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59077U - 横摆叶及具有该横摆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横摆叶及具有该横摆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59077U
CN209459077U CN201821483114.6U CN201821483114U CN209459077U CN 209459077 U CN209459077 U CN 209459077U CN 201821483114 U CN201821483114 U CN 201821483114U CN 209459077 U CN209459077 U CN 2094590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sideway leaf
shell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48311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婷
郝本华
成汝振
侯延慧
蔡婷婷
孔令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48311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590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590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590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横摆叶。该横摆叶的导风面包括平滑过渡连接的多个向下凹陷的凹曲面和多个向上凸起的凸曲面,可同时将气流向多个方向导流,使导出的换热空气更加分散、柔和,特别是当该横摆叶应用于空调室内机时,可使导出的换热空气与周围的环境空气充分混合,形成温度较均匀的舒适风。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该柜式空调室内机的导风通道的出风口处设置有前述具有多个凹、凸曲面的横摆叶。

Description

横摆叶及具有该横摆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横摆叶及具有该横摆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与离心风机的蜗壳风道连通的导流风道或是沿直线延伸或是相对于叶轮外轮廓渐扩延伸,吹出的气流为中间流速高、边缘流速低的环形气流,特别是当此种离心风机和导流风道应用在空调室内机时,会使用户感觉到气流中心和边缘处的温度差异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导风范围较大的横摆叶。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减小横摆叶的风阻。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具有该横摆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横摆叶,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摆叶的导风面包括平滑过渡连接的多个向下凹陷的凹曲面和多个向上凸起的凸曲面。
可选地,所述横摆叶设置为关于其的一个横截面镜像对称。
可选地,所述凹曲面与所述凸曲面交替设置。
可选地,所述横摆叶的任一横截面的上侧边和下侧边均为直线。
可选地,所述横摆叶的两个横截面的最大夹角为4°~15°。
可选地,所述横摆叶设置为自其两端向其中部宽度逐渐增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开设有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
第一送风组件,包括离心风机和形成有导流风道的导风构件,所述离心风机配置为从所述机壳进风口的周围环境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空气经由所述导流风道向所述机壳出风口流动;以及
室内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进风口与所述离心风机之间的进风流路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风道的出风口处设置有多个以上任一所述的横摆叶,以在竖直方向上调节气流的流动方向。
可选地,所述机壳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的顶部;且
多个所述横摆叶设置为其中部相对于其对应的部分所述导流风道的延伸方向倾斜向下,以将大部分换热气体向下导流。
可选地,所述机壳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的顶壁;且所述导风构件包括:
壳体,设置于所述机壳的顶部空间,且其底壁和顶壁分别开设有进风开口和出风开口;
下部连通风道,设置为连通所述离心风机的风机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开口;
上部连通风道,固定于所述壳体内,且其进风口设置为与所述进风开口对接;和
出风框,设置为将所述上部连通风道的出风口罩设在其风道内,并配置为可受控地在其出风口显露于所述机壳出风口的上方的打开位置和完全处于所述壳体内的闭合位置之间运动;其中
当所述出风框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下部连通风道、上部连通风道及出风框连通形成所述导流风道;所述多个横摆叶设置于所述出风框的出风口处。
可选地,所述离心风机的出口区段位于其蜗舌区段的前侧;且
所述导流风道的前向侧壁和后向侧壁设置为分别沿前凸形曲线和后凸形曲线组延伸,所述导流风道的两个横向侧壁设置为沿竖直方向延伸,其中所述前凸形曲线和后凸形曲线均为向后凸出的曲线。
本实用新型的横摆叶的导风面由于包括平滑过渡连接的多个向下凹陷的凹曲面和多个向上凸起的凸曲面,可同时将气流向多个方向导流,使导出的换热空气更加分散、柔和。特别是当该横摆叶应用于空调室内机时,可使导出的换热空气与周围的环境空气充分混合,形成温度较均匀的舒适风。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横摆叶的任一横截面的上侧边和下侧边均为直线,即横摆叶的任一横截面均为自后向前沿直线延伸,可降低风阻,使气流的流动更加顺畅。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将横摆叶设置为自其两端向其中部宽度逐渐增大,即在出风口风量较大、风速较快的位置处将横摆叶的宽度设置得较宽,在出风口风量较小、风速较慢的位置处将横摆叶的宽度设置得较窄,可在保证横摆叶具有较好的导风效果的同时,节约生产成本。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构件的示意性侧视图,其中下部连通风道未示出;
图3是图2所示导风构件的出风框处于打开位置时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4是图2所示导风构件的出风框处于闭合位置时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5是用于驱动出风框运动的驱动装置的示意性爆炸视图;
图6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图5中驱动装置的示意性爆炸视图;
图7是设置有图5中基座的出风框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8是图7中基座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9是图2中壳体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0是图2中横摆叶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横摆叶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2是沿图11中的剖切线A-A、B-B、C-C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室内机200的示意性剖视图。参见图1,柜式空调室内机200可包括开设有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的机壳210、具有离心风机221和导风构件100的送风组件220、以及设置于送风组件220和机壳进风口之间的进风流路上的室内换热器240。
导风构件100可形成有导流风道。离心风机221可配置为从机壳进风口的周围环境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空气经由导风构件100的导流风道向机壳出风口流动。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构件100的示意性侧视图,其中下部连通风道未示出;图3是图2所示导风构件100的出风框120处于打开位置时的示意性剖面图;图4是图2所示导风构件的出风框120处于闭合位置时的示意性剖面图。参见图2至图4,导风构件100可包括壳体、固定于壳体内的上部连通风道130和出风框120。
具体地,壳体的底壁和顶壁可分别开设有进风开口1111和出风开口1112。上部连通风道130的进风口可设置为与进风开口1111对接,以接收壳体外的气流。机壳出风口可包括开设于机壳210的顶壁的顶部开口。出风框120可设置为将上部连通风道130的出风口罩设在其风道内,并配置为可受控地在其出风口显露于出风开口1112和顶部出风口的上方的打开位置和完全处于壳体内的闭合位置之间运动,以在处于打开位置时将来自上部连通风道130的气流向机壳210外侧导出,在处于闭合位置时降低柜式空调室内机200的重心。
本实用新型的出风框120可在出风口显露于出风开口1112的上方的打开位置和完全处于壳体内的闭合位置之间运动,可在空调不工作时降低整机重心、避免灰尘落入。特别地,本申请的发明人创造性地将出风框120设计成其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运动的过程中始终将上部连通风道130的出风口罩射在其风道内,使气流不间断地流过上部送风风道和出风框120,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具有可动出风框的柜式空调室内机气体流动速率较低、整机结构不紧凑、噪音较大的技术难题,提高了空调出风效果和用户体验。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上部连通风道130可设置为自下向上并向前延伸,以减小出风框120处于打开位置时与上部连通风道130之间的间隙,并减小导风构件100的整体尺寸。
进一步地,出风框120可包括开设有风道的出风框120主体121和自出风框120主体121的进风口的后侧边缘向后延伸的枢转部122。枢转部122的后侧端部可开设有枢转孔1221,设置成与一固定于壳体后部的枢转轴141轴孔配合,以使出风框120绕枢转轴141转动。枢转轴141优选设置于出风框120的风道的后侧,以增大出风框120的风道绕枢转轴141旋转的转动半径,进而减小出风框120处于打开位置时与上部连通风道130之间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上部连通风道130设计为自下向上并向前延伸、增大出风框120的转动半径,减小了出风框120的横截面积及其与上部连通风道130之间的间隙,进而使得导风构件100的结构更加紧凑、气流的流动更加顺畅。
导风构件100还可包括另一枢转轴141,两个枢转轴141可分别固定于壳体的两个横向侧壁,以便于出风框120的安装。枢转部122可开设有向上凹陷的凹腔1222,枢转孔1221开设于凹腔1222的两个横向侧壁,两个枢转孔1221分别配置为与两个枢转轴141配合,以节约材料成本。
枢转部122的部分顶侧内壁可形成有搭接表面,壳体的后部可形成有向上凸起的支撑部116,支撑部116可设置为在出风框120的转动过程中与搭接表面接触,以对出风框120进行辅助支撑,延长枢转轴141的使用寿命。枢转部122的后向侧壁可开设有避让开口,以避免枢转部122的后向侧壁在出风框120的转动过程中与支撑部116发生干涉。
图5是用于驱动出风框120运动的驱动装置的示意性爆炸视图;图6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图5中驱动装置的示意性爆炸视图。参见图5和图6,导风构件100还可包括用于驱动出风框120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运动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可包括导向件154、基座151、齿轮153和驱动电机152。基座151可设置为与出风框120固定连接。驱动电机152可设置为与基座151固定连接,且其输出轴可设置为与齿轮153驱动连接,以为齿轮153的转动提供动力。导向件154可设置为与壳体固定连接,并具有与齿轮153啮合的弧形齿条1541,以限定齿轮153的运动路径,进而限定出风框120的运动路径。
弧形齿条1541优选设置于齿轮153的前侧,以增大弧形齿条1541与齿轮153的啮合点距枢转轴141的距离,降低驱动出风框120运动所需要的驱动力,从而减少齿轮153受到的反作用力,延长齿轮153的使用寿命。
驱动装置的数量可为两个,分别设置于出风框120的横向两侧,以提高出风框120的转动的稳定性。
现有技术中,采用齿轮齿条来驱动出风框运动的驱动装置均是使驱动齿轮转动的驱动电机固定不动,齿条与出风框固定连接并带动出风框运动,但由于齿条尺寸较大,其加工缺陷及长时间工作后产生的形变均会造成出风框运动不稳定。本申请的发明人创造性地将齿条与壳体固定连接,使驱动齿轮153转动的驱动电机152与出风框120固定连接,利用齿轮153尺寸小、运动行程短、加工精度更容易控制的特点,使出风框120的运动更加稳定性。
导向件154可包括用于与壳体的一个横向侧壁固定连接的安装板1542和弧形齿条1541。弧形齿条1541可设置为自安装板1542向靠近出风框120的方向延伸,且其垂直于安装板1542的表面形成有齿。
壳体可开设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壳体的安装开口,安装板1542可固定于壳体的外壁,弧形齿条1541可设置为穿过安装开口与齿轮153啮合,以使弧形齿条1541可直接在壳体的外侧被拆卸下来检修。
安装开口可设置为当出风框120转动至某一位置时其在垂直于齿轮153的转动轴线的竖直平面的投影将基座151、齿轮153和驱动电机152覆盖在内,以在弧形齿条1541被拆卸下来后使基座151、齿轮153和驱动电机152可直接通过安装开口被拆卸下来检修,简单方便,减少了人力成本。例如,安装开口可设置为当出风框120转动至关闭位置时其在垂直于齿轮153的转动轴线的竖直平面的投影将基座151、齿轮153和驱动电机152覆盖在内。
导向件154还可包括自安装板1542向靠近出风框120的方向延伸的上侧限位板1546和下侧限位板1545。上侧限位板1546和下侧限位板1545可设置为分别在出风框120处于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时与基座151接触配合,以防止出风框120转动过位,并可防止灰尘落入弧形齿条1541与齿轮153之间。
参见图5和图6,基座151还可包括与基座主体1511转动连接且转动轴线与齿轮153的转动轴线平行的多个滚轮1515,以在使齿轮153与弧形齿条1541具有适宜的啮合量的同时,使齿轮153顺畅地相对于弧形齿条1541运动。部分滚轮1515可设置于齿轮153靠近弧形齿条1541的一侧,并将弧形齿条1541限定于其与齿轮153之间,以避免齿轮153与弧形齿条1541脱离啮合关系。
导向件154还可包括与弧形齿条1541相对设置的肋板1543,另一部分滚轮1515可设置于齿轮153靠近肋板1543的一侧,并将肋板1543限定于其与齿轮153之间,以防止齿轮153和弧形齿条1541咬合过量产生卡死现象。上侧限位板1546和下侧限位板1545可均设置为连接弧形齿条1541和肋板1543,以提高导向件154的结构强度。
基座151还可包括两个自基座主体1511向靠近导向件154的方向延伸的安装架1516和分别与两个安装架1516固定连接的夹板1517。其中夹板1517可设置为将滚轮1515的转轴可转动地夹置在其与安装架1516之间。
每个夹板1517可固定于对应的安装架1516的靠近齿轮153的表面,且其开设有滚轮开口1517a,以使滚轮1515穿过滚轮开口1517a与导向件154配合。夹板1517的顶端可形成有向靠近安装架1516的方向弯折向下延伸的顶部卡扣1517b,且夹板1517的底端可形成有向靠近安装架1516的方向弯折向上延伸的底部卡扣1517c,其中顶部卡扣1517b可设置为与安装架1516的顶面及远离夹板1517的表面配合,底部卡扣1517c设置为与安装架1516的底面及远离夹板1517的表面配合,以在前后方向和竖向方向上限定夹板1517的位移。夹板1517可先通过顶部卡扣1517b和底部卡扣1517c与安装架1516卡接,再通过紧固件与安装架1516固定连接。
图7是设置有图5中基座151的出风框120的示意性侧视图;图8是图7中基座151的示意性结构图。参见图7和图8,位于齿轮153后侧的滚轮1515的数量可为一个,且其转动轴线设置于经过枢转轴141的轴线与齿轮153的转动轴线的平面上,以使齿轮153的转动轴线始终绕枢转轴141转动。位于齿轮153前侧的滚轮1515的数量为两个,以与后侧滚轮1515构成三角形稳定结构,提高导风框运动的稳定性。弧形齿条1541与肋板1543分别设置为与其对应的滚轮1515在齿轮153的径向方向上留有0.2~0.4mm的间隙,例如0.2mm、0.3mm或0.4mm。
前侧的两个滚轮1515的转动轴线分别与后侧滚轮1515的转动轴线形成的平面可设置为关于经过枢转轴141的轴线与齿轮153的转动轴线的平面对称,以进一步提高导风框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齿轮153可具有自其背离驱动电机152的端面沿其转动轴线向外延伸的卡接凸起1531。基座151还可包括与基座主体1511连接并开设有卡接孔1518a的支撑板1518,卡接凸起1531可转动地设置于卡接孔1518a中,以分散齿轮153对驱动电机152的输出轴的作用力,避免齿轮153的转动轴线偏移、驱动电机152的输出轴断裂。支撑板1518可设置为在出风框120处于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时分别于上侧限位板1546和下侧限位板1545接触配合。
卡接凸起1531的周壁与卡接孔1518a的孔壁之间可留有0.03~0.08mm的间隙,例如0.03mm、0.05mm或0.08mm,以在保证齿轮153转动顺畅的同时,分散齿轮153对驱动电机152的输出轴的作用力。
基座主体1511可开设有安装孔1513,驱动电机152安装于基座主体1511的背离导向件154的一侧,齿轮153可设置为自安装孔1513穿出并与弧形齿条1541啮合。支撑板1518可设置为自安装孔1513的周缘处向靠近导向件154的方向拱起,以使驱动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
齿轮153可开设有沿其转动轴线方向延伸的通孔1532,用于与输出轴驱动连接。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输出轴可设置为与位于卡接凸起1531处的至少部分通孔1532配合,以提高齿轮153的稳定性。
为避免因出风框120受热膨胀使齿轮153与弧形齿条1541咬合过量甚至卡死现象的发生,在一些实施例中,枢转孔1221可设置为可相对于枢转轴141在枢转轴141的径向方向上窜动,以实现齿轮153位置的自动调节。枢转孔1221可设置为在其靠近齿轮153的方向上和远离齿轮153的方向上分别与枢转轴141留有2~3mm的窜动间隙,例如2mm、2.5mm或3mm。
枢转孔1221可呈矩圆形,且枢转孔1221的横向尺寸可与枢转轴141的直径相等,以提高出风框120转动的稳定性。枢转孔1221可进一步配置为使其纵向中央平面经过齿轮153的转动轴线和枢转轴141的轴线,以避免出风框120在运动的过程中卡顿。在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枢转孔1221可呈圆形,且枢转孔1221的孔径大于枢转轴141的直径。
参见图2至图4,导风构件还可包括安装于出风框120的出风口处的横摆叶组160和竖摆叶组,以分别在竖向方向和横向方向上调节从出风框120吹出的气流的流动方向。竖摆叶组可安装于横摆叶组160的后方。
横摆叶组160可包括多个沿横向方向延伸的横摆叶161和用于驱动多个横摆叶161同步摆动的第一电机。多个横摆叶161可配置为在第一电机的驱动下绕横向方向摆动。
竖摆叶组可包括多个沿竖向方向延伸的竖摆叶165和用于驱动多个竖摆叶165同步摆动的第二电机。多个竖摆叶165可配置为在第二电机的驱动下绕其延伸方向摆动。
壳体可开设有贯穿其前壁和底壁的维修开口118,以便于驱动电机152、齿轮153、第一电机以及第二电机的拆卸维修。为驱动电机152、第一电机以及第二电机供电的电连线可经由维修开口118引入至壳体内,并分别与驱动电机152、第一电机以及第二电机电连接。壳体可形成有自维修开口118的上侧边缘向下并向后弯折延伸至维修开口118的下侧边缘的支撑柱119,以提高壳体的结构强度。支撑柱119将维修开口118分隔为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支撑柱119可设置为使分隔形成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面积相等,以进一步提高壳体的结构强度,并保证维修的便利性。
图10是图2中横摆叶161的示意性侧视图;图11是图10所示横摆叶161的示意性俯视图;图12是沿图11中的剖切线A-A、B-B、C-C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参见图10至图12,特别地,横摆叶161的导风面可包括平滑过渡连接的多个向下凹陷的凹曲面和多个向上凸起的凸曲面,可同时将气流向多个方向导流,使导出的换热空气更加分散、柔和。
横摆叶161可设置为其中部相对于其对应的部分导流风道的延伸方向倾斜向下,即将横摆叶161的位于出风口风量较大、风速较快的位置处的部分设置为相对于导流风道的延伸方向倾斜向下,将大部分换热气体向下导流,使用户可快速感知到冷量或热量。
横摆叶161可设置为关于其的一个横截面(横摆叶161的横截面是指沿横摆叶161的宽度方向截取的截面)镜像对称,以提高由横摆叶161导出的气流在出风口横向方向上的均匀性。进一步地,导风面的凹曲面与凸曲面可交替设置,以进一步提高由横摆叶161导出的气流在出风口横向方向上的均匀性。
横摆叶161的任一横截面的上侧边和下侧边可均为直线,即横摆叶161的任一横截面均为自后向前沿直线延伸,可降低风阻,使气流的流动更加顺畅。横摆叶161的两个横截面的最大夹角可为4°~15°,即当横摆叶161摆动至某一位置时,横摆叶161的导风范围可为4°~15°,例如4°、7°、12°或15°。
横摆叶161可设置为自其两端向其中部宽度逐渐增大,即在出风口风量较大、风速较快的位置处将横摆叶161的宽度设置得较宽,在出风口风量较小、风速较慢的位置处将横摆叶161的宽度设置得较窄,可在保证横摆叶161具有较好的导风效果的同时,节约生产成本。
图9是图2中壳体的示意性剖视图。参见图9,导风构件100还可包括与出风框120固定连接的盖板142和设置于出风开口1112处并与壳体固定连接的两个防尘板147,两个防尘板147可设置为在出风框120处于闭合位置时与盖板142一同封闭出风开口1112,防止灰尘落入。防尘板147可设置为在出风框120处于打开位置时与出风框120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地小,进一步地防止灰尘落入。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尘板147也可设置为在出风框120运动至打开位置时与基座151接触配合,以防止出风框120向上转动过位。在该实施例中,导向件154可仅包括弧形齿条1541、下侧限位板1545和肋板1543,也可包括弧形齿条1541、上侧限位板1546、下侧限位板1545和肋板1543。
参见图2和图9,导风构件100还包括固定于壳体内壁的第一光电开关143。出风框120主体121可形成有向外凸出的阻光凸起114,阻光凸起114配置为可在出风框120运动至打开位置时阻断第一光电开关143形成的光路。第一光电开关143可配置为在出风框120由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运动至其光路被阻断时,向驱动装置发送停止工作的电信号,使出风框120停止在打开位置。第一光电开关143可进一步配置成当其光路被阻断时,向离心风机发送开始工作的电信号,使第一送风组件向室内环境输送换热气流。
导风构件100还可包括固定在壳体内壁的第二光电开关144,第二光电开关144可设置于在出风框120运动至闭合位置时可被阻光凸起114阻断其光路的位置处。第二光电开关144可配置为在出风框120由打开位置向闭合位置运动至其光路被阻断时,向驱动装置发送停止工作的电信号,使出风框120停止在闭合位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光电传感器控制驱动电机152的启停,使出风框120精准地停止在打开位置或闭合位置,相比于通过设置机械止挡使出风框120停止在指定位置,无碰撞噪音,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
第一光电开关143和第二光电开关144的数量均可为两个,且壳体的两个横向侧壁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光电开关143和一个第二光电开关144,以降低因光电开关故障导致的出风框120运动过位、导风构件100故障的概率。
导向件154的安装板1542可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走线槽1547,用于为第一光电开关143和第二光电开关144供电的电连线可设置为经由走线槽1547与第一光电开关143和第二光电开关144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光电开关143和第二光电开关144均可为槽型光电开关。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理解地,槽型光电开关通常包括锁体以及分别设置在锁体的两个侧壁的发射器和接收器,其中发射器配置为向接收器发射光信号。
导风构件100还可包括下部连通风道。下部连通风道的进风口可设置为与离心风机221的风机出风口对接,出风口可设置为与进风开口1111对接。当出风框120处于打开状态时,下部连通风道、上部连通风道130和导风框连通并形成用于将从离心风机221吹出的气流导流输送至室外环境的导流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壳进风口优选开设于离心风机的蜗舌区段远离出口区段的一侧,室内换热器240可设置于机壳进风口与离心风机的蜗舌区段之间,以在不改变离心风机的叶轮的转动轴线的位置的同时,增大室内换热器240与风机进风口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气流流经室内换热器240的速率。
本领域技术人员均熟知地,离心风机包括蜗壳和设置在蜗壳内的叶轮。其中蜗壳包括共同限定出蜗壳风道的两个蜗壳侧壁和连接两个蜗壳侧壁的蜗壳周壁。蜗壳周壁包括相对于叶轮外轮廓渐扩的蜗形区段、以及自蜗形区段的两端分别延伸出的蜗舌区段和出口区段,且蜗舌区段与出口区段之间形成离心风机的风机出风口。在本实用新型中,离心风机优选采用双吸式离心风机,即两个蜗壳侧壁分别开设有一个风机进风口,以提高送风组件的风量。
离心风机的出口区段可位于其蜗舌区段的前侧,机壳进风口开设于机壳210的后壁。送风组件220的导流风道的前向侧壁和后向侧壁设置为分别沿向后凸出的前凸形曲线和向后凸出的后凸形曲线组延伸,两个横向侧壁设置为沿竖直方向延伸。也即是,导流风道先与离心风机的蜗壳风道的延伸方向相同地相对于叶轮的外轮廓渐扩延伸再反向相对于叶轮的外轮廓渐扩延伸,可在延长气体在导流风道内的流动行程、使从离心风机吹出的气体在导流风道内充分混合的同时,使气体的流动顺畅,不仅具有更低的噪音,而且从导风风道的出风口的中心与边缘处吹出的气流的流速差值较小,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
送风组件220的导流风道可设置成自离心风机221的风机出风口向远离叶轮的方向渐扩延伸,以提高流经导流风道的气流的静压,从而提高气体的流动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柜式空调室内机200还可包括设置于送风组件220下方的送风组件230。送风组件230具有离心风机231和导风构件232。机壳出风口还可包括下部出风口,送风组件220和送风组件230可分别配置为经由顶部出风口和下部出风口向室内环境吹送气流。
导风构件232可形成有用于将从离心风机231吹出的气流导流输送至室内环境的导流通道,送风组件230的导流通道的前向侧壁和后向侧壁也可设置为分别沿向后凸出的前凸形曲线和向后凸出的后凸形曲线组延伸,两个横向侧壁设置为沿竖直方向延伸。具体地,送风组件230的导流风道可包括扩压段、稳流段和导流段。
扩压段可设置为自离心风机231的风机出风口的各个周向边缘向下并向后渐扩延伸,以提高流经所示扩压段的气流的静压,使气体的流动更加顺畅。
稳流段可设置为自所示扩压段的延伸末端向下并向前渐缩延伸,以提高流经所示稳流段的气流的流速,使自扩压段吹出的气流在稳流段内混合,提高自稳流段吹出的气流的风速的均匀性。
导流段可设置为为自稳流段的后侧延伸末端向前曲线延伸,并延伸至稳流段的前侧延伸末端所在的竖直平面的前侧,以使一部分来自稳流段的气流经导流段反射向上流动,并与另一部分来自稳流段的气流在稳流段的前侧延伸末端所在的竖直平面的前侧混流,从而增大送风组件的出风角度,形成无“束状”感的均匀气流,提高用户体验。
导风构件232还可包括设置于稳流段内的导风板233。导风板233可开设有多个在其厚度方向上贯穿其的微孔,以打散流经其的气流,增大稳流段的送风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柜式空调室内机200还可包括具有向上开口的凹腔1222的接水盘260和设置于接水盘260上方的上侧挡风板261。接水盘260可设置于室内换热器240的下方,以收集自室内换热器240流下的冷凝水。上侧挡风板261设置为将室内换热器240限定在其与接水盘260夹置形成的空间内。
室内换热器240的上、下端面可分别设置为与上侧挡风板261的底壁和凹腔1222的底壁接触配合,且机壳进风口在竖直平面上的投影可完全处于室内换热器240的轮廓内,以使自机壳进风口吸入的环境空气全部与室内换热器240进行换热。
柜式空调室内机200还可包括设置于进风通道内的电加热器270,以提高柜式空调室内机200的制热效率。电加热器270可设置在室内换热器240与送风组件之间。
用于控制第一送风组件220、第二送风组件230和电加热器270的工作状态并为第一送风组件220、第二送风组件230和电加热器270供电的电器箱280可固定于机壳210的底壁上,并设置于第二送风组件的导风构件的后侧。
柜式空调室内机200还可包括多个沿横向方向延伸的横向结构支撑件和多个沿竖向方向延伸的竖向结构支撑件,多个横向结构支撑件可设置为分别与第一送风组件220、第二送风组件230、上侧挡风板261、接水盘260固定连接,并通过多个竖向结构支撑件与机壳210固定连接。
为便于各部件的安装定位,柜式空调室内机200还可包括多个沿竖向方向延伸的竖向钣金件253,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送风组件可先通过竖向钣金件253固定连接,再与柜式空调室内机200的其他部件固定连接。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横摆叶,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摆叶的导风面包括平滑过渡连接的多个向下凹陷的凹曲面和多个向上凸起的凸曲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摆叶,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摆叶设置为关于其的一个横截面镜像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横摆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曲面与所述凸曲面交替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横摆叶,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摆叶的任一横截面的上侧边和下侧边均为直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横摆叶,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摆叶的两个横截面的最大夹角为4°~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摆叶,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摆叶设置为自其两端向其中部宽度逐渐增大。
7.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开设有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
第一送风组件,包括离心风机和形成有导流风道的导风构件,所述离心风机配置为从所述机壳进风口的周围环境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空气经由所述导流风道向所述机壳出风口流动;以及
室内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进风口与所述离心风机之间的进风流路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风道的出风口处设置有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横摆叶,以在竖直方向上调节气流的流动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的顶部;且
多个所述横摆叶设置为其中部相对于其对应的部分所述导流风道的延伸方向倾斜向下,以将大部分换热气体向下导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的顶壁;且所述导风构件包括:
壳体,设置于所述机壳的顶部空间,且其底壁和顶壁分别开设有进风开口和出风开口;
下部连通风道,设置为连通所述离心风机的风机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开口;
上部连通风道,固定于所述壳体内,且其进风口设置为与所述进风开口对接;和
出风框,设置为将所述上部连通风道的出风口罩设在其风道内,并配置为可受控地在其出风口显露于所述机壳出风口的上方的打开位置和完全处于所述壳体内的闭合位置之间运动;其中
当所述出风框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下部连通风道、上部连通风道及出风框连通形成所述导流风道;所述多个横摆叶设置于所述出风框的出风口处。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9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心风机的出口区段位于其蜗舌区段的前侧;且
所述导流风道的前向侧壁和后向侧壁设置为分别沿前凸形曲线和后凸形曲线组延伸,所述导流风道的两个横向侧壁设置为沿竖直方向延伸,其中所述前凸形曲线和后凸形曲线均为向后凸出的曲线。
CN201821483114.6U 2018-09-11 2018-09-11 横摆叶及具有该横摆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094590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83114.6U CN209459077U (zh) 2018-09-11 2018-09-11 横摆叶及具有该横摆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83114.6U CN209459077U (zh) 2018-09-11 2018-09-11 横摆叶及具有该横摆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59077U true CN209459077U (zh) 2019-10-01

Family

ID=68036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483114.6U Active CN209459077U (zh) 2018-09-11 2018-09-11 横摆叶及具有该横摆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5907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68933A (zh) * 2018-09-11 2019-01-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横摆叶及具有该横摆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68933A (zh) * 2018-09-11 2019-01-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横摆叶及具有该横摆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WO2020052482A1 (zh) * 2018-09-11 2020-03-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横摆叶及具有该横摆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91083B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及立式空调器
CN208416988U (zh)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WO2021190213A1 (zh) 空调室内机
CN101813096A (zh) 多方位出风的双吸西洛克离心风扇
WO2020020368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8709237A (zh) 导风构件及具有该导风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6403231A (zh) 导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JP2008215801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5352155B (zh) 空调器送风结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8592198A (zh) 导风构件及具有该导风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09459077U (zh) 横摆叶及具有该横摆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08918866U (zh)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08920212U (zh) 导风构件及具有该导风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9268933A (zh) 横摆叶及具有该横摆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398006A (zh) 一种空调扇风道转动结构及其空调扇
CN108709236A (zh) 导风构件及具有该导风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08765070U (zh) 导风构件及具有该导风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8626868A (zh) 导风构件及具有该导风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8731109A (zh) 导风构件及具有该导风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5135526B (zh) 立式空调器
CN208765087U (zh) 空调器
CN111351128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870709A (zh) 导风构件及具有该导风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6839374A (zh) 空调室内挂机的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室内挂机
CN108826445A (zh) 导风构件及具有该导风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