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36850U - 公路溜砂坡挡排防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公路溜砂坡挡排防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36850U
CN209636850U CN201821451705.5U CN201821451705U CN209636850U CN 209636850 U CN209636850 U CN 209636850U CN 201821451705 U CN201821451705 U CN 201821451705U CN 209636850 U CN209636850 U CN 2096368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version trench
sand
retaining wall
aqueduct
sl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45170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学利
陈宝成
庞彬
杨新龙
李宾
赵怀义
乔国文
杨栓成
罗文功
陈瑞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affic Programme Prospective Design Academy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s
Original Assignee
Traffic Programme Prospective Design Academy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affic Programme Prospective Design Academy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s filed Critical Traffic Programme Prospective Design Academy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s
Priority to CN20182145170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368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368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368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t Excavations, Shoring, Fill Or Stabilisation Of Slop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公路溜砂坡防治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公路溜砂坡挡排防护装置;其包括挡土墙和导流槽,在挡土墙的顶部设置有导流槽,导流槽包括底板和侧板,导流槽的底板和侧板形成横截面为L型的导流槽,导流槽的底板固定安装在挡土墙的顶部。由于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通过越过挡土墙的溜砂流入导流槽,并且导流槽还能阻挡溜砂的流出,本实用新型通过挡土墙不仅起到了阻挡溜砂的作用,还通过导流槽起到了有效排砂的作用,本实用新型将溜砂坡防治中的排挡措施结合起来,能够对其产生长期有效的作用,有效避免溜砂影响道路的通行。

Description

公路溜砂坡挡排防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公路溜砂坡防治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公路溜砂坡挡排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溜砂坡是山区公路主要病害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中纬度山区,如我国西部的川西、藏东、青海、甘肃、陕西南部地区。溜砂坡是指高陡斜坡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砂粒和碎屑,在自重力作用下发生溜动,并在坡脚堆积形成的锥状斜坡。溜砂坡是在特定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下形成,其对道路等工程的危害不同于滑坡和崩塌那么猛烈,但它危害的长期性与严重性不亚于滑坡、崩塌等其它地质灾害。溜砂坡严重时可掩埋道路对道路的运行、过往的车辆、行人及道路产生严重的危害。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公路建设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而公路溜砂坡的工程治理需求也将越来越迫切;目前,国内外对溜砂坡的防治技术主要为:挡砂工程、固砂工程与排砂工程三大类。挡砂工程多采用抗滑挡砂墙,一般适用于中小型溜砂坡的治理;固砂工程多采用生物固砂技术,此技术适用于溜砂坡上的砂粒基本不发生溜动,即要求溜砂坡基本上处于稳定阶段;排砂工程多采用排砂渡槽和挡砂护路棚洞等,此技术溜砂坡的砂源区产砂能力很强,砂坡上的砂粒处于强溜动期。另外,在砂源区的岩石上喷撒防冻快速固结剂,可缓解岩体风化速度,达到控制砂源的作用。
如何有效的避免、控制溜砂坡对道路运行的危害和影响,来保障公路的安全畅通这一问题亦成为关注焦点。由于溜砂坡的危害具有长期性,而以往的防护中,仅仅运用单一的治理理念和工程措施,造成治理效果一般。因此,亟需一种新型技术对溜砂坡产生长期有效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全方面治理的公路溜砂坡挡排防护装置。
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公路溜砂坡挡排防护装置,其包括挡土墙和导流槽,在挡土墙的顶部设置有导流槽,导流槽包括底板和侧板,导流槽的底板和侧板形成横截面为L型的导流槽,导流槽的底板固定安装在挡土墙的顶部。
进一步的,挡土墙的挡砂侧为斜坡面,挡土墙设置在挡土墙底座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渡槽,渡槽为长条形槽状,挡土墙顶部的形状为中间低、两侧高,导流槽顺势也为中间低、两侧高,导流槽的侧板为中间高、两侧底,在导流槽的侧板的中部开有排放口,渡槽的一端与排放口处相对应的导流槽固定安装在一起,渡槽与排放口相连通,渡槽呈靠近导流槽端高、远离导流槽端低设置,在远离导流槽端的渡槽下方设置有能够支撑渡槽的支墩,支墩设置在支墩底座上。
进一步的,挡土墙总水平长度根据溜砂坡的影响范围确定,挡土墙顶部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挡土墙顶部最低处高度、支墩的最高点高度是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及跨越公路的净空高要求确定。支墩底座高度和挡土墙底座高度为0.5-1.5m,支墩墩身比降为1:0-1:0.3;挡土墙的挡砂侧为斜坡面,挡土墙的斜坡面比降为1:0.1-1:0.3,挡土墙顶部的宽度与导流槽宽度相同,根据挡土墙斜坡面高度确定挡土墙顶部最低处高度;导流槽长度根据溜砂坡的溜砂情况确定,导流槽斜坡比降为1:1-1:1.5,导流槽侧板高度为0.3-0.7m,导流槽侧板厚度为5-10cm,导流槽底板厚度为5-10cm;渡槽总水平长度根据跨过路面的宽度确定,渡槽斜坡比降为1:1-1:1.4,渡槽高度为0.4-0.8m,渡槽侧板厚度为10-15cm,渡槽底板厚度为15-25cm。
进一步的,挡土墙顶部的形状为中间高、两侧低,导流槽也顺势为中间高、两侧低。
进一步的,挡土墙总水平长度根据溜砂坡的影响范围确定,导流槽斜坡比降为1:1-1:1.5,导流槽侧板高度为0.3-0.7m,导流槽侧板厚度为5-10cm,导流槽底板厚度为5-10cm。
进一步的,挡土墙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两个的排砂单元,每个排砂单元中挡土墙的顶部的形状为中间低、两侧高,所有排砂单元挡土墙的顶部相连并形成锯齿状;在每个排砂单元中:挡土墙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导流槽,导流槽的侧板的中部开有排放口,在每个排砂单元中还包括渡槽,渡槽的一端与排放口处相对应的导流槽固定安装在一起,渡槽与排放口相连通,渡槽呈靠近导流槽端高、远离导流槽端低设置,在远离导流槽端的渡槽下方设置有能够支撑渡槽的支墩,支墩设置在支墩底座上。
进一步的,在每个排砂单元中:挡土墙总水平长度根据溜砂坡的影响范围确定,挡土墙顶部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挡土墙顶部最低处高度、支墩的最高点高度是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及跨越公路的净空高要求确定。支墩底座高度和挡土墙底座高度为0.5-1.5m,支墩墩身比降为1:0-1:0.3;挡土墙的挡砂侧为斜坡面,挡土墙的斜坡面比降为1:0.1-1:0.3,挡土墙顶部的宽度与导流槽宽度相同,根据挡土墙斜坡面高度确定挡土墙顶部最低处高度;导流槽长度根据溜砂坡的溜砂情况确定,导流槽斜坡比降为1:1-1:1.5,导流槽侧板高度为0.3-0.7m,导流槽侧板厚度为5-10cm,导流槽底板厚度为5-10cm;渡槽总水平长度根据跨过路面的宽度确定,渡槽斜坡比降为1:1-1:1.4,渡槽高度为0.4-0.8m,渡槽侧板厚度为10-15cm,渡槽底板厚度为15-25cm。
由于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通过越过挡土墙的溜砂流入导流槽,并且导流槽还能阻挡溜砂的流出,本实用新型通过挡土墙不仅起到了阻挡溜砂的作用,还通过导流槽起到了有效排砂的作用,本实用新型将溜砂坡防治中的排挡措施结合起来,能够对其产生长期有效的作用,有效避免溜砂影响道路的通行。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附图和实施例给出:
图1是本申请中导流槽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渡槽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用于小型溜砂坡且无堆排放场地时沿挡土墙顶部最低处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用于小型溜砂坡且无堆排放场地时沿导流槽底板二分之一处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用于小型溜砂坡且无堆排放场地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用于小型溜砂坡且有堆排放场地时沿导流槽底板二分之一处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用于小型溜砂坡且有堆排放场地时的俯视结构示意;
图8是本申请用于大型溜砂坡时沿导流槽底板二分之一处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用于大型溜砂坡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例:1为挡土墙,2为导流槽,3为挡土墙底座,4为渡槽,5为支墩,6为支墩底座,7为溜砂坡;bq1为挡土墙底座宽度,bq3为挡土墙顶部的宽度,bq2、bq4为挡土墙底部到底座两侧的宽度,bz1为支墩顶部宽度,bz2为支墩的底座宽度,bz3、bz5分别为支墩底部到底座两侧的宽度,bz4为支墩底部宽度,bl为导流槽宽度,bc为渡槽宽度,Lq1为挡土墙总水平长度,Lq2、Lq4为挡土墙斜坡水平长度,Lq3为挡土墙水平段长度,Lc3为渡槽总水平长度,Lc1为挡土墙与支墩间水平长度,Lc2为渡槽外伸水平长度,hq2为挡土墙底座高度,hq3为挡土墙顶部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hq1为挡土墙最低处高度,hz1为支墩底座高度,hz2为支墩的最高点高度,hl1为导流槽高差,hl2为导流槽侧板高度,hc为渡槽高度,t1为导流槽底板厚度,t2为导流槽侧板厚度,t3为渡槽底板厚度,t4为渡槽侧板厚度,1:mq为挡土墙的斜坡面比降,1:ml为导流槽斜坡比降,1:mc为渡槽斜坡比降,1:mz为支墩墩身比降。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如图1至9所示,公路溜砂坡挡排防护装置包括挡土墙1和导流槽22,在挡土墙1的顶部设置有导流槽22,导流槽22包括底板和侧板,导流槽22的底板和侧板形成横截面为L型的导流槽22,导流槽22的底板固定安装在挡土墙1的顶部。
挡土墙1可采用浆砌片石或混凝土材料,导流槽2也采用混凝土材料或钢筋混凝土,导流槽2的底板和侧板形成横截面为L型的导流槽2,利于越过挡土墙1的溜砂流入导流槽2并能阻挡溜砂的流出,本实用新型通过挡土墙1不仅起到了阻挡溜砂的作用,还通过导流槽2起到了有效排砂的作用,将溜砂坡7防治中的排挡措施结合起来,能够对其产生长期有效的作用,有效避免溜砂影响道路的通行。
如附图1、2、3、4、5、6、7、8、9所示,挡土墙1的挡砂侧为斜坡面,挡土墙1设置在挡土墙底座3上。
如附图3、4、5所示,该公路溜砂坡7挡排防护装置还包括渡槽4,渡槽4为长条形槽状,挡土墙1顶部的形状为中间低、两侧高,导流槽2顺势也为中间低、两侧高,导流槽2的侧板为中间高、两侧底,在导流槽2的侧板的中部开有排放口,渡槽4的一端与排放口处相对应的导流槽2固定安装在一起,渡槽4与排放口相连通,渡槽4呈靠近导流槽2端高、远离导流槽2端低设置,在远离导流槽2端的渡槽4下方设置有能够支撑渡槽4的支墩5,支墩5设置在支墩底座6上。该技术方案适用于小型溜砂坡7并且在溜砂坡7侧无场地堆放溜砂的情况,在溜砂坡7处利用挡土墙1对溜砂进行阻挡,当溜砂越过挡土墙1时,越过挡土墙1的溜砂沿导流槽2汇集到渡槽4,再通过渡槽4将其排出;挡土墙1顶部的形状为中间低、两侧高,利于溜砂沿挡土墙1的中部低处汇集;溜砂沿着导流槽2向最低处汇集并进入渡槽4,渡槽4的作用就是将汇集的溜砂跨越道路排到指定场地。
如附图3、4、5所示,根据实际需要,挡土墙1总水平长度Lq1根据溜砂坡7的影响范围确定,挡土墙1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hq3、挡土墙1顶部最低处高度hq1、支墩5的最高点高度hz2是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及跨越公路的净空高要求确定。支墩底座6高度hz1和挡土墙底座3高度hq2为0.5-1.5m,支墩5墩身比降1:mz一般为1:0-1:0.3;挡土墙1的挡砂侧为斜坡面,挡土墙1的斜坡面比降1:mq一般为1:0.1-1:0.3,挡土墙1顶部的宽度bp3与导流槽2宽度b1相同,根据挡土墙1斜坡面高度确定挡土墙1顶部最低处高度hq1;导流槽2长度Ll根据溜砂坡7的溜砂情况确定,导流槽2斜坡比降1:ml为1:1-1:1.5,导流槽2侧板高度hl2 一般为0.3-0.7m,导流槽2侧板厚度t2一般为5-10cm,导流槽2底板厚度t1一般为5-10cm;渡槽4总水平长度Lc3根据跨过路面的宽度确定,渡槽4斜坡比降1:mc为1:1-1:1.4,渡槽4高度hc一般为0.4-0.8m,渡槽4侧板厚度t4为10-15cm,渡槽4底板厚度t3为15-25cm。
如附图6、7所示,挡土墙1顶部的形状为中间高、两侧低,导流槽2也顺势为中间高、两侧低。该技术方案适用于小型溜砂坡7且附近有堆放场的情况,在溜砂坡7处利用挡土墙1对溜砂进行阻挡,当溜砂越过挡土墙1时,越过挡土墙1的溜砂沿导流槽2排到溜砂坡7附近的指定堆放场地。
如附图6、7所示,根据实际需要,挡土墙1总水平长度Lq1根据溜砂坡7的影响范围确定,导流槽2斜坡比降1:ml为1:1-1:1.5,导流槽2侧板高度hl2 一般为0.3-0.7m,导流槽2侧板厚度t2一般为5-10cm,导流槽2底板厚度t1一般为5-10cm。
如附图8、9所示,挡土墙1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两个的排砂单元,每个排砂单元中挡土墙1的顶部的形状为中间低、两侧高,所有排砂单元挡土墙1的顶部相连并形成锯齿状;在每个排砂单元中:挡土墙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导流槽2,导流槽2的侧板的中部开有排放口,在每个排砂单元中还包括渡槽4,渡槽4的一端与排放口处相对应的导流槽2固定安装在一起,渡槽4与排放口相连通,渡槽4呈靠近导流槽2端高、远离导流槽2端低设置,在远离导流槽2端的渡槽4下方设置有能够支撑渡槽4的支墩5,支墩5设置在支墩底座6上。该技术方案适用于大型溜砂坡7的情况,对应每个排砂单元的溜砂坡7处利用挡土墙1对溜砂进行阻挡,当溜砂越过挡土墙1时,越过挡土墙1的溜砂沿导流槽2汇集到渡槽4,再通过渡槽4将其排出;挡土墙1顶部的形状为中间低、两侧高,利于溜砂沿挡土墙1的中部低处汇集;溜砂沿着导流槽2向最低处汇集并进入渡槽4,渡槽4的作用就是将汇集的溜砂跨越道路排到指定场地。
如附图8、9所示,根据实际需要在每个排砂单元中:挡土墙1总水平长度Lq1根据溜砂坡7的影响范围确定,挡土墙1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hq3、挡土墙1顶部最低处高度hq1、支墩5的最高点高度hz2是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及跨越公路的净空高要求确定。支墩底座6高度hz1和挡土墙底座3高度hq2为0.5-1.5m,支墩5墩身比降1:mz一般为1:0-1:0.3;挡土墙1的挡砂侧为斜坡面,挡土墙1的斜坡面比降1:mq一般为1:0.1-1:0.3,挡土墙1顶部的宽度bp3与导流槽2宽度b1相同,根据挡土墙1斜坡面高度确定挡土墙1顶部最低处高度hq1;导流槽2长度Ll根据溜砂坡7的溜砂情况确定,导流槽2斜坡比降1:ml为1:1-1:1.5,导流槽2侧板高度hl2 一般为0.3-0.7m,导流槽2侧板厚度t2一般为5-10cm,导流槽2底板厚度t1一般为5-10cm;渡槽4总水平长度Lc3根据跨过路面的宽度确定,渡槽4斜坡比降1:mc为1:1-1:1.4,渡槽4高度hc一般为0.4-0.8m,渡槽4侧板厚度t4为10-15cm,渡槽4底板厚度t3为15-25cm。
实施例一,如图3、图4、图5所示,针对小型溜砂坡且无场地排放溜砂情况,溜砂坡7沿公路影响长度为8m,跨越公路的净高至少为4m。首先施工挡土墙1、支墩5达到标高,再施工导流槽2和渡槽4,导流槽2与挡土墙1应连接结实,导流槽2与渡槽4的侧面连接处光滑过度,以减小溜砂流动的阻力。
挡土墙1采用浆砌片石,挡土墙1总水平长度L1为8m,挡土墙1斜坡段水平长度Lq2和Lq4都为3.6m,挡土墙1水平段的长度Lq3为0.8m,在挡土墙1水平段导流槽2和渡槽4连接为一体,支墩5的最高点高度hz2高度为4m,挡土墙1与支墩5间水平长度Lc1为7m,挡土墙底座3高度hq2为0.5m,挡土墙底座3宽度bq1为3.3m,挡土墙1到底板两侧的距离bq2和bq4都为0.5m,挡土墙1斜坡比降1:mq为1:0.2,挡土墙1底部宽度bq3为2.3m,挡土墙1顶部宽度bq3与导流槽2宽度bl相同为0.5m,挡土墙1最底处高度hq1为9m,挡土墙1斜坡面比降1:mq为1:0.2;
导流槽2材料采用C20、C25或C30混凝土材料,导流槽2斜坡比降1:ml为1:1.8,导流槽2底板厚度t1为8cm,导流槽2侧板高度hl2在L1为1.2m处为零到渡槽4连接处为0.6m与渡槽4高度hc同高,导流槽2宽度bl为0.5m,导流槽2侧板厚度t2为10cm;
支墩5采用浆砌片石,支墩底座6宽度bz2为2.3m,支墩5底部宽度bz4为1.3m,支墩5底部到底座两侧的宽度bz3、bz5为0.5m,支墩5墩身比降1:mz为1:0.2;
渡槽4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渡槽4外伸水平长度Lc2为1m,渡槽4斜坡比降1:mc为1:1.4,渡槽4宽度bc为0.8m,渡槽4高度hc为0.6m,渡槽4侧板厚度t4为10cm,渡槽4底板厚度t3为15cm。
实施例二,如图6、图7,针对小型溜砂坡且有场地排放溜砂情况,溜砂坡7沿公路影响长度为8m。溜砂挡排结构主要由挡土墙1和导流槽2组成,两者连接为整体。
与实例一相同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挡土墙1总水平长度Lq1为8m,挡土墙1斜坡水平长度Lq2和Lq4都为4m,挡土墙1两侧斜坡对称,导流槽2斜坡比降1:ml为1:1.5,挡土墙1最低处高度hq1为3.3m;导流槽2采用等截面,材料为C25混凝土材料,导流槽2宽度bl为0.8m,导流槽2侧板高度hl2为0.6m,导流槽2底板厚度t1为10cm,导流槽2侧板厚度t2为8cm。
实施例三,如图8、图9所示,针对大型溜砂坡排放溜砂情况,与实施例一大致相同,通过增加排砂单元后挡排更大规模的溜砂坡7。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单位长度的溜砂量调整每个排砂单元中挡土墙斜坡段的长度、导流槽2和渡槽4的宽度和高度。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要。

Claims (8)

1.一种公路溜砂坡挡排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挡土墙和导流槽,在挡土墙的顶部设置有导流槽,导流槽包括底板和侧板,导流槽的底板和侧板形成横截面为L型的导流槽,导流槽的底板固定安装在挡土墙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溜砂坡挡排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挡土墙的挡砂侧为斜坡面,挡土墙设置在挡土墙底座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公路溜砂坡挡排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公路溜砂坡挡排防护装置还包括渡槽,渡槽为长条形槽状,挡土墙顶部的形状为中间低、两侧高,导流槽顺势也为中间低、两侧高,导流槽的侧板为中间高、两侧底,在导流槽的侧板的中部开有排放口,渡槽的一端与排放口处相对应的导流槽固定安装在一起,渡槽与排放口相连通,渡槽呈靠近导流槽端高、远离导流槽端低设置,在远离导流槽端的渡槽下方设置有能够支撑渡槽的支墩,支墩设置在支墩底座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公路溜砂坡挡排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挡土墙总水平长度根据溜砂坡的影响范围确定,挡土墙顶部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挡土墙顶部最低处高度、支墩的最高点高度是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及跨越公路的净空高要求确定;支墩底座高度和挡土墙底座高度为0.5-1.5m,支墩墩身比降为1:0-1:0.3;挡土墙的挡砂侧为斜坡面,挡土墙的斜坡面比降为1:0.1-1:0.3,挡土墙顶部的宽度与导流槽宽度相同,根据挡土墙斜坡面高度确定挡土墙顶部最低处高度;导流槽长度根据溜砂坡的溜砂情况确定,导流槽斜坡比降为1:1-1:1.5,导流槽侧板高度为0.3-0.7m,导流槽侧板厚度为5-10cm,导流槽底板厚度为5-10cm;渡槽总水平长度根据跨过路面的宽度确定,渡槽斜坡比降为1:1-1:1.4,渡槽高度为0.4-0.8m,渡槽侧板厚度为10-15cm,渡槽底板厚度为15-25c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公路溜砂坡挡排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挡土墙顶部的形状为中间高、两侧低,导流槽也顺势为中间高、两侧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公路溜砂坡挡排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挡土墙总水平长度根据溜砂坡的影响范围确定,导流槽斜坡比降为1:1-1:1.5,导流槽侧板高度为0.3-0.7m,导流槽侧板厚度为5-10cm,导流槽底板厚度为5-10c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公路溜砂坡挡排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挡土墙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两个的排砂单元,每个排砂单元中挡土墙的顶部的形状为中间低、两侧高,所有排砂单元挡土墙的顶部相连并形成锯齿状;在每个排砂单元中:挡土墙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导流槽,导流槽的侧板的中部开有排放口,在每个排砂单元中还包括渡槽,渡槽的一端与排放口处相对应的导流槽固定安装在一起,渡槽与排放口相连通,渡槽呈靠近导流槽端高、远离导流槽端低设置,在远离导流槽端的渡槽下方设置有能够支撑渡槽的支墩,支墩设置在支墩底座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公路溜砂坡挡排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排砂单元中:挡土墙总水平长度根据溜砂坡的影响范围确定, 挡土墙顶部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挡土墙顶部最低处高度、支墩的最高点高度是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及跨越公路的净空高要求确定;支墩底座高度和挡土墙底座高度为0.5-1.5m,支墩墩身比降为1:0-1:0.3;挡土墙的挡砂侧为斜坡面,挡土墙的斜坡面比降为1:0.1-1:0.3,挡土墙顶部的宽度与导流槽宽度相同,根据挡土墙斜坡面高度确定挡土墙顶部最低处高度;导流槽长度根据溜砂坡的溜砂情况确定,导流槽斜坡比降为1:1-1:1.5,导流槽侧板高度为0.3-0.7m,导流槽侧板厚度为5-10cm,导流槽底板厚度为5-10cm;渡槽总水平长度根据跨过路面的宽度确定,渡槽斜坡比降为1:1-1:1.4,渡槽高度为0.4-0.8m,渡槽侧板厚度为10-15cm,渡槽底板厚度为15-25cm。
CN201821451705.5U 2018-09-06 2018-09-06 公路溜砂坡挡排防护装置 Active CN2096368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51705.5U CN209636850U (zh) 2018-09-06 2018-09-06 公路溜砂坡挡排防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51705.5U CN209636850U (zh) 2018-09-06 2018-09-06 公路溜砂坡挡排防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36850U true CN209636850U (zh) 2019-11-15

Family

ID=68472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451705.5U Active CN209636850U (zh) 2018-09-06 2018-09-06 公路溜砂坡挡排防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3685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27201A (zh) * 2020-12-07 2021-04-09 三峡大学 一种促使滑坡分流的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27201A (zh) * 2020-12-07 2021-04-09 三峡大学 一种促使滑坡分流的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54917B (zh) 一种重力面板堆石坝及其施工方法
CN108374384B (zh) 一种零排放尾矿库系统及实施方法
CN207003450U (zh) 一种高速公路路基的绿化疏水护坡
CN209636850U (zh) 公路溜砂坡挡排防护装置
CN103306242B (zh) 一种调节洪峰流量的泥石流控流坝及其设计方法和应用
CN212477844U (zh) 一种地下室排水减压抗浮结构
CN103147614A (zh) 多层结构水池及其构建方法
CN209669895U (zh) 截水路堤边坡生态防护
CN209277207U (zh) 一种后浇带防水结构
CN205530580U (zh) 一种集防渗膜锚固、截洪和通行为一体的系统
CN110145007A (zh) 弃渣场的排水系统
CN103195024A (zh) 自动分配排导量和停淤量的泥石流分流坝及其设计方法
CN209099101U (zh) 适合应用于高地下水位地区的透水铺装结构
CN208965503U (zh) 一种水利工程护坡防护加固装置
CN107974875B (zh) 一种无损坎儿井功能的高速铁路地基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05821930U (zh) 一种排水防滑的路面砖
CN111719660B (zh) 一种上游式尾矿库多级独立式排洪系统
CN208563526U (zh) 一种用于调节磷石膏库回水的集成装置
CN211416811U (zh) 一种折线型斜面水景跌水结构
CN103981838B (zh) 一种护坡营造方法
CN210177308U (zh) 透水路面结构
CN210086181U (zh) 一种透水式拦渣坝结构
CN207904690U (zh) 一种抗倾倒促排水的路缘石
CN214005304U (zh) 一种海绵城市地板结构
CN210561981U (zh) 雨水分流生态护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