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39892U - 一种环保的垃圾回收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环保的垃圾回收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39892U
CN209739892U CN201920001229.5U CN201920001229U CN209739892U CN 209739892 U CN209739892 U CN 209739892U CN 201920001229 U CN201920001229 U CN 201920001229U CN 209739892 U CN209739892 U CN 2097398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recyclable box
recyclable
box
garb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0122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革
龚凤翔
陈万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jiang Zhongyun City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njiang Zhongyun City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jiang Zhongyun City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njiang Zhongyun City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00122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398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398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398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10Waste collection, transportation, transfer or storage, e.g. segregated refuse collecting, electric or hybrid propulsion

Landscapes

  • Refuse Recepta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环保的垃圾回收箱,包括滚轮、底板、支撑板、摇杆、可回收利用箱、挡雨蓬、连杆、导向盖、圆杆、轴承、不可回收利用箱、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排污口、滤网板、蓄水槽、第一入口、第二入口、第一通孔、第一出口、第二通孔、第二出口和卡板。在滤网板的作用下,垃圾内部的液态物体流至蓄水槽的内部,将排污口通过管道连接至下水道,便于将垃圾内部的液体和固体进行分离,通过摇动摇杆,将导向盖卡合在垃圾车的顶部,使得内部的垃圾能够从顶部的开口倾倒出来;第一空腔可存放普通的不可回收物,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分类存放不同大小的电池,撤下卡板时,内部电池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被排出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内部。

Description

一种环保的垃圾回收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回收箱,具体是一种环保的垃圾回收箱,属于垃圾回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物,主要包括:纸类:未严重玷污的文字用纸、包装用纸和其他纸制品等,如报纸、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片、纸盒等;塑料:废容器塑料、包装塑料等塑料制品,比如各种塑料袋、塑料瓶、泡沫塑料、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硬塑料等;金属:各种类别的废金属物品,如易拉罐、铁皮罐头盒、铅皮牙膏皮、废电池等;玻璃:有色和无色废玻璃制品;织物:旧纺织衣物和纺织制品。
在现有技术中,垃圾桶具有一些简单的分类功能,只是将可回收的和不可回收的物品进行分类存放,但在不可回收的物品中电池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物品,在和其他物品一起放置时会出现化学反应,能够危害到外界的环境,且垃圾内部会有液体残存,长时间和垃圾掺和在一起会出现难为的气味,影响生态环境。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环保的垃圾回收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环保的垃圾回收箱。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环保的垃圾回收箱,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安装的挡雨蓬、垃圾储存结构、支撑板、底板和滚轮;
所述滚轮与所述支撑板底部转动连接,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接有所述支撑板,且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接有所述挡雨蓬;
所述垃圾储存结构包括摇杆、不可回收利用箱、连杆、可回收利用箱和蓄水槽,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和所述可回收利用箱均设在两个相邻所述支撑板之间,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和所述可回收利用箱的一侧表面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所述连杆,且所述连杆的另一端固接在所述支撑板的侧面;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和所述可回收利用箱的另一侧表面固接有所述摇杆,且所述摇杆贯穿所述支撑板的侧面并通过所述轴承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与所述可回收利用箱的内腔底部固接有滤网板,所述滤网板的底部设有蓄水槽,所述蓄水槽的底部设有排污口,且所述排污口分别固接在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与所述可回收利用箱的下表面;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与所述可回收利用箱的顶部设有导向盖,且所述导向盖分别与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所述可回收利用箱通过圆杆转动连接;所述可回收利用箱与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的表面分别开有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且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的另一侧分别开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的内部分别设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入口内部相互连通,且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分别与所述第二腔体、第三腔体内部相互连通;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的一侧表面开有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且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的顶部均卡合有卡板;
通过所述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的相互配合使用实现了将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的内部进行再次分类,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将电池进行分类存放,再将其他不可回收物通过所述第二入口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部,以此来达到了再分类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滚轮的数目为四个,且对称分布在所述底板的下表面。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为矩形结构,所述支撑板的数目为三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
优选的,所述摇杆的数目为两个,且对称分布在最外侧的两个所述支撑板表面。
优选的,所述可回收利用箱和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均为矩形结构,且两者之间的尺寸均相同。
优选的,所述蓄水槽的底部为倾斜结构,且所述蓄水槽与所述排污口内部相互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在可回收利用箱和不可回收利用箱的内部均设有一个滤网板,在滤网板的作用下,可将垃圾内部的液态物体流至蓄水槽的内部,将排污口通过管道连接至下水道的内,便于将垃圾内部的液体和固体进行分离,且在可回收利用箱和不可回收利用箱的顶部均安装有导向盖,通过摇动摇杆,将导向盖卡合在垃圾车的顶部,使得内部的垃圾能够从顶部的开口倾倒出来,便于使用;
2、本实用新型在不可回收利用箱的内部分别设有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第一空腔可存放普通的不可回收物,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分类存放不同大小的电池,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分别与第二空腔、第三空腔的内部相互连通,且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底部为倾斜面,撤下卡板时,内部电池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被排出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内部,避免了电池与其他物品同时放置时会产生隐患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后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不可回收利用箱结构示意图。
图中:1、滚轮,2、底板,3、支撑板,4、摇杆,5、可回收利用箱,6、挡雨蓬,7、连杆,8、导向盖,9、圆杆,10、轴承,11、不可回收利用箱,111、第一腔体,112、第二腔体,113、第三腔体,12、排污口,13、滤网板,14、蓄水槽,15、第一入口,16、第二入口,17、第一通孔,171、第一出口,18、第二通孔,181、第二出口,19、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4所示,一种环保的垃圾回收箱,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安装的挡雨蓬6、垃圾储存结构、支撑板3、底板2和滚轮1;
所述滚轮1与所述支撑板3底部转动连接,所述底板2的上表面固接有所述支撑板3,且所述支撑板3的上表面固接有所述挡雨蓬6;
所述垃圾储存结构包括摇杆4、不可回收利用箱11、连杆7、可回收利用箱5和蓄水槽14,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和所述可回收利用箱5均设在两个相邻所述支撑板3之间,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和所述可回收利用箱5的一侧表面通过轴承10转动连接有所述连杆7,且所述连杆7的另一端固接在所述支撑板3的侧面;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和所述可回收利用箱5的另一侧表面固接有所述摇杆4,且所述摇杆4贯穿所述支撑板3的侧面并通过所述轴承10与所述支撑板3转动连接;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与所述可回收利用箱5的内腔底部固接有滤网板13,所述滤网板13的底部设有蓄水槽14,所述蓄水槽14的底部设有排污口12,且所述排污口12分别固接在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与所述可回收利用箱5的下表面;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与所述可回收利用箱5的顶部设有导向盖8,且所述导向盖8分别与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所述可回收利用箱5通过圆杆9转动连接;所述可回收利用箱5与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的表面分别开有第一入口15和第二入口16,且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的另一侧分别开有第一通孔17和第二通孔18;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的内部分别设有第一腔体111、第二腔体112和第三腔体113,所述第一腔体111与所述第二入口16内部相互连通,且所述第一通孔17、第二通孔18分别与所述第二腔体112、第三腔体113内部相互连通;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的一侧表面开有第一出口171和第二出口181,且所述第一出口171和所述第二出口181的顶部均卡合有卡板19;
通过所述第一腔体111、第二腔体112和第三腔体113的相互配合使用实现了将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的内部进行再次分类,通过所述第一通孔17和所述第二通孔18将电池进行分类存放,再将其他不可回收物通过所述第二入口16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111内部,以此来达到了二次分类的目的。
所述滚轮1的数目为四个,且对称分布在所述底板2的下表面,便于本装置的固定与移动;所述支撑板3为矩形结构,所述支撑板3的数目为三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底板2的上表面,对所述可回收利用箱5和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4起到了支撑作用;所述摇杆4的数目为两个,且对称分布在最外侧的两个所述支撑板3表面,通过所述摇杆4实现了所述可回收利用箱5和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的翻转;所述可回收利用箱5和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均为矩形结构,且两者之间的尺寸均相同,有利于本实用新型的对称性;所述蓄水槽14的底部为倾斜结构,且所述蓄水槽14与所述排污口12内部相互连通,便于将垃圾内部的液态物质均通过所述排污口12排放至下水道内部。
本实用新型在实用时,在可回收利用箱5和不可回收利用箱11的内部均设有一个滤网板13,在滤网板13的作用下,可将垃圾内部的液态物体流至蓄水槽14的内部,将排污口12通过管道连接至下水道的内,便于将垃圾内部的液体和固体进行分离,且在可回收利用箱5和不可回收利用箱11的顶部均安装有导向盖8,摇动摇杆4,将导向盖8卡合在垃圾车的顶部,使得内部的垃圾能够从顶部的开口倾倒出来;在不可回收利用箱11的内部分别设有第一空腔111、第二空腔112和第三空腔113,第一空腔111可存放普通的不可回收物,第二空腔112和第三空腔113分类存放不同大小的电池,第一出口171和第二出口181底部均为倾斜面,撤下卡板19时,内部电池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被排出第二腔体112和第三腔体113内部,便于工作人员清理内部垃圾。
涉及到电路和电子元器件和模块均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实现,无需赘言,本实用新型保护的内容也不涉及对于软件和方法的改进。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得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6)

1.一种环保的垃圾回收箱,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安装的挡雨蓬(6)、垃圾储存结构、支撑板(3)、底板(2)和滚轮(1);
所述滚轮(1)与所述支撑板(3)底部转动连接,所述底板(2)的上表面固接有所述支撑板(3),且所述支撑板(3)的上表面固接有所述挡雨蓬(6);
所述垃圾储存结构包括摇杆(4)、不可回收利用箱(11)、连杆(7)、可回收利用箱(5)和蓄水槽(14),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和所述可回收利用箱(5)均设在两个相邻所述支撑板(3)之间,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和所述可回收利用箱(5)的一侧表面通过轴承(10)转动连接有所述连杆(7),且所述连杆(7)的另一端固接在所述支撑板(3)的侧面;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和所述可回收利用箱(5)的另一侧表面固接有所述摇杆(4),且所述摇杆(4)贯穿所述支撑板(3)的侧面并通过所述轴承(10)与所述支撑板(3)转动连接;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与所述可回收利用箱(5)的内腔底部固接有滤网板(13),所述滤网板(13)的底部设有蓄水槽(14),所述蓄水槽(14)的底部设有排污口(12),且所述排污口(12)分别固接在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与所述可回收利用箱(5)的下表面;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与所述可回收利用箱(5)的顶部设有导向盖(8),且所述导向盖(8)分别与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所述可回收利用箱(5)通过圆杆(9)转动连接;所述可回收利用箱(5)与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的表面分别开有第一入口(15)和第二入口(16),且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的另一侧分别开有第一通孔(17)和第二通孔(18);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的内部分别设有第一腔体(111)、第二腔体(112)和第三腔体(113),所述第一腔体(111)与所述第二入口(16)内部相互连通,且所述第一通孔(17)、第二通孔(18)分别与所述第二腔体(112)、第三腔体(113)内部相互连通;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的一侧表面开有第一出口(171)和第二出口(181),且所述第一出口(171)和所述第二出口(181)的顶部均卡合有卡板(19);
通过所述第一腔体(111)、第二腔体(112)和第三腔体(113)的相互配合使用实现了将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的内部进行再次分类,通过所述第一通孔(17)和所述第二通孔(18)将电池进行分类存放,再将其他不可回收物通过所述第二入口(16)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111)内部,以此来达到了二次分类的目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的垃圾回收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1)的数目为四个,且对称分布在所述底板(2)的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的垃圾回收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3)为矩形结构,所述支撑板(3)的数目为三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底板(2)的上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的垃圾回收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摇杆(4)的数目为两个,且对称分布在最外侧的两个所述支撑板(3)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的垃圾回收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回收利用箱(5)和所述不可回收利用箱(11)均为矩形结构,且两者之间的尺寸均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的垃圾回收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槽(14)的底部为倾斜结构,且所述蓄水槽(14)与所述排污口(12)内部相互连通。
CN201920001229.5U 2019-01-02 2019-01-02 一种环保的垃圾回收箱 Active CN2097398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01229.5U CN209739892U (zh) 2019-01-02 2019-01-02 一种环保的垃圾回收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01229.5U CN209739892U (zh) 2019-01-02 2019-01-02 一种环保的垃圾回收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39892U true CN209739892U (zh) 2019-12-06

Family

ID=68703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01229.5U Active CN209739892U (zh) 2019-01-02 2019-01-02 一种环保的垃圾回收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398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046161U (zh) 一种便于倾倒的分类垃圾桶
CN201472945U (zh) 可分类存储和压缩垃圾的垃圾桶
CN101767698A (zh) 一种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方法及专用的家庭垃圾箱
CN209739892U (zh) 一种环保的垃圾回收箱
CN201249981Y (zh) 一种家用环保垃圾桶
CN201713029U (zh) 一种垃圾箱
CN201367224Y (zh) 家庭资源回收桶
CN213201012U (zh) 一种智慧城市垃圾箱
CN204568566U (zh) 垃圾运输车
CN104355013A (zh) 方便高效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桶及组件
DE3909972A1 (de) Hausmuellsammelbox (bzw. -behaelter) fuer private haushalte, bueros, praxen u.ae.
CN211495442U (zh) 一种实用垃圾分类回收柜
CN201694582U (zh) 家用分类垃圾桶
CN112623574A (zh) 一种生活垃圾地下回收可循环运输胶囊
CN210126815U (zh) 便携式垃圾盒
CN211811414U (zh) 一种附带压缩功能、封口功能的家用型分类垃圾箱
CN2594203Y (zh) 自动分类环保垃圾箱
CN107539677A (zh) 多功能垃圾桶
CN211224878U (zh) 一种双层隔离分类垃圾桶
CN218230340U (zh) 一种新型易折叠可降解垃圾袋
CN201180030Y (zh) 带有污水收集箱的环保型垃圾桶
CN201385917Y (zh) 多箱体式垃圾分类收集箱
CN201136672Y (zh) 分类环保垃圾桶
CN213736898U (zh) 一种基于社区治理和垃圾分类的居家馆
CN203428320U (zh) 可拆环保垃圾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