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74904U - 一种颈椎牵引椅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颈椎牵引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74904U
CN209474904U CN201821762824.2U CN201821762824U CN209474904U CN 209474904 U CN209474904 U CN 209474904U CN 201821762824 U CN201821762824 U CN 201821762824U CN 209474904 U CN209474904 U CN 2094749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r
telescopic rod
support rail
sliding sleeve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6282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176282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749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749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749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颈椎牵引椅包括支撑横杆、支撑立杆、第一滑套、第一导轮、第一驱动器、吊带支架、控制器、牵引线和计重器。支撑横杆与支撑立杆的上端相连;第一滑套套在支撑立杆上;第一滑套与第一导轮和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相连使得三者移动相同步;计重器位置固定;牵引线与第一导轮的导轮通道相接触且两端与计重器和吊带支架相连;支撑横杆基于支撑立杆可定向水平摆动;吊带支架连接可承载患者头部的牵引头套;计重器确定经牵引线而作用于吊带支架的牵引力的数值;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直至计重器确定的数值稳定至预设牵引力值。支撑横杆可左右摆动以改变牵引力方向,故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单侧神经根受压患者的颈椎牵引治疗。

Description

一种颈椎牵引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颈椎牵引椅。
背景技术
牵引治疗对于颈椎病的防治是安全有效的。颈椎牵引椅是用来治疗颈椎病的一种医疗器械。
目前,颈椎牵引椅可提供向上的牵引力,该向上牵引力可作用于患者头部,以增大椎体间隙和椎间孔,从而对患者实施颈椎牵引治疗。
但是,现有颈椎牵引椅不适用于单侧神经根受压患者的颈椎牵引治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颈椎牵引椅,能够适用于单侧神经根受压患者的颈椎牵引治疗。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颈椎牵引椅,包括:支撑横杆、支撑立杆、第一滑套、第一导轮、第一驱动器、吊带支架、控制器、牵引线和计重器;
其中,所述支撑横杆与所述支撑立杆的上端相连;
所述第一滑套套在所述支撑立杆上;
所述第一滑套分别与所述第一导轮和所述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相连,以使所述第一滑套、所述第一导轮和所述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的移动相同步;
所述计重器的位置固定;
所述牵引线与所述第一导轮的导轮通道相接触,且所述牵引线的一端与所述计重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吊带支架相连;
所述支撑横杆基于所述支撑立杆可水平摆动至一固定方向;
所述吊带支架,用于连接可承载患者头部的牵引头套;
所述计重器,用于确定经所述牵引线而作用于所述吊带支架的牵引力的数值;
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直至所述计重器确定的数值稳定至预设牵引力值。
进一步地,所述颈椎牵引椅还包括:颈枕、颈枕横杆、第二滑套、第二驱动器、第三驱动器;
其中,所述第二滑套套在所述支撑立杆上;
所述第二滑套分别与所述颈枕横杆和所述第二驱动器的伸缩杆相连,以使所述第二滑套、所述颈枕横杆和所述第二驱动器的伸缩杆的移动相同步;
所述颈枕与所述第三驱动器的伸缩杆相连,以使所述颈枕和所述第三驱动器的伸缩杆的移动相同步;
所述第三驱动器与所述颈枕横杆相连,以使所述第三驱动器和所述颈枕横杆的移动相同步;
所述第三驱动器的伸缩杆与所述颈枕横杆相平行;
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直至所述颈枕的垂直高度达到一高度值;控制所述第三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直至所述颈枕距所述支撑立杆的水平距离达到一距离值。
进一步地,所述颈椎牵引椅还包括:第四驱动器;
其中,所述第四驱动器的伸缩杆与所述支撑横杆相连;
所述第四驱动器的伸缩杆的中心轴线为直线或弧线;
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四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直至所述支撑横杆的偏移角度达到预设角度值;
所述预设角度值为[-45°,45°]中的任一角度值;
所述支撑横杆的偏移角度为0°时,所述支撑横杆指向所述颈椎牵引椅的正前方。
进一步地,所述颈椎牵引椅还包括:第三滑套、第二导轮和第五驱动器;
其中,所述第三滑套套在所述支撑横杆上;
所述第三滑套分别与所述第二导轮和所述第五驱动器的伸缩杆相连,以使所述第三滑套、所述第二导轮和所述第五驱动器的伸缩杆的移动相同步;
所述牵引线与所述第二导轮的导轮通道相接触;
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五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直至所述第二导轮距所述支撑立杆的水平距离达到一距离值。
进一步地,所述颈椎牵引椅还包括:具有一系列角度值的角度定位尺;
所述支撑横杆上的定位点,可在所述支撑横杆基于所述支撑立杆摆动至任一方向时,唯一对应于所述角度定位尺上的一角度值。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立杆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系列刻度值;
所述第三驱动器的伸缩杆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系列刻度值;
所述第二滑套上的定位点,可在所述第二滑套移动至任一位置时,唯一对应于所述第一系列刻度值中的一刻度值;
所述第三驱动器上的定位点,可在所述第三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至任一位置时,唯一对应于所述第二系列刻度值中的一刻度值。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横杆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三系列刻度值;
所述第三滑套上的定位点,可在所述第三滑套移动至任一位置时,唯一对应于所述第三系列刻度值中的一刻度值。
进一步地,所述颈椎牵引椅还包括:测距传感器;
其中,所述测距传感器的位置固定;
所述测距传感器,用于测量自身距所述支撑横杆的距离值,不同距离值对应的所述支撑横杆的偏移角度值不同;
所述控制器,用于确定所述测距传感器测量的距离值所对应的偏移角度值,并将确定出的偏移角度值与已确定好的当前患者的唯一标识相绑定。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横杆包括: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且对称分布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
其中,所述支撑立杆包括:对称分布的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
其中,所述第一横杆的中心轴线和所述第一立杆的中心轴线均位于第一垂直平面上,所述第二横杆的中心轴线和所述第二立杆的中心轴线均位于第二垂直平面上,所述第一垂直平面与所述第二垂直平面相平行;
所述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距所述第一立杆的垂直距离,等于所述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距所述第二立杆的垂直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颈椎牵引椅还包括:供电器;
所述供电器,用于向所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驱动器供电;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接收到外部控制终端发来的启动指令并接收到所述控制终端发来的牵引力值时,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直至所述计重器确定的数值稳定至所述控制终端发来的牵引力值。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颈椎牵引椅包括支撑横杆、支撑立杆、第一滑套、第一导轮、第一驱动器、吊带支架、控制器、牵引线和计重器。支撑横杆与支撑立杆的上端相连;第一滑套套在支撑立杆上;第一滑套与第一导轮和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相连使得三者移动相同步;计重器位置固定;牵引线与第一导轮的导轮通道相接触且两端与计重器和吊带支架相连;支撑横杆基于支撑立杆可定向水平摆动;吊带支架连接可承载患者头部的牵引头套;计重器确定经牵引线而作用于吊带支架的牵引力的数值;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直至计重器确定的数值稳定至预设牵引力值。支撑横杆可左右摆动以改变牵引力方向,故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单侧神经根受压患者的颈椎牵引治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颈椎牵引椅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颈椎牵引椅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颈椎牵引椅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颈椎牵引椅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颈椎牵引椅,可以包括:支撑横杆1、支撑立杆2、第一滑套3、第一导轮4、第一驱动器5、吊带支架6、控制器7、牵引线8和计重器9;
其中,所述支撑横杆1与所述支撑立杆2的上端相连;
所述第一滑套3套在所述支撑立杆2上;
所述第一滑套3分别与所述第一导轮4和所述第一驱动器5的伸缩杆相连,以使所述第一滑套3、所述第一导轮4和所述第一驱动器5的伸缩杆的移动相同步;
所述计重器9的位置固定;
所述牵引线8与所述第一导轮4的导轮通道相接触,且所述牵引线8的一端与所述计重器9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吊带支架6相连;
所述支撑横杆1基于所述支撑立杆2可水平摆动至一固定方向;
所述吊带支架6,用于连接可承载患者头部的牵引头套;
所述计重器9,用于确定经所述牵引线8而作用于所述吊带支架6的牵引力的数值;
所述控制器7,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器5的伸缩杆移动,直至所述计重器9确定的数值稳定至预设牵引力值。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椎牵引椅包括支撑横杆、支撑立杆、第一滑套、第一导轮、第一驱动器、吊带支架、控制器、牵引线和计重器。支撑横杆与支撑立杆的上端相连;第一滑套套在支撑立杆上;第一滑套与第一导轮和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相连使得三者移动相同步;计重器位置固定;牵引线与第一导轮的导轮通道相接触且两端与计重器和吊带支架相连;支撑横杆基于支撑立杆可定向水平摆动;吊带支架连接可承载患者头部的牵引头套;计重器确定经牵引线而作用于吊带支架的牵引力的数值;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直至计重器确定的数值稳定至预设牵引力值。支撑横杆可左右摆动以改变牵引力方向,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适用于单侧神经根受压患者的颈椎牵引治疗。
顾名思义的,颈椎牵引椅还包括座椅,请参考图1,这一座椅的背面可以与支撑立杆相连,座椅、支撑横杆和支撑立杆三者共同组成颈椎牵引椅的主要支撑构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假设以患者坐在座椅上这一视角环境为基准,请参考图1,可以设定患者正前方为X轴正向,患者正上方为Z轴正向,患者正左方为Y轴正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支撑横杆基于支撑立杆未摆动时,支撑横杆指向颈椎牵引椅的正前方,即平行于上述X轴,如此,经牵引线而作用于吊带支架上的牵引力的方向为向上,即可平行于上述Y轴。详细地,基于这一向上牵引力,可以增大椎体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受的刺激和压迫缓解,有利于突出的椎间盘回纳,恢复颈椎生理弧度。
对于临床治疗时有单侧神经根受压或颈椎侧弯的患者,需要提供与人体纵轴,即上述Z轴形成角度的力。比如,欲治疗患者左侧颈椎时,可以将支撑横杆向右旋转,以形成指向上述Y轴反向和上述Z轴正向的牵引力。对应地,欲治疗患者右侧颈椎时,可以将支撑横杆向左旋转,以形成指向上述Y轴正向和上述Z轴正向的牵引力。
对于牵引力,可以按需灵活调整支撑横杆的偏转角度,以使牵引力方向和大小均可调,以更好的提供向上牵引力,更好满足患者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电动控制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以按需提供患者所需的牵引力大小。此外,考虑到患者长时间静坐后易微调体位以提高舒适感,控制器可以自带牵引力恒定追踪功能,一旦计重器的数值不为预设牵引力值,即可实时控制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相应移动,以使计重器的数值一直稳定在预设牵引力值,从而解决颈椎牵引患者在牵引过程中,因患者体位变化时而引发牵引力变化的问题。比如,患者牵引过程中突然坐直身体时,会造成牵引力相应减小。
详细地,导轮的存在可以引导牵引线的线路走向。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第一滑套套在支撑立杆上,故可沿支撑立杆上下滑动。第一滑套的上下滑动会带动第一导轮的上下滑动。由于计重器位置固定,故第一导轮的移动会引发牵引力大小的改变。比如,第一导轮下滑时,牵引力相应增大。
请参考图1,优选地,计重器可以固定在支撑立杆上。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计重器的显示屏上,可以显示牵引力的数值,以方便医护人员查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患者使用这一颈椎牵引椅时,首先坐在座椅上,并把自己的头部固定套在与吊带支架连接的牵引头套中,以完成用户准备过程,此后,控制器即可按需控制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以期产生患者所需牵引力。
通常情况下,在调节生理弧度时,仅提供向上的牵引力可能无法满足临床治疗需求,故还可提供作用于患者颈椎的自后向前的横向推力。通过同时提供两个的力,即作用于颈椎的向上牵引力和作用于颈椎自后横向向前的推力,更有助于达到在牵引过程中调节生理弧度的目的。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所述颈椎牵引椅还包括:颈枕10、颈枕横杆11、第二滑套12、第二驱动器13、第三驱动器14;
其中,所述第二滑套12套在所述支撑立杆2上;
所述第二滑套12分别与所述颈枕横杆11和所述第二驱动器13的伸缩杆相连,以使所述第二滑套12、所述颈枕横杆11和所述第二驱动器13的伸缩杆的移动相同步;
所述颈枕10与所述第三驱动器14的伸缩杆相连,以使所述颈枕10和所述第三驱动器14的伸缩杆的移动相同步;
所述第三驱动器14与所述颈枕横杆11相连,以使所述第三驱动器14和所述颈枕横杆11的移动相同步;
所述第三驱动器14的伸缩杆与所述颈枕横杆11相平行;
所述控制器7,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驱动器13的伸缩杆移动,直至所述颈枕10的垂直高度达到一高度值;控制所述第三驱动器14的伸缩杆移动,直至所述颈枕10距所述支撑立杆2的水平距离达到一距离值。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针对不同身高的患者,可提供的这一横向推力,在垂直方向上可以上下调节。
详细地,第二滑套套在支撑立杆上,故可基于支撑立杆上下移动。由于第二滑套分别与颈枕横杆和第二驱动器的伸缩杆相连,故控制器控制第二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时,颈枕横杆可带动颈枕同步移动,以调整颈枕的垂直高度。
详细地,颈枕和第三驱动器的伸缩杆相连,故控制器控制第三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时,颈枕同步移动,以调整颈枕距支撑立杆的水平距离。
如此,通过颈枕垂直高度和水平距离的这两项调节,可以将颈枕移动至患者颈后位置处,以经作用于颈椎自后横向向前的推力,调整患者生理弧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和图3,所述颈椎牵引椅还包括:第四驱动器15;
其中,所述第四驱动器15的伸缩杆与所述支撑横杆1相连;
所述第四驱动器15的伸缩杆的中心轴线为直线或弧线;
所述控制器7,用于控制所述第四驱动器15的伸缩杆移动,直至所述支撑横杆1的偏移角度达到预设角度值;
所述预设角度值为[-45°,45°]中的任一角度值;
所述支撑横杆1的偏移角度为0°时,所述支撑横杆1指向所述颈椎牵引椅的正前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经上述第四驱动器,可以实现支撑横杆左右旋转的电动控制执行。与人为执行相比,电控执行省时省力且控制精准。
详细地,第四驱动器的伸缩杆与支撑横杆相连,故可带动支撑横杆的同步移动。
详细地,图2及图3中所示的点画线可以对应于支撑横杆的中心轴线。
请参考图2,第四驱动器的伸缩杆中心轴线可以为直线型,如此,第四驱动器的伸缩杆与支撑横杆的接触位置不固定。请参考图3,第四驱动器的伸缩杆中心轴线可以为弧线型,如此,第四驱动器的伸缩杆与支撑横杆的接触位置可固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通过控制第四驱动器,以实现对支撑横杆偏转角度的控制,从而实现了支撑横杆左右旋转的电动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所述颈椎牵引椅还包括:第三滑套16、第二导轮17和第五驱动器18;
其中,所述第三滑套16套在所述支撑横杆1上;
所述第三滑套16分别与所述第二导轮17和所述第五驱动器18的伸缩杆相连,以使所述第三滑套16、所述第二导轮17和所述第五驱动器18的伸缩杆的移动相同步;
所述牵引线8与所述第二导轮17的导轮通道相接触;
所述控制器7,用于控制所述第五驱动器18的伸缩杆移动,直至所述第二导轮17距所述支撑立杆2的水平距离达到一距离值。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器通过控制第五驱动器的伸缩杆的移动,以间接控制第二导轮在上述X轴方向上的移动。基于第二导轮的前后移动,可以改变作用于吊带支架上的牵引力的方向,用户可以按需调整。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这一方向的调整同样为电控执行。
综上所述,基于牵引线和颈枕的存在,作用于患者的力不仅包括向上牵引力,还包括颈后向前的推力。其中,基于第三滑套在支撑横杆上的前后移动、支撑横杆的左右旋转移动、第一滑套在支撑立杆上的上下移动,可以按需调整牵引力的方向和大小,牵引力的方向可涉及上述X轴、Y轴和Z轴这三个轴。此外,基于第二滑套在支撑立杆上的上下移动和第三驱动器伸缩杆的前后移动,可以调整上述推力的大小、颈枕的空间位置,这一空间位置可涉及上述X轴和Z轴。综上,可以达到多维牵引的目的,以提高颈椎牵引治疗效果。
基于上述内容,可以限定,上述牵引力和推力的相关数据,比如方向、角度、大小等可记录,以下一次牵引时提供数据依据,保证每次牵引体验一致。这一数据记录可通过记录标尺来人为实现,也可由电子器件来自动实现。
详细地,患者首次使用该颈椎牵引椅时,可以按需调整各个可调整部位,以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和舒适感,并记录各个可调整部位的调整数据。当患者后续每一次使用该颈椎牵引椅时,根据记录的调整数据进行对应静准调整即可,故调整操作快速、精准。
详细地,针对上述支撑横杆的左右摆动,以基于记录标尺进行人为数据记录为例,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所述颈椎牵引椅还包括:具有一系列角度值的角度定位尺19;
所述支撑横杆1上的定位点,可在所述支撑横杆1基于所述支撑立杆2摆动至任一方向时,唯一对应于所述角度定位尺19上的一角度值。
详细地,角度定位尺可以位于支撑横杆的上方。
假设图3中所示的点a即为支撑横杆上的定位点,故无论支撑横杆旋转至任一方向,点a均可唯一对应于该角度定位尺上的一角度值。比如,如图3所示,支撑横杆未摆动而与上述X轴平行时,点a对应于该角度定位尺上的0°。医护人员以及患者自身均可人为查看并记录这一角度值,以作为下次牵引时支撑横杆旋转角度的设定依据。
详细地,针对上述颈枕的上下移动和前后移动,以基于记录标尺进行人为数据记录为例,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所述支撑立杆2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系列刻度值;
所述第三驱动器14的伸缩杆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系列刻度值;
所述第二滑套12上的定位点,可在所述第二滑套12移动至任一位置时,唯一对应于所述第一系列刻度值中的一刻度值;
所述第三驱动器14上的定位点,可在所述第三驱动器14的伸缩杆移动至任一位置时,唯一对应于所述第二系列刻度值中的一刻度值。
详细地,每个可活动杆上可附带刻度,以方便记录牵引数据。
请参考图1,上述第一系列刻度值的始末两端可以分别对应于图1中的点b和点c,第二滑套的下边缘上的定位点可以对应于图1中的点d。可以看出,第二滑套沿支撑立杆上下移动至任一位置时,定位点点d均可唯一对应于第一系列刻度值中的一刻度值。
请参考图1,上述第二系列刻度值的始末两端可以分别对应于图1中的点e和点f,第三驱动器外表面边缘上的定位点可以对应于图1中的点g。可以看出,第三驱动器的伸缩杆左右移动至任一位置时,定位点点g均可唯一对应于第二系列刻度值中的一刻度值。
详细地,针对上述支撑横杆的前后移动,以基于记录标尺进行人为数据记录为例,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所述支撑横杆1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三系列刻度值;
所述第三滑套16上的定位点,可在所述第三滑套16移动至任一位置时,唯一对应于所述第三系列刻度值中的一刻度值。
请参考图1,上述第三系列刻度值的始末两端可以分别对应于图1中的点h和点i,第三滑套左边缘上的定位点可以对应于图1中的点j。可以看出,第三滑套左右移动至任一位置时,定位点点j均可唯一对应于第三系列刻度值中的一刻度值。
详细地,针对上述支撑横杆的左右摆动,以基于电子器件进行自动数据记录为例,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所述颈椎牵引椅还包括:测距传感器20;
其中,所述测距传感器20的位置固定;
所述测距传感器20,用于测量自身距所述支撑横杆1的距离值,不同距离值对应的所述支撑横杆1的偏移角度值不同;
所述控制器7,用于确定所述测距传感器20测量的距离值所对应的偏移角度值,并将确定出的偏移角度值与已确定好的当前患者的唯一标识相绑定。
详细地,测距传感器位置固定时,由于支撑横杆可左右摆动,故两者间的距离随之对应变化。当然,不同距离值对应的支撑横杆偏移角度值是唯一的,故可以根据预设的对应关系以确定出这一偏移角度。
为减少人为记录操作,控制器可以将该偏移角度与患者唯一标识,比如内部ID号、手机号等相绑定,当患者再次牵引时,无需用户查看并输入这一偏移角度,控制器即可根据患者唯一标识自动控制第四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以使支撑横杆偏移至相应方位。
基于同样的实现原理,上述第一系列刻度值、第二系列刻度值和第三系列刻度值处相应定位点的距离定位,同样可以通过测距传感器得以替代,以实现测距的自动执行。自动测距时,无需人为查看定位点处的刻度值,同样无需人为记录刻度值和后续反复录入刻度值,简化人为操作,且简单、便捷、准确。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当自动测距时,颈椎牵引椅还可包括显示模块,控制器可以控制显示模块,按需显示患者的唯一标识及自动测得的各个距离数值。如此,患者使用颈椎牵引椅之前,可通过显示模块查找到自身的唯一标识及已记录好的各个距离数值,确认无误后,控制器即可控制各个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以符合相应距离数值。当然,患者也可无需确认,只需选定自身的唯一标识,控制器即可控制各个驱动器的伸缩杆做相应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所述支撑横杆1包括: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且对称分布的第一横杆21和第二横杆22;
其中,所述支撑立杆2包括:对称分布的第一立杆23和第二立杆24;
其中,所述第一横杆21的中心轴线和所述第一立杆23的中心轴线均位于第一垂直平面上,所述第二横杆22的中心轴线和所述第二立杆24的中心轴线均位于第二垂直平面上,所述第一垂直平面与所述第二垂直平面相平行;
所述第一驱动器5的伸缩杆距所述第一立杆23的垂直距离,等于所述第一驱动器5的伸缩杆距所述第二立杆24的垂直距离。
详细地,请参考图4,当支撑横杆和支撑立杆均为双杆式时,套在支撑立杆上的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以及套在支撑横杆上的第三滑套,对应的均为双滑套式,两个滑套分别套在两个杆上。
对应地,第一驱动器和第二驱动器均可位于支撑立杆的两杆中间,第五驱动器可位于支撑横杆的两杆之间。第二导轮同样位于支撑横杆的两杆之间。
基于同样的实现原理,请参考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颈枕横杆同样可为双杆式,对应地,第三驱动器可位于颈枕横杆的两杆中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支撑横杆和支撑立杆均设置为双杆,并在双杆间设置驱动器等动力传输装置,有益于增强颈椎牵引椅的结构稳定性,以及结构紧凑且外形美观。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所述颈椎牵引椅还包括:供电器25;
所述供电器25,用于向所述控制器7和所述第一驱动器5供电;
所述控制器7,用于在接收到外部控制终端发来的启动指令并接收到所述控制终端发来的牵引力值时,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器5的伸缩杆移动,直至所述计重器9确定的数值稳定至所述控制终端发来的牵引力值。
详细地,患者或医护人员可以通过遥控器以控制上述控制器工作。
综上,请参考图1,并请结合图2至图4,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智能电动颈椎牵引椅,该智能电动颈椎牵引椅可以包括:双杆式支撑横杆、双杆式支撑立杆、双杆式颈枕横杆、双滑套式第一滑套、双滑套式第二滑套、双滑套式第三滑套、第一导轮、第二导轮、第三导轮、第一驱动器、第二驱动器、第三驱动器、第四驱动器、第五驱动器、吊带支架、控制器、牵引线、计重器、颈枕、具有一系列角度值的角度定位尺、座椅和供电器;
其中,支撑横杆与支撑立杆的上端相连;
第一滑套的两滑套分别套在支撑立杆的双杆上,第二滑套的两滑套分别套在支撑立杆的双杆上,第三滑套的两滑套分别套在支撑横杆的双杆上;
第一滑套分别与第一导轮和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相连,以使第一滑套、第一导轮和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的移动相同步;
第二滑套分别与颈枕横杆和第二驱动器的伸缩杆相连,以使第二滑套、颈枕横杆和第二驱动器的伸缩杆的移动相同步;
第三滑套分别与第二导轮和第五驱动器的伸缩杆相连,以使第三滑套、第二导轮和第五驱动器的伸缩杆的移动相同步;
颈枕与第三驱动器的伸缩杆相连,以使颈枕和第三驱动器的伸缩杆的移动相同步;
第三驱动器与颈枕横杆相连,以使第三驱动器和颈枕横杆的移动相同步;
第三驱动器的伸缩杆与颈枕横杆相平行;
第四驱动器的伸缩杆与支撑横杆相连;
第四驱动器的伸缩杆的中心轴线为弧线;
第一驱动器、第二驱动器均位于支撑立杆的双杆之间、第三驱动器位于颈椎横杆的双杆之间、第五驱动器位于支撑横杆的双杆之间;
计重器的位置固定;
第二导轮和第三导轮分别位于支撑横杆的两端;
牵引线依次与第一导轮的导轮通道、第一导轮的导轮通道和第三导轮的导轮通道相接触,且牵引线的一端与计重器相连,另一端与吊带支架相连;
支撑横杆基于支撑立杆可水平摆动至一固定方向;
支撑立杆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系列刻度值;
第三驱动器的伸缩杆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系列刻度值;
支撑横杆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三系列刻度值;
支撑横杆上的定位点,可在支撑横杆基于支撑立杆摆动至任一方向时,唯一对应于角度定位尺上的一角度值;
第二滑套上的定位点,可在第二滑套移动至任一位置时,唯一对应于第一系列刻度值中的一刻度值;
第三驱动器上的定位点,可在第三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至任一位置时,唯一对应于第二系列刻度值中的一刻度值;
第三滑套上的定位点,可在第三滑套移动至任一位置时,唯一对应于第三系列刻度值中的一刻度值;
吊带支架,用于连接可承载患者头部的牵引头套;
计重器,用于确定经牵引线而作用于吊带支架的牵引力的数值;
供电器,用于向控制器、第一驱动器、第二驱动器、第三驱动器、第四驱动器和第五驱动器供电;
控制器,用于在接收到外部遥控器发来的启动指令时,根据外部经遥控器输入的控制指令,执行:控制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直至计重器确定的数值稳定至预设牵引力值;控制第二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直至颈枕的垂直高度达到一高度值;控制第三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直至颈枕距支撑立杆的水平距离达到一距离值;控制第四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直至支撑横杆的偏移角度达到预设角度值;控制第五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直至第二导轮距支撑立杆的水平距离达到一距离值;其中,预设角度值为[-45°,45°]中的任一角度值,且支撑横杆的偏移角度为0°时,支撑横杆指向颈椎牵引椅的正前方。
如此,使用这一智能电动颈椎牵引椅的具体实现流程可以为:
1、患者首次使用时:
(1)患者坐在座椅上,并将头部放在连接吊带支架的牵引头套里;
(2)患者通过操控遥控器,按需调整第一滑套上下移动以达到适宜的牵引力力度,调整第二滑套上下移动以使颈枕位于适宜的高度,调整第三驱动器的伸缩杆前后移动以使颈枕位于自身脖颈后侧且达到适宜的推力,调整支撑横杆左右摆动以达到适宜的牵引力方向,调整第三滑套前后移动以达到适宜的牵引力方向;
(3)患者调整完毕后开始牵引治疗,医护人员查看患者调整的各个牵引数值,并记录患者手机号及这些牵引数值;
(4)牵引治疗完毕时,患者通过操控遥控器,按需调整第一滑套上下移动以释放牵引力,患者脱离牵引头套以结束牵引治疗。
2、患者非首次使用时:
(1)患者通过手机号查看已记录的牵引数值;
(2)患者坐在座椅上,并将头部放在连接吊带支架的牵引头套里;
(3)患者通过操控遥控器以输入牵引数值,以使控制器根据患者输入的牵引数值,自动控制第一滑套、第二滑套、第三驱动器的伸缩杆、支撑横杆、第三滑套做相应移动;
(4)牵引治疗完毕时,患者通过操控遥控器,按需调整第一滑套上下移动以释放牵引力,患者脱离牵引头套以结束牵引治疗。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至少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椎牵引椅包括支撑横杆、支撑立杆、第一滑套、第一导轮、第一驱动器、吊带支架、控制器、牵引线和计重器。支撑横杆与支撑立杆的上端相连;第一滑套套在支撑立杆上;第一滑套与第一导轮和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相连使得三者移动相同步;计重器位置固定;牵引线与第一导轮的导轮通道相接触且两端与计重器和吊带支架相连;支撑横杆基于支撑立杆可定向水平摆动;吊带支架连接可承载患者头部的牵引头套;计重器确定经牵引线而作用于吊带支架的牵引力的数值;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直至计重器确定的数值稳定至预设牵引力值。支撑横杆可左右摆动以改变牵引力方向,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适用于单侧神经根受压患者的颈椎牵引治疗。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于牵引力,可以按需灵活调整支撑横杆的偏转角度,以使牵引力方向和大小均可调,以更好的提供向上牵引力,更好满足患者的需求。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调节生理弧度时,通过同时提供两个的力,即作用于颈椎的向上牵引力和作用于颈椎自后横向向前的推力,更有助于达到在牵引过程中调节生理弧度的目的。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患者首次使用该颈椎牵引椅时,可以按需调整各个可调整部位,以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和舒适感,并记录各个可调整部位的调整数据。当患者后续每一次使用该颈椎牵引椅时,根据记录的调整数据进行对应静准调整即可,故调整操作快速、精准。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自动测距时,无需人为查看定位点处的刻度值,同样无需人为记录刻度值和后续反复录入刻度值,简化人为操作,且简单、便捷、准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因素。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而相互组合,例如任意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征相互组合以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新的实施例,这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除非另行说明或者在技术上构成矛盾而无法实施。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颈椎牵引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横杆、支撑立杆、第一滑套、第一导轮、第一驱动器、吊带支架、控制器、牵引线和计重器;
其中,所述支撑横杆与所述支撑立杆的上端相连;
所述第一滑套套在所述支撑立杆上;
所述第一滑套分别与所述第一导轮和所述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相连,以使所述第一滑套、所述第一导轮和所述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的移动相同步;
所述计重器的位置固定;
所述牵引线与所述第一导轮的导轮通道相接触,且所述牵引线的一端与所述计重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吊带支架相连;
所述支撑横杆基于所述支撑立杆可水平摆动至一固定方向;
所述吊带支架,用于连接可承载患者头部的牵引头套;
所述计重器,用于确定经所述牵引线而作用于所述吊带支架的牵引力的数值;
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直至所述计重器确定的数值稳定至预设牵引力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牵引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颈椎牵引椅还包括:颈枕、颈枕横杆、第二滑套、第二驱动器、第三驱动器;
其中,所述第二滑套套在所述支撑立杆上;
所述第二滑套分别与所述颈枕横杆和所述第二驱动器的伸缩杆相连,以使所述第二滑套、所述颈枕横杆和所述第二驱动器的伸缩杆的移动相同步;
所述颈枕与所述第三驱动器的伸缩杆相连,以使所述颈枕和所述第三驱动器的伸缩杆的移动相同步;
所述第三驱动器与所述颈枕横杆相连,以使所述第三驱动器和所述颈枕横杆的移动相同步;
所述第三驱动器的伸缩杆与所述颈枕横杆相平行;
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直至所述颈枕的垂直高度达到一高度值;控制所述第三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直至所述颈枕距所述支撑立杆的水平距离达到一距离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牵引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颈椎牵引椅还包括:第四驱动器;
其中,所述第四驱动器的伸缩杆与所述支撑横杆相连;
所述第四驱动器的伸缩杆的中心轴线为直线或弧线;
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四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直至所述支撑横杆的偏移角度达到预设角度值;
所述预设角度值为[-45°,45°]中的任一角度值;
所述支撑横杆的偏移角度为0°时,所述支撑横杆指向所述颈椎牵引椅的正前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牵引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颈椎牵引椅还包括:第三滑套、第二导轮和第五驱动器;
其中,所述第三滑套套在所述支撑横杆上;
所述第三滑套分别与所述第二导轮和所述第五驱动器的伸缩杆相连,以使所述第三滑套、所述第二导轮和所述第五驱动器的伸缩杆的移动相同步;
所述牵引线与所述第二导轮的导轮通道相接触;
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五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直至所述第二导轮距所述支撑立杆的水平距离达到一距离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牵引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颈椎牵引椅还包括:具有一系列角度值的角度定位尺;
所述支撑横杆上的定位点,可在所述支撑横杆基于所述支撑立杆摆动至任一方向时,唯一对应于所述角度定位尺上的一角度值。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椎牵引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立杆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系列刻度值;
所述第三驱动器的伸缩杆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系列刻度值;
所述第二滑套上的定位点,可在所述第二滑套移动至任一位置时,唯一对应于所述第一系列刻度值中的一刻度值;
所述第三驱动器上的定位点,可在所述第三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至任一位置时,唯一对应于所述第二系列刻度值中的一刻度值。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颈椎牵引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横杆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三系列刻度值;
所述第三滑套上的定位点,可在所述第三滑套移动至任一位置时,唯一对应于所述第三系列刻度值中的一刻度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牵引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颈椎牵引椅还包括:测距传感器;
其中,所述测距传感器的位置固定;
所述测距传感器,用于测量自身距所述支撑横杆的距离值,不同距离值对应的所述支撑横杆的偏移角度值不同;
所述控制器,用于确定所述测距传感器测量的距离值所对应的偏移角度值,并将确定出的偏移角度值与已确定好的当前患者的唯一标识相绑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牵引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横杆包括: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且对称分布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
其中,所述支撑立杆包括:对称分布的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
其中,所述第一横杆的中心轴线和所述第一立杆的中心轴线均位于第一垂直平面上,所述第二横杆的中心轴线和所述第二立杆的中心轴线均位于第二垂直平面上,所述第一垂直平面与所述第二垂直平面相平行;
所述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距所述第一立杆的垂直距离,等于所述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距所述第二立杆的垂直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所述的颈椎牵引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颈椎牵引椅还包括:供电器;
所述供电器,用于向所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驱动器供电;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接收到外部控制终端发来的启动指令并接收到所述控制终端发来的牵引力值时,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器的伸缩杆移动,直至所述计重器确定的数值稳定至所述控制终端发来的牵引力值。
CN201821762824.2U 2018-10-29 2018-10-29 一种颈椎牵引椅 Active CN2094749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62824.2U CN209474904U (zh) 2018-10-29 2018-10-29 一种颈椎牵引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62824.2U CN209474904U (zh) 2018-10-29 2018-10-29 一种颈椎牵引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74904U true CN209474904U (zh) 2019-10-11

Family

ID=68114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62824.2U Active CN209474904U (zh) 2018-10-29 2018-10-29 一种颈椎牵引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749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60879U (zh) 颈椎康复运动器
CN106334246B (zh) 一种新型儿科临床支气管托装置
CN103292125A (zh) 自动平板电脑支架
CN203749661U (zh) 一种新型可调节的机械式颈椎牵引器
CN109009623A (zh) 一种颈椎牵引椅
CN206167233U (zh) 全体位病床
CN209474904U (zh) 一种颈椎牵引椅
CN207871110U (zh) 自动康复设备及康复机
CN209630097U (zh) 一种方便调节和移动的旋浮智能座椅
CN209187272U (zh) 一种具有可调节腿部托架的骨科病床
CN109106529A (zh) 一种电动多功能护理床
CN207693293U (zh) 一种双电机驱动的折叠沙发架
CN208339192U (zh) 一种4d眼视力训练系统
CN215021180U (zh) 一种新生儿科护理振动水床
CN214104840U (zh) 一种甲状腺术后颈部护理装置
CN210447973U (zh) 下肢康复按摩椅
CN102824259A (zh) 一种对抗平摆装置及其牵引床
CN208640111U (zh) 头枕与腰位调节装置
CN107583133A (zh) 一种妇产科护理支架
CN215132826U (zh) 一种新型精准可调节式近视远视弱视斜视训练治疗仪
CN217525688U (zh) 一种疼痛科腰椎治疗装置
CN2409934Y (zh) 眼睛保健仪
CN213911159U (zh) 一种具有升降功能的智能理疗床
CN206651536U (zh) 改良式桌上型升降台
CN208193167U (zh) 操作控制组件和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