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18570U - 储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储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18570U
CN209418570U CN201821752511.9U CN201821752511U CN209418570U CN 209418570 U CN209418570 U CN 209418570U CN 201821752511 U CN201821752511 U CN 201821752511U CN 209418570 U CN209418570 U CN 2094185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hode
bracket
energy
busbar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5251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俊华
彭宪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5251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185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185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185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储能装置,包括模组支架以及固定在模组支架内的多个储能电池,每个储能电池两端的极耳分别与储能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连接,相邻的两个储能电池正极到负极的方向均相反设置,多个储能电池同一端的极耳交替与各自的正极和负极连接,多个储能电池一端的极耳通过第一连接机构连接,多个储能电池另一端的极耳通过第二连接机构连接,第二连接机构与储能装置的输入端连接,通过将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分别设置在多个储能电池的两端,不仅能够在紧凑结构的同时提高两端极耳之间的爬电距离,提高可靠性和散热性,而且能够使多个储能电池固定为一个坚固和牢靠的整体。

Description

储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涉及低压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储能装置包括模组支架以及安装在模组支架内的储能电池,现有技术中,储能电池的母排一般呈现在储能电池的同一侧,不仅存在爬电距离短的问题,而且母排固定与储能电池后仍需额外的结构,将各个储能电池固定为一整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创造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储能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储能装置,包括模组支架51以及固定在模组支架51内的多个储能电池52,每个储能电池52两端的极耳521分别与储能电池52的正极和负极连接,相邻的两个储能电池52正极到负极的方向均相反设置,多个储能电池52同一端的极耳521交替与各自的正极和负极连接,多个储能电池52一端的极耳521 通过第一连接机构81连接,多个储能电池52另一端的极耳521通过第二连接机构82连接,第二连接机构82与储能装置的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机构81和第二连接机构82均包括多个成框形且并排连接的连接母排84,连接母排84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接触臂841以及连接在两个接触臂841两端之间的两个固定臂842,两个接触臂841分别与两个相邻的储能电池52的极耳521连接,在两个接触臂841之间形成避让极耳521的母排散热孔846。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机构82最首端的连接母排84为正极母排85,最末端的连接母排84为负极母排86,正极母排85通过正极连接杆851与储能装置的输入端的正极连接,负极母排86通过负极连接杆861与储能装置的输入端的负极连接,负极连接杆861的一端与负极母排86连接,负极连接杆861的另一端从多个连接母排84的一侧伸到正极连接杆851的一侧与储能装置的输入端的负极连接。
优选的,所述模组支架51两端的外侧分别设有与第一连接机构81和第二连接机构82连接的母排支架83,母排支架83成U型,母排支架83包括支架底板831以及相对设置在支架底板831两侧的两个支架侧板832,所述的连接母排 84设置在两个支架侧板832之间并且与支架底板831连接,所述的负极连接杆 861与支架侧板832的外侧连接。
优选的,所述负极母排86上设有与负极连接杆861连接的负极连接臂862,在支架侧板832上设有避让负极连接臂862的支架避让口863,负极连接杆861 的一端伸到支架避让口863的一侧与负极连接臂862连接,负极连接杆861的另一端设有从支架侧板832侧边向正极母排85延伸的负极延伸杆864,负极连接杆861设置在支架侧板832远离支架底板831的一侧,负极延伸杆864的一端与负极连接杆861垂直连接,负极延伸杆864的另一端与成L型的负极避让杆865连接,负极避让杆865的一端与负极连接杆861平行设置用于避让连接母排84,负极避让杆865的另一端向支架底板831的一侧延伸并通过负极接触杆866与储能装置的输入端的负极连接。
优选的,所述正极母排85的侧边设有向母排支架83外侧延伸的正极连接杆851,正极连接杆851的一端与正极母排85连接,正极连接杆851的另一端与正极避让臂853的一端垂直连接,正极避让臂853的另一端通过正极接触臂 854与储能装置的输入端的正极连接,正极接触臂854与正极连接杆851平行设置,正极避让臂853垂直连接在正极接触臂854与正极接触臂854之间。
优选的,所述固定臂842上设有固定孔844,在母排支架83上设有穿过固定孔844配合的凸点结构845,凸点结构845的长度大于固定孔844的深度,凸点结构845能够加热熔化在固定孔844内与固定孔844连接。
优选的,所述模组支架51包括多个沿储能电池52宽度方向叠加的框架构件53,框架构件53成框形,储能电池52固定在框架构件53的内侧,每个框架构件53的侧边均设有沿储能电池52宽度方向向相邻框架构件53延伸的框架卡扣57,以及相对设置在框架卡扣57另一侧与框架卡扣57同轴设置的框架卡槽570,框架卡槽570与相邻的框架构件53上的框架卡扣57卡接配合。
优选的,所述模组支架51的外侧设有壳体,壳体包括下盖1、上盖2,以及相对设置在下盖1和上盖2两端的前板3和后板4,在上盖2和下盖1的内侧分别设有限位筋7,限位筋7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螺纹孔72,前板3和后板4 通过第一螺钉73与第一螺纹孔72连接,限位筋7的一侧与框架构件53的外侧限位配合,在框架构件53的两端分别设有两个成L型且分别伸到下盖1和上盖 2上限位筋7另一侧限位配合的框架限位勾563,在限位筋7的侧面上设有与框架限位勾563卡接配合的框架限位槽564。
优选的,所述两个支架侧板832的外侧分别与框架构件53的两个框架限位勾563的内侧配合,在两个支架侧板832上分别设有支架卡槽834和多个支架固定勾836,在两个框架限位勾563的内侧分别设有与两个支架侧板832上支架卡槽834卡接配合的支架卡勾835,多个支架固定勾836分别从两侧卡在负极连接杆861上固定;支架底板831上设有多个支架散热孔833,一部分支架散热孔 833与母排散热孔846对应设置,另一部分支架散热孔833对应设置在相邻的两个连接母排84之间。
本发明创造的储能装置,通过将第一连接机构81和第二连接机构82分别设置在多个储能电池52的两端,不仅能够在紧凑结构的同时提高两端极耳521 之间的爬电距离,提高可靠性和散热性,而且能够使多个储能电池52固定为一个坚固和牢靠的整体。
此外,通过U型的母排支架83将连接母排84固定在内侧,不仅可以通过支架侧板832对连接母排84进行保护,而且支架侧板832还可以提高在外侧的负极连接杆861与内侧的连接母排84之间的爬电距离,可靠性和安全性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
此外,通过支架卡勾835与支架卡槽834卡接配合将母排支架83与框架构件53连接固定,具有结构简单、零件少、便于装配、成本低和重量轻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创造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创造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创造模组支架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创造框架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创造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创造模组支架与壳体的配合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创造第二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创造正极母排、负极母排和负极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8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创造的储能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创造的储能装置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4所示,本发明创造的储能装置包括成盒形的用于放置电池模组5 的壳体,电池模组5包括模组支架51以及固定在模组支架51内的多个储能电池52,每个储能电池52的两端均设有极耳521。
所述模组支架51包括多个沿储能电池52宽度方向叠加的框架构件53,框架构件53成框形,储能电池52固定在框架构件53的内侧,两端的两个框架构件53的侧面开口分别设有框架盖板54,两端的两个框架盖板54和多个框架构件53组成盒形的模组支架51,每个框架构件53的侧边均设有沿储能电池52宽度方向向相邻框架构件53延伸的框架卡扣57,以及相对设置在框架卡扣57另一侧与框架卡扣57同轴设置的框架卡槽570,框架卡槽570与相邻的框架构件 53上的框架卡扣57卡接配合。
本发明创造的储能装置,通过多个沿宽度方向叠加的框架构件53组成框架结构,并且相邻的框架构件53直接通过框架卡扣57和框架卡槽570相连,不仅具有重量轻和成本低的特点,而且能够避免出现生锈的问题,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进一步保证结构稳定性。此外,还具有结构简单和便于装配的特点。
进一步,所述框架构件53的内壁设有与储能电池52限位配合的限位机构,储能电池52固定在相邻的两个框架构件53的限位机构之间,通过在框架构件 53上设置限位机构固定储能电池52,不需要额外设置内胆固定储能电池52,具有重量轻、结构简单和成本低的特点。
如图3所示,每个储能电池52两端的极耳521分别与储能电池52的正极和负极连接,相邻的两个储能电池52正极到负极的方向均相反设置,多个储能电池52同一端的极耳521交替与各自的正极和负极连接,多个储能电池52一端的极耳521通过第一连接机构81连接,多个储能电池52另一端的极耳521 通过第二连接机构82连接,第二连接机构82与储能装置的输入端连接。
本发明创造的储能装置,通过将第一连接机构81和第二连接机构82分别设置在多个储能电池52的两端,不仅能够在紧凑结构的同时提高两端极耳521 之间的爬电距离,提高可靠性和散热性,而且能够使多个储能电池52固定为一个坚固和牢靠的整体。
如图1-2所示,壳体包括与电池模组5底侧配合的下盖1、与电池模组5顶侧配合的上盖2、相对设置在电池模组5两侧的两个侧板6,以及相对设置在电池模组5其余两侧的前板3和后板4,两个侧板6分别与前板3和后板4垂直设置,在下盖1和上盖2的内壁上分别设有与模组支架51限位配合的限位筋7,在限位筋7的一侧开设有与侧板6卡接配合的卡槽71,在限位筋7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螺纹孔72,前板3和后板4通过第一螺钉73与第一螺纹孔72连接。
本发明创造的储能装置,通过限位筋7对电池模组5限位的同时,在限位筋7一侧开设的卡槽71可以与侧板6连接,在卡槽71两端开设的第一螺纹孔 72又可以与前板3和后板4连接,具有结构强度高、结构紧凑、便于加工和便于装配的特点。
如图6所示,所述限位筋7包括分别设置在下盖1两端边缘的第一限位筋 7a,以及设置在下盖1两端的第一限位筋7a内侧的第二限位筋7b,第一限位筋 7a和第二限位筋7b的两端均设有第一螺纹孔72,在第一限位筋7a上设有与侧板6卡接配合的卡槽71,第二限位筋7b的一侧与模组支架51限位配合,在模组支架51的框架构件53的两端分别设有两个成L型且分别伸到下盖1和上盖2 上限位筋7另一侧限位配合的框架限位勾563,在限位筋7的侧面上设有与框架限位勾563卡接配合的框架限位槽564。限位筋7不仅能够在连接前板3和后板4的同时起到对框架构件53限位的作用,而且在框架构件53上设置成L型且伸到限位筋7另一侧限位配合的框架限位勾563能够使框架构件53与限位筋7的限位配合更加可靠。
本实施方式中上盖2与两端的两个侧板6一体成型,即上盖2两端的两个第一限位筋7a与侧板6固定连接,两个侧板6只与下盖1内的限位筋7卡接配合,两个侧板6的顶端分别与上盖2的两端连接组成倒扣在电池模组5顶侧的U 型结构,能够进一步降低装配的难度。当然,侧板6也可以不与上盖2一体成型,上盖2两端的两个第一限位筋7a也可以设置卡槽71与侧板6卡接配合。此外,也可以在上盖2和下盖1的内侧也可以设置与限位筋7垂直的第二限位筋(图中未示出),并在第二限位筋的两端开设第一螺纹孔72,侧板6通过第一螺钉73与第一限位筋的两端连接,此外,第二限位筋上也可以设置与前板3和后板4卡接配合的卡槽72,都属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
具体的,参阅图4-5示出框架构件53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框架构件 53包括沿储能电池52长度方向设置的两个长臂构件55,以及沿储能电池52高度方向设置并且分别连接在两个长臂构件55两端之间的两个短臂构件56,在两个短臂构件56的中部分别设有成长条腰型的散热孔561,散热孔561可以促进储能电池52四周的空气流动,有效提高散热效果。当然,这里对散热孔561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而且散热孔561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
进一步的,所述短臂构件56两侧的侧边上分别设有成U型并且沿储能电池 52宽度方向敞开的散热半孔562,相邻两个短臂构件56的散热半孔562能够拼合为极耳避让孔,极耳521穿过极耳避让孔伸到外侧。散热板半孔562能够在提高散热性的基础上,便于极耳521与母排连接机构连接的作用。
更进一步,在长臂构件55的中部设有向一侧延伸的多个框架卡扣57,在长臂构件55的两端分别设有朝向另一侧延伸的多个框架卡扣57,长臂构件55对应在每个框架卡扣57的另一侧分别设有同轴设置的框架卡槽570。通过在长臂构件55两端设置与中部相反朝向的框架卡扣57,具有连接可靠的特点,不容易脱落和变形。当然,不同朝向的框架卡扣57也可以沿长臂构件55的长度方向交替设置,而且分别设置在长臂构件55中部和两端的框架卡扣57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都属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优选的,在长臂构件 55的中部设有朝向一侧延伸的两个框架卡扣57,在长臂构件55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朝向另一侧延伸的框架卡扣57,两端的两个框架卡扣57对应设置在中部两个框架卡扣57的外侧。当然,也可以在短臂构件56上设置框架卡扣57和框架卡槽570,都属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优选的,所述框架卡扣57包括与框架构件53的长臂构件55平行设置的框架卡臂571,框架卡臂571的一端与长臂构件55相连,框架卡臂571的另一端设有框架卡勾572,具有结构简单和便于加工的特点。
参阅图4-5示出限位机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限位机构包括至少两个分别与两个长臂构件55的内壁垂直连接的限位纵板581,以及至少两个分别与短臂构件56的内壁垂直连接的限位横板582,限位横板582与限位纵板581垂直设置,两个限位纵板581的侧面分别沿储能电池52的宽度方向抵在储能电池52 顶部和底部的侧面限位配合,两个限位横板582的端面分别沿储能电池52的长度方向抵在储能电池52水平两端的端面限位配合,框架构件53能够沿储能电池52的高度方向对储能电池52限位,通过两个限位纵板581和限位横板582 分别沿储能电池52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限位,能够可靠的将储能电池52固定在框架构件53内。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纵板581的两端分别设有与储能电池52顶角的侧面配合的限位顶板583,限位顶板583高于限位纵板581的高度,限位顶板583的一端与限位纵板581的连接处形成限位缺口587,限位顶板583的另一端与限位横板582和短臂构件56的内壁相连。
更进一步,每个短臂构件56上至少设有两个分别与储能电池52顶部和底部的端面限位配合的限位横板582,并且两个限位横板582之间通过两个限位加强板584和两个限位连接板585连接,在两个限位加强板584之间形成与短臂构件56上散热孔561对应设置的限位避让孔586,并且两个限位加强板584的内侧分别通过限位连接板585与短臂构件56上散热孔561的两侧连接,通过连接在短臂构件56之间的限位加强板584和限位连接板585,不仅能够提高限位机构的强度,保证对储能电池52的限位固定效果,而且还具有结构紧凑的特点。
参阅图2,所述的两个框架限位勾563相对设置在散热孔561的两侧,在框架构件53一端的两个框架限位勾563之间设有连接在多个储能电池52一端的极耳521之间的第一连接机构81,在框架构件53另一端的两个框架限位勾563 之间设有连接在多个储能电池52另一端的极耳521之间的第二连接机构82,第二连接机构82与储能装置的输入端连接。
参阅图3、7-8所示,所述模组支架51的框架构架55两端的外侧分别设有与第一连接机构81和第二连接机构82连接的母排支架83,第一连接机构81和第二连接机构82均包括多个成框形且并排连接固定在母排支架83上的连接母排84,每个连接母排84均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接触臂841以及连接在两个接触臂841两端之间的两个固定臂842,两个接触臂841分别与两个相邻的储能电池 52的极耳521连接,在两个接触臂841之间形成避让极耳521和用于散热的母排散热孔846,两个固定臂842分别与母排支架83连接,在其中一个固定臂842上设有用于连接监控管理系统的接头843,监控管理系统能够对每个储能电池 52的电压等参数进行监控。通过多个成框形的连接母排84连接极耳521,具有可靠性高,结构紧凑和散热性好的特点。
进一步,所述固定臂842上设有固定孔844,在母排支架83上设有穿过固定孔844配合的凸点结构845,凸点结构845的长度大于固定孔844的深度,凸点结构845能够通过热铆工艺加热熔化在固定孔844内与固定孔844连接,具有装配方便的特点。当然,固定臂842也可以采用铆接等其它方式与母排支架 83连接,都属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
参阅图7-8示出第二连接机构82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二连接机构82 最首端的连接母排84为正极母排85,最末端的连接母排84为负极母排86,正极母排85通过正极连接杆851与储能装置的输入端的正极连接,负极母排86 通过负极连接杆861与储能装置的输入端的负极连接,负极连接杆861的一端与负极母排86连接,负极连接杆861的另一端从多个连接母排84的一侧伸到正极连接杆851的一侧与储能装置的输入端的负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母排支架83成U型,母排支架83包括支架底板831以及相对设置在支架底板831两侧的两个支架侧板832,所述的连接母排84设置在两个支架侧板832之间并且与支架底板831连接,所述的负极连接杆861与支架侧板832的外侧连接,通过U型的母排支架83将连接母排83固定在内侧,不仅可以通过支架侧板832对连接母排84进行保护,而且支架侧板832还可以提高在外侧的负极连接杆861与内侧的连接母排84之间的爬电距离,可靠性和安全性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
更进一步,所述负极母排86上设有与负极连接杆861连接的负极连接臂 862,在支架侧板832上设有避让负极连接臂862的支架避让口863,负极连接杆861的一端伸到支架避让口863的一侧与负极连接臂862连接,负极连接杆 861的另一端设有从支架侧板832侧边向正极母排85延伸的负极延伸杆864,负极连接杆861设置在支架侧板832远离支架底板831的一侧,负极延伸杆864 的一端与负极连接杆861垂直连接,负极延伸杆864的另一端与成L型的负极避让杆865连接,负极避让杆865的一端与负极连接杆861平行设置用于避让连接母排84,负极避让杆865的另一端向支架底板831的一侧延伸并通过负极接触杆866与储能装置的输入端的负极连接;所述正极母排85的侧边设有向母排支架83外侧延伸的正极连接杆851,正极连接杆851的一端与正极母排85连接,正极连接杆851的另一端与正极避让臂853的一端垂直连接,正极避让臂 853的另一端通过正极接触臂854与储能装置的输入端的正极连接,正极接触臂 854与正极连接杆851平行设置,正极避让臂853垂直连接在正极接触臂854与正极接触臂854之间。
再进一步,在支架底板831上设有多个支架散热孔833,一部分支架散热孔 833与母排散热孔846对应设置,另一部分支架散热孔833对应设置在相邻的两个连接母排84之间,两个支架侧板832的外侧分别与框架构件53的两个框架限位勾563的内侧配合,在两个支架侧板832上分别设有支架卡槽834和多个支架固定勾836,在两个框架限位勾563的内侧分别设有与两个支架侧板832上支架卡槽834卡接配合的支架卡勾835,多个支架固定勾836分别从两侧卡在负极连接杆861上固定,通过支架卡勾835与支架卡槽834卡接配合将母排支架 83与框架构件53连接固定,具有结构简单、零件少、便于装配、成本低和重量轻的优点。
参阅图2,所述模组支架51的框架盖板54的侧面设有第二螺纹孔750,在后板4上设有与第二螺纹孔750连接的第二螺钉75,通过第二螺钉75使后板4 与模组支架51连接,使电池模组5的重力可以由底部分摊一部分到后板4上,防止提升壳体时由于电池模组5过重导致下盖1产生变形,能够便于电池模组的搬运、堆叠和储存。优选的,在后板4的内侧设有与第二螺钉75螺纹连接的螺纹过孔,通过设置螺纹过孔不仅可以使第二螺钉75与后板4连接更可靠,而且能够防止第二螺钉75损坏后板4。
进一步,所述前板3内侧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多个成U型的支架34,支架34的两端分别与前板3连接,支架34的中部分别与下盖1和上盖2内侧的内壁配合,在框架盖板54的侧面设有与支架34配合的支架限位孔,在多个支架34之间形成容纳线路板的空间。
进一步,所述前板3和后板4的一端设有通风孔76,前板3和/或后板4的内壁上设有与通风孔76配合的风扇761,前板3的另一端设有避让孔32,避让孔32内设有电极接口和通信接口。通过第一通风孔31和风扇761能够实现对电池模组5进行冷却,同时通过避让孔32和通信接口能够实现对电池模5组进行独立BMS管理等操作,能够极大提高电池模组5的安全性。
进一步,所述前板3的两端设有用于安装机柜抽屉安装的安装孔33,安装孔33能够安装到机柜内作为机柜的抽屉使用,特别是适配465mm及标准宽度的机柜。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下盖1用于生产组装过程中电池模组5的承载及电池模组5的固定和底部防护,上盖2用于电池模组5的固定和上侧、左侧和右侧防护,前板3用于电池模组5的固定和前端防护、风冷系统的风扇761安装和电极及通信接口安装,后板4用于电池模组5的固定和后端防护、风冷系统进气。在上盖2和下盖1的内壁的两端分别设有两条平行设置的第一限位筋7a和第二限位筋7b,第一限位筋7a用于限位侧板6,第二限位筋7b对电池模组5 左右方向限位作用,上盖2两侧侧板6的凸缘61和下盖1上限位筋7卡接配合,能够实现对上盖2和下盖1的左、右方向限位,前板3和后板4的四个顶角上共设有16个第一螺钉73,第一螺钉73分别与上盖2和下盖1上限位筋7和限位筋7两端边缘的第一螺纹孔72配合,形成一个可靠的稳定结构,并对电池模组5前、后限位,后板4的中部通过第二螺钉75穿过螺钉过孔与模组支架51 连接,避免竖直提起时由于电池模组5重量使下盖1变形,前板4设置通风孔76以及用于安装电极接口和通信接口的避让孔32,并开槽固定前板3,前板的两端设置4个腰型孔的安装孔33,安装孔33能够适配标准机柜,整个模组可以当做机柜抽屉使用和固定。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创造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创造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创造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储能装置,包括模组支架(51)以及固定在模组支架(51)内的多个储能电池(52),其特征在于:每个储能电池(52)两端的极耳(521)分别与储能电池(52)的正极和负极连接,相邻的两个储能电池(52)正极到负极的方向均相反设置,多个储能电池(52)同一端的极耳(521)交替与各自的正极和负极连接,多个储能电池(52)一端的极耳(521)通过第一连接机构(81)连接,多个储能电池(52)另一端的极耳(521)通过第二连接机构(82)连接,第二连接机构(82)与储能装置的输入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81)和第二连接机构(82)均包括多个成框形且并排连接的连接母排(84),连接母排(84)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接触臂(841)以及连接在两个接触臂(841)两端之间的两个固定臂(842),两个接触臂(841)分别与两个相邻的储能电池(52)的极耳(521)连接,在两个接触臂(841)之间形成避让极耳(521)的母排散热孔(84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82)最首端的连接母排(84)为正极母排(85),最末端的连接母排(84)为负极母排(86),正极母排(85)通过正极连接杆(851)与储能装置的输入端的正极连接,负极母排(86)通过负极连接杆(861)与储能装置的输入端的负极连接,负极连接杆(861)的一端与负极母排(86)连接,负极连接杆(861)的另一端从多个连接母排(84)的一侧伸到正极连接杆(851)的一侧与储能装置的输入端的负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支架(51)两端的外侧分别设有与第一连接机构(81)和第二连接机构(82)连接的母排支架(83),母排支架(83)成U型,母排支架(83)包括支架底板(831)以及相对设置在支架底板(831)两侧的两个支架侧板(832),所述的连接母排(84)设置在两个支架侧板(832)之间并且与支架底板(831)连接,所述的负极连接杆(861)与支架侧板(832)的外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母排(86)上设有与负极连接杆(861)连接的负极连接臂(862),在支架侧板(832)上设有避让负极连接臂(862)的支架避让口(863),负极连接杆(861)的一端伸到支架避让口(863)的一侧与负极连接臂(862)连接,负极连接杆(861)的另一端设有从支架侧板(832)侧边向正极母排(85)延伸的负极延伸杆(864),负极连接杆(861)设置在支架侧板(832)远离支架底板(831)的一侧,负极延伸杆(864)的一端与负极连接杆(861)垂直连接,负极延伸杆(864)的另一端与成L型的负极避让杆(865)连接,负极避让杆(865)的一端与负极连接杆(861)平行设置用于避让连接母排(84),负极避让杆(865)的另一端向支架底板(831)的一侧延伸并通过负极接触杆(866)与储能装置的输入端的负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母排(85)的侧边设有向母排支架(83)外侧延伸的正极连接杆(851),正极连接杆(851)的一端与正极母排(85)连接,正极连接杆(851)的另一端与正极避让臂(853)的一端垂直连接,正极避让臂(853)的另一端通过正极接触臂(854)与储能装置的输入端的正极连接,正极接触臂(854)与正极连接杆(851)平行设置,正极避让臂(853)垂直连接在正极接触臂(854)与正极接触臂(854)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臂(842)上设有固定孔(844),在母排支架(83)上设有穿过固定孔(844)配合的凸点结构(845),凸点结构(845)的长度大于固定孔(844)的深度,凸点结构(845)能够加热熔化在固定孔(844)内与固定孔(844)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支架(51)包括多个沿储能电池(52)宽度方向叠加的框架构件(53),框架构件(53)成框形,储能电池(52)固定在框架构件(53)的内侧,每个框架构件(53)的侧边均设有沿储能电池(52)宽度方向向相邻框架构件(53)延伸的框架卡扣(57),以及相对设置在框架卡扣(57)另一侧与框架卡扣(57)同轴设置的框架卡槽(570),框架卡槽(570)与相邻的框架构件(53)上的框架卡扣(57)卡接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支架(51)的外侧设有壳体,壳体包括下盖(1)、上盖(2),以及相对设置在下盖(1)和上盖(2)两端的前板(3)和后板(4),在上盖(2)和下盖(1)的内侧分别设有限位筋(7),限位筋(7)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螺纹孔(72),前板(3)和后板(4)通过第一螺钉(73)与第一螺纹孔(72)连接,限位筋(7)的一侧与框架构件(53)的外侧限位配合,在框架构件(53)的两端分别设有两个成L型且分别伸到下盖(1)和上盖(2)上限位筋(7)另一侧限位配合的框架限位勾(563),在限位筋(7)的侧面上设有与框架限位勾(563)卡接配合的框架限位槽(56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支架侧板(832)的外侧分别与框架构件(53)的两个框架限位勾(563)的内侧配合,在两个支架侧板(832)上分别设有支架卡槽(834)和多个支架固定勾(836),在两个框架限位勾(563)的内侧分别设有与两个支架侧板(832)上支架卡槽(834)卡接配合的支架卡勾(835),多个支架固定勾(836)分别从两侧卡在负极连接杆(861)上固定;支架底板(831)上设有多个支架散热孔(833),一部分支架散热孔(833)与母排散热孔(846)对应设置,另一部分支架散热孔(833)对应设置在相邻的两个连接母排(84)之间。
CN201821752511.9U 2018-10-26 2018-10-26 储能装置 Active CN2094185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52511.9U CN209418570U (zh) 2018-10-26 2018-10-26 储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52511.9U CN209418570U (zh) 2018-10-26 2018-10-26 储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18570U true CN209418570U (zh) 2019-09-20

Family

ID=67931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52511.9U Active CN209418570U (zh) 2018-10-26 2018-10-26 储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185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2719A (zh) * 2019-09-29 2021-03-30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单元、电池模组、储能系统及电动车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2719A (zh) * 2019-09-29 2021-03-30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单元、电池模组、储能系统及电动车辆
EP3846243A4 (en) * 2019-09-29 2022-06-15 Dongguan 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 BATTERY MODULE UNIT, BATTERY MODULE, ENERGY STORAGE SYSTEM AND ELECTRIC VEHICL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418572U (zh) 储能装置
US20170331166A1 (en) Storage battery rack and power storage device
BR102014005627B1 (pt) Gabinete elétrico com disposição mecânica aperfeiçoada
CN209418570U (zh) 储能装置
CN107154588A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高压开关柜
CN209418571U (zh) 储能装置
CN209821462U (zh) 一种光通信箱体
CN218242645U (zh) 双层框架模块组装式汇流柜
CN217406008U (zh) 储能集装箱配电汇流柜及储能集装箱
CN210167971U (zh) 模组模块化整流柜
CN211378607U (zh) 一种云计算服务器用机柜
CN205623017U (zh) 一种改进的机柜
CN209358424U (zh) 变频器
CN207994915U (zh) 一体化机箱变频器
CN216083047U (zh) 一种智能等电位端子箱和接地监控设备
CN208113118U (zh) 一种模块化数据中心机柜
CN205726089U (zh) 一种电视机壳体
CN216085814U (zh) 一种用于电气元件的安装架
CN206789605U (zh) 组装方便的电池模组以及具有该电池模组的电池模块
CN216285606U (zh) 一种可视化微型继电保护自动化测控装置
CN218158297U (zh) 一种便于检测接线部位的电控盒
CN213936334U (zh) 一种电池集中充电柜
CN220191222U (zh) 一种用于计量pt二次回路专用封闭罩
CN220554204U (zh) 用于弱电系统的集成机柜
CN218827503U (zh) 储能柜及具有其的储能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