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16628U - 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16628U
CN209516628U CN201920046908.4U CN201920046908U CN209516628U CN 209516628 U CN209516628 U CN 209516628U CN 201920046908 U CN201920046908 U CN 201920046908U CN 209516628 U CN209516628 U CN 2095166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allel
voltage
phase
inductance
power distrib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4690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俊林
林劝立
韩云飞
王泉华
林师玄
晏小卉
刘以刚
李华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04690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166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166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166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串联电压补偿器的直流侧与并联电压变换器的直流侧相连;串联电压补偿器中的每一相均包括串联耦合变压器及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并联电压变换器包括并联变压器及三相电压源型变换器;其中包括两组串联电压补偿器,每组串联电压补偿器用于串联接入一组馈线;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具有n个相互并联的第一并联结构;三相电压源型变换器设有m个相互并联的第二并联结构。这样,不依赖于合环等值模型的准确性,消除了合环过程中产生的环流,避免因合环潮流过大而造成设备过载、保护误动等造成的合环风险,减少合环操作的不确定性,提高合环转电的成功率,进一步加强地区电网供电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10kV配电网合环转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消除合环电流的10kV 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电力需求渐渐成为供电企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输变配用等环节中,配电网建设相对滞后,但随着供电企业服务意识的增强以及电力商品属性的凸显,配网投资逐年扩大,用户用电的可靠性甚至是满意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直接影响用户的供电质量,对日常的生活影响尤为明显,供电企业须严格控制停电时间和停电次数。
考虑到短路电流等因素,国内配电网遵循闭环设计、开环运行的原则,负荷通常由单一电源供电,不同的电源所供区域之间采用联络开关隔离。配网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检修设备或者馈线负荷高峰时段满载,常常会考虑合环转电。合环转电不存在先停再转供的停电间隙,但若采用合环转电方式,合环时的电网潮流分布与系统实时运行条件相关,难以对合环转电风险进行系统分析,易造成判断偏差,实际操作的结果具有随机性。若合环潮流过大,将引起设备过载,继电保护误动,短路电流超标,电磁环网引起事故扩大等风险。
目前多采用建立合环等值模型的方法,计算潮流,进而评估合环风险。不论是经济性评估还是技术性评估,都是合环前对环流值是否在可接纳范围内的一种判断,无法消除环流。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
一种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其包括串联电压补偿器及并联电压变换器,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的直流侧与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的直流侧相连;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中的每一相均包括串联耦合变压器及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包括并联变压器及三相电压源型变换器;并且,所述10kV 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包括两组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每组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用于串联接入一组馈线;所述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具有n个相互并联的第一并联结构;所述三相电压源型变换器设有m个相互并联的第二并联结构。
上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通过串联接入不同电源的两条馈线,不依赖于合环等值模型的准确性,采用并联电压变换器配合两组串联电压补偿器的设计,消除了合环过程中产生的环流,避免因合环潮流过大而造成设备过载、保护误动等造成的合环风险,降低调度运行人员对不可观、不可测的配电网合环作经验判断带来的电网安全风险,减少合环操作的不确定性,提高合环转电的成功率,进一步加强地区电网供电的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n为2至10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并联结构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四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第一电感及第二电感,其中,四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形成双桥臂并与第一电容并联且用于与其它第一并联结构相并联,四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包括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至第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与第三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之间,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与第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之间,第一电感的第二端通过第二电容连接第二电感的第二端,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还用于连接其它第一并联结构的第一电感的第二端,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还用于连接其它第一并联结构的第二电感的第二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m为2至10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并联结构具有三相三桥臂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并联结构包括三个电感、第三电容及六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其中,六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形成三桥臂并与第三电容并联且用于与其它第二并联结构相并联,每一桥臂上有两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且在其间连接并联变压器的一相交流电路,且各桥臂分别通过一电感连接相异相交流电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并联结构与所述第二并联结构相并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分别连接两断路器,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通过每一所述断路器连接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且用于连接所述一组馈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为每组馈线设有三个输入端和三个输出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并联变压器采用Y/△接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应用框架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并联电压变换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的主要目标是提供一种无缝合环转电装置,消除10kV配电网合环转电过程的环流。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其包括串联电压补偿器及并联电压变换器,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的直流侧与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的直流侧相连;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中的每一相均包括串联耦合变压器及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包括并联变压器及三相电压源型变换器;并且,所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包括两组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每组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用于串联接入一组馈线;所述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具有N个相互并联的第一并联结构;所述三相电压源型变换器设有M个相互并联的第二并联结构。上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通过串联接入不同电源的两条馈线,不依赖于合环等值模型的准确性,采用并联电压变换器配合两组串联电压补偿器的设计,消除了合环过程中产生的环流,避免因合环潮流过大而造成设备过载、保护误动等造成的合环风险,降低调度运行人员对不可观、不可测的配电网合环作经验判断带来的电网安全风险,减少合环操作的不确定性,提高合环转电的成功率,进一步加强地区电网供电的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其包括以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或全部结构;即,所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包括以下的部分技术特征或全部技术特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包括串联电压补偿器及并联电压变换器。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采用分相补偿的原则,每一相由串联耦合变压器和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组成,所述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采用多级并联结构以提高通流能力,其控制策略可抑制各级变换器间的环流,降低输出电压谐波含量。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由并联变压器和三相电压源型变换器组成,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的直流侧与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的直流侧相连,所述三相电压源型变换器采用多级并联结构以提高通流能力,其控制策略可降低输入电流的谐波含量。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产生预期补偿电压与系统电压耦合,实现线路电压的相移控制。有功功率通过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和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循环流动,可以由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从系统中吸收,经由直流电容流向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最终注入系统,反之亦可。同时,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和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可在其交流输出端与系统独立交换无功功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包括两组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所述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应使得两条馈线的系统电压相向补偿,减少两条馈线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之间的通流大小的差异。所述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应同时协调调节两个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保证补偿后的系统电压始终三相对称,根据实时系统运行方式,综合调控后下发各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的指令参考补偿电压信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设计需求设置所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的线电压补偿度,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的变比,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的变比以及直流电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线电压补偿度为5%,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变比选为10kV/250V,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变比选为250V/250V,直流电压调控为500V。这样,可保证配电网不停电转电,合环过程不产生环流;并且,采用本申请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后,配电网合环转电操作步骤不变,便于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其包括并联电压变换器及两组串联电压补偿器,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的直流侧与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的直流侧相连;每组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用于串联接入一组馈线并使两组馈线的系统电压相向补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为每组馈线设有三个输入端和三个输出端。这样,每组馈线从三个输入端分别接入并从三个输出端分别接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产生预期补偿电压与系统电压耦合,实现线路电压的相移控制。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用于实现分相补偿,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中的每一相均包括串联耦合变压器及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采用分相补偿的原则,每一相由串联耦合变压器和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组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设有多个相互并联的第一并联结构。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用于实现无缝合环转电装置消除环流的主要功能,通过串联耦合变压器向配电网系统注入一个幅值和相位均可调节的同步串联电压,该电压的幅值与系统电压水平相关,该电压的相位可在四象限变化。该注入电压可视作同步交流电压源,对两条馈线的电压逐相补偿幅值和相位,保持三相电压对称的条件下,使得两条馈线上各相电压幅值和相位相同。当馈线电流流经串联电压补偿器时,两者交互产生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交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设有多个相互并联的第一并联结构且所述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用于抑制各级变换器间的环流。其中,所述多个包括2个或以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相互并联的第一并联结构为n个相互并联的第一并联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用于协调两个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以使补偿后的系统电压保持三相对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还用于根据实时系统运行方式,综合调控后下发各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的指令参考补偿电压信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n为2至100;即所述第一并联结构的并联级数为2级至100 级,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n为2,即所述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具有2个相互并联的第一并联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n为5,即所述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具有5个相互并联的第一并联结构,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并联结构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四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第一电感及第二电感;其中,四个IGBT形成双桥臂并与第一电容并联且用于与其它第一并联结构相并联,四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包括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至第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与第三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之间,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与第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之间,第一电感的第二端通过第二电容连接第二电感的第二端,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还用于连接其它第一并联结构的第一电感的第二端,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还用于连接其它第一并联结构的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这样的设计,可以提高通流能力,配合控制抑制各级变换器间的环流,降低输出电压谐波含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设有多个相互并联的第一并联结构,每一第一并联结构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电感、第二电感及四个IGBT;四个IGBT形成双桥臂并与第一电容并联,并且与其它第一并联结构相并联;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连接于一桥臂的两个IGBT之间,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其它第一并联结构的第一电感的第二端,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还通过第二电容连接第二电感的第二端;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于另一桥臂的两个IGBT之间,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还连接其它第一并联结构的第二电感的第二端。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用于通过并联变压器向配电网系统注入或吸收无功功率,维持并联点系统交流电压;通过并联变压器向配电网系统注入或吸收有功功率,满足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在耦合点与系统交换有功功率的需求。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包括并联变压器及三相电压源型变换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由并联变压器和三相电压源型变换器组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分别连接两断路器,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通过每一所述断路器连接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且用于连接所述一组馈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通过断路器分别接入两条馈线,运行时一侧断路器合上另一侧断路器断开,从转入馈线取电。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并联变压器采用Y/△接法。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设计容量设置所述并联变压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相电压源型变换器设有多个相互并联的第二并联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相电压源型变换器设有多个相互并联的第二并联结构且所述三相电压源型变换器用于降低输入电流的谐波含量。其中,所述多个包括2个或以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相互并联的第二并联结构为m个相互并联的第二并联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m为2至 100;即所述第二并联结构的并联级数为2级至100级,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m为3,即所述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具有3个相互并联的第二并联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m为6,即所述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具有 6个相互并联的第二并联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并联结构具有三相三桥臂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并联结构包括三个电感、第三电容及六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其中,六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形成三桥臂并与第三电容并联且用于与其它第二并联结构相并联,每一桥臂上有两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且在其间连接并联变压器的一相交流电路,且各桥臂分别通过一电感连接相异相交流电路即不同相交流电路,亦即每一桥臂通过一电感连接一相交流电路。这样的设计,可以提高通流能力,配合控制可降低输入电流的谐波含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并联电压变换器如图2所示,并联电压变换器包括并联变压器及三相电压源型变换器,三相电压源型变换器设有多个相互并联的第二并联结构,每一第二并联结构具有三相三桥臂结构,所述第二并联结构包括三个电感、第三电容及六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其中,各桥臂分别通过一电感连接不同相交流电路,六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形成三桥臂并与第三电容并联且用于与其它第二并联结构相并联,每一桥臂上有两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且在其间连接并联变压器的一相交流电路,且各桥臂分别连接相异相交流电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并联结构与所述第二并联结构相并联设置。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实施例所述第一并联结构与所述第二并联结构相并联设置,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不再赘述。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和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分别用于在交流输出端与配电网系统独立交换无功功率。这样的设计,可以消除配电网尤其是10kV配电网合环转电过程产生的环流,避免因合环潮流过大而造成设备过载、保护误动等,降低调度运行人员对不可观、不可测的配电网合环作经验判断带来的电网安全风险,提高合环转电的成功率,进一步加强地区电网供电的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设置在配电房内,该配电房内应包含2条及以上不同馈线,并选择具备联络开关的两条馈线接入本申请所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
本申请所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共有12个接入点与外部相连,对于馈线1,由AF1、BF1、CF1引入,经A'F1、B'F1、C'F1引出;对于馈线2,由AF2、BF2、CF2引入,经A'F2、B'F2、C'F2引出。本申请所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包含1组并联电压变换器和2组串联电压补偿器,所述并联电压补偿器通过BK1与馈线1相连,且所述并联电压补偿器通过BK2与馈线2相连,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和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的直流侧相连。
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包括并联变压器Tsh和三相电压源型变换器,并联变压器Tsh采用Y/△接法。馈线1或馈线2的系统电压——具体接入馈线由合环转电转入馈线决定——经Tsh降压后得到Ush,作为所述三相电压源型变换器的输入电压。调控所述三相电压源型变换器,使得直流侧电压Udc幅值稳定,并对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要求的有功功率快速响应。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是本申请各实施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有功功率循环流动必不可少的一环。
应对不同条件下对本申请所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的容量需求,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中的并联变压器Tsh可以根据设计容量相应选取,而三相电压源型变换器可以采用多级并联的结构提高通流能力,如图2所示。当所述三相电压源型变换器的并联级数为2或以上时,对其的调控策略应具备抑制各级变换器间环流的功能,同时进一步减少输入电流的谐波成分。
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包括串联耦合变压器Tse和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采用共直流母线设计,两条馈线上的所有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的直流侧互连,并与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的直流侧相连。直流电压Udc经每一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变换得到补偿电压,通过Tse将Use耦合到馈线各相系统电压中。对两条馈线相应的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调控,使得补偿后的各馈线系统电压Ur的幅值和相位均相同。所述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应使得两条馈线的系统电压相向补偿,减少两条馈线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之间的通流大小的差异。所述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应同时协调调节两个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保证补偿后的系统电压始终三相对称,根据实时系统运行方式,综合调控后下发各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的指令参考补偿电压信号。
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中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的结构如图3所示,采用多级并联结构,提高通流能力。当所述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的并联级数为2或以上时,对其的调控策略应具备抑制各级变换器间环流的功能,同时进一步减少输出电压的谐波成分。本实施例的线电压补偿度为5%,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的 Tsh变比选为10kV/250V,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的Tse变比选为250V/250V,直流电压Udc调控为500V。
当馈线1需要退出运行时,本申请的断路器BK2合上,断路器BK1断开,直流侧充电,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向系统注入耦合电压Use1和Use2,在控制策略的调控下馈线1在A'F1、B'F1、C'F1输出Ur1,馈线2在A'F2、B'F2、C'F2输出 Ur2,Ur1和Ur2幅值和相位一致。检测到Ur1和Ur2幅值和相位一致后,合上 10kV环网柜S0开关,合环过程无环流。断开S1开关,馈线1退出运行。恢复运行方式时,过程类似。这样,可以消除10kV配电网合环转电过程产生的环流,可保证配电网不停电转电,合环过程不产生环流,避免因合环潮流过大而造成设备过载、保护误动等,降低调度运行人员对不可观、不可测的配电网合环作经验判断带来的电网安全风险,并且配电网合环转电操作步骤不变,提高了合环转电的成功率,进一步了加强地区电网供电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串联电压补偿器及并联电压变换器,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的直流侧与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的直流侧相连;
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中的每一相均包括串联耦合变压器及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
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包括并联变压器及三相电压源型变换器;
并且,所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包括两组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每组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用于串联接入一组馈线;
所述单相电压源型变换器具有n个相互并联的第一并联结构;
所述三相电压源型变换器设有m个相互并联的第二并联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其特征在于,n为2至1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并联结构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四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第一电感及第二电感,其中,四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形成双桥臂并与第一电容并联且用于与其它第一并联结构相并联,四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包括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至第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与第三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之间,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与第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之间,第一电感的第二端通过第二电容连接第二电感的第二端,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还用于连接其它第一并联结构的第一电感的第二端,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还用于连接其它第一并联结构的第二电感的第二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其特征在于,m为2至1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并联结构具有三相三桥臂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并联结构包括三个电感、第三电容及六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其中,六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形成三桥臂并与第三电容并联且用于与其它第二并联结构相并联,每一桥臂上有两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且在其间连接并联变压器的一相交流电路,且各桥臂分别通过一电感连接相异相交流电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并联结构与所述第二并联结构相并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分别连接两断路器,所述并联电压变换器通过每一所述断路器连接所述串联电压补偿器且用于连接所述一组馈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为每组馈线设有三个输入端和三个输出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联变压器采用Y/△接法。
CN201920046908.4U 2019-01-11 2019-01-11 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 Active CN2095166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46908.4U CN209516628U (zh) 2019-01-11 2019-01-11 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46908.4U CN209516628U (zh) 2019-01-11 2019-01-11 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16628U true CN209516628U (zh) 2019-10-18

Family

ID=68200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46908.4U Active CN209516628U (zh) 2019-01-11 2019-01-11 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1662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38829A (zh) * 2019-01-11 2019-04-16 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 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
WO2023093520A1 (zh) * 2021-11-29 2023-06-01 南京赫曦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网直流柔性合环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38829A (zh) * 2019-01-11 2019-04-16 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 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
CN109638829B (zh) * 2019-01-11 2024-04-30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
WO2023093520A1 (zh) * 2021-11-29 2023-06-01 南京赫曦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网直流柔性合环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al et al. Topologies and control strategies implicated in dynamic voltage restorer (DVR) for power quality improvement
Wenig et al. On full-bridge bipolar MMC-HVDC control and protection for transient fault and interaction studies
Bueno et al. Harmonic and unbalance compensation based on direct power control for electric railway systems
Rajaei et al. Fault current management using inverter-based distributed generators in smart grids
CN109638829A (zh) 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
Zarei et al. Protection of 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s with conventional and inverter-based distributed generators
CN209516628U (zh) 10kV配电网无缝合环转电装置
Sharaf et al. A novel dynamic capacitor compensator/green plug scheme for 3phase-4 wire utilization loads
Sati et al. Optimal protection coordination of islanded microgrids utilizing an adaptive virtual impedance fault current limiter
US11056883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a zero-sequence current filter for a three-phase power system
Zheng et al. Fault identification scheme for UPFC compensated transmission line based on characteristic voltage active injection
US11418034B1 (en) Zero-sequence current balancer with a real power injector for a three-phase power system
Howell et al. Alternate arm 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energy balancing via overlap onset control
Sena et al. An Approach to Detect Islanding in Photovoltaic Based Distributed Generation Systems using Sequence Components of Voltage
Dongre et al. Carrier PWM Based Capacitor Supported Dynamic Voltage Restorer for Voltage Sag and Swell Mitigation in Distribution System
CN207720029U (zh) 铁路信号高精度宽幅稳压电源系统
Graham et al. The Garabi 2000 MW Interconnection Back-to-Back HVDC to connect weak ac systems
Farmad et al. Application of 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in Interphase Power Controller for power flow control and fault limitation
Nittala et al. A real tim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line dynamic voltage restorer for improvement of power quality
DE SANTIS et al. Control of Power Flows i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Systems
Mandal et al. A Coordinated Control for SST Converters to Provide Grid Voltage Support during Normal Operation and Stabilize Islanding Operation during Grid Emergency
Qi et al.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Protection of Grid Forming Inverter-based Ring Configuration Datacenter
Xue et al. Research on Active Protection Method for Microgrids Based on Harmonic Injection
Pinheiro et al. Development and Field Demonstration of a Series Power Flow Controller for Distribution Grids
Swaminathan et al. PoEMS: a novel power electronic meshing solution for medium voltage distribution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028

Address after: 510620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Tianhe South Road, No. two, No. 2, No.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620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Tianhe South Road, No. two, No. 2, No.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POWER SUPPL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