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50456U - 折叠机构及具有其的机动车 - Google Patents

折叠机构及具有其的机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50456U
CN209650456U CN201920267274.5U CN201920267274U CN209650456U CN 209650456 U CN209650456 U CN 209650456U CN 201920267274 U CN201920267274 U CN 201920267274U CN 209650456 U CN209650456 U CN 2096504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fold mechanism
lock
lock piec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6727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强
苏辉
韦活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bo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Ninebot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bo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bo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bo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26727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504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504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504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叠机构及具有其的机动车,其中,折叠机构包括:车轮;支撑组件,设置在车轮上,支撑组件上设置有第一锁止槽和第二锁止槽;连接件,可转动地设置在车轮上,以使连接件具有支撑位置和折叠位置;锁止件,设置在连接件上,当连接件处于支撑位置时,锁止件卡设在第一锁止槽内;连接件处于折叠位置时,锁止件卡设在第二锁止槽内。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折叠机构在折叠后体积较大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折叠机构及具有其的机动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结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折叠机构及具有其的机动车。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折叠滑板车的折叠机构多位于前轮的上部或后部,这样,会使得折叠车在折叠后体积较大,影响了使用的方便性。
同时,现有技术中的折叠车在折叠位置容易发生晃动,易发生锁不紧的现象,带来安全隐患,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机构及具有其的机动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折叠机构在折叠后体积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折叠机构,包括:车轮;支撑组件,设置在车轮上,支撑组件上设置有第一锁止槽和第二锁止槽;连接件,可转动地设置在车轮上,以使连接件具有支撑位置和折叠位置;锁止件,设置在连接件上,当连接件处于支撑位置时,锁止件卡设在第一锁止槽内;连接件处于折叠位置时,锁止件卡设在第二锁止槽内。
进一步地,锁止件包括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第一卡接部用于卡设在第一锁止槽内以使连接件处于支撑位置,第二卡接部用于卡设在第二锁止槽内以使连接件处于折叠位置。
进一步地,第一卡接部包括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间隔设置,第二卡接部设置在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间隔处。
进一步地,锁止件还包括操作杆,操作杆设置在第一凸起和/或第二凸起上,以通过操作杆调整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的位置。
进一步地,锁止件可活动地设置在连接件上,以使锁止件运动至与第一锁止槽卡接的位置处或与第二锁止槽卡接的位置处。
进一步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相对设置;第一连接臂上设置有第一滑动槽,第二连接臂上设置有第二滑动槽,第一滑动槽和第二滑动槽相对设置;锁止件的一端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滑动槽内,锁止件的另一端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滑动槽内,以使锁止件可活动地设置在连接件上。
进一步地,折叠机构还包括复位件,复位件设置在锁止件和连接件之间,以通过复位件对锁止件进行复位。
进一步地,复位件为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连接件连接,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锁止件连接,以在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对锁止件进行复位。
进一步地,折叠机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设置在连接件靠近支撑组件的一侧,以使连接件运动至支撑位置时,连接件通过第二弹性件与支撑组件抵接。
进一步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设置在车轮上,第二支撑件设置在第一支撑件上,第一锁止槽设置在第一支撑件上,第二锁止槽设置在第二支撑件上。
进一步地,第二支撑件为弧形臂,弧形臂的第一端与第一支撑件连接,第二锁止槽设置在弧形臂的第二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机动车,包括:折叠机构,折叠机构为上述提供的折叠机构;立管,立管与折叠机构的连接件连接。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连接件可转动地设置在车轮上,当连接件处于支撑位置时,设置在连接件上的锁止件卡设在第一锁止槽内;当连接件处于折叠位置时,设置在连接件上的锁止件卡设在第二锁止槽内。通过将连接件直接设置在车轮上,这样能够减小折叠机构折叠后的体积,以提高使用的方便性。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折叠机构在折叠后体积较大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机构的爆炸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机构的连接件处于支撑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机构的连接件处于折叠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机构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折叠机构的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折叠机构的拉伸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折叠机构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折叠机构的横向剖视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折叠机构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机动车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支架处于插入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支架处于拉出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机动车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车轮;20、支撑组件;21、第一锁止槽;22、第二锁止槽;23、第一支撑件;24、第二支撑件;30、连接件;31、第一连接臂;311、第一滑动槽;32、第二连接臂;321、第二滑动槽;40、锁止件;41、第一凸起;42、第二凸起;43、第二卡接部;44、操作杆;50、第一弹性件;60、第二弹性件;70、拉伸组件;71、拉线;72、拉手;73、导向件;80、立管;90、支架;91、第一支撑臂;92、第二支撑臂;93、第一导向槽;94、第二导向槽;100、车把龙头;110、限位组件;111、限位槽;112、限位板;120、第三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折叠机构,该折叠机构包括:车轮10、支撑组件20、连接件30和锁止件40。其中,支撑组件20设置在车轮10上,支撑组件20上设置有第一锁止槽21和第二锁止槽22。连接件30可转动地设置在车轮10上,以使连接件30具有支撑位置和折叠位置。锁止件40设置在连接件30上,当连接件30处于支撑位置时,锁止件40卡设在第一锁止槽21内。连接件30处于折叠位置时,锁止件40卡设在第二锁止槽22内。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0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用于与立管80连接,第二连接端可转动地设置在车轮10上。第二连接端的旋转轴与车轮10的旋转轴平行或重合。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机构,通过将连接件30直接设置在车轮10上,这样能够减小折叠机构折叠后的体积,以提高使用的方便性。因此,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机构,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折叠机构在折叠后体积较大的技术问题。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锁止件40包括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43。第一卡接部用于卡设在第一锁止槽21内以使连接件30处于支撑位置,第二卡接部43用于卡设在第二锁止槽22内以使连接件30处于折叠位置。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提高锁止的稳定性,以使连接件30稳定地处于支撑位置或折叠位置。
本实施例中的锁止件40设置呈哑铃状,其两端为扁平状,中间为圆柱状。
为了进一步提高锁止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卡接部包括第一凸起41和第二凸起42,第一凸起41和第二凸起42间隔设置,第二卡接部43设置在第一凸起41和第二凸起42的间隔处。相应的第一锁止槽21分为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间隔设置。
为了便于操作,本实施例中的锁止件40还包括操作杆44。可以将操作杆44设置在第一凸起41上;或者将操作杆44设置在第二凸起42上,或者在第一凸起41和第二凸起42上均设置有操作杆44。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凸起41远离第二凸起42的一端设置有操作杆44,在第二凸起42远离第一凸起41的一端也设置有操作杆44,通过两端的操作杆44能够方便、快捷地调整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43的运动位置。具体的,设置在第一凸起41上的操作杆44可活动地穿设在第一滑动槽311内,设置在第二凸起42上的操作杆44可活动地穿设在第二滑动槽321内。且设置在第一凸起41上的操作杆44伸出第一滑动槽311设置,设置在第二凸起42上的操作杆44伸出第二滑动槽321设置,以方便地拉动两端的操作杆44,进而使锁止件40脱离第一锁止槽21。
在本实施例中,锁止件40可活动地设置在连接件30上,以使锁止件40运动至与第一锁止槽21卡接的位置处或与第二锁止槽22卡接的位置处,以保证锁止的稳定性。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连接件30包括第一连接臂31和第二连接臂32,第一连接臂31和第二连接臂32相对设置。第一连接臂31上设置有第一滑动槽311,第二连接臂32上设置有第二滑动槽321,第一滑动槽311和第二滑动槽321相对设置。锁止件40的一端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滑动槽311内,锁止件40的另一端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滑动槽321内,以使锁止件40可活动地设置在连接件30上。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滑动槽311和第二滑动槽321均为腰型开口槽。第一槽段与第一滑动槽311可以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也可以设置在不同平面上;第二槽段与第二滑动槽321可以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也可以设置在不同平面上。为了方便制造,当连接件30处于支撑位置时,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槽段与第一滑动槽311位于同一平面位置上,且第二槽段与第二滑动槽321也位于同一平面位置上。第一滑动槽311和第二滑动槽321均可以设置为腰形槽。
在本实施例中,折叠机构还包括复位件,复位件设置在锁止件40和连接件30之间,以通过复位件对锁止件40进行复位。同时,通过该复位件能够使锁止件40稳定地设置在第一锁止槽21内或第二锁止槽22内。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复位件为第一弹性件50。第一弹性件50的一端与连接件30连接,第一弹性件50的另一端与锁止件40连接,以在第一弹性件50的弹力或拉力的作用下对锁止件40进行复位。为了更好地对锁止件40进行复位,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弹性件50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一弹性件50设置在第一连接臂31上,另一个第一弹性件50设置在第二连接臂32上。当锁止件40位于第一锁止槽21内时,两个第一弹性件50均处于拉伸状态,利用两个第一弹性件50的弹性恢复力使锁止件40总能保持在第一锁止槽21内;当锁止件40位于第二锁止槽22内时,两个第一弹性件50同样均处于拉伸状态,利用两个第一弹性件50的弹性恢复力使锁止件40总能保持在第二锁止槽22内。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弹性件50为弹簧,该弹簧可以为拉簧,以在拉力的作用下使锁止件40稳定地卡入第一锁止槽21内或第二锁止槽22内,以使连接件30与支撑组件20进行锁定,从而实现立管80的锁定。
为了便于连接件30的转动,本实施例中的连接件30与支撑组件20之间为间隙配合。具体的,当连接件30处于支撑位置时,连接件30与支撑组件20的第一支撑件23之间具有间隙。
为了进一步提高锁止的稳定性,避免间隙处导致松动,本实施例中的折叠机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60。第二弹性件60设置在连接件30靠近支撑组件20的一侧,以使连接件30运动至支撑位置时,连接件30通过第二弹性件60与支撑组件20弹性抵接,从而使连接件30不发生晃动,进而保证了立管80在直立状态下的稳定性。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弹性件60为两个,在第一连接臂3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在第二连接臂32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槽,第一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相对设置。其中一个第二弹性件60设置在第一安装槽内,且突出第一连接臂31的壁面设置。另一个第二弹性件60设置在第二安装槽内,且突出第二连接臂32的壁面设置。
本实施例中的连接件30还包括第三连接臂,第三连接臂设置在第一连接臂31和第二连接臂32之间,连接件3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20上,第一连接臂31位于支撑组件20的一侧,第二连接臂32位于支撑组件20的另一侧。这样,在第二弹性件60的弹性挤压作用下使得第一连接臂31和第二连接臂32均能够与支撑组件20弹性抵接,以达到提高锁止稳定性的效果。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弹性件60为橡胶。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20包括第一支撑件23和第二支撑件24,第一支撑件23设置在车轮10上,第二支撑件24设置在第一支撑件23上,且第二支撑件24位于第一支撑件23的上方。第一锁止槽21设置在第一支撑件23上,且第一锁止槽21位于第一支撑件23和第二支撑件24的连接处。第二锁止槽22设置在第二支撑件24上。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弹性件60用于抵接在第一支撑件23和连接件30之间,以使连接件30稳定地处于支撑位置,以提高使用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3包括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和第三支臂,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相对设置,第三支臂设置在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之间。具体的,第一支臂的一端设置在车轮10上,第一支臂的另一端与第三支臂连接,第二支臂的一端设置在车轮10上,第二支臂的另一端与第三支臂连接。具体的,连接件30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24为弧形臂,弧形臂的第一端与第一支撑件23连接,第二锁止槽22设置在弧形臂的第二端。本实施例中的锁止件40的形状与第一支撑件23和第二支撑件24的铰接位置有关,应使锁止件40的形状与第一支撑件23和第二支撑件24的铰接位置相匹配。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弧形臂具有弧形导向面,以通过该弧形导向面对锁止件进行导向。连接件30从折叠位置运动至支撑位置时,锁止件40在弧形导向面的作用下由第二锁止槽22向第一锁止槽21的方向运动。
在折叠时,通过同时向远离支撑组件20的方向拉动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使得锁止件40脱离第一锁止槽21,随后,稍微向后拉动锁止件40使其完全脱离第一锁止槽21,这样,连接件30处于解锁状态。随后,向后旋转连接件30,同时带动锁止件40运动,当锁止件40旋转一定角度后,锁止件40的中间圆柱面与第二支撑件24的弧形导向面接触,接着,继续向后旋转连接件30,通过第二支撑件24的弧形导向面使锁止件40在第一滑动槽311和第二滑动槽321内向后滑动。随着连接件30的转动,第一弹性件50的拉紧力也持续增大,当连接件30到达折叠位置后,锁止件40在两个第一弹性件50的拉力作用下,使第二卡接部43的圆柱面卡入至第二锁止槽22内,使得连接件30与第二支撑件24处于折叠锁定状态,从而实现立管80的折叠锁定。
在展开时,向后并向上拉动锁止件40,使其脱离第二锁止槽22,松开锁止件40后,在第一弹性件50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锁止件40会沿着第二支撑件24的弧形导向面使锁止件40滑入至第一支撑件23上的第一锁止槽21内,以使连接件30处于支撑位置,从而实现展开,以供用户骑行使用。
如图6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机构,该折叠机构包括:车轮10、支撑组件20、连接件30、锁止件40和拉伸组件70。其中,支撑组件20设置在车轮10上,支撑组件20上设置有第一锁止槽21和第二锁止槽22。连接件30可转动地设置在支撑组件20上,以使连接件30具有支撑位置和折叠位置。锁止件40可活动地设置在连接件30上,当连接件30处于支撑位置时,锁止件40卡设在第一锁止槽21内;当连接件30处于折叠位置时,锁止件40卡设在第二锁止槽22内。拉伸组件70与锁止件40连接,以通过拉动拉伸组件70使锁止件40相对于连接件30活动,以使锁止件40与第一锁止槽21或第二锁止槽22脱离。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机构,通过拉动拉伸组件70能够使锁止件40相对连接件30活动,以使锁止件40与第一锁止槽21或第二锁止槽22脱离,从而使得锁止件40解锁,以便于使连接件30在支撑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变换。因此,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不便于将机动车进行折叠和展开的技术问题。
为了更好地拉动拉伸组件70运动,本实施例中的拉伸组件70包括拉线71,拉线71与锁止件40连接,以通过拉线71拉动锁止件40运动。
为了进一步方便用户操作,本实施例中的拉伸组件70还包括拉手72。拉手72设置在拉线71的远离锁止件40的一端,以通过拉手72拉动锁止件40运动。本实施例中的拉手72位置可以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进行设置,使折叠机构能够一键展开或折叠,以进一步方便用户操作和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拉线71为两条,两条拉线71间隔设置,以使拉手72通过两条拉线71拉动锁止件40运动。具体的,还可以使两条拉线71平行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折叠机构还包括导向件73,拉线71可活动地穿设在导向件73内,以通过导向件73引导拉线71的运动。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导向件73可以为线管,拉线71可活动地穿设在线管内。本实施例中的线管与自行车变速线管的材质相同,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线管在一定程度上弯曲,以使线管的两端可根据拉手72和锁止件40的位置来固定,另一方面由于线管的不可压缩性,使得拉线71在线管内只能线向滑动。这样,拉动拉线71时,能够保证拉线71的拉入长度和拉出长度相同,使得拉手72和锁止件40一起运动,最终实现锁止件40的解锁。
本实施例中的导向件73还可以为滚轮,拉线71绕设在滚轮上,通过滚轮改变拉线71的运动方向以实现折叠或展开。
具体的,可以将第一导向槽93设置为弧形槽;或者将第二导向槽94设置为弧形槽;或者将第一导向槽93和第二导向槽94均设置为弧形槽。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导向,将第一导向槽93和第二导向槽94均设置为弧形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机动车,该机动车包括折叠机构和立管80。其中,折叠机构为实施例一提供的折叠机构,立管80与折叠机构的连接件30连接,以使连接件30能够带动立管80转动。本实施例中的机动车还包括车体连接部,车体连接部用于与车体连接,车体连接部设置在车轮10上,第二支撑件24的第二端设置在车体连接部上。本实施例中的机动车可以为滑板车。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折叠机构包括导向件73,立管80上设置有走线腔,折叠机构的导向件73设置在走线腔内。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优化机动车的整体结构布局,同时对拉线71和线管进行保护。
在本实施例中,机动车还包括支架90和车把龙头100。支架90设置在立管80远离连接件30的一端,车把龙头100设置在支架90远离立管80的一端。折叠机构的拉手72可活动地设置在支架90上,以通过折叠机构的拉手72拉动折叠机构的锁止件40运动。通过将拉手72设置在靠近车把龙头100处,这样在展开折叠机构时,能够使用户在握住车把龙头100的同时拉动拉手72,方便操作。在折叠式,不用俯身就能够拉动开关,进一步便于用户使用和操作。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支架90上设置有导向部。折叠机构的拉手72可活动地设置在支架90的导向部上,以通过导向部限制折叠机构的拉手72的运动。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线管的一端固定在导向部的下端,线管的另一端固定于连接件30的安装孔内。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90包括第一支撑臂91和第二支撑臂92,第一支撑臂91和第二支撑臂92相对设置,导向部包括第一导向槽93和第二导向槽94,第一导向槽93设置在第一支撑臂91上,第二导向槽94设置在第二支撑臂92上;折叠机构的拉手72的第一端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导向槽93内,折叠机构的拉手72的第二端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二导向槽94内,以通过第一导向槽93和第二导向槽94引导拉手72运动。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机构,在折叠时,用户可单手放在车把龙头100上,向上拉动拉手72使锁止件40解锁,接着握住车把龙头100向下旋转立管80,使锁止件40自动卡入第二锁止槽22内,以实现折叠机构的折叠。
如图11至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动车,该机动车包括:折叠机构和限位组件110。其中,折叠机构包括锁止件40、立管80、支架90和拉伸组件70,锁止件40可活动地设置在立管80的一端,支架90可活动地设置在立管80的另一端。拉伸组件70包括拉线71和线管,线管的一端设置在支架90上,线管的另一端设置在立管80上,拉线71可活动地穿设在线管内,拉线71的一端与锁止件40连接,以通过拉动拉线71带动锁止件40运动。限位组件110设置在立管80上,线管的至少部分可活动地设置在限位组件110上,以使线管随支架90的运动而运动。具体的,线管随支架90和立管80的伸缩而伸缩。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90插设在立管80中,以使支架90在立管80中上下伸缩、固定,从而能够方便用户根据使用习惯调节立管80和支架90的整体长度。伸缩距离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设定,本实施例中可以将伸缩距离设置为100mm。由于线管具有线性不可压缩性,随着支架90的伸缩线管的长度不会发生变化,即拉线71的长度也不会发生变化。最终使得支架90的伸缩不会影响拉手72和锁止件40的联动。
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动车,通过在立管80上设置限位组件110,并使线管的至少部分可活动地设置在限位组件110上,能够使得线管随着支架90的运动而运动,从而避免了支架90运动时会带动拉线71运动,进而避免了锁止件40误解锁的情况。因此,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在调节立管80时造成锁止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组件110包括限位槽111,线管可活动地设置在限位槽111内,以在拉动支架90时带动线管运动。
具体的,限位槽111可以为多个,多个限位槽111间隔设置,以使线管盘设在限位组件110上。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仅设置一个限位槽111,限位槽111可以为弧形槽。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槽111为三个,三个限位槽111的中心不位于同一直线上。若三个限位槽111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样,拉动拉线71的阻力较小,可能会导致误操作。而当三个限位槽111的中心不位于同一直线上时,会使拉线71具有一定的弧度,能够更好地起到限位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在限位板112上还设置有容置腔,该容置腔可以用来存放拉线71。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组件110还包括限位板112,限位板112设置在立管80上,限位槽111设置在限位板112上,以使拉线71盘设在限位板112上。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线管可以以一种“回形针”走线的方式设置在限位板112上。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拉伸组件70还包括拉手72,拉手72设置在拉线71的另一端,以通过拉手72拉动锁止件40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90上还设置有导向部,拉手72可活动地设置在导向部上,以通过导向部引导拉手72的运动。
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结构情况,使用一根或多跟拉线71,本实施例中由于及空间结构有限,仅设置有一根拉线71。
在本实施例中,拉线71穿设在第一导向槽93内,机动车还包括导引件,导引件可伸缩地设置在第二导向槽94内,以使拉手72在导引件的导向作用下运动。
具体的,导引件为第三弹性件120,第三弹性件120的一端与第二支撑臂92连接,第三弹性件120的另一端与拉手72连接,以使拉手72在第三弹性件120的弹力作用下移动。通过在拉手72上设置导引件,能够使拉手72平行拉起,避免拉手72卡住,保证了拉动时拉手72两端的受力平衡。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弹性件120可以为弹簧,弹簧的受力方向与拉线71的受力方向平行,从而实现了拉手72的平行移动。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弹簧可以为拉簧或压簧。
在本实施例中,立管80包括第一走线腔,支架90还包括第二走线腔,第一走线腔与第二走线腔连通。限位组件110设置在第一走线腔内,线管设置在第一走线腔和第二走线腔内。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优化整体结构布局,使结构更加紧凑;实现支架90在伸缩时不影响位于车把龙头100下方的拉手72的操作,避免了在调节立管80时造成锁止不稳定的现象。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拉手72的第一端与拉线71连接,拉手72的第二端与第三弹性件120连接。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保证拉手7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受力平衡,以便于稳定拉动拉手72。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折叠机构在折叠后体积减小,结构紧凑;当连接件30处于支撑状态时,机动车处于展开状态,立管80稳定,且不晃动,提高了用户使用安全性;便于对折叠车进行展开或折叠,方便用户使用,提高了操作便捷性;实现支架90在伸缩时不影响位于车把龙头100下方的拉手的操作,避免了在调节立管80时造成锁止不稳定的现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轮(10);
支撑组件(20),设置在所述车轮(10)上,所述支撑组件(20)上设置有第一锁止槽(21)和第二锁止槽(22);
连接件(3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轮(10)上,以使所述连接件(30)具有支撑位置和折叠位置;
锁止件(40),设置在所述连接件(30)上,当所述连接件(30)处于所述支撑位置时,所述锁止件(40)卡设在所述第一锁止槽(21)内;所述连接件(30)处于所述折叠位置时,所述锁止件(40)卡设在所述第二锁止槽(2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件(40)包括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43),所述第一卡接部用于卡设在所述第一锁止槽(21)内以使所述连接件(30)处于所述支撑位置,所述第二卡接部(43)用于卡设在所述第二锁止槽(22)内以使所述连接件(30)处于所述折叠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第一凸起(41)和第二凸起(42),所述第一凸起(41)和所述第二凸起(42)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卡接部(43)设置在所述第一凸起(41)和所述第二凸起(42)的间隔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件(40)还包括操作杆(44),所述操作杆(44)设置在所述第一凸起(41)和/或所述第二凸起(42)上,以通过所述操作杆(44)调整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43)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件(40)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连接件(30)上,以使所述锁止件(40)运动至与所述第一锁止槽(21)卡接的位置处或与所述第二锁止槽(22)卡接的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0)包括第一连接臂(31)和第二连接臂(32),所述第一连接臂(31)和所述第二连接臂(3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臂(31)上设置有第一滑动槽(311),所述第二连接臂(32)上设置有第二滑动槽(321),所述第一滑动槽(311)和所述第二滑动槽(321)相对设置;所述锁止件(40)的一端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槽(311)内,所述锁止件(40)的另一端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动槽(321)内,以使所述锁止件(40)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连接件(30)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设置在所述锁止件(40)和所述连接件(30)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为第一弹性件(50),所述第一弹性件(50)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30)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50)的另一端与所述锁止件(40)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60),所述第二弹性件(60)设置在所述连接件(30)靠近所述支撑组件(20)的一侧,以使所述连接件(30)运动至所述支撑位置时,所述连接件(30)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60)与所述支撑组件(20)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20)包括第一支撑件(23)和第二支撑件(24),所述第一支撑件(23)设置在所述车轮(10)上,所述第二支撑件(24)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件(23)上,所述第一锁止槽(21)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件(23)上,所述第二锁止槽(22)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件(24)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24)为弧形臂,所述弧形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23)连接,所述第二锁止槽(22)设置在所述弧形臂的第二端,所述弧形臂包括弧形导向面,以通过所述弧形导向面对所述锁止件(40)进行导向。
12.一种机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折叠机构,所述折叠机构为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机构;
立管,所述立管与所述折叠机构的连接件(30)连接。
CN201920267274.5U 2019-03-01 2019-03-01 折叠机构及具有其的机动车 Active CN2096504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67274.5U CN209650456U (zh) 2019-03-01 2019-03-01 折叠机构及具有其的机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67274.5U CN209650456U (zh) 2019-03-01 2019-03-01 折叠机构及具有其的机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50456U true CN209650456U (zh) 2019-11-19

Family

ID=68525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67274.5U Active CN209650456U (zh) 2019-03-01 2019-03-01 折叠机构及具有其的机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504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05890B2 (en) Foldable scooter
TWI522140B (zh) Treadmill upright folding device
US11027169B2 (en) Electric treadmill
US8695999B2 (en) Moveable device
US8366140B2 (en) Collapsible golf trolley
CN110979533B (zh) 一种滑板车
US20140165773A1 (en) Bicycle handlebar set
CN107031691B (zh) 婴儿车架
US20190135371A1 (en) Folding mechanism, scooter using the same, folding and locking methods thereof
CN209650456U (zh) 折叠机构及具有其的机动车
CN209650457U (zh) 机动车
JP2011028209A (ja) スクリーン装置
CN104759062A (zh) 跑步机的展收机构
CN210681023U (zh) 折叠器
CN209245002U (zh) 卡扣组件及包括其的伸缩杆组件和挂烫机
JP2007537801A (ja) 歩行杖用直立装置および直立装置を有する歩行杖
US8684378B2 (en) Frame folding and adjustment mechanism and foldable motorized vehicle having same
CN108622286A (zh) 一种可提携式折叠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的滑板车
CN208411994U (zh) 滑板车的立杆折叠结构
CN208069921U (zh) 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及一种折叠滑板车
CN110481619A (zh) 婴幼儿车手把兼具伸缩与收车的装置
CN208530774U (zh) 一种可提携式折叠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的滑板车
CN208746166U (zh) 一种套筒式折叠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的滑板车
CN207875882U (zh) 滑板车及其折叠机构
CN208746178U (zh) 一种滑板车的转向限位结构及具有其的滑板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