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82267U - 一种组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组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382267U CN209382267U CN201822053916.XU CN201822053916U CN209382267U CN 209382267 U CN209382267 U CN 209382267U CN 201822053916 U CN201822053916 U CN 201822053916U CN 209382267 U CN209382267 U CN 20938226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g
- fixed
- strut
- hanger
- combined ty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包括螺旋桨、短舱、载荷、挂架、机翼、副翼、撑杆、垂尾、平尾、升降舵和方向舵;所述螺旋桨固定在短舱一端上;所述短舱另一端固定在机翼下翼面中端;所述载荷通过挂钩固定在挂架上;所述挂架固定在机翼下翼面两端;所述机翼为平直机翼;所述副翼为活动舵面,设于机翼后侧两端;所述撑杆前端固定在机翼后缘中部;所述垂尾竖直固定于撑杆的后端;所述平尾水平固定于撑杆的后端;所述升降舵和方向舵均为活动舵面,分别设于平尾和垂尾两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取消了传统飞机的机身部件,采用撑杆代替机身固定“十”字型尾翼,减小了气动部件尺寸和气动阻力,提高了气动效率,降低了结构重量;通过“十字形”尾翼配合简单的地面辅助装置为支撑,利用螺旋桨将全机拉升,实现飞机垂直起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设计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组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
背景技术
无人机(Unmanned Air Vrhicle, UAV)在上世纪最早是作为训练使用的靶机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空中飞行器,因具有成本低廉、零人员伤亡等特点,在随后的历次现代局部战争中,被广泛地用于执行战场环境侦察、情报收集、跟踪、通讯等各种军事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垂直起降无人机作为一类特殊的无人机,能以零速度起飞并着陆,无需开辟专门的起降跑道。与常规无人机相比,垂直起降无人机具有起降方式灵活、发射回收方便、机动性好等优点,同时也具备常规无人机的一般功能。研发新型垂直起降无人机,对于赢得未来战场的主动权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当前,各国研发了多种垂直起降无人机,其代表机型主要有美国火力侦察兵(FireScout)系列无人机、鹰眼(Eagle Eye)无人机,俄罗斯Ka-137无人机,加拿大CL系列无人机,德国希摩斯(Seamos)无人机等。分析国内外垂直起降无人机的技术特征,可以总结出:与固定翼无人机依靠滑跑获得升力的方式不同,垂直起降无人机一般依靠旋翼为全机提供向上的升力,因此采用旋翼是垂直起降无人机的重要特征。
当前垂直起降无人机存在两大难点:
1)高效气动力技术
无人机与有人机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有人机一般以飞行速度、航程作为设计制造时优先考虑的参数,而无人机则是以航时作为优先考虑的参数。垂直起降无人机的在起降时会消耗较多的燃油或能量,要保证长航时,必须设计出低阻的气动外形,但当前高空长航时飞行器一般采用大展弦比气动布局,而垂直起降飞行器的不适宜采用较大的展弦比气动布局,如何有效解决这一矛盾是先进垂直起降飞行器的研究难点,给设计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垂直起降的控制
垂直起降无人机在起飞和着陆阶段的控制是飞行过程的重点。由于无人机在进行垂直起飞和降落时,如设计不合理不易把握空气流动对无人机姿态的影响,容易出现摔机、翻机的现象。因此在进行气动布局设计时,应对飞行器的舵面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垂直起降无人机起降状态与巡航平飞状态的安全转换。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出一种组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通过分离和组合的方式来兼顾多任务作战和长航时巡航飞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包括:螺旋桨、短舱、载荷、挂架、机翼、副翼、撑杆、垂尾、平尾、升降舵和方向舵;所述螺旋桨固定在所述短舱一端上;所述短舱另一端固定在机翼下翼面中端;所述载荷通过挂钩固定在所述挂架上;所述挂架固定在机翼下翼面两端;所述机翼为平直机翼,由相同弦长的翼型拉伸形成;所述副翼为活动舵面,设于机翼后侧两端;所述撑杆为圆柱形构件,其前端固定在机翼后缘中部;所述垂尾为平直翼面,由一个对称翼型拉伸而成,竖直固定于撑杆的后端;所述平尾为平直翼面,由一个对称翼型拉伸而成,水平固定于撑杆的后端;所述升降舵和方向舵均为活动舵面,分别设于平尾和垂尾两端。
进一步,所述螺旋桨为单桨叶,所述短舱为圆柱形且在前端设计有半球形整流鼓包,以降低流阻,所述挂架为突出机翼前缘的挂架,所述副翼通过转轴铰接在机翼后侧两端;所述升降舵和方向舵均通过转轴分别铰接在平尾和垂尾两端。
进一步,所述挂架设有两个,且以机翼中部为中心,呈对称位置分别设于机翼下翼面两端。
进一步,所述载荷与挂架相配合且可拆卸。
进一步,所述副翼设有两个,且以机翼中部为中心,对称铰接在机翼后侧两端。
进一步,所述平尾和垂尾构成“十”字型尾翼,固定在撑杆后端上。
进一步,所述方向舵设有两个,且以垂尾中部为中心分别呈对称位置设于垂尾两端上,实现飞行器偏航操纵。
进一步,所述升降舵设有两个,且以平尾中部为中心分别呈对称位置设于平尾两端上,实现飞行器俯仰操纵。
进一步,所述组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在飞行或者地面驻停期间,通过在机翼两端的翼梢进行固定连接,实现将多个飞行器进行组合或者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飞行器取消了传统飞机的机身部件,采用撑杆代替机身固定“十”字型尾翼,减小了气动部件尺寸,减小了气动阻力,提高了气动效率,降低了结构重量;通过“十”字型尾翼将飞行器支撑在地面,通过螺旋桨拉力拉起升空,减少了对起落架的设计需求,节约了飞机重量,实现了飞机垂直起飞;通过翼梢固定连接进行飞行器的组合或者分离,实现飞行器组合或者分离的飞行使用,可以根据不同作战任务,选择不同数量飞行器的组合构型,提高作战效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组合使用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螺旋桨,2为短舱,3为载荷,4为挂架,5为机翼,6为副翼,7为撑杆,8为垂尾,9为平尾,10为升降舵,11为方向舵,12为翼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包括:螺旋桨1、短舱2、载荷3、挂架4、机翼5、副翼6、撑杆7、垂尾8、平尾9、升降舵10和方向舵11;所述螺旋桨1固定在所述短舱2一端上;所述短舱2另一端固定在机翼5下翼面中端;所述载荷3通过挂钩固定在所述挂架4上;所述挂架4固定在机翼5下翼面两端;所述机翼5为平直机翼,由相同弦长的翼型拉伸形成;所述副翼6为活动舵面,设于机翼5后侧两端;所述撑杆7为圆柱形构件,其前端固定在机翼5后缘中部;所述垂尾8为平直翼面,由一个对称翼型拉伸而成,竖直固定于撑杆7的后端;所述平尾9为平直翼面,由一个对称翼型拉伸而成,水平固定于撑杆7的后端;所述升降舵10和方向舵11均为活动舵面,分别设于平尾9和垂尾8两端。
优选地,所述螺旋桨1为单桨叶,所述短舱2为圆柱形且在前端设计有半球形整流鼓包,以降低流阻,所述挂架4为突出机翼5前缘的挂架,所述副翼6通过转轴铰接在机翼5后侧两端;所述升降舵10和方向舵11均通过转轴分别铰接在平尾9和垂尾8两端。
优选地,所述挂架4设有两个,且以机翼5中部为中心,呈对称位置分别设于机翼5下翼面两端。
优选地,所述载荷3与挂架4相配合且可拆卸。
优选地,所述副翼6设有两个,且以机翼5中部为中心,对称铰接在机翼5后侧两端。
优选地,所述平尾9和垂尾8构成“十”字型尾翼,固定在撑杆7后端上;在飞行器起飞状态,通过“十”字型尾翼支撑在地面,飞行器启动后,螺旋桨1高速旋转,在其拉力下将飞行器拉起升空。
优选地,所述方向舵11设有两个,且以垂尾8中部为中心分别呈对称位置设于垂尾8两端上,实现飞行器偏航操纵。
优选地,所述升降舵10设有两个,且以平尾9中部为中心分别呈对称位置设于平尾9两端上,实现飞行器俯仰操纵;当飞行器从地面被拉起升空后,升降舵10、方向舵11和副翼6偏转,将飞行器姿态调至水平飞行状态。
优选地,所述组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在飞行或者地面驻停期间,通过在机翼5两端的翼梢12进行固定连接,实现将多个飞行器进行组合或者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螺旋桨1通过带有半球形整流鼓包的圆柱形短舱2固定于机翼5下翼面;在发动机的动力驱动下可高速旋转,为飞行器提供拉力。
其特征一在于该飞行器采用撑杆代替机身固定“十”字型尾翼,减小了气动部件尺寸,减小了气动阻力,提高了气动效率,降低了结构重量。
其特征二在于该飞行器的垂直起降方式,起飞时全机竖直向上,螺旋桨在上,“十字形”尾翼支撑在地面,通过螺旋桨旋转将飞行器拉升;当飞行器拉升至一定高度后,偏转“十字形”尾翼上的升降舵和方向舵以及机翼上的副翼,将飞行器的飞行姿态从竖直状态逐步改变为平飞状态,实现垂直起飞;降落时则以相反的方式进行,即通过舵面偏转,使全机从平飞状态逐步变为竖直状态。
其特征三在于可以以任意数目飞行器在翼梢进行组合。在执行长航时飞行任务时,多个组合以增加飞行器的展弦比,提升飞行器的升阻比,进而提升航程、航时。在执行单体侦察或者打击任务时分离成多个单个飞行器执行任务,覆盖战场区域更全面,生存率更高,满足多任务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该飞行器起飞时全机竖直向上,螺旋桨1在上,“十字形”尾翼在下,待螺旋桨1将全机拉升至一定高度后,“十字形”尾翼舵面(即升降舵10和方向舵11)和副翼6等部件进行偏转,改变全机的飞行姿态,从竖直状态逐步变为平飞状态。降落时则以相反的方式进行,即通过“十字形”尾翼舵面(即升降舵10和方向舵11)和副翼6等部件偏转,使全机从平飞状态逐步变为竖直状态平稳降落。其中,该飞行器取消了传统飞机的机身部件,采用撑杆7代替机身固定“十”字型尾翼,简化飞行器气动布局,机翼5采用鲁棒性设计,使其具备强抗干扰能力,搭配不同载荷外挂均可获得较好的气动特性,同时利用螺旋桨1滑流的加速效应,提升整体飞行器的气动效率;通过在机翼5两端的翼梢12进行固定连接从而实现组合或者分离适配性设计,使得飞行器可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自由组合或分离,当执行侦察或者打击任务时,分离成多个单体飞行器,不仅可以提高战场覆盖的区域,同时还可以提高生存率,当执行长航时侦察任务时,通过组合大幅度提升飞行器的展弦比,进而获得较高的升阻比,提升巡航效率;“十字形”尾翼固定在撑杆7上,减小了尺寸,降低了结构重量。
Claims (9)
1.一种组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螺旋桨(1)、短舱(2)、载荷(3)、挂架(4)、机翼(5)、副翼(6)、撑杆(7)、垂尾(8)、平尾(9)、升降舵(10)和方向舵(11);所述螺旋桨(1)固定在所述短舱(2)一端上;所述短舱(2)另一端固定在机翼(5)下翼面中端;所述载荷(3)通过挂钩固定在所述挂架(4)上;所述挂架(4)固定在机翼(5)下翼面两端;所述机翼(5)为平直机翼,由相同弦长的翼型拉伸形成;所述副翼(6)为活动舵面,设于机翼(5)后侧两端;所述撑杆(7)为圆柱形构件,其前端固定在机翼(5)后缘中部;所述垂尾(8)为平直翼面,由一个对称翼型拉伸而成,竖直固定于撑杆(7)的后端;所述平尾(9)为平直翼面,由一个对称翼型拉伸而成,水平固定于撑杆(7)的后端;所述升降舵(10)和方向舵(11)均为活动舵面,分别设于平尾(9)和垂尾(8)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桨(1)为单桨叶,所述短舱(2)为圆柱形且在前端设计有半球形整流鼓包,以降低流阻,所述挂架(4)为突出机翼(5)前缘的挂架,所述副翼(6)通过转轴铰接在机翼(5)后侧两端;所述升降舵(10)和方向舵(11)均通过转轴分别铰接在平尾(9)和垂尾(8)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架(4)设有两个,且以机翼(5)中部为中心,呈对称位置分别设于机翼(5)下翼面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荷(3)与挂架(4)相配合且可拆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翼(6)设有两个,且以机翼(5)中部为中心,对称铰接在机翼(5)后侧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尾(9)和垂尾(8)构成“十”字型尾翼,固定在撑杆(7)后端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向舵(11)设有两个,且以垂尾(8)中部为中心分别呈对称位置设于垂尾(8)两端上,实现飞行器偏航操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舵(10)设有两个,且以平尾(9)中部为中心分别呈对称位置设于平尾(9)两端上,实现飞行器俯仰操纵。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组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在飞行或者地面驻停期间,通过在机翼(5)两端的翼梢(12)进行固定连接,实现将多个飞行器进行组合或者分离。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053916.XU CN209382267U (zh) | 2018-12-07 | 2018-12-07 | 一种组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053916.XU CN209382267U (zh) | 2018-12-07 | 2018-12-07 | 一种组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382267U true CN209382267U (zh) | 2019-09-13 |
Family
ID=67871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2053916.XU Active CN209382267U (zh) | 2018-12-07 | 2018-12-07 | 一种组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382267U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89708A (zh) * | 2019-10-12 | 2020-02-14 | 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带撑杆的直升机后置水平尾翼结构 |
CN111114773A (zh) * | 2020-01-20 | 2020-05-08 | 同济大学 | 一种组合式无人机系统 |
CN112550695A (zh) * | 2020-12-07 | 2021-03-26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垂直起降翼尖铰接组合式无人飞行器 |
CN112572770A (zh) * | 2020-12-11 | 2021-03-30 | 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 | 一种x型尾翼指令解算方法 |
CN112678149A (zh) * | 2021-01-12 | 2021-04-20 | 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 | 一种多体主动变构型分布式螺旋桨飞行器 |
CN112977879A (zh) * | 2021-04-01 | 2021-06-18 |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 一种气弹试验平台 |
-
2018
- 2018-12-07 CN CN201822053916.XU patent/CN20938226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89708A (zh) * | 2019-10-12 | 2020-02-14 | 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带撑杆的直升机后置水平尾翼结构 |
CN110789708B (zh) * | 2019-10-12 | 2023-06-23 | 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带撑杆的直升机后置水平尾翼结构 |
CN111114773A (zh) * | 2020-01-20 | 2020-05-08 | 同济大学 | 一种组合式无人机系统 |
CN112550695A (zh) * | 2020-12-07 | 2021-03-26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垂直起降翼尖铰接组合式无人飞行器 |
CN112572770A (zh) * | 2020-12-11 | 2021-03-30 | 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 | 一种x型尾翼指令解算方法 |
CN112678149A (zh) * | 2021-01-12 | 2021-04-20 | 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 | 一种多体主动变构型分布式螺旋桨飞行器 |
CN112977879A (zh) * | 2021-04-01 | 2021-06-18 |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 一种气弹试验平台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382267U (zh) | 一种组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 | |
CN107176286B (zh) | 基于双涵道风扇动力系统的可折叠式固定翼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 | |
CN205854492U (zh) | 一种可拆卸的尾座式垂直起降无人机 | |
CN203666966U (zh) | 带可动边条的鸭式飞翼布局飞机 | |
US10562626B2 (en) | Tandem wing aircraft with variable lift and enhanced safety | |
CN109760832A (zh) | 一种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飞行器 | |
CN204871604U (zh) | 翼身融合单涵道垂直起降飞行器 | |
CN105818980A (zh) | 新型高升力垂直起降飞行器 | |
CN104964610B (zh) | 一种乘波体构型无人靶机 | |
CN110588977B (zh) | 一种固体火箭飞行器 | |
CN105857579A (zh) | 一种螺旋桨飞机 | |
CN112896499A (zh) | 一种倾转涵道与固定螺旋桨组合布局的垂直起降飞行器 | |
CN103754360A (zh) | 一种类飞碟式旋翼机 | |
CN102085911A (zh) | 新理念飞行及飞行器 | |
CN107878746A (zh) | 一种油电混合动力的垂直起降固定翼长航时无人机 | |
CN103171758A (zh) | 一种飞翼型飞机的增升方法 | |
CN103847964B (zh) | 一种可螺旋飞行的弧形翼飞行器 | |
CN110920881A (zh) | 一种垂直起降无人运输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1364907U (zh) | 一种低速无人机气动布局 | |
CN205602117U (zh) | 一种新型高升力垂直起降飞行器 | |
CN211253019U (zh) | 一种垂直起降无人运输机 | |
CN107487440A (zh) | 一种无人侦察机的可变形伸缩储油机翼 | |
CN211519837U (zh) | 一种低噪音超音速公务机 | |
CN209535458U (zh) | 一种基于多组合式动力系统的无人机 | |
CN210116639U (zh) | 一种变构型多模态无人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