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38863U - 具有手自双驱动的智能锁 - Google Patents

具有手自双驱动的智能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38863U
CN209538863U CN201821553360.4U CN201821553360U CN209538863U CN 209538863 U CN209538863 U CN 209538863U CN 201821553360 U CN201821553360 U CN 201821553360U CN 209538863 U CN209538863 U CN 2095388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
lock tongue
shift fork
raised arm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55336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igor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igor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igor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igor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55336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388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388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388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手自双驱动的智能锁,包括锁壳体、锁舌驱动板和锁舌,锁舌结合着锁舌驱动板能够在锁壳体上的锁舌孔中伸出或收回;在锁壳体内设有驱动电机、转动盘,转动盘中设有盘通孔;转动盘上有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还包括设置在锁壳体的旋转手柄及拨叉,手柄中轴连接拨叉,手柄中轴在盘通孔中可径向转动,拨叉一端固定连接手柄中轴,另一端拨接锁舌驱动板,拨叉位于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之间,当转动旋转手柄时,拨叉拨动锁舌驱动板及锁舌,第一凸起臂用于推动拨叉沿正向摆动进而驱动锁舌驱动板及锁舌沿伸出方向移动,第二凸起臂用于推动拨叉沿反向摆动进而驱动锁舌驱动板及锁舌沿收回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具有手自双驱动的智能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门禁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手自双驱动的智能锁。所述智能锁具有手动和自动驱动锁舌伸缩移动的两种驱动方式。
背景技术
锁具是通过设置在其上的锁舌的运动来实现门扇的锁闭或开启的。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是通过钥匙或把手驱动传动机构控制所述锁舌的移动,此类接收手动控制信号而运作的传动机构称之为手动式传动机构。但这类传动机构的控制操作并不便捷,所以后来有人设计出能够通过电机实现自动控制锁舌伸缩运动的传动机构,称为自动式传动机构。也有人将手动式传动机构和自动式传动机构同时应用于同一个锁体上。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0420038523.7中公开的电子门锁,包括壳体10和设置在所述壳体10上伸缩移动的锁舌20。在所述锁舌20上设置有拨槽23,在所述锁舌20的侧旁设置有减速电机30。所述减速电机30的输出轴与主动锥齿轮51固定连接,所述主动锥齿轮51与从动锥齿轮52啮合,所述从动锥齿轮52的上部用螺母53固定有拨杆80,所述拨杆80的自由端伸入到所述拨槽23内。当减速电机30开动时,所述从动锥齿轮52能够带动拨杆80转动,所述拨杆80结合所述拨槽23带动锁舌20伸缩移动。所述减速电机30、主动锥齿轮51、从动锥齿轮52和所述拨杆80构成所述自动式传动机构。在所述壳体10上还设置有手动开关60,在所述手动开关60上设置有与所述锁舌20直接连接的拨柄,如此拨动所述手动开关60时即可以带动锁舌20伸缩移动。所述手动开关60构成所述手动式传动机构。
发明内容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专利CN200420038523.7中电子门锁的自动式传动机构和手动式传动机构具有各自独立的控制信号收入端和动力输出端,必然会导致锁体内部结构复杂化。而且当电机处于停止状态,通过所述手动开关驱动所述锁舌移动时,需要同时驱动所述主动锥齿轮与从动锥齿轮啮合传动,手感非常沉重,严重影响锁具的应用体验。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手自双驱动的智能锁,包括锁壳体、位于所述锁壳体内侧并能够往返移动的锁舌驱动板和锁舌,所述锁舌结合着所述锁舌驱动板并在所述锁舌驱动板的驱动下能够在所述锁壳体侧壁上设置的锁舌孔中伸出或收回;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锁壳体内侧还设置有驱动电机、受所述驱动电机驱动而旋转的转动盘,所述转动盘的中央设置有盘通孔;所述转动盘上设置有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锁壳体壁体外侧的旋转手柄及设置在所述锁壳体内侧的拨叉,与所述旋转手柄连接的手柄中轴穿过所述锁壳体和所述盘通孔连接所述拨叉,所述手柄中轴在所述盘通孔中能够自由径向转动,所述拨叉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手柄中轴而另一端从所述转动盘的上方延伸出来拨接所述锁舌驱动板,所述拨叉位于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之间预留有避让所述拨叉摆幅的间距,所述拨叉用于当正反转动所述旋转手柄时能够借助于所述拨叉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及锁舌往返移动,所述第一凸起臂位于所述拨叉的右侧,所述第一凸起臂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转动盘正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沿正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及锁舌沿伸出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凸起臂位于所述拨叉的左侧,所述第二凸起臂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转动盘反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沿反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及锁舌沿收回方向移动。
其中,所述转动盘受所述驱动电机驱动而旋转,这样所述转动盘接收所述驱动电机的旋转信号而自动正转或反转,并不必然需要人手操作驱动才能旋转。
其中,所述转动盘上设置有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可以为设置在所述转动盘上的连续布置的一个凸起筋上的首、尾两端,此时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实质上是在径向方向上是连接一体的。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还可以是设置在所述转动盘上的两个相互间隔布置的两个凸起部。另外,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可以为一体成形于所述转动盘上的构造体,还可以是一体成形于与所述转动盘之间为分体结构的分体构件上,所述分体构件与所述转动盘径向联动。
其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锁壳体壁体外侧的旋转手柄。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旋转手柄的位置,所述旋转手柄布置在所述锁壳体之外,人手可以直接对所述旋转手柄进行操作。所述旋转手柄是用于控制所述手柄中轴动作的控制件,外形可以是多样的,例如可以为把手或旋钮。
其中,所述手柄中轴在所述盘通孔中能够自由径向转动。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手柄中轴与所述转动盘之间的传动关系,所述手柄中轴径向转动时不会带动所述转动盘大幅度地径向旋转,或者说所述转动盘施加于所述手柄中轴上阻碍其旋转的阻力非常微少,甚至没有。当然,当所述手柄中轴径向转动而使所述拨叉顶压到所述第一凸起臂或第二凸起臂上时,在没有其他阻碍的情况下,旋转的所述手柄中轴的才能通过拨叉带动所述转动盘转动的。
其中,所述拨叉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手柄中轴而另一端从所述转动盘的上方延伸出来拨接所述锁舌驱动板。这样,所述拨叉能够把所述手柄中轴的动力传递到所述锁舌驱动板上,所述拨叉是所述手柄中轴与锁舌驱动板之间的中间过渡动力传递件。当径向旋转所述旋转手柄时,能够通过所述手柄中轴驱动所述拨叉一起径向旋转。另外,上述特征还定义了所述拨叉与所述手柄中轴之间为固定连接结构,具体说可以是所述拨叉与所述手柄中轴之间为一体成形结构,此时所述手柄中轴与所述旋转手柄之间为分体结构,所述手柄中轴与所述旋转手柄之间可以通过螺钉、插接等方式连接一起。又或者,所述拨叉与所述手柄中轴之间可以为分体结构,所述拨叉与所述手柄中轴之间可以通过螺钉、插接等方式连接一起。此时所述手柄中轴与所述旋转手柄之间可以为分体结构亦可以为一体结构。不管所述拨叉与所述手柄中轴之间为何种结构,只要能够让所述拨叉与所述手柄中轴之间存在径向联动关系即可。其次,所述拨接是指两者之间在传递力矩时不仅能够传动连接而且一方以能够旋转拨动的方式向另一方传递力矩和机械控制信号。为此拨接的两个部件之间可以是仅在力矩传递时存在连接,也可以是一直存在倚靠衔接、铰接等,具体的拨接方案可以根据现场的需要而设定。
其中,所述拨叉位于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之间预留有避让所述拨叉摆幅的间距。这样,当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位于适当位置静止不动时(为了论述的方便,下面把此适当位置定义为原始位置),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并不会阻碍所述拨叉在其额定摆动范围内摆动,即所述拨叉仍然具有足够的摆动空间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往返移动从而使得所述锁舌收回到解锁位置和伸出到上锁位置。其次,所述拨叉的摆幅是指所述拨叉在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往返移动从而使得所述锁舌收回到解锁位置和伸出到上锁位置的过程中所需要的额定摆动范围。
其中,所述拨叉用于当正反转动所述旋转手柄时能够借助于所述拨叉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及锁舌往返移动。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智能锁的第一种驱动方式,为手动驱动方式,所述旋转手柄、所述手柄中轴和所述拨叉构成手动驱动机构。当正反转动所述旋转手柄时,所述旋转手柄带动所述拨叉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及锁舌往返移动,从而完成锁体的开锁和上锁操作。其次,所述第一凸起臂位于所述拨叉的右侧,所述第一凸起臂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转动盘正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沿正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及锁舌伸出,所述第二凸起臂位于所述拨叉的左侧,所述第二凸起臂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转动盘反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沿反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及锁舌收回。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智能锁的第二种驱动方式,为自动驱动方式,所述第一凸起臂、所述第二凸起臂、所述转动盘、所述拨叉和所述驱动电机构成自动驱动机构。当所述驱动电机工作分别驱动所述转动盘正反旋转时,分置于所述拨叉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凸起臂和所述第二凸起臂能够分别推动所述拨叉正反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及锁舌往返移动,从而完成锁体的开锁和上锁操作。由此可见,所述手动驱动机构和所述自动驱动机构具有各自独立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但具有统一的动力输出端即所述拨叉。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发现,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1.由于与所述旋转手柄连接的手柄中轴穿过所述锁壳体和所述盘通孔连接所述拨叉,所述转动盘上设置有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所述拨叉位于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之间。这样,用于驱动所述拨叉移动的驱动件即所述手柄中轴、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都能够聚集一起并组成一个拨叉驱动模块,并且由它们组成的所述手动驱动机构和所述自动驱动机构具有各自独立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但具有统一的动力输出端即所述拨叉,结构紧凑,占用安装空间小。
2.由于所述手柄中轴在所述盘通孔中能够自由径向转动,并且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之间预留有避让所述拨叉摆幅的间距。这样,所述手柄中轴穿过所述盘通孔布局到所述转动盘中,不仅可以与所述转动盘共用安装空间,还能够在最大限度内减小所述转动盘对所述手柄中轴径向转动的阻力,弱化所述转动盘对所述手柄中轴转动的不利影响。在所述转动盘处于休息状态并让其上的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停留在原始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手柄中轴亦可以自如地驱动所述拨叉往返摆动,而不需要同时驱动所述转动盘及所述驱动电机等与所述转动盘存在传动关系的传动件一起大幅度地动作,甚至不会带动它们动作,旋转所述旋转手柄时,手感更轻盈,应用体验好。
为了实现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转动盘之间的动力传递,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主动齿轮,所述转动盘上设置有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传动的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转动盘之间可以为一体成形结构,当然还可以为分体结构,采用分体结构的从动齿轮与所述转动盘径向联动。
为了便于所述旋转手柄的定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锁壳体壁体的外侧面上设置凹坑,所述旋转手柄布置在所述凹坑内。这样,通过所述凹坑定位所述旋转手柄。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旋转手柄与所述凹坑的竖立壁面之间设置有塑料隔圈。这样所述塑料隔圈的设置有利于减少所述旋转手柄与所述凹坑竖立壁面之间的摩擦力,还可以成为所述旋转手柄的装饰边框,美化所述智能锁的外观。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锁舌包括左右分置的柱状舌和勾状舌,所述柱状舌固连在所述锁舌驱动板上,所述勾状舌呈拐臂状,其末端转动设置在所述锁壳体或与所述锁壳体连接的立柱上,中间拐弯处设置有长槽,所述锁舌驱动板上还设置有传动柱,所述传动柱伸入到所述长槽中,所述传动柱用于当所述锁舌驱动板往返移动时能够驱动所述勾状舌在所述锁舌孔中摆进或摆出。这样,所述柱状舌和勾状舌同时受所述锁舌驱动板的驱动,控制结构简便。
为了能够准确获取所述锁舌驱动板的位置信号,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锁舌驱动板上还设置有用于表征所述锁舌驱动板所处位置的信号柱,在所述锁舌驱动板的上方还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能够感测处于不同位置的所述信号柱的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前后布置并分别对应于所述信号柱向前移动后所处的第一位置和向后移动后所处的第二位置,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所述电路板。这样,通过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获取所述锁舌驱动板的位置信息后可以加而利用,进而提高所述智能锁的安全性和实现锁具的人性化管理。例如据此准确推断出所述锁舌的伸出长度而判断所述锁舌是否已经上锁到位,监控所述锁舌的上锁情况,如果未锁到位可以通过警报器发出警报提醒使用者。另外,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锁舌驱动板的上方可以进一步减少占用安装空间。
为了能够为实现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的自动复位提供技术基础,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驱动电机还用于驱动所述转动盘转动让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后退进而为所述拨叉后退转动预留后退空间;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锁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还设置有能够感测所述第一凸起臂或第二凸起臂的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布置在所述第一凸起臂或第二凸起臂后退到尾段时所处的位置,所述第三传感器用于向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中央控制器传送所述第一凸起臂或第二凸起臂是否已经后退到尾段的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凸起臂或第二凸起臂后退到尾段时所处的位置,是所述第一凸起臂或第二凸起臂后退到足够为所述拨叉后退转动预留后退空间所处的位置。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后退到尾段时,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不会阻碍所述拨叉在其额定摆幅内的摆动。
其中,所述后退,是所限定特征与其之前的移动方向相反的一种移动方向,其可以是所限定特征正向转动的移动方向,亦可以为所限定特征反向转动的移动方向。例如所述转动盘反向转动而让所述拨叉也反向旋转,如果把此时所述拨叉的移动方向定义为向前,那么继后让所述转动盘正向转动而让所述拨叉也正向转动的移动方向即为后退。反之亦然。
所述第三传感器用于向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中央控制器传送所述第一凸起臂或第二凸起臂是否已经后退到尾段的信号。这样,当所述中央控制器获知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已经后退到尾段后,可以采取让所述驱动电机停止工作的方式使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停留到尾段,否则让所述驱动电机继续工作驱使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后退截至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后退到尾段。可见,上述技术方案为实现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的自动复位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基础。
在关闭门扇的过程中,存在门扇闭合不到位而导致锁舌不能伸入到门框的锁孔中的情况,这往往比较容易被忽略,如何自动识别门扇的闭合情况是需要进一步斟酌的问题。鉴于此,本发明对所述智能锁作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锁壳体内的电路板及门扇闭合传感器,所述门扇闭合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锁舌孔所在的锁壳体侧壁的内侧,所述门扇闭合传感器连接所述电路板,所述门扇闭合传感器用于感应门扇是否已经闭合到位并向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中央控制器传送该门扇是否已经闭合到位的信号。
其中,所述门扇闭合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锁舌孔所在的锁壳体侧壁的内侧。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门扇闭合传感器的布置位置,在门扇闭合状态,所述门扇闭合传感器将靠近与所述智能锁面对面布置的门框。
其中,所述门扇闭合传感器用于感应门扇是否已经闭合到位并向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中央控制器传送该门扇是否已经闭合到位的信号。这样,当所述门扇闭合传感器向所述中央控制器传送该门扇是否已经闭合到位的信号后,可以进行进一步细化管理,例如当门扇处于未闭合到位的状态时,所述中央控制器可以让警报器发出报价信号提醒使用者门扇未闭合,又或者选择让仍在驱动所述锁舌伸出移动的所述驱动电机停止工作,避免所述驱动电机被卡死后不停工作而烧坏。又或者,当门扇处于闭合到位的状态时,所述中央控制器可以向所述驱动电机发送上锁指令。如此有利于优化所述智能锁的智能化管理。
为了实现自动化上锁,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锁壳体内的电路板及所述锁壳体壁体的外侧面上的强制上锁按钮,所述强制上锁按钮连接所述电路板,所述强制上锁按钮用于感应上锁指令并向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中央控制器传送该上锁指令。这样,当向所述强制上锁按钮发送上锁指令后,所述中央控制器可以通过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及锁舌伸出实现上锁。相对所述旋转手柄,操作更加简便。
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智能锁上。
附图说明
图1 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智能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 是所述呈U型连接板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 是所述呈U型连接板3的另一视图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 是所述底板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 是所述第一软垫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 是所述智能锁的正视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 是图6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 是图7中D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 是图6中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 是图9中E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 是图6中C-C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 是内侧锁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 是内侧锁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4 是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处于复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 是所述锁舌与所述锁舌驱动板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6 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智能锁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智能锁为采用悬挂定位的锁体,包括内锁壳体1、外锁壳体10、底板2以及能够悬挂到门扇a上的呈U型连接板3。所述内锁壳体1和外锁壳体10分别具有容纳腔用于收藏所述锁体的锁舌(81、82)、锁舌驱动板88、电控器件等用于实现锁闭和控制功能的构件。所述内锁壳体1是安装在门扇a内侧即位于室内空间一侧的锁壳体,所述外锁壳体10是安装在门扇a外侧即位于室外空间一侧的锁壳体。
如图4所示,所述底板2包括底板主体20及从所述底板主体20的一个侧边位置延伸出的一对直角折弯边(21、21a),所述底板主体20用于安装在所述内连接板31与门扇a之间的位置,所述折弯边(21、21a)用于顶靠在门扇a的侧边对所述底板主体20在门扇a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辅助定位。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上设置有上下分置的两条刻度(23、23a),通过所述刻度(23、23a)与设置在门框上的刻度对齐,即可以对所述底板2在门扇a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辅助定位。所述折弯边(21、21a)的高度小于下面将论述到的呈U型连接板3的内连接板31、外连接板32之间的间距。所述折弯边(21、21a)在所述底板主体20的侧边呈耳状,分置在所述底板主体20侧边的上下两端。即所述折弯边(21、21a)并未连续地设置在所述底板主体20的侧边,相邻的折弯边(21、21a)之间的中间区域呈空缺状。这样可以减少所述底板2的重量,使得所述底板2尽量的轻盈,有利于提供所述底板2的安装稳定性。除此之外,所述底板2上的折弯边(21、21a)还可以为连续布置的壁体。在所述底板主体20的朝向门扇a表面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黏胶层24,所述黏胶层24用于将所述底板2粘结在门扇a表面上,这样所述底板2可以通过所述黏胶层24粘结于所述门扇a上而得到稳定的定位从而为将所述呈U型连接板3悬挂到所述门扇a上提供定位基础。因此,在所述门扇a上可以省略设置用于定位所述底板2的通孔,减少通孔的设置对门扇a的损坏。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上设置有多个底板螺纹孔22,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5个所述底板螺纹孔22,为了简化视图,图中只标注了其中的一个。
所述呈U型连接板3包括内连接板31、外连接板32以及连接所述内连接板31和外连接板32的侧边连接板33。所述内连接板31与外连接板32间隔布置,在它们之间形成能够接纳门扇a侧边的容纳槽30。在所述内连接板31的内侧还附设有第一软垫4,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软垫4被夹持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间。具体可以是所述第一软垫4整体被夹持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间,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软垫4的一部分垫体被夹持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间,所述第一软垫4的其余部分延伸到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外。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所述第一软垫4用于让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底板主体20之间形成软配合连接并让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底板主体20之间形成少许间隙。在所述外连接板32的内侧还附设有第二软垫4a,所述第二软垫4a用于让所述外连接板32与门扇a之间形成软配合连接。这样,所述第二软垫4a设置在所述内连接板31和外连接板32之间,可以避免所述外连接板32与门扇a之间形成硬配合连接而刮花或压坏门扇a。另外在适当控制所述第二软垫4a厚度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所述第二软垫4a填充所述外连接板32与门扇a之间的间隙,减少所述呈U型连接板3在内外方向上的松动。在所述内连接板31上设置有能够让螺丝25穿过的第一通孔311。所述第一通孔311是能够让所述螺丝25穿过而不与所述螺丝25的螺杆螺纹连接的孔部,但是所述螺丝25的头部并不会穿过所述第一通孔311。所述内连接板31能够通过螺丝25穿过所述第一通孔311拧入所述底板螺纹孔22而可拆卸地悬挂并被收紧连接在所述底板主体20,所述内锁壳体1、外锁壳体10能够分别可拆卸地连接到所述内连接板31、外连接板32上。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发现,所述螺丝25穿过所述第一通孔311拧入所述底板螺纹孔22与所述底板螺纹孔22形成螺纹连接而稳定地定位于所述底板2上,而所述内连接板31通过所述第一通孔311悬挂定位于所述螺丝25上进而定位于所述底板2及所述门扇a上。所述内连接板31或者说是所述呈U型连接板3是通过与定位于所述底板2上的螺丝25之间形成悬挂关系而定位,采用的是悬挂式定位结构。所述底板2成为承载所述呈U型连接板3的安装基座。而且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螺丝之间并不存在螺纹连接关系,所述内连接板31通过所述第一通孔311悬挂于所述螺丝25上,而不是采用专利201521119062.0中的顶压夹持定位结构。所述悬挂式定位结构不仅可以保证所述呈U型连接板3的安装稳定性,还可以避免夹持力过渡而损坏门扇a,或者夹持力不足而导致所述呈U型连接板3下滑脱落的问题。其次,所述第一软垫4用于让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底板主体20之间形成软配合连接并让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底板主体20之间形成少许间隙。这样,所述第一软垫4依靠自身所具有的弹性让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底板主体20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使连接于它们之间的所述螺丝25与所述底板2螺纹之间保持稳定的连接关系而不容易松动,所述第一软垫4具有一定的防松功能。再者,由于部分所述第一软垫4被夹持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间,所述第一软垫4能够靠近所述螺丝25而吸收所述螺丝25的螺丝头顶压在所述内连接板31上的顶压力,避免所述内连接板31过渡受力变形而损坏并更好地发挥防松功能。为此,所述呈U型连接板3不仅借助于所述螺丝25而悬挂并收紧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上,并且所述呈U型连接板3还借助于所述螺丝25的收紧力压迫所述第一软垫4,让所述第一软垫4在所述呈U型连接板3与所述底板主体20、所述门扇a之间也形成连接桥梁。
如图5和图9所示,所述底板主体20的平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软垫4的平面面积,并且用于接触所述底板主体20的第一软垫4中部部分呈凹陷状。即至少位于所述底板主体20上方和下方的第一软垫4端部部分高出所述第一软垫4中部部分,这样,在所述第一软垫4的中部位置形成凹陷结构,安装初期,所述第一软垫4通过所述凹陷结构与所述底板主体20结合初步确定自身在上下方向上的定位位置,并且在合理设置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第一软垫4的配合尺寸的情况下,所述底板主体20还可用于承托所述第一软垫4从而有利于增加所述呈U型连接板3下滑的难度。另外,所述底板主体20安装到所述第一软垫4中部部分上时,所述底板主体20整体或部分沉入到所述第一软垫4的外侧面之下,施加适度顶压力可以让所述位于所述底板主体20上方和下方的第一软垫4端部部分相对大面积地贴合到门扇a让所述内连接板31通过所述第一软垫4靠在门扇a上而在内外方向上得到稳定的支撑,减少人手在所述内锁壳体1上操作时感觉到在内外方向上存在明显的虚位。其中所述平面面积,是所限定构件通过自身外形轮廓所界定的在平面方向上的总面积,不仅包括自身壁体的平面面积,如果在其上设置有孔部,还包括此孔部的平面面积。
如图2、图3和图10所示,为了把所述第一软垫4定位到所述呈U型连接板3,所述第一软垫4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内连接板31方向的第一凸起柱45,所述内连接板31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凸起柱45并能够接纳所述第一凸起柱45的第一板孔313。这样,所述第一软垫4通过所述第一凸起柱45和所述第一板孔313的结合定位到所述内连接板31上,所述第一软垫4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结构。同样为了把所述第二软垫4a定位到所述呈U型连接板3,在所述第二软垫4a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外连接板32方向的第二凸起柱45a,所述外连接板32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二凸起柱45a并能够接纳所述第二凸起柱45a的第二板孔321。上述第二软垫4a的定位结构与上述第一软垫4的定位结构具有类似之处,也能取得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所述外锁壳体10是安装于室外的,如果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拆卸下来将直接导致所述锁体的防盗功能失效。鉴于此,如图2、图6和图8所示,所述外锁壳体10内设置有带螺孔的柱体101,在所述外连接板32上设置有与所述柱体101对应的第二通孔321,在所述内连接板3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通孔321对应的空缺部312,所述第二通孔321能够让螺丝102的丝杆部分穿过而所述空缺部312能够避让整个螺丝102,螺丝102的丝杆部分穿过所述第二通孔321拧入到所述柱体101上从而将所述外锁壳体10收紧在所述外连接板32上。其中,所述外锁壳体10内设置有带螺孔的柱体101,即所述柱体101是收藏到所述外锁壳体10内的,具有隐蔽性,不容易被站在室外的不法分子观察和触摸到而轻易破坏。同时,所述柱体101也不会外露出来破坏所述锁体的整体外观。另外,所述空缺部312能够避让整个螺丝102,所述空缺部312与所述螺丝102之间并不形成连接关系。从结构上看,所述空缺部312为设置于所述内连接板31的边缘位置的缺口部。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空缺部312还可以形成于所述内连接板31上并具有封闭边界,例如圆形通孔部。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发现,对于站在室外的人来看,所述柱体101、所述第二通孔321和空缺部312都被安装到所述外连接板32上的所述外锁壳体10所遮挡,安装者只能站在室内进行安装操作,站在室外是无法进行安装更无法进行拆卸,如此可以提高所述锁体的防盗性能。而且在所述智能锁安装到门扇a的状态下,所述第二通孔321以及拧入到其内的螺丝102将完全被门扇a所遮挡,此时不法分子更无从入手了。
至于所述内锁壳体1的定位结构,进一步的是,如图1、图2和图11所示,所述内连接板31上设置有延伸出的4个安装脚314,为了简化视图,图中只标注了其中一个。所述安装脚314插入到所述内锁壳体1内并靠近所述内锁壳体1的侧壁体内侧,所述安装脚314上设置有安装脚螺纹孔3141,所述内锁壳体1的侧壁体上分别设置有对应于所述安装脚螺纹孔3141的侧壁孔16,所述内锁壳体1通过螺丝17连接到所述安装脚314上。这样,螺丝17穿过所述内锁壳体1的侧壁孔16拧入到所述安装脚螺纹孔3141内,从而把所述内锁壳体1收紧于所述内连接板31上,安装、拆卸简便。
如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智能锁还是一种具有手自双驱动的锁体,包括位于所述内锁壳体1内侧并能够往返移动的锁舌驱动板8和锁舌(81、82),所述锁舌(81、82)结合着所述锁舌驱动板8并在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驱动下能够在所述锁壳体侧壁15上设置的锁舌孔(151、152)中伸出或收回。所述锁舌(81、82)包括左右分置的柱状舌81和勾状舌82。所述柱状舌81固连在所述锁舌驱动板8上。所述勾状舌82呈拐臂状,其末端821转动设置在所述内锁壳体1连接的立柱17上,当然还可以直接转动设置在所述内锁壳体1上。所述勾状舌82的中间拐弯处设置有长槽822,所述锁舌驱动板8上还设置有传动柱804,所述传动柱804伸入到所述长槽822中,所述传动柱804用于当所述锁舌驱动板8往返移动时能够驱动所述勾状舌82在所述锁舌孔(151、152)中摆进或摆出。在所述锁舌驱动板8上设置有滑槽801,所述滑槽801沿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滑动方向布置,在所述内锁壳体1上设置有顶端带螺纹孔的导向柱18,所述导向柱18上设置台阶,所述导向柱18不仅伸入到所述滑槽801中而且通过所述台阶轴向限制住所述锁舌驱动板8。这样所述导向柱18与所述滑槽801的结合有利于对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滑动进行有效的导向,同时减少或防止所述锁舌驱动板8在所述导向柱18的轴向上上下跳动。其中所述台阶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例如可以通过与所述导向柱18一体成形的径向凸环形成,或者通过穿套到所述导向柱18上并独立于所述导向柱18的定位套形成。在所述锁舌驱动板8上还设置有前、后分隔布置的第一驱动凸台80和第二驱动凸台80a。
所述内锁壳体壁体的外侧面上设置凹坑14,所述旋转手柄11布置在所述凹坑14内。所述旋转手柄11与所述凹坑14的竖立壁面之间设置有塑料隔圈12。在所述凹坑14的坑底壁上设置有底壁通孔140。在所述旋转手柄11上连接有手柄中轴111。所述旋转手柄11与所述手柄中轴111为分体结构,在所述手柄中轴111的尾端设置有连接横杆112,所述螺钉113穿过所述连接横杆112把所述手柄中轴111拧紧到所述旋转手柄11上。所述手柄中轴111的首端穿过所述底壁通孔140伸入到所述内锁壳体1内连接下面将要论述到的拨叉6,同时也把所述旋转手柄11定位在所述内锁壳体1之外,人手可以直接对所述旋转手柄11进行操作。
在所述内锁壳体1内侧还设置有驱动电机7、受所述驱动电机7驱动而旋转的转动盘5。所述驱动电机7的输出端设置有主动齿轮71,所述转动盘5上设置有与所述主动齿轮71啮合传动的从动齿轮51。所述从动齿轮51与所述转动盘5之间为一体成形结构。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法中,所述从动齿轮51与所述转动盘5还可以为分体结构,采用分体结构的从动齿轮51与所述转动盘5径向联动。所述转动盘5的中央设置有盘通孔50。在所述转动盘5上还设置有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为设置在所述转动盘5上的连续布置的一个凸起筋52上的首、尾两端,所述凸起筋52与所述转动盘5一体成形。此时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实质上是在径向方向上是连接一体的。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还可以是设置在所述转动盘5上的两个相互间隔布置的两个凸起部,并一体成形于所述转动盘5上,或者一体成形于与所述转动盘5之间为分体结构的分体构件上,所述分体构件与所述转动盘5径向联动。
在所述内锁壳体1内侧还设置有拨叉6,与所述旋转手柄11连接的手柄中轴111穿过所述内锁壳体1和所述盘通孔50连接所述拨叉6。所述拨叉6的固定端设置有六角通孔60,所述手柄中轴111的尾端设置为与所述六角通孔60适配的形状。螺钉穿过所述六角通孔60把所述拨叉6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手柄中轴111上。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是,所述拨叉6与所述手柄中轴111之间为一体成形结构,此时所述手柄中轴111与所述旋转手柄11之间为分体结构,所述手柄中轴111与所述旋转手柄11之间可以通过螺钉、插接等方式连接一起。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从所述转动盘5的上方延伸到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和第二驱动凸台80a之间从而拨接所述锁舌驱动板8。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位于所述拨叉6的左侧,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用于与正向转动的所述拨叉6结合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所述锁舌向伸出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凸台80a位于所述拨叉6的右侧,所述第二驱动凸台80a用于与反向转动的所述拨叉6结合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所述锁舌向收回方向移动。所述手柄中轴111在所述盘通孔50中能够自由径向转动,所述拨叉6位于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预留有避让所述拨叉6摆幅的间距,所述拨叉6用于当正反转动所述旋转手柄11时能够借助于所述拨叉6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往返移动,所述第一凸起臂521位于所述拨叉6的右侧,所述第一凸起臂521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7驱动所述转动盘5正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6沿正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沿伸出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凸起臂522位于所述拨叉6的左侧,所述第二凸起臂522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7驱动所述转动盘5反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6沿反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沿收回方向移动。
其中,所述手柄中轴111在所述盘通孔50中能够自由径向转动。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手柄中轴111与所述转动盘5之间的传动关系,所述手柄中轴111径向转动时不会带动所述转动盘5大幅度地径向旋转,或者说所述转动盘5施加于所述手柄中轴111上阻碍其旋转的阻力非常微少,甚至没有。当然,当所述手柄中轴111径向转动而使所述拨叉6顶压到所述第一凸起臂521或第二凸起臂522上时,在没有其他阻碍的情况下,旋转的所述手柄中轴111才可能通过拨叉6带动所述转动盘5转动的。
其中,所述拨叉6位于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预留有避让所述拨叉6摆幅的间距。这样,当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位于适当位置静止不动时(为了论述的方便,下面把此适当位置定义为原始位置),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并不会阻碍所述拨叉6在其额定摆动范围内摆动,即所述拨叉6仍然具有足够的摆动空间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往返移动从而使得所述锁舌(81、82)收回到解锁位置和伸出到上锁位置。其次,所述拨叉6的摆幅是指所述拨叉6在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往返移动从而使得所述锁舌(81、82)收回到解锁位置和伸出到上锁位置的过程中所需要的额定摆动范围。
其中,所述拨叉6用于当正反转动所述旋转手柄11时能够借助于所述拨叉6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往返移动。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智能锁的第一种驱动方式,为手动驱动方式,所述旋转手柄11、所述手柄中轴111和所述拨叉6构成手动驱动机构。当正反转动所述旋转手柄11时,所述旋转手柄11带动所述拨叉6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81、82)往返移动,从而完成锁体的开锁和上锁操作。其次,所述第一凸起臂521位于所述拨叉6的右侧,所述第一凸起臂521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7驱动所述转动盘5正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6沿正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伸出,所述第二凸起臂522位于所述拨叉6的左侧,所述第二凸起臂522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7驱动所述转动盘5反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6沿反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81、82)收回。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智能锁的第二种驱动方式,为自动驱动方式,所述第一凸起臂521、所述第二凸起臂522、所述转动盘5、所述拨叉6和所述驱动电机7构成自动驱动机构。当所述驱动电机7工作分别驱动所述转动盘5正反旋转时,分置于所述拨叉6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所述第二凸起臂522能够分别推动所述拨叉6正反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往返移动,从而完成锁体的开锁和上锁操作。由此可见,所述手动驱动机构和所述自动驱动机构具有各自独立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但具有统一的动力输出端即所述拨叉6。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发现,由于与所述旋转手柄11连接的手柄中轴111穿过所述锁壳体和所述盘通孔50连接所述拨叉6,所述转动盘5上设置有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所述拨叉6位于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这样,用于驱动所述拨叉6移动的驱动件即所述手柄中轴111、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都能够聚集一起组成一个拨叉驱动模块,并且由它们组成的所述手动驱动机构和所述自动驱动机构具有各自独立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但具有统一的动力输出端即所述拨叉6,结构紧凑,占用安装空间小。所述手动驱动机构和所述自动驱动机构除了可以设置在所述内锁壳体1内外,还可以设置在外侧的锁壳体即所述外锁壳体10内。另外,由于所述手柄中轴111在所述盘通孔50中能够自由径向转动,并且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预留有避让所述拨叉6摆幅的间距。这样,所述手柄中轴111穿过所述盘通孔50布局到所述转动盘5中,不仅可以与所述转动盘5共用安装空间,还能够在最大限度内减小所述转动盘5对所述手柄中轴111径向转动的阻力,弱化所述转动盘5对其转动的不利影响。在所述转动盘5处于休息状态并让其上的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停留在原始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手柄中轴111即可以自如地驱动所述拨叉6往返摆动,而不需要同时驱动所述转动盘5及所述驱动电机7等与所述转动盘5存在传动关系的传动件一起大幅度地动作,甚至不会带动它们动作,旋转所述旋转手柄11时,手感更轻盈,应用体验好。
如图13和图14所示,为了能够为实现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的自动复位提供技术基础,所述驱动电机7还用于驱动所述转动盘5转动让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后退进而为所述拨叉6后退转动预留后退空间;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锁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还设置有能够感测第一凸起臂521的第三传感器92,所述第三传感器92布置在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后退到尾段时所处的位置,所述第三传感器92用于向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中央控制器传送所述第一凸起臂521或第二凸起臂522是否已经后退到尾段的信号。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传感器92还可以用于检测所述第二凸起臂522。这样,当所述中央控制器获知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已经后退到尾段后,可以采取让所述驱动电机7停止工作的方式使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停留到尾段,否则让所述驱动电机7继续工作驱使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后退。
为了增强所述智能锁的防敲功能,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结合防止所述锁舌驱动板8后退而收回所述锁舌的收回死点部801。在所述内锁壳体1内侧还设置有三圈异型弹簧83,所述三圈异型弹簧83用于顶推摆动到左侧位置的所述拨叉6让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保持与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上的收回死点部801结合。 所述三圈异型弹簧83具有中间弹簧圈803以及从所述中间弹簧圈803上延伸出来的弹性支脚(831、832)。其中,所述弹性支脚831呈圆环状,所述弹性支脚832呈弯臂状。所述弹性支脚831借助于螺丝拧入到所述螺纹孔而连接在所述导向柱18上,所述弹性支脚832连接到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上。这样,所述三圈异型弹簧83的所述弹性支脚831通过连接到所述导向柱18上而得到相对稳定的定位,并不会随所述锁舌驱动板8和所述拨叉6移动,而所述三圈异型弹簧83的所述弹性支脚832随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的摆动而发生弹性变形并依靠弹性变形产生的顶推力对结合到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或第二驱动凸台80a上的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进行定位,使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不能随意离开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或第二驱动凸台80a。这样,当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与正向转动的所述拨叉6结合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与所述锁舌向伸出方向移动后,所述拨叉6在所述三圈异型弹簧83的顶推作用下保持与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上的收回死点部801结合形成自锁,此时即使承受轴向敲击力的所述锁舌驱动板8也难以让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推动所述拨叉6后退。所述拨叉6与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的结合提高了所述锁体的自锁功能,大大增加非法分子敲击开锁的难度。但是当所述旋转手柄11旋转却可以轻易驱动所述拨叉6后退越过所述收回死点部801继续摆动。
所述智能锁除了可以实现上述手动上锁和自动上锁的双驱动方式,还可以实现自动关门方法。如图16所示,在所述内锁体1内还设置有能够检测锁舌(81、82)伸出长度的锁舌行程感应器。其中,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可以直接检测所述锁舌(81、82)的位置而推算出所述锁舌(81、82)的伸出长度。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通过检测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位置来推算出所述锁舌(81、82)的伸出长度的。具体检测方案是,所述锁舌驱动板8上还设置有用于表征所述锁舌驱动板8所处位置的信号柱802,在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上方还设置有电路板(图中未画出),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能够感测处于不同位置的所述信号柱802的第一传感器9和第二传感器91,所述第一传感器9和第二传感器91前后布置并分别对应于所述信号柱802向前移动后所处的第一位置和向后移动后所处的第二位置,所述驱动电机7连接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一传感器9和第二传感器91组成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连接中央控制器(图中未画出)。这样,通过所述第一传感器9和第二传感器91获取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位置信息,并据此准确推断出所述锁舌(81、82)的伸出长度而判断所述锁舌(81、82)是否已经上锁到位。
当执行上锁指令时,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7驱动锁舌(81、82)伸出上锁;如果执行所述上锁指令时所述锁舌(81、82)被阻滞而导致所述锁舌(81、82)伸出的长度未能达到预定长度,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给出所述锁舌(81、82)未到位的感应信号,所述中央控制器接收此未到位的感应信号后,控制所述驱动电机7拖动所述锁舌(81、82)自动缩回到所述锁体内,如此连续执行上锁、缩回至少两个循环后,自动停止上锁。这样,所述驱动电机7拖动所述锁舌(81、82)连续执行上锁、缩回两个、三个或特定数量的循环后,让所述驱动电机7停止工作而不是继续长时间工作,有利于避免所述驱动电机7被卡死后仍盲目工作而损坏,对所述驱动电机7进行智能化的管理,有效地保护了所述驱动电机,延长所述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同时在所述驱动电机7的来回驱动下,所述锁舌(81、82)有可能借助往返运动自动消除阻滞而成功完成上锁,从而提高所述智能锁的上锁成功率和安全性,亦优化了锁具的智能化管理。所述锁舌伸出上锁到位后,给出相应的提示信号。这样,使用者获知所述提示信号后,即可以知道所述锁舌已经伸出上锁到位,提高锁具使用安全感。所述提示信号可以通过多种的方式给出,例如可以通过警示灯或显示器等可视方式给出,亦可以通过蜂鸣器以可闻方式给出。
如果上锁失败后所述锁舌(81、82)保持伸出状态,在门扇被意外碰撞或风吹而关闭并撞击到门框上时,不仅容易损坏门框还容易损坏锁舌(81、82)。因此本发明进一步提出改进方案,当所述中央控制器检测到所述锁舌(81、82)伸出的长度未能达到预定长度的状态延续时间到达2~6秒时,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电机7拖动所述锁舌(81、82)自动缩回到所述锁体内。这样,能够很好地保护了所述锁舌(81、82)以及对应所述锁舌(81、82)布置的门框,另外还能够让所述锁舌(81、82)缩回到所述锁体内为下次上锁提前做好准备,提高下次上锁的效率。
如果上锁失败,门扇a仍处于开启状态而不被发现,会存在安全隐患。鉴于此,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连续执行上锁、缩回至少两个循环后,不仅自动停止上锁而且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警报器发出报警提示信号。这样,通过所述警报器发出报警提示信号提醒使用者当前门锁的实际锁闭状态,从而提高家居环境的安全性也让使用者的手动介入纠正上锁状态。所述警报器可以采用蜂鸣器、向手机APP发送对应提示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如下的检测方案。在所述内锁壳体1还内还设置有门扇闭合传感器18,所述门扇闭合传感器18设置在所述锁舌孔(151、152)所在的锁壳体侧壁15的内侧,所述门扇闭合传感器18连接所述电路板,所述门扇闭合传感器18用于感应门扇a是否已经闭合到位并向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中央控制器传送该门扇a是否已经闭合到位的信号。当执行上锁指令10秒后,所述中央控制器未接收到门扇a已经闭合到位的信号,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警报器发出报警提示信号并让仍在驱动所述锁舌伸出移动的所述驱动电机7停止工作,避免所述驱动电机7被卡死后不停工作而烧坏。
如图10所示,为了简化关门操作,还包括设置在门框锁盒中的磁性元件19a,所述内锁壳体1内设置能够感应所述磁性元件19a的磁感应器19,所述磁感应器19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当门扇关闭时所述磁感应器19被所述磁性元件19a触发而向所述中央控制器传递所述上锁指令。这样,当处于门扇关闭时,即使人手不发送上锁指令,在满足其他上锁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智能锁亦可以自动控制锁舌伸出完成上锁,非常便捷。其中,所述磁感应器19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可以是通过电信号线进行物理连接,亦可以通过无线信号进行信号连接。
如图12所示,在所述内锁壳体1的面板上设置的强制上锁按钮13,所述强制上锁按钮13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所述强制上锁按钮13用于感应上锁指令并向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中央控制器传送该上锁指令。这样,触发所述强制上锁按钮13时向所述中央控制器发出所述上锁指令来控制所述智能锁的上锁。其中,所述强制上锁按钮13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可以是通过电信号线进行物理连接,亦可以通过无线信号进行信号连接。

Claims (9)

1.具有手自双驱动的智能锁,包括锁壳体、位于所述锁壳体内侧并能够往返移动的锁舌驱动板和锁舌,所述锁舌结合着所述锁舌驱动板并在所述锁舌驱动板的驱动下能够在所述锁壳体侧壁上设置的锁舌孔中伸出或收回;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锁壳体内侧还设置有驱动电机、受所述驱动电机驱动而旋转的转动盘,所述转动盘的中央设置有盘通孔;所述转动盘上设置有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锁壳体壁体外侧的旋转手柄及设置在所述锁壳体内侧的拨叉,与所述旋转手柄连接的手柄中轴穿过所述锁壳体和所述盘通孔连接所述拨叉,所述手柄中轴在所述盘通孔中能够自由径向转动,所述拨叉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手柄中轴而另一端从所述转动盘的上方延伸出来拨接所述锁舌驱动板,所述拨叉位于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之间预留有避让所述拨叉摆幅的间距,所述拨叉用于当正反转动所述旋转手柄时能够借助于所述拨叉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及锁舌往返移动,所述第一凸起臂位于所述拨叉的右侧,所述第一凸起臂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转动盘正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沿正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及锁舌沿伸出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凸起臂位于所述拨叉的左侧,所述第二凸起臂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转动盘反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沿反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及锁舌沿收回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主动齿轮,所述转动盘上设置有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传动的从动齿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壳体壁体的外侧面上设置凹坑,所述旋转手柄布置在所述凹坑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手柄与所述凹坑的竖立壁面之间设置有塑料隔圈。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任一所述的智能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舌包括左右分置的柱状舌和勾状舌,所述柱状舌固连在所述锁舌驱动板上,所述勾状舌呈拐臂状,其末端转动设置在所述锁壳体或与所述锁壳体连接的立柱上,中间拐弯处设置有长槽,所述锁舌驱动板上还设置有传动柱,所述传动柱伸入到所述长槽中,所述传动柱用于当所述锁舌驱动板往返移动时能够驱动所述勾状舌在所述锁舌孔中摆进或摆出。
6.根据权利要求1到4任一所述的智能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舌驱动板上还设置有用于表征所述锁舌驱动板所处位置的信号柱,在所述锁舌驱动板的上方还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能够感测处于不同位置的所述信号柱的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前后布置并分别对应于所述信号柱向前移动后所处的第一位置和向后移动后所处的第二位置,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所述电路板。
7.根据权利要求1到4任一所述的智能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还用于驱动所述转动盘转动让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后退进而为所述拨叉后退转动预留后退空间;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锁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还设置有能够感测所述第一凸起臂或第二凸起臂的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布置在所述第一凸起臂或第二凸起臂后退到尾段时所处的位置,所述第三传感器用于向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中央控制器传送所述第一凸起臂或第二凸起臂是否已经后退到尾段的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到4任一所述的智能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锁壳体内的电路板及门扇闭合传感器,所述门扇闭合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锁舌孔所在的锁壳体侧壁的内侧,所述门扇闭合传感器连接所述电路板,所述门扇闭合传感器用于感应门扇是否已经闭合到位并向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中央控制器传送该门扇是否已经闭合到位的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1到4任一所述的智能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锁壳体内的电路板及所述锁壳体壁体的外侧面上的强制上锁按钮,所述强制上锁按钮连接所述电路板,所述强制上锁按钮用于感应上锁指令并向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中央控制器传送该上锁指令。
CN201821553360.4U 2018-09-22 2018-09-22 具有手自双驱动的智能锁 Active CN2095388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53360.4U CN209538863U (zh) 2018-09-22 2018-09-22 具有手自双驱动的智能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53360.4U CN209538863U (zh) 2018-09-22 2018-09-22 具有手自双驱动的智能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38863U true CN209538863U (zh) 2019-10-25

Family

ID=68245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53360.4U Active CN209538863U (zh) 2018-09-22 2018-09-22 具有手自双驱动的智能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3886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99484A (zh) * 2018-09-22 2018-12-14 佛山市思戈瑞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手自双驱动的智能锁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99484A (zh) * 2018-09-22 2018-12-14 佛山市思戈瑞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手自双驱动的智能锁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98548A (zh) 智能锁的自动关门方法
CN106368527B (zh) 一种机械联动防盗锁
CN108999484A (zh) 具有手自双驱动的智能锁
CN209704206U (zh) 悬挂定位的锁体
CN209538863U (zh) 具有手自双驱动的智能锁
CN210597651U (zh) 一种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的连接机构
CN104100142B (zh) 一种分离式机械密码报警门锁
CN103628752B (zh) 一种扶手箱锁及扶手箱
CN208618938U (zh) 一种模块化门锁
CN110159900A (zh) 一种组装旋转升降式显示屏
CN201460487U (zh) 一种智能电控锁
CN108999476A (zh) 悬挂定位的锁体
CN201486260U (zh) 智能电控锁
CN207863651U (zh) 一种纯电机驱动防撬锁体
CN209657179U (zh) 一种散热型多功能计算机
CN110416898A (zh) 一种配电柜的防盗装置
CN108270954B (zh) 一种新型家庭防盗装置
CN108551020A (zh) 一种自动化输电设备
CN108868326A (zh) 锁具防撬结构
CN110029882B (zh) 一种卧室门智能开关装置
CN203321407U (zh) 采油树帽
CN2320757Y (zh) 一种锁紧机构
CN110939321A (zh) 一种保险箱柜的一体化伸缩手柄
CN211598051U (zh) 一种保险箱柜的一体化伸缩手柄
CN204794544U (zh) 管状电机限位器离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