合一个无线充电线圈,在贴合的后一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后进行打孔,形成第二通孔52,第二通孔52未穿过前一贴合的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在打孔后,还包括在第二通孔52中填充导电材料,以使相邻的2个无线充电线圈导通。由于涂布UV光胶形成UV光胶层的过程中,UV光胶层可能会产生气泡,从而使相邻的2个无线充电线圈之间产生短路现象,降低了产品的良品率;而本实施例中的每一无线充电线圈都具有基板,因此,后续贴合的无线充电线圈之间的绝缘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组,包括连接层6、第一无线充电线圈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第一无线充电线圈设置在连接层6一侧的表面,第二无线充电线圈设置在连接层6的另一侧表面。其中,第一无线充电线圈为上述无线充电线圈。
连接层6的材质为PET或PC。连接层6设有连接孔6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UV光胶层21的厚度略大于第一螺旋凹槽215的深度;第一螺旋凹槽215深度为5~30um,宽度为5~30um。
第一导电电路23的材质为石墨烯、ITO、AZO、TCO、Cu、Ag、Al、Ni、Fe及其合金中的一种。第一导电电路23贴合在连接层6一侧的表面上。第一导电电路23的末端连接第二导电连接线72的一端。
第二无线充电线圈包括基底1、设置在所述基底1上的第二UV光胶层31和第二导电电路33。第二UV光胶层设有第二螺旋凹槽315;第二螺旋凹槽315按照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的方向一圈一圈绕制而成的螺旋状。其中,第二螺旋凹槽315的首端为螺旋形状最外圈的端部,第二螺旋凹槽315的末端为螺旋形状的最内圈的端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UV光胶层31的厚度略大于第二螺旋凹槽315的深度。具体地,第二螺旋凹槽315深度为5~30um,宽度为5~30um。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旋凹槽215的形状和第二螺旋凹槽315的形状相同。
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螺旋凹槽215的形状和第二螺旋凹槽315的形状不同。
第二导电电路33嵌入第二螺旋凹槽315内,且第二导电电路33随形于第二螺旋凹槽315。第二导电电路33的材质为石墨烯、ITO、AZO、TCO、Cu、Ag、Al、Ni、Fe及其合金中的一种。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无线充电线圈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均设有第二通孔52。第二通孔52和连接孔62内设有贯穿第二通孔52和连接孔62的第二导电连接线72;第二导电连接线72分别连接第一导电电路23和所述第二导电电路33。具体地,第二通孔52设置在第一导电电路23和第二导电电路33的末端。
第三实施例
请参图10和图11,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组的制作方法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电路23与连接层6一侧的表面贴合,第二导电电路33与连接层6另一侧的表面贴合。
针对本实施例,在贴合步骤中,将多个无线充电线圈的其中两个分别贴合在连接层6的两侧表面,形成第一无线充电线圈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
具体步骤为,先将第一无线充电线圈贴合在连接层6其中一侧的表面后,具体地为第一导电电路23与连接层6一侧的表面贴合;在连接孔62中填充导电材料形成第三导电连接线73;然后在连接层6另一侧的表面贴合第二无线充电线圈,具体为第二导电电路33与连接层6另一侧的表面贴合;从而使第二导电电路33分别连接第一导电电路23和第二导电电路33,以实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连通。在此步骤中无需打孔,但需要注意的是,用于贴合的胶水不能涂覆在连接孔62的周围或覆盖连接孔62,以防止第三导电连接线73与第一导电电路23或/和第二导电电路33形成断路。
根据需要,如在贴合第一无线充电线圈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后,还需继续贴合,可以再以同样的方式贴合后续无线充电线圈,并进行打孔,再填充导电材料,以使相邻的2个无线充电线圈导通。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组采用上述方法制成,因此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连接层6设有第三导电连接线73,第二导电电路33、第一导电电路23均与连接层6的表面贴合,第三导电连接线72分别连接第一导电电路23和第二导电电路33。
在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会夸大层和区域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应当理解的是,当元件例如层、区域或基板被称作“形成在”、“设置在”或“位于”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设置在所述另一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形成在”或“直接设置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在本文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本文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描述方便,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元件的序列形容词“第一”、“第二”等仅仅是为了区别属性类似的元件,并不意味着这样描述的元件必须依照给定的顺序,或者时间、空间、等级或其它的限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第一UV光胶层和第一导电电路,所述第一UV光胶层设有第一螺旋凹槽,所述第一导电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旋凹槽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第一螺旋凹槽的深度为5~30um,宽度为5~30um。
3.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层、第一无线充电线圈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设置在所述连接层一侧的表面,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上,其中,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为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包括设有第二螺旋凹槽的第二UV光胶层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旋凹槽内的第二导电电路,所述第二UV光胶层设有通孔和第一导电连接线,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线设置在所述通孔内,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线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电路和第一导电电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组,其特征在于,第二螺旋凹槽的深度为5~30um,宽度为5~30um。
6.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层、第一无线充电线圈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设置在所述连接层一侧的表面,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设置在所述连接层的另一侧表面,其中,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为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层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和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均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连接孔内设有贯穿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连接孔的第二导电连接线,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线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电路和所述第二导电电路。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层设有连接孔、设置在所述连接孔内的第三导电连接线,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包括基底、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第二UV光胶层和第二导电电路,所述第二UV光胶层设有第二螺旋凹槽,所述第二导电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旋凹槽内,所述第二导电电路、所述第一导电电路均与所述连接层的表面贴合,所述第三导电连接线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电路和所述第二导电电路。
CN201920927708.XU 2019-06-19 2019-06-19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及无线充电线圈组 Active CN2098959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27708.XU CN209895914U (zh) 2019-06-19 2019-06-19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及无线充电线圈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27708.XU CN209895914U (zh) 2019-06-19 2019-06-19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及无线充电线圈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95914U true CN209895914U (zh) 2020-01-03

Family

ID=69001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27708.XU Active CN209895914U (zh) 2019-06-19 2019-06-19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及无线充电线圈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959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31239A (zh) * 2020-04-20 2020-07-17 蓝沛光线(上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31239A (zh) * 2020-04-20 2020-07-17 蓝沛光线(上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16574B1 (ko) 애노드 전극
US9516150B2 (en) Cover for electronic device, antenna assembly,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2904619B1 (en) Electromagnetic booster for wireless chargin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3879119B (zh) 印刷电路板、高填充性电磁屏蔽膜及其制造方法
KR101377210B1 (ko) 전기 도금을 이용한 다공성 박막의 제조방법
US20120205146A1 (en) Heat-resistant copper foil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circuit board, and copper-clad laminat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CN101950816A (zh) 一种方形动力锂离子电池电芯及其制作方法
CN110165279A (zh) 一种二次电池
US11133125B2 (en)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9195326A (zh) 一种手机无线充电用柔性线路板制作方法
CN209895914U (zh)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及无线充电线圈组
CN205304413U (zh) 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端
CN105429309A (zh) 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端及其制造方法
JP2005353384A (ja) キャリア箔付金属箔及びそのキャリア箔付金属箔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キャリア箔付金属箔を用いた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の集電体
CN112117120A (zh) 无线充电线圈、无线充电线圈的制作方法及其应用
US8191239B2 (en) Method for fabrication conductive winding structure
CN219575722U (zh) 全极耳卷芯和其锂离子电池
CN113875059A (zh) 电芯结构及电池
JP4948656B2 (ja) 二次電池集電体用穴あき粗化処理銅箔、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負極電極
CN111934026B (zh) 电芯结构及电化学装置
WO2021195926A1 (zh) 电芯结构及电池
CN109411223B (zh) 一种高频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CN113924679A (zh) 电芯结构及电池
CN208045632U (zh) 一种电芯、电池以及电子装置
CN106159423B (zh) 一种一体化抗干扰封闭电线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68 Xinchang Road,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Weiyeda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SOOCHOW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No.68 Xinchang Road,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IVTOUCH Co.,Ltd.

Patentee before: SOOCHOW University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