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24820U - 导光膜、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导光膜、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24820U
CN209624820U CN201920412572.9U CN201920412572U CN209624820U CN 209624820 U CN209624820 U CN 209624820U CN 201920412572 U CN201920412572 U CN 201920412572U CN 209624820 U CN209624820 U CN 2096248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incidence surface
area
echo area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1257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永辉
刘凯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UIYI (GUANGZHOU) OPTOELECTRONIC DEVI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UIYI (GUANGZHOU) OPTOELECTRONIC DEVI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UIYI (GUANGZHOU) OPTOELECTRONIC DEVI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RUIYI (GUANGZHOU) OPTOELECTRONIC DEVI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1257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248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248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248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光膜、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导光膜包含基材,及位于该基材上的微结构层。该基材具有入光面、出光面,及底面。该底面具有邻近该入光面的第一反射区,及该第一反射区以外的第二反射区。该微结构层设置于该底面上,且包含多个条状结构及多个点状结构。该条状结构至少位于该第一反射区内,且该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该入光面,而该点状结构位于该第二反射区内。该导光板具有与该导光膜类似的结构。该背光模组和该显示装置包含该导光膜或该导光板。

Description

导光膜、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光元件及其应用,特别涉及导光膜、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的背光模组主要包含光源以及导光板,且光源所产生的光线直接进入导光板。然而,当光源所产生的光线进入导光板后,较短波长的光线 (例如蓝光)容易被导光板吸收。而且,随着光线在导光板传播的距离的增加,光线中的较短波长的光线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的量就越少,如此将造成导光板的出光面在较远离光源的部分处剩下较长波长的光线(例如黄光)而呈现出前端蓝后端黄的色差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改善色差问题的导光膜。
本实用新型的导光膜,包含基材,及形成于该基材上的微结构层。该基材具有入光面、邻接该入光面的出光面,及邻接该入光面且间隔于该出光面的底面,该底面具有邻近该入光面的第一反射区,及该第一反射区以外的第二反射区。该微结构层设置于该底面上,包含多个条状结构及多个点状结构,其中,该条状结构至少位于该第一反射区内,且该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该入光面,而该点状结构位于该第二反射区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一部分的该条状结构设于该第二反射区邻近该第一反射区的区域内。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技术手段,在于该条状结构的分布区域邻近该入光面且该分布区域面积占该底面面积的50%以下。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技术手段,在于该点状结构在邻近该入光面处的分布较疏,而在远离该入光面处的分布较密。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点状结构在邻近该入光面处的尺寸较小,而在远离该入光面处的尺寸较大。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技术手段,在于相邻的该条状结构之间具有间距,且该间距随着该条状结构与该入光面之间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含前述的导光膜,及光源,其中,该光源朝向该基材的该入光面发出光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背光模组还包含设置于该导光膜上的光学膜片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含前述的背光模组,及设置于该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显示面板具有可视区与非可视区,该非可视区位于该可视区的外围,该基材的该第一反射区位于该非可视区的投影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改善色差问题的导光板。
该导光板包含基材,及多个条状结构及多个点状结构。该基材具有入光面、邻接该入光面的出光面,及邻接该入光面且间隔于该出光面的底面。该底面具有邻近该入光面的第一反射区,及该第一反射区以外的第二反射区。该条状结构及该点状结构形成于该基材的该底面上,其中,该条状结构至少位于该第一反射区内,且该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该入光面,而该点状结构位于该第二反射区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一部分的该条状结构设于该第二反射区邻近该第一反射区的区域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条状结构的分布区域邻近该入光面且该分布区域面积占该底面面积的50%以下。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点状结构在邻近该入光面处的分布较疏,而在远离该入光面处的分布较密。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点状结构在邻近该入光面处的尺寸较小,而在远离该入光面处的尺寸较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相邻的该条状结构之间具有间距,且该间距随着该条状结构与该入光面之间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含前述的导光板,及光源,其中,该光源朝向该基材的该入光面发出光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背光模组还包含设置于该导光膜上的光学膜片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含前述的背光模组,及设置于该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显示面板具有可视区与非可视区,该非可视区位于该可视区的外围,该第一反射区位于该非可视区的投影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通过该导光膜与该导光板的结构设计,让反射角度较大的黄光先部分出光,以减缓该出光面在邻近该入光面处的蓝化现象,同时也降低该出光面在远离该入光面处的黄光出光程度,以达到平衡与调和整体的出光颜色,解决该背光模组及该显示装置所产生的色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以另一角度辅助说明图1的示意图;
图3是说明导光膜上的条状结构与点状结构所在位置相对于入光面的距离占整体导光板长度的百分比与结构密度的曲线图;
图4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是说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的点状结构的不同态样的示意图;
图6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及
图9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内容,在以下参考附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在进行详细说明之前,应注意的是,类似的元件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100的较佳实施例,其包含导光膜120,及光源180。光源180主要用以提供光线至导光膜120中。导光膜120可折射和反射光源180所提供的光线,并提升背光模组100的光学辉度,且可使背光模组100的出光色彩均匀。
导光膜120包含基材140,及形成于基材140上的微结构层160。基材140具有入光面141、邻接入光面141的出光面142,及邻接入光面141 且间隔于出光面142的底面143。底面143具有邻近入光面141的第一反射区144,及第一反射区144以外的第二反射区145。微结构层160设置于底面143上,且包含多个条状结构161及多个点状结构162。在本实施例中,条状结构161位于第一反射区144内,且条状结构16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入光面141,而点状结构162位于第二反射区145内。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条状结构161与点状结构162皆为凸起结构,且条状结构161 为V-cut形态。
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微结构层160可以通过直接将UV 胶(UV-curedacrylate resin)涂布于基材140的底面143上,再以紫外光照射而使UV胶固化(curing)来形成。也就是说,微结构层160可为涂层,其厚度相对于基材140极薄,因而能够达到薄形化背光模组100的设计需求。
参阅图2及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位于第二反射区145内的点状结构162中,每一个点状结构162的尺寸相同。而且,点状结构162在邻近入光面141处的分布较疏,而在远离入光面141处的分布较密。也就是说,点状结构162的排列密度随着与光源180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另外,在位于第一反射区144内的条状结构161中,相邻的条状结构161之间具有间距,且该间距随着条状结构161与入光面141之间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在使用其中一种传统的导光膜(整面为V-cut条状结构)而非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导光膜120的情况下,光源所产生的光线在进入基材后,较大角度的光线(例如黄光)会先行出光,而较小角度的光线(例如蓝光)持续在基材中传播直至远离光源处再出光,这导致基材的出光面发生前黄后蓝的问题。而在使用另一种传统的导光膜(整面为网点结构)而非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导光膜120的情况下,光源所产生的光线在进入基材后,较小角度的光线(例如蓝光)在基材中传播时,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会被吸收的越多,这使基材的出光面发生前蓝后黄的问题。因此,本实施方式通过使微结构层160仅在靠近光源180处为V-cut形态的条状结构161,而在其他区域则为点状结构162,使反射角度较大的黄光先部分出光,以减缓出光面142在邻近入光面141处的蓝化现象,改良基材140的出光面142在靠近光源180的区域处的出光颜色而呈现出轻微蓝色,同时也降低出光面 142在远离入光面141的位置处的黄光出光程度,以使出光面142在远离光源180的区域处呈现出轻微黄色,大幅减少出光面142的色差,以达到平衡与调和整体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颜色的目的,借此可以解决色差的问题。再者,由于位于第一反射区144内的条状结构161的间距随着条状结构161与入光面141之间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随着愈来愈远离入光面141,条状结构161会愈来愈疏,这使得黄光被条状结构161带离入光面141的出光程度逐渐递减,再配合基材140的材质吸收蓝光效果朝中央逐渐递减,从而达到出光色差均匀性良好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点状结构162的尺寸可随着点状结构162与光源180(或入光面141)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在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较靠近光源180的点状结构162的尺寸较小,而较远离光源180的点状结构162的尺寸较大。借此,通过点状结构162的不同配置方式,可使出光更为均匀。
参阅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200的第二较佳实施例,本实施方式与第一较佳实施例大致上相同,差异仅在于条状结构261具有不同的排列设计。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部分的条状结构261设于第二反射区245内。也就是说,条状结构261不但分布于第一反射区244内,而且设置在第二反射区245邻近第一反射区244的区域内。同时,条状结构261的分布区域邻近入光面241且分布区域面积占底面243的面积的 50%以下。另外,相邻的条状结构261之间具有间距,且间距随着条状结构261与入光面241之间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因此,在第二反射区245中,存在同时设置条状结构261与点状结构 262的区域,在该区域中,条状结构261与点状结构262重叠存在而形成过渡区,这使得补偿蓝/黄光的效果较为平顺。另外,当条状结构261上形成有点状结构262时,也可以使条状结构261所形成的亮线较为模糊而不明显。
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导光膜220采用跟光源280相同厚度或更小厚度的结构,以应薄形化背光模组200的设计趋势。但是,在照明灯具的技术领域,并不存在如同背光模组200的极度薄化的要求,此时的导光膜220可以使用较大厚度的结构,并且以射出成型等方式来制成。
因此,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300的第三较佳实施例,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300与前述的背光模组大致上相同,差异在于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300并非使用前述的导光膜,而是使用导光板 320。导光板320包含基材340,及形成于基材340上的多个条状结构361 与多个点状结构362。同样的,基材340具有入光面341、邻接入光面341 的出光面342,及邻接入光面341且间隔于出光面342的底面343。底面 343具有邻近入光面341的第一反射区344,及第一反射区344以外的第二反射区345。条状结构361与点状结构362形成于基材340的底面343 上,其中,条状结构361位于第一反射区344内,而点状结构362位于第二反射区345内。在本实施例中,条状结构361与点状结构362的排列方式与功效,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相同,于此不再赘述。
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320通过利用模具以一体射出成型的方式来制造,因此,基材340与条状结构361与点状结构362为一体成型,不会如图1所示,基材140与微结构层160之间为分层式的结构。
参阅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400的第四较佳实施例,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400与前述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大致上相同,差异仅在于条状结构461具有不同的排列设计。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部分的条状结构461设于第二反射区445内。也就是说,条状结构461不但分布于第一反射区444内,而且设置在第二反射区445邻近第一反射区444的区域内。同时,条状结构461的分布区域邻近入光面441且分布区域面积占底面443的面积的50%以下。另外,相邻的条状结构461之间具有间距,且该间距随着条状结构461与入光面441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增加。
因此,在第二反射区445中,存在同时设置条状结构461与点状结构 462的区域,在该区域中,条状结构461与点状结构462重叠存在而形成过渡区。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在模具上,在对应于过渡区的区域中做出对应于条状结构461(V-cut形态)的凹槽,再在凹槽上以雷射雕刻的方式做出对应于点状结构462(dot形态)的圆槽。据此,以模具射出成型的导光板420,就能在第二反射区445中的条状结构461上,同时形成有点状结构462。
参阅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500的第五较佳实施例,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500与第一较佳实施例大致上相同,差异仅在于本较佳实施例更包含设置于导光膜520上的光学膜片组540。其中,光学膜片组 540可以选自扩散片、棱镜片或增亮膜,借此可使背光模组500具有较佳的光学效果。当然,导光膜520也可以替换为如图6或图7所示的导光板,不以图8所揭示的内容为限。
参阅图9,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装置600的较佳实施例,包含如图8所示的背光模组500,及设置于光学膜片组540的出光方向上的显示面板 620。光源680所产生的光线在进入导光膜520后,会经由导光膜520及光学膜片组540出光而射入显示面板620中,并可达成与前述相同的目的。要特别说明的是,显示面板620具有可视区621与非可视区622,非可视区622位于可视区621的外围,第一反射区544位于非可视区622的投影范围内。借此设计,可以避免条状结构561所形成的亮线显现于可视区 621内,而影响显示装置600所呈现的视觉效果。
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导光膜或导光板的底面设有条状结构与点状结构,并且通过调整条状结构与点状结构的排列方式与密度变化,以达到平衡与调合整体背光模组的出光颜色的目的,进而解决色差问题,故确实可以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应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大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及本实用新型的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
【附图标记列表】
100 背光模组
120 导光膜
140 基材
141 入光面
142 出光面
143 底面
144 第一反射区
145 第二反射区
160 微结构层
161 条状结构
162 点状结构
180 光源
200 背光模组
220 导光膜
241 入光面
243 底面
244 第一反射区
245 第二反射区
261 条状结构
262 点状结构
280 光源
300 背光模组
320 导光板
340 基材
341 入光面
342 出光面
343 底面
344 第一反射区
345 第二反射区
361 条状结构
362 点状结构
380 光源
400 背光模组
420 导光板
441 入光面
443 底面
444 第一反射区
445 第二反射区
461 条状结构
462 点状结构
480 光源
500 背光模组
520 导光膜
544 第一反射区
545 第二反射区
540 光学膜片组
561 条状结构
562 点状结构
580 光源
600 显示装置
620 显示面板
621 可视区
622 非可视区
680 光源。

Claims (20)

1.一种导光膜,其特征在于,包含:
基材,所述基材具有入光面、邻接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及邻接所述入光面且间隔于所述出光面的底面,所述底面具有邻近所述入光面的第一反射区,及所述第一反射区以外的第二反射区;及
微结构层,所述微结构层设置于所述基材的所述底面上,并包含多个条状结构及多个点状结构,其中,所述条状结构至少位于所述第一反射区内,且所述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入光面,而所述点状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反射区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一部分的所述条状结构设于所述第二反射区邻近所述第一反射区的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结构的分布区域邻近所述入光面且所述分布区域面积占所述底面面积的50%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状结构在邻近所述入光面处的分布较疏,而在远离所述入光面处的分布较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状结构在邻近所述入光面处的尺寸较小,而在远离所述入光面处的尺寸较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条状结构之间具有间距,且所述间距随着所述条状结构与所述入光面之间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7.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膜,及光源,其中,所述光源朝向所述基材的所述入光面发出光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设置于所述导光膜上的光学膜片组。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背光模组,及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具有可视区与非可视区,所述非可视区位于所述可视区的外围,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一反射区位于所述非可视区的投影范围内。
1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含:
基材,所述基材具有入光面、邻接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及邻接所述入光面且间隔于所述出光面的底面,所述底面具有邻近所述入光面的第一反射区,及所述第一反射区以外的第二反射区;及
多个条状结构及多个点状结构,其形成于所述基材的所述底面上,其中,所述条状结构至少位于所述第一反射区内,且所述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入光面,而所述点状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反射区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一部分的所述条状结构设于所述第二反射区邻近所述第一反射区的区域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结构的分布区域邻近所述入光面且所述分布区域面积占所述底面面积的50%以下。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状结构在邻近所述入光面处的分布较疏,而在远离所述入光面处的分布较密。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状结构在邻近所述入光面处的尺寸较小,而在远离所述入光面处的尺寸较大。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条状结构之间具有间距,且所述间距随着所述条状结构与所述入光面之间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17.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板,及光源,其中,所述光源朝向所述基材的所述入光面发出光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的光学膜片组。
1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背光模组,及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具有可视区与非可视区,所述非可视区位于所述可视区的外围,所述第一反射区位于所述非可视区的投影范围内。
CN201920412572.9U 2019-03-28 2019-03-28 导光膜、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096248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12572.9U CN209624820U (zh) 2019-03-28 2019-03-28 导光膜、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12572.9U CN209624820U (zh) 2019-03-28 2019-03-28 导光膜、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24820U true CN209624820U (zh) 2019-11-12

Family

ID=68458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12572.9U Active CN209624820U (zh) 2019-03-28 2019-03-28 导光膜、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2482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23426A (zh) * 2020-01-22 2020-05-08 马鞍山晶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显示装置的透明光源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23426A (zh) * 2020-01-22 2020-05-08 马鞍山晶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显示装置的透明光源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02563B2 (en) Optical device
US8179361B2 (en) Reflector and backlight device
US8979342B2 (en) Planar front illumination system having a light guide with micro scattering features formed thereo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1025517B (zh) 背光模组
CN106483597B (zh) 导光材、背光模块
CN102059865A (zh) 导光板及其印刷方法和背光模组
US11092733B2 (en) Microstructured light guide plates and devices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2192450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JP2019523970A (ja) 微細構造化された導光板およびそれを含む装置
CN205015500U (zh) 显示设备
CN104879685B (zh) 背光模组及其显示屏
KR20090073886A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09557719B (zh) 一种具有半反半透导光板的直下式零od背光结构
CN201218442Y (zh) 一种背光模块及包含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
US8405796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209624820U (zh) 导光膜、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I378299B (en) Light module with high collimation emitting property
KR101738072B1 (ko) 도광모듈,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KR101070686B1 (ko) 액정디스플레이용 복합시트 및 이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KR102423116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7357086A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
TWI706209B (zh) 利於區段調光之導光板
KR100776714B1 (ko) 프리즘 계면을 갖는 백라이트 유니트용 도광판 및 그제조방법
TWI693447B (zh) 導光膜、導光板、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CN111751921A (zh) 导光膜、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