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58861U - 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58861U
CN209858861U CN201921011702.4U CN201921011702U CN209858861U CN 209858861 U CN209858861 U CN 209858861U CN 201921011702 U CN201921011702 U CN 201921011702U CN 209858861 U CN209858861 U CN 2098588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jection lens
wearable device
light
housing
optical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1170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超
王锐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1170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588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588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588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穿戴设备,穿戴设备包括:第一壳体;设置在第一壳体中的光机模组,光机模组包括显示屏和光学部件,显示屏用于显示图像;与光学部件可拆卸连接的投射镜片,投射镜片用于将光学部件传导的图像投射至穿戴设备的佩戴者的眼睛;和与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壳体,第二壳体罩设投射镜片。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穿戴设备中,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并且罩设投射镜片,投射镜片与光学部件可拆卸连接,因此,可以通过拆卸第二壳体以更换投射镜片,从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提高用户体验。另外,穿戴设备模块设计,便于维护和生产。

Description

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是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集成的新技术。随着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该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视觉化显示领域,如AR眼镜(增强现实装置)。用户可利用可穿戴显示设备看到通过模拟仿真实体信息形成虚拟的信息,在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中。可穿戴显示设备包括用于将显示图像投射进用户眼睛的投射镜片,然而,投射镜片的物理参数一般无法调节,无法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穿戴设备包括:
第一壳体;
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中的光机模组,所述光机模组包括显示屏和光学部件,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图像;
与所述光学部件可拆卸连接的投射镜片,所述投射镜片用于将所述光学部件传导的所述图像投射至所述穿戴设备的佩戴者的眼睛;和
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罩设所述投射镜片。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穿戴设备中,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并且罩设投射镜片,投射镜片与光学部件可拆卸连接,因此,可以通过拆卸第二壳体以更换投射镜片,从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提高用户体验。另外,穿戴设备模块设计,便于维护和生产。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穿戴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穿戴设备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穿戴设备的光学部件和投射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穿戴设备的另一个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穿戴设备在第二壳体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穿戴设备的原理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穿戴设备的第一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穿戴设备的另一个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的穿戴设备在第一壳体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穿戴设备在第一壳体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方式的穿戴设备在第一壳体处的剖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穿戴设备100、第一壳体10、导引结构11、插槽111、前表面12、通孔13、透光部14、内表面15、收容腔室16、光机模组20、显示屏21、光学部件22、第一磁性件23、投射镜片30、第二磁性件31、入光面32、出光面33、侧面34、凸缘35、第二壳体40、缺口41、容置腔42、第一侧壁43、第二侧壁44、通光孔442、第一增透膜45、第一电致变色器件50、第一导电层51、第二导电层52、电致变色层53、电解质层54、离子存储层55、传感器组件60、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第二增透膜80、佩戴部件90、第一支架92、第一弯折部922、第二支架94、第二弯折部942、弹性带9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100,穿戴设备100例如为头戴式显示设备(Head Mount Display,HMD)。穿戴设备100通过计算系统与光学系统的配合,在用户在佩戴穿戴设备100后,可向用户的眼睛发送光学信号,从而实现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和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等不同效果。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穿戴设备100包括第一壳体10、光机模组20、投射镜片30和第二壳体40。光机模组20设置在第一壳体10中。
请参阅图2及图3,光机模组20包括显示屏21和光学部件22,显示屏21用于显示图像。投射镜片30与光学部件22可拆卸连接。投射镜片30用于将光学部件22传导的图像投射至穿戴设备100的佩戴者的眼睛。第二壳体40与第一壳体10可拆卸连接,第二壳体40罩设投射镜片30。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穿戴设备100中,第二壳体40与第一壳体10可拆卸连接并且罩设投射镜片30,投射镜片30与光学部件22可拆卸连接,因此,可以通过拆卸第二壳体40以更换投射镜片30,从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提高用户体验。另外,穿戴设备100模块设计,便于维护和生产。
具体地,投射镜片30例如为波导镜片,其可以将光学部件22传入的光线全反射后传至佩戴者的眼睛中。投射镜片30的物理参数包括尺寸、重量、视场角、透光率以及分辨率等。或者说,可以通过更换投射镜片30,从而改变投射镜片30的尺寸、重量、视场角、透光率以及分辨率等物理参数,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一个例子中,可以通过更换投射镜片30,使得投射镜片30的视场角更大,并且使得投射镜片30的重量更轻。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穿戴设备100形成模块化设计,也即使说,投射镜片30容易更换,从而可以在生产穿戴设备100的过程中更加容易生产出不同配置的穿戴设备100,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这样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投射镜片3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叠加一起的镜片组合。投射镜片30可以为平面镜片、也可以为凹透镜或者凸透镜及其组合。
具体地,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40为穿戴设备100的外部零部件,起到了保护和固定穿戴设备100的内部零部件的作用。第一壳体10和/或第二壳体40可以将内部零部件包围起来,从而可以避免外界因素对这些内部零部件造成直接的损坏。
另外,第一壳体10和/或第二壳体40可以通过计算机数控(ComputerizedNumerical Control,CNC)机床加工铝合金形成,也可以采用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或者PC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lastic,ABS)注塑成型。在此不对第一壳体10和/或第二壳体40的具体制造方式和具体材料进行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0用于固定光机模组20,或者说,光机模组20固定在第一壳体10中。第一壳体10可以通过卡扣、螺钉和/或磁吸的方式与第二壳体40可拆卸地连接。第二壳体40的底部中间位置形成缺口41。或者说,第二壳体40大致呈“B”字型。在用户佩戴穿戴设备100时,穿戴设备100可通过缺口41架设在用户的鼻梁上,这样既可以保证穿戴设备100的稳定性,又可以保证用户佩戴的舒适性。
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0形成有导引投射镜片30与光学部件22连接的导引结构11。如此,导引结构11可以使得投射镜片30更加容易与光学部件22连接,以使光学部件22可以顺利地将显示屏21的产生的光线传至投射镜片30。
具体地,在一个例子中,导引结构11包括与投射镜片30配合的插槽111,投射镜片30部分地插设在插槽111中。如此,插槽111可以限制投射镜片30的自由度,以使投射镜片30可以与光学部件22快速、准确地连接。需要指出的是,插槽111与投射镜片30配合指的是,插槽111的形状与投射镜片30的形状大致相同,并且插槽111的横截面尺寸略大于投射镜片30的尺寸。例如,插槽111的横截面形状和投射镜片30的横截面形状均为长方形。
光机模组20为穿戴设备100的核心部件,光机模组20可以具有调制光线、传导光线等功能。具体地,显示屏21包括OLED显示屏。OLED显示屏无需背光灯,有利于穿戴设备100的轻薄化。而且,OLED屏幕可视角度大,耗电较低,有利于节省耗电量。当然,显示屏21也可以采用LED显示屏或Micro LED显示屏。这些显示屏21仅作为示例而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光学部件22可以传递显示屏21形成的光线。光学部件22可以形成全反射以传递显示屏21形成的光线。光学部件22可以采用玻璃、树脂等材料制成。光学部件22位于显示屏21的一侧。或者说,显示屏21从光学部件22的一侧将光线导入光学部件22中。
本实施方式中,投射镜片30通过磁吸方式、卡扣方式中的至少一种与光学部件22可拆卸地连接。如此,投射镜片30与光学部件22容易拆装,便于投射镜片30更换。
请参阅图3-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学部件22上设置有第一磁性件23,投射镜片30上设置有第二磁性件31,第一磁性件23与第二磁性件31吸合以使光学部件22和投射镜片30可拆卸地连接。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磁性件23设置在光学部件22的光路外,第二磁性件31设置在投射镜片30的光路外,这可以避免第一磁性件23和第二磁性件31影响显示屏21产生的光线的传播。
在一个例子中,投射镜片30包括入光面32、出光面33和侧面34。入光面32朝向光学部件22,出光面33连接入光面32,侧面34连接入光面32和出光面33。侧面34设置有凸缘35,第二磁性件31固定在凸缘35上。如此,第二磁性件31不会干涉投射镜片30光路,从而不会影响显示屏21产生并进入眼睛的光线。
本实施方式中,光学部件22的数量为一个,投射镜片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投射镜片30分别设置在光学部件22相背的两侧。如此,两个投射镜片30可以对应用户的两个眼镜,从而使得用户可以更好地接受投射的光线,提高了用户的体验。
请参阅图5-图6,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40形成有两个并列设置的容置腔42,每个投射镜片30部分位于对应的一个容置腔42中。如此,容置腔42可以容置投射镜片30,防止投射镜片30损坏。
具体地,第二壳体40包括第一侧壁43和第二侧壁44,第二侧壁44与第一侧壁43相背设置。两个容置腔42形成于第一侧壁43和第二侧壁44之间,第二侧壁44形成有与容置腔42连通的通光孔442,通光孔442用于供投射镜片30投射的图像进入眼睛。通光孔442可以呈方形、圆形或者不规则等形状。
当然,在第二侧壁44采用透光材料制成时,通光孔442可以省略。
请参阅图6及图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43采用透光材料制成,容置腔42中设置有第一电致变色器件50。第一电致变色器件50位于投射镜片30与第一侧壁43之间并覆盖投射镜片30。例如,第一电致变色器件50设置在第一侧壁43上。又如,第一电致变色器件50设置在投射镜片43上。第一电致变色器件50用于改变自身透光率过滤通过投射镜片30进入眼睛的环境光。
可以理解,第一电致变色器件50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如此使得电变色元件能够实现透光率的改变。
在相关的增强现实设备中,用户可以通过增强现实设备在现实场景中看到增强现实设备显示的内容。可以理解,环境光线和增强显示设备形成的光线同时进入人眼,如果环境的光线亮度较高,使得增强现实设备的显示亮度与环境亮度的对比度过低,人眼较难看清增强现实设备的显示内容。如果环境的光线亮度较低,使得增强现实设备的显示亮度与环境亮度的对比度过高,虚拟现实设备的显示内容容易刺激人员,造成人眼疲劳。
为了解决增强现实设备的显示亮度与环境亮度的对比度过高或者高低的问题,相关技术一般通过调节增强现实设备的显示亮度。然而,在环境亮度高时,为了提高人眼观察到的画面清晰度,如果提高增强现实设备的显示亮度,那么则使得增强现实设备的功耗较大,产生的大量的热量而影响用户体验。
具体地,请参阅8,第一电致变色器件5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51、第二导电层52和电致变色层53,电致变色层53设置在第一导电层51和第二导电层52之间。第一导电层51和第二导电层52用于配合向电致变色层53施加电压。
如此,第一导电层51和第二导电层52可以为电致变色提供电压,以使电致变色的透光率可以改变,从而改变电致变色的透光率。
第一导电层51可以为氧化铟锡(ITO)或者纳米银形成的。由此,第一导电层51可以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以及较高的透明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导电层51的方阻小于Ω。由此,该第一导电层51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减少使用电致变色功能时的能耗。当变色层是通过电聚合形成的时,第一导电层51可以是由ITO形成的,方阻可以为小于50欧姆,如可以小于30欧姆。并且有利于通过电聚合在第一导电层51的表面形成变色层。
此外,该第一导电层51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可以较好的呈现变色层产生的颜色。第一导电层51可以是通过物理气相沉积而形成的。第二导电层52的特征与第一导电层51的特征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电致变色层53在不同的状态(氧化态、还原态、中性态)时可以显示出不同颜色,实现不同的颜色变化,得到多种外观效果。电致变色层53可以为有机电致变色层53,其呈现的颜色多样,时效性高。形成电致变色层53的具体方式不受特别限制,例如,可以是通过电聚合的方式形成的。
电致变色层53的厚度不受特别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例如,电致变色层53的厚度可以小于200nm。由此,进一步提升变色效果。该变色层可以为有机电致变色层53,其呈现的颜色多样,时效性高。
电致变色层53可选择的材料包括氧化钨、氧化钼、氧化钛、普鲁士蓝、聚噻吩、紫精等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然,电致变色层53的材料不仅仅为上述几种材料的单一选择或者是多种组合,在不同情况下电致变色层53还可以采用其他材料组成。在此不对电致变色层53的具体材料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致变色器件50包括电解质层54和离子存储层55,电解质层54和离子存储层55依次层叠设置在电致变色层53和第二导电层52之间。如此,电解质层和离子存储层55可以保证电致变色层53可以正常的改变透光率。
电解质是影响器件变色性能、循环寿命以及耐候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参数为离子电导率、透明度、化学、热及光稳定性和安全性。
电解质层54可以是液态的也可以是固态的。凝胶状或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是将盐溶解于极性聚合物基质中构成的传导离子的物相。凝胶状或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电化学稳定性好,使用高分子固体作为支撑骨架,可塑性好,可以进行机械加工。
在一个例子中,电解质层54可以是由胶状材料构成的,胶状材料包括胶材、增塑剂、导电离子以及溶剂,电解质层54是可以通过丝凝胶印刷或滚涂形成的。由胶状材料形成的电解质层54,与液态电解质相比具有高稳定性、寿命长等优点,不会产生鼓泡或者电解液外漏等不良现象,从而可以提高第一电致变色器件50的使用寿命。
离子存储层55可以储存电荷,可以存储电致变色层53发生氧化还原等反应时产生的电荷,保持整体第一电致变色器件50的电荷平衡,进一步提升第一电致变色器件50的性能。
离子存储层55包括氧化镍NiO、聚苯胺等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可以理解的是,离子存储层55的材料不仅仅为上述几种材料的单一选择或者是多种组合,在不同情况下离子存储层55还可以采用其他材料组成。在此不对离子存储层55的具体材料做限定。
第一电致变色器件50可以通过光学胶固定在第一侧壁43或者投射镜片30上。较佳地,环境亮度与第一致变色器件的透光率为反相关关系。如此,调节第一电致变色器件50的透光率以使用户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显示屏21显示的内容,并且用户不易疲劳。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之间可以设置弹性金属点,以使位于第一壳体10内的电源通过弹性金属点为第一电致变色器件50供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43的外表面铺设有第一增透膜45,如图6所示。如此,第一增透膜45不仅可以保护第一电致变色器件50,还可以提高穿戴设备100的整体外观。其中,第一增透膜45的材质可以为氟化钙等,其作用是减少反射进而提高光的透过率。
请参阅图9及图10,本实施方式中,穿戴设备100还包括传感器组件60和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传感器组件60设置在第一壳体10。传感器组件60与光机模组20间隔设置。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与传感器组件60对应设置。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覆盖传感器组件60,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用于改变自身的透光率以遮蔽或暴露传感器组件60。
如此,第二电致变色器件可以根据穿戴设备100的状态改变自身的透光率,从而遮蔽或露出传感器组件60,提高了穿戴设备100的外观效果。
具体地,穿戴设备100的状态例如为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在穿戴设备100处于工作状态时,穿戴设备100可以为用户展现画面,播放视频、音频等信息,可以执行用户的操作。例如,穿戴设备100可以根据用户操作切换显示画面。在一个例子中,在穿戴设备100处于工作状态时,如果传感器组件60开启,那么可以控制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的透光率增加以使传感器组件60露出,从而获取穿戴设备100的外部信息或者向穿戴设备100的外部发射信息。如果传感器组件60关闭,那么可以控制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的透光率降低以遮蔽传感器组件60,从而提高穿戴设备100的外观效果。
传感器组件60包括摄像头模组、接近传感器模组以及光传感器模组中的至少一种。例如,传感器组件60包括摄像头模组、接近传感器模组或光传感器模组。又如,传感器组件60包括摄像头模组和接近传感器模组。
具体地,摄像头模组包括但不限于彩色摄像头、红外摄像头、激光接收摄像头以及黑白摄像头。在传感器组件60包括摄像头模组时,穿戴设备100可以利用摄像头模组拍摄物体图像。摄像头模组包括激光接收摄像头时,传感器组件60包括与激光接收摄像头配对设置的激光发射器。
接近传感器模组包括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配合可以检测外界物体与穿戴设备100之间的距离。
光传感模组可以用于检测环境亮度,穿戴设备100可以根据环境亮度显示合适亮度的图像以提高用户体验。
传感器组件60可以直接地设置第一壳体10上,也可以间接地设置在第一壳体10上。在一个例子中,传感器组件60通过支架设置在第一壳体10上,或者说,传感器组件60固定在支架上,支架固定在第一壳体10上。传感器组件60的数量可以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传感器组件6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传感器组件60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体10的不同位置,只要保证传感器组件60不会干涉用户正常使用即可了,如图1所示。
可以理解,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可以根据施加的不同电压而具有不同的透光率。另外,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可以过滤预定颜色的光线,例如,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可以过滤蓝色光等有色光线。
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呈片状。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10上,也可以设置在传感器组件60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10和传感器组件60之间。例如,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也通过光学胶粘贴在第一壳体10或传感器组件60上;又如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通过透明框架设置在第一壳体10和传感器组件60之间,并且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与传感器组件60和第一壳体10之间均具有间隙。
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覆盖传感器组件60指的是,传感器组件60在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内。需要指出的是,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的结构与第一电致变色器件50的结构类似,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的结构请参第一电致变色器件50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0包括前表面12,前表面12形成有与传感器组件60对应设置的通孔13,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贴合在前表面12并覆盖通孔13。
如此,传感器组件60可以通过通孔13向外界发射信号和/或接收外界的信号。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可以遮盖通孔13并覆盖传感器组件60。可以理解,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向外界发射信号时,信号经过通孔13和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
通孔13可以为圆形孔、椭圆形孔或方形孔等形状的通孔13,在此不限制通孔13的形状。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壳体10包括与前表面12相背设置的内表面15。第一壳体10形成有收容腔室16,第一壳体10的内表面15为围成收容腔室16的表面。传感器组件60和光机模组20均收容于收容腔室16内。
进一步地,传感器组件60至少部分位于通孔13中。也即是说,传感器组件60可以部分地位于通孔13中,也可以全部位于通孔13中。如此,传感器组件60与第一壳体10之间的结构比较紧凑,可以减小穿戴设备100的体积。
请参阅图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0包括与传感器组件60对应设置的透光部14,位于透光部14的前表面12贴设有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或者说,第一壳体10至少部分是透光的,以使传感器组件60可以向外部发射信号以及接收外部的信号。透光部14可以采用透光材料制成,例如,透光部14的材料为亚克力等透光材料。透光部14的横截面可以为方形、圆形或者不规则等形状。需要指出的是,透光部14可以透过可见光,也可以透光非可见光。第一壳体10除透光部14外的其他部位可以是透光的,也可以是非透光的。
请参阅图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0为透光壳体,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贴设并包覆在前表面12。或者说,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布满第一壳体10的前表面12。如此,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不仅可以覆盖传感器组件60,还可以提高穿戴设备100的外观效果。例如,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控制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呈现不同的颜色以改变穿戴设备100的整体外观。可以理解,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的电压改变后,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例如,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可以呈绿色、红色、蓝色或者渐变色等以使穿戴设备100的整体呈现出绿色、红色、蓝色或者渐变色等颜色。
需要指出的是,在图12中,为了便于理解,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只展示贴合在第一壳体10的部分前表面12。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2,穿戴设备100包括铺设在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上的第二增透膜80,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夹设在前表面和第二增透膜80之间。如此,第二增透膜80不仅可以保护第二电致变色器件70,还可以提高穿戴设备100的整体外观。其中,第二增透膜80的材质可以为氟化钙等,其作用是减少反射进而提高光的透过率。
本实施方式中,穿戴设备100还包括佩戴部件90,佩戴部件90连接第一壳体10。佩戴部件90用于供用户佩戴于头部。在图9的示例中,佩戴部件90包括第一支架92、第二支架94和弹性带96。第一支架92和第二支架94关于缺口41对称设置。具体地,第一支架92和第二支架94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壳体10的边缘,在用户不需要使用穿戴设备100时,可将第一支架92和第二支架94贴近第一壳体10叠放,以便于收纳。在用户需要使用穿戴设备100时,可将第一支架92和第二支架94展开,以实现第一支架92和第二支架94支撑的功能。
第一支架92远离第一壳体10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弯折部922,第一弯折部922朝向第二壳体40弯折。这样,用户在佩戴穿戴设备100时,第一弯折部922可架设在用户的耳朵上,从而使穿戴设备100不易滑落。
类似地,第二支架94远离第一壳体10的一端形成有第二弯折部942。第二弯折部942的解释和说明可参照第一弯折部922,为避免冗余,在此不再赘述。
弹性带96可拆卸地连接第一支架92和第二支架94。如此,在用户佩戴穿戴设备100进行剧烈活动时,可以通过弹性带96进一步固定穿戴设备100,防止穿戴设备100在剧烈活动中松动甚至掉落。可以理解,在其他的示例中,弹性带96也可以省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图9示例中的第一支架92和第二支架94可以使用弹性带替换,如图1所示。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某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6)

1.一种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
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中的光机模组,所述光机模组包括显示屏和光学部件,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图像;
与所述光学部件可拆卸连接的投射镜片,所述投射镜片用于将所述光学部件传导的所述图像投射至所述穿戴设备的佩戴者的眼睛;和
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罩设所述投射镜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射镜片通过磁吸方式、卡扣方式中的至少一种与所述光学部件可拆卸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部件上设置有第一磁性件,所述投射镜片上设置有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吸合以使所述光学部件和所述投射镜片可拆卸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射镜片包括朝向所述光学部件的入光面、连接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以及连接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出光面的侧面,所述出光面用于朝向所述眼睛,所述侧面设置有凸缘,所述第二磁性件固定在所述凸缘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导引所述投射镜片与所述光学部件连接的导引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结构包括与所述投射镜片配合的插槽,所述投射镜片部分地插设在所述插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部件的数量为一个,所述投射镜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投射镜片分别设置在所述光学部件相背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有两个并列设置的容置腔,每个所述投射镜片部分位于对应的一个所述容置腔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一侧壁和与所述第一侧壁相背设置的第二侧壁,两个所述容置腔形成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二侧壁形成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通光孔,所述通光孔用于供所述投射镜片投射的图像进入所述眼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采用透光材料制成,所述容置腔中设置有第一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器件位于所述投射镜片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并覆盖所述投射镜片,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器件用于改变自身透光率过滤通过所述投射镜片进入所述眼睛的环境光。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器件的透光率与环境亮度呈反相关关系。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外表面铺设有增透膜。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设备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传感器组件,所述传感器组件与所述光机模组间隔设置;和
与所述传感器组件对应设置的第二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器件覆盖所述传感器组件,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器件用于改变自身的透光率以遮蔽或暴露所述传感器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前表面,所述前表面形成有与所述传感器组件对应设置的通孔,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器件贴合在所述前表面并覆盖所述通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前表面,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与所述传感器组件对应设置的透光部,位于所述透光部的所述前表面贴设有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器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摄像头模组、接近传感器模组以及光传感器模组中的至少一种。
CN201921011702.4U 2019-06-28 2019-06-28 穿戴设备 Active CN2098588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11702.4U CN209858861U (zh) 2019-06-28 2019-06-28 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11702.4U CN209858861U (zh) 2019-06-28 2019-06-28 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58861U true CN209858861U (zh) 2019-12-27

Family

ID=68942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11702.4U Active CN209858861U (zh) 2019-06-28 2019-06-28 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5886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65634A (zh) * 2020-06-18 2020-09-15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眼镜
US11526013B2 (en) * 2019-12-30 2022-12-13 Acer Incorporated Wearable display devic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26013B2 (en) * 2019-12-30 2022-12-13 Acer Incorporated Wearable display device
CN111665634A (zh) * 2020-06-18 2020-09-15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眼镜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47781A (zh) 穿戴设备
CN110398839B (zh) 头戴式显示设备和控制方法
US9933621B2 (en) Light guide unit for an image display
EP2930552B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optical apparatus
EP2924490B1 (en) Light guide unit,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8027519B (zh) 显示装置
JP5790187B2 (ja) 表示装置
CN108490614B (zh) 显示装置和图像显示方法
CN110290330B (zh) 控制方法、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0286538B (zh) 显示方法、显示装置、头戴式显示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09791301B (zh) 显示设备
CN210776045U (zh) 一种光波导结构及增强现实设备
WO2018198587A1 (ja) 光学装置、画像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209858861U (zh) 穿戴设备
CN210015296U (zh) 头戴装置
CN211506034U (zh) 一种智能眼镜显示器
CN111077679A (zh) 一种智能眼镜显示器及其成像方法
WO2023173891A1 (zh) Ar眼镜组件
CN113126300A (zh) 增强现实眼镜及其显示画面的调节方法
CN112189336A (zh) 显示装置
EP4016254A1 (en) Interactive method, head-mounted device, interactive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JPH07209600A (ja) 情報表示装置
CN114063303B (zh) 镜片、ar眼镜和ar系统
CN207037231U (zh) 可穿戴系统
CN217639756U (zh) 镜片、ar眼镜和ar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