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88867U - 一种基于需求侧能量供应的余热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需求侧能量供应的余热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88867U
CN209688867U CN201920078765.5U CN201920078765U CN209688867U CN 209688867 U CN209688867 U CN 209688867U CN 201920078765 U CN201920078765 U CN 201920078765U CN 209688867 U CN209688867 U CN 2096888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te heat
waste
equipment
heat
regulating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7876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海珍
华宇东
周宇昊
虞卫根
郑文广
徐敏
阮炯明
杨俊�
王胜星
孙磊
吴依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adian Fengxian Thermoelectricity Co Ltd
Huadian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adian Fengxian Thermoelectricity Co Ltd
Huadian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adian Fengxian Thermoelectricity Co Ltd, Huadian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adian Fengxian Thermoelectricit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07876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888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888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888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需求侧能量供应的余热利用系统,属于能源领域。为解决余热利用和用户侧能量需求。本实用新型包括余热供应系统和余热利用设备,余热利用设备包括余热发电设备、余热制冷设备、余热制热设备、余热加热天然气设备和余热加热化学水设备;余热发电设备、余热制冷设备和余热制热设备均与余热供应系统和生活区能量需求侧连接,余热加热天然气设备和余热加热化学水设备均与余热供应系统和生产区能量需求侧连接,生活区能量需求侧和生产区能量需求侧还连接有调控系统,调控系统通过调节阀调控余热利用设备。本实用新型通过不同的余热利用设备,最大程度的消纳余热,解决了季节性余热利用不充分的难题,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需求侧能量供应的余热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需求侧能量供应的余热利用系统,属于能源领域。
背景技术
在生产过程中,一次能源燃料在发生反应过程中会转换生成为大量的热量,其中的热量不能完全被利用,而在反应结束后转换剩余的热量即为余热资源。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工业废弃原料进行生产利用,如用炉渣,煤气等原料进行二次生产减少对其他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需要降低生产过程中资源浪费,例如利用余热资源配套余热发电装置降低能耗。余热资源属于二次能源,其资源丰富存在于各行业的生产过程中,尤其是在电力、钢铁、石油、化工、建材等行业来源广泛。余热资源可以分为多种形式,按温度划分可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高温余热,余热温度高于600℃;另一种是中温余热,余热温度在230~650℃之间;还有一种是低温余热,余热温度低于230℃。烟气余热在所有的余热资源中占有很大比重。开展烟气余热利用研究,通过充分回收烟气中的余热能量,不仅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对提高环保效益和促进节能减排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多数研究将重点放在燃煤机组及工业锅炉的余热利用研究,很少有研究大型联合循环机组的烟气余热回收利用。虽然相对燃煤机组等,大型联合循环机组的排烟温度比燃煤机组的排烟温度低了很多,但考虑到国内目前典型的天然气成分中含硫量比较低,几乎不含硫,给大型联合循环机组的余热回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烟气温度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如申请号为201721479419.5的中国专利。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由于具有高效率、低污染和变负荷特性优越等优点,已成为世界电力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锅炉效率是影响联合循环电厂经济性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排烟损失则是直接影响锅炉循环最关键的因素,约占锅炉热损失的70%~80%。因此,深度挖掘全厂能源综合利用的可能,采用先进的余热回收技术,回收烟气余热,降低余热锅炉的排烟温度,可以明显提高联合循环出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节能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基于需求侧能量供应的余热利用系统,一站式解决余热利用和用户侧能量需求。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需求侧能量供应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余热供应系统和余热利用设备,所述余热利用设备包括余热发电设备、余热制冷设备、余热制热设备、余热加热天然气设备和余热加热化学水设备;所述余热发电设备、余热制冷设备和余热制热设备均与余热供应系统和生活区能量需求侧连接,且在余热供应系统和余热发电设备之间设置有发电设备调节阀,在余热供应系统和余热制冷设备之间设置有制冷设备调节阀,在余热供应系统和余热制热设备之间设置有制热设备调节阀;所述余热加热天然气设备和余热加热化学水设备均与余热供应系统和生产区能量需求侧连接,且在余热供应系统和余热加热天然气设备之间设置有天然气设备调节阀,在余热供应系统和余热加热化学水设备之间设置有化学水设备调节阀;所述生活区能量需求侧和生产区能量需求侧还连接有调控系统,所述调控系统分别与发电设备调节阀、制冷设备调节阀、制热设备调节阀、天然气设备调节阀、化学水设备调节阀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通过不同的余热利用设备,最大程度的消纳余热,解决了季节性余热利用不充分的难题。
2、通过余热利用设备和调控系统建立了余热供应和生活生产能力需求的强连接关系,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余热供应系统1、生活区能量需求侧2、生产区能量需求侧3、调控系统4、余热发电设备5、余热制冷设备6、余热制热设备7、余热加热天然气设备8、余热加热化学水设备9、发电设备调节阀10、制冷设备调节阀11、制热设备调节阀12、天然气设备调节阀13、化学水设备调节阀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
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的基于需求侧能量供应的余热利用系统,包括余热供应系统1和余热利用设备,余热利用设备包括余热发电设备5、余热制冷设备6、余热制热设备7、余热加热天然气设备8和余热加热化学水设备9;余热发电设备5、余热制冷设备6和余热制热设备7均与余热供应系统1和生活区能量需求侧2连接,且在余热供应系统1和余热发电设备5之间设置有发电设备调节阀10,在余热供应系统1和余热制冷设备6之间设置有制冷设备调节阀11,在余热供应系统1和余热制热设备7之间设置有制热设备调节阀12;余热加热天然气设备8和余热加热化学水设备9均与余热供应系统1和生产区能量需求侧3连接,且在余热供应系统1和余热加热天然气设备8之间设置有天然气设备调节阀13,在余热供应系统1和余热加热化学水设备9之间设置有化学水设备调节阀14;生活区能量需求侧2和生产区能量需求侧3还连接有调控系统4,调控系统4分别与发电设备调节阀10、制冷设备调节阀11、制热设备调节阀12、天然气设备调节阀13、化学水设备调节阀14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基于需求侧能量供应的余热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不同的余热利用设备,建立余热供应系统1和生活区以及生产区用户的能量供应和能量需求关系,最大程度的消纳余热;
2)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段生活区用户侧的冷、热、电等能量需求以及生产区能量需求,通过调控系统4对余热供应系统1的能量进行优化分配。
通过上述阐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已能实施。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凡依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者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

1.一种基于需求侧能量供应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余热供应系统(1)和余热利用设备,所述余热利用设备包括余热发电设备(5)、余热制冷设备(6)、余热制热设备(7)、余热加热天然气设备(8)和余热加热化学水设备(9);所述余热发电设备(5)、余热制冷设备(6)和余热制热设备(7)均与余热供应系统(1)和生活区能量需求侧(2)连接,且在余热供应系统(1)和余热发电设备(5)之间设置有发电设备调节阀(10),在余热供应系统(1)和余热制冷设备(6)之间设置有制冷设备调节阀(11),在余热供应系统(1)和余热制热设备(7)之间设置有制热设备调节阀(12);所述余热加热天然气设备(8)和余热加热化学水设备(9)均与余热供应系统(1)和生产区能量需求侧(3)连接,且在余热供应系统(1)和余热加热天然气设备(8)之间设置有天然气设备调节阀(13),在余热供应系统(1)和余热加热化学水设备(9)之间设置有化学水设备调节阀(14);所述生活区能量需求侧(2)和生产区能量需求侧(3)还连接有调控系统(4),所述调控系统(4)分别与发电设备调节阀(10)、制冷设备调节阀(11)、制热设备调节阀(12)、天然气设备调节阀(13)、化学水设备调节阀(14)连接。
CN201920078765.5U 2019-01-17 2019-01-17 一种基于需求侧能量供应的余热利用系统 Active CN2096888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78765.5U CN209688867U (zh) 2019-01-17 2019-01-17 一种基于需求侧能量供应的余热利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78765.5U CN209688867U (zh) 2019-01-17 2019-01-17 一种基于需求侧能量供应的余热利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88867U true CN209688867U (zh) 2019-11-26

Family

ID=68599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78765.5U Active CN209688867U (zh) 2019-01-17 2019-01-17 一种基于需求侧能量供应的余热利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888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8532A (zh) * 2019-01-17 2019-05-24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需求侧能量供应的余热利用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8532A (zh) * 2019-01-17 2019-05-24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需求侧能量供应的余热利用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63760A (zh) 一种基于间歇性高温烟气的蓄热式余热发电系统及方法
CN204176625U (zh) 污泥沼气发电机组-蒸汽锅炉能量高效补偿利用一体化装置
CN203489712U (zh) 一种新型烧结炼钢轧钢余热综合利用发电设备
CN209688867U (zh) 一种基于需求侧能量供应的余热利用系统
CN102051436A (zh) 一种炼钢转炉煤气二次回收利用发电系统及方法
CN201196102Y (zh) Co2工质水泥厂余热发电装置
CN203978532U (zh) 一种基于低温余热利用的塔式光热发电系统
CN203718884U (zh) 基于热泵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
CN203685320U (zh) 大幅降低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温度的系统
CN109798532A (zh) 一种基于需求侧能量供应的余热利用方法及系统
CN201568952U (zh) 饱和蒸汽再加热锅炉
CN104251484A (zh) 污泥沼气发电机组-蒸汽锅炉能量高效补偿利用一体化系统
CN202361356U (zh) 电加热蒸汽蓄热装置
CN202852773U (zh) 一种感应涡流蒸汽发生装置
CN202885576U (zh) 焦炉烟道废气转换为高品质废气的余热利用发电系统
CN202030802U (zh) 一种轧钢加热炉的烟气余热利用装置
CN201386572Y (zh) 利用低沸点工质的双循环螺杆膨胀动力机系统
CN2842283Y (zh) 电解制氢供气供热装置
CN106368915A (zh) 一种塔式太阳能与燃煤互补发电系统
CN108613247B (zh) 一种汽水两用燃气锅炉组的热负荷分配方法
CN202470790U (zh) 铁合金电炉炉盖与烟道烟气余热联合回收的系统
CN205036415U (zh) 一种小型高温高压组合式再热汽轮发电机组装置
CN212430802U (zh) 一种余热发电dcs系统
CN104457300B (zh) 工业余热资源综合梯级利用方法
CN103673032A (zh) 大幅降低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温度的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