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14502U - 一种平台式隔震阻尼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平台式隔震阻尼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14502U
CN209414502U CN201821856264.7U CN201821856264U CN209414502U CN 209414502 U CN209414502 U CN 209414502U CN 201821856264 U CN201821856264 U CN 201821856264U CN 209414502 U CN209414502 U CN 2094145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liding block
middle plate
elastic parts
e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5626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梧
李元杰
刘兢兢
潘宇鑫
蒋欧
龙超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Dragon Dann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Dragon Dann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Dragon Dann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Dragon Dann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5626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145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145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145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平台式隔震阻尼装置,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连接的下板、中板和上板,所述中板与上板之间设置有A弹性组件,所述下板与中板之间设置有B弹性组件,所述中板相对于下板的运动方向垂直于上板相对于中板的运动方向;部分或全部所述A弹性组件的伸缩方向平行于上板相对于中板的运动方向;部分或全部所述B弹性组件的伸缩方向平行于中板相对于下板的运动方向。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更大幅度减小地震对被保护对象造成的位移及加速度反应,提高了其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隔震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平台式隔震阻尼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抗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平台式隔震阻尼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针对该类设备及物资所采用的抗震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弹簧支座、夹层橡胶支座等比较传统和低效的方法,其原理为延长周期、摩擦耗能及刚性限位但效果比较差。在近现代地震中,采用该类传统抗震保护方法的设备仍会有较大的振动及侧向位移,尤其是大型地震作用下,仍然受到较大加速度及振动,最终可能倾覆损坏。同时,该类措施还存在材料老化失效、安装连接不便利等问题;而国外比较先进的减震隔震措施为利用球形支座的结构原理,大大拉长物体的运动周期,以重力分量为阻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设备或者物品受到的加速度,减小其由于地震带来的振动,达到一种地震来临时,隔震平台上的设备或者物品只是轻微晃动的效果,从而保护其安全。
然而实践中表明,国外较为先进的隔震产品例如隔震平台也存在着致命缺点。
由于其在使用过程中抬高了设备或者物品的重心,在某些瞬时情况下非常容易发生翻倒倾覆造成被保护对象的损坏。同时由于其大都采用钢结构制造,成本非常高,重量很大,而且施工安装也比较繁琐,拼接性也非常差,自身稳定性不好。
除此之外,当遇到较大面积需要整体隔震时,不管是国内产品还是国外产品都没办法做到整体有效隔震,例如一个满载数据机柜的房间,由于房间里面有非常多的数据电柜以及重要机电设备,单独进行每一个设备的隔震会造成诸多例如安装,布局,走线,美观,整体性不好等问题。
通常遇到这种情况就会考虑将房间的地板进行整体隔震,从而达到一种隔震效果更好,整体性更好,美观,施工更方便等效果。然而,现目前市面上的隔震产品,更多是针对于单个或者多个设备及物品的隔震,还没有办法完成对整个房间进行有效的整体式隔震。
为了有效的保护我国受到地震威胁地区各行各业领域重要设备和物资的地震安全,我们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地震保护措施。因此为了提高此类重要设备(例如精密数据中心机柜、精密设备等)及物资(博物馆文物、私人藏馆文物等)的抗震性能,采取有效的减震隔震的措施与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台式隔震阻尼装置,采用双层轴承交错滑动连接的,带有自复位功能、阻尼性能、缓冲型限位功能的、具单独工作及整体大面积联合工作特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平台式隔震阻尼装置,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连接的下板、中板和上板,所述中板与上板之间设置有A弹性组件,所述下板与中板之间设置有B弹性组件,所述中板相对于下板的运动方向垂直于上板相对于中板的运动方向;
部分或全部所述A弹性组件的伸缩方向平行于上板相对于中板的运动方向;
部分或全部所述B弹性组件的伸缩方向平行于中板相对于下板的运动方向。
将隔震物件安装在上板上,将下板固定在地面或者平面上;A弹性组件安装在中板靠近上板的一侧,B弹性组件安装在下板靠近上板的一侧;设定部分或全部所述A弹性组件的伸缩方向为X方向,部分或全部所述B弹性组件的伸缩方向则为与X方向相正交的Y方向;在受到外力时,A弹性组件用于将隔震物件在相对于地面X方向的引导、归位、阻尼;A弹性组件用于将隔震物件在相对于地面Y方向的引导、归位、阻尼。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中板与上板之间还设置有连接中板与上板的A导轨组件,所述A弹性组件的数量与A导轨组件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连接;所述中板与上板通过A导轨组件发生直线的相对移动;所述下板与中板之间还设置有连接下板与中板的B导轨组件,所述B弹性组件的数量与B导轨组件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连接;所述下板与中板通过B导轨组件发生直线的相对移动。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A导轨组件包括安装在中板靠近上板一侧的A导轨、安装在上板靠近中板一侧的A滑块,A滑块滑动安装在A导轨上;所述A弹性组件的固定端安装在中板上,A弹性组件的伸缩端与能在A导轨上自由滑动的A滑块连接;
所述B导轨组件包括安装在下板靠近中板一侧的B导轨、安装在中板靠近下板一侧的B滑块,B滑块滑动安装在B导轨上;所述B弹性组件的固定端安装在下板上,B弹性组件的伸缩端与能在B导轨上自由滑动的B滑块连接;
A滑块的运动方向与B滑块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
所述A导轨组件包括安装在中板靠近上板一侧的A导轨、滑动安装在A导轨上且与A弹性组件连接的A滑块;
所述B导轨组件安装在下板靠近中板一侧的B导轨以及滑动安装在B导轨上且与B弹性组件连接的B滑块;
所述A滑块与上板连接;所述B滑块与中板连接;
A滑块的运动方向与B滑块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A弹性组件包括安装在中板靠近上板一侧的A转向柱、一端固定安装在中板靠近上板一侧的A弹性阻尼件;所述A弹性阻尼件的另外一端绕过A转向柱与A滑块连接;
所述B弹性组件包括安装在中板靠近上板一侧的B转向柱、一端固定安装在中板靠近下板一侧的B弹性阻尼件;所述B弹性阻尼件的另外一端绕过B转向柱与B滑块连接;
所述下板、中板和上板均在初始位置时,所述A弹性阻尼件和B弹性阻尼件处于非松弛状态并弯折成直角状。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A弹性阻尼件包括A弹簧、一端与A弹簧连接的A纤维绳;所述A纤维绳远离A弹簧的一端绕过A转向柱与A滑块连接;
所述B弹性阻尼件包括B弹簧、一端与B弹簧连接的B纤维绳;所述B纤维绳远离B弹簧的一端绕过B转向柱与B滑块连接。
此处所述的A弹簧和A纤维绳还可以采用其他弹性变形的不一致的材料组合制成。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A弹性阻尼件为A弹簧;所述A弹簧绕过A转向柱与A滑块连接;
所述B弹性阻尼件为B弹簧;所述B弹簧绕过B转向柱与B滑块连接。
此处所述的A弹簧、B弹簧还可以采用其他具有弹性变形的结构制成。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A弹性组件为沿A导轨的长度方向安装的A弹性阻尼件,即所述A弹性阻尼件的固定端固定在中板上或者A弹性阻尼件的固定端固定在A导轨的端部,A弹性阻尼件沿A导轨的长度方向布置且A弹性阻尼件的伸缩端与A滑块连接;
所述B弹性组件沿B导轨的长度方向安装的B弹性阻尼件,即所述B弹性阻尼件的固定端固定在下板上或者B弹性阻尼件的固定端固定在B导轨的端部,B弹性阻尼件沿B导轨的长度方向布置且B弹性阻尼件的伸缩端与B滑块(连接;
A滑块的运动方向与B滑块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A滑块沿A导轨的长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A缓冲块,所述B滑块沿B导轨的长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B缓冲块。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A导轨的两端设置有固定安装在中板靠近上板一侧的A限位块;所述B导轨的两端设置有固定安装在中板靠近上板一侧的B限位块。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A弹性组件与B弹性组件的结构相同或不同;所述A弹性组件与B弹性组件的安装方式相同或不同。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能够更大幅度减小地震对被保护对象造成的位移及加速度反应,提高了其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隔震能力;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稳定性高,拼接方便,隔震性能强大;
(3)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实现隔震物件在任意自由度的运动效果;
(4)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精密设备在大型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隔震效果,保证其地震中和震后的功能性及抗倾覆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运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B弹性组件与下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A弹性组件与中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下板,2-中板,3-上板,4-A弹性组件,40-A滑块,401-A缓冲块,41-A导轨,42-A纤维绳,43-A弹性阻尼件,430-A弹簧,4-A转向柱,45-A支撑座,46-A限位块,5-B弹性组件,50-B滑块,501-B缓冲块,51-B导轨,52-B纤维绳,53-B弹性阻尼件,530-B弹簧,54-B转向柱,55-B支撑座,56-B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如图1-图5所示,一种平台式隔震阻尼装置,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连接的下板1、中板2和上板3,所述中板2与上板3之间设置有A弹性组件4,所述下板1与中板2之间设置有B弹性组件5,所述中板2相对于下板1的运动方向垂直于上板3相对于中板2的运动方向;所述下板1、中板2和上板3相互平行;上板3用于安装隔震物体;
部分或全部所述A弹性组件4的伸缩方向平行于上板3相对于中板2的运动方向;
部分或全部所述B弹性组件5的伸缩方向平行于中板2相对于下板1的运动方向。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平台式隔震阻尼装置主要用于被动隔振。
将隔震物件安装在上板3上,将下板1固定在地面或者平面等基础面上,受到地震、机械振动等外力作用时,水平方向的振动能量会迫使搭载负载的上板3、中间连接的中板2、底部固定支撑的下板1沿水平方向发生相对位移,并通过弹性组件的阻尼作用缓解并逐步吸收振动能量,从而起到隔震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上板3与中板2的相对运动方向标记为X方向;中板2与下板1的相对运动方向标记为Y方向,X方向、Y方向相互正交。受到外力时,上板3能相对于中板2沿X方向发生相对移动,中板2能相对于下板1沿Y方向发生相对移动。因此,搭载在上板3上的负载即可通过板件间X方向和/或Y方向相对运动而消耗振动能量,实现隔振。
设定部分或全部所述A弹性组件4的伸缩方向为X方向,部分或全部所述B弹性组件5的伸缩方向则为与X方向相正交的Y方向;在受到外力时,上板3及安装在上板3上的隔震物件将相对于地面进行X方向的运动,中板2将相对于固定在地面的下板1进行Y方向的运动;设置A弹性组件4是为了将隔震物件在相对于地面X方向的引导归位;设置B弹性组件5是为了用于将隔震物件在相对于地面Y方向的引导归位。
部分或全部所述A弹性组件4的伸缩方向是指A弹性组件4的部分伸缩方向或全部的伸缩方向。
A弹性组件4通过构件的弹性伸缩提供回复力,利用回复力迫使发送相对位移后的上板3、中板2恢复至初始位置。部分或全部所述A弹性组件4的伸缩方向是指:A弹性组件4中传递回复力的部分构件与X方向平行;或者,A弹性组件4中传递回复力的全部构件与X方向平行。
A弹性组件4、B弹性组件5中传递回复力的构件可以是本身弹性变形量较大而主要产生回复力的元件,也可以是本身弹性变形量很小而主要传递力的元件。
部分或全部所述B弹性组件5的伸缩方向是指B弹性组件5的部分伸缩方向或全部的伸缩方向。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图5所示,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A弹性组件4安装在中板2靠近上板3的一侧,B弹性组件5安装在下板1靠近上板3的一侧。
所述中板2与上板3之间还设置有连接中板2与上板3的A导轨组件,所述A弹性组件4的数量与A导轨组件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连接;所述中板2与上板3通过A导轨组件发生直线的相对移动;所述下板1与中板2之间还设置有连接下板1与中板2的B导轨组件,所述B弹性组件5的数量与B导轨组件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连接;所述下板1与中板2通过B导轨组件发生直线的相对移动。
所述A导轨组件和B导轨组件的数量均为两组;所述上板3相对于A导轨组件的运动方向与中板2相对于B导轨组件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
所述A导轨组件和B导轨组件的数量均为一组;所述上板3相对于A导轨组件的运动方向与中板2相对于B导轨组件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
当A导轨组件和B导轨组件分别为一组时,上板3相对于A导轨组件的运动方向与中板2相对于B导轨组件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
当A导轨组件和B导轨组件分别为两组时,两组A导轨组件平行设置,两组B导轨组件平行设置,上板3相对于两组A导轨组件的运动方向与中板2相对于两组B导轨组件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设定上板3相对于两组A导轨组件的运动方向为X方向,则中板2相对于两组B导轨组件的运动方向则为与X方向相正交的Y方向。
优选的技术方案是A导轨组件和B导轨组件的数量均为两组。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图4所示,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A导轨组件包括安装在中板2靠近上板3一侧的A导轨41、安装在上板3靠近中板2一侧的A滑块40,A滑块40滑动安装在A导轨41上;所述A弹性组件4的固定端安装在中板2上,A弹性组件4的伸缩端与能在A导轨41上自由滑动的A滑块40连接;
所述A导轨组件包括安装在下板1靠近中板2一侧的B导轨51、安装在中板2靠近下板1一侧的B滑块50,B滑块50滑动安装在B导轨51上;所述B弹性组件5的固定端安装在下板1上,B弹性组件5的伸缩端与能在B导轨51上自由滑动的B滑块50连接;
所述A导轨组件包括安装在中板2靠近上板3一侧的A导轨41、滑动安装在A导轨41上且与A弹性组件4连接的A滑块40;
所述B导轨组件安装在下板1靠近中板2一侧的B导轨51以及滑动安装在B导轨51上且与B弹性组件5连接的B滑块51;
所述A滑块40与上板3连接;所述B滑块51与中板2连接;
A滑块40的运动方向与B滑块51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
A弹性组件4的一端与A滑块40固定连接,另外一端固定在中板2靠近上板3的一侧,B滑块51的一端与B滑块51连接,另外一端固定在下板1靠近中板2的一侧;
在受外力时,A滑块40将沿A导轨41的长方向进行滑动,B滑块51将沿B轴承轨道的长方向进行滑动;固定在中板2上的A弹性组件4在A滑块40滑动时,将被拉升从而产生阻尼和归位的目的。
本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现有技术是采用两个相互垂直的导轨加单个连接的滑块来实现水平方向的任意自由度的运动目的,而本装置是两个平行导轨实现X方向自由度,再有两个平行导轨实现Y方向的自由度,X与Y方向是两个垂直的自由度方向。从而达到整体效果同样实现整体任意自由度的运动效果。
分别在X和Y自由度采用两个平行导轨加滑块的目的是,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和受力极限。同时本装置和现有技术相比在装置摩擦耗能上的结构存在不同,现有技术是在装置内单独加上类似皮带的耗能装置,在运动过程中,靠皮带与连接阻尼构件摩擦而消耗能量,结构比较复杂,空间及工艺要求很高,整合难度比较大。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图4所示,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A弹性组件4包括安装在中板2靠近上板3一侧的A转向柱44、一端固定安装在中板2靠近上板3一侧的A弹性阻尼件43;所述A弹性阻尼件43的另外一端绕过A转向柱44与A滑块40连接;
所述B弹性组件5包括安装在中板2靠近上板3一侧的B转向柱54、一端固定安装在中板2靠近下板1一侧的B弹性阻尼件53;所述B弹性阻尼件53的另外一端绕过B转向柱54与B滑块51连接;
所述下板1、中板2和上板3均在初始位置时,所述A弹性阻尼件43和B弹性阻尼件53处于非松弛状态并弯折成直角状。
本实施例主要针对的是实施例1中部分或全部所述A弹性组件4的伸缩方向平行于上板3相对于中板2的运动方向;部分或全部所述B弹性组件5的伸缩方向平行于中板2相对于下板1的运动方向。
当下板1、中板2和上板3均在初始位置时;A弹性阻尼件43和B弹性阻尼件53处于非松弛状态并弯折成直角状。A弹性阻尼件43弯折成直角状将使得A弹性阻尼件43中只有一部分伸缩方向和上板3的运动方向一致;A转向柱44将A弹性阻尼件43的伸缩方向进行导向。
B弹性阻尼件53弯折成直角状将使得B弹性阻尼件53中只有一部分伸缩方向和中板2的运动方向一致;B转向柱54将B弹性阻尼件53的伸缩方向进行导向。
优选的,在中板2靠近上板3的一侧设置有A支撑座45,A支撑座45与A弹性阻尼件43远离A滑块40的一端;在下板1靠近中板2的一侧设置有B支撑座55,B支撑座55与B弹性阻尼件53远离B滑块51的一端。
这里所说的非松弛状态包括两种状态,一种是A弹性阻尼件43绷紧时并两端与中板2与A滑块40连接,B弹性阻尼件53绷紧时并两端与中板2与B滑块51连接;另外一种是A弹性阻尼件43处于临界自然状态下并并两端与中板2与A滑块40连接,B弹性阻尼件53处于临界自然状态下并并两端与中板2与B滑块51连接。
所述A转向柱44和B转向柱54的结构相同均为圆柱体;其外侧面上均设置有阻尼橡胶,采用阻尼橡胶将圆柱体的外侧面进行包裹,使得A转向柱44和B转向柱54带有阻尼;阻尼橡胶的厚度可根据需要自行调配。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4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3、图4所示,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A弹性阻尼件43包括A弹簧430、一端与A弹簧430连接的A纤维绳42;所述A纤维绳42远离A弹簧430的一端绕过A转向柱44与A滑块40连接;
所述B弹性阻尼件53包括B弹簧530、一端与B弹簧530连接的B纤维绳52;所述B纤维绳52远离B弹簧530的一端绕过B转向柱54与B滑块51连接。
A弹簧430的一端通过A纤维绳42与A滑块40固定连接。B弹簧530的通过B纤维绳52与B滑块50固定连接。A弹簧430的另外一端固定在中板2上,B弹簧530的另外一端固定在下板1上;
优选的,A弹簧430通过A支撑座45固定在中板2上,B弹簧530通过B支撑座55固定在下板1上。
本装置采用纤维绳,连接上弹簧与滑块,中间绕过转向柱,这样就实现了将弹簧回复力和阻尼整合在一起的效果,在滑块来回运动过程中,带动绳子的前后移动,同时纤维绳与之配合使用的转向柱不停的摩擦,消耗地震能量。这种将弹簧回复力和阻尼整合在一起的方式大大简化了整个装置的结构复杂度,且同样达到效果,减小了产品的工艺复杂程度。同时通过更换转向柱的材料以及厚度等性质可以轻易的调整整个装置的阻尼值,来满足不同耗能需求的工况,具有更强的适用性;这里时所说的纤维绳包括A纤维绳42和B纤维绳52,弹簧包括A弹簧430和B弹簧530,转向柱包括A转向柱44和B转向柱54。
在中板2运动过程中,与A滑块40连接的A纤维绳42将由“∟”变化为钝角状或锐角状,在不受外力后将变化为“∟”。B纤维绳52变化形状的原理与A纤维绳42一致。
本设计与现有技术相比,现有技术是采用两个相互垂直的导轨加单个连接的滑块来实现水平方向的任意自由度的运动目的,而本装置是两个平行导轨实现X方向自由度,再由两个平行导轨实现Y方向的自由度,X与Y方向是两个垂直的自由度方向。从而达到整体效果同样实现整体任意自由度的运动效果。分别在X和Y自由度采用两个平行导轨加滑块的目的是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和受力极限。同时本装置和现有技术相比在装置摩擦耗能上的结构存在不同,现有技术是在装置内单独加上类似皮带的耗能装置,在运动过程中,靠皮带与连接阻尼构件摩擦而消耗能量,结构比较复杂,空间及工艺要求很高,整合难度比较大。
所述A转向柱44和B转向柱54的结构相同均为圆柱体;其外侧面上均设置有阻尼橡胶,采用阻尼橡胶将圆柱体的外侧面进行包裹,使得A转向柱44和B转向柱54带有阻尼;阻尼橡胶的厚度可根据需要自行调配。
将A弹性组件4的伸缩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B弹性组件5的伸缩方向定义为Y方向;当地震时,将带动A滑块40沿A导轨41长方向移动,由于A纤维绳42的一端与A滑块40固定连接,使得将带动A纤维绳42运动,从而使得A纤维绳42带动具有阻尼功能的A转向柱44发生相对运动,并产生摩擦,从而消耗A滑块40在A导轨41长方向的运动能力;同时在A滑块40移动的情况下A弹性阻尼件43将处于拉升状态,因弹簧自身归位的特性,会把A滑块40拉回到原来位置,使装置产生归位效果。
当地震时,将带动B滑块50沿B导轨51长方向移动,由于B纤维绳52的一端与B滑块50固定连接,使得将带动B纤维绳52运动,从而使得B纤维绳52带动具有阻尼功能的B转向柱54发生相对运动,并产生摩擦,从而消耗B滑块50在B导轨51长方向的运动能力;同时在B滑块50移动的情况下B弹簧530将处于拉升状态,因弹簧自身归位的特性,会把B滑块50拉回到原来位置,使装置产生归位效果;从而实现在水平方向上的归位。
为了节约空间,当A导轨41、B导轨51均为两组时,两组A弹性组件4安装在两组A导轨41之间;两组B弹性组件5安装在两组B导轨51之间,一组A弹性组件4与一组A导轨41连接,一组B弹性组件5与一组B导轨51连接。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4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所示,所述A弹性阻尼件43为A弹簧430;所述A弹簧430绕过A转向柱44与A滑块40连接;
所述B弹性阻尼件53为B弹簧530;所述B弹簧530绕过B转向柱54与B滑块50连接。
所述A弹簧430呈直角状,即“∟”,A转向柱44安装在A弹簧430的直角处,A弹簧430固定在中板2上的端部到A转角柱位置部分结构在中板2收到外力时,其伸缩方向与上板3的运动方向一致。
B弹簧530与A弹簧430的结构相同故不再详述。
在中板2运动过程中,与A滑块40连接的A弹簧430将由“∟”变化为锐角状或钝角状,在不受外力后将变化为“∟”。B弹簧530变化形状的原理与A弹簧430一致。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7: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3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A弹性组件4为沿A导轨41的长度方向安装的A弹性阻尼件43,即所述A弹性阻尼件43的固定端固定在中板2上或者A弹性阻尼件43的固定端固定在A导轨41的端部,A弹性阻尼件43沿A导轨41的长度方向布置且A弹性阻尼件43的伸缩端与A滑块40连接;
所述B弹性组件5沿B导轨51的长度方向安装的B弹性阻尼件53,即所述B弹性阻尼件53的固定端固定在下板3上或者B弹性阻尼件53的固定端固定在B导轨51的端部,B弹性阻尼件53沿B导轨51的长度方向布置且B弹性阻尼件53的伸缩端与B滑块50连接;A滑块40的运动方向与B滑块40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
在A导轨41上设置有A支撑座45,在B导轨51上设置有B支撑座55,
所述A弹性组件4包括为固定端安装在A支撑座45上且伸缩方向与A导轨41运动方向平行的A弹性阻尼件43;所述A弹性阻尼件43的伸缩端与A滑块40连接;
所述B弹性组件5为固定端安装在B支撑座55上且伸缩方向与B滑块51运动方向平行的A弹性阻尼件43;所述B弹簧530的伸缩端与B滑块51连接。
A支撑座45安装在A导轨41上,A弹簧430的固定端与A支撑座45连接,伸缩端与A滑块40连接,A导轨41的长方向与A弹簧430伸缩方向一致,A弹簧430安装在A导轨41远离中板2的一侧;
当然A支撑座45还可以安装在中板2,B支撑座55可以安装在下板1,但必须保证A弹性阻尼件43的伸缩方向和A滑块40的运动方向一致,B弹性阻尼件43的伸缩方向和B滑块50的运动方向一致;
在受外力时,A滑块40在上板3的运动下将沿A导轨41滑动,使得与A滑块40连接的A弹簧430拉升或者压缩; 在A滑块40来回运动过程中,与A滑块40连接的A弹簧430将消耗外力,无论A弹簧430是被压缩或者拉升在受力结束后,A弹簧430都将恢复到初始状态,从而实现与A弹簧430连接的A弹簧430归位到初始位置。
这里所述的A弹簧430可采用其他具有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例如橡胶绳。A弹簧430可采用多根并联的弹簧组成。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8:
本实施例在上述任何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图4所示,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A滑块40沿A导轨41的长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A缓冲块401,所述B滑块51沿B导轨51的长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B缓冲块501。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A导轨41的两端设置有固定安装在中板2靠近上板3一侧的A限位块46;所述B导轨51的两端设置有固定安装在中板2靠近上板3一侧的B限位块56。
A缓冲块401和B缓冲块501分别采用2~4mm厚的高密度海绵制作而成,可减弱因滑块碰撞到限位器而导致的加速度的突变。
A限位块46和B限位块56采用高密度海绵制作而成。
A限位块46能够有效的限制A滑块40滑槽A导轨41;B限位块56能够有效的限制B滑块50滑槽B导轨51。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9: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8任意一个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图5所示,沿A导轨41的长方向设置有A滑槽,沿B导轨51的长方向设置有B滑槽;在A滑块40上设置有安装在A滑槽内的A滑动部;在B滑块50上设置有安装在B滑槽内的B滑动部;采用A滑槽与A滑块40的配合,B滑槽与B滑块50的配合有效的使本装置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增加了其抵抗倾覆的功能,对于垂直方向地震具有更强的抵抗作用。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8任意一个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A弹性组件4与B弹性组件5的结构相同或不同;包括以下结构:
A:A弹性组件4采用A弹簧430、A纤维绳42、A转向柱44的结构、B弹性组件5采用一根B弹簧530和B转向柱54的结构;
B:B弹性组件5采用B弹簧530、B纤维绳52、B转向柱54的结构、A弹性组件4采用一根A弹簧430的结构;
C:A弹性组件4采用A弹簧430、A纤维绳42、A转向柱44的结构;B弹性组件5采用B弹簧530、B纤维绳52、B转向柱54的结构;
D:A弹性组件4采用一根A弹簧430的结构;B弹性组件5采用一根B弹簧530和B转向柱54的结构;
所述A弹性组件4与B弹性组件5的安装方式相同或不同;即包括以下安装方式:
1、A弹性组件4安装在A滑轨40上、B弹性组件5安装在下板1上;
2、B弹性组件4安装在B滑轨50上,A弹性组件4安装在中板2上;
3、A弹性组件4安装在A滑轨40上、B弹性组件B滑轨50上;
4、A弹性组件4安装在中板2上、B弹性组件5安装在下板1上的安装方式。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平台式隔震阻尼装置,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连接的下板(1)、中板(2)和上板(3),所述中板(2)与上板(3)之间设置有A弹性组件(4),所述下板(1)与中板(2)之间设置有B弹性组件(5),所述中板(2)相对于下板(1)的运动方向垂直于上板(3)相对于中板(2)的运动方向;其特征在于:
部分或全部A弹性组件(4)的伸缩方向平行于上板(3)相对于中板(2)的运动方向;
部分或全部B弹性组件(5)的伸缩方向平行于中板(2)相对于下板(1)的运动方向;
所述中板(2)与上板(3)之间还设置有连接中板(2)与上板(3)的A导轨组件,所述A弹性组件(4)的数量与A导轨组件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连接;所述中板(2)与上板(3)通过A导轨组件发生直线的相对移动;所述下板(1)与中板(2)之间还设置有连接下板(1)与中板(2)的B导轨组件,所述B弹性组件(5)的数量与B导轨组件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连接;所述下板(1)与中板(2)通过B导轨组件发生直线的相对移动;
所述A导轨组件包括安装在中板(2)靠近上板(3)一侧的A导轨(41)、安装在上板(3)靠近中板(2)一侧的A滑块(40),A滑块(40)滑动安装在A导轨(41)上;所述A弹性组件(4)的固定端安装在中板(2)上,A弹性组件(4)的伸缩端与能在A导轨(41)上自由滑动的A滑块(40)连接;
所述B导轨组件包括安装在下板(1)靠近中板(2)一侧的B导轨(51)、安装在中板(2)靠近下板(1)一侧的B滑块(50),B滑块(50)滑动安装在B导轨(51)上;所述B弹性组件(5)的固定端安装在下板(1)上,B弹性组件(5)的伸缩端与能在B导轨(51)上自由滑动的B滑块(50)连接;
A滑块(40)的运动方向与B滑块(50)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
所述A弹性组件(4)包括安装在中板(2)靠近上板(3)一侧的A转向柱(44)、一端固定安装在中板(2)靠近上板(3)一侧的A弹性阻尼件(43);所述A弹性阻尼件(43)的另外一端绕过A转向柱(44)与A滑块(40)连接;
所述B弹性组件(5)包括安装在中板(2)靠近上板(3)一侧的B转向柱(54)、一端固定安装在中板(2)靠近下板(1)一侧的B弹性阻尼件(53);所述B弹性阻尼件(53)的另外一端绕过B转向柱(54)与B滑块(50)连接;
所述下板(1)、中板(2)和上板(3)均在初始位置时,所述A弹性阻尼件(43)和B弹性阻尼件(53)处于非松弛状态并弯折成直角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台式隔震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A弹性阻尼件(43)包括A弹簧(430)、一端与A弹簧(430)连接的A纤维绳(42);所述A纤维绳(42)远离A弹簧(430)的一端绕过A转向柱(44)与A滑块(40)连接;
所述B弹性阻尼件(53)包括B弹簧(530)、一端与B弹簧(530)连接的B纤维绳(52);所述B纤维绳(52)远离B弹簧(530)的一端绕过B转向柱(54)与B滑块(5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平台式隔震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A弹性阻尼件(43)为A弹簧(430);所述A弹簧(430)绕过A转向柱(44)与A滑块(40)连接;
所述B弹性阻尼件(53)为B弹簧(530);所述B弹簧(530)绕过B转向柱(54)与B滑块(50)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平台式隔震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A滑块(40)沿A导轨(41)的长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A缓冲块(401),所述B滑块(50)沿B导轨(51)的长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B缓冲块(50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平台式隔震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A导轨(41)的两端设置有固定安装在中板(2)靠近上板(3)一侧的A限位块(46);所述B导轨(51)的两端设置有固定安装在中板(2)靠近上板(3)一侧的B限位块(5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台式隔震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A弹性组件(4)与B弹性组件(5)的结构相同或不同;所述A弹性组件(4)与B弹性组件(5)的安装方式相同或不同。
CN201821856264.7U 2018-11-12 2018-11-12 一种平台式隔震阻尼装置 Active CN2094145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56264.7U CN209414502U (zh) 2018-11-12 2018-11-12 一种平台式隔震阻尼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56264.7U CN209414502U (zh) 2018-11-12 2018-11-12 一种平台式隔震阻尼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14502U true CN209414502U (zh) 2019-09-20

Family

ID=67933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56264.7U Active CN209414502U (zh) 2018-11-12 2018-11-12 一种平台式隔震阻尼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14502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45317A (zh) * 2019-10-09 2020-01-03 广州大学 一种储罐用多维减隔震装置
CN111188870A (zh) * 2020-03-02 2020-05-22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一种带竖向调谐质量的电气设备抗拔隔震装置
CN111550519A (zh) * 2020-05-19 2020-08-18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双轨平行布置的隔震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111994013A (zh) * 2020-08-21 2020-11-27 合肥丰蓝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多轴向位移变化自适应结构
CN112539245A (zh) * 2020-11-29 2021-03-23 德清县虎马中环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白乳胶反应罐支撑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45317A (zh) * 2019-10-09 2020-01-03 广州大学 一种储罐用多维减隔震装置
CN110645317B (zh) * 2019-10-09 2021-09-24 广州大学 一种储罐用多维减隔震装置
CN111188870A (zh) * 2020-03-02 2020-05-22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一种带竖向调谐质量的电气设备抗拔隔震装置
CN111550519A (zh) * 2020-05-19 2020-08-18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双轨平行布置的隔震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111994013A (zh) * 2020-08-21 2020-11-27 合肥丰蓝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多轴向位移变化自适应结构
CN112539245A (zh) * 2020-11-29 2021-03-23 德清县虎马中环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白乳胶反应罐支撑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414502U (zh) 一种平台式隔震阻尼装置
CN101748686B (zh) 非线性阻尼辐减隔震支座
EP2821668B1 (en) Vibration-insulating device and system
CN105605147B (zh) 预设启动荷载的隔震弹性复位机构和启动控制隔震设备
CN102374259B (zh) 独立式平行连杆三维文物隔震装置
CN107268431B (zh) 自复位摩擦阻尼减震支座及减震桥梁
CN205806844U (zh) 一种多自由度显示器支架
CN105402309A (zh) 一种采用混合减震技术的文物防震装置
CN105204541B (zh) 一种高精度的Stewart主动隔振平台
CN106759927A (zh) 一种串联型叠层橡胶‑弹簧三维复合隔震支座
CN109024960A (zh) 一种sma自复位摩擦阻尼器
CN202360668U (zh) 独立式平行连杆三维文物隔震装置
CN104973268A (zh) 航天器控制力矩陀螺的高频微振动隔离装置
CN105756214A (zh) 预制装配式悬臂框架水平、竖向多维隔震耗能系统
CN103821863A (zh) 一种可调摆式多维低频文物减震装置
CN110657282A (zh) 一种土木工程抗震结构
CN107995810A (zh)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电子通信用机箱
CN214195050U (zh) 一种惯容型非对称非线性能量阱装置
CN205958108U (zh) 一种红外成像系统及探测器组件、探测器减振装置
CN102401080B (zh) 带限位保护系统三维文物隔震装置
CN114517539A (zh) 双向限位式sma弹簧摩擦复合阻尼器
CN113107124B (zh) 一种具有调谐质量阻尼器功能的隔震楼板
CN206099251U (zh) 一种用于瓷柱型电气设备减震的混合控制装置
Hirai et al. Structural control with variable friction damper for seismic response
KR20090033671A (ko) 진동 흡수가 가능한 교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