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28946U - 一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和气固短接触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和气固短接触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28946U
CN209828946U CN201920496296.9U CN201920496296U CN209828946U CN 209828946 U CN209828946 U CN 209828946U CN 201920496296 U CN201920496296 U CN 201920496296U CN 209828946 U CN209828946 U CN 2098289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solid
short contact
separation device
contact s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9629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晨曦
魏飞
钱振
钱成伟
孙晓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oning Gem Chemical Equipment Co Ltd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Liaoning Gem Chemical Equipment Co Ltd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aoning Gem Chemical Equipment Co Ltd,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Liaoning Gem Chem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9629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289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289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289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ycl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和气固短接触系统,该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包括:筒体结构壳体、气体切向入口、颗粒入口、颗粒出口以及升气管,其中,在筒体结构壳体内,通过气体切向入口进入的气体反应物形成涡流,携带通过颗粒入口进入的固体颗粒从底部向顶部旋转,以实现气体反应物与第一类固体颗粒接触反应,形成气体产物以及第二类固体颗粒;颗粒出口,用于输出到达筒体结构壳体顶部的第二类固体颗粒;升气管,用于输出气体产物。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解决了气固反应的返混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和气固短接触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和气固短接触系统。
背景技术
反应器是一种实现反应过程的设备,由于其可以用于实现液相单相反应过程和液液、气液、液固、气液固等多相反应过程,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等领域。
目前,对于气固两相反应如催化裂化反应、吸附反应等采用的反应器来说,其内部设置有各种构件如气体分布器、固体颗粒分布板、搅拌器等等,而内构件的存在常常造成返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和气固短接触系统,解决了气固反应的返混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包括:筒体结构壳体、气体切向入口、颗粒入口、颗粒出口以及升气管,其中,
所述气体切向入口和所述颗粒入口,位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的侧壁下端;
所述颗粒出口位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的侧壁上端;
所述升气管位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顶部;
在所述筒体结构壳体内,通过所述气体切向入口进入的气体反应物形成涡流,携带通过所述颗粒入口进入的固体颗粒从底部向顶部旋转,以实现所述气体反应物与所述第一类固体颗粒接触反应,形成气体产物以及第二类固体颗粒;
所述颗粒出口,用于输出到达所述筒体结构壳体顶部的第二类固体颗粒;
所述升气管,用于输出所述气体产物。
优选地,
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的直径范围:150mm~1000mm。
优选地,
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的高度范围:1000mm~5000mm。
优选地,
所述升气管的直径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的直径之比为0.2-0.7。
优选地,
所述升气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内,所述升气管插入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的长度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直径比为0.1~1。
优选地,
所述气体切向入口,包括:设置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侧壁下端的第一穿孔以及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侧壁垂直的第一金属管,其中,
所述第一金属管一端与所述第一穿孔贴合,锚固于所述第一穿孔周围。
优选地,
所述颗粒入口,包括:设置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侧壁下端的倒水滴状穿孔以及第二金属管,其中,
所述第二金属管的一端与所述倒水滴状穿孔贴合,锚固于所述倒水滴状穿孔周围,使所述第二金属管倾斜向上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度~45度。
优选地,
所述倒水滴状穿孔的下端到所述筒体结构壳体底部边缘的距离为0-150mm。
优选地,
所述颗粒出口,包括:设置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侧壁上端的第二穿孔以及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侧壁垂直的第三金属管,其中,
所述第三金属管一端与所述第二穿孔贴合,锚固于所述第二穿孔周围。
一种气固短接触系统,包括:至少一个上述任一所述的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和再生装置,其中,
每一个所述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用于接收第一类固体颗粒以及气体反应物,利用所述气体反应物形成的涡流,携带所述固体颗粒从底部向顶部旋转,实现所述气体反应物与所述第一类固体颗粒接触反应,形成气体产物以及第二类固体颗粒;
所述再生装置,用于接收一个所述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输送的所述第二固体颗粒,将所述第二类固体颗粒再生为第一类固体颗粒,并将所述第一类固体颗粒输送给一个所述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
优选地,
当所述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的个数为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所述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之间高低串联,处于梯形最下端的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和处于梯形最顶端的最高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分别与再生装置连接,
所述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用于接收外部输送的气体反应物,并将部分气体反应物输送给高低串联的上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
所述最高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类固体颗粒,并将所述第一类固体颗粒及产生的所述第二类固体颗粒输送给高低串联的下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
每一级所述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用于接收对应的上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输送的所述第一类固体颗粒,以及对应的下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输送的所述气体反应物,通过气固涡流接触,完成气固两相反应;
所述再生装置,用于接收所述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输送的第二类固体颗粒,并输送再生后的第一类固体颗粒给所述最高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和气固短接触系统,通过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的气体切向入口进入到筒体结构壳体内的气体反应物形成涡流,该涡流携带固体颗粒从底部向顶部旋转,以实现气体反应物与第一类固体颗粒接触反应,形成气体产物以及第二类固体颗粒,到达顶部的气体产物从升气管排出,到达顶部的第二类固体颗粒从固体颗粒出口排出,一方面在筒体结构壳体不存在构件阻挡气流,另一方面颗粒出口设置在筒体结构壳体侧壁的上端,由于涡流产生的离心力会使到达顶部的固体颗粒被甩到颗粒出口及筒体结构壳体内部侧壁上,从颗粒出口输出,固体颗粒将不会对涡流产生任何影响,从而避免了返混问题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的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中固体颗粒和气体走向及分布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筒体结构壳体侧壁与气体切向入口的关系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筒体结构壳体侧壁与颗粒入口的关系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筒体结构壳体侧壁与颗粒出口的关系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筒体结构壳体侧壁与颗粒出口的关系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固短接触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气固短接触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该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包括:筒体结构壳体101、气体切向入口102、颗粒入口103、颗粒出口104以及升气管105,其中,
气体切向入口102和颗粒入口103,位于筒体结构壳体101的侧壁下端;
颗粒出口104位于筒体结构壳体101的侧壁上端;
升气管105位于筒体结构壳体101顶部;
在筒体结构壳体101内,通过气体切向入口102进入的气体反应物形成涡流,携带通过颗粒入口103进入的固体颗粒从底部向顶部旋转,以实现气体反应物与第一类固体颗粒接触反应,形成气体产物以及第二类固体颗粒;
颗粒出口104,用于输出到达筒体结构壳体101顶部的第二类固体颗粒;
升气管105,用于输出气体产物。
对于图1所示的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来说,通过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的气体切向入口进入到筒体结构壳体内的气体反应物形成涡流,该涡流携带固体颗粒从底部向顶部旋转,以实现气体反应物与第一类固体颗粒接触反应,形成气体产物以及第二类固体颗粒,到达顶部的气体产物从升气管排出,到达顶部的第二类固体颗粒从固体颗粒出口排出,一方面在筒体结构壳体不存在构件阻挡气流,另一方面颗粒出口设置在筒体结构壳体侧壁的上端,由于涡流产生的离心力会使到达顶部的固体颗粒被甩到颗粒出口及筒体结构壳体内部侧壁上,从颗粒出口输出,固体颗粒将不会对涡流产生任何影响,从而避免了返混问题的产生。
可以理解地,气体反应物形成涡流是通过气体切向入口这一特征结构实现的。
其中,在筒体结构壳体内,气体反应物形成涡流,并携带固体颗粒从底部向顶部旋转,使固体颗粒能够分散于筒体结构壳体内的反应空间,气体反应物形成的涡流及固体颗粒的分布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形成涡流的气体反应物与固体颗粒充分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形成气体产物,当到达筒体结构壳体的顶部时,固体颗粒形成密相环,该密相环的存在使气体产物反流进入升气管,从升气管输出,同时,由于涡流产生的离心力使固体颗粒从颗粒出口输出。
其中,可以理解地,第二固体颗粒是由第一固体颗粒产生的,当第一固体颗粒为催化剂时,第二固体颗粒为失去部分活性的催化剂,当第一固体颗粒为吸附剂时,第二固体颗粒为吸附气体的吸附剂,当第一固体颗粒为结晶核介质时,第二固体颗粒为气体反应物的结晶体。
可以理解地,当第一固体颗粒为吸附剂时,气体反应物可以为工厂排出的废气等,气体产物为除去有毒废气如烷烃类、芳烃类、醇类、酮类、酚类、醛类、酯类、胺类、氰、腈等有机废气;当第一固体颗粒为结晶核介质时,气体产物为气体反应物中未被结晶的气体。
在实用新型中提及的筒体结构壳体侧壁下端,一般是指在筒体结构壳体侧壁上,靠近或者紧邻筒体结构壳体底部的区域。
在实用新型中提及的筒体结构壳体侧壁上端,一般是指在筒体结构壳体侧壁上,靠近或者紧邻筒体结构壳体顶部的区域。
另外,通过与现有的规格一致的分离装置对比发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能够使气体反应物与固体颗粒接触时长是现有的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的两倍以上,接触时间越长,使得气体反应物反应越完全,得到的气体产物越多,即收率越高。
在涡流携带固体颗粒从底部向顶部旋转过程中,涡流会使堆积的固体颗粒分散,与堆积的固体颗粒相比,使气体反应物与分散固体颗粒具有更大的接触比表面积,而固体颗粒的超大比表面积,一方面,在旋转的高离心力作用下,可使得气体反应物传递(传热和传质)极大增强,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气体反应物的反应率,即进一步提高了气体产物收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通过离心作用进行气固分离,满足大气固处理量。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在筒体结构壳体内形成的涡流的流速,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的直径范围:150mm~1000mm。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能够使气体反应物能够与固体颗粒充分接触,同时满足工业生产需求,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的高度范围:1000mm~5000mm。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能够使气体产物能够顺利排出,同时避免返混的发生,所述升气管的直径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的直径之比为0.2-0.7。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气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内,所述升气管插入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的长度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直径比为0.1~1,这种设置可以进一步避免返混的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气体切向入口102,包括:设置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侧壁下端的第一穿孔1021以及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侧壁垂直的第一金属管1022,其中,
所述第一金属管1022一端与所述第一穿孔1021贴合,锚固于所述第一穿孔周围。即第一穿孔的直径与第一金属管的轴线垂直。其中,该金属管既可为圆柱状的也可为矩形的,则第一穿孔的形状与金属管的一端相匹配。可以理解地,图3给出的第一穿孔为圆孔结构,其他形状的孔可以对圆孔结构进行简单的替换即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颗粒入口103,包括:设置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侧壁下端的倒水滴状穿孔1031以及第二金属管1032,其中,
所述第二金属管1032的一端与所述倒水滴状穿孔1031贴合,锚固于所述倒水滴状穿孔1031周围,使所述第二金属管1032倾斜向上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度~45度;倒水滴状穿孔的下端到所述筒体结构壳体底部边缘的距离为0-150mm。
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两种类型的颗粒出口,该两种类型的颗粒出口均有利于第二固体颗粒的输出。
其中,一种类型颗粒出口如图5所示,颗粒出口104,包括:设置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侧壁上端的第二穿孔1041A以及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侧壁垂直的第三金属管1042A,其中,
所述第三金属管1042A一端与所述第二穿孔1041A贴合,锚固于所述第二穿孔1041A周围。
另一种类型颗粒出口如图6所示,颗粒出口104,包括:设置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侧壁上端的倾斜水滴状穿孔1041B以及第四金属管1042B,其中,
所述第四金属管1042B的一端与所述倾斜水滴状穿孔1041B贴合,锚固于所述倾斜水滴状穿孔1041B周围,使所述第四金属管1042B倾斜向下。
对于上述任一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来说,颗粒入口与气体切向入口在筒体结构壳体侧壁下端的相对位置没有严格的限定,但是,一般来说,与颗粒入口相比,气体切向入口更靠近于筒体结构壳体底部。
上述任一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的应用方法流程,包括下述步骤A1~A5:
A1:通过颗粒入口向筒体结构壳体输送第一类固体颗粒,所述第一类固体颗粒包括:催化剂、吸附剂和结晶核介质中的任意一种;
A2:通过气体切向入口向所述筒体结构壳体输送气体反应物;
A3:在所述筒体结构壳体内,所述气体反应物形成涡流,并携带所述固体颗粒从底部向顶部旋转,以实现所述气体反应物与所述第一类固体颗粒接触反应,形成气体产物以及第二类固体颗粒;
A4:通过颗粒出口输出到达所述筒体结构壳体顶部的第二类固体颗粒;
A5:通过升气管输出所述气体产物。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固短接触系统,包括:至少一个上述的任一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和再生装置,其中,
每一个所述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用于接收第一类固体颗粒以及气体反应物,利用所述气体反应物形成的涡流,携带所述固体颗粒从底部向顶部旋转,实现所述气体反应物与所述第一类固体颗粒接触反应,形成气体产物以及第二类固体颗粒;
所述再生装置,用于接收一个所述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输送的所述第二固体颗粒,将所述第二类固体颗粒再生为第一类固体颗粒,并将所述第一类固体颗粒输送给一个所述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
下面将分别说明气固短接触系统中包含有一个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和至少两个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时,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与再生装置的连接关系。
如图7所示,一个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与再生装置的连接关系,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701的颗粒入口与再生装置702的颗粒出口通过管路连接,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701的颗粒出口与再生装置702的颗粒出口通过管路连接。
当所述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的个数为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与再生装置的连接关系,至少两个所述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之间高低串联,其中,
处于梯形最下端的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颗粒入口与再生装置的颗粒出口通过管路连接;处于梯形最顶端的最高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与再生装置的颗粒入口通过管路连接。
至少两个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之间高低串联主要是,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的升气管与二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的气体切向入口通过管路连接;针对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和最高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之外的其他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当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的升气管与对应的上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的气体切向入口通过管路相连,当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的颗粒出口与对应的下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的颗粒入口通过管路相连。则气固短接触系统的工作方式:
所述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用于接收外部输送的气体反应物,并将部分气体反应物输送给高低串联的上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
所述最高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类固体颗粒,并将所述第一类固体颗粒及产生的所述第二类固体颗粒输送给高低串联的下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
每一级所述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用于接收对应的上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输送的所述第一类固体颗粒,以及对应的下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输送的所述气体反应物,通过气固涡流接触,完成气固两相反应;
所述再生装置,用于接收所述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输送的第二类固体颗粒,并输送再生后的第一类固体颗粒给所述最高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
可以理解地,每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对应的上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位于其高位位置,即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二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最高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顺序升高。
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至少两个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与再生装置的连接关系,下面以图8所示的气固短接触系统包含三个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为例,展开说明。
从图中可以看出,三个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801、802及803)高低串联,其中,处于梯形最下端的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为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801,按照梯形向上级数依次增加,处于最顶端的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为三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803,该三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也即为该气固短接触系统的最高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
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801的升气管与二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802的气体切向入口通过管路连接;二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802的升气管与三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803的气体切向入口通过管路相连,二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802的颗粒出口与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801的颗粒入口通过管路相连。
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801颗粒入口与再生装置804的颗粒出口通过管路连接;三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803与再生装置804的颗粒入口通过管路连接。
可以理解地,对于再生装置来说,当气固短接触系统做催化系统时,其可为催化剂的再生器;当气固短接触系统做吸附系统时,其可为吸附剂的脱附塔;当气固短接触系统做结晶系统时,其可为结晶产物的冷却器。
下面分别对一个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和再生装置组成的气固短接触系统和至少两个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和再生装置组成的气固短接触系统的应用方法进行说明。
对于一个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和再生装置组成的气固短接触系统来说,其应用方法包括下述步骤B1和B2:
B1:利用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接收第一类固体颗粒以及气体反应物,利用气体反应物形成的涡流,携带固体颗粒从底部向顶部旋转,实现气体反应物与所述第一类固体颗粒接触反应,形成气体产物以及第二类固体颗粒;
B2:利用再生装置接收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输送的第二固体颗粒,将第二类固体颗粒再生为第一类固体颗粒,并将第一类固体颗粒输送给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
对于至少两个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和再生装置组成的气固短接触系统来说,其应用方法包括下述步骤C1~C4:
C1:利用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接收外部输送的气体反应物,并将部分气体反应物输送给高低串联的上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
C2:利用最高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接收第一类固体颗粒,并将第一类固体颗粒及产生的第二类固体颗粒输送给高低串联的下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
C3:利用每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接收对应的上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输送的第一类固体颗粒,以及对应的下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输送的气体反应物,通过气固涡流接触,完成气固两相反应;
C4:利用再生装置接收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输送的第二类固体颗粒,并输送再生后的第一类固体颗粒给最高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
上述各个实施例,至少能够达到如下有益效果:
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的气体切向入口进入到筒体结构壳体内的气体反应物形成涡流,该涡流携带固体颗粒从底部向顶部旋转,以实现气体反应物与第一类固体颗粒接触反应,形成气体产物以及第二类固体颗粒,到达顶部的气体产物从升气管排出,到达顶部的第二类固体颗粒从固体颗粒出口排出,一方面在筒体结构壳体不存在构件阻挡气流,另一方面颗粒出口设置在筒体结构壳体侧壁的上端,由于涡流产生的离心力会使到达顶部的固体颗粒被甩到颗粒出口及筒体结构壳体内部侧壁上,从颗粒出口输出,固体颗粒将不会对涡流产生任何影响,从而避免了返混问题的产生。
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气固的超短接触时间约为0.5s,即气固接触后快速分离,尤其适合失活非常快的反应,例如催化裂化反应等。
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涡流携带固体颗粒从底部向顶部旋转过程中,涡流会使堆积的固体颗粒分散,与堆积的固体颗粒相比,使气体反应物与分散固体颗粒具有更大的接触比表面积,而固体颗粒的超大比表面积,一方面,在旋转的高离心力作用下,可使得气体反应物传递(传热和传质)极大增强,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气体反应物的反应率,即进一步提高了气体产物收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设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因素。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而相互组合,例如任意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征相互组合以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新的实施例,这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除非另行说明或者在技术上构成矛盾而无法实施。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结构壳体、气体切向入口、颗粒入口、颗粒出口以及升气管,其中,
所述气体切向入口和所述颗粒入口,位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的侧壁下端;
所述颗粒出口位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的侧壁上端;
所述升气管位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顶部;
在所述筒体结构壳体内,通过所述气体切向入口进入的气体反应物形成涡流,携带通过所述颗粒入口进入的固体颗粒从底部向顶部旋转,以实现所述气体反应物与所述第一类固体颗粒接触反应,形成气体产物以及第二类固体颗粒;
所述颗粒出口,用于输出到达所述筒体结构壳体顶部的第二类固体颗粒;
所述升气管,用于输出所述气体产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的直径范围:150mm~10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的高度范围:1000mm~50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气管的直径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的直径之比为0.2-0.7;
和/或,
所述升气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内,所述升气管插入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的长度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直径比为0.1~1。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切向入口,包括:设置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侧壁下端的第一穿孔以及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侧壁垂直的第一金属管,其中,
所述第一金属管一端与所述第一穿孔贴合,锚固于所述第一穿孔周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颗粒入口,包括:设置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侧壁下端的倒水滴状穿孔以及第二金属管,其中,
所述第二金属管的一端与所述倒水滴状穿孔贴合,锚固于所述倒水滴状穿孔周围,使所述第二金属管倾斜向上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度~45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倒水滴状穿孔的下端到所述筒体结构壳体底部边缘的距离为0-150mm。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颗粒出口,包括:设置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侧壁上端的第二穿孔以及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侧壁垂直的第三金属管,其中,
所述第三金属管一端与所述第二穿孔贴合,锚固于所述第二穿孔周围。
9.一种气固短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和再生装置,其中,
每一个所述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用于接收第一类固体颗粒以及气体反应物,利用所述气体反应物形成的涡流,携带所述固体颗粒从底部向顶部旋转,实现所述气体反应物与所述第一类固体颗粒接触反应,形成气体产物以及第二类固体颗粒;
所述再生装置,用于接收一个所述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输送的所述第二固体颗粒,将所述第二类固体颗粒再生为第一类固体颗粒,并将所述第一类固体颗粒输送给一个所述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固短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的个数为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所述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之间高低串联,处于梯形最下端的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和处于梯形最顶端的最高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分别与再生装置连接,
所述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用于接收外部输送的气体反应物,并将部分气体反应物输送给高低串联的上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
所述最高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类固体颗粒,并将所述第一类固体颗粒及产生的所述第二类固体颗粒输送给高低串联的下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
每一级所述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用于接收对应的上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输送的所述第一类固体颗粒,以及对应的下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输送的所述气体反应物,通过气固涡流接触,完成气固两相反应;
所述再生装置,用于接收所述一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输送的第二类固体颗粒,并输送再生后的第一类固体颗粒给所述最高级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
CN201920496296.9U 2019-04-12 2019-04-12 一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和气固短接触系统 Active CN2098289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96296.9U CN209828946U (zh) 2019-04-12 2019-04-12 一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和气固短接触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96296.9U CN209828946U (zh) 2019-04-12 2019-04-12 一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和气固短接触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28946U true CN209828946U (zh) 2019-12-24

Family

ID=68911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96296.9U Active CN209828946U (zh) 2019-04-12 2019-04-12 一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和气固短接触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2894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47656A (zh) * 2019-04-12 2019-06-07 辽宁加宝石化设备有限公司 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气固短接触系统及应用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47656A (zh) * 2019-04-12 2019-06-07 辽宁加宝石化设备有限公司 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气固短接触系统及应用方法
CN109847656B (zh) * 2019-04-12 2024-05-14 辽宁加宝石化设备有限公司 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气固短接触系统及应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95671B2 (en) Fluidized bed reactor, reaction regeneration apparatus, process for preparing olefins,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aromatic hydrocarbons
US10376855B2 (en) Internal loop airlift reactor for process intensification integrating reaction and separation
JP5174523B2 (ja) ルーバー前面を備えた入口ダクト
US7749467B2 (en) Optimizer hydraulic enhancement using milled plate
US20080066622A1 (en) Reflecting packed column
CN104220403A (zh) 用于将固体物料保持在径向流反应器中的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9828946U (zh) 一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和气固短接触系统
CN109603695B (zh) 一种浆态床反应器的分离系统
CN87103557A (zh) 关于粗分离的固体分离器
RU2406564C1 (ru) Безэкранный реактор с подвижным слоем
CN213314219U (zh) 一种分散布气型氯气洗涤塔
CN201304370Y (zh) 一种立管式第三级旋风分离器
CN104043291A (zh) 导流式气液分离单元、气液分离装置及多相流反应器
US20100288676A1 (en) Fluid distribution in radial flow reactors including moving bed reactors
CN104607135A (zh) 一种枣核形格栅式规整填料
CN109847656B (zh) 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气固短接触系统及应用方法
WO2020052200A1 (zh) 内构件及包括该内构件的流化床反应器
CN104607136B (zh) 一种纺锤形规整填料
US20110123412A1 (en) Centerpipe Design for Radial Flow Reactor
US7846402B2 (en) Screenless reactor for granular moving bed
CN1259404A (zh) 丙烯腈反应器两级旋风分离器组
CN103203193A (zh) 网管式对流接触装置及其对流接触器
CN215427881U (zh) 一种多相分离装置
CN1292827C (zh) 一种气体液体固体复合反应器设备
CN101757884A (zh) 一种新型气液反应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