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85764U - 一种三箱式一体化土著微生物培养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箱式一体化土著微生物培养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85764U
CN209685764U CN201920176937.2U CN201920176937U CN209685764U CN 209685764 U CN209685764 U CN 209685764U CN 201920176937 U CN201920176937 U CN 201920176937U CN 209685764 U CN209685764 U CN 2096857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inet
pipe
feeding device
indigenous microorganism
over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7693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宗兵年
张念慈
韦联平
马清萍
陈瀚驰
李红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ONGRUI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ONGRUI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ONGRUI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ONGRUI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7693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857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857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857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箱式一体化土著微生物培养器,属于微生物培养设备技术领域。培养器包括进出水管、依次连接的第一箱体、第二箱体和第三箱体,进出水管分别与第一箱体和第三箱体相连通,进出水管上分别设有进出水泵,出水管一端置于第三箱体内的常水位处;第一箱体上方设有向第一箱体内投加营养物质的第一加料装置,第一箱体上设有起搅拌作用的搅拌装置;第二箱体内放置有底泥或填料、以及第一曝气管;第三箱体上方设有第二加料装置,第三箱体内底部设有第二曝气管;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第二箱体和第三箱体的连接壁上均设有溢流管和溢流口,溢流管竖直设置且其顶部和底部开口。本实用新型可同时实现土著微生物的培养和连续投加。

Description

一种三箱式一体化土著微生物培养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培养器,具体涉及一种三箱式一体化土著微生物培养器,属于微生物培养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河道污染是当今社会日益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很多河道将作为主要外源性污染源的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道中,致使大量有机废物和腐殖物质沉积在河底,降低了水中溶解氧浓度,增加了河道底部的厌氧环境,产生过量的硫化物及有害气体,而后续沉积物覆盖使得河道底部出现固化状态,营养盐富集,最终出现水质恶化、黑臭,严重破坏了河道的生态平衡系统,使河道丧失自净功能。黑臭河道的治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法,其中生物法由于能彻底消除污染物且无二次污染而备受关注,生物法又包含微生物法和植物法,微生物具有耐污性强、适应性广、作用效率快的优势常用于黑臭河道前期治理中。
目前,微生物用于黑臭河道治理一般采用人工直接向河道泼洒菌剂,人工泼洒费时费力,成本较高。公开号为CN206014523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微生物菌剂连续投加装置,该装置可以实现微生物菌剂向河道的连续投加,但是随着菌剂的不断投加,投加装置的罐体内的菌剂量不断减少,需要每日定时定量的向罐体内补充菌剂,成本高。此外,目前投加的微生物菌剂一般为特异性外源菌剂,投入河道之后易导致生物入侵风险,且容易出现水土不而导致对河道水体的去氨氮能力大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箱式一体化土著微生物培养器,该培养器可以利用河道中的底泥作土著微生物菌源,实现土著微生物的培养和连续投加的同时进行,投加过程中无需再向培养器中补充菌剂,成本低、效果好且无生物入侵风险。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三箱式一体化土著微生物培养器,包括进水管、第一箱体、第二箱体、第三箱体、第一加料装置、搅拌装置和第二加料装置、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与第一箱体相连通,进水管上设有进水阀和进水泵,所述第一箱体上方设有向第一箱体内投加营养物质的第一加料装置,第一箱体上设有起搅拌作用的搅拌装置;所述第二箱体内放置有从待处理河道采集的底泥或已挂膜的填料,以及起曝气作用的第一曝气管,第一曝气管位于第二箱体底部;所述第三箱体上方设有向第三箱体内投加营养物质的第二加料装置,第三箱体内底部设有第二曝气管;所述出水管与第三箱体相连通,出水管一端置于第三箱体内的常水位处,出水管上设有出水阀和出水泵;所述第一箱体、第二箱体、第三箱体为依次连接的封闭箱体,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第二箱体和第三箱体的连接壁上均设有溢流管和溢流口,溢流管竖直固定在连接壁上,溢流管顶部和底部开口,溢流口顶部与溢流管顶部平齐。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设置相互配合的三箱体、进出水管、加料装置及搅拌装置,可以利用河道中的底泥或已挂膜的填料作土著微生物菌源,实现土著微生物的培养和连续投加的同时进行,从而使得该装置能够保持长期连续不间断地向河道中流加高浓度菌剂,投加过程中无需补充菌剂,成本低、效果好且无生物入侵风险。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进水泵、第一加料装置和第二加料装置均与控制器相连。
作为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第三箱体内设有与控制器相连的高位液位计,高位液位计位于溢流口上方3~5cm。当设备出现问题如出水管被堵塞出水流量减少时,第三箱体内的水位会超过常水位,通过设置高位液位计,当高位液位计检测到第三箱体内的水位超过常水位时,将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发出指令,进水泵关闭,不再进水,待第三箱体内水位下降至常水位时,高位液位计将信号发送给控制器,进水泵打开,从而可以维持培养箱的进出水平衡。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进水管的入水端设有过滤网。通过设置过滤网可以防止水体中如垃圾树叶等大型的漂浮物进入进水管引起管道的堵塞。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溢流管为长方体。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箱体、第二箱体、第三箱体分别通过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与进水管相连通,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上均设有支管进水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进水管 11.进水阀 12.进水泵 13.支管进水阀 14.过滤网 20.第一箱体 21.搅拌装置 22.第一加料装置 30.第二箱体 31.第一曝气管 40.第三箱体 41.高位液位计42.第二曝气管 43.第二加料装置 50.出水管 51.出水阀 52.出水泵 6.溢流管 7.溢流口8.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和图2,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不对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做任何限定。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三箱式一体化土著微生物培养器,包括进水管10、第一箱体20、第二箱体30、第三箱体40、第一加料装置22、搅拌装置21、第二加料装置43、出水管50和控制器8,所述进水管10上设有进水阀11和进水泵12,进水泵12与控制器8相连,进水管10分别通过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与第一箱体20、第二箱体30、第三箱体40相连通,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上均设有支管进水阀13,所述第一箱体20上方设有向第一箱体20内投加营养物质的第一加料装置22,第一箱体20上设有起搅拌作用的搅拌装置21,搅拌装置21包括电机和由电机驱动的搅拌轴;所述第二箱体30内放置有从待处理河道采集的底泥(或已挂膜的填料)以及起曝气作用的第一曝气管31,第一曝气管31位于第二箱体30底部;所述第三箱体40上方设有向第三箱体40内投加营养物质的第二加料装置43,第三箱体40内设有高位液位计41和第二曝气管42,高位液位计41位于溢流口上方3~5cm且与控制器8相连,第二曝气管42位于第三箱体40底部;所述出水管50与第三箱体40相连通,出水管50一端置于第三箱体40内的常水位处(常水位即溢流管顶部水平面位置),出水管50上设有出水阀51和出水泵52;所述第一箱体20、第二箱体30、第三箱体40为依次连接的封闭箱体,第一箱体20和第二箱体30、第二箱体30和第三箱体40的连接壁上均设有溢流管6和溢流口7,溢流管6竖直固定在连接壁上,溢流管6顶部和底部开口,溢流管6可以为圆柱体或长方体,溢流口7顶部与溢流管6顶部平齐。
为防止水体中如垃圾树叶等大型的漂浮物进入进水管10引起管道的堵塞,在所述进水管10的入水端设有过滤网14。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加料装置22和第二加料装置43可以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加料机,为实现自动化操作,第一加料装置22和第二加料装置43可以与控制器8相连,第一加料装置22和第二加料装置43向箱体内投加的营养物质为适合土著微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如乙酸钠、玉米浆、糖蜜、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硫酸镁和氯化钠的混合物。
工作原理:
河道中的河水从进水管10不断进入第一箱体20,第一加料装置22向第一箱体20内不断投加营养物质,在搅拌装置21的搅拌作用下,营养物质与河水充分混合成营养液,当位于第一箱体20和第二箱体30连接壁上的溢流管6内的水位随第一箱体20内的水位升高至顶部后,营养液从溢流口7流入第二箱体30,在第一曝气管31的曝气作用下,放置于第二箱体30内的底泥(或已挂膜的填料)中的土著微生物开始快速生长,当位于第二箱体30和第三箱体40连接壁上的溢流管6内的水位随第二箱体30内的水位升高至顶部后,含有大量土著微生物的菌液不断从溢流口7流入第三箱体40,第二加料装置43向第三箱体40内不断投加营养物质,在第二曝气管42的曝气作用下,土著微生物在第三箱体40内快速富集形成高浓度土著微生物菌液,当第三箱体40内水位达到常水位时,在出水泵52的作用下,高浓度土著微生物菌液由出水管50不断流加至河道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设置相互配合的三箱体、进出水管50、加料装置及搅拌装置21,可以利用河道中的底泥或已挂膜的填料作土著微生物菌源,实现土著微生物的培养和连续投加的同时进行,从而使得该装置能够保持长期连续不间断地向河道中流加高浓度菌剂,投加过程中无需补充菌剂,成本低、效果好且无生物入侵风险。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高位液位计41,当设备出现问题如出水管50被堵塞出水流量减少时,进水泵12会自动关闭,可以防止第三箱体40内水位过高超过常水位,从而可以维持培养箱的进出水平衡。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三箱式一体化土著微生物培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第一箱体、第二箱体、第三箱体、第一加料装置、搅拌装置和第二加料装置、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与第一箱体相连通,进水管上设有进水阀和进水泵,所述第一箱体上方设有向第一箱体内投加营养物质的第一加料装置,第一箱体上设有起搅拌作用的搅拌装置;所述第二箱体内放置有从待处理河道采集的底泥或已挂膜的填料,以及起曝气作用的第一曝气管,第一曝气管位于第二箱体底部;所述第三箱体上方设有向第三箱体内投加营养物质的第二加料装置,第三箱体内底部设有第二曝气管;所述出水管与第三箱体相连通,出水管一端置于第三箱体内的常水位处,出水管上设有出水阀和出水泵;所述第一箱体、第二箱体、第三箱体为依次连接的封闭箱体,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第二箱体和第三箱体的连接壁上均设有溢流管和溢流口,溢流管竖直固定在连接壁上,溢流管顶部和底部开口,溢流口顶部与溢流管顶部平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箱式一体化土著微生物培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泵、第一加料装置和第二加料装置均与控制器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箱式一体化土著微生物培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箱体内设有与控制器相连的高位液位计,高位液位计位于溢流口上方3~5c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箱式一体化土著微生物培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的入水端设有过滤网。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箱式一体化土著微生物培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管为长方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箱式一体化土著微生物培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体、第二箱体、第三箱体分别通过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与进水管相连通,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上均设有支管进水阀。
CN201920176937.2U 2019-01-31 2019-01-31 一种三箱式一体化土著微生物培养器 Active CN2096857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76937.2U CN209685764U (zh) 2019-01-31 2019-01-31 一种三箱式一体化土著微生物培养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76937.2U CN209685764U (zh) 2019-01-31 2019-01-31 一种三箱式一体化土著微生物培养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85764U true CN209685764U (zh) 2019-11-26

Family

ID=68601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76937.2U Active CN209685764U (zh) 2019-01-31 2019-01-31 一种三箱式一体化土著微生物培养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857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59137B (zh) 一种跑道式高密度封闭水产养殖系统及养殖水产的方法
CN105621789B (zh) 一种基于微藻培养的沼液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04388348A (zh) 用于污水净化与垃圾除臭的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55117A (zh) 一种生产沼气的方法及其曲线坑道式沼气池
CN112646705A (zh) 一种微生物智能原位连续驯化、扩培系统及其操作方法和应用
CN106520610A (zh) 高密度复合硝化细菌菌剂的生产工艺及硝化细菌高密度发酵的分批培养发酵罐系统
CN206173357U (zh) 一种硝化细菌高密度发酵的分批培养发酵罐系统
CN208603838U (zh) 污水管道微生物处理系统
CN107047442A (zh) 一种智能化循环式生物絮团养殖系统
CN110301393A (zh) 一种sbr水处理的循环水养虾系统
CN212504905U (zh) 全自动低温、高海拔微生物培养及驯化设备
CN209685764U (zh) 一种三箱式一体化土著微生物培养器
CN109370885A (zh) 一种养鸡场用厌氧发酵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206014521U (zh) 一种废水处理微生物培养驯化设备
CN219489742U (zh) 活菌式污水处理站
CN209537244U (zh) 一种规模化养猪场废水快速处理系统
CN209383786U (zh) 一种养鸡场用厌氧发酵系统
CN207596866U (zh) 一种利用颗粒培养基连续培养菌液的在线装置
CN215327783U (zh) 一种中小型养猪场粪尿污物制备生物有机肥的装置
CN203284257U (zh) 城镇污染地表水体净化装置
CN207435345U (zh) 环保型发酵系统
CN209652075U (zh) 畜禽养殖废水循环再利用系统
CN207552294U (zh) 一种微生物孵化器及净水系统
CN206843186U (zh) 一种养殖废水处理与回收系统
CN207862133U (zh) 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1502, 80 tower, three village, tower town, Shanghai, Jinshan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TONGRU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200436 4, building 169, three JIANGCHANG Road, Jingan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TONGRU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