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34136U - 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34136U
CN209734136U CN201821628175.7U CN201821628175U CN209734136U CN 209734136 U CN209734136 U CN 209734136U CN 201821628175 U CN201821628175 U CN 201821628175U CN 209734136 U CN209734136 U CN 2097341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instrument
disposed
surgical robot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2817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耀
黄松
凌正刚
罗腾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Boen Si Medical Robot Co Ltd
Chengdu Borns Medical Robo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Boen Si Medical Robo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Boen Si Medical Robo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Boen Si Medical Robo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62817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341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341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341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安装和拆卸比较困难使手术前的准备时间较长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包括驱动座、设置在所述驱动座上的传动座以及设置在所述传动座上的器械连接机构,由于传动座与驱动座之间可拆卸连接,因此能够能够将器械、摆动机构以及传动座一体地快速拆卸和安装,从而使器械无需附加转接机构或者机械接口就可轻松地实现与滑台之间的连接,不仅节省了手术的准备时间,而且为器械的维修和保养提供了便利条件。

Description

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微创外科手术在传统的外科手术的基础上,以术后恢复快、创伤小等很多优点,得到实践并迅速发展。作为微创代表的腹腔镜微创外科手术,它已成为传统开放性手术的一次重大变革。随着微创外科领域的拓展,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针对常规腔镜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为进一步完善微创手术提供了新的途经。
目前,现有的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使用的器械的固定装置将器械固定在操作台上,其安装比较复杂,通常拆装一次非常困难,因此手术前的准备时间较长,并且也不能方便地进行维修和保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安装和拆卸比较困难使手术前的准备时间较长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包括驱动座、设置在所述驱动座上的传动座以及设置在所述传动座上的器械连接机构,所述驱动座包括与台车的滑台固定连接的底座以及与所述底座一体式设置的固定座;
所述驱动座与所述传动座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器械连接机构包括固定轴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轴中的摆动机构,所述摆动机构的端部与所述固定轴铰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摆动机构与所述传动座滑动连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摆动机构包括同轴地设置在所述固定轴中的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一端与滑动地设置在传动座上的滑动座相连,另一端通过夹持头与所述固定轴铰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推动杆的第一端设置有转接头,所述转接头设置在所述固定轴中,所述转接头的端部连接有摆动杆,所述摆动杆与所述夹持头的侧部铰接,所述器械与所述夹持头的端部相连;所述推动杆的第二端与卡接管相连;所述卡接管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滑动座卡合连接的第二卡槽。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轴的端部设置有旋转头,所述旋转头上设置有开口槽,所述夹持头远离所述器械的端部设置在所述开口槽中。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座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接轴,所述固定轴设置在所述连接轴中,所述器械杆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连接轴上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定位凸起相卡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器械杆的外壁上设置有螺纹套管,所述螺纹套管与所述转轴形成螺纹连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驱动座与所述传动座之间的隔离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座与所述隔离座之间通过第一快拆结构相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座与所述驱动座之间通过第二快拆结构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传动座与驱动座之间可拆卸连接,因此能够能够将器械、摆动机构以及传动座一体地快速拆卸和安装,从而使器械无需附加转接机构或者机械接口就可轻松地实现与滑台之间的连接,不仅节省了手术的准备时间,而且为器械的维修和保养提供了便利条件。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未示出器械连接机构);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快拆结构的正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第一快拆结构的爆炸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快拆结构的爆炸图(底部视角);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快拆结构的爆炸图(顶部视角);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的爆炸图(图中未示出器械连接机构)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传动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的传动座的立体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器械连接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器械连接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未示出旋转头);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器械连接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未示出固定轴)。
在图中,相同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附图标记:
1-驱动座; 2-隔离座; 3-传动座;
4-器械连接机构; 5-驱动机构; 6-第一快拆结构;
7-第二快拆结构; 11-底座; 12-固定座;
22-第二联轴器; 33-连接轴;
37-第三联轴器; 41-固定轴; 42-器械;
43-螺纹套管; 44-第一卡槽; 45-第二卡槽;
46-推动杆; 51-动力源; 52-驱动板;
54-第一联轴器; 57-第二弹簧;
61-第一定位部; 62-第一定位部; 71-第三定位部;
72-第四定位部; 73-第五定位部;
122-电机安装孔; 221-第二凹槽;
222-第一卡条; 381-第二卡条; 331-定位凸起;
412-旋转头; 413-限位夹; 415-槽体;
416-限位环; 417-开口槽; 421-斜孔;
461-转接头; 462-卡接管; 463-摆动杆;
464-连接平面; 465-夹持头; 512-电机;
541-第一凹槽; 611-第三滑轨; 612-第三滑槽;
613-导向斜面; 621-第一容纳腔; 622-第一弹性体;
623-卡爪; 624-倒钩; 625-卡孔;
626-弧形导槽; 627-导条; 628-导向部;
711-第四滑槽; 712-滑块; 721-卡块;
722-插槽; 723-长孔; 731-按压片;
732-第二弹性体; 733-台阶孔; 734-安装孔;
735-固定盘; 736-耳部; 737-豁口;
738-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其包括驱动座1、设置在驱动座1上的传动座3和设置在传动座3上的器械连接机构4,其中,器械连接机构4包括固定轴、设置在固定轴中的摆动机构以及设置在摆动机构中的开合机构,摆动机构的端部分别与固定轴和开合机构铰接,开合机构的端部设置有器械42。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还包括设置在驱动座1与传动座3之间的隔离座2,其连接方式将在下文进行详细的说明。
驱动座1包括与台车的滑台固定连接的底座11以及与底座11一体式设置的固定座12。其中,底座11用于固定驱动机构5中的驱动板52,固定座12的侧壁用于固定驱动机构5的动力源51,动力源51与驱动板52电性连接。
器械连接机构4包括固定轴,固定轴依次穿过固定座12的侧壁、隔离座2的侧壁以及传动座3的侧壁后,固定于传动座3上。
固定轴41与连接轴33的连接方式如下:
如图7所示,连接轴33的端部设置有定位凸起331,固定轴41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卡槽44,将固定轴41插入连接轴33中后,定位凸起331与第一卡槽44相卡合,从而使固定轴41与连接轴33在径向方向上完成定位。
进一步地,连接轴33上设置有外螺纹,固定轴41的外壁上设置有螺纹套管43,当固定轴41伸入连接轴33后,通过螺纹套管43将固定轴41与连接轴33固定连接,从而使固定轴41与连接轴33在轴向方向上完成定位。
至此,连接轴33与固定轴41在两个方向均已被固定,因此固定轴41被固定于传动座3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的器械42是指能够实现绕绕Z轴摆动(如图1所示。器械42以Z轴(与固定轴41的轴线垂直)为旋连接轴进行旋转,从而能够实现模仿人体的腕关节的旋转动作。
摆动机构包括同轴地设置在固定轴41中的推动杆46,其设置方式将在下文进行详细的介绍。
传动座3上滑动地设置有滑动座35,滑动座35通过第一传动机构与驱动机构5相连。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传动机构为第一丝杠354。
固定座12的侧壁上设置有电机安装孔122,动力源51包括电机512,电机512的输出轴设置在电机安装孔122中。为了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固定轴41的轴向方向、电机512的轴向方向以及固定座12的长度方向相同。
电机512设置在固定座12的侧壁上,其输出轴穿过电机安装孔122后,在输出轴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一联轴器54。隔离座2的侧壁和传动座3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二联轴器22和第三联轴器37,第二联轴器22分别与第一联轴器54和第三联轴器37相连。
第三联轴器37与第一丝杠354相连,其中,第一丝杠354穿过滑动座35并与滑动座35形成螺纹连接。滑动座35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滑槽355,传动座3上的第一滑轨356设置在第一滑槽355中,当第一丝杠354旋转时,滑动座35沿第一丝杠354的轴向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滑动座35向右运动的极限位置通过第一弹簧限位体358进行限定,如图8所示,第一弹簧限位体358设置在第一丝杠354上,当滑动座35向右运动(靠近器械42的方向)并将弹簧压缩到最大缩量时将无法再向右运动,通过弹簧能够避免滑动座35运动到极限位置时与第一弹簧限位体358产生碰撞。
类似地,滑动座35向左运动的极限位置通过后限位体357进行限定,如图8所示,后限位体357设置在第一丝杠354上,当滑动座35向左运动(远离器械42的方向)并与后限位体357接触后将无法再向左运动。
通过对滑动座35两个方向上的极限位置进行机械限位,能够对器械42的最大旋转角度进行控制。
固定轴41的端部固定在滑动座35,具体地,固定轴41的端部与滑动座35之间的固定方式如下:
如图8和9所示,滑动座35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固定轴41的第一卡孔351,第一卡孔351的轴线与连接轴33的轴线重合。第一卡孔351中设置有第一弹性卡板352,第一弹性卡板352能沿第一卡孔351的径向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一卡孔351的安装直径减小(即小于第一卡孔351的实际直径),或使第一卡孔351的安装直径增大(即等于第一卡孔351的实际直径)。
滑动座35的端部设置有第一按压部353,第一按压部353可以是按压杆,第一按压部353与第一弹性卡板352相连,当按下第一按压部353时,第一弹性卡板352向下运动,使第一卡孔351的安装直径增大;当撤去对第一按压部353施加的压力时,第一弹性卡板352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向上弹起,从而使第一卡孔351的安装直径减小。
固定轴41中同轴地设置有推动杆46,推动杆46伸出固定轴41的端部之外,固定轴41和推动杆46之间能够产生相对转动。推动杆46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卡槽45,当推动杆46伸入第一卡孔351中后,弹性第一卡板352与第二卡槽45相卡合,使推动杆46固定在第一卡孔351中,从而与滑动座35进行固定。
当需要将固定轴41拆下时,只需按下第一按压部353使第一弹性卡板352沿第一卡孔351的径向方向移动,从而将使第一卡孔351的安装直径增大,即可将推动杆46从第一卡孔351中取出。
因此,当驱动板52接收到器械沿Z轴旋转的指令时,驱动板52驱动电机512旋转,动力沿电机512的输出轴、第一联轴器54、第二联轴器22、第三联轴器37、第一丝杠354和滑动座35进行传递,从而将电机512的旋转运动转化为滑动座35的直线往复运动,即可带动推动杆46做直线往复运动,并在推动杆46的端部将直线往复运动转化为摆动(即绕Z轴旋转)。
其次,推动杆46的端部通过夹持头465与器械42铰接,从而实现将直线往复运动转化为摆动(即绕Z轴旋转)。
下面将说明器械42摆动(即绕Z轴旋转)的实现方式:
固定轴41的内部设置有推动杆46,推动杆46可在固定轴41中沿轴线方向移动。推动杆46的一端与滑动座35相连,另一端与器械42相连,当滑动座35移动时,带动推动杆46进行移动,从而拉动或推动器械42,使器械42产生摆动。
具体地,如图10和11所示,固定轴41包括外管411和同轴地设置在外管411中的内管414,外管411的第一端设置有旋转头412,外管的第二端设置有限位头413,限位头413的外壁上设置有限位环416,前述第一卡槽44设置在限位环416上,与连接轴33的定位凸起331相卡合。
内管414设置在外管411中,内管414的第一端伸出外管411后进入旋转头412中,与旋转头412内部的卡圈相接触;内管414的第二端套设在限位头413的外部,并与限位环416的端面相接触,从而内管414被限制在旋转头412和限位头413之间。
此外,内管414的外径与外管411的内径相同,因此内管414和外管411之间紧密配合,能够一同进行旋转。
进一步地,内管414的第一端还开设有沿内管414的轴向方向延伸的槽体415,槽体415是为了避免与下文所述的摆动杆463之间产生干涉。
推动杆46同轴地设置在内管414的内部,推动杆46的第一端设置有转接头461,转接头461设置在内管414中。
转接头461的端部连接有摆动杆463,摆动杆的另一端铰接有夹持头465,夹持头465第一端连接有器械42,夹持头465的第二端与旋转头412转动连接,因此当摆动杆463受到推力或者拉力的作用时,夹持头465带动器械42绕其与旋转头412的连接处进行转动,从而实现器械42绕Z轴旋转。
具体地,夹持头465的两侧设置分别设置有连接平面464,旋转头412的上端设置有开口槽417,夹持头465的端部设置在开口槽417中,连接平面464与开口槽417的内壁相接触,并通过销钉将旋转头412与连接平面464进行连接,从而夹持头465能够以销钉的轴线为旋连接轴进行旋转。
推动杆46的第二端依次穿过内管414以及限位头413,在限位头413的外部与卡接管262相连接。具体地,如图12所示,推动杆46的第二端伸入卡接管462中,与卡接管462内部的卡圈相接触;第二卡槽45设置在卡接管462的外壁上,与滑动座35上的第一卡孔351进行卡合连接。
其中,卡接管462的内径与推动杆46的外径相同,因此当滑动座35移动并拉动卡接管462作直线运动时,推动杆46也作直线运动,即滑动座35的移动使推动杆46进行沿其轴线进行运动,从而使摆动杆463受到推力或者拉力的作用,进而使夹持头465带动器械42进行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是指靠近器械42的一端,第二端是指远离器械42的一端。
下面将说明第一联轴器54、第二联轴器22和第三联轴器37的连接方式。
第一联轴器54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凹槽541,第二联轴器2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凹槽221和第一卡条222,第三联轴器37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卡条381,其中,第一卡条222设置在第一凹槽541中,第二卡条381设置在第二凹槽221中,从而将第一联轴器54、第二联轴器22与以及第三联轴器37在径向方向上进行了定位。
第一联轴器54、第二联轴器22与以及第三联轴器37在轴向方向上则通过传动座3、隔离座2以及驱动座1之间的固定连接从而进行定位。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为了提高第一联轴器54、第二联轴器22与以及第三联轴器37之间装配的便捷性,在第一联轴器54与电机512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57,因此将第一联轴器54与第二联轴器22进行连接时,第一卡条222和第一凹槽541的对准将不再是必要的操作,换言之,第二联轴器22端面上的第一卡条222可以与第二联轴器22的端面的任意位置进行接触,当第一卡条222并未插入到第一凹槽541中时,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联轴器54受到第二联轴器22的推力,从而使第二弹簧57被压缩。那么当电机512旋转并带动第一联轴器54旋转时,由于第一联轴器54并未与第二联轴器22在径向上定位,因此二者之间会产生相对运动,从而使第一联轴器54的第一凹槽541会转动到与第二联轴器22的第一卡条222相配和的位置,并在第一弹簧56的推动下,与第一卡条222相卡合,从而实现第一联轴器54与第二联轴器22之间的径向定位。
同样地,在将第三联轴器37与第二联轴器22进行连接使,第二卡条381与第二凹槽221的对准将不再是必要的操作,换言之,第三联轴器37端面上的第二卡条381可以与第二联轴器22的端面的任意位置进行接触,当第二联轴器22旋转时,第二联轴器22的第二凹槽221会转动到与第三联轴器37的第二卡条381相配和的位置,并在第一弹簧56的推动下,与第二卡条381相卡合,从而实现第二联轴器22与第三联轴器37之间的径向定位。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是将电机512的旋转运动传递至第一丝杠354,并将第一丝杠354的旋转运动转化为滑动座35的直线往复运动,并将该直线往复运动转化为器械42的摆动(即绕Z轴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是指靠近器械42的一端,第二端是指远离器械42的一端。
下面将对驱动座1、隔离座2以及传动座3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传动座3与隔离座2之间通过第一快拆结构6进行快速连接。
如图3所示,第一快拆结构6包括第一定位部61,其中,第一定位部61包括设置在传动座3两侧的第三滑轨611以及设置在隔离座2上的第三滑槽612,两条第三滑轨611分别设置在相应的第三滑槽612中,使传动座3能够沿隔离座2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
为了方便将第三滑轨611顺利地导入到第三滑槽612中,在第三滑轨611的端部设置有向下倾斜的导向斜面613,以减小第三滑轨611进入第三滑槽612时的阻力,从而提高装配的效率。
通过第三滑轨611和第三滑槽612使传动座3与隔离座2在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上被完全定位。
进一步地,第一快拆结构6还包括第二定位部62,其中,第二定位部62包括第一容纳腔621和设置在第一容纳腔621中的第一弹性体622。第一弹性体622的顶端设置有导向部628,其中导向部628的一端为向下倾斜的斜面,另一端为止挡部;当传动座3安装在隔离座2上之后,传动座3的端部与导向部628的端部(即止挡部)相接触,从而使传动座3与隔离座2在X轴方向上被完全定位。
第一弹性体622的底端设置有至少两条卡爪623。例如,图4中示出了四条卡爪623,分别位于弹性座622的四个拐角处,并与第一弹性体622一体成型。第一容纳腔621中设置有卡孔625,卡爪623分别设置在对应的卡孔625中。卡爪623的底部设置有倒钩624,倒钩624卡合在卡孔625的底部,从而限制第一弹性体622向着远离第一容纳腔621的方向运动(即沿Z轴方向向上运动)时的最大位移量。
第一弹性体622的至少一个侧壁上设置有弧形导槽626,例如,图4中示出了四个弧形导槽626,分别位于第一弹性体622的四个侧壁上;第一容纳腔621的内壁上设置有半圆柱形的导条627,导条627设置在弧形导槽626中,用于使第一弹性体622沿Z轴方向的运动保持直线运动。
第一弹性体622的初始状态为,第一弹性体622的端部与第一容纳腔621的端部齐平,第一弹性体622顶端的导向部628高于第一容纳腔621的端部;第一弹性体622的卡爪623设置在卡孔625中,且卡爪623底部的倒钩624卡合在卡孔625的底部。即第一弹性体622处于初始状态时,其只能沿Z轴方向向下运动。
第一弹性体622和第一容纳腔621之间设置有弹簧,弹簧用于使第一弹性体622恢复初始状态。
传动座3与隔离座2的安装方式如下:
使传动座3的底面与隔离座2的上表面相接触,沿隔离座2的长度方向(即X轴方向)推动传动座3,在传动座3移动过程中,传动座3的第一端首先接触到第一弹性体622,当传动座3继续移动时会对第一弹性体622施加向下的压力,第一弹性体622被迫沿Z轴方向向下运动。在此过程中,传动座3通过第一弹性体622顶端的导向部628能够很容易地移动到第一弹性体622的上方,从而使传动座3的移动不会受到阻力。
在传动座3继续移动的过程中,传动座3两侧的第三滑轨611通过导向斜面613顺利地进入第三滑槽612,并沿第三滑槽612继续移动,直至移动到传动座3的底端与第一弹性体622完全脱离开来,使第一弹性体622不再受压,第一弹性体622则在弹簧的作用下沿Z轴方向向上运动,并恢复至初始状态。此时,第一弹性体622的止挡部与传动座3的第二端相接触,从而使传动座3无法再向后移动。
至此完成传动座3与隔离座2的安装。
在拆卸传动座3时,只需下压弹性座622,使第一弹性体622的止挡部不与传动座3的端部相接触,即可使传动座3沿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将传动座3与隔离座2进行分离。
由于传动座3上设置有器械连接机构4,因此通过传动座3与隔离座2之间的快拆结构,能够使传动座3与器械连接机构4方便快速地从隔离座2上拆卸下来,因此在手术中更换器械就更为方便。
隔离座3与驱动座1之间通过第二快拆结构7进行快速连接。
如图5和6所示,第二快拆结构7包括第三定位部71,其中,第三定位部71包括设置在隔离3底部的第四滑槽711以及设置在驱动座1上的滑块712,滑块712设在第四滑槽711中,使隔离座2能够沿驱动座1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通过滑块712和第四滑槽711使传动座3与隔离座2在Y轴方向上被完全定位。
进一步地,第二快拆结构7包括第四定位部72,其中,第四定位部72包括设置在隔离座3第一端的卡块721以及设置在隔离座3第二端的插槽722,插槽722沿隔离座3的长度方向延伸,驱动座1上设置有长孔723,当隔离座3安装在驱动座1上之后,卡块721插入到长孔723中,同时驱动座1的后端与插槽722相卡合,从而使传动座3与隔离座2在X轴方向上被完全定位。
另外,卡块721的前端设置有向下倾斜的斜面,便于将卡块721插入到长孔723中。
进一步地,第二快拆结构7包括第五定位部73,第五定位部73包括设置在隔离座3上的按压片731以及设置在驱动座1上的第二弹性体732,第二弹性体732设置在隔离座3上的台阶孔733中。具体地,按压片731设置在台阶孔733中直径较大的孔中,第二弹性体732从台阶孔733的底部插入台阶孔733中直径较小的孔中后与按压片731的底部相接触,从而使按压片731的顶端与隔离座3的上表面保持齐平,从而使传动座3与隔离座2在Z轴方向上被完全定位。
其中,按压片731为硅胶膜片,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
当按下按压片731时,能够使第二弹性体732沿Z轴方向向下运动,从而使第二弹性体732从台阶孔733中脱离,从而解除隔离座3与驱动座1在Z轴方向上的约束。
为了提高第二弹性体732响应的灵敏性,在第二弹性体732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向下倾斜的斜面,从而使第二弹性体732伸入台阶孔733中的体积减小,那么当按压片731向下挤压第二弹性体732时,弹性体732就可快速地脱离台阶孔733。
驱动座1上设置有安装孔734,安装孔734中设置有固定盘735,固定盘735的底部与驱动座1的底端向相接触。驱动座1的底部设置有耳部736,固定盘735上设置有用于容纳耳部736的豁口737,固定盘735底端的盖体738与耳部736固定连接,从而将固定盘735与驱动座1进行固定。
第二弹性体732设置在固定盘735中,第二弹性体732与盖体738之间设置有弹簧,以使第二弹性体732恢复至初始状态。
第二弹性体732的初始状态为,第二弹性体732的顶端伸出至固定盘735的外部,即第二弹性体732的顶端高于驱动座1的上表面。
隔离座2与驱动座1的安装方式如下:
使隔离座2的底面与驱动座1的上表面相接触,沿驱动座1的长度方向(即X轴方向)推动隔离座2,在隔离座2移动过程中,隔离座2底端的第四滑槽711与滑块712相互配合,对隔离座2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
隔离座2继续移动时,隔离座2的第一端会接触到第二弹性体732,当隔离座2继续移动时会对第二弹性体732施加向下的压力,第二弹性体732被迫沿Z轴方向向下运动。在此过程中,隔离座2通过第二弹性体732顶端的斜面能够很容易地移动到第二弹性体732的上方,从而使隔离座2的移动不会受到阻力。
随后,隔离座2底端的台阶孔733移动到第二弹性体732的上方,此时,第二弹性体732不再受压,则第二弹性体732在弹簧的作用下沿Z轴方向向上运动从而插入到台阶孔733中,并恢复至初始状态。此时,第二弹性体732与台阶孔733相互配合,从而使隔离座2无法再移动。
至此完成隔离座2与驱动座1的安装。
在拆卸隔离座2时,只需下压按压片731,使第二弹性体732从台阶孔733中脱离,即可使隔离座2沿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将隔离座2与驱动座1进行分离。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减轻整个装置的重量并降低成本,隔离座2可采用塑料制成。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座、设置在所述驱动座上的传动座以及设置在所述传动座上的器械连接机构,所述驱动座包括与台车的滑台固定连接的底座以及与所述底座一体式设置的固定座;
所述驱动座与所述传动座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器械连接机构包括固定轴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轴中的摆动机构,所述摆动机构的端部与所述固定轴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机构与所述传动座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机构包括同轴地设置在所述固定轴中的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一端与滑动地设置在传动座上的滑动座相连,另一端通过夹持头与所述固定轴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杆的第一端设置有转接头,所述转接头设置在所述固定轴中,所述转接头的端部连接有摆动杆,所述摆动杆与所述夹持头的侧部铰接,所述器械与所述夹持头的端部相连;所述推动杆的第二端与卡接管相连;所述卡接管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滑动座卡合连接的第二卡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轴的端部设置有旋转头,所述旋转头上设置有开口槽,所述夹持头远离所述器械的端部设置在所述开口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座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接轴,所述固定轴设置在所述连接轴中,器械杆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连接轴上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定位凸起相卡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器械杆的外壁上设置有螺纹套管,所述螺纹套管与转轴形成螺纹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驱动座与所述传动座之间的隔离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座与所述隔离座之间通过第一快拆结构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座与所述驱动座之间通过第二快拆结构相连。
CN201821628175.7U 2018-10-09 2018-10-09 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 Active CN2097341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28175.7U CN209734136U (zh) 2018-10-09 2018-10-09 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28175.7U CN209734136U (zh) 2018-10-09 2018-10-09 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34136U true CN209734136U (zh) 2019-12-06

Family

ID=68699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28175.7U Active CN209734136U (zh) 2018-10-09 2018-10-09 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341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12384A (zh) 一种用于微创手术器械的器械传动座
CN111012389A (zh) 用于连接微创手术器械的器械传动座和隔离座的快拆结构
CN111012385A (zh) 一种手术器械传动机构
CN209734136U (zh) 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
CN209404833U (zh) 一种手术器械传动机构
CN209966449U (zh) 一种用于微创手术器械的器械传动座
CN111012486A (zh) 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
CN111012501B (zh) 用于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
CN111012502B (zh) 用于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
CN209734143U (zh) 用于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
CN209734031U (zh) 一种用于微创手术器械的器械传动座
CN111096793A (zh) 一种手术机器人
CN209564147U (zh) 一种用于微创手术器械的器械传动座
CN111012390A (zh) 一种用于微创手术器械的器械传动座
CN209966448U (zh) 一种用于微创手术器械的器械传动座
CN209734038U (zh) 一种用于微创手术器械的器械传动座
CN209734032U (zh) 一种用于微创手术器械的器械传动座
CN111012400A (zh) 手术器械使用状态记录装置及方法
CN111012493A (zh) 用于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
CN209734145U (zh) 一种手术机器人
CN211884022U (zh) 用于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固定装置
CN111012491A (zh) 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多自由度器械的固定装置
CN209734039U (zh) 用于连接微创手术器械的隔离座和驱动座的快拆结构
CN111012388A (zh) 一种用于微创手术器械的器械传动座
CN111012387A (zh) 一种用于微创手术器械的器械传动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