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00172U - 下颌固定器 - Google Patents

下颌固定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00172U
CN209500172U CN201821746570.5U CN201821746570U CN209500172U CN 209500172 U CN209500172 U CN 209500172U CN 201821746570 U CN201821746570 U CN 201821746570U CN 209500172 U CN209500172 U CN 2095001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wer jaw
head
supporting
supporting member
transla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4657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冷晓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174657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001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001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001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下颌固定器,包括用于当患者平躺在病床或者手术台后对患者的头颅底部进行支撑的头枕机构、设于头枕机构两侧适于对患者的头颅的两个耳际侧进行对于头颅的夹紧的头部夹紧机构,以及适于对患者的下颌进行抬起支撑的下颌提升支撑机构。

Description

下颌固定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颌固定器。
背景技术
对于临床麻醉方法其中之一主要的方法是全身麻醉,在全麻诱导期,患者逐渐神志小时,肌肉完全松弛,呼吸停止,此时要进行3-5分钟高流量纯氧通气,为了保持呼吸道畅通,麻醉师需要将患者头后仰,并托起患者的下颌,然后由助手辅助通气,这样过程中需要麻醉师和助手共同完成,费时费力,而且认为抬起下颌受到人为力量的影响,有时候无法保证抬起下颌就能充分打开气道。
不同患者的头颅大小是不同的,因此为了使得下颌固定器适用不同患者的头颅大小,需要设置可以相对于患者头颅的宽度的平移结构来使得下颌固定器可以从头颅耳际两侧夹紧头颅以使得头颅平躺在病床或者手术台后头颅可以相对于病床或者手术台实现固定不动的效果。另外,还需要设置可以相对于患者头颅大小的提升旋转结构来使得下颌固定器可以从头颅的下颌中抬起下颌形成对于下颌处的支撑抬起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下颌固定器,以解决根据不同患者的头部调整下颌固定器以实现对患者下颌抬起支撑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下颌固定器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下颌固定器,包括:
头枕机构,所述头枕机构包括底部支承座和套设在所述底部支承座上的头部支承座;
头部夹紧机构,所述头部夹紧机构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分别位于所述头枕机构的两侧的且适于从头部的两个耳际侧以夹紧头部的头部夹紧臂;以及
下颌提升支撑机构,所述下颌提升支撑机构包括分别设于一对所述头部夹紧臂上的且适于绕着所述头部夹紧臂旋转的下颌托臂。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头部支承座包括一体相连的头部支承部和颈勃支承部;在所述头部支承部与颈勃支承部之间形成有L形台阶,且所述头部支承部相对于底部支承座的高度高于颈勃支承部相对于底部支承座的高度;以及
所述底部支承座内部设有一底部支撑件;
所述头部夹紧臂包括部分地嵌套在所述底部支撑件中且适于相对于所述底部支撑件移动的平移件、与所述平移件固连且相对于所述平移件垂直设置的第一支承件,以及与所述第一支承件相连的第二支承件;所述第二支承件适于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承件且沿着该第一支承件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平移件通过一击发单元以击发该平移件相对于底部支撑件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支撑件沿其长度方向的内部为空心结构的容纳腔;所述平移件部分地嵌套在所述底部支撑件的容纳腔中且适于在容纳腔中移动;所述平移件沿其长度方向的内部为空心结构的空心腔体;以及
所述击发单元包括设于所述空心腔体中的击发组件,以及与所述击发组件相连的且贯穿所述平移件侧壁的击发部;
所述击发组件包括与所述平移件的空心腔体的腔壁固连的铰接柱,以及与所述铰接柱铰接相连的一对铰接体;
一对所述铰接体的一端分别设有所述击发部;以及
所述平移件的侧壁设有适于所述击发部穿过的开口。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一对铰接体中至少其中一个铰接体的另一端设有拨动块;所述拨动块上设有一椭圆形槽孔;以及
所述椭圆形槽孔套设于一销轴上;
所述销轴与导向组件相连;所述导向组件包括一端通过铰接销与平移件的空心腔体的腔壁转动相连的活动块、与所述活动块的另一端一体相连的锯齿块;
所述平移件的侧壁上开设有适于所述锯齿块穿过的豁口;
所述销轴与活动块固连;所述锯齿块适于穿过所述豁口后与所述底部支撑件的容纳腔的腔壁接触,且所述锯齿块用于与所述底部支撑件的容纳腔的腔壁接触的端面设为锯齿结构;以及所述底部支撑件的容纳腔适于与所述锯齿块接触的腔壁设有一条状结构的锯齿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下颌托臂通过一旋转单元与所述第二支承件相连;
所述旋转单元包括与所述第二支承件固连的定位件,以及与所述定位件接触相连且适于绕着所述定位件旋转的旋转组件;
所述定位件包括具有一贯通的环形穿孔的基体和设于所述基体侧壁上的锯齿段;
所述旋转组件包括适于与所述定位件嵌套相连的底盖和与所述底盖盖合相连的顶盖,以及与设于所述底盖上的用于与所述定位件的锯齿段啮合相连的弧形结构的咬合件;所述咬合件朝向所述锯齿段的侧面设有一段锯齿状的咬合部;
所述底盖具有一凹嵌的收容腔,在所述收容腔内且与所述底盖相连有一柱状定位销;
所述咬合件的一个端部设有一用于与所述柱状定位销转动相连的连接口,以及所述咬合件的另一个端部为相对于底盖的活动端;
所述底盖还具有一适于所述定位件穿过的贯通的通槽。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底盖的收容腔内设有一对定位柱;以及
一对所述定位柱之间套接有一弹性环;
所述咬合件背离所述定位件的侧面设有一适于所述弹性环部分嵌入的弧形嵌槽。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下颌固定器还包括触发单元;所述触发单元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支承件内腔中的触发组件和与所述触发组件相连的且穿过所述第二支承件侧壁后部分伸入所述旋转组件中的触发件,以及与所述触发件接触相连的按压件;
所述触发件从所述环形穿孔中穿出以伸入旋转组件中;
所述底盖的收容腔内还设有一组对称设置的以形成一活动区间的限位件;所述定位件和触发件均位于所述活动区间内;
所述按压件包括适于卡嵌于所述活动区间中以接触触发件的第一按动部和与所述第一按动部一体相连的且适于突出在所述收容腔外部的第二按动部;所述第一按动部适于与一组所述限位件滑动接触;所述第一按动部的底部边沿适于抵接在所述咬合件的活动端上;以及
一组限位件上相对的侧端上对称设置有倒置的L形限位槽;
所述第一按动部与第二按动部之间形成有适于与所述L形限位槽契合的L形沉槽。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触发件包括柱状结构的用于与所述触发组件相连的根部,以及与所述根部一体相连的半球状的适于伸入所述旋转组件中的顶部;
所述按压件朝向所述顶部的端面设有一条凸起的适于抵顶所述顶部的凸条;
所述凸条的近顶部的一端设有凹陷的弧形槽;
所述弧形槽适于与顶部契合。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触发组件包括与所述根部相连的压板,设于所述压板长度一端的且突起在压板上的适于接触所述第一支承件的内侧壁的凸块;以及
所述压板相对于设有所述凸块一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承件铰接相连;
所述压板设有所述凸块的一端的背离所述凸块的侧面设有一对相连的斜齿块;
所述第一支承件的内侧壁设有适于与一对所述斜齿咬合的呈直线排列的斜齿条。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下颌托臂上可拆卸式设有托垫。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一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下颌固定器,头部夹紧臂包括第一支承件和相对于第一支承件移动的第二支承件,通过调整第二支承件相对于第一支承件的不同位置相连,从而调整第二支承件与第二支承件相连后的整体的高度,以此来适用于患者平躺状态下头颅相对于病床的高度。再通过设置的可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承件旋转的旋转组件,调整旋转组件相对于第二支承件的不同角度,使得与旋转组件相连的下颌托臂可以针对不同患者的下颌的高度,从而起到充分抬起患者下颌的作用。
又通过底部支撑件和平移件之间位置关系的调整可以实现平移件插入底部支撑件内的深度,从而调整平移件与底部支撑件相连后形成的总体的长度,来适用不同的患者的头颅大小来实现与平移件相连的第一支承件调整相对于患者平躺在病床或者手术台上后与患者头颅的耳际侧之间的距离,使得一对头部夹紧臂可以实现对于患者头部的夹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颌固定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颌固定器的第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颌固定器的第二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颌固定器的第三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颌固定器的第四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颌固定器的第五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颌固定器的第六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颌固定器的第七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颌固定器的第八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颌固定器的第九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颌固定器的第十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颌固定器的第十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颌固定器的托垫与下颌托臂之间的装配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颌固定器的托垫与下颌托臂之间的装配图;
图15至图21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颌固定器的具体使用过程图。
图中:底部支承座101、头部支承座102、头部支承部1021、颈勃支承部1022、L形台阶1023、底部支撑件103、锯齿部1031、头部夹紧臂200、平移件201、开口2011、豁口2012、第一支承件202、第二支承件203、击发部204、铰接柱205、铰接体206、拨动块207、椭圆形槽孔208、销轴209、活动块210、锯齿块211、转动套212、限位槽213、挡板215、限位环216、平行部2161、弧形部2162、导向条217、下颌托臂300、定位件401、环形穿孔4011、基体4012、锯齿段4013、底盖402、收容腔4021、通槽4022、顶盖403、咬合件405、咬合部4051、连接口4053、弧形嵌槽4055、柱状定位销406、定位柱407、弹性环408、限位件409、触发件501、根部5011、顶部5012、按压件502、第一按动部5021、第二按动部5022、凸条5023、弧形槽5024、压板503、凸块504、斜齿块505、斜齿条506、托垫700、插杆70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2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颌固定器,包括用于当患者平躺在病床或者手术台后对患者的头颅底部进行支撑的头枕机构、设于头枕机构两侧适于对患者的头颅的两个耳际侧进行对于头颅的夹紧的头部夹紧机构,以及适于对患者的下颌进行抬起支撑的下颌提升支撑机构。
具体的,请参阅图1所示,头枕机构包括底部支承座101和套设在所述底部支承座101上的头部支承座102。头部支承座102包括一体相连的头部支承部1021和颈勃支承部1022;在头部支承部1021与颈勃支承部1022之间形成有L形台阶1023,且头部支承部1021相对于底部支承座101的高度高于颈勃支承部1022相对于底部支承座101的高度,这样的结构主要是为了符合人体功能学特性提高患者头部放置在头部支承座102上的舒适感。底部支承座101内部设有一底部支撑件103。其中,头部支承部1021用于与患者的头部接触的端面设置为凹陷的弧形结构,以符合人体功能学特性。
为了提供患者头部放置在头枕机构上的舒适性,也为了便于减少头枕机构的磨损,在头部支承座102朝向患者头部的端面套设有一头部支撑套。此处的头部支撑套可采用医用硅胶材质制成,而且头部支撑套可利用医用硅胶材质的弹性套装在头部支撑架上。这样的结构一方面可以提高患者的头部放置在头部支撑架上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另一方面也便于当头部支撑套磨损或者其它原因需要更换头部支撑套时,拆卸头部支撑套便捷高效,不需要采用外部辅助的器械即可完成头部支撑套与头部支撑架之间的拆装。
头部夹紧机构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分别位于头枕机构的两侧的且适于从头部的两个耳际侧以夹紧头部的头部夹紧臂200。下颌提升支撑机构包括分别设于一对头部夹紧臂200上的且适于绕着头部夹紧臂200旋转的下颌托臂300。
头部夹紧臂200包括部分地嵌套在底部支撑件103中且适于相对于底部支撑件103移动的平移件201、与平移件201固连且相对于平移件201垂直设置的第一支承件202,以及与第一支承件202相连的第二支承件203;第二支承件203适于相对于第一支承件202且沿着该第一支承件202的长度方向移动;平移件201通过一击发单元以击发该平移件201相对于底部支撑件103移动。
本实施例中的一对头部夹紧臂200是对称设置的,故此,一对头部夹紧臂200分别包括的平移件201也是对称设置的,因此,本实施例仅以一个平移件201与底部支撑件103之间的连接关系为例来说明平移件201与底部支撑件103之间的位置如何实现调整的。
具体的,底部支撑件103沿其长度方向的内部为空心结构的容纳腔,且底部支撑件103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均为开口2011结构来实现平移件201部分地从开口2011结构处插入容纳腔中,平移件201部分地嵌套在底部支撑件103的容纳腔中且适于在容纳腔中移动;平移件201沿其长度方向的内部为空心结构的空心腔体;以及击发单元包括设于空心腔体中的击发组件,以及与击发组件相连的且贯穿平移件201侧壁的击发部204。平移件201插入嵌套在底部支撑件103的容纳腔的深度的不同即可实现平移件201与底部支撑件103相连后形成的整体长度的不同,如此,即可满足适用不同患者的头颅的支撑固定。
再具体的,请参阅图9和图10所示,击发组件包括与平移件201的空心腔体的腔壁固连的铰接柱205,以及与铰接柱205铰接相连的一对铰接体206;一对铰接体206的一端分别设有击发部204;以及平移件201的侧壁设有适于击发部204穿过的开口2011。由于击发部204穿过了开口2011部分地位于平移件201的侧壁外,这样通过人体的手部捏住一对铰接体206分别设有的击发部204,即可通过一对铰接体206分别对应的击发部204的相向或者相离运动来实现一对铰接体206的位置的调整。在本实施例中的铰接柱205可选位于铰接体206的中部位置,使得铰接体206在击发部204的作用下,形成绕着铰接柱205运动的效果。
请参阅图10所示,为了使得一对铰接体206的位置的调整可以实现平移件201与底部支撑件103之间的位置的调整,一对铰接体206中至少其中一个铰接体206的另一端设有拨动块207;拨动块207上设有一椭圆形槽孔208。椭圆形槽孔208套设于一销轴209上,此处的椭圆形槽孔208的水平长度接近销轴209的直径的两倍,使得销轴209可在椭圆形槽孔208内移动。销轴209与导向组件相连。此处的导向组件包括一端通过铰接销与平移件201的空心腔体的腔壁转动相连的活动块210、与活动块210的另一端一体相连的锯齿块211;平移件201的侧壁上开设有适于锯齿块211穿过的豁口2012,豁口2012的大小要大于锯齿块211的尺寸,使得锯齿块211便于在豁口2012处活动。销轴209与活动块210固连;锯齿块211适于穿过豁口2012后与底部支撑件103的容纳腔的腔壁接触,且锯齿块211用于与底部支撑件103的容纳腔的腔壁接触的端面设为锯齿结构;以及底部支撑件103的容纳腔适于与锯齿块211接触的腔壁设有一条状结构的锯齿部1031,在平移件201与底部支撑件103为锁定为位置状态下,即平移件201无法相对于底部支撑件103调整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时,锯齿块211与底部支撑件103的锯齿部1031位咬合锁定的关系,当需要两者平移件201与底部支撑件103之间的位置关系时,需要首先解除锯齿块211与锯齿部1031的锁定关系。
本实施例的击发组件的实施原理如下:
本实施例仅以在一对铰接体206的其中一个铰接体206上设有拨动块207的情况为例,这样的结构是为了节约底部支撑件103的容纳腔的空间,因为在底部支撑件103的容纳腔中分别从底部支撑件103的长度方向的两侧插入有平移件201,即由一对平移件201,这样的话,在一对平移件201上分别设有一个拨动块207,并且将一对平移件201的拨动块207设置为错位分布的情况,即拨动块207对应的铰接体206在不同的平移件201上是不同的铰接体206,即,一对平移件201形成中心对称结构而非轴对称结构;如此,再将一对平移件201分别对应的一对铰接体206中未设有拨动块207的铰接体206相对于设有击发部204的端部的另一个端部设置的长度小于一对铰接体206中设有拨动块207的铰接体206固设有拨动块207的端部,这样的结构是为了使得充分利用底部支撑件103的容纳腔的空间。当一对铰接体206分别设有的击发部204在外力的作用下做相向运动时,设有拨动块207的铰接体206上的拨动块207与未设有拨动块207的铰接体206的端部也做相向运动,此时,拨动块207上的椭圆形槽孔208形成对于销轴209的拉动作用,使得销轴209带动活动块210绕着铰接销转动,在活动块210转动的过程中,活动块210上设有的锯齿块211与底部支撑件103的容纳腔适于与锯齿块211接触的腔壁设有的锯齿部1031解除咬合锁定关系,然后再拉动平移件201,调整平移件201插入底部支撑件103的容纳腔的深度来调整平移件201与底部支撑件103之间的位置关系,再平移件201与底部支撑件103的位置调整到位后,解除对于击发部204施加的外力,使得一对铰接体206恢复初始状态,在复位的过程中,活动块210也会逐渐复位,最终使得活动块210上的锯齿块211与底部支撑件103的腔壁设有的锯齿部1031上不同的位置形成新的咬合锁定的关系,从而实现新的位置下的平移件201与底部支撑件103之间的连接固定关系。
请参阅图10和图11所示,为了限定活动块210绕着铰接销转动的轨迹,本实施例的活动块210与铰接销相连的端部一体设有圆柱体结构的转动套212,转动套212套装在铰接销上使得活动块210带动转动套212相对于铰接销转动;以及平移件201的空心腔体的腔壁上固设有半圆形结构的且适于与转动套212契合接触相连的限位槽213;限位槽213的弧形口朝向锯齿块211一侧设置。弧形槽5024的背离弧形口的一侧壁与一挡板215相连,该挡板215与平移件201的空心腔体的腔壁固连,在活动块210绕着铰接销转动的过程中,当活动块210转动到一定的角度时即会碰到挡板215,此时的挡板215会形成对于活动块210继续转动的阻力,通过此处的挡板215来使得在活动块210转动的过程中,活动块210设有的锯齿块211不会完全从豁口2012中脱离,即使得锯齿块211与底部支撑件103的锯齿部1031解除咬合关系的同时还能保证锯齿块211仍然部分地卡嵌在豁口2012中,从而有效保证一对铰接体206复位的过程中,锯齿块211可以穿过豁口2012与底部支撑件103的锯齿部1031形成新的位置下的咬合锁定关系。为了有效利用底部支撑件103的容纳腔的空间,平移件201的壳体包括用于收容一对铰接体206的主体2015和与主体2015相连的用于容纳挡板215和转动套212以及限位槽213的副体2016,副体2016的规格尺寸小于主体2015的规格尺寸,而且一对头部夹紧臂200分别包括的平移件201包括的副体2016适于相对插入对方的主体2015内腔中,即一个头部夹紧臂200的平移件201包括的副体2016可以在相对于底部支撑件103移动的过程中可以插入另一个头部夹紧臂200的平移件201的主体2015的内腔中。
为了使得一对铰接体206在施加在击发块上的外力作用接触后有效复位,击发组件还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环形结构的限位环216。限位环216包括适于与平移件201的空心腔体的腔壁平行设置的一对平行部2161,以及位于一对平行部2161之间以使一对平行部2161的端部相连的两个弧形部2162;一对铰接体206分别朝向平移件201的空心腔体的腔壁的侧端均设有一组适于与弧形部2162卡接的弧形槽5024口;一对铰接体206上分别设有的一组弧形槽5024口对称分布。具体的,一对铰接体206上位于铰接柱205同一侧的弧形槽5024口与一对限位环216中的一个限位环216的两个弧形部2162相卡接,也即同一个限位环216的两盒弧形部2162是分别与一对(即两个)铰接体206上的弧形槽5024口卡接的,其中,限位环216采用弹性材质制成。即在一对铰接体206分别对应的击发块受到外力作用后使得一对铰接体206相向运动,此时,限位环216被拉伸变形,此时限位环216的弹性形变能力也限定了一对铰接体206的运动范围,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在一对铰接体206分别对应的锯齿块211与底部支撑件103的锯齿部1031解除咬合关系的同时还能保证锯齿块211仍然部分地卡嵌在豁口2012中,从而有效保证一对铰接体206复位的过程中,锯齿块211可以穿过豁口2012与底部支撑件103的锯齿部1031形成新的位置下的咬合锁定关系。当一对铰接体206分别对应的击发块受到的外力作用消失后,由于弹性环408的变形复位能力,一对铰接体206也能快速地实现恢复初始状态,从而使得平移件201与底部支撑件103较快地形成新的位置下的锁定关系。
请参阅图9所示,为了提高平移件201相对于底部支撑件103移动过程的顺畅性,在平移件201的外侧壁上沿着平移件201的长度方向设有一组分别位于豁口2012两侧的导向条217。导向条217与底部支撑件103的腔壁接触的面可选设置为圆弧面,以减少导向条217与底部支撑件103的腔壁之间的摩擦性。
本实施例中的下颌托臂300通过一旋转单元与第二支承件203相连。旋转单元包括与第二支承件203固连的定位件401,以及与定位件401接触相连且适于绕着定位件401旋转的旋转组件;旋转单元在下颌固定器的使用过程中,用于从患者平躺在病床后从下颌处支撑下颌部。
具体的,定位件401包括具有一贯通的环形穿孔4011的基体4012和设于基体4012侧壁上的锯齿段4013;锯齿段4013的长度占基体4012侧壁的整体周长的2/5~1/2。
请参阅图2和图3所示,旋转组件包括适于与定位件401嵌套相连的底盖402和与底盖402盖合相连的顶盖403,以及与设于底盖402上的用于与定位件401的锯齿段4013啮合相连的弧形结构的咬合件405;咬合件405朝向锯齿段4013的侧面设有一段锯齿状的咬合部4051。需要说明的是,咬合部4051的长度小于锯齿段4013的长度,此处可选的,咬合部4051的长度占锯齿段4013整体长度的2/5~1/2,咬合部4051的长度主要用来决定底盖402相对于定位件401的旋转角度的范围,即通过咬合部4051与锯齿段4013的不同部位咬合来实现底盖402相对于定位件401的角度的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是通过咬合部4051与锯齿段4013的咬合来使得底盖402相对于定位件401的定位,即实现底盖402相对于定位件401旋转到位,防止底盖402相对于定位件401的旋转的,从而保持底盖402在使用过程中的状态的稳定性。当需要旋转底盖402时,咬合件405解除与定位件401的锯齿段4013的咬合,使得设于底盖402上的咬合件405与底盖402同步旋转,在咬合件405随着底盖402旋转的过程中,在停止底盖402的旋转后,咬合件405上的咬合部4051会与定位件401的锯齿段4013的不同部位咬合相连。
请参阅图3所示,底盖402具有一凹嵌的收容腔4021,在收容腔4021内且与底盖402相连有一柱状定位销406;咬合件405的一个端部设有一用于与柱状定位销406转动相连的连接口4053,以及咬合件405的另一个端部为相对于底盖402的活动端;底盖402还具有一适于定位件401穿过的贯通的通槽4022。在需要旋转底盖402时,咬合件405的咬合部4051需要解除与定位件401的锯齿段4013的咬合,才能使得底盖402连带咬合件405产生相对于定位件401的旋转,在此过程中,为了使得咬合件405的咬合部4051可以解除与定位件401的锯齿段4013的咬合,通过按动咬合件405的活动端,使得咬合件405绕着柱状定位销406转动,在咬合件405绕着柱状定位销406转动的过程中,咬合件405的咬合部4051逐渐偏离定位件401的锯齿段4013,以此使得咬合件405的咬合部4051与定位件401的锯齿段4013解除咬合关系。
咬合部4051的长度主要用来决定底盖402相对于定位件401的旋转角度的范围,本实施例中的咬合部4051位于咬合件405朝向锯齿段4013的侧面的中部向两端延伸;以及咬合部4051的长度占整体咬合件405朝向锯齿段4013的侧面的长度的3/5~1/2。
为了使得咬合件405随着底盖402旋转到位后实现咬合件405的咬合部4051与定位件401的锯齿段4013的咬合来使得底盖402相对于定位件401固定位置,在底盖402的收容腔4021内设有一对定位柱407;以及一对定位柱407之间套接有一弹性环408;咬合件405背离定位件401的侧面设有一适于弹性环408部分嵌入的弧形嵌槽4055。即在旋转底盖402的过程中,咬合件405是绕着柱状定位销406做远离定位件401的转动,此时,部分卡嵌在咬合件405内的弹性环408被拉伸变形,而当停止旋转底盖402后,在弹性环408的复位变形作用力之下,弹性环408会使得咬合件405绕着柱状定位销406做靠近定位件401的转动,从而实现咬合件405的咬合部4051与定位件401的锯齿段4013的咬合相连。其中,可选的,弹性环408采用松紧皮筋制成。对于此处的弹性环408的弹性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实际的旋转所需的扭力和复位力来选择形变性即弹性系数相匹配的弹性环408,具体的弹性环408的弹性系数范围的确定方法本实施例不做详细赘述。
下颌固定器还包括触发单元,触发单元包括设于第二支承件203内腔中的触发组件和与触发组件相连的且穿过第二支承件203侧壁后部分伸入旋转组件中的触发件501,以及与触发件501接触相连的按压件502,触发件501从环形穿孔4011中穿出以伸入旋转组件中。本实施例设计的触发单元通过触发件501与按压件502的配合不仅可用于触发提升单元的第二支承件203相对于第一支承件202的位置的调整,还可用于触发旋转组件相对于定位件401的位置的调整。在本实施例中设计的触发单元通过触发件501与按压件502的配合不仅可用于触发提升单元的第二支承件203相对于第一支承件202的位置的调整,还可用于触发旋转组件相对于定位件401的位置的调整。
请参阅图6所示,具体的,底盖402的收容腔4021内还设有一组对称设置的以形成一活动区间的限位件409;定位件401和触发件501均位于活动区间内。按压件502包括适于卡嵌于活动区间中以接触触发件501的第一按动部5021和与第一按动部5021一体相连的且适于突出在收容腔4021外部的第二按动部5022;第一按动部5021适于与一组限位件409滑动接触;第一按动部5021的底部(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底部”指的是背离第二按动部5022的端部)边沿适于抵接在咬合件405的活动端上;以及一组限位件409上相对的侧端上对称设置有倒置的L形限位槽4091;第一按动部5021与第二按动部5022之间形成有适于与L形限位槽4091契合的L形沉槽5025。
本实施例中按压件502的设计主要有两个作用,按压件502的第一个作用是,通过第一按动部5021与一组限位件409的滑动接触,使得从第二按动部5022向第一按动部5021方向按压第二按动部5022时,第二按动部5022在活动区间内移动,移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按动部5021的底部抵接在咬合件405的活动端上,因此第一按动部5021随着第二按动部5022被按压后,第一按动部5021会形成对于咬合件405的活动端的按压作用,从而使得需要使得底盖402相对于定位件401旋转的过程中,咬合件405在按压件502的作用下逐渐解除与定位件401的锯齿段4013的咬合关系。同样的随着咬合件405在弹性环408的作用下相对于定位件401的复位的过程中,按压件502也逐渐复位。
设计的按压件502的第二个作用是用于抵顶触发件501从而使得第二支承件203可相对于第一支承件202的位置调整,具体的,触发件501包括柱状结构的用于与触发组件相连的根部5011,以及与根部5011一体相连的半球状的适于伸入旋转组件中的顶部5012;按压件502朝向顶部5012的端面设有一条凸起的适于抵顶顶部5012的凸条5023;凸条5023的近顶部5012的一端设有凹陷的弧形槽5024;弧形槽5024适于与顶部5012契合。在随着按压件502被按动之后,按压件502向咬合件405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凸条5023逐渐向触发件501的顶部5012移动,在此过程中,由于凸条5023的本体相对于凹嵌的弧形槽5024而言为凸起的结构,这样,凹陷的弧形槽5024与触发件501的顶部5012是契合适配的关系,则凸条5023即会形成对于触发件501的抵顶的压力,触发件501在按压件502的按压抵顶作用下会朝向背离按压件502的方向移动。
又具体的,请参阅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触发组件包括与根部5011相连的压板503,设于压板503长度一端的且突起在压板503上的适于接触第一支承件202的内侧壁的凸块504;以及压板503相对于设有凸块504一端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承件203铰接相连;压板503设有凸块504的一端的背离凸块504的侧面设有一对相连的斜齿块505;第一支承件202的内侧壁设有适于与一对斜齿咬合的呈直线排列的斜齿条506。在第一支承件202与第二支承件203为锁定状态,即第二支承件203无法相对于第一支承件202调整与第一支承件202的连接位置时,压板503上的斜齿块505与第一支承件202的内侧壁的斜齿条506为咬合锁定状态,此时的凸块504与第一支承件202的内侧壁之间为非直接接触状态,也即在凸块504与第一支承件202的内侧壁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而与压板503相连的触发件501为初始状态的顶部5012穿过定位件401的环形穿孔4011后插入在底盖402的收容腔4021中。当需要调整第一支承件202与第二支承件203连接的位置关系时,按压件502的凸条5023对触发件501的顶部5012施加压力,使得触发件501朝向压板503方向移动,从而施加对于压板503的压力,由于压板503的一端部是与第二支承件203的内侧壁铰接相连,因此,压板503在承受来自触发件501的压力后,压板503上设有凸块504的一端即会在压力作用下朝向第一支承件202的内侧壁方向移动,当凸块504与第一支承件202的内侧壁抵顶接触时,此时的压板503上的斜齿块505与第一支承件202内侧壁的斜齿条506解除咬合关系,通过移动第二支承件203,即可调整第二支承件203相对于第一支承件202的位置关系,待第二支承件203相对于第一支承件202的位置调整到位后,松开对于按压件502施加的压力,使得按压件502复位,触发件501随着按压件502的复位后也回复到初始状态,此时,压板503上的凸块504随着触发件501的复位而逐渐与第一支承件202的侧壁之间形成初始状态的间隙,压板503上的斜齿块505与斜齿条506上的不同部位进行形成新的咬合关系再次实现第一支承件202与第二支承件203之间的位置锁定关系,如此,即相应调整了第一支承件202与第二支承件203相连后的整体的高度。
请参阅图13和图14所示,再具体的,下颌托臂300用于支撑和托起患者的下颌。为了起到抗菌卫生的作用,在下颌托臂300上可拆卸式设有托垫700,托垫700采用一次性的托垫700,针对不同的患者使用装配不同的托垫700。此处可选的,托垫700通过与托垫700一体相连的插杆702与下颌托臂300相连,对应的下颌托臂300设有一端开口的且与开口连通的空腔以收容插杆702来实现托垫700与下颌托臂300的可拆式相连。此处的插杆702与下颌托臂300的空腔只需要普通的插拔式相连即可,当托垫700接触患者的下颌时,会通过对应患者头部两个耳际侧的第二支承件203对于患者头部的夹紧而实现插杆702与空腔的紧密配合,不会出现插杆702与空腔的脱离。
综上,本实施例的触发单元具体的实施原理为:
本实施例通过设计的按压件502具有的两种作用,使得在使用下颌固定器的过程中,通过外力按压本实施例的按压件502,使得按压件502在压力作用下,一方面给触发件501施压,便于与触发件501相连的压板503上的斜齿块505可以解除与第一支承件202的内侧壁的斜齿条506的咬合关系,从而使得第二支承件203可以调整与第一支承件202的位置关系最终实现第一支承件202与第二支承件203相连后的整体高度。另一方面,按压件502还对咬合件405的活动端的按压作用,从而使得咬合件405与定位件401之间的咬合锁定关系解除,便于旋转底盖402,使得于底盖402相连的下颌脱臂可以根据患者的下颌位置调整相应的相对于第二支承件203形成的角度。再完成上述第一支承件202与第二支承件203的位置调整以及下颌脱臂相对于第二支承件203形成的角度后,松开对于按压件502施加的压力,按压件502在压力接触后,复位的过程中,压板503复位使得第二支承件203与第一支承件202形成新的位置下的锁定状态,以及咬合件405复位,使得底盖402连带下颌托臂300形成相对于第二支承件203的新的位置下的锁定状态。
综上,本实施例的下颌固定器在使用过程中,让患者的头部放置在头部支撑套上,由头部支撑架从头部和颈勃部的底端形成支撑作用,然后通过平移件201与底部支撑件103之间的位置的调整来调节一对头部夹紧臂200相对于头部支撑架的位置来实现对于患者头部的两个耳际侧形成夹紧固定作用;再者通过触发单元来实现第一支承件202与第二支承件203的位置的调整,同时调整下颌托臂300相对于第二支承件203的位置,使得下颌托臂300形成对于患者下颌处的支撑抬起作用。
本实施例的下颌固定器包括的所有部件均可采用塑料材质制成,从而使得本实施例的下颌固定器可用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室或者介入性放射手术过程使用,可以避免金属材质的部件对于核磁共振成像以及介入性放射手术的影响,因此,使用范围较广,可以广泛在医院的各种手术以及气管插管的情况推广使用。
以上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机构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Claims (10)

1.一种下颌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头枕机构,所述头枕机构包括底部支承座和套设在所述底部支承座上的头部支承座;
头部夹紧机构,所述头部夹紧机构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分别位于所述头枕机构的两侧的且适于从头部的两个耳际侧以夹紧头部的头部夹紧臂;以及
下颌提升支撑机构,所述下颌提升支撑机构包括分别设于一对所述头部夹紧臂上的且适于绕着所述头部夹紧臂旋转的下颌托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颌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支承座包括一体相连的头部支承部和颈勃支承部;在所述头部支承部与颈勃支承部之间形成有L形台阶,且所述头部支承部相对于底部支承座的高度高于颈勃支承部相对于底部支承座的高度;以及
所述底部支承座内部设有一底部支撑件;
所述头部夹紧臂包括部分地嵌套在所述底部支撑件中且适于相对于所述底部支撑件移动的平移件、与所述平移件固连且相对于所述平移件垂直设置的第一支承件,以及与所述第一支承件相连的第二支承件;所述第二支承件适于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承件且沿着该第一支承件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平移件通过一击发单元以击发该平移件相对于底部支撑件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颌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撑件沿其长度方向的内部为空心结构的容纳腔;所述平移件部分地嵌套在所述底部支撑件的容纳腔中且适于在容纳腔中移动;所述平移件沿其长度方向的内部为空心结构的空心腔体;以及
所述击发单元包括设于所述空心腔体中的击发组件,以及与所述击发组件相连的且贯穿所述平移件侧壁的击发部;
所述击发组件包括与所述平移件的空心腔体的腔壁固连的铰接柱,以及与所述铰接柱铰接相连的一对铰接体;
一对所述铰接体的一端分别设有所述击发部;以及
所述平移件的侧壁设有适于所述击发部穿过的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颌固定器,其特征在于,一对铰接体中至少其中一个铰接体的另一端设有拨动块;所述拨动块上设有一椭圆形槽孔;以及
所述椭圆形槽孔套设于一销轴上;
所述销轴与导向组件相连;所述导向组件包括一端通过铰接销与平移件的空心腔体的腔壁转动相连的活动块、与所述活动块的另一端一体相连的锯齿块;
所述平移件的侧壁上开设有适于所述锯齿块穿过的豁口;
所述销轴与活动块固连;所述锯齿块适于穿过所述豁口后与所述底部支撑件的容纳腔的腔壁接触,且所述锯齿块用于与所述底部支撑件的容纳腔的腔壁接触的端面设为锯齿结构;以及所述底部支撑件的容纳腔适于与所述锯齿块接触的腔壁设有一条状结构的锯齿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颌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颌托臂通过一旋转单元与所述第二支承件相连;
所述旋转单元包括与所述第二支承件固连的定位件,以及与所述定位件接触相连且适于绕着所述定位件旋转的旋转组件;
所述定位件包括具有一贯通的环形穿孔的基体和设于所述基体侧壁上的锯齿段;
所述旋转组件包括适于与所述定位件嵌套相连的底盖和与所述底盖盖合相连的顶盖,以及与设于所述底盖上的用于与所述定位件的锯齿段啮合相连的弧形结构的咬合件;所述咬合件朝向所述锯齿段的侧面设有一段锯齿状的咬合部;
所述底盖具有一凹嵌的收容腔,在所述收容腔内且与所述底盖相连有一柱状定位销;
所述咬合件的一个端部设有一用于与所述柱状定位销转动相连的连接口,以及所述咬合件的另一个端部为相对于底盖的活动端;
所述底盖还具有一适于所述定位件穿过的贯通的通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颌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的收容腔内设有一对定位柱;以及
一对所述定位柱之间套接有一弹性环;
所述咬合件背离所述定位件的侧面设有一适于所述弹性环部分嵌入的弧形嵌槽。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任一项所述的下颌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颌固定器还包括触发单元;所述触发单元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支承件内腔中的触发组件和与所述触发组件相连的且穿过所述第二支承件侧壁后部分伸入所述旋转组件中的触发件,以及与所述触发件接触相连的按压件;
所述触发件从所述环形穿孔中穿出以伸入旋转组件中;
所述底盖的收容腔内还设有一组对称设置的以形成一活动区间的限位件;所述定位件和触发件均位于所述活动区间内;
所述按压件包括适于卡嵌于所述活动区间中以接触触发件的第一按动部和与所述第一按动部一体相连的且适于突出在所述收容腔外部的第二按动部;所述第一按动部适于与一组所述限位件滑动接触;所述第一按动部的底部边沿适于抵接在所述咬合件的活动端上;以及
一组限位件上相对的侧端上对称设置有倒置的L形限位槽;
所述第一按动部与第二按动部之间形成有适于与所述L形限位槽契合的L形沉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颌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件包括柱状结构的用于与所述触发组件相连的根部,以及与所述根部一体相连的半球状的适于伸入所述旋转组件中的顶部;
所述按压件朝向所述顶部的端面设有一条凸起的适于抵顶所述顶部的凸条;
所述凸条的近顶部的一端设有凹陷的弧形槽;
所述弧形槽适于与顶部契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下颌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组件包括与所述根部相连的压板,设于所述压板长度一端的且突起在压板上的适于接触所述第一支承件的内侧壁的凸块;以及
所述压板相对于设有所述凸块一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承件铰接相连;
所述压板设有所述凸块的一端的背离所述凸块的侧面设有一对相连的斜齿块;
所述第一支承件的内侧壁设有适于与一对所述斜齿咬合的呈直线排列的斜齿条。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颌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颌托臂上可拆卸式设有托垫。
CN201821746570.5U 2018-10-26 2018-10-26 下颌固定器 Active CN2095001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46570.5U CN209500172U (zh) 2018-10-26 2018-10-26 下颌固定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46570.5U CN209500172U (zh) 2018-10-26 2018-10-26 下颌固定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00172U true CN209500172U (zh) 2019-10-18

Family

ID=681931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46570.5U Active CN209500172U (zh) 2018-10-26 2018-10-26 下颌固定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0017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59975A (zh) * 2018-10-26 2019-01-25 冷晓冬 下颌固定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59975A (zh) * 2018-10-26 2019-01-25 冷晓冬 下颌固定器
CN109259975B (zh) * 2018-10-26 2024-03-26 冷晓冬 下颌固定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59975A (zh) 下颌固定器
CN209500172U (zh) 下颌固定器
CN112932625B (zh) 一种甲乳外科临床用高精度多角度穿刺引流装置
CN209564357U (zh) 一种神经外科临床用支撑装置
CN209437592U (zh) 下颌固定器用提升旋转结构
CN207654354U (zh) 一种可固定头部的医疗康复枕头
CN209437591U (zh) 下颌固定器用平移结构
CN211935071U (zh) 一种麻醉施针角度控制装置
CN208877479U (zh) 便携式一次性引流袋
CN211325806U (zh) 一种口腔内科治疗用开口器
CN208525110U (zh) 一种悬置式实验兔固定架
CN208405070U (zh) 眼科手术用限位装置
CN208641100U (zh) 一种便携式外科术后康复装置
CN216854758U (zh) 一种心内科护理桡动脉压迫器
CN219538746U (zh) 一种床上腿部支撑装置
CN214511754U (zh) 一种眼睑肌肉加减缝合的手术装置
CN219763797U (zh) 一种方便抽血的多功能病床
CN214908369U (zh) 手术用辅助支架
CN211156109U (zh) 一种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穿刺用具
CN212395558U (zh) 一种内科护理诊断检测呼吸机固定架
CN215840132U (zh) 一种新型医用呼吸机吊臂固定结构
CN215193186U (zh) 一种眼科用半卧位托枕
CN215457986U (zh) 一种儿科儿童神经护理用引导装置
CN213851647U (zh) 一种用于骨科床旁血透的手臂固定器
CN214484641U (zh) 一种心内科左桡动脉穿刺用手臂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