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80985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80985U
CN209880985U CN201920600082.1U CN201920600082U CN209880985U CN 209880985 U CN209880985 U CN 209880985U CN 201920600082 U CN201920600082 U CN 201920600082U CN 209880985 U CN209880985 U CN 2098809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base
elastic arm
electrical connector
downwar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0008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毛宁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Jiahua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Jiahu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Jiahua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Jiahu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60008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809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809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809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静端子和动端子及固持于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外壳,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筒状部,基座内设置有收容空间,筒状部设置有穿孔,穿孔与收容空间相连通且连接处界定为一对接空间,动端子的弹性地接部向上抵接于静端子的被抵接部的下端,弹性抵接部包括第一弹性臂、第二弹性臂、形成于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的连接处的顶端的接触点、及自第二弹性臂末端延伸的自由端及在自由端与第二弹性臂的连接处的底端形成滑动部,当弹性抵接部被向下抵压时,弹性抵接部向下弹性形变而令滑动部在凹槽滑动,接触点与被抵接部的下端分离。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具有更好结构稳定性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013年11月13日公开的中国台湾新型第CN103390842A号发明专利申请揭示了一种带开关的同轴连接器,其设置有静止的第一端子和可弹性形变的第二端子,在初始状态时,第二端子向上抵接在第一端子下端,当同轴插头向下抵压第二端子时,第二端子向下弹性形变而与第一端子断开连接,但是由于第二端子的自由端未设置任何可以支撑第二端子的结构,容易出现第二端子过度形变而无法回弹,不利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接触稳定性。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具有更好结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静端子和动端子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自所述基座上表面向上延伸形成的筒状部,所述基座内设置有贯穿所述基座的收容空间,所述筒状部设置有上下贯穿所述筒状部的穿孔,所述穿孔与所述收容空间相连通,所述穿孔与所述收容空间的连接处界定为一对接空间,所述静端子和动端子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静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基座内的第一主体部、第一限位部及凸伸至所述对接空间内的被抵接部,所述动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基座内的第二主体部、第二限位部及悬设于所述对接空间内的弹性抵接部,所述弹性抵接部形成接触点,所述接触点向上抵接于所述被抵接部的下端,当所述弹性抵接部被向下抵压时,所述弹性抵接部向下弹性形变而令所述接触点与所述被抵接部的下端分离,所述被抵接部与第一主体部之间位置形成镂空部,所述弹性抵接部的自由端与所述镂空部对应设置。
进一步,所述收容空间于所述基座内形成位于底端的凹槽,所述弹性抵接部包括自所述第二主体部斜向上延伸的第一弹性臂及自所述第一弹性臂末端斜向下延伸的第二弹性臂,所述接触点由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的连接处的顶端形成,所述弹性抵接部的自由端由第二弹性臂末端进一步延伸形成。
进一步,所述被抵接部包括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第一段部及连接两个所述第一段部的末端且水平设置的第二段部,两个所述第一段部与所述第二段部之间形成所述镂空部,所述自由端与所述镂空部对应设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主体部呈“H”状,所述第一主体部包括第一纵梁及分别在所述第一纵梁两端延伸的两个第一横梁,所述两个第一横梁的外边缘均设置有第一卡持勾。
进一步,所述静端子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第一横梁之间,所述第一限位部相对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向下凹设。
进一步,当所述弹性抵接部被向下抵压而弹性形变时,所述自由端及第二弹性臂穿过所述镂空部。
进一步,所述第二主体部呈“H”状,所述第二主体部包括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纵梁及分别在所述第二纵梁前后两端横向延伸的两个第二横梁,所述两个第二横梁的外边缘均设置有第二卡持勾。
进一步,所述动端子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第二横梁之间,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对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向下凹设。
进一步,所述收容空间分别在所述基座的两个侧壁形成两个开口,各所述开口分别于所述基座两侧的下端形成有两个凹口,所述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分别卡持于两个所述凹口。
进一步,所述金属外壳包括主板部、自所述主板部的上表面向上延伸形成的套筒部及自所述主板部侧边缘向下弯折延伸的夹持部,所述套筒部具有上下贯穿所述套筒部及主板部的安装孔,所述筒状部位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夹持部夹持所述基座的下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所述弹性抵持部在被下压时,所述滑动部抵压于所述凹槽,可以向上支持所述弹性抵持部,防止所述弹性抵持部过度弹性形变而损坏;更由于所述滑动部可以在所述凹槽滑动,以使所述弹性抵持部可以均匀的向下弹性形变,避免所述弹性抵持部弹性变形过快而受损;更由于所述被抵持部具有镂空部,可供所述弹性抵持部的一部分穿过,以方便所述滑动部滑动,以令所述电连接器整体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保证所述静端子和动端子的接触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是图5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静端子和动端子的立体图。
图8是图7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图。
图9是图1沿A-A线看的剖视图。
图10是图9中的动端子被检测探针向下抵压时的剖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电连接器 100 绝缘本体 1
基座 11 收容空间 12
凹槽 13 开口 14
凹口 15 筒状部 16
穿孔 17 对接空间 18
静端子 2 第一主体部 21
第一纵梁 22 第一横梁 23
第一卡持勾 24 第一限位部 25
被抵持部 26 第一段部 27
第二段部 28 镂空部 29
动端子 3 第二主体部 31
第二纵梁 311 第二横梁 312
第二卡持勾 313 第二限位部 314
弹性抵持部 32 第一弹性臂 33
接触点 34 第二弹性臂 35
滑动部 36 自由端 37
金属外壳 4 主板部 41
套筒部 42 安装孔 43
夹持部 44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0介绍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 11、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静端子2和动端子3、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金属外壳4。
请参照图1至图10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座11及自所述基座11上表面向上延伸形成的筒状部16。请参照图9所示,所述基座11内横向设置贯穿所述基座11的收容空间12,并分别在所述基座11的左右两个侧壁形成两个开口14。各所述开口14分别于所述基座11两侧的下端形成有两个凹口15。所述筒状部16 设置有上下贯穿所述筒状部16的穿孔17。所述穿孔17与所述收容空间12相连通。所述穿孔17与所述收容空间12的连接处界定为一对接空间18。所述收容空间12于所述基座11内形成位于底端的凹槽13。
请参照图7及图8所示,所述静端子2包括呈“H”状的第一主体部21、与所述第一主体部21连接的被抵持部26及第一限位部25。所述第一主体部21包括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纵梁22及分别在所述第一纵梁22前后两端横向延伸的两个第一横梁23。所述两个第一横梁23的外边缘均设置有第一卡持勾24。所述第一限位部25为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限位部25的前后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第一横梁23之间。所述第一限位部25相对于所述第一主体部21向下凹设。所述被抵持部26自所述第一纵梁22的内侧边缘延伸形成。所述被抵持部26包括自所述第一纵梁22斜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第一段部27及连接两个所述第一段部 27的自由端37且水平设置的第二段部28。两个所述第一段部27与所述第二段部 28之间形成一镂空部29。
请参照图7及图8所示,所述动端子3包括呈“H”状的第二主体部31、与所述第二主体部31连接的弹性抵持部32及第二限位部314。所述第二主体部31 包括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纵梁311及分别在所述第二纵梁311前后两端横向延伸的两个第二横梁312。所述两个第二横梁312的外边缘均设置有第二卡持勾 313。所述第二限位部314为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限位部314的前后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第二横梁312之间。所述第二限位部314相对于所述第二主体部31向下凹设。所述弹性抵持部32包括自所述第二纵梁311的内侧边缘斜向上延伸的第一弹性臂33、自所述弹性部末端斜向下延伸的第二弹性臂35、形成于所述第一弹性臂33与第二弹性臂35的连接处的顶端的接触点34及自所述第二弹性臂35末端斜向上延伸的自由端37。所述自由端37与所述第二弹性臂35的连接处的底端形成滑动部36。
请参照图1至图6、图9及图10所示,所述金属外壳4包括主板部41、自所述主板部41的上表面向上延伸形成的套筒部42及自所述主板部41侧边缘向下弯折延伸的夹持部44。所述套筒部42具有上下贯穿所述套筒部42及主板部41的安装孔43。
在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静端子2和动端子3分别自所述基座11两侧的开口14插设固定于所述收容空间12内。为清楚表达所述静端子2和动端子3的位置关系,令所述静端子2自所述基座11的右侧开口14插入,令所述动端子3自所述基座11的左侧开口14插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静端子2和动端子3的位置关系可以互换,在此不做限定。所述静端子2和动端子3的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314用于焊接至对接电路板。所述第一卡持勾24和第二卡持勾313于所述收容空间12内卡持所述基座11以达到固定所述静端子2和动端子3的目的。
所述静端子2的被抵持部26及所述动端子3的弹性抵持部32均悬设于所述对接空间18内。所述弹性抵持部32位于所述被抵持部26的下方。无论在初始的静止状态,还是在所述动端子3被向下抵压时,所述静端子2均保持不动。在初始的静止状态时,所述弹性抵持部32弹性向上令所述接触点34向上抵持于所述被抵持部26的第二段部28的下表面。所述动端子3的第二弹性臂35及自由端37 与所述被抵持部26的镂空部29对应设置且横向穿过所述镂空部29。所述弹性抵持部32位于所述穿孔17的正下方。所述金属外壳4自上而下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所述筒状部16位于所述安装孔43内。所述夹持部44夹持所述基座11的下端以整体固定。
所述在使用过程中,检测探针从所述穿孔17向下插入,当所述弹性抵持部 32被所述检测探针向下抵压时,所述弹性抵持部32整体向下弹性形变以使所述接触点34向下而与所述被抵持部26分离,进而促使检测探针与所述动端子3导通。当所述弹性抵持部32向下弹性形变时,所述滑动部36向下抵压于所述收容空间12内的向下凹陷而形成台阶状的凹槽13上。随着所述弹性抵持部32向下弹性形变的程度逐渐加大,所述滑动部36则在所述凹槽13上横向滑动,此时,所述自由端37及第二弹性臂35横向穿过所述镂空部29且不与所述镂空部29接触。在所述电连接器100的使用过程中,所述动端子3除所述接触点34外的其他部分均不会与所述静端子2的任何部分相接处。当所述检测探针移除后,所述弹性抵持部32向上回弹以恢复到初始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所述弹性抵持部32 在被下压时,所述滑动部36抵压于所述凹槽13,可以向上支持所述弹性抵持部 32,防止所述弹性抵持部32过度弹性形变而损坏;更由于所述滑动部36可以在所述凹槽13滑动,以使所述弹性抵持部32可以均匀的向下弹性形变,避免所述弹性抵持部32弹性变形过快而受损;更由于所述被抵持部26具有镂空部29,可供所述弹性抵持部32的一部分穿过,以方便所述滑动部36滑动,以令所述电连接器100整体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保证所述静端子2和动端子3的接触稳定。由于凹槽13相对位置更低,可以减少动端子3整体的上下弹性形变的程度,有效防止动端子3过度形变而受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静端子和动端子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自所述基座上表面向上延伸形成的筒状部,所述基座内设置有贯穿所述基座的收容空间,所述筒状部设置有上下贯穿所述筒状部的穿孔,所述穿孔与所述收容空间相连通,所述穿孔与所述收容空间的连接处界定为一对接空间,所述静端子和动端子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静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基座内的第一主体部、第一限位部及凸伸至所述对接空间内的被抵接部,所述动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基座内的第二主体部、第二限位部及悬设于所述对接空间内的弹性抵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抵接部形成接触点,所述接触点向上抵接于所述被抵接部的下端,当所述弹性抵接部被向下抵压时,所述弹性抵接部向下弹性形变而令所述接触点与所述被抵接部的下端分离,所述被抵接部与第一主体部之间位置形成镂空部,所述弹性抵接部的自由端与所述镂空部对应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空间于所述基座内形成位于底端的凹槽,所述弹性抵接部包括自所述第二主体部斜向上延伸的第一弹性臂及自所述第一弹性臂末端斜向下延伸的第二弹性臂,所述接触点由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的连接处的顶端形成,所述弹性抵接部的自由端由第二弹性臂末端进一步延伸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抵接部包括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第一段部及连接两个所述第一段部的末端且水平设置的第二段部,两个所述第一段部与所述第二段部之间形成所述镂空部,所述自由端与所述镂空部对应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呈“H”状,所述第一主体部包括第一纵梁及分别在所述第一纵梁两端延伸的两个第一横梁,所述两个第一横梁的外边缘均设置有第一卡持勾。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端子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第一横梁之间,所述第一限位部相对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向下凹设。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弹性抵接部被向下抵压而弹性形变时,所述自由端及第二弹性臂穿过所述镂空部。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呈“H”状,所述第二主体部包括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纵梁及分别在所述第二纵梁前后两端横向延伸的两个第二横梁,所述两个第二横梁的外边缘均设置有第二卡持勾。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端子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第二横梁之间,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对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向下凹设。
9.如权利要求5或者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空间分别在所述基座的两个侧壁形成两个开口,各所述开口分别于所述基座两侧的下端形成有两个凹口,所述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分别卡持于两个所述凹口。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壳包括主板部、自所述主板部的上表面向上延伸形成的套筒部及自所述主板部侧边缘向下弯折延伸的夹持部,所述套筒部具有上下贯穿所述套筒部及主板部的安装孔,所述筒状部位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夹持部夹持所述基座的下端。
CN201920600082.1U 2019-04-28 2019-04-28 电连接器 Active CN2098809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00082.1U CN209880985U (zh) 2019-04-28 2019-04-28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00082.1U CN209880985U (zh) 2019-04-28 2019-04-28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80985U true CN209880985U (zh) 2019-12-31

Family

ID=68962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00082.1U Active CN209880985U (zh) 2019-04-28 2019-04-28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809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50757A (zh) * 2019-04-28 2019-06-28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50757A (zh) * 2019-04-28 2019-06-28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9950757B (zh) * 2019-04-28 2024-03-15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71337B2 (en) Connector
CN109301546B (zh) 电连接器
CN216354865U (zh) 电连接器
CN109802258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CN112103681B (zh) 电连接器
CN110098505B (zh) 电连接器与连接器组件
CN108832335B (zh) 电连接器
CN109193216B (zh) 电连接器及其电连接器组合
CN109411934B (zh) 电连接器
CN209880985U (zh) 电连接器
CN210182644U (zh) 电连接器
CN110061391B (zh) 电连接器
CN208706925U (zh) 电连接器
CN201185294Y (zh) 电池连接器
CN109950757B (zh) 电连接器
CN202042663U (zh) 连接器的端子
CN109193192B (zh) 电连接器
CN211376973U (zh) 电连接器
CN109193223B (zh) 电连接器
CN109088195B (zh) 二合一usb连接器
CN110808489A (zh)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对接连接器组件
CN216354880U (zh) 电连接器
CN209860204U (zh) 电连接器
CN220628279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11320383U (zh) 端子组件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