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86366U - 光学成像模块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模块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86366U
CN209486366U CN201821704630.7U CN201821704630U CN209486366U CN 209486366 U CN209486366 U CN 209486366U CN 201821704630 U CN201821704630 U CN 201821704630U CN 209486366 U CN209486366 U CN 2094863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axis
optical
imagery module
optical imag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0463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永明
赖建勋
刘燿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863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863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模块和一种设备,其中,该光学成像模块包含一电路元件及一透镜元件。电路元件包含一电路基板及一影像感测元件;电路基板上具有一透孔,电路基板下表面具有多个电路接点。影像感测元件于感测面具有多个影像接点,而影像接点分别通过一信号传导元件电性连接对应的电路接点,使感测面正对透孔。透镜元件包含一固定基座、一移动基座及一透镜组;固定基座具有一对焦孔贯穿两端;固定基座设置于电路基板的上表面;移动基座设置于固定基座的对焦孔内。透镜组包含有至少两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且设置于移动基座中,使光线可通过透镜组与透孔并投射至影像感测元件。

Description

光学成像模块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光学成像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上且可达到小型化目的的光学成像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光学系统的需求日渐提高。一般光学系统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Sensor)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进步,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光学系统逐渐往高像素方向发展,因此对成像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搭载于便携设备上的光学系统,由于便携设备不断朝像素提升方向发展,并且终端消费者对大光圈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例如微光与夜拍功能,现有的光学成像模块的尺寸与成像质量已无法满足更高阶的摄影要求。
因此,如何有效地达到小型化的结构,同时进一步提高成像的质量,便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态样针对一种光学成像模块,能够利用结构尺寸的设计并配合两个以上的透镜的屈光力、凸面与凹面的组合(本实用新型所述凸面或凹面原则上指各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距离光轴不同高度的几何形状变化的描述),进而达到小型化的目的,并同时有效地提高光学成像模块的进光量与增加光学成像镜头的视角,如此一来,便可使光学成像模块具备有一定相对照度及提高成像的总像素与质量,进而可以应用于小型或窄边框的电子产品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机构元件参数的用语与其代号详列如下,作为后续描述的参考:
在此先以图1A为例,说明所使用的机构元件的用语。光学成像模块主要包含有一电路元件以及一透镜元件。该电路元件可包括一电路基板EB及一影像感测元件S,且于本实用新型中,该影像感测元件S以封装方式固定于该电路基板EB上。
该透镜元件可包括一固定基座FB1、一移动基座MB1及一透镜组L。固定基座FB1主要由金属(例如铝、铜、银、金等)、或是选用塑料例如聚碳酸酯 (PC)、液晶塑料(LCP)等不透光的材质制成,并具有一对焦孔贯穿该固定基座FB1两端而使该固定基座FB1呈中空,且该固定基座FB1设置于该电路基板上。另外,该固定基座FB1的外周缘且垂直于该透镜组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以PhiD表示;该移动基座MB1设置于该固定基座FB1中且位于该对焦孔内而位于该影像感测元件S上方,并可受控制地于该对焦孔中沿该对焦孔的中轴线方向相对该固定基座FB1移动,且该移动基座MB1具有一容置孔贯穿该移动基座MB1两端而使该移动基座MB1呈中空。更详而言之,该移动基座MB1包含有一内支架LH1以及一镜筒B1。该内支架LH1设置于该固定基座FB1中且位于该对焦孔内,并可受控制地相对该固定基座FB1 移动,且该内支架LH1具有一贯穿该内支架LH1两端的内通孔而呈中空;该镜筒B1设置于该内支架LH1中且位于该内通孔内,并可被该内支架LH1带动而相对该固定基座FB1移动,且该镜筒B1具有该容置孔贯穿该镜筒B1两端使该镜筒B1呈中空。此外,该固定基座FB1的外壁至该内支架LH1内通孔孔壁于垂直该透镜组光轴方向上的距离以TH1表示。该镜筒B1的最小厚度以TH2表示。
该透镜组L包含有至少两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且设置于该移动基座 MB1上并位于该容置孔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透镜参数的用语与其代号详列如下,作为后续描述的参考:
与长度或高度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模块的最大成像高度以HOI表示;光学成像模块的高度(即第一片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的于光轴上的距离)以HOS表示;光学成像模块的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最后一片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以InTL表示;光学成像模块的固定光栏(光圈)至成像面间的距离以InS表示;光学成像模块的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的距离以IN12表示(例示);光学成像模块的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以TP1表示(例示)。
与材料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模块的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以NA1表示(例示);第一透镜的折射律以Nd1表示(例示)。
与视角有关的透镜参数
视角以AF表示;视角的一半以HAF表示;主光线角度以MRA表示。
与出入瞳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模块的入射瞳直径以HEP表示;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指系统最大视角入射光通过入射瞳最边缘的光线于该透镜表面交会点 (Effective HalfDiameter;EHD),该交会点与光轴之间的垂直高度。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22表示。光学成像模块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表示方式以此类推。光学成像模块中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以PhiA表示,其满足条件式PhiA=2倍EHD,若该表面为非球面,则最大有效直径的截止点即为含有非球面的截止点。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无效半径(Ineffective Half Diameter;IHD)指朝远离光轴方向延伸自同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截止点(若该表面为非球面,即该表面上具非球面系数的终点)的表面区段。光学成像模块中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直径以PhiB表示,其满足条件式PhiB=2倍(最大有效半径EHD+最大无效半径IHD)=PhiA+2倍(最大无效半径IHD)。
光学成像模块中最接近成像面(即像空间)的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又可称之为光学出瞳,其以PhiA表示,若光学出瞳位于第三透镜像侧面则以PhiA3表示,若光学出瞳位于第四透镜像侧面则以PhiA4表示,若光学出瞳位于第五透镜像侧面则以PhiA5表示,若光学出瞳位于第六透镜像侧面则以PhiA6表示,若光学成像模块具有不同具屈折力片数的透镜,其光学出瞳表示方式以此类推。光学成像模块的瞳放比以PMR表示,其满足条件式为 PMR=PhiA/HEP。
与透镜面形弧长及表面轮廓有关的参数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指该透镜的表面与所属光学成像模块的光轴的交点为起始点,自该起始点沿着该透镜的表面轮廓直至其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的曲线弧长为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并以ARS表示。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1 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2表示。光学成像模块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指该透镜的表面与所属光学成像模块的光轴的交点为起始点,自该起始点沿着该透镜的表面轮廓直至该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的坐标点为止,前述两点间的曲线弧长为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并以ARE表示。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1 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2表示。光学成像模块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与透镜面形深度有关的参数
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水平于光轴的距离以InRS61表示(最大有效半径深度);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水平于光轴的距离以InRS62表示(最大有效半径深度)。其他透镜物侧面或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深度(沉陷量)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与透镜面型有关的参数
临界点C指特定透镜表面上,除与光轴的交点外,一与光轴相垂直的切面相切的点。承上,例如第五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5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 HVT51(例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5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例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6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例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6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例示)。其他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上的临界点及其与光轴的垂直距离的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1,该点沉陷量SGI711(例示),SGI711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1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 HIF711(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1,该点沉陷量 SGI721(例示),SGI711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1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1(例示)。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2,该点沉陷量 SGI712(例示),SGI712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2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2(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 IF722,该点沉陷量SGI722(例示),SGI722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2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2(例示)。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3,该点沉陷量 SGI713(例示),SGI713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3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3(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 IF723,该点沉陷量SGI723(例示),SGI723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3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3(例示)。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4,该点沉陷量 SGI714(例示),SGI714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4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4(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 IF724,该点沉陷量SGI724(例示),SGI724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4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4(例示)。
其他透镜物侧面或像侧面上的反曲点及其与光轴的垂直距离或其沉陷量的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与像差有关的变数
光学成像模块的光学畸变(Optical Distortion)以ODT表示;其TV畸变 (TVDistortion)以TDT表示,并且可以进一步限定描述在成像50%至100%视野间像差偏移的程度;球面像差偏移量以DFS表示;慧星像差偏移量以DFC 表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模块,其第六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可设置有反曲点,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的角度,并针对光学畸变与 TV畸变进行补正。另外,第六透镜的表面可具备更佳的光路调节能力,以提升成像质量。
依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模块,其包含一电路元件以及一透镜元件。其中,该电路元件包含有一电路基板及一影像感测元件;该电路基板具有位于相反侧的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且该电路基板上具有一透孔穿透该上表面与该下表面,而该电路基板于该下表面具有多个电路接点;该影像感测元件具有一感测面,且该影像感测元件于该感测面同侧的表面上具有多个影像接点,而该多个影像接点分别通过一信号传导元件电性连接对应的电路接点,并使该感测面正对该透孔。该透镜元件包含有一固定基座、一移动基座及一透镜组;该固定基座以不透光材质制成,并具有一对焦孔贯穿该固定基座两端而使该固定基座呈中空,且该固定基座设置于该电路基板的上表面,而使该影像感测元件通过该透孔正对于该对焦孔;该移动基座设置于该固定基座中且位于该对焦孔内而位于该影像感测元件上方,并可受控制地于该对焦孔中沿该对焦孔的中轴线方向相对该固定基座移动,且该移动基座具有一容置孔贯穿该移动基座两端而使该移动基座呈中空;该透镜组包含有至少两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且设置于该移动基座上并位于该容置孔中;另外,该透镜组的成像面可随该移动基座的移动而调整位于该感测面,且该透镜组的光轴与该感测面的中心法线重迭,使光线可通过该容置孔中的该透镜组与该透孔并投射至该感测面。此外,该光学成像模块更满足下列条件:1.0≤f/HEP ≤10.0;0deg<HAF≤150deg;0mm<PhiD≤18mm;0<PhiA/PhiD≤0.99;及0.9≤2(ARE/HEP)≤2.0。其中,f为该透镜组的焦距;HEP为该透镜组的入射瞳直径;HAF为该透镜组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PhiD为该固定基座的外周缘且垂直于该透镜组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PhiA为该透镜组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径;ARE为以该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位置为终点,沿着该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最大有效半径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影响该表面修正像差以及各视场光线间光程差的能力,轮廓曲线长度越长则修正像差的能力提升,然而同时亦会增加生产制造上的困难度,因此必须控制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最大有效半径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特别是控制该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ARS)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ARS/TP)。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两者间的比值为ARS11/TP1,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2 表示,其与TP1间的比值为ARS12/TP1。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两者间的比值为ARS21/TP2,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2 表示,其与TP2间的比值为ARS22/TP2。光学成像模块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TP)间的比例关系,其表示方式以此类推。此外,该光学成像模块更满足下列条件:0.9≤ARS/EHD≤2.0。
该光学成像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PLTA表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PSTA表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NLTA表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NSTA 表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SLTA表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 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SSTA表示。此外,该光学成像模块更满足下列条件: PLTA≤100μm;PSTA≤100μm;NLTA≤100μm;NSTA≤100μm;SLTA ≤100μm;SSTA≤100μm;│TDT│<250%;0.1≤InTL/HOS≤0.95;以及 0.2≤InS/HOS≤1.1。
可见光在该成像面上的光轴处于空间频率110cycles/mm时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以MTFQ0表示;可见光在该成像面上的0.3HOI处于空间频率110 cycles/mm时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以MTFQ3表示;可见光在该成像面上的0.7HOI处于空间频率110cycles/mm时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以MTFQ7表示。此外,该光学成像模块更满足下列条件:MTFQ0≥0.2;MTFQ3≥0.01;以及MTFQ7≥0.01。
其中,该光学成像模块更满足下列条件:0.9≤ARS/EHD≤2.0;其中, ARS为以该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该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为终点,沿着该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EHD为该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其中,该光学成像模块更满足下列条件:PLTA≤100μm;PSTA≤100μm; NLTA≤100μm;NSTA≤100μm;SLTA≤100μm;SSTA≤100μm;以及│ TDT│<250%;
其中,先定义HOI为该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的最大成像高度;PLTA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PSTA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 0.7HOI处的横向像差;NLTA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 NSTA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SLTA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SSTA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 TDT为该光学成像模块于结像时的TV畸变。
其中,该透镜组包含四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以及一第四透镜,且该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其中,HOS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其中,该透镜组包含五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且该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
0.1≤InTL/HOS≤0.95;其中,HOS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其中,该透镜组包含六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以及一第六透镜,且该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
0.1≤InTL/HOS≤0.95;其中,HOS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其中,该透镜组包含七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以及一第七透镜,且该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其中, HOS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其中,该光学成像模块更满足下列条件:MTFQ0≥0.2;MTFQ3≥0.01;以及MTFQ7≥0.01;其中,先定义HOI为该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的最大成像高度;MTFQ0为可见光在该成像面上的光轴处于空间频率110cycles/mm时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MTFQ3为可见光在该成像面上的0.3HOI处于空间频率110cycles/mm时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MTFQ7为可见光在该成像面上的0.7HOI处于空间频率110cycles/mm时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
其中,该光学成像模块更包括一光圈,且该光圈满足下列公式:0.2≤ InS/HOS≤1.1;其中,InS为该光圈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HOS为该透镜组最远离该成像面的透镜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其中,该移动基座包含有一内支架以及一镜筒;该内支架设置于该固定基座中且位于该对焦孔内,并可受控制地相对该固定基座移动,且该内支架具有一贯穿该内支架两端的内通孔而呈中空;该镜筒设置于该内支架中且位于该内通孔内,并可被该内支架带动而相对该固定基座移动,且该镜筒具有该容置孔贯穿该镜筒两端使该镜筒呈中空,而该透镜组设置于该镜筒中以正对该影像感测元件。
其中,该光学成像模块更满足下列条件:0mm<TH1+TH2≤1.5mm;其中, TH1为该固定基座的外壁至该内支架内通孔孔壁于垂直该透镜组光轴方向上的距离;TH2为该镜筒的厚度。
其中,该光学成像模块更满足下列条件:0<(TH1+TH2)/HOI≤0.95;其中,TH1为该固定基座的外壁至该内支架的内通孔孔壁于垂直该透镜组光轴方向上的距离;TH2为该镜筒的厚度;HOI为该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的最大成像高度。
其中,该镜筒的外周壁上具有外螺纹,而该内支架于该内通孔的孔壁上具有内螺纹与该外螺纹螺合,使该镜筒设置于该内支架中且固定于该内通孔内。
其中,该镜筒与该内支架之间设有黏胶并以黏胶胶合相固定,使该镜筒设置于该内支架中且固定于该内通孔内。
其中,该移动基座以一体成型方式制成。
其中,该光学成像模块更包含有一红外线滤光片,且该红外线滤光片设置于该电路基板上且覆盖该透孔并位于该容置孔内而处于该影像感测元件上方。
其中,该光学成像模块更包含有一托架,该托架具有一安置槽,且该托架于该安置槽槽口周围的部位连接该电路基板的下表面,而该影像感测元件位于该安置槽中。
其中,该多个信号传导元件选自锡球、凸块、接脚或其所构成群组所制成。
其中,该光学成像模块应用于电子便携设备、电子穿戴式装置、电子监视装置、电子信息装置、电子通讯装置、机器视觉装置、车用电子装置以及所构成群组之一。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特别影响该表面上在各光线视场共享区域的修正像差以及各视场光线间光程差的能力,轮廓曲线长度越长则修正像差的能力提升,然而同时亦会增加生产制造上的困难度,因此必须控制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1/2入射瞳直径(HEP) 高度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特别是控制该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ARE)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ARE/TP)。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两者间的比值为ARE11/TP1,第一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2表示,其与TP1间的比值为ARE12/TP1。第二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两者间的比值为ARE21/TP2,第二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2表示,其与TP2间的比值为ARE22 /TP2。光学成像模块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其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及其他特征将藉由参照附图详细说明。
图1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结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B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二结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C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三结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D绘示本实用新型第四结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B由左至右依序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3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B由左至右依序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4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B由左至右依序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5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四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B由左至右依序绘示本实用新型第四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6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五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B由左至右依序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五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7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六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B由左至右依序绘示本实用新型第六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8A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行动通讯装置的示意图;
图8B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行动信息装置的示意图;
图8C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智能型手表的示意图;
图8D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智能型头戴装置的示意图;
图8E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安全监控装置的示意图;
图8F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车用影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8G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无人飞机装置的示意图;
图8H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极限运动影像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光学成像模块:10、20、30、40、50、60、712、722、 732、742、752、762
光圈:100、200、300、400、500、600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
物侧面:112、212、312、412、512、612
像侧面:114、214、314、414、514、614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
物侧面:122、222、322、422、522、622
像侧面:124、224、324、424、524、624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
物侧面:132、232、332、432、532、632
像侧面:134、234、334、434、534、634
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
物侧面:142、242、342、442、542
像侧面:144、244、344、444、544
第五透镜:150、250、350、450
物侧面:152、252、352、452
像侧面:154、254、354、454
第六透镜:160、260、360
物侧面:162、262、362
像侧面:164、264、364
第七透镜:270
物侧面:272
像侧面:274
红外线滤光片:IR1、180、280、380、480、580、680
影像感测元件S、192、292、392、492、590、690
电路基板EB
电路接点EP
上表面ESU
下表面ESD
透孔EH
托架BH
安置槽BHS
影像接点IP
信号传导元件SC
透镜组L
固定基座FB1
移动基座MB1、MB2、MB3
内支架LH1、LH2
内通孔DH1、DH2
镜筒B1、B2
外螺纹OT2
内螺纹IT2
具体实施方式
光学成像模块主要设计内容包含有结构实施设计与光学实施设计,以下先就结构实施例进行相关内容的说明:
请参照图1A,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结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主要包含有一电路元件以及一透镜元件。该电路元件包括一影像感测元件S及一电路基板EB,该影像感测元件S的外周缘且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为LS,且该影像感测元件S于本实施例中以封装方式固定于该电路基板 EB上,更详而言之,该电路基板EB具有位于相反侧的一上表面ESU及一下表面ESD,且该电路基板EB上具有一透孔EH穿透该上表面ESU与该下表面ESD,而该电路基板EB于该下表面ESD具有多个电路接点EP。该影像感测元件S具有一感测面,且该影像感测元件S于该感测面同侧的表面上具有多个影像接点IP,而该多个影像接点IP分别通过一信号传导元件SC电性连接对应的电路接点EP,使得该影像感测元件S固定于该电路基板EB的下表面ESD外侧,并使该感测面正对该透孔EH。而于本实施例中,各该信号传导元件SC为锡球。如此一来,当该影像感测元件S的感测面测得影像光信号并转换为电信号后,便可通过该多个影像接点IP与该多个信号传导元件SC 将电信号输出予至电路接点EP,而使得该电路基板EB可将该电信号再传导至外部其他元件进行后续处理。
该透镜元件包括一固定基座FB1、一移动基座MB1、一透镜组L以及一红外线滤光片IR1。该固定基座FB1于本实施例中是选用塑料材质制成而不具透光性,且具有一对焦孔贯穿该固定基座FB1两端而使该固定基座FB1呈中空。且该固定基座FB1设置于该电路基板EB的上表面ESU上,而使该影像感测元件S通过该透孔EH正对于该对焦孔。该移动基座MB1具有一容置孔贯穿该移动基座MB1两端而使该移动基座MB1呈中空,该容置孔正对该影像感测元件S的感测面。更详而言之,该移动基座MB1包含有一内支架 LH1以及一镜筒B1,该内支架LH1设置于该固定基座FB1中且位于该对焦孔内,并可受控制地相对该固定基座FB1移动,且该内支架LH1具有一贯穿该内支架LH1两端的内通孔DH1而呈中空;该镜筒B1设置于该内支架LH1 中且位于该内通孔DH1内,并可被该内支架LH1带动而相对该固定基座FB1 移动,且该镜筒B1具有该容置孔贯穿该镜筒B1两端使该镜筒B1呈中空。
该固定基座FB1具有一预定厚度TH1(即该固定基座FB1的外壁至该内支架LH1内通孔孔壁于垂直该透镜组L光轴方向上的距离),且固定基座FB1 的外周缘且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以PhiD表示。另外,该镜筒B1具有一预定厚度TH2(即最小的厚度)且其外周缘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大直径为PhiC。于本实施例中,该镜筒B1与该内支架LH1之间设有黏胶并以黏胶胶合相固定,而使得该镜筒B1设置于该内支架LH1中且固定于该内通孔DH1内。
该透镜组L包含有至少两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其详细的相关光学设计容后再述。该透镜组L设置于该移动基座MB1的镜筒B1上并位于该容置孔中。另外,该透镜组L的成像面可随该移动基座的移动而调整位于该影像感测元件S的感测面,且该透镜组L的光轴与该感测面的中心法线重迭,使光线可通过该容置孔中的该透镜组L与该电路基板EB的透孔EH并投射至该影像感测元件S的感测面上。此外,该透镜组L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直径以PhiB表示,而该透镜组L中最接近成像面(即像空间)的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又可称之为光学出瞳)以PhiA表示。
该红外线滤光片IR1则是固定于该电路基板EB上且覆盖该透孔EH,使得该红外线滤光片IR1处于该影像感测元件S上方,并位于该透镜组L与该影像感测元件S之间,藉以滤除通过该透镜组L的影像光中多余的红外线,以提升成像质量。实务上,该红外线滤光片IR1亦可固定于该固定基座FB1 或该移动基座MB1上。
值得一提的是,为达上述该透镜组L的光轴与该影像感测元件S感测面的中心法线重迭的效果,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设计该镜筒B1的外侧不完全接触该内支架LH1的内周缘而留有些许空隙,因此可允许该内支架LH1以及该镜筒B1之间先行涂上可固化胶,同时调整该透镜组L的光轴与该影像感测元件S的中心法线相重迭,然后固化可固化胶而将该镜筒B1固定于该内支架LH1上,即进行所谓为主动对位(active alignment)组装。而目前越精密的光学成像模块或是特殊应用(例如多个镜头的组装)均需使用主动对位技术,而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即可满足此需求。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影像感测元件S位于电路基板EB的下表面ESD的外侧,如此可增加后焦长度,达到提升高光学质量的效果。
为达到小型化与高光学质量的效果,本实施例的PhiA满足下列条件:0 mm<PhiA≤17.4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mm<PhiA≤13.5mm;PhiC 满足下列条件:0mm<PhiC≤17.7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mm<PhiC ≤14mm;PhiD满足下列条件:0mm<PhiD≤18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 0mm<PhiD≤1.5mm;TH1满足下列条件:0mm<TH1≤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mm<≤TH1≤0.5mm;TH2满足下列条件:0mm<TH2≤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mm<TH2≤0.5mm;PhiA/PhiD满足下列条件:0 <PhiA/PhiD≤0.99,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PhiA/PhiD≤0.97;TH1+TH2 满足下列条件:0mm<TH1+TH2≤1.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 mm<TH1+TH2≤1mm;2倍(TH1+TH2)/PhiA满足下列条件:0<2倍(TH1+TH2) /PhiA≤0.95,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2倍(TH1+TH2)/PhiA≤0.5。
除上述光学成像模块的结构外,请参阅图1B至图1D,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结构实施例至第四较佳结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结构设计与第一较佳结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有需许差异,但同样能达到小型化与高光学质量的效果。
请参阅图1B,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结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与第一较佳结构实施例相同之处不再赘述,而不同之处在于其镜筒B2的外周壁上具有外螺纹OT2,而内支架LH2于内通孔DH2的孔壁上具有内螺纹IT2与该外螺纹OT2螺合,藉以达到使该镜筒B2固定设置于该内支架LH2内的效果。此外,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结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同样满足第一结构实施例中所述的条件式,而可同样达到小型化与高光学质量的效果。
请参阅图1C,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结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与第一较佳结构实施例相同之处不再赘述,而不同之处在于其移动基座MB3以一体成型方式制成,而不再区分为镜筒与内支架,进而可达到减少零件制成与组装作业时间的效果。
另外,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同样满足下列条件:PhiA满足下列条件: 0mm<PhiA≤17.4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mm<PhiA≤13.5mm;PhiD 满足下列条件:0mm<PhiD≤18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mm<PhiD≤ 15mm;PhiA/PhiD满足下列条件:0<PhiA/PhiD≤0.99,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PhiA/PhiD≤0.97;TH1+TH2满足下列条件:0mm<TH1+TH2≤ 1.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mm<TH1+TH2≤1mm;2倍(TH1+TH2) /PhiA满足下列条件:0<2倍(TH1+TH2)/PhiA≤0.95,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 0<2倍(TH1+TH2)/PhiA≤0.5。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结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满足第一结构实施例中所述的部分条件式,而可同样达到小型化与高成像质量的效果。
请参阅图1D,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结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与第一较佳结构实施例相同之处不再赘述,而不同之处在于电路元件更包含有一托架BH,该托架BH具有一安置槽BHS,且该托架BH于该安置槽BHS槽口周围的部位连接该电路基板EB的下表面ESD,而该影像感测元件S位于该安置槽BHS中。藉此,该托架可以支撑及保护该影像感测元件S,并且在组装过程中于信号传导元件SC受热软化时,可利于控制该影像感测元件S与电路基板EB的相对位置。此外,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结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同样满足第一结构实施例中所述的条件式,且同样可通过黏胶固定进行主动对位(active alignment)组装,进而可同样达到小型化与高光学质量的效果。而该托架BH同样可应用于前述第二、第三结结构实施例中。
当然,在实际实施上,本实用新型的信号传导元件除使用前述的锡球外,亦可使用导体制成的凸块、接脚或是其组成群组来达到传输电信号的目的。
另外,除上述的各结构实施例外,以下兹就该透镜组L可行的光学实施例进行说明。于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可使用三个工作波长进行设计,分别为486.1nm、587.5nm、656.2nm,其中587.5nm为主要参考波长为主要提取技术特征的参考波长。光学成像模块亦可使用五个工作波长进行设计,分别为470nm、510nm、555nm、610nm、650nm,其中555nm为主要参考波长为主要提取技术特征的参考波长。
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p的比值为 PPR,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n的比值为NPR,所有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PPR总和为ΣPPR,所有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NPR总和为ΣNPR,当满足下列条件时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模块的总屈折力以及总长度:0.5≤ΣPPR/│ΣNPR│≤15,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ΣPPR/│ΣNPR│≤3.0。
光学成像模块可更包含一影像感测元件,其设置于成像面。影像感测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即为光学成像模块的成像高度或称最大像高) 为HOI,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HOS,其满足下列条件: HOS/HOI≤50;以及0.5≤HOS/f≤150。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HOS/HOI ≤40;以及1≤HOS/f≤140。藉此,可维持光学成像模块的小型化,以搭载于轻薄可携式的电子产品上。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成像模块中,依需求可设置至少一光圈,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质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成像模块中,光圈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光学成像模块的出瞳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而容置更多光学元件,并可增加影像感测元件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光学成像模块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前述光圈至成像面间的距离为InS,其满足下列条件:0.1 ≤InS/HOS≤1.1。藉此,可同时兼顾维持光学成像模块的小型化以及具备广角的特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六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为InTL,于光轴上所有具屈折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藉此,当其满足下列条件:0.1≤ΣTP/InTL≤0.9,可同时兼顾系统成像的对比度以及透镜制造的合格率并提供适当的后焦距以容置其他元件。当此外,其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可维持光学成像模块的小型化,以搭载于轻薄可携式的电子产品上。
该光学成像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PLTA表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PSTA表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NLTA表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NSTA 表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SLTA表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 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SSTA表示。此外,当其满足下列条件:PLTA≤100 μm;PSTA≤100μm;NLTA≤100μm;NSTA≤100μm;SLTA≤100μm;SSTA≤100μm时,具有较佳的成像效果。
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R1/R2│≤25。藉此,第一透镜的具备适当正屈折力强度,避免球差增加过速。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01≤│R1/R2│<12。
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7<(R11-R12)/(R11+R12)<50。藉此,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模块所产生的像散。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IN12 /f≤60藉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IN56 /f≤3.0,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2,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1+IN12)/TP2≤10。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模块制造的敏感度并提升其性能。
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5以及TP6,前述两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6+IN56)/TP5≤15 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模块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2、TP3以及 TP4,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45,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六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为InTL,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4/(IN34+TP4+IN45)<1。藉此,有助层层微幅修正入射光行进过程所产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6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6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 HVT62,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临界点C61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C61,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临界点C62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C62,可满足下列条件:0mm≤HVT61≤3mm;0mm< HVT62≤6mm;0≤HVT61/HVT62;0mm≤︱SGC61︱≤0.5mm;0mm<︱ SGC62︱≤2mm;以及0<︱SGC62︱/(︱SGC62︱+TP6)≤0.9。藉此,可有效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成像模块满足下列条件:0.2≤HVT62/HOI≤0.9。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3≤HVT62/HOI≤0.8。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模块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成像模块满足下列条件:0≤HVT62/HOS≤0.5。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2≤HVT62/HOS≤0.45。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模块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1 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SGI611 /(SGI611+TP6)≤0.9;0<SGI621/(SGI621+TP6)≤0.9。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SGI611/(SGI611+TP6)≤0.6;0.1≤SGI621/(SGI621+TP6)≤0.6。
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2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SGI612/(SGI612+TP6)≤0.9;0< SGI622/(SGI622+TP6)≤0.9。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SGI612 /(SGI612+TP6)≤0.6;0.1≤SGI622/(SGI622+TP6)≤0.6。
第六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HIF611︱≤5 mm;0.001mm≤│HIF621︱≤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HIF611︱≤3.5mm;1.5mm≤│HIF621︱≤3.5mm。
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2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 HIF612︱≤5mm;0.001mm≤│HIF622︱≤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 0.1mm≤│HIF622︱≤3.5mm;0.1mm≤│HIF612︱≤3.5mm。
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3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 HIF613︱≤5mm;0.001mm≤│HIF623︱≤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 0.1mm≤│HIF623︱≤3.5mm;0.1mm≤│HIF613︱≤3.5mm。
第六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4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 HIF614︱≤5mm;0.001mm≤│HIF624︱≤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 0.1mm≤│HIF624︱≤3.5mm;0.1mm≤│HIF614︱≤3.5m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成像模块中,(TH1+TH2)/HOI满足下列条件:0< (TH1+TH2)/HOI≤0.95,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TH1+TH2)/HOI≤0.5; (TH1+TH2)/HOS满足下列条件:0<(TH1+TH2)/HOS≤0.95,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TH1+TH2)/HOS≤0.5;2倍(TH1+TH2)/PhiA满足下列条件: 0<2倍(TH1+TH2)/PhiA≤0.95,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2倍(TH1+TH2) /PhiA≤0.5。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成像模块的一种实施方式,可藉由具有高色散系数与低色散系数的透镜交错排列,从而助于光学成像模块色差的修正。
上述非球面的方程式为:
z=ch2/[1+[1(k+1)c2h2]0.5]+A4h4+A6h6+A8h8+A10h10+A12h12+A14h14+A16h16+A18h18+A20h20+…(1)
其中,z为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以表面顶点作参考的位置值,k 为锥面系数,c为曲率半径的倒数,且A4、A6、A8、A10、A12、A14、A16、 A18以及A20为高阶非球面系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成像模块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料或玻璃。当透镜材质为塑料时,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与重量。另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时,则可以控制热效应并且增加光学成像模块屈折力配置的设计空间。此外,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可为非球面,其可获得较多的控制变量,除了用以消减像差外,相较于传统玻璃透镜的使用甚至可减少透镜的使用数目,因此能有效降低本实用新型光学成像模块的总高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成像模块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原则上表示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原则上表示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成像模块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质量的特色,从而扩大应用层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成像模块更可视需求包括一驱动模块,该驱动模块可与移动基座或该多个透镜相耦合并使该多个透镜产生位移。前述驱动模块可以是音圈马达(VCM),用于带动镜头进行对焦,或者为光学防手振元件 (OIS),用于降低拍摄过程因镜头振动所导致失焦的发生频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成像模块更可视需求令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及第七透镜中至少一透镜为波长小于500nm的光线滤除元件,其可藉由该特定具滤除功能的透镜的至少一表面上镀膜或该透镜本身即由具可滤除短波长的材质所制作而达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成像模块的成像面更可视需求选择为一平面或一曲面。当成像面为一曲面(例如具有一曲率半径的球面),有助于降低聚焦光线于成像面所需的入射角,除了有助于达成微缩光学成像模块的长度(TTL) 外,对于提升相对照度同时有所帮助。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兹以第一较佳结构实施例配合下述光学实施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图式予以详细说明。但实际实施上,下述的光学实施例同样可应用于其他结构实施例。
第一光学实施例
请参照图2A及图2B,其中图2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光学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模块的透镜组示意图,图2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2A可知,光学成像模块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10、光圈10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红外线滤光片180、成像面190 以及影像感测元件192。
第一透镜1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12为凹面,其像侧面1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12具有两个反曲点。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2表示。第一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2表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
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11表示,第一透镜 110像侧面1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111= -0.0031mm;︱SGI111︱/(︱SGI111︱+TP1)=0.0016。
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12表示,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112=1.3178mm;︱SGI112︱/(︱SGI112︱+TP1)=0.4052。
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111表示,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111=0.5557mm;HIF111/HOI=0.1111。
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112表示,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112=5.3732mm;HIF112/HOI=1.0746。
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22为凸面,其像侧面12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22具有一反曲点。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 (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2表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
第二透镜120物侧面12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120物侧面12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211表示,第二透镜 120像侧面12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120像侧面12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2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211=0.1069mm;︱SGI211︱/(︱SGI211︱+TP2)=0.0412;SGI221=0mm;︱SGI221︱/(︱SGI221︱+TP2)=0。
第二透镜120物侧面12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211表示,第二透镜120像侧面12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120像侧面12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2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211=1.1264mm;HIF211/HOI=0.2253;HIF221=0mm;HIF221/HOI=0。
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32为凹面,其像侧面1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32以及像侧面134均具有一反曲点。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31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32表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31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32表示。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3。
第三透镜130物侧面13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130物侧面13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11表示,第三透镜 130像侧面13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130像侧面13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311=-0.3041mm;︱SGI311︱/(︱SGI311︱+TP3)=0.4445;SGI321=-0.1172mm;︱SGI321︱/(︱SGI321︱+TP3)=0.2357。
第三透镜130物侧面13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311表示,第三透镜130像侧面13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130像侧面13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3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311=1.5907mm;HIF311/HOI=0.3181;HIF321=1.3380mm;HIF321/ HOI=0.2676。
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42为凸面,其像侧面14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42具有两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144具有一反曲点。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 ARS41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42表示。第四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41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42表示。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4。
第四透镜140物侧面14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140物侧面14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11表示,第四透镜 140像侧面14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140像侧面14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411=0.0070mm;︱SGI411︱/(︱SGI411︱+TP4)=0.0056;SGI421=0.0006 mm;︱SGI421︱/(︱SGI421︱+TP4)=0.0005。
第四透镜140物侧面14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140物侧面14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12表示,第四透镜140像侧面14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140像侧面14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412=-0.2078mm;︱SGI412︱/(︱SGI412︱+TP4)=0.1439。
第四透镜140物侧面14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411表示,第四透镜140像侧面14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140像侧面14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411=0.4706mm;HIF411/HOI=0.0941;HIF421=0.1721mm;HIF421/ HOI=0.0344。
第四透镜140物侧面14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12表示,第四透镜140像侧面14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140像侧面14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412=2.0421mm;HIF412/HOI=0.4084。
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52为凸面,其像侧面15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52具有两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154具有一反曲点。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 ARS51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52表示。第五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51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52表示。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5。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1表示,第五透镜 150像侧面15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511=0.00364mm;︱SGI511︱/(︱SGI511︱+TP5)=0.00338; SGI521=-0.63365mm;︱SGI521︱/(︱SGI521︱+TP5)=0.37154。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2表示,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512=-0.32032mm;︱SGI512︱/(︱SGI512︱+TP5)=0.23009。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3表示,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513=0mm;︱SGI513︱/(︱SGI513︱+TP5)=0;SGI523=0mm;︱SGI523 ︱/(︱SGI523︱+TP5)=0。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4表示,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514=0mm;︱SGI514︱/(︱SGI514︱+TP5)=0;SGI524=0mm;︱SGI524 ︱/(︱SGI524︱+TP5)=0。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511表示,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1=0.28212mm;HIF511/ HOI=0.05642;HIF521=2.13850mm;HIF521/HOI=0.42770。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512表示,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2=2.51384mm;HIF512/ HOI=0.50277。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513表示,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3=0mm;HIF513/HOI=0; HIF523=0mm;HIF523/HOI=0。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514表示,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4=0mm;HIF514/HOI=0; HIF524=0mm;HIF524/HOI=0。
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62为凹面,其像侧面164为凹面,且其物侧面162具有两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164具有一反曲点。藉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的角度而改善像差。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6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62表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6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62表示。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6。
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1表示,第六透镜 160像侧面16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611= -0.38558mm;︱SGI611︱/(︱SGI611︱+TP6)=0.27212;SGI621=0.12386mm;︱SGI621︱/(︱SGI621︱+TP6)=0.10722。
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2表示,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612=-0.47400mm;︱SGI612︱/(︱SGI612︱+TP6)=0.31488;SGI622=0 mm;︱SGI622︱/(︱SGI622︱+TP6)=0。
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611表示,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1=2.24283mm;HIF611/ HOI=0.44857;HIF621=1.07376mm;HIF621/HOI=0.21475。
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612表示,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2=2.48895mm;HIF612/ HOI=0.49779。
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613表示,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3=0mm;HIF613/HOI=0; HIF623=0mm;HIF623/HOI=0。
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614表示,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4=0mm;HIF614/HOI=0; HIF624=0mm;HIF624/HOI=0。
红外线滤光片1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160及成像面1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该透镜组的焦距为f,入射瞳直径为HEP,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AF,其数值如下:f=4.075mm;f/HEP=1.4;以及 HAF=50.001度与tan(HAF)=1.1918。
本实施例的该透镜组中,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六透镜160的焦距为f6,其满足下列条件:f1=-7.828mm;︱f/f1│=0.52060;f6=-4.886;以及│f1│>│f6│。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二透镜120至第五透镜150的焦距分别为f2、f3、f4、f5,其满足下列条件:│f2│+│f3│+│f4│+│f5│=95.50815mm;︱f1│+︱f6│=12.71352mm以及│f2│+│f3│+│f4│+│f5│>︱f1│+︱f6│。
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p的比值为 PPR,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n的比值为NPR,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所有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PPR总和为ΣPPR=f/f2+f/f4+f/f5=1.63290,所有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NPR总和为ΣNPR=│f/f1│+│f/f3│+│f/f6│=1.51305,ΣPPR/│ΣNPR│=1.07921。同时亦满足下列条件:︱f/f2│=0.69101;︱f/f3│=0.15834;︱f/f4│=0.06883;︱f/f5│=0.87305;︱f/f6│=0.83412。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至第六透镜160 像侧面164间的距离为InTL,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至成像面190间的距离为HOS,光圈100至成像面180间的距离为InS,影像感测元件192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HOI,第六透镜像侧面164至成像面190间的距离为BFL,其满足下列条件:InTL+BFL=HOS;HOS=19.54120mm;HOI=5.0 mm;HOS/HOI=3.90824;HOS/f=4.7952;InS=11.685mm;以及InS/HOS=0.59794。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于光轴上所有具屈折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其满足下列条件:ΣTP=8.13899mm;以及ΣTP/InTL=0.52477。藉此,当可同时兼顾系统成像的对比度以及透镜制造的合格率并提供适当的后焦距以容置其他元件。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R1/R2│= 8.99987。藉此,第一透镜110的具备适当正屈折力强度,避免球差增加过速。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 (R11-R12)/(R11+R12)=1.27780。藉此,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模块所产生的像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所有具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PP,其满足下列条件:ΣPP=f2+f4+f5=69.770mm;以及f5/(f2+f4+f5)=0.067。藉此,有助于适当分配单一透镜的正屈折力至其他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所有具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NP,其满足下列条件:ΣNP=f1+f3+f6=-38.451mm;以及f6/(f1+f3+f6)=0.127。藉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六透镜160的负屈折力至其他负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IN12=6.418mm;IN12/f=1.57491。藉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五透镜150与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IN56=0.025mm;IN56/f=0.00613。藉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2,其满足下列条件:TP1=1.934mm;TP2=2.486mm;以及(TP1+IN12)/TP2=3.36005。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模块制造的敏感度并提升其性能。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五透镜150与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5以及TP6,前述两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TP5=1.072mm;TP6=1.031mm;以及(TP6+IN56)/TP5=0.98555。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模块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34,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45,其满足下列条件:IN34=0.401mm;IN45=0.025mm;以及TP4/ (IN34+TP4+IN45)=0.74376。藉此,有助于层层微幅修正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所产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 InRS51,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 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52,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5,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51=-0.34789mm;InRS52=-0.88185 mm;│InRS51︱/TP5=0.32458以及│InRS52︱/TP5=0.82276。藉此,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1,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0.515349mm;HVT52=0mm。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 InRS61,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 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2,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6,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61=-0.58390mm;InRS62=0.41976 mm;│InRS61︱/TP6=0.56616以及│InRS62︱/TP6=0.40700。藉此,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61=0mm;HVT62=0mm。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HOI=0.1031。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模块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HOS=0.02634。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模块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以及第六透镜 160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120的色散系数为NA2,第三透镜130的色散系数为NA3,第六透镜160的色散系数为NA6,其满足下列条件: NA6/NA2≤1。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模块色差的修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光学成像模块于结像时的TV畸变为TDT,结像时的光学畸变为ODT,其满足下列条件:TDT=2.124%;ODT=5.076%。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LS为12mm,PhiA为2倍EHD62=6.726mm (EHD62: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的最大有效半径),PhiC=PhiA+2倍 TH2=7.026mm,PhiD=PhiC+2倍(TH1+TH2)=7.426mm,TH1为0.2mm,TH2 为0.15mm,PhiA/PhiD为,TH1+TH2为0.35mm,(TH1+TH2)/HOI为0.035, (TH1+TH2)/HOS为0.0179,2倍(TH1+TH2)/PhiA为0.1041,(TH1+TH2)/LS为0.0292。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二、第一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依据表一及表二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表一为图1A-图1D第一光学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6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光学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1-A20则表示各表面第1-20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光学实施例表格对应各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另外,以下各光学实施例的机构元件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
第二光学实施例
请参照图3A及图3B,其中图3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光学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模块的透镜组示意图,图3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3A可知,光学成像模块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200、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第六透镜260以及第七透镜270、红外线滤光片280、成像面29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292。
第一透镜2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12为凸面,其像侧面2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其物侧面212以及像侧面214均具有一反曲点。
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22为凸面,其像侧面22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其物侧面222以及像侧面224均具有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32为凸面,其像侧面23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其物侧面232具有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2为凹面,其像侧面24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2具有一反曲点以及像侧面244具有两个反曲点。
第五透镜2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52为凸面,其像侧面25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52以及像侧面254均具有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2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62为凹面,其像侧面26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62以及像侧面264均具有两个反曲点。藉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260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镜27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72为凸面,其像侧面274为凹面。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第七透镜物侧面272以及像侧面274均具有一反曲点,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2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270及成像面2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表四、第二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二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依据表一及表二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三光学实施例
请参照图4A及图4B,其中图4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光学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模块的透镜组示意图,图4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4A可知,光学成像模块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光圈30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第六透镜360、红外线滤光片380、成像面390 以及影像感测元件392。
第一透镜3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312为凸面,其像侧面314为凹面,并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322为凹面,其像侧面32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
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332为凸面,其像侧面3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面334具有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3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342为凹面,其像侧面34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面344具有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3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352为凸面,其像侧面35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六透镜3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362为凸面,其像侧面36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362以及像侧面364均具有一反曲点。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3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360及成像面3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表六、第三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三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四光学实施例
请参照图5A及图5B,其中图5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光学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模块的透镜组示意图,图5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5A可知,光学成像模块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光圈40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红外线滤光片480、成像面49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492。
第一透镜4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412为凸面,其像侧面414为凹面,并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422为凹面,其像侧面42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22具有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432为凸面,其像侧面4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32具有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4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442为凸面,其像侧面44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42具有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4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452为凹面,其像侧面45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52具有两个反曲点。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
红外线滤光片4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450及成像面4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表八、第四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四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五光学实施例
请参照图6A及图6B,其中图6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光学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模块的透镜组示意图,图6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6A可知,光学成像模块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500、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红外线滤光片570、成像面58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590。
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512为凸面,其像侧面5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512具有一反曲点。
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522为凸面,其像侧面52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522具有两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524具有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532为凹面,其像侧面5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532具有三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534具有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5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542为凹面,其像侧面54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542具有两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544具有一反曲点。
红外线滤光片5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四透镜540及成像面58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表十、第五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五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第六光学实施例
请参照图7A及图7B,其中图7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光学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模块的透镜组示意图,图7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7A可知,光学成像模块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610、光圈600、第二透镜620、第三透镜630、红外线滤光片670、成像面68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690。
第一透镜6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612为凸面,其像侧面6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6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622为凹面,其像侧面62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其像侧面624具有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6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632为凸面,其像侧面6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632具有两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634具有一反曲点。
红外线滤光片6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三透镜630及成像面68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表十二、第六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六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设备,该设备为电子便携设备、电子穿戴式装置、电子监视装置、电子信息装置、电子通讯装置、机器视觉装置以及车用电子装置所构成群组之一,该设备包含本实用新型所提及的上述任一种光学成像模块,并且本实用新型所提及的上述任一种光学成像模块视需求可藉由不同片数的透镜组达到降低所需机构空间以及提高屏幕可视区域。
请参照图8A,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712以及光学成像模块714 (前置镜头)使用于行动通讯装置71(Smart Phone),图8B则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722使用于行动信息装置72(Notebook),图8C则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732使用于智能型手表73(Smart Watch),图8D则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742使用于智能型头戴装置74(Smart Hat),图8E则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752使用于安全监控装置75(IP Cam),图8F则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762使用于车用影像装置76,图8G则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772使用于无人飞机装置77,图8H则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782使用于极限运动影像装置78。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本案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为准。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参照其例示性实施例而特别地显示及描述,将为所属技术领域具通常知识者所理解的是,于不脱离本案权利要求范围及其等效物所定义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畴下可对其进行形式与细节上的各种变更。

Claims (19)

1.一种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电路元件,包含有一电路基板及一影像感测元件;该电路基板具有位于相反侧的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且该电路基板上具有一透孔穿透该上表面与该下表面,而该电路基板于该下表面具有多个电路接点;该影像感测元件具有一感测面,且该影像感测元件于该感测面同侧的表面上具有多个影像接点,而该多个影像接点分别通过一信号传导元件电性连接对应的电路接点,并使该感测面正对该透孔;
一透镜元件,包含有一固定基座、一移动基座及一透镜组;该固定基座以不透光材质制成,并具有一对焦孔贯穿该固定基座两端而使该固定基座呈中空,且该固定基座设置于该电路基板的上表面,从而使该影像感测元件通过该透孔正对于该对焦孔;该移动基座设置于该固定基座中且位于该对焦孔内而位于该影像感测元件上方,并能够受控制地于该对焦孔中沿该对焦孔的中轴线方向相对该固定基座移动,且该移动基座具有一容置孔贯穿该移动基座两端而使该移动基座呈中空;该透镜组包含有至少两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且设置于该移动基座上并位于该容置孔中;另外,该透镜组的成像面能够随该移动基座的移动而调整位于该感测面,且该透镜组的光轴与该感测面的中心法线重迭,使光线能够通过该容置孔中的该透镜组与该透孔并投射至该感测面;
此外,该光学成像模块更满足下列条件:
1.0≤f/HEP≤10.0;
0deg<HAF≤150deg;
0mm<PhiD≤18mm;
0<PhiA/PhiD≤0.99;及
0.9≤2(ARE/HEP)≤2.0
其中,f为该透镜组的焦距;HEP为该透镜组的入射瞳直径;HAF为该透镜组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PhiD为该固定基座的外周缘且垂直于该透镜组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PhiA为该透镜组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径;ARE为以该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位置为终点,沿着该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更满足下列条件:
0.9≤ARS/EHD≤2.0;其中,ARS为以该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该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为终点,沿着该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EHD为该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更满足下列条件:
PLTA≤100μm;PSTA≤100μm;NLTA≤100μm;
NSTA≤100μm;SLTA≤100μm;SSTA≤100μm;
以及│TDT│<250%;
其中,先定义HOI为该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的最大成像高度;PLTA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PSTA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NLTA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NSTA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SLTA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SSTA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TDT为该光学成像模块于结像时的TV畸变。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透镜组包含四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以及一第四透镜,且该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
0.1≤InTL/HOS≤0.95;
其中,HOS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透镜组包含五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且该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
0.1≤InTL/HOS≤0.95;
其中,HOS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透镜组包含六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以及一第六透镜,且该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
0.1≤InTL/HOS≤0.95;
其中,HOS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透镜组包含七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以及一第七透镜,且该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
0.1≤InTL/HOS≤0.95;
其中,HOS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更满足下列条件:
MTFQ0≥0.2;MTFQ3≥0.01;以及MTFQ7≥0.01;
其中,先定义HOI为该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的最大成像高度;MTFQ0为可见光在该成像面上的光轴处于空间频率110cycles/mm时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MTFQ3为可见光在该成像面上的0.3HOI处于空间频率110cycles/mm时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MTFQ7为可见光在该成像面上的0.7HOI处于空间频率110cycles/mm时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光圈,且该光圈满足下列公式:0.2≤InS/HOS≤1.1;其中,InS为该光圈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HOS为该透镜组最远离该成像面的透镜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移动基座包含有一内支架以及一镜筒;该内支架设置于该固定基座中且位于该对焦孔内,并能够受控制地相对该固定基座移动,且该内支架具有一贯穿该内支架两端的内通孔而呈中空;该镜筒设置于该内支架中且位于该内通孔内,并能够被该内支架带动而相对该固定基座移动,且该镜筒具有该容置孔贯穿该镜筒两端使该镜筒呈中空,而该透镜组设置于该镜筒中以正对该影像感测元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更满足下列条件:0mm<TH1+TH2≤1.5mm;其中,TH1为该固定基座的外壁至该内支架内通孔孔壁于垂直该透镜组光轴方向上的距离;TH2为该镜筒的厚度。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更满足下列条件:0<(TH1+TH2)/HOI≤0.95;其中,TH1为该固定基座的外壁至该内支架的内通孔孔壁于垂直该透镜组光轴方向上的距离;TH2为该镜筒的厚度;HOI为该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的最大成像高度。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镜筒的外周壁上具有外螺纹,而该内支架于该内通孔的孔壁上具有内螺纹与该外螺纹螺合,使该镜筒设置于该内支架中且固定于该内通孔内。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镜筒与该内支架之间设有黏胶并以黏胶胶合相固定,使该镜筒设置于该内支架中且固定于该内通孔内。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移动基座以一体成型方式制成。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有一红外线滤光片,且该红外线滤光片设置于该电路基板上且覆盖该透孔并位于该容置孔内而处于该影像感测元件上方。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有一托架,该托架具有一安置槽,且该托架于该安置槽槽口周围的部位连接该电路基板的下表面,而该影像感测元件位于该安置槽中。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多个信号传导元件选自锡球、凸块、接脚或其所构成群组所制成。
19.一种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为电子便携设备、电子穿戴式装置、电子监视装置、电子信息装置、电子通讯装置、机器视觉装置、车用电子装置以及所构成群组之一,该设备包含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
CN201821704630.7U 2018-09-21 2018-10-19 光学成像模块和设备 Active CN20948636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12962U TWM575541U (zh) 2018-09-21 2018-09-21 Optical imaging module
TW107212962 2018-09-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86366U true CN209486366U (zh) 2019-10-11

Family

ID=66591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04630.7U Active CN209486366U (zh) 2018-09-21 2018-10-19 光学成像模块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86366U (zh)
TW (1) TWM57554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41066A (zh) * 2018-09-21 2020-03-31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模块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41066A (zh) * 2018-09-21 2020-03-31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75541U (zh) 2019-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54375A (zh) 窄边框光学成像系统
CN107966783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7367823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6483633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7085286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7085279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7203027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8279474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8427172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8279472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8267835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7272147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209542921U (zh) 光学成像模块
CN107272146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8267838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209570739U (zh) 光学成像模块
CN108802966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8267836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8020905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7305278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0275274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0275275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0244433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7305281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209486368U (zh) 光学成像模块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