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43017U - 背光模组、液晶模组、指纹识别装置和模组、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液晶模组、指纹识别装置和模组、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43017U
CN209543017U CN201822024033.6U CN201822024033U CN209543017U CN 209543017 U CN209543017 U CN 209543017U CN 201822024033 U CN201822024033 U CN 201822024033U CN 209543017 U CN209543017 U CN 2095430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anel
backlight module
liquid crystal
fingerpr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2403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玮
李顺展
皮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i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id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i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02403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430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430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430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mage Inpu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模组、指纹识别装置和模组、移动终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可透光结构,可透光结构用于使背光模组的靠近面板一侧的光线贯穿至背光模组另一侧的指纹识别模组,可透光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导光板、扩散膜和反射膜,扩散膜位于导光板和反射膜之间且位于背离面板的一侧。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液晶模组、指纹识别装置和模组、移动终端,在进行指纹识别时,能提高指纹图像的清晰度。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液晶模组、指纹识别装置和模组、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触摸检测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模组、指纹识别装置和模组、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等电子器件全面屏时代的到来,屏下指纹(也称光感屏幕指纹识别)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以光学式屏下指纹最为普及。屏下指纹技术的原理为:当手指接触屏幕时,屏幕发出的光线穿透盖板将指纹纹理照亮,指纹反射光线穿透屏幕返回传感器,最终形成指纹图像来进行识别。
液晶显示屏幕(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包括液晶模组及背光模组。液晶模组的工作原理是在两片平行的玻璃基板当中放置液晶分子,通过给玻璃基板通电与否来控制液晶分子改变方向,将背光模组的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LCD屏做指纹识别或人脸识别,需要设置激励光源,用于与屏幕显示所需的可见光区分。
扩散膜通常不透红外,但是,LCD屏做指纹识别时扩散膜需要透红外的材料,该材料对激励光源的信号雾度较大,使LCD屏应用屏下指纹技术时,识别的指纹图像模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模组、指纹识别装置和模组、移动终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LCD屏应用屏下指纹技术时,识别的指纹图像模糊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可透光结构,所述可透光结构用于使所述背光模组的靠近面板一侧的光线贯穿至所述背光模组另一侧的指纹识别模组,所述可透光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导光板、扩散膜和反射膜,所述扩散膜位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反射膜之间且位于背离所述面板的一侧。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包括和所述可透光结构层叠设置的不可透光结构,所述不可透光结构上具有透光孔。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所述不可透光结构包括补强板,所述补强板位于所述反射膜的背离所述面板的一侧。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包括棱镜膜,所述棱镜膜位于所述导光板上,所述棱镜膜和所述扩散膜分别位于所述导光板的相对两侧。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所述棱镜膜上具有多个棱镜体,所述棱镜体朝向所述面板的尖角为钝角。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所述棱镜体朝向所述面板的尖角的角度为91~175°。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所述尖角的角度为100°、110°或120°。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所述棱镜膜上还具有偏光层,所述偏光层和所述棱镜体分别位于所述棱镜膜相对的两侧。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模组,包括面板和上述的背光模组;
所述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液晶分子层;
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平行,所述液晶分子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所述背光模组位于所述第二基板下方。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还包括第一光源,所述第一光源用于照亮所述面板。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指纹识别装置,包括指纹识别模组和上述的液晶模组,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包括指纹识别芯片、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位于所述指纹识别芯片和所述液晶模组之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指纹识别装置,还包括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用于使所述面板反射指纹图像。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指纹识别装置,所述液晶模组中所述扩散膜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的距离为1.63~1.68mm。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指纹识别装置,所述第二光源光源的入射方向与所述液晶模组的面板具有夹角。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指纹识别装置,所述第二光源光源位于所述面板的侧方。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指纹识别装置,所述第二光源光源位于所述面板的下方。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指纹识别装置,所述面板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背光模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的距离,所述面板的第一侧与所述背光模组的第一侧平齐。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指纹识别装置,所述第二光源为红外光源。
第四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指纹识别装置。
第五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应用于具有上述的液晶模组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包括指纹识别芯片和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位于所述指纹识别芯片和所述液晶模组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液晶模组、指纹识别装置和模组、移动终端,背光模组通过设置可透光结构,可透光结构用于使背光模组的靠近面板一侧的光线贯穿至背光模组另一侧的指纹识别模组。可透光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导光板、扩散膜和反射膜,将扩散膜设置在背离面板的一侧,即扩散膜靠近指纹识别模组,这样,在进行指纹识别时,能提高指纹图像的清晰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扩散膜与指纹识别模组的位置示意图一;
图3为扩散膜与指纹识别模组的位置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棱镜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棱镜膜对光线的折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棱镜膜对光线的折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指纹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指纹识别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背光模组;101—导光板;102—扩散膜;103—反射膜;104—补强板;105—棱镜膜;1051—棱镜体;1052—尖角;1053—入射角;1054-入射光;
20—液晶模组;201—面板;202—第一基板;203—第二基板;204—液晶分子层;
301—指纹识别装置;30、60—指纹识别模组;3011—指纹识别芯片; 3012—光学镜头;302—第二光源;
40、50—移动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LCD屏的发光原理为:在两块平行板之间填充液晶材料,通过电压来改变液晶材料内部分子的排列状况,以达到遮光和透光的目的,来显示深浅不一,错落有致的图象,在两块平板间再加上三元色的滤光层,就可实现显示彩色图象。
屏下指纹技术的原理为:当手指接触屏幕时,屏幕发出的光线穿透屏幕表面将指纹纹理照亮,指纹反射光线穿透屏幕返回传感器,最终形成指纹图像来进行识别。
液晶显示屏幕(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包括液晶模组及背光模组。液晶模组的工作原理是在两片平行的玻璃基板当中放置液晶分子,通过给玻璃基板通电与否来控制液晶分子改变方向,将背光模组的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LCD屏做指纹识别或人脸识别,需要设置激励光源,用于与屏幕显示所需的可见光区分。但是,扩散膜通常不透红外,但LCD屏做指纹识别时扩散膜需要采用透红外的材料,该材料对激励光源的信号雾度较大,使LCD屏应用屏下指纹技术时,识别的指纹图像模糊。
其中,雾度(haze)是偏离入射光2.5°角以上的透射光强占总透射光强的百分数,雾度越大意味着薄膜光泽以及透明度尤其成像度下降。
故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如上技术问题。
如下结合多个实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10,包括:可透光结构,可透光结构用于使背光模组10的靠近面板201一侧的光线贯穿至背光模组10另一侧的指纹识别模组30,可透光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导光板101、扩散膜102和反射膜103,扩散膜102位于导光板101和反射膜103之间且位于背离面板 201的一侧。
具体的,可透光结构与面板201和指纹识别模组30之间的相对位置为:面板201、可透光结构和指纹识别模组30按照图2中从上之下依次排布,扩散膜102靠近指纹识别模组30,导光板101靠近面板201。
其中,导光板101用于引导光的散射方向,用来提高面板201的亮度,并使面板201的亮度更加均匀。导光板101采用印刷式及非印刷式(射出成型)的方法制作。比如,导光板101利用射出成型的方法将丙烯压制成表面光滑的板块,然后用具有高反射且不吸光的材料,在导光板101的底面用网版印刷的方式印上扩散点。具体的,导光板101的印刷式及非印刷式可以参照现有技术中,本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导光板101的厚度为0.34~0.36mm。具体的,导光板101的厚度为0.35mm。
反射膜103用于将导光板101底面漏出的光反射回导光板101,防止光源外漏,以提高光源的利用率。反射膜103可以采用PET或PC基材。
反射膜103的厚度为0.09~0.11mm。具体的,反射膜103的厚度为0.1mm。
扩散膜102用于修正从导光板101射出光线的传播方向,为面板201提供均匀、柔和的光线。扩散膜102可以采用PET或PC基材。
扩散膜102的厚度为0.04~0.06mm。具体的,扩散膜102的厚度为0.05mm。
需要说明的是,照亮面板201的光源与进行指纹识别的光源不同,也就是说,描述的光线为进行指纹识别时的光源发出的光线,导光板101、扩散膜102和反射膜103中描述的光为照亮面板201的光源发出的光线。
下面以屏下指纹成像为例,详述扩散膜102对进行指纹识别时的光源的光信号成像的影响。图2为扩散膜与指纹识别模组的位置示意图一;图3为扩散膜与指纹识别模组的位置示意图二。如图2和图3所示,图2和图3分别示出了在扩散膜102与指纹识别模组30不同的位置时光信号的方向,当手指接触面板201时,面板201上的指纹图像贯穿背光模组10至指纹识别模组 30,在指纹识别模组30进行识别。其中,在背光模组10、面板201和指纹识别模组30之间的位置固定时,图2中扩散膜102与指纹识别模组30之间的距离大于图3中扩散膜102与指纹识别模组30之间的距离。从图2和图3 中可以看出,当扩散膜102与指纹识别模组30之间的距离缩短时,扩散膜 102可以降低光信号扩散的范围,减小信号之间交叠的影响,使指纹图像更加清晰。因此,在指纹识别时,背光模组10中导光板101、扩散膜102和反射膜103之间的相对位置决定了指纹图像的清晰度,在背光模组10中,将扩散膜102设置在背离面板201的一侧,即扩散膜102靠近指纹识别模组30,在进行指纹识别时,能提高指纹图像的清晰度。
当手指接触面板201时,进行指纹识别的光源的光线反射向面板201的表面,来自面板201的表面的指纹图像的光信号依次贯穿导光板101、扩散膜102 和反射膜103,进入指纹识别模组30内,最终形成指纹图像来进行识别。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设置可透光结构,可透光结构用于使背光模组10的靠近面板201一侧的光线贯穿至背光模组10另一侧的指纹识别模组30。可透光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导光板101、扩散膜102和反射膜103,将扩散膜102设置在背离面板201的一侧,即扩散膜102靠近指纹识别模组30,这样,在进行指纹识别时,能提高指纹图像的清晰度。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包括和可透光结构层叠设置的不可透光结构,不可透光结构上具有透光孔。具体的,光线通过透光孔进入指纹识别模组30。在具体实现时,透光孔的面积等于或者大于指纹识别模组30中指纹识别区域的面积,以使面板201上的指纹图像能完整的贯穿背光模组10至指纹识别模组30的指纹识别区域内。
在具体实现时,不可透光结构包括补强板104,补强板104位于反射膜103 的背离面板201的一侧。
具体的,补强板104也可称为遮光板,在补强板104上设置透光孔,光线通过透光孔进入指纹识别模组30,补强板104其余不透光部分用于遮光或反射光线。可选的,补强板104采用钢板,补强板104的厚度为0.09~0.11mm。具体的,补强板104的厚度为0.1mm。
补强板104也可以采用其它用于遮光的材质,比如,黑白胶。本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棱镜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包括棱镜膜105,棱镜膜105位于导光板101上,棱镜膜105和扩散膜102分别位于导光板101的相对两侧。
棱镜膜105用于增加面板201的亮度,具体的,棱镜膜105改善光的角分布,将从扩散膜102射出的均匀地向各个角度发散的光汇聚到轴向角度上,也就是面板201的正视角度上,在不增加出射总光通量的情况下提高轴向亮度。
棱镜膜105的厚度为0.09~0.11mm。具体的,棱镜膜105的厚度为0.1mm。
图5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棱镜膜对光线的折射图。如图5所示,现有技术中,棱镜膜105上具有多个棱镜体1051,棱镜体1051朝向面板201的尖角 1052为90°。在指纹识别时,用于指纹识别的光线经面板201进入背光模组 10内,入射光1054的入射角1053大于90°才能使小角度的光通过棱镜膜 105,因此,小角度的光线无法经过棱镜膜105进入指纹识别模组30中,导致指纹图像中心区域呈现图像被分割的成像结果。也就是说,尖角1052为 90°时,需要入射光1054基本达到90°,才能经过折射(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形成小角度的光(垂直于棱镜体1051的下表面,不产生较大折射,从而保持小角度到达指纹识别模组30)。在尖角1052为90°的棱镜膜,没有 90°的光射到棱镜体1051的下表面上。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棱镜膜对光线的折射图。如图6所示,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棱镜膜105 上具有多个棱镜体1051,棱镜体1051朝向面板201的尖角1052为钝角。将棱镜体1051朝向面板201的尖角1052设置为钝角。这样,入射光1054的入射角1053小于90°也能使小角度的光通过棱镜膜105,不产生较大折射。在指纹识别时,能够在指纹识别模组30中成像区域更多,能获取更大的可用视场范围,提升指纹识别的性能。
进一步的,棱镜体1051朝向面板201的尖角1052的角度为100~160°。
可选的,棱镜体1051朝向面板201的尖角1052的角度为120°,此时指纹成像质量最好。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棱镜膜105 上还具有偏光层1053,偏光层1053和棱镜体1051分别位于棱镜膜105相对的两侧。
具体的,偏光层1053用于形成偏振光,增加面板201的亮度。偏光层1053 的材质可以为聚乙烯醇(PVA);偏光层1053上也可以设置用于保护偏光层1053 的保护层,保护层的材质为三醋酸纤维素(TAC)。当然,偏光层1053也可选用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材料,保护层也可选用其他适宜的具有保护功能的材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也可以用在人脸识别中,人脸识别原理和上述实施例中指纹识别的原理相同,本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液晶模组20,其中,液晶模组20包括面板201和上述的背光模组10。
具体的,面板201包括第一基板202、第二基板203、液晶分子层204;
第一基板202与第二基板203平行,液晶分子层204位于第一基板202和第二基板203之间,背光模组10位于第二基板203下方。
其中,背光模组10的结构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不一一赘述。
面板201的厚度为1.1~1.3mm,可选的,面板201的厚度为1.2mm。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20,还包括第一光源(图中未示出),第一光源用于照亮面板201。
具体的,第一光源可以为LED背光源,LED背光源的使用寿命长。具体的,LED背光源可以采用LED灯条。第一光源可以位于背光模组10的侧面,以侧面入光的形式照亮面板201,即侧入式背光源。第一光源也可以位于补强板104上,以垂直入光的形式照亮面板201,即直下式背光源。对于第一光源的位置,本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指纹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指纹识别装置301,指纹识别装置301包括指纹识别模组30和上述的液晶模组20,指纹识别模组30包括指纹识别芯片3011、光学镜头3012,光学镜头3012位于指纹识别芯片3011和液晶模组 20之间。
其中,液晶模组20的结构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不一一赘述。
具体的,指纹识别芯片3011用于识别来自面板201的表面的指纹图像的光信号。
当手指接触面板201时,进行指纹识别的光源的光线反射向面板201的表面,来自面板201的表面的指纹图像的光信号依次贯穿导光板101、扩散膜102 和反射膜103,在经光学镜头3012进入指纹识别模组30内的指纹识别芯片3011 上,通过指纹识别芯片3011识别来自面板201的表面的指纹图像的光信号。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指纹识别装置301,还包括第二光源 302,第二光源302用于使面板201反射指纹图像。
可选的,第二光源302为红外光源。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指纹识别装置301,第二光源302 光源的入射方向与液晶模组20的面板201具有夹角。也就是说,第二光源302 光源倾斜进入面板201,这样,增加了第二光源302使面板201反射的指纹图像的面积。
第二光源302的位置可以为以下两种实现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指纹识别装置301,第二光源302光源位于面板201的侧方。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指纹识别装置 301,第二光源302位于面板201的下方。在具体实现时,面板201的第一侧与背光模组10的第一侧平齐,面板201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的距离大于背光模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的距离。即在图8中,在一个方向上,面板 201的长度大于背光模组10的长度,即面板201部分与背光模组10重叠,第二光源302位于面板201未与背光模组10重叠的下方。
具体的,液晶模组20中扩散膜102与第一基板202之间的距离为 1.63~1.68mm。该距离范围内,在进行指纹识别时,能提高指纹图像的清晰度。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40,移动终端40包括上述的指纹识别装置301。
其中,指纹识别装置301的结构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不一一赘述。
其中,该移动终端40可以为液晶模组、电子纸、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面板、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可穿戴设备或家电设备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指纹识别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10所示,在上述液晶模组20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指纹识别模组60,应用于具有上述的液晶模组20的移动终端50,其中,指纹识别模组60包括指纹识别芯片3011和光学镜头3012,光学镜头3012位于指纹识别芯片3011和液晶模组20之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可透光结构,所述可透光结构用于使所述背光模组的靠近面板一侧的光线贯穿至所述背光模组另一侧的指纹识别模组,所述可透光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导光板、扩散膜和反射膜,所述扩散膜位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反射膜之间且位于背离所述面板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和所述可透光结构层叠设置的不可透光结构,所述不可透光结构上具有透光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可透光结构包括补强板,所述补强板位于所述反射膜的背离所述面板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棱镜膜,所述棱镜膜位于所述导光板上,所述棱镜膜和所述扩散膜分别位于所述导光板的相对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膜上具有多个棱镜体,所述棱镜体朝向所述面板的尖角为钝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体朝向所述面板的尖角的角度为91~175°。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尖角的角度为100°、110°或120°。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膜上还具有偏光层,所述偏光层和所述棱镜体分别位于所述棱镜膜相对的两侧。
9.一种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板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所述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液晶分子层;
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平行,所述液晶分子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所述背光模组位于所述第二基板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光源,所述第一光源用于照亮所述面板。
11.一种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指纹识别模组和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液晶模组,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包括指纹识别芯片、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位于所述指纹识别芯片和所述液晶模组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用于使所述面板反射指纹图像。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模组中所述扩散膜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的距离为1.63~1.68mm。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光源的入射方向与所述液晶模组的面板具有夹角。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光源位于所述面板的侧方。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光源位于所述面板的下方。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背光模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的距离,所述面板的第一侧与所述背光模组的第一侧平齐。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为红外光源。
19.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8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
20.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具有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液晶模组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包括指纹识别芯片和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位于所述指纹识别芯片和所述液晶模组之间。
CN201822024033.6U 2018-12-04 2018-12-04 背光模组、液晶模组、指纹识别装置和模组、移动终端 Active CN2095430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24033.6U CN209543017U (zh) 2018-12-04 2018-12-04 背光模组、液晶模组、指纹识别装置和模组、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24033.6U CN209543017U (zh) 2018-12-04 2018-12-04 背光模组、液晶模组、指纹识别装置和模组、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43017U true CN209543017U (zh) 2019-10-25

Family

ID=68263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24033.6U Active CN209543017U (zh) 2018-12-04 2018-12-04 背光模组、液晶模组、指纹识别装置和模组、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4301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90372A (zh) * 2018-12-04 2019-04-26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液晶模组、指纹识别装置和模组、移动终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90372A (zh) * 2018-12-04 2019-04-26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液晶模组、指纹识别装置和模组、移动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90372A (zh) 背光模组、液晶模组、指纹识别装置和模组、移动终端
CN100495133C (zh) 背光单元和包括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CN101680637B (zh) 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TWI470508B (zh) 觸控面板以及具有此觸控面板之觸控式顯示裝置
CN104832827B (zh) 光源模块及显示装置
CN109937378A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屏下光学指纹系统及电子装置
TW200817726A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ed module having light guide plate
KR10182404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표시 장치
CN209728383U (zh) 光学检测装置、背光模组、液晶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3676342A (zh) 窄边框液晶显示器的扇出区结构
CN209543017U (zh) 背光模组、液晶模组、指纹识别装置和模组、移动终端
CN100552509C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块
CN101533166A (zh) 液晶显示设备
US8842238B2 (en) Backlight unit with light guide plate having a plurality of air barriers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170059764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US7471354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5090826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2878525B (zh) 棱镜膜、侧光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KR101378344B1 (ko) 영상표시장치
US20210396912A1 (en) Optical film layer and display device
CN102778780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210603C (zh) 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CN101311002A (zh) 书写板
CN1553259A (zh) 背光模块
CN201475893U (zh) 一种可拼接的导光板及背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