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06050U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06050U
CN209706050U CN201821790141.8U CN201821790141U CN209706050U CN 209706050 U CN209706050 U CN 209706050U CN 201821790141 U CN201821790141 U CN 201821790141U CN 209706050 U CN209706050 U CN 2097060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rtical portion
type burner
wind type
upper inlet
inlet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9014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兰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9014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060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060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060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第一引射管以及呈十字形的底座,包括相互连通的横向部和竖向部,底座的横向部围绕在第一引射管的管壁之外;底座的竖向部具有上竖向部和下竖向部,下竖向部与上竖向部相连通;以及第一火盖,设置在上竖向部之上,与上竖向部之间形成有位于中央的第一混气室,第一引射管的出气口端经下竖向部与第一混气室相流体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第一引射管是全部包围在底座的横向部内,使得第一引射管不能做得过长,十字型的上竖向部能支承第一火盖而下竖向部能使得第一引射管的出气端引射出的一次空气/燃气混合物具有一个缓冲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具的燃烧器,尤其涉及一种带多喷嘴的上进风式的灶具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不少燃气灶具中已经开始使用完全上进风式的燃烧器,由于完全上进风式的燃烧器在燃烧时所需的一、二次空气均来自灶具面板的上部,因而燃气灶具的底盘可以全密封,与传统的下进风结构的燃烧器相比,完全上进风式的燃烧器不仅使用更加安全,而且能够很好地解决开关橱柜门导致灶具熄火的问题。然而,传统的完全上进风的燃烧器在补充一次空气时都是通过混气室与基座间的间隙来实现,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混气室与基座间存在间隙,面板的安装螺钉安装上后,从燃烧器外部可以看到安装螺钉,造成燃烧器的外形不够美观。并且,在基座与混气室之间设置间隙后,溢液会通过该间隙而流入基座以及位于面板下方的圆形盆状主体即术语“底杯”,对用户的维护、保洁存在诸多不便,而且溢液若长久得不到清除,则会影响到燃烧器的正常使用。另外,“底杯”的结构使得引射管出口与混合气通道相连处往往存在急弯现象,明显增加了引射阻力,此类设计如专利号为ZL201120156854.0(授权公告号为CN20208292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气体燃烧器》,引射效果欠佳,同时,该类上进风燃烧器从面板之上补入的一次空气是利用喷嘴喷射燃气所产生的负压而进入“底杯”,容易造成一次空气的气流分布不均匀,一定程度上影响一次空气系数,从而使得外环火盖或是内环火盖沿周向设置的火孔流出的燃气压力不均,从而导致外环火盖产生的外圈火或是内环火盖产生的内圈火的火焰不均匀,同时,该类燃烧器的第二引射管和第一引射管均与“底杯”一体设置,或是与底杯分体设置,不论是与“底杯”一体设置所带来的影响引射效果差的问题,还是与底杯分体设置所带来的接缝所产生的漏气带来的安全隐患,均需要对现有的上进风燃烧器作进一步的改进。另外,有一类如申请号为200810220263.8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一种多喷嘴、大流量、完全上进风的嵌入式家用燃气灶用燃烧器》(公开号为CN101446415A),该实用新型将内、外环引射器所对应的内、外喷嘴分设在燃烧器所在直径范围内的两侧,能有效改善引射管长度偏短的局限,同时还能实现内、外火独立调节,燃烧功率较大,追求大功率的上进风燃烧器己成为主流趋势,但由于内、外环引射器仍然设置“底杯”内,燃烧器的整体高度仍然较高,整体的美观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提高内环的一次空气/燃气混合物混合得更均匀的上进风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提高内环燃烧热效率的上进风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在实现大火力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燃烧器整个高度的上进风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空气补入充足而燃烧充分的上进风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五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方便用户清洁的上进风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六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第一引射管,包括有出气口端和入气口端,并且在入气口端处适配有第一喷射器;
底座,呈十字形,包括相互连通的横向部和竖向部,所述底座的横向部围绕在所述第一引射管的管壁之外;所述底座的竖向部被所述第一引射管的管壁分成位于所述底座的横向部之上的上竖向部和位于所述底座的横向部之下的下竖向部,该下竖向部与上竖向部相连通;以及
第一火盖,设置在所述上竖向部之上,并且与所述上竖向部之间形成有位于中央的第一混气室,所述第一引射管的出气口端经所述下竖向部与所述第一混气室相流体连通。
为了实现一次空气/燃气混合物从第一引射管的出气口端流出后进入下竖向部,所述第一引射管的出气口端具有朝向所述下竖向部的第一缺口。
为了增加一次空气/燃气混合物从第一引射管的出气口端流出后进入下竖向部的路径,所述底座于所述第一引射管的出气口端的一侧设置有螺旋体,所述螺旋体对应所述第一缺口设置,所述螺旋体的端部逐渐向所述第一缺口内缩以形成宝塔状。由于第一引射管的出气口端对应地设有螺旋体,螺旋体进一步提高了从出气口端流出的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的均匀度、从而对由第一混气室供给第一火盖的出火区域能保持稳定和均匀火焰,从而使得上进风燃烧器的火焰短、均匀而有力,不会出现黄焰、回火等缺陷。
当然,在满足燃气以及一次空气经下竖向部缓冲后进入上竖向部的同时,所述第一引射管的出气口端还具有朝向所述上竖向部的第二缺口。增设直接进入上竖向部的第二缺口,能适当地增加燃气以及一次空气进入上竖向部的速度。
为了使得用户单独地控制燃烧器形成的中心火和外周火,还包括有安装座和设置在安装座上、并位于所述第一混气室外围且相互独立的第二混气室,所述第二混气室包括有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连接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的底壁以及覆盖在所述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上方的第二火盖。
为了提供给第一火盖充足的二次空气,所述内圈壁面围成有环形腔体,所述底座横向贯穿所述环形腔体设置,所述底座的横向部的出口为盲端,所述横向部的入口即为所述的入气口端,并与所述环形腔体之间构成连通外界与所述第一火盖出火区域的二次空气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喷射器设置在位于所述第二混气室之下的喷嘴座上,所述第一喷射器设置在所述喷嘴座的中央位置,并伸出位于所述喷嘴座上方的安装座之上,所述喷嘴座具有容纳所述下竖向部的凹陷部,还包括有同样设置在所述喷嘴座上并与所述的第一喷射器间隔设置的第二喷射器,以及独立于所述第一引射管设置在所述第二混气室内的第二引射管,所述第二引射管的入气口与所述的第二喷射器相对,而出气口则与所述的第二混气室相连通。利用喷嘴座取消了常规的位于面板之下的底杯,而是直接通过喷嘴座安装第一喷射器以及第二喷射器,从而第一喷射器以及第二喷射器可直接通过安装座上方的空气通道进行空气的补充,补充方便的同时还能保证空气补入量充足而促进燃烧器的燃烧充分;另外,取消了常规的位于盛安装座之下的底杯的同时,还巧妙地将第二引射管置于第二混气室之内,一方面能减少燃烧器整体的高度,另一方面还能避免若第二引射管为接缝连接时漏气所会带来的安全隐患;而本实用新型采用多个喷嘴多个引射管的方式,克服了引射管局限于燃烧器所在的直径范围内而导致引射管尺寸仍然偏短的局限性,保证燃烧器一次空气引射能力,实现大火力。
为了使得燃烧器整体的高度不至于过高,同时在安装座之上补充一次空气且一次空气的量充足,还包括有一次空气通道,所述一次空气通道形成于所述外圈壁面上对应所述喷嘴座的部位沿所述混气室的径向方向局部向内凹入;向内凹入的所述外环壁面部分直接作为分隔所述一次空气通道和所述二次空气通道的分隔部,所述分隔部上开设有所述第二引射管的入气口以及所述第一引射管的入气口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混气室的底壁于所述一次空气通道外围的其它部分,则至少有一处下凹形成支脚,相邻支脚之间形成的间隔连通所述二次空气通道,所述二次空气通道与所述一次空气通道相互独立。第二混气室下表面的一次空气通道和二次空气通道之间相互独立,且巧妙地利用外环壁面的局部作为分隔彼此、不相互影响的分隔部,不需要额外增加其它的分隔部件,结构简单的同时还能保证燃烧器整体高度不会太高,结构紧凑。
为了能有效降低燃烧器整个高度,本实用新型将第二引射管巧妙地设置在第二混气室内;所述支脚内形成容纳所述第二引射管的凹口。
为了能进一步地使得第二混气室内的燃气压力均匀,所述第二混气室内设置用于稳压第二混气室内燃气的稳压件,所述稳压件能局部伸入所述凹口内。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搁置稳压件,所述稳压件包括有板体,所述板体的中央具中央孔,所述中央孔的孔壁向上凸出形成一圈能包围住所述环形腔体的凸壁,而所述板体的外周缘则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能局部覆盖住所述凹口。
优选地,所述第二引射管由形状适配的上管体和下管体对合而成,其中,所述下管体由所述支脚的底部局部下凹形成,所述上管体则由所述板体的外周缘自下而上凹入形成。
为了方便搁置第二火盖,所述第二火盖包括有环状的本体,所述本体的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分别向下延伸与所述内圈壁面相接合的内圈壁以及与所述外圈壁面相接合的外圈壁,所述外圈壁上开设有主火孔。
为了防止主火孔的离焰,所述主火孔的进气端位于所述的外圈壁的底端,所述的主火孔的出气端位于所述的外圈壁,所述外圈壁于所述主火孔的出气端下方周向地开设有第一凹槽,在所述的外圈壁的底端上还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连通的第一稳焰孔。
进一步地,第一凹槽自下而上逐渐向上倾斜并与主火孔相交。从而形成“V“型的稳焰通道,不仅起到稳焰的效果,同时还能防止溢液倒灌。
为了防止溢液进入喷嘴座,所述外圈壁向外延伸而构成遮挡在所述喷嘴座上方的保护伞。此设计带来如下的好处:一、该外圈壁能构成喷嘴座上方的防水檐,以防止溢液进入喷嘴座上的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二、该外圈壁能采用隔热材料制成,以防止第二火孔及第二稳焰孔出火火焰产生的火焰热对喷嘴座上的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的一次空气的补充产生干扰;三、外圈壁能作为“分隔板”以分隔用来补充连通第二混气室的第二火孔及第二稳焰孔的二次空气以及补充给喷嘴座上的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的一次空气。
为了使得溢液能快速地流向喷嘴座之外,所述外圈壁朝所述第二混气室的径向向外而自上而下地逐渐向下延伸。
为了方便搁置第一火盖并且稳焰内火孔,所述第一火盖包括有顶盖以及自该顶盖向下延伸的外环壁,对应地所述底座上凸设有一圈供所述外环壁抵靠的凸圈,所述外环壁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混气室的内火孔以及位于所述内火孔上方和/下方的第二稳焰孔。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最后一个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的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包括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座是所述面板的局部。
应用有上述的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还可以为包括有位于燃烧器之下的盛液盘,其特征在于:该盛液盘即作为所述的安装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第一引射管是全部包围在底座的横向部内,由于加工限制的原因,使得第一引射管不能做得过长,为此底座呈十字型则能弥补上述缺陷,十字型的上竖向部能支承第一火盖而下竖向部能使得第一引射管的出气端引射出的一次空气/燃气混合物具有一个缓冲空间,该下竖向部有效地增加了第一引射管的长度,同时下竖向部的设置能经下竖向部均匀混合后的燃气与一次空气进入第一混气室,避免燃气与一次空气由不同方向的汇合而相互撞击,进一步提高了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的均匀度、提高一次空气吸入率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动能损失,使其扩散均匀,从而对由第一混气室供给第一火盖的出火区域能保持稳定和均匀火焰,从而使得上进风燃烧器的火焰短、均匀而有力,不会出现黄焰、回火等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进风燃烧器搁置在面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进风燃烧器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略去面板);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进风燃烧器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略去面板);
图4为图2的一个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6为图2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略去喷嘴座);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混气室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稳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引射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混气室底部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混气室底部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11所示,为本实施例的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上进风燃烧器包括第一引射管2、包括有出气口端23和入气口端24,并且在入气口端24处适配有第一喷射器5,其中底座11具有特殊设计呈十字形,包括相互连通的横向部111和竖向部112,底座11的横向部111围绕在第一引射管2的管壁之外;底座11的竖向部112被第一引射管2的管壁分成位于底座11的横向部111之上的上竖向部1111和位于底座11的横向部111之下的下竖向部1112,该下竖向部1112与上竖向部1111相连通,以及第一火盖3,设置在上竖向部1111之上,并且与上竖向部1111之间形成有位于中央的第一混气室1,第一引射管2的出气口端23经下竖向部1112与第一混气室1相流体连通。由于第一引射管2是全部包围在底座11的横向部111内,由于加工限制的原因,使得第一引射管2不能做得过长,为此底座11呈十字型则能弥补上述缺陷,十字型的上竖向部1111能支承第一火盖3而下竖向部1112能使得第一引射管2的出气端23引射出的一次空气/燃气混合物具有一个缓冲空间,该下竖向部1112有效地增加了第一引射管2的长度,同时下竖向部1112的设置能经下竖向部1112均匀后的一次空气进行燃气与一次空气的混合进入第一混气室1,避免燃气与一次空气由不同方向的汇合而相互撞击,进一步提高了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的均匀度、提高一次空气吸入率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动能损失,使其扩散均匀,从而对由第一混气室1供给第一火盖3的出火区域能保持稳定和均匀火焰,从而使得上进风燃烧器的火焰短、均匀而有力,不会出现黄焰、回火等缺陷。
其中,为了实现一次空气/燃气混合物从第一引射管2的出气口端23流出后进入下竖向部1112,第一引射管2的出气口端23具有朝向下竖向部1112的第一缺口231。更优地,为了增加一次空气/燃气混合物从第一引射管2的出气口端23流出后进入下竖向部1112的路径,底座11于第一引射管2的出气口端23的一侧设置有螺旋体4,螺旋体4对应第一缺口231设置,螺旋体4的端部逐渐向第一缺口231内缩以形成宝塔状。由于第一引射管2的出气口端23对应地设有螺旋体4,螺旋体4进一步提高了从出气口端23流出的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的均匀度、从而对由第一混气室1供给第一火盖3的出火区域能保持稳定和均匀火焰,从而使得上进风燃烧器的火焰短、均匀而有力,不会出现黄焰、回火等缺陷。当然,在满足燃气以及一次空气经下竖向部1112缓冲后进入上竖向部1111的同时,第一引射管2的出气口端23还具有朝向上竖向部1112的第二缺口232。增设直接进入上竖向部1112的第二缺口232,能适当地增加燃气以及一次空气进入上竖向部的速度。
为了使得用户单独地控制燃烧器形成的中心火和外周火,还包括有安装座20和设置在安装座20上、并位于第一混气室1外围且相互独立的第二混气室6,第二混气室6包括有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61和外圈壁面62以及连接内圈壁面61和外圈壁面62的底壁63,内圈壁面61和外圈壁面62上方覆盖有第二火盖7,内圈壁面61、外圈壁面62、底壁63以及第二火盖7共同围设成第二混气室6。为了提供给第一火盖3充足的二次空气,内圈壁面61围成有环形腔体611,底座11横向贯穿环形腔体611设置,底座11的横向部111的出口为盲端,横向部111的入口即为入气口端24,并与环形腔体611之间构成连通外界与第一火盖3出火区域的二次空气通道10。另外还包括设置在位于第二混气室6之下的喷嘴座8,第一喷射器5设置在喷嘴座8的中央位置,并伸出位于喷嘴座8上方的安装座20之上,还包括有同样设置在喷嘴座8上并与第一喷射器5间隔设置的第二喷射器,以及独立于第一引射管2设置在第二混气室6内的第二引射管,第二引射管的入气口41与第二喷射器相对,而出气口42则与第二混气室6相连通。利用喷嘴座8取消了常规的位于安装座20之下的底杯,而是直接通过喷嘴座8安装第一喷射器5以及第二喷射器,从而第一喷射器5以及第二喷射器可直接通过安装座20上方的空气通道进行空气的补充,补充方便的同时还能保证空气补入量充足而促进燃烧器的燃烧充分;另外,取消了常规的位于安装座20之下的底杯的同时,还巧妙地将第二引射管置于第二混气室6之内,一方面能减少燃烧器整体的高度,另一方面还能避免若第二引射管为接缝连接时漏气所会带来的安全隐患;而本实用新型采用多个喷射器多个引射管的方式,克服了引射管局限于燃烧器所在的直径范围内而导致引射管尺寸仍然偏短的局限性,保证燃烧器一次空气引射能力,实现大火力。本实施例中,第二喷射器设置有两个,分别为第一第二喷射器30和第二第二喷射器30′,并对称地设置在第一喷射器5的两侧,第二引射管也相对应地设置两个,分别为第一第二引射管40和第二第二引射管40′,为了使得燃烧器整体的高度不至于过高,同时在安装座20之上补充一次空气且一次空气的量充足,还包括有一次空气通道50,一次空气通道50形成于外圈壁面62上对应喷嘴座8的部位沿混气室的径向方向局部向内凹入处;向内凹入的外环壁面62部分直接作为分隔一次空气通道50和二次空气通道10的分隔部620,不需要额外增加其它的分隔部件,结构简单的同时还能保证燃烧器整体高度不会太高,结构紧凑,分隔部620上开设有第二引射管的入气口41以及第一引射管2的入气口端24。另外,第二混气室6的底壁63于一次空气通道50外围的其它部分,则至少有一处下凹形成支脚60,为了避免一次空气通道50和二次空气通道10的相互干涉,本实施例优选为相对喷嘴座8的相对侧的一处,为此,相邻支脚60之间形成的间隔连通二次空气通道10和外界,同时为防止补充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时的相互干扰,二次空气通道10与一次空气通道50为相互独立设置。
同时,由于下凹处形成的支脚60内呈中空不仅形成容纳第一第二引射管40的第一凹口601以及容纳第二第二引射管40′的第二凹口602,还能有效降低燃烧器整个高度,为了能进一步地使得第二火盖7沿周向设置的火孔流出的燃气压力均匀,第二混气室6内设置用于稳压第二混气室6内燃气的稳压件9,并且稳压件9能局部伸入第一凹口601和第二凹口602内。具体的各个稳压件9包括有第二板体91,第二板体91的中央具中央孔911,中央孔911的孔壁向上凸出形成一圈能包围住环形腔体611的凸壁9111,而第二板体91的外周缘则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能局部覆盖住第一凹口601或第二凹口602内。为了加工方便,第一第二引射管40和第二第二引射管40′由形状适配的上管体43和下管体44对合而成,其中,下管体44由支脚60的底部局部下凹形成,上管体43则由板体的外周缘自下而上凹入形成,该第一第二引射管40和第二第二引射管40′的拼接缝均在燃烧器的第二混气室6的内部,降低密封工艺难度和要求。
最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火盖7也具有特殊性,包括有环状的本体,本体的环状顶壁71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分别向下延伸与内圈壁面61相接合的内圈壁72以及与外圈壁面62相接合的外圈壁73,外圈壁73上开设有主火孔731,为了防止主火孔731的离焰,主火孔731的进气端7312位于外圈壁73的底端,主火孔731的出气端7311位于外圈壁73,外圈壁73于主火孔731的出气端7311下方周向地开设有第一凹槽732,在外圈壁73的底端上还开设有与第一凹槽732相连通的第一稳焰孔733,第一凹槽732自下而上逐渐向上倾斜并与主火孔731相交而形成“V“型的稳焰通道,不仅起到稳焰的效果,同时还能防止溢液倒灌。为了防止溢液进入喷嘴座8,外圈壁73向外延伸而构成遮挡在喷嘴座8上方的保护伞。此设计带来如下的好处:一、该外圈壁73能构成喷嘴座8上方的防水檐,以防止溢液进入喷嘴座8上的第一喷射器5和第二喷射器;二、该外圈壁73能采用隔热材料制成,以防止内火孔321及第二稳焰孔322出火火焰产生的火焰热对喷嘴座8上的第一喷射器5和第二喷射器的一次空气的补充产生干扰;三、外圈壁73能作为“分隔板”以分隔用来补充连通第二混气室6的内火孔321及第二稳焰孔322的二次空气以及补充给喷嘴座8上的第一喷射器5和第二喷射器的一次空气。为了使得溢液能快速地流向喷嘴座8之外,外圈壁73朝第二混气室6的径向向外而自上而下地逐渐向下延伸。而为了方便搁置第一火盖3并且稳焰内火孔321,第一火盖3包括有顶盖31以及自该顶盖31向下延伸的外环壁32,对应地底座11上凸设有一圈供外环壁32抵靠的凸圈1211,外环壁32上开设有连通第一混气室1的内火孔321、位于内火孔321上方的第二稳焰孔322,以及位于内火孔321下方的第三稳焰孔324。
而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上述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盛液盘200直接作为安装座20,为了减少与面板201或是盛液盘200接触的导热,提高热效率,第二混气室6使用支撑柱600的支撑连接方式,如上所述,一次空气、燃气和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在燃烧器内部的路径如下,由于并借由燃气自身的动能而将一次空气从外界吸入喷嘴座8的第一喷射器5,进行一次空气和燃气的预混分别进入第一混气室1,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最后通过第一火盖3的内火孔321、第二稳焰孔322、第三稳焰孔324并与外部环境的二次空气一起被点燃,形成内环火。还包括有能使用户能单独控制的外周火的第二火盖7,外周火所需的一次空气和燃气由第二引射管独立于第一引射管2而输入至第二混气室6中,同时,第二混气室6与第一混气室1分离,以此方式实现第二混气室6和第一混气室1的流体分离,然后可以单独地对其进行供给,以允许用户单独控制进入第一引射管2和第二引射管中燃料混合物的流入,若要调节外周火和中心火的大小,调节连接于第一喷射器531的第一进气管100以及与第一第二喷射器30和第二第二喷射器30′相连通的第二进气管200和第三进气管300相接连的总进气管400的调节阀即可,另外,由于第一第二喷射器30和第二第二喷射器30′以及第二进气管200和第三进气管300相对于第一喷射器5对称设计,使得整体的喷嘴座8呈T型,有利于各喷射器的喷射压力均衡。

Claims (21)

1.一种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第一引射管(2),包括有出气口端(23)和入气口端(24),并且在入气口端(24)处适配有第一喷射器(5);
底座(11),呈十字形,包括相互连通的横向部(111)和竖向部(112),所述底座(11)的横向部(111)围绕在所述第一引射管(2)的管壁之外;所述底座(11)的竖向部(112)被所述第一引射管(2)的管壁分成位于所述底座(11)的横向部(111)之上的上竖向部(1111)和位于所述底座(11)的横向部(111)之下的下竖向部(1112),该下竖向部(1112)与上竖向部(1111)相连通;以及
第一火盖(3),设置在所述上竖向部(1111)之上,并且与所述上竖向部(1111)之间形成有位于中央的第一混气室(1),所述第一引射管(2)的出气口端(23)经所述下竖向部(1112)与所述第一混气室(1)相流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射管(2)的出气口端(23)具有朝向所述下竖向部(1112)的第一缺口(2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1)于所述第一引射管(2)的出气口端(23)的一侧设置有螺旋体(4),所述螺旋体(4)对应所述第一缺口(231)设置,所述螺旋体(4)的端部逐渐向所述第一缺口(231)内缩以形成宝塔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射管(2)的出气口端(23)还具有朝向所述上竖向部(1111)的第二缺口(23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安装座(20)和设置在安装座(20)上、并位于所述第一混气室(1)外围且相互独立的第二混气室(6),所述第二混气室(6)包括有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61)和外圈壁面(62)、连接内圈壁面(61)和外圈壁面(62)的底壁(63)以及覆盖在所述内圈壁面(61)和外圈壁面(62)上方的第二火盖(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壁面(61)围成有环形腔体(611),所述底座(11)横向贯穿所述环形腔体(611)设置,所述底座(11)的横向部(111)的出口为盲端,所述横向部(111)的入口即为所述的入气口端(24),并与所述环形腔体(611)之间构成连通外界与所述第一火盖(3)出火区域的二次空气通道(1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射器(5)设置在位于所述第二混气室(6)之下的喷嘴座(8)上,所述第一喷射器(5)设置在所述喷嘴座(8)的中央位置,并伸出位于所述喷嘴座(8)上方的所述安装座(20)之上,所述喷嘴座(8)具有容纳所述下竖向部(1112)的凹陷部(800),还包括有同样设置在所述喷嘴座(8)上并与所述的第一喷射器(5)间隔设置的第二喷射器(30,30′),以及独立于所述第一引射管(2)设置在所述第二混气室(6)内的第二引射管(40,40′),所述第二引射管(40,40′)的入气口(41)与所述的第二喷射器(30,30′)相对,而出气口(42)则与所述的第二混气室(6)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次空气通道(50),所述一次空气通道(50)形成于所述外圈壁面(62)上对应所述喷嘴座(8)的部位沿所述第二混气室(6)的径向方向局部向内凹入;向内凹入的所述外圈壁面(62)部分直接作为分隔所述一次空气通道(50)和所述二次空气通道(10)的分隔部(620),所述分隔部(620)上开设有所述第二引射管的入气口(41)以及所述第一引射管(2)的入气口端(2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混气室(6)的底壁(63)除去所述一次空气通道(50)外围的部分,则至少有一处下凹形成支脚(60),相邻支脚(60)之间形成的间隔连通所述二次空气通道(10),所述二次空气通道(10)与所述一次空气通道(50)相互独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60)内形成容纳所述第二引射管的凹口(601,60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混气室(6)内设置用于稳压第二混气室(6)内燃气的稳压件(9),所述稳压件(9)能局部伸入所述凹口(601,602)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件(9)包括有板体(91),所述板体(91)的中央具中央孔(911),所述中央孔(911)的孔壁向上凸出形成一圈能包围住所述环形腔体(611)的凸壁(9111),而所述板体(91)的外周缘则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能局部覆盖住所述凹口(601,602)。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射管(40,40′)由形状适配的上管体(43)和下管体(44)对合而成,其中,所述下管体(44)由所述支脚(60)的底部局部下凹形成,所述上管体(43)则由所述板体(91)的外周缘自下而上凹入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火盖(7)包括有环状的本体,所述本体的环状顶壁(71)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分别向下延伸与所述内圈壁面(61)相接合的内圈壁(72)以及与所述外圈壁面(62)相接合的外圈壁(73),所述外圈壁(73)上开设有主火孔(731)。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火孔(731)的进气端(7312)位于所述的外圈壁(73)的底端,所述的主火孔(731)的出气端(7311)位于所述的外圈壁(73),所述外圈壁(73)于所述主火孔(731)的出气端(7311)下方周向地开设有第一凹槽(732),在所述的外圈壁(73)的底端上还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732)相连通的第一稳焰孔(733)。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732)自下而上逐渐向上倾斜并与所述主火孔(731)相交。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壁(73)向外延伸而构成遮挡在所述喷嘴座(8)上方的保护伞。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壁(73)朝所述第二混气室(6)的径向向外而自上而下地逐渐向下延伸。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火盖(3)包括有顶盖(31)以及自该顶盖(31)向下延伸的外环壁(32),对应地所述底座(11)上凸设有一圈供所述外环壁(32)抵靠的凸圈(1211),所述外环壁(32)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混气室(1)的内火孔(321)以及位于所述内火孔(321)上方和/下方的第二稳焰孔(322)。
20.一种应用有根据权利要求5~19任意一项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包括有面板(20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座(20)是所述面板(201)的局部。
21.一种应用有根据权利要求5~19任意一项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包括有位于燃烧器之下的盛液盘(200),其特征在于:该盛液盘(200)即作为所述的安装座(20)。
CN201821790141.8U 2018-10-31 2018-10-31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Active CN2097060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90141.8U CN209706050U (zh) 2018-10-31 2018-10-31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90141.8U CN209706050U (zh) 2018-10-31 2018-10-31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06050U true CN209706050U (zh) 2019-11-29

Family

ID=68635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90141.8U Active CN209706050U (zh) 2018-10-31 2018-10-31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060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94436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上进风式燃烧器
CN106439809B (zh) 一种上进风三环火大功率燃烧器
CN207635339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07635337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03869034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上进风式燃烧器
CN209569725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CN109959000A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09026819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CN208804673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
CN209706046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CN111964054B (zh)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内环火盖及应用有该内环火盖的燃烧器
CN210861084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CN109959004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09458942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燃烧器火盖的燃烧器
CN209706048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CN209706050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CN209706044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CN209706049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CN209706047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CN209569726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CN111121034A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CN209569723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CN209706043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CN209706045U (zh) 一种火盖和应用有上述火盖的上进风燃烧器以及灶具
CN109959005A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