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02414U - 一种用于修复污染地下水及其流经污染土壤的循环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修复污染地下水及其流经污染土壤的循环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02414U
CN209702414U CN201822218364.3U CN201822218364U CN209702414U CN 209702414 U CN209702414 U CN 209702414U CN 201822218364 U CN201822218364 U CN 201822218364U CN 209702414 U CN209702414 U CN 2097024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all
pipe
well
wate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1836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宝蕴
梁信
孙跃林
爱德华·阿莱西
马塞尔·阿莱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yiji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ncu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ncu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ncu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1836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024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024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024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ration Of Liqui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修复污染地下水及其流经污染土壤的循环井,包括:井管、井底盖、第一水管、阻隔器和循环泵;井底盖与井管的底端连接,井管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筛管、第一壁管和第二筛管。循环泵连接于第一水管的端部,第一水管内填充有净水材料,阻隔器套装在第一水管外壁,并与第一水管外壁和第一壁管的内壁密封连接。土壤中的污染的地下水从阻隔器一侧流入井管中,并在经过第一水管内净水材料的净化后,从阻隔器另一侧流出井管即地下水被重新注回含水层中。在这个过程中,不会造成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或者改变地下水流向,也就不会导致污染迁移或扩散的问题,从而可以提高对地下水及其流经土壤的修复处理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修复污染地下水及其流经污染土壤的循环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染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修复污染地下水及其流经污染土壤的循环井。
背景技术
地下水及其流经土壤的污染会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例如,工业生产过程可能会造成地下水及其流经土壤的污染,如果将污染的地下水作为生活水源,将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同时,如果接触到污染的地下水及其流经土壤,或吸入从污染的地下水及其流经土壤中挥发到空气中的污染物,都将影响人们的健康。如果是农用地的地下水及其流经土壤被污染,则会对农作物造成不良影响,食用该农作物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因此,地下水及其流经土壤污染的修复是非常必要的。
相对来说,地下水及其流经土壤的污染是比较难治理的,其原因包括:土壤和地下水并不像地表水或大气是直接暴露于地表环境中的,而是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导致地下水及其流经土壤污染的区域和范围难以界定;地下环境较为复杂,技术实施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修复时间长,修复成本高。针对地下水及其流经土壤的修复技术,按照是否将其进行清挖后处理分为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
(1)异位修复技术
异位修复为将受污染的土壤或地下水从场地发生污染的原来位置挖掘或抽提出来,搬运或转移到其它场所位置进行综合治理修复。一般情况下,异位修复技术工期较短、污染物去除效果好;但其实施的费用相对高,可能破坏土壤生态环境,在建筑物分布较多的场址难以实施,且容易造成周边环境的二次污染等。
(2)原位修复技术
原位修复技术为不移动受污染的土壤或地下水,直接在场地发生污染的位置对其进行原地修复或处理的技术,治理费用相对较低,对环境影响小,很多技术可同时处理土壤与地下水,但其通常需要较长的实施周期。
目前,原位修复技术中较为常用的抽出-处理技术所采用的设备包括抽水井和回注井,抽水井捕捉地下的污染羽水体并将其抽出地面,再采用污水处理技术将水净化,然后通过回注井将净化后的水体重新注入地下。具体可以采用抽出-处理-排放的方式,或抽出-处理-上游回注的方式进行地下水及土壤污染处理。采用这两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都会造成抽水井或回注井附近的水位变化,进而影响抽水井或回注井附近的地下水流向,并会对地下水污染产生牵引或推移的作用,即易造成地下水污染扩散,最终导致修复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修复污染地下水及其流经污染土壤的循环井,以提高修复效率。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修复污染地下水及其流经污染土壤的循环井,包括:井管、井底盖,以及设置于所述井管内的第一水管、阻隔器和循环泵;
所述井底盖与所述井管的底端连接,所述井管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筛管、第一壁管和第二筛管;
所述循环泵连接于所述第一水管的端部,所述第一水管内填充有净水材料,所述阻隔器套装在所述第一水管外,并与所述第一水管外壁和所述第一壁管的内壁密封连接。
可选的,所述阻隔器包括隔离套、夹皮胶管,以及所述夹皮胶管连接的充气管线,所述隔离套包括:板状的隔离部和沿所述隔离部的外边缘向下延伸的固定筒;
所述隔离套通过所述隔离部上开设的通孔套装在所述第一水管外,并与所述第一水管外壁密封连接;所述夹皮胶管环绕设置在所述固定筒外,所述隔离套通过夹皮胶管的膨胀压力与所述第一壁管的内壁密封连接。
可选的,所述阻隔器为隔离板,所述隔离板通过其上开设的通孔套装于所述第一水管外,所述隔离板的内边缘与所述第一水管的外壁密封连接,且外边缘与所述第一壁管的内壁密封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水管包括上水管和下水管,所述净水材料填充在所述下水管内;所述下水管的底端抵持于所述井底盖,所述下水管下段侧壁设有进水口,所述下水管与所述井管之间设有流水间隙;所述阻隔器套装在所述上水管外壁,并与所述上水管外壁密封连接。
可选的,所述下水管的内腔的截面积大于所述上水管的内腔的截面积。
可选的,所述循环井还包括第二水管,所述循环泵的进水口与所述第一水管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循环泵的出水口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阻隔器的上方。
可选的,所述井管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筛管顶端的第二壁管、设置于所述第二壁管顶端的法兰,以及盖于所述法兰上的井顶盖。
可选的,所述井管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筛管底端的第三壁管,所述井底盖与所述第三壁管的底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循环井还包括填充于所述井管与井孔之间的第一过滤层、隔离层和第二过滤层,所述第一过滤层环绕所述第一筛管,所述隔离层环绕所述第一壁管,所述第二过滤层环绕所述第二筛管。
可选的,所述循环井还包括水位传感器、空压机和控制装置;
所述水位传感器固定于所述井管的内壁或所述第一水管的外壁,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水位传感器和所述循环泵电连接;
所述空压机通过充气管线与所述夹皮胶管连接,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空压机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修复污染地下水及其流经污染土壤的循环井,包括:井管、井底盖,以及设置于井管内的第一水管、阻隔器和循环泵;井底盖与井管的底端连接,井管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筛管、第一壁管和第二筛管;循环泵连接于第一水管的端部,第一水管内填充有净水材料,阻隔器套装在第一水管外壁,并与第一水管外壁和第一壁管的内壁密封连接。在循环泵的作用下,土壤中的污染的地下水从阻隔器一侧的筛管的管壁流入井管中,并在经过第一水管内净水材料的净化后,从阻隔器另一侧的筛管的管壁流出井管即地下水被重新注回土壤中。这样可以使得在地下的含水层与循环井之间产生抽注平衡的循环作用,不会造成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或者改变地下水流向,也就不会导致污染迁移或扩散的问题,从而可以提高对地下水及其流经土壤的修复处理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修复污染地下水及其流经污染土壤的循环井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现有技术中基于抽出-处理修复技术,采用抽水井和回注井进行污水处理时,采用抽出-处理-排放的方式,或抽出-处理-上游回注的方式进行地下水及土壤污染处理会造成抽水井或回注井附近的水位变化,进而影响抽水井或回注井附近的地下水流向,并会对地下水污染产生牵引或推移的作用,即易造成地下水污染扩散,最终导致修复效率较低。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修复污染地下水及其流经污染土壤的循环井。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修复污染地下水及其流经污染土壤的循环井,包括:井管1、井底盖2,以及设置于井管1内的第一水管3、阻隔器4和循环泵5;
井底盖2与井管1的底端连接,井管1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筛管11、第一壁管12和第二筛管13;其中,第一筛管11和第二筛管13均是带有孔隙的井管1段,也就是说第一筛管11和第二筛管13都是透水的,第一壁管12是不透水的,第一筛管11和第二筛管13被第一壁管12隔离开。
循环泵5连接于第一水管3的端部,第一水管3内填充有净水材料6,阻隔器4套装在第一水管3外,并与第一水管3外壁和第一壁管12的内壁密封连接。阻隔器4套装在第一水管3外,并与第一水管3外壁和第一壁管12的内壁密封连接,阻断了第一筛管11和第二筛管13两者内腔的直接连通,使得第一筛管11和第二筛管13两者的内腔只能通过循环泵5连通。
实际应用时,根据待修复的地下水的深度来设计循环井各部分的具体尺寸。在待处理场地9的地面上开设井孔10,所开设的井孔10孔径是大于循环井的直径的,用于埋放循环井,其中,循环井的直径即井管1的直径。将循环井埋设在所开设的井孔10内,井孔10和井管1之间的间隙可以采用土壤填充。如图1所示,在污染区域的位置开设井孔10,井管1插装在井孔10内。
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填充,如在井管1与井孔10内壁之间先后填充滤料、填料和滤料,其中,滤料是透水的,如石英砂,填料是不透水的如膨润土和水泥,使得在第二筛管13与井孔10之间填充有滤料,在第一壁管12和井孔10之间填充有填料,在第一筛管11与井孔10之间的间隙可以填充有滤料。如图1所示,在井孔10内壁和井管1之间形成的从上至下依次分布的第一过滤层11’、隔离层12’和第二过滤层13’,第一过滤层11’环绕第一筛管11,隔离层12’环绕第一壁管12,第二过滤层13’环绕第二筛管13。形成第一过滤层和第二过滤层的滤料可以根据实际的污染物来选择,如果污染物的颗粒较大,则可以选择孔隙率较大的材料;如果污染物颗粒较小,则可以选择孔隙率较小的材料。
如图1所示,循环泵5连接于第一水管3的顶端,循环泵5进水口与第一水管3的顶端连接,在循环泵5的作用下,地下水经过第二筛管13的管壁流入第二筛管13内,然后经过第一水管3内净水材料6的净化作用后流到第一筛管11中。第一筛管11中经过净化的地下水从第一筛管11的管壁流出即地下水被重新注回地下。具体应用时,可以保持地下水的水位在预设水位A处。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循环泵5连接于第一水管3的顶端,循环泵5出水口与第一水管3的顶端连接,在循环泵5的作用下,地下水经过第一筛管11的管壁流入第一筛管11内,然后经过第一水管3内净水材料6的净化作用后流到第二筛管13中。第二筛管13中经过净化的地下水从第二筛管13的管壁流出即地下水被重新注回地下。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循环泵5也可以连接于第一水管3的底端,同样,水流的方向取决于与第一水管3的底端连接的是循环泵5进水口还是循环泵5出水口,具体的水流过程以及处理地下水的过程,与将循环泵5设置于第一水管3的顶端的情况类似,在此不做赘述。
在循环泵5的作用下,土壤中的污染的地下水从阻隔器4一侧的筛管的管壁流入井管1中,并在经过第一水管3内净水材料6的净化后,从阻隔器4另一侧的筛管的管壁流出井管1即地下水被重新注回土壤中。这样可以使得在地下的含水层与循环井之间产生抽注平衡的循环作用,不会造成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或者改变地下水流向,也就不会导致污染迁移或扩散的问题,从而可以提高对地下水及其流经土壤的修复处理效率。
参照图1,阻隔器4包括隔离套41、夹皮胶管42,以及夹皮胶管42连接的充气管线(图1中未示出),隔离套41包括:板状的隔离部411和沿隔离部411的外边缘向下延伸的固定筒412;可以通过充气管线对夹皮胶管42进行充气或排气。
隔离套41通过隔离部411上开设的通孔套装在第一水管3外,并与第一水管3外壁密封连接;夹皮胶管42环绕设置在固定筒412外,隔离套41通过夹皮胶管42的膨胀压力与第一壁管12的内壁密封连接。
例如,板状的隔离部411为中部带有通孔的圆板,固定筒412为与圆板直径相同的,且固定于圆板外边缘的圆筒。圆环形的夹皮胶管42环绕圆筒,且与圆筒连接。
隔离套41、夹皮胶管42以及第一水管3一起被放入第一壁管12内,充气管线一端预留到井管1的上端口外,用于与外部的充气设备连接,另一端与夹皮胶管42连接,随后利用充气设备如空压机通过充气管线向夹皮胶管42内充气,使得夹皮胶管42膨胀而紧贴于第一壁管12内壁和固定筒412的外壁,实现隔离套41与第一壁管12的密封连接,从而可以将第一筛管11和第二筛管13的管内空间隔离,使得这两部分仅通过循环泵5连通。当需要第一水管3内的净水材料6需要更换时,通过充气管线进行排气,排气后,可以将隔离套41、夹皮胶管42以及第一水管3一起拉出井管1,从而便于更换净水材料6。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中,阻隔器4为隔离板,隔离板通过其上开设的通孔装于第一水管3,隔离板的内边缘与第一水管3的外壁密封连接,且外边缘与第一壁管12的内壁密封连接。其中,隔离板可以采用金属如不锈钢制成,也可以采用树胶如高密度聚乙烯(HDPE)制成。隔离板的外边缘可以通过焊接或粘合的方式与第一壁管12的内壁连接。
参照图1,第一水管3包括上水管31和下水管32,净水材料6填充在下水管32内;下水管32的底端抵持于井底盖2,下水管32下段侧壁设有进水口,下水管32与井管1之间设有流水间隙;阻隔器4套装在上水管31外壁,并与上水管31外壁密封连接。地下水透过第二筛管13进入这个流水间隙,进而从下水管32下段侧壁的进水口进入净水材料6中,提高了地下水经过净水材料6的长度,从而提高净水效率。
下水管32的内腔的截面积大于上水管31的内腔的截面积,下水管32的内腔的截面积具体是垂直于下水管32长度方向的横向截面积,上水管31的内腔的截面积具体是指垂直于上水管31长度方向的横向截面积,可以方便填装净水材料6,提高净水材料6的填充量,进而提高净水效率。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下水管32的底端也可以不抵持于井底盖2,而是悬置于井管1内,在这种情况下,下水管32与井管1之间可以预留间隙,只要下水管32不全部覆盖第二筛管13就可以实现。当然,净水材料6可以直接填充在井管1内,填充的高度可以覆盖第二筛管13的部分或全部。
继续参照图1,循环井还包括第二水管7,循环泵5的进水口与第一水管3的顶端连接,第二水管7的一端与循环泵5的出水口连接,另一端位于阻隔器4的上方。采用这种结构使得抽水位置在阻隔器4下方,注水位置位于阻隔器4上方,有利于抽水注回可以通过第二水管7的设置,来控制净化后的地下水的回注位置。
井管1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筛管11顶端的第二壁管14、设置于第二壁管14顶端的法兰15,以及盖于法兰15上的井顶盖8。安装时,法兰15置于井孔10的开口处,通过第二壁管14的设置,可以避免地面的污染水经过地表层再直接从第一筛管11进入井管1内回注净化后的地下水的位置,通过法兰15和井顶盖8的设置,可以避免地表的水直接通过井管1的管口流入井管1内回注净化后的地下水的位置。因此,通过设置的第二壁管14、法兰15和井顶盖8,可以避免地表的水直接污染待回注的地下水。
井管1还包括设置于第二筛管13底端的第三壁管16,井底盖2与第二壁管14的底端连接。这样设置,可以使经过第二筛管13渗入井管1内的泥沙沉降在第三壁管16内,在很大程度上减缓泥沙堆积到第二筛管13侧壁处的速度,从而可以提高循环井进行污水修复的效率。
循环井还包括水位传感器和控制装置(图1中未示出),水位传感器固定于井管1的内壁或第一水管3的外壁,控制装置分别与水位传感器和循环泵5电连接;控制装置可以根据水位传感器检测到的水位来控制循环泵5的运行与停止。
需要说明的是,水位传感器可以与井管1的内壁直接连接,也可以与井管1的内壁间接连接。水位传感器可以与第一水管3的外壁直接连接,也可以与第一水管3的外壁间接连接。
循环井还可以包括空压机,空压机与充气管线连接,空压机通过充气管线与夹皮胶管42连接,控制装置与空压机电连接,控制装置可以控制空压机,以使空压机对夹皮胶管42进行充气或排气。进一步的,控制装置和空压机可以设置在同一控制箱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修复污染地下水及其流经污染土壤的循环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井包括:井管、井底盖,以及设置于所述井管内的第一水管、阻隔器和循环泵;
所述井底盖与所述井管的底端连接,所述井管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筛管、第一壁管和第二筛管;
所述循环泵连接于所述第一水管的端部,所述第一水管内填充有净水材料,所述阻隔器套装在所述第一水管外,并与所述第一水管外壁和所述第一壁管的内壁密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井,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器包括隔离套、夹皮胶管,以及所述夹皮胶管连接的充气管线,所述隔离套包括:板状的隔离部和沿所述隔离部的外边缘向下延伸的固定筒;
所述隔离套通过所述隔离部上开设的通孔套装在所述第一水管外,并与所述第一水管外壁密封连接;所述夹皮胶管环绕设置在所述固定筒外,所述隔离套通过夹皮胶管的膨胀压力与所述第一壁管的内壁密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井,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器为隔离板,所述隔离板通过其上开设的通孔套装于所述第一水管外,所述隔离板的内边缘与所述第一水管的外壁密封连接,且外边缘与所述第一壁管的内壁密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管包括上水管和下水管,所述净水材料填充在所述下水管内;所述下水管的底端抵持于所述井底盖,所述下水管下段侧壁设有进水口,所述下水管与所述井管之间设有流水间隙;所述阻隔器套装在所述上水管外壁,并与所述上水管外壁密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循环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管的内腔的截面积大于所述上水管的内腔的截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井还包括第二水管,所述循环泵的进水口与所述第一水管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循环泵的出水口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阻隔器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管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筛管顶端的第二壁管、设置于所述第二壁管顶端的法兰,以及盖于所述法兰上的井顶盖。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管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筛管底端的第三壁管,所述井底盖与所述第三壁管的底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井还包括填充于所述井管与井孔之间的第一过滤层、隔离层和第二过滤层,所述第一过滤层环绕所述第一筛管,所述隔离层环绕所述第一壁管,所述第二过滤层环绕所述第二筛管。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井还包括水位传感器、空压机和控制装置;
所述水位传感器固定于所述井管的内壁或所述第一水管的外壁,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水位传感器和所述循环泵电连接;
所述空压机通过充气管线与所述夹皮胶管连接,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空压机电连接。
CN201822218364.3U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用于修复污染地下水及其流经污染土壤的循环井 Active CN2097024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18364.3U CN209702414U (zh)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用于修复污染地下水及其流经污染土壤的循环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18364.3U CN209702414U (zh)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用于修复污染地下水及其流经污染土壤的循环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02414U true CN209702414U (zh) 2019-11-29

Family

ID=68638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18364.3U Active CN209702414U (zh)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用于修复污染地下水及其流经污染土壤的循环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024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50572A (zh) * 2018-12-27 2019-04-19 博川环境修复(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修复污染地下水及其流经污染土壤的循环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50572A (zh) * 2018-12-27 2019-04-19 博川环境修复(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修复污染地下水及其流经污染土壤的循环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14106B (zh) 一种受dnapl污染的地下水原位修复方法
CN109650572A (zh) 一种用于修复污染地下水及其流经污染土壤的循环井
CN109570209A (zh) 一种用于修复污染地下水及其流经污染土壤的装置
CN105234164B (zh) 一种有机污染土壤的异位生物堆气相抽提-生物通风修复装置和方法
CN101921023B (zh) 气破与气提联动双相真空抽吸地下水原位修复方法
CN203184331U (zh) 用于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的联用修复系统
CN110132650B (zh) 一种污染场地地下水井群采样方法
CN211664865U (zh) 地下水循环井原位修复装置
JP2014513219A (ja) 鉱山の地下水管理システム
CN209998095U (zh) 一种污染场地原位多相抽提井装置
CN112142160A (zh) 受lnapl污染地下水的as/mpe联用修复系统及方法
CN206325942U (zh) 一种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修复装置
CN109967509A (zh) 一种污染场地原位多相抽提井装置
CN209702414U (zh) 一种用于修复污染地下水及其流经污染土壤的循环井
JP4657008B2 (ja) 汚染地盤浄化システムおよび汚染地盤の浄化方法
CN209697703U (zh) 一种用于修复污染地下水及其流经污染土壤的装置
CN110627263A (zh) 一种地下水轻质非水相液体污染物清理系统
CN211052140U (zh) 一种高含水率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原地异位置处理装置
CN110102565A (zh) 应用于土壤多相抽提的具有防堵塞功能的抽提井系统
CN113235710A (zh) 一种高效地下水修复系统及方法
CN107639104A (zh) 多相土壤气相抽提器
CN210313564U (zh) 一种用于处理污染地下水的抽提井装置
CN109650571A (zh) 一种循环井
CN205851549U (zh) 一种用于污染场地修复的太阳能通风系统装置
CN205035816U (zh) 一种基于轻型井点降水工艺的简易多相抽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507

Address after: No. 238, 2f, building 12, No. 8, xinjiekouw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100088

Patentee after: Aiyiji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0120 room 1101, No. 2, Maji Road, free trade Experimental Zon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Huancu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