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60805U - 导风装置、散热系统以及光伏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导风装置、散热系统以及光伏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60805U
CN209860805U CN201920211925.9U CN201920211925U CN209860805U CN 209860805 U CN209860805 U CN 209860805U CN 201920211925 U CN201920211925 U CN 201920211925U CN 209860805 U CN209860805 U CN 2098608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ipe body
heat dissipation
air guiding
gu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1192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金川
邓国顺
周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NOV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NOV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NOV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NOV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21192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608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608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6080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导风装置、散热系统以及光伏逆变器。该导风装置用于引导散热装置的散热气流经过光伏逆变装置,以对光伏逆变装置进行散热,其包括支撑板以及位于支撑板上的第一导风管体和第二导风管体,二者对应同一个散热装置,以将二者所对应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气流分流并引导至第一导风管体和第二导风管体中。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降低散热成本。

Description

导风装置、散热系统以及光伏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导风装置、散热系统以及光伏逆变器。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于光伏逆变器机柜散热部分的导风装置,通常一个风道对应一个诸如散热风扇等散热装置,用于引导散热气流对光伏逆变器进行散热。这就使得光伏逆变器的各个光伏逆变模块均需要对应一个散热装置以及散热风道,散热装置的使用数量较多,导致散热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导风装置、散热系统以及光伏逆变器,能够降低散热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导风装置,该导风装置用于引导散热装置的散热气流经过光伏逆变装置,以对光伏逆变装置进行散热,其包括支撑板以及位于支撑板上的第一导风管体和第二导风管体,二者对应同一个散热装置,以将二者所对应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气流分流并引导至第一导风管体和第二导风管体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风管体和第二导风管体的进气端、出气端分别用于设置散热装置、光伏逆变装置;第一导风管体中设置有连通其进气端、出气端的第一导风通道,第二导风管体中设置有连通其进气端、出气端的第二导风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的至少部分通道的横截面面积沿自二者进气端至出气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至少部分通道所对应的第一导风管体和第二导风管体相对的至少部分外壁之间的距离沿自二者进气端至出气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至少部分通道位于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的进气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的出气端分别包括第一通道出口和第二通道出口;其中,第一通道出口的面积大于第二通道出口的面积;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的第一通道出口同侧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风管体和第二导风管体组成导风管体组,导风装置包括多组导风管体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支撑板、第一导风管体以及第二导风管体由金属板制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散热系统,该散热系统包括散热装置以及如上述实施例所阐述的导风装置,散热装置位于导风装置的进气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伏逆变器,该光伏逆变器包括光伏逆变装置和如上述实施例所阐述的散热系统,光伏逆变装置和散热系统连接,散热系统用于对光伏逆变装置进行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风装置,该导风装置用于引导散热装置的散热气流经过光伏逆变装置,以对所述光伏逆变装置进行散热。具体地,该导风装置的第一导风管体和第二导风管体对应同一个散热装置,以将二者所对应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气流分流并引导至第一导风管体和第二导风管体中,进而引导至光伏逆变装置。代替传统设计中各导风管体均需要对应设计一个散热装置,如此一来,能够减少诸如散热风扇等散热装置的使用数量,进而降低散热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导风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导风装置与散热装置、光伏逆变装置的连接形式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导风装置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导风装置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导风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散热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光伏逆变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散热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导风装置,该导风装置用于引导散热装置的散热气流经过光伏逆变装置,以对光伏逆变装置进行散热,其包括支撑板以及位于支撑板上的第一导风管体和第二导风管体,二者对应同一个散热装置,以将二者所对应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气流分流并引导至第一导风管体和第二导风管体中。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离心风机是依靠输入的机械能,提高气体压力并排送气体的机械。根据动能转换为势能的原理,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将气体加速,然后减速、改变流向,使动能转换成势能(压力),进而排送气体。离心风机是一种从动的流体机械,其广泛用于工厂、矿井、隧道、冷却塔、车辆、船舶和建筑物的通风、排尘和冷却;锅炉和工业炉窑的通风和引风;空气调节设备和家用电器设备中的冷却和通风;谷物的烘干和选送;风洞风源和气垫船的充气和推进等。
光伏逆变器(PV inverter或solar inverter)可以将光伏(PV)太阳能板产生的可变直流电压转换为市电频率交流电(AC)的逆变器,可以反馈回商用输电系统,或是供离网的电网使用。光伏逆变器是光伏阵列系统中重要的系统平衡(BOS)之一,可以配合一般交流供电的设备使用。而光伏逆变器的光伏太阳能板吸收太阳能、以及进行直流电转换交流电的过程等工作内容存在大量产热的情况,这就要求光伏逆变器具备良好的散热效果。
有鉴于此,可以将离心风机应用于光伏逆变器机柜的散热中,以改善光伏逆变器的散热效果。通常,用于引导散热气流的导风风道的出气端会设置光伏逆变模块,而单风道设计的导风风道与散热风扇一一对应,致使各个光伏逆变模块均需要对应设计一个散热风扇对其散热,由此导致散热风扇的使用数量较多,散热成本较高。
请参阅图1-2,图1是本实用新型导风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导风装置与散热装置、光伏逆变装置的连接形式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风装置,以减少散热风扇的使用数量,进而降低散热成本。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在本实施例中,导风装置1用于引导散热装置2的散热气流经过光伏逆变装置3,以对光伏逆变装置3进行散热。散热装置2可以是诸如散热风扇、离心风机等散热用机械。光伏逆变装置3为光伏逆变器中吸收太阳能、进行直流电转换交流电的功能模块,其也是光伏逆变器工作产热的主要来源,因此光伏逆变装置3的散热效果极大程度上影响光伏逆变器的散热效果。
导风装置1包括支撑板11以及位于支撑板11上的第一导风管体12和第二导风管体13。第一导风管体12和第二导风管体13对应同一个散热装置2,将该散热装置2产生的散热气流分流,即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引导至第一导风管体12中,另一部分引导至第二导风管体13中,并分别引导至光伏逆变装置3,对第一导风管体12和第二导风管体13各自所对应的光伏逆变装置3进行散热(第一导风管体12和第二导风管体13所对应的光伏逆变装置3不同)。
在传统设计中,第一导风管体和第二导风管体需要分别设计一个散热装置,第一导风管体和第二导风管体引导各自所对应的散热装置产生的散热气流至光伏逆变装置进行散热。而本实施例所阐述的导风装置1,其第一导风管体12和第二导风管体13对应同一个散热装置2,将散热气流分流,以分别对第一导风管体12和第二导风管体13各自所对应的光伏逆变装置3进行散热,从而减少了散热装置2的使用数量,进而降低了散热成本。
第一导风管体12和第二导风管体13的进气端、出气端分别用于设置散热装置2、光伏逆变装置3。也就是说,散热装置2设置于第一导风管体12和第二导风管体13的进气端,散热装置2产生的散热气流经由第一导风管体12和第二导风管体13的进气端进入第一导风管体12和第二导风管体13中。第一导风管体12和第二导风管体13的出气端分别设置有各自所对应的光伏逆变装置3。
请参阅图2-3,图3是图1所示导风装置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第一导风管体12中设置有连通其进气端、出气端的第一导风通道14。第二导风管体13中设置有连通其进气端、出气端的第二导风通道15。第一导风通道14和第二导风通道15用于引导散热气流。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风管体12、第二导风管体13、第一导风通道14以及第二导风通道15的进气端位于相同侧且设置有散热装置2,第一导风管体12、第二导风管体13、第一导风通道14以及第二导风通道15的出气端位于相同侧且设置有光伏逆变装置3。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通道14和第二导风通道15的至少部分通道141、151的横截面面积沿自二者进气端至出气端的方向(即图3中箭头A所示方向)逐渐减小,即第一导风通道14和第二导风通道15的通道口径自二者进气端至出气端的方向逐渐减小。在引导散热气流的过程中,通道口径逐渐减少的该至少部分通道141、151内的散热气流其气体流速以及压力逐渐增大,使得引导至光伏逆变装置3的散热气流具备更大的流速以及气体压力,有助于改善光伏逆变装置3的散热效果。其中,第一导风通道14和第二导风通道15的横截面面积为垂直于自二者进气端至出气端的方向上的截面面积,即第一导风通道14和第二导风通道15的横截面面积为垂直于图3中箭头A所示方向的方向上的截面面积。
并且,第一导风通道14和第二导风通道15的至少部分通道141、151的横截面面积沿自二者进气端至出气端的方向逐渐减小,而不是直接骤减。第一导风通道14和第二导风通道15中气流的流速以及压力呈现逐渐变化的形式,能够避免突变所引起对第一导风管体12、第二导风管体13结构的较大强度的冲击,有利于保证第一导风管体12、第二导风管体13的结构稳定性。
图3展示了第一导风通道14和第二导风通道15的部分通道的横截面面积沿自二者进气端至出气端的方向逐渐减小的情况。当然,第一导风通道14和第二导风通道15的整个通道的横截面面积可以沿自二者进气端至出气端的方向(即图3中箭头A所示方向)逐渐减小,以进一步缓解气体流速以及压力的增大对第一导风管体12、第二导风管体13结构的冲击。
进一步地,通道口径减少的该至少部分通道141、151位于第一导风通道14和第二导风通道15的进气端,能够使得第一导风通道14和第二导风通道15的绝大部分通道的横截面面积处于减小的状态。在引导散热气流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气体在第一导风通道14和第二导风通道15中呈流速加快、压力(势能)增大的状态,使得引导至光伏逆变装置3的散热气流能够有效对光伏逆变装置3进行散热。
可选地,支撑板11、第一导风管体12以及第二导风管体13由金属薄板制成,采用钣金设计,使得导风装置1的制造过程简易,并且易于针对不同的离心风机设计相对应的尺寸规格,能够兼容多款离心风机。其中,钣金设计是一种加工工艺,可以将其定义为:钣金是针对金属薄板的一种综合冷加工工艺,包括剪、冲/切/复合、折、铆接、拼接、成型等。其显著的特征就是同一零件厚度一致。钣金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导电(能够用于电磁屏蔽)、成本低、大规模量产性能好等特点,在电子电器、通信、汽车工业、医疗器械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第一导风管体12和第二导风管体13为薄板结构,对应地,第一导风管体12、第二导风管体13对应上述至少部分通道141、151的管体口径同样沿自二者进气端至出气端的方向逐渐减小,使得第一导风通道14和第二导风通道15的至少部分通道141、151的横截面面积沿自二者进气端至出气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至少部分通道141、151所对应的第一导风管体12和第二导风管体13相对的至少部分外壁121、131之间的距离D沿自二者进气端至出气端的方向逐渐增大,使得第一导风通道14和第二导风通道15的至少部分通道141、151的横截面面积沿自二者进气端至出气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风管体和第二导风管体可以采用其他形式,使得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的上述至少部分通道的横截面面积沿自二者进气端至出气端的方向逐渐减小,在此不做限定。
请结合图4,图4是图1所示导风装置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通道14和第二导风通道15的出气端分别包括第一通道出口142、152和第二通道出口143、153。其中,第一通道出口142、152的面积大于第二通道出口143、153的面积。第一通道出口142、152和第二通道出口143、153组成的出气端形状用于匹配光伏逆变装置3的结构外型。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通道14和第二导风通道15的第一通道出口142、152同侧设置。也就是说,位于第一导风管体12和第二导风管体13的出气端的光伏逆变装置3设置方式相同,有利于光伏逆变器中光伏逆变装置3对应的电路排线设计等,避免各个光伏逆变装置3的设置方式不同,导致对应的电路排线设计混乱的情况。
请参阅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导风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风管体12和第二导风管体13组成导风管体组16,导风装置1包括多组导风管体组16,各导风管体组16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散热装置2,以向多个方向引导散热气流,进而对多个光伏逆变装置3进行散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风装置,其第一导风管体和第二导风管体对应同一个散热装置,以将二者所对应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气流分流并引导至第一导风管体和第二导风管体中,进而引导至光伏逆变装置。代替传统设计中各导风管体均需要对应设计一个散热装置,如此一来,能够减少诸如散热风扇等散热装置的使用数量,进而降低散热成本。并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风装置安装方便,可以有效便捷地安装在电源类设备上,因此广泛应用于电源的散热装置风道设计,同时可有效地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散热效率增加20%以上。
请参阅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散热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系统4包括散热装置41以及导风装置42,散热装置41位于导风装置42的进气端421,导风装置42用于引导散热装置41产生的散热气流,至需要进行散热的元件,例如上述实施例中所阐述的光伏逆变装置。其中,导风装置42为上述实施例中阐述的导风装置,在此就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7,图7是本实用新型光伏逆变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光伏逆变器5包括光伏逆变装置51和散热系统52,光伏逆变装置51和散热系统52连接,散热系统52用于对光伏逆变装置51进行散热。其中,散热系统52为上述实施例中阐述的散热系统,在此就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装置用于引导散热装置的散热气流经过光伏逆变装置,以对所述光伏逆变装置进行散热,其包括:
支撑板;
第一导风管体和第二导风管体,所述第一导风管体和所述第二导风管体位于所述支撑板上,且二者对应同一个所述散热装置,以将二者所对应的所述散热装置的散热气流分流并引导至所述第一导风管体和所述第二导风管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管体和所述第二导风管体的进气端、出气端分别用于设置所述散热装置、所述光伏逆变装置;
所述第一导风管体中设置有连通其进气端、出气端的第一导风通道,所述第二导风管体中设置有连通其进气端、出气端的第二导风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风通道的至少部分通道的横截面面积沿自二者进气端至出气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部分通道所对应的所述第一导风管体和所述第二导风管体相对的至少部分外壁之间的距离沿自二者进气端至出气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部分通道位于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风通道的进气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风通道的出气端分别包括第一通道出口和第二通道出口;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出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通道出口的面积;
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风通道的所述第一通道出口同侧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管体和所述第二导风管体组成导风管体组,所述导风装置包括多组所述导风管体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导风管体以及所述第二导风管体由金属板制成。
9.一种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包括散热装置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导风装置,所述散热装置位于所述导风装置的进气端。
10.一种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逆变器包括光伏逆变装置和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系统,所述光伏逆变装置和所述散热系统连接,所述散热系统用于对所述光伏逆变装置进行散热。
CN201920211925.9U 2019-02-18 2019-02-18 导风装置、散热系统以及光伏逆变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8608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11925.9U CN209860805U (zh) 2019-02-18 2019-02-18 导风装置、散热系统以及光伏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11925.9U CN209860805U (zh) 2019-02-18 2019-02-18 导风装置、散热系统以及光伏逆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60805U true CN209860805U (zh) 2019-12-27

Family

ID=68931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11925.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860805U (zh) 2019-02-18 2019-02-18 导风装置、散热系统以及光伏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6080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68417A (zh) * 2020-08-17 2020-11-20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种数据挖掘教学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68417A (zh) * 2020-08-17 2020-11-20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种数据挖掘教学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667460A2 (en) Elbow provided with guide vanes
CN209860805U (zh) 导风装置、散热系统以及光伏逆变器
CN104676832A (zh) 空调系统
CN115190734A (zh) 散热装置
CN103452964A (zh) 一种独立的液压油分级冷却系统及工程机械
CN105722370A (zh) 散热模块
CN108626148B (zh) 风机及屋顶机
CN212231044U (zh) 一种新型智能母线槽
CN210578072U (zh) 一种散热效果优异的减速电机
CN204560113U (zh) 电机控制器散热结构
CN212899081U (zh) 一种高效率插入式离心风机
CN110518738B (zh) 一种基于丁胞的电机通风冷却结构及风冷电机
CN106921301A (zh) 一种用于太阳能逆变器的铝制外壳
CN111176405B (zh) 一种服务器散热系统及供暖系统
CN210554289U (zh) 一种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充电机机柜和充电机
CN203869187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CN212959265U (zh) 一种离心通风机机壳可拆卸式支撑装置
CN101285612A (zh) 机房通风散热系统
CN105529871A (zh) 变频电机转子
CN205792198U (zh) 一种变流模块散热装置
CN215118554U (zh) 变电系统和光伏电站
CN211791347U (zh) 一种变频调速装置
CN210799510U (zh) 一种离心式风机用散热装置
CN212106376U (zh) 一种新型风机连接结构
CN219067897U (zh) 一种具有储能设备运营路径自主选择系统及储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227

Termination date: 20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