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28295U - 一种光伏腰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伏腰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28295U
CN209528295U CN201821051082.2U CN201821051082U CN209528295U CN 209528295 U CN209528295 U CN 209528295U CN 201821051082 U CN201821051082 U CN 201821051082U CN 209528295 U CN209528295 U CN 2095282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voltaic
generation unit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backpack body
pur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5108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军卫
袁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jun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 Zhe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 Zhe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 Zhe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05108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282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282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282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光伏腰包,涉及光伏技术领域。该光伏腰包,包括包体以及与包体两侧连接的包带,还包括光伏组件;光伏组件包括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和第二光伏发电单元,第一光伏发电单元设置在包体正面,第二光伏发电单元设置在包体顶面。该技术方案可以使光伏腰包上光伏发电单元输出的电量不会受到太阳光照射角度的影响,能够稳定输出电量,从而改善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光伏腰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腰包。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能够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例如智能移动终端、智能穿戴设备等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上述电子设备的功耗也逐渐增加,当人们外出时间较长时,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经常出现电量耗尽的情况,从而损害了用户体验。腰包作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产品之一,通常由包体、包带组成,用于收纳、携带相关物品。现有技术中,腰包常用于收纳、携带电子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腰包。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光伏腰包,包括包体以及与包体两侧连接的包带,还包括光伏组件;
光伏组件包括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和第二光伏发电单元,第一光伏发电单元设置在包体正面,第二光伏发电单元设置在包体顶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一光电转换面积,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二光电转换面积,第二光电转换面积大于第一光电转换面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三光电转换面积,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四光电转换面积,第四光电转换面积大于第三光电转换面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光伏组件还包括第三光伏发电单元,第三光伏发电单元设置于包带外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光伏发电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第三光伏发电单元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五光电转换面积,第三光伏发电单元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六光电转换面积,第六光电转换面积大于第五光电转换面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光伏发电单元为柔性薄膜光伏电池。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光伏发电单元以可拆卸方式与包带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光伏发电单元以可拆卸方式与包体正面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光伏发电单元以可拆卸方式与包体顶面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光伏腰包还包括设置在包体上的固定组件,固定组件用于固定拆卸下的光伏组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适于在折叠状态下通过第一锁止件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适于在折叠状态下通过第二锁止件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光伏腰包还包括:
控制器,设置在包体中;
储能模块,设置在包体中,通过控制器与光伏组件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储能模块以可拆卸方式与腰包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光伏腰包还包括:
充电接口,设置在光伏腰包的表面或包体中,与储能模块或控制器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光伏腰包还包括光敏传感器和警告器;
所述光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光伏腰包的表面,用于检测光线的入射角,当检测到光线的入射角小于或等于预设入射角时向所述警告器输出警示信息;
警告器,与所述光敏传感器电连接,用于接收到来自所述光敏传感器的警示信息时,输出警告信息。
可选地,光敏传感器还可以与储能模块或控制器电连接,由储能模块或光伏组电向光敏传感器供电。警告器还可以与储能模块或控制器电连接由储能模块或光伏组电向警告器供电。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包带、包体正面和包体顶面分别设置光敏传感器和警告器,分别用于检测包带、包体正面和包体顶面设置的光伏发电单元接收光照的入射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光伏腰包包括包体、与包体两侧连接的包带以及光伏组件,其中光伏组件包括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和第二光伏发电单元,第一光伏发电单元设置在包体正面,第二光伏发电单元设置在包体顶面。通过在腰包的包体顶面设置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可以在用户携带腰包且太阳光斜射地面时,使太阳光照射在第一光伏发电单元上的入射角角度值较大,此时第一光伏发电单元所接受的辐射量较高,其光电转换效率较高,能够稳定输出电量;而在用户携带腰包且太阳光直射地面时,使太阳光照射在该第二光伏发电单元上的入射角角度值较大,此时第二光伏发电单元所接受的辐射量较高,其光电转换效率较高,能够稳定输出电量。因此上述方案可以使光伏腰包上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不会受到太阳光照射角度的影响,能够稳定输出电量,从而改善了用户体验。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腰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腰包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侧视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侧视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侧视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侧视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侧视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侧视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侧视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侧视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侧视图;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侧视图;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侧视图;
图1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侧视图;
图1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侧视图;
图2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侧视图;
图2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侧视图;
图2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侧视图;
图2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侧视图;
图2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侧视图;
图2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侧视图;
图2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三光伏发电单元的剖视图;
图2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的侧视图;
图2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包体的剖视图;
图2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包体的剖视图;
图3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光伏腰包包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腰包作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产品之一,通常由包体、包带组成,用于收纳、携带相关物品,相关技术中,腰包常用于收纳、携带电子设备。
为了向使用腰包的用户提供电能,如图1以及图2示,腰包100包括包体101以及包带102,其中可以在包体101的正面1011设置光伏电池103。当用户位于室外且环境光照充足时,光伏电池103可以输出电能。
虽然上述方案可以向使用腰包的用户提供电能,但由于上述方案中仅在腰包的包体正面设置光伏电池,当用户携带腰包且太阳光直射地面时,该光伏电池与地面呈垂直状态,太阳光照射在该光伏电池上的入射角角度值较小,使光伏电池所接受的辐射量较低,从而降低了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减少了光伏电池输出的电量,损害了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光伏腰包包括包体、与包体两侧连接的包带以及光伏组件,其中光伏组件包括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和第二光伏发电单元,第一光伏发电单元设置在包体正面,第二光伏发电单元设置在包体顶面。通过在腰包的包体顶面设置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可以在用户携带腰包且太阳光斜射地面时,使太阳光照射在第一光伏发电单元上的入射角角度值较大,此时第一光伏发电单元所接受的辐射量较高,其光电转换效率较高,能够稳定输出电量;而在用户携带腰包且太阳光直射地面时,使太阳光照射在该第二光伏发电单元上的入射角角度值较大,此时第二光伏发电单元所接受的辐射量较高,其光电转换效率较高,能够稳定输出电量。因此上述方案可以使光伏腰包上光伏发电单元输出的电量不会受到太阳光照射角度的影响,能够稳定输出电量,从而改善了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腰包,如图3以及图4所示,光伏腰包200包括包体201以及与包体201两侧连接的包带202,还包括光伏组件203。其中,光伏组件203包括第一光伏发电单元2031和第二光伏发电单元2032,第一光伏发电单元2031设置在包体201正面,第二光伏发电单元2032设置在包体201顶面。
示例性的,第一光伏发电单元与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可以为柔性薄膜光伏电池,也可以为通过柔性组件将多块光伏电池板连接而成,其中多块光伏电池板可以相互电连接。第一光伏发电单元与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可以为一体成型,也可以为各自独立成型。可选的,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可以与第二光伏发电单元电连接。
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可以为以固定连接方式与包体正面连接,例如通过粘结剂将第一光伏发电单元粘结在包体正面,或通过缝合线将第一光伏发电单元缝在包体正面;第一光伏发电单元也可以为以可拆卸方式与包体正面连接,例如通过粘扣带将第一光伏发电单元粘在包体正面,或通过锁扣将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固定在包体正面。
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可以为以固定连接方式与包体顶面连接,例如通过粘结剂将第二光伏发电单元粘结在包体顶面,或通过缝合线将第二光伏发电单元缝在包体顶面;第二光伏发电单元也可以为以可拆卸方式与包体顶面连接,例如通过粘扣带将第二光伏发电单元粘在包体顶面,或通过拉链将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固定在包体顶面。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和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可以为两个独立结构,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可以单独以可拆卸或固定方式与包体正面连接,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可以单独以可拆卸或固定方式与包体顶面连接;
也可以为第一光伏发电单元与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可折叠连接为一个整体结构,第一光伏发电单元以可拆卸方式与包体正面连接,且第二光伏发电单元以可拆卸方式与包体顶面连接,此方案中,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和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可以从腰包上取下来,并可以折叠或展开,当用户休息时,可以将光伏组件拆卸下来放到光照较好的地方进行发电从而提高发电量,而且包体顶面和正面有开口时,方便用户存取物品;或者第一光伏发电单元以可拆卸方式与包体正面连接,且第二光伏发电单元以固定方式与包体顶面连接,此种方式可以方便用户从包体顶面的开口存取物品;或者第一光伏发电单元以固定方式与包体正面连接,且第二光伏发电单元以可拆卸方式与包体顶面连接,此种方式可以方便用户从包体正面的开口存取物品。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光伏腰包包括包体、与包体两侧连接的包带以及光伏组件,其中光伏组件包括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和第二光伏发电单元,第一光伏发电单元设置在包体正面,第二光伏发电单元设置在包体顶面。通过在腰包的包体顶面设置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可以在用户携带腰包且太阳光斜射地面时,使太阳光照射在第一光伏发电单元上的入射角角度值较大,此时第一光伏发电单元所接受的辐射量较高,其光电转换效率较高,能够稳定输出电量;而在用户携带腰包且太阳光直射地面时,使太阳光照射在该第二光伏发电单元上的入射角角度值较大,此时第二光伏发电单元所接受的辐射量较高,其光电转换效率较高,能够稳定输出电量。因此上述方案可以使光伏腰包上光伏发电单元的的发电量不会受到太阳光照射角度的影响,能够稳定输出电量,从而改善了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太阳光照射在第二光伏发电单元上的入射角 A2角度值在0°-90°之间;太阳光照射在第一光伏发电单元上的入射角A1角度值在0°-90°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伏发电单元2031包括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第一光伏发电单元2031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一光电转换面积,第一光伏发电单元2031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二光电转换面积,第二光电转换面积大于第一光电转换面积。
本实施例中,第一光电转换面积是指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在折叠状态下可以接收到光照并可以进行光电转换的面积;第二光电转换面积是指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在展开状态下可以接收到光照并可以进行光电转换的面积。
示例性的,至少两个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可以通过折叠组件例如合页或柔性衬底连接,该至少两个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可以相互电连接。当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在折叠状态下时,至少两个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中的一个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可以在折叠后设置在其他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与包体之间,使第一光伏发电单元暴露在阳光下的光电转换面积减少,即使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一光电转换面积;而当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在展开状态下时,至少两个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中每一个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均可以暴露在阳光下,从而使第一光伏发电单元暴露在阳光下的光电转换面积最大,即使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二光电转换面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以及图7所示,第一光伏发电单元2031包括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2131。如图7所示,第一光伏发电单元2031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一光电转换面积,如图6所示,第一光伏发电单元2031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二光电转换面积,第二光电转换面积大于第一光电转换面积。
在图6-图7所示的结构中,当包体正面上设有开口时,将第一光伏发电单元折叠后避开开口位置方便从腰包的包体中存取物品。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以及图9所示,第一光伏发电单元2031包括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2131。如图9所示,第一光伏发电单元2031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一光电转换面积,如图8所示,第一光伏发电单元2031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二光电转换面积,第二光电转换面积大于第一光电转换面积。在图8-图9所示的结构中,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 02与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1折叠后,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1位于包体正面与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2之间,此方案中,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2两个面可以都是光电转换面,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1的非光电转换面与包体正面连接(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均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图11所示,第一光伏发电单元2031包括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2131。如图10所示,第一光伏发电单元2031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一光电转换面积,第一光伏发电单元2031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二光电转换面积,第二光电转换面积大于第一光电转换面积。在图10和图11所示的结构中,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1的上侧与包体正面上的连接件001连接,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2与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 01折叠后,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2位于包体正面与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1 之间,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1的光电转换面可以接收光照进行光电转换,此方案中,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在折叠状态下,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2的光电转换面的边缘区域可以与包体正面通过卡扣或粘带扣固定连接,折叠后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1的光电转换面可以接受光照,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1 和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2可以均为只有一个光电转换面,以节省制作第一光伏发电单元的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图13所示,第一光伏发电单元2031包括三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2131,第一光伏发电单元2031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一光电转换面积,第一光伏发电单元2031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二光电转换面积,第二光电转换面积大于第一光电转换面积。在图12和图13所示的结构中,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1的非光电转换面与包体正面连接,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1、第一伏发电子单元02、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3折叠后,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1位于包体正面与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2 之间,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2位于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1和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3之间;在折叠状态下,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1的非光电转换面与包体正面连接,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2的光电转换面与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1的光电转换面接触,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2的非光电转换面与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3的非光电转换面接触,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3的光电转换面可以接收光照进行光电转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适于在折叠状态下通过第一锁止件连接。即图6-图13所示的结构中,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2131适于在折叠状态下通过第一锁止件连接。第一锁止件可以设置在包体上固定折叠状态下的第一光伏发电单元防止第一光伏发电单元散开,也可以是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之间通过第一锁止件固定连接防止第一光伏发电单元散开。
示例性的,从包体正面观看图12所示的第一光伏发电单元结构如图 14-图15所示,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上设有第一锁止件002,当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1、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2、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3折叠成如图 13所示的折叠状态结构时,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1与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 02通过光电转换面一侧设置的第一锁止件002配合连接,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2与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3通过非光电转换面上设置的第一锁止件002配合连接。其中,图14所示第一锁止件002设置在第一光伏发电单元中避开光电转换区域,位于光伏发电单元边缘的封胶区域;图15中第一锁止件002设置在第一光伏发电单元边缘的衬底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光伏发电单元包括衬底以及设置于衬底上的光伏电池,图22所示衬底和光伏电池的尺寸一致,图15所示衬底尺寸大于光伏电池尺寸。
如图16所示,从包体正面观看图12所示的第一光伏发电单元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上设有第一锁止件002,当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1、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2、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3折叠成如图 13所示的折叠状态结构时,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1非光电转换面上设置的第一锁止件002与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03通过非光电转换面上设置的第一索止件配合连接,其中第一锁止件002设置在第一光伏发电单元01和第二光伏发电单元02的衬底周边超出光伏电池的部分。如图16所示结构中,第一光伏发电单元的两端两个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的衬底尺寸大于中间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子单元的衬底的尺寸,以保证两端两个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的衬底周边超出光伏电池部分上设置的第一锁止件002可以配合连接。
在图8-图16所示的结构中,当用户行走时,第一光伏发电单元折叠后可以方便携带,提高便携性;当用户不行走时,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展开后可以增大光电转换面积,从而增大发电量。
通过使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一光电转换面积,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二光电转换面积,第二光电转换面积大于第一光电转换面积,可以使用户能够较为方便的调整第一光伏发电单元的光电转换面积,从而改善了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光伏发电单元2032包括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第二光伏发电单元2032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三光电转换面积,第二光伏发电单元2032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四光电转换面积,第四光电转换面积大于第三光电转换面积。
本实施例中,第三光电转换面积是指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在折叠状态下可以接收到光照并可以进行光电转换的面积;第四光电转换面积是指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在展开状态下可以接收到光照并可以进行光电转换的面积。
示例性的,至少两个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可以通过折叠组件例如合页或柔性衬底连接,该至少两个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可以相互电连接。当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在折叠状态下时,至少两个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中的一个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可以在折叠后设置在其他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与包体之间,使第二光伏发电单元暴露在阳光下的光电转换面积减少,即使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三光电转换面积;而当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在展开状态下时,至少两个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中每一个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均可以暴露在阳光下,从而使第二光伏发电单元暴露在阳光下的光电转换面积增大,即使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四光电转换面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第二光伏发电单元2032包括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2132,第二光伏发电单元2032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三光电转换面积,第二光伏发电单元2032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四光电转换面积,第四光电转换面积大于第三光电转换面积。
在图17-图18所示的结构中,当包体的顶面上设有开口时,将第二光伏发电单元折叠后可以方便从腰包的包体中存取物品。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第二光伏发电单元2032包括三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2132,第二光伏发电单元2032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三光电转换面积,第二光伏发电单元2032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四光电转换面积,第四光电转换面积大于第三光电转换面积。其中,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04的非光电转换面与包体顶面连接,第二光伏发电单元折叠时,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06的非光电转换面与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05的非光电转换面接触,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05的光电转换面与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04 的光电转换面接触,在折叠状态下,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06的光电转换面可以接受光照进行光电转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第二光伏发电单元2032包括三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2132,第二光伏发电单元2032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三光电转换面积,第二光伏发电单元2032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四光电转换面积,第四光电转换面积大于第三光电转换面积。其中,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07的非光电转换面与包体顶面连接,第二光伏发电单元折叠时,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09的非光电转换面与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08的非光电转换面接触,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08的光电转换面与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07 的光电转换面接触,在折叠状态下,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09的光电转换面可以接受光照进行光电转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第二光伏发电单元2032包括三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2132,第二光伏发电单元2032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三光电转换面积,第二光伏发电单元2032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四光电转换面积,第四光电转换面积大于第三光电转换面积。其中,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10的非光电转换面与包体顶面连接,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12的两个面均为光电转换面,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在折叠状态下,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11的光电转换面与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10的光电转换面接触,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12的一个光电转换面与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11的非光电转换面接触,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12的另一个光电转换面可以接受光照进行光电转换。
图19-图21所示的结构中,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可选择以可拆卸方式与包体顶面连接,当用户休息时可以将第二光伏发电拆卸展开,并以更好的角度接受光照,以达到更大的发电量。
通过使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三光电转换面积,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四光电转换面积,第四光电转换面积大于第三光电转换面积,可以使用户能够较为方便的调整第二光伏发电单元的光电转换面积,从而改善了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适于在折叠状态下通过第二锁止件连接。即图17-图21所示的结构中,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2132适于在折叠状态下通过第二锁止件连接。第二锁止件可以设置在包体上固定折叠状态下的第二光伏发电单元防止第二光伏发电单元散开,也可以是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之间通过第二锁止件固定连接防止第一光伏发电单元散开。具体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之间通过第二锁止件固定连接的方式,与上述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之间通过第一锁止件固定连接的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光伏组件203还包括第三光伏发电单元2033,第三光伏发电单元2033设置于包带202外表面。
通过在腰包的包体顶面设置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包体正面设置第一光伏发电单元以及在包带的外表面设置第三光伏发电单元,可以在用户携带腰包且太阳光斜射地面时,使太阳光照射在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和第三光伏发电单元上的入射角角度值较大,此时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和第三光伏发电单元所接受的辐射量较高,其光电转换效率较高,能够稳定输出电量,由于包带围绕腰围面积较大,可以接受光照的方位较广,在包体正面设置第一光伏发电单元进一步增大发电面积,并扩大光照的方位,使光伏发电单元输出的电能不受方位的影响;而在用户携带腰包且太阳光直射地面时,使太阳光照射在该第二光伏发电单元上的入射角角度值较大,此时第二光伏发电单元所接受的辐射量较高,其光电转换效率较高,能够稳定输出电量。因此上述方案可以使光伏腰包上光伏发电单元输出的电量不会受到太阳光照射角度的影响,能够稳定输出电量,从而改善了用户体验。
示例性的,第三光伏发电单元可以为柔性薄膜光伏电池,也可以为通过柔性组件将多块光伏电池板连接而成,其中多块光伏电池板可以相互电连接。第三光伏发电单元可以与第一光伏发电单元以及第二光伏发电单元一体成型,也可以为各自独立成型。其中第三光伏发电单元可以与第一光伏发电单元以及第二光伏发电单元电连接。
第三光伏发电单元可以为以固定连接方式于包带外表面连接,例如通过粘结剂将第三光伏发电单元粘结在包带外表面,或通过缝合线将第三光伏发电单元缝在包带外表面;第三光伏发电单元也可以为可拆卸方式与包带连接,例如通过粘扣带将第三光伏发电单元粘在包带外表面,或通过锁扣将第三光伏发电单元固定在包带外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光伏发电单元2033包括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第三光伏发电单元2033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五光电转换面积,第三光伏发电单元2033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六光电转换面积,第六光电转换面积大于第五光电转换面积。
本实施例中,第五光电转换面积是指第三光伏发电单元在折叠状态下可以接收到光照并可以进行光电转换的面积;第六光电转换面积是指第三光伏发电单元在展开状态下可以接收到光照并可以进行光电转换的面积。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光伏发电单元的光电转换面可以将接收到的太阳光或灯光转换为电能。
示例性的,至少两个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可以通过折叠组件例如合页或柔性衬底连接,该至少两个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可以相互电连接。当第三光伏发电单元在折叠状态下时,至少两个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中的一个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可以在折叠后设置在其他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与包带之间,使第三光伏发电单元暴露在阳光下的光电转换面积减少,即使第三光伏发电单元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五光电转换面积;而当第三光伏发电单元在展开状态下时,至少两个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中每一个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均可以暴露在阳光下,从而使第三光伏发电单元暴露在阳光下的光电转换面积最大,即使第三光伏发电单元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六光电转换面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第三光伏发电单元2033包括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2133,第三光伏发电单元2033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五光电转换面积,第三光伏发电单元2033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六光电转换面积,第六光电转换面积大于第五光电转换面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第三光伏发电单元2033包括三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2133,第三光伏发电单元2033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五光电转换面积,第三光伏发电单元2033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六光电转换面积,第六光电转换面积大于第五光电转换面积。图24所示为展开状态,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13的非光电转换面与包带的外表面连接。折叠时,可以将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14向上旋转使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14的光电转换面与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13的光电转换面接触,将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15向下旋转使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15的非光电转换面与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14的非光电转换面接触,折叠后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15的光电转换面位于包带外表面可以接受光照进行光电转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第三光伏发电单元2033包括四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2133,第三光伏发电单元2033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五光电转换面积,第三光伏发电单元2033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六光电转换面积,第六光电转换面积大于第五光电转换面积。图25所示为展开状态,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17的非光电转换面与包带的外表面连接。折叠时,将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16向下旋转,使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16的光电转换面与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17的光电转换面接触,然后将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18向上旋转使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18的光电转换面与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16的非光电转换面接触,将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19向下旋转使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19的非光电转换面与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18的非光电转换面接触,折叠后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19的光电转换面位于包带外表面可以接受光照进行光电转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6所示为第三光伏发电单元的剖视图,第三光伏发电单元2033包括三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2133,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20、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21、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22以可伸缩折叠方式连接,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20的非光电转换面与包带的外表面连接,折叠时,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21光电转换面与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 20的光电转换面接触,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22的非光电转换面与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21非光电转换面接触,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22的光电转换面暴露在外可以接受光照进行光电转换。
本实施例中,可伸缩折叠方式中,第三光伏发电单元的衬底具有记忆性的材质,便于折叠。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设置于包体正面的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和设置于包体顶面的第二光伏发电单元,也可以设置成与如图26所示的第三光伏发电单元的以可伸缩折叠方式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适于在折叠状态下通过第三锁止件连接。即图23-图26所示的结构中,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2131适于在折叠状态下通过第三锁止件连接。第三锁止件可以设置在包体上固定折叠状态下的第一光伏发电单元防止第一光伏发电单元散开,也可以是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之间通过第三锁止件固定连接防止第三光伏发电单元散开。具体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之间通过第三锁止件固定连接的方式,与上述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之间通过第一锁止件固定连接的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使第三光伏发电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第三光伏发电单元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五光电转换面积,第三光伏发电单元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六光电转换面积,第六光电转换面积大于第五光电转换面积,可以使用户能够较为方便的调整第三光伏发电单元的光电转换面积,从而改善了用户体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7所示,光伏腰包200还包括设置在包体201 上的固定组件204,固定组件204用于固定拆卸下的光伏组件203。
示例性的,固定组件可以设置于包体的底面,固定组件可以为系带或卡扣等。拆卸下的光伏组件可以为光伏组件中的一部分,例如第一光伏发电单元、第二光伏发电单元以及第三光伏发电单元中至少一个,也可以为光伏组件的全部。
通过在在包体上设置用于固定拆卸下的光伏组件的固定组件,可以较为方便的固定拆卸下的光伏组件,以防止拆卸下的光伏组件,从而改善了用户体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8所示,光伏腰包200还包括:
控制器205,设置在包体中。
储能模块206,设置在包体中,通过205控制器与光伏组件203电连接。
示例性的,储能模块可以以固定方式与包体连接,例如可以通过粘接剂将储能模块粘接在包体上,或通过缝合线将储能模块缝合在包体上;储能模块也可以与包体以也拆卸方式与包体连接,例如可以通过搭扣或挂钩等将储能模块与包体连接。
通过在包体中设置控制器与储能模块,并使储能模块通过控制器与光伏组件电连接,可以确保光伏组件能够向储能模块稳定供电,并使光伏组件能够将经光电转换获取的电能储存在储能模块中,使光伏腰包能够在环境光照强度较低时向用户的电子设备供电,改善了用户体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光伏腰包200还包括:
充电接口207,设置在光伏腰包200的表面,与储能模块206或控制器 205电连接。
示例性的,充电接口可以为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接口,也可以为其他接口例如ATX(Advanced Technology Extended)接口等。
通过在在光伏腰包的表面设置与储能模块电连接的充电接口,可以方便用户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从而改善了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中,充电接口可以设置多个,一部分充电接口也可以设置在包体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0所示,光伏腰包200还包括光敏传感器208 和警告器209:
光敏传感器208,设置在光伏腰包200的表面,用于检测光线的入射角,当检测到光线的入射角小于或等于预设入射角时向警告器209输出警示信息;
警告器209,与光敏传感器208电连接,用于接收到来自光敏传感器 208的警示信息时,输出警告信息。例如,警告器209输出警告信息为声音警告信息或者声音与显示结合警告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光线的入射角的角度值范围为0°- 90°。
示例性的,光敏传感器还可以与储能模块或控制器电连接,由储能模块或光伏组电向光敏传感器供电。警告器还可以与储能模块或控制器电连接由储能模块或光伏组电向警告器供电。
通过在光伏腰包的表面设置用于检测阳光照射在光伏腰包上入射角的光敏传感器,并设置与光敏传感器电连接的警告器,使在入射角小于或等于预设入射角时,警告器输出警告信息,可以使用户能够及时获知照射在光伏腰包上太阳光的入射角较小,即可能导致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较低,光伏腰包输出的电量可能较少,使用户能够及时做出应对措施以提高光伏腰包输出的电量,例如改变光伏腰包的姿态等,从而改善了用户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包带、包体正面和包体顶面分别设置光敏传感器和警告器,分别用于检测包带、包体正面和包体顶面设置的光伏发电单元接收光照的入射角度。
进一步地,每个光敏传感器还与一个控制开关连接,当不需要检测光照角度时可以通过控制开关将光敏传感器关闭使光敏传感器不再工作,当需要检测光照角度时通过控制开关将光敏传感器打开使光敏传感器开始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光电转换面是指光伏发电单元中接收光照后可以进行光电转换的一面。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光伏腰包,包括包体以及与所述包体两侧连接的包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伏组件;
所述光伏组件包括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和第二光伏发电单元,所述第一光伏发电单元设置在所述包体正面,所述第二光伏发电单元设置在所述包体顶面,其中,所述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所述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一光电转换面积,所述第一光伏发电单元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二光电转换面积,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腰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所述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三光电转换面积,所述第二光伏发电单元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四光电转换面积,所述第四光电转换面积大于所述第三光电转换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腰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还包括第三光伏发电单元,所述第三光伏发电单元设置于所述包带外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腰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还包括第三光伏发电单元,所述第三光伏发电单元设置于所述包带外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腰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还包括第三光伏发电单元,所述第三光伏发电单元设置于所述包带外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光伏腰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光伏发电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三光伏发电子单元,所述第三光伏发电单元在折叠状态下具有第五光电转换面积,所述第三光伏发电单元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第六光电转换面积,所述第六光电转换面积大于所述第五光电转换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光伏腰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光伏发电单元为柔性薄膜光伏电池。
8.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光伏腰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光伏发电单元以可拆卸方式与所述包带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腰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伏发电单元以可拆卸方式与所述包体正面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光伏发电单元以可拆卸方式与所述包体顶面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腰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伏发电单元以可拆卸方式与所述包体正面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光伏发电单元以可拆卸方式与所述包体顶面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腰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伏发电单元以可拆卸方式与所述包体正面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光伏发电单元以可拆卸方式与所述包体顶面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腰包,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一光伏发电子单元适于在折叠状态下通过第一锁止件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腰包,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可折叠连接的第二光伏发电子单元适于在折叠状态下通过第二锁止件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5、9-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腰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腰包还包括:
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包体中;
储能模块,设置在所述包体中,通过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光伏组件电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伏腰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腰包还包括:
充电接口,设置在所述光伏腰包的表面或包体中,与所述储能模块或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CN201821051082.2U 2018-07-03 2018-07-03 一种光伏腰包 Active CN2095282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51082.2U CN209528295U (zh) 2018-07-03 2018-07-03 一种光伏腰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51082.2U CN209528295U (zh) 2018-07-03 2018-07-03 一种光伏腰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28295U true CN209528295U (zh) 2019-10-25

Family

ID=68244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51082.2U Active CN209528295U (zh) 2018-07-03 2018-07-03 一种光伏腰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2829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52715A (zh) * 2018-07-03 2018-09-21 昱臻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光伏腰包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52715A (zh) * 2018-07-03 2018-09-21 昱臻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光伏腰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10748B2 (en) Removable photovoltaic charging pack including a device compartment and container including a receiving compartment with a transparent panel to hold the charging pack
US20190028056A1 (en) Foldable solar battery pack
CN105679866B (zh) 一种便携式太阳能电池包及制造工艺
CN209528295U (zh) 一种光伏腰包
AU2017101834A4 (en) Portable solar mobile device charger
CN209528294U (zh) 一种光伏腰包
CN105553412B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包制作方法
US20130342969A1 (en) Apparatus for secur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to the body of a user
CN204795243U (zh) 一种智能手机
CN201639317U (zh) 一种折叠式太阳能充电器
CN210203864U (zh) 一种智能调温的多功能电暖桌板
CN108887861A (zh) 光伏腰包
CN116094439A (zh) 一种集成太阳能储能的便携收纳包
CN207884561U (zh) 一种太阳能发电组件及太阳能箱包
CN108552715A (zh) 光伏腰包
CN208572465U (zh) 一种电热取暖贴
CN110140449B (zh) 太阳能军用战术通讯设备的智能电源系统
CN106174936A (zh) 一种自发电散热式遮阳伞
CN208433775U (zh) 一种便携太阳能充电装置
CN206117196U (zh) 一种柔性太阳能充电器
CN219124158U (zh) 一种集成太阳能储能的便携收纳包
CN207118701U (zh) 太阳能充电折叠包
CN205882823U (zh) 一种太阳能充电器
CN105411158A (zh) 一种带太阳能发电板的可充电背包
CN208699360U (zh) 一种光伏收纳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02299 1301, 13th floor, building 1, yard 22, Longshui Road,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Zuq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102299 room 31, 3 / F, building 6, a 3 Huaishu lane, Chengbei street,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YUZHEN TECHNOLOGY (BEIJING)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21

Address after: No.31 Yanqi street, Yanqi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uairou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Huiho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2299 1301, 13th floor, building 1, yard 22, Longshui Road,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Zuq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05

Address after: No.31 Yanqi street, Yanqi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uairou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Dongjun new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31 Yanqi street, Yanqi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uairou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Huihong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