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58421U - 变频器 - Google Patents

变频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58421U
CN209358421U CN201920186195.1U CN201920186195U CN209358421U CN 209358421 U CN209358421 U CN 209358421U CN 201920186195 U CN201920186195 U CN 201920186195U CN 209358421 U CN209358421 U CN 2093584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inet
contactor
chamber
frequency converter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8619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锐
曹单
邓谷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8619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584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584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584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变频器,所述变频器(100)包括柜体(1)和多个接触器(61),所述柜体(1)的外周壁上设有向外凸出的接触器安装盒(19),多个所述接触器(61)均安装在所述接触器安装盒(19)中以电气隔离所述柜体(1)中的电路元件。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变频器的柜体的外周壁上设置向外凸出的接触器安装盒并将接触器安装在该接触器安装盒中,使得接触器与安装在柜腔中的其他电路元件相互隔离,有效避免接触器对柜腔中的弱电部件产生干扰,从而提高变频器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变频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频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变频器在大型空调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极需开发适用于大型空调特点的变频器。其中,变频器中的接触器的布置会对变频器的性能产生较大影响。
而在现有的一些变频器中,接触器等大电流部件是与主控板等弱电部件共用同一个柜腔的,在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柜腔内的结构布置的情况下,接触器可能会靠近主控板、弱电控制线等弱电部件设置,此时接触器会对该弱电部件产生干扰,从而导致变频器的可靠性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频器,使通有大电流的接触器隔离于柜腔中的其他电路元件设置,从而避免弱电部件受到干扰,有效提高变频器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频器,所述变频器包括柜体和多个接触器,所述柜体的外周壁上设有向外凸出的接触器安装盒,多个所述接触器均安装在所述接触器安装盒中以电气隔离所述柜体中的电路元件。
可选地,所述柜体和所述接触器安装盒均呈方形,所述柜体的柜体后面板上设有矩形的盒体安装孔,所述接触器安装盒从所述盒体安装孔的孔口周壁向后延伸,所述接触器安装盒的盒腔与所述柜体的柜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接触器安装盒的盒腔沿前后方向的厚度不小于250mm。
可选地,所述接触器的接线端至少部分向前伸入所述柜体的柜腔中。
可选地,所述盒体安装孔设置在所述柜体后面板的下部区域。
可选地,所述柜体包括位于所述变频器的前侧的主柜和位于所述变频器的后侧的副柜,所述主柜和所述副柜通过作为所述柜体后面板的主副柜间隔板隔开,所述主柜中设有功能模块,所述副柜中设有用于对所述功能模块进行散热的副柜冷却装置,向后延伸的所述接触器安装盒位于所述副柜的柜腔中。
可选地,所述功能模块包括安装在所述主副柜间隔板的前侧板面上的IGBT和二极管,所述副柜冷却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主副柜间隔板的后侧板面上的二极管散热器和IGBT散热器,所述二极管散热器和所述IGBT散热器分别沿前后方向与所述二极管和所述IGBT对位布置且均间隔于所述接触器安装盒设置。
可选地,所述副柜冷却装置的冷媒管道包括分别连通所述二极管散热器和所述IGBT散热器的二极管冷媒管道和IGBT冷媒管道,所述二极管冷媒管道和所述IGBT冷媒管道均绕开所述接触器安装盒走线。
可选地,所述变频器包括设有多个所述接触器、接触器安装支架、接触器输入母排和接触器输出母排的接触器模块,所述接触器安装支架呈条形状且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架安装板面,所述接触器输入母排和所述接触器输出母排分别安装在所述支架安装板面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多个所述接触器沿所述支架安装板面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且位于所述接触器输入母排和所述接触器输出母排之间。
可选地,所述接触器安装盒的盒腔中设有沿横向延伸且板面向前伸出的盒腔支撑平板,条形状的所述接触器安装支架沿横向摆置且包括沿所述支架安装板面向后伸出的安装支脚,所述接触器模块通过所述安装支脚支撑于所述盒腔支撑平板上以预定位在所述接触器安装盒中。
在本实用新型中,变频器的柜体的外周壁上设有向外凸出的接触器安装盒,通过将接触器安装在该接触器安装盒中,能够使接触器隔离于安装在柜腔中的其他电路元件,有效避免对柜腔中的弱电部件产生干扰,从而有效提高变频器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循环气流通道的变频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设有主柜和副柜的变频器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的变频器的另一俯视图,其主柜前门体处于打开状态;
图4为图2中的变频器的后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设有接触器安装盒的变频器的结构示意图,此时接触器安装在接触器安装盒中;
图6为图5中的变频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此时接触器从接触器安装盒中拆出;
图7为图5中的变频器的侧剖视图;
图8为图5中的变频器的俯视图;
图9为图5中的变频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展示了接触器安装盒的内部结构;
图10为图9中的变频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此时接触器安装盒从盒体安装孔中拆出;
图11为图9中的变频器的后视立体图;
图12为图11中的变频器的另一后视立体图,此时接触器安装盒从盒体安装孔中拆出;
图13为图5中的变频器的接触器模块的立体图;
图14为图13中的接触器模块的结构爆炸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整流逆变电路组件的主视图;
图16为图15中的整流逆变电路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17为图15中的整流逆变电路组件的侧视图;
图18为图17中的整流逆变电路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示例性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频器100。该变频器100包括柜体1、风冷装置和多块风道隔板2。其中,多块风道隔板2将柜腔分隔成多个模块腔室,多个模块腔室中分别安装有不同的模块,并且各个模块腔室的风道隔板2上设有各自的模块腔室进风口和模块腔室出风口。通过设置该结构,变频器100的柜腔中可形成循环气流通道,图中的箭头方向表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该循环气流通道的气流方向。此外,该循环气流通道中设有用于降温除湿的风冷装置,该风冷装置可包括风机66和用于降温除湿的降温除湿散热器31。
在变频器100的工作过程中,一些模块腔室中的功能模块会产生热量。此时,风冷装置也处于工作状态,从风冷装置的排风端排出的冷风可通过各个模块腔室进风口和模块腔室出风口流动至不同的模块腔室中,并最终回流至风冷装置的抽风端,从而形成上述的用于散热冷却的循环气流通道。
可见,由于循环气流通道的存在,风冷装置对各功能模块的降温除湿作用是持续且稳定的,加上各个模块腔室之间相对独立,能够保证各腔室内始终具备合适的工作环境温度,减小功能模块过热受损的风险,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还能使变频器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此外,与现有的变频器相比,在达到同样的散热效果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的变频器100中的风冷装置的排风量更小,即意味着本实用新型的风冷装置的工作噪音更小,并且能设计成更小的体积,从而节省变频器100的生产安装成本。
总而言之,本实用新型的变频器100具有散热效果好、工作噪音小且生产安装成本低等优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模块腔室包括用于安装上述降温除湿散热器31的降温除湿模块腔室3,当然,风冷装置也可安装在其他模块腔室中,而不需要单独设置的降温除湿模块腔室3。由于风冷装置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持续的振动,为尽量减小该振动对变频器带来的不利影响,可将降温除湿模块腔室3优选设置在柜腔的底部位置,或者更进一步地,将风冷装置设置在降温除湿模块腔室3的底部位置,从而提高变频器100的整体稳定性。
为节省生产成本,可基于用尽可能少的风道隔板2分隔出尽可能多的模块腔室的原则确定所需的隔板数量。再者,要合理布置各模块腔室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连通结构,以尽量减小循环气流通道中的气流阻力,加快通道中的换热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因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将变频器的柜体1设置为长方体状,并利用风道隔板2、柜体顶面板、柜体底面板、柜体前面板、柜体后面板以及其中一个柜体侧面板共同限定出降温除湿模块腔室3。进一步地,柜体前面板和降温除湿散热器31之间还可设有另外的风道隔板2,用户在打开柜体前面板后,由于该风道隔板2的阻隔,可避免直接触碰降温除湿散热器31。
可见,通过利用柜体1的不同面板作为隔板,可有效节省风道隔板2的数量,并且将降温除湿模块腔室3设置在柜体1内腔中的边侧位置,能够便于其他模块腔室的合理布置和连通。
此外,风冷装置可包括风机66和降温除湿散热器31,该降温除湿散热器31可设置在风机66的排风侧或抽风侧。在风机66的驱动下,通过降温除湿散热器31冷却后的低温气体能够沿循环气流通道快速流动。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降温除湿散热器31可安装在风机66和柜体1侧面板之间,或者风机66可安装在降温除湿散热器31和柜体1侧面板之间,又或者所述降温除湿散热器31和所述风机66均安装在所述风道隔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降温除湿模块腔室3的所述模块腔室出风口和所述模块腔室进风口上下设置在所述降温除湿模块腔室3的所述风道隔板2上,所述风机66安装在所述降温除湿模块腔室3的所述模块腔室进风口上。设置该结构的原因在于,避免风机66将降温除湿散热器31上的冷凝水吹至其他模块腔室中,防止其他功能模块出现短路,从而提高变频器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或者,当风机66有可能将降温除湿散热器31上的冷凝水吹至其他模块腔室的情况下,可额外设置相应的隔水结构。
下面将以图示中的变频器100的各模块腔室的布置结构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说明,实际上,本实用新型的变频器100中的各个模块腔室可设置为其他不同的布置结构,但必须保证在柜体1内腔中形成用于降温除湿的循环气流通道。
如图1所示,模块腔室还包括第一功能模块腔室4、第二功能模块腔室5、第三功能模块腔室6以及第四功能模块腔室7。第一功能模块腔室4、第二功能模块腔室5以及第三功能模块腔室6由上而下依次设置且左右两侧分别毗邻于降温除湿模块腔室3和第四功能模块腔室7。
其中,第一功能模块腔室4、第二功能模块腔室5以及第三功能模块腔室6通过各自的风道隔板2上的通风孔(即上述的模块腔室进风口或模块腔室出风口)分别与降温除湿模块腔室3和第四功能模块腔室7连通。
在变频器100的工作状态下,从风冷装置的排风侧排出的冷风从降温除湿模块腔室3吹出后,分成两路以分别流动至第一功能模块腔室4和第二功能模块腔室5。紧接着,从第一功能模块腔室4和第二功能模块腔室5吹出的冷风汇聚至第四功能模块腔室7。然后,从第四功能模块腔室7吹出的冷风通过第三功能模块腔室6后回流至风冷装置的抽风侧,从而完成一次完整的气流循环流动。
具体地,变频器100包括设置在第一功能模块腔室4中的主控板41和IGBT模块42、设置在第二功能模块腔室5中的电容模块51、设置在第三功能模块腔室6中的二极管65和接触器61以及设置在第四功能模块腔室7中的断路器71,并且在第三功能模块腔室6和第四功能模块腔室7之间还设有电抗器9。
需要说明的是,在变频器100中,IGBT模块42、电容模块51和二极管65均为发热量相对较大的功能模块,为避免单个模块腔室中的环境温度过高,需要将该三个功能模块两两隔开设置。
因此,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的变频器100将IGBT模块42设置在第一功能模块腔室4中、将电容模块51设置在第二功能模块腔室5中以及将二极管65设置在第三功能模块腔室6中。
进一步地,由于电容模块51和断路器71的体积相对较大,且根据安规要求,断路器71需要独立隔离设置。因此将电容模块51单独设置在第二功能模块腔室5中,而断路器71则单独设置在第四功能模块腔室7中。
而体积和发热量均较小的功能模块可根据实际情况组合设置在同一腔室中。例如在上述结构中,可将主控板41和IGBT模块42组合设置在第一功能模块腔室4中,并且可将二极管65和接触器61组合设置在第三功能模块腔室6中。
而对于电抗器9而言,由于其体积相对较大,可将其设置在底部位置(第三功能模块腔室6和第四功能模块腔室7之间)以增加安装稳定性,从而使变频器100中的各功能模块具有相对合理的布置结构。
对于发热量较大的IGBT模块42和二极管65,还可分别设置散热器以进一步提高散热速度,该散热器可以是微通道散热器或翅片式散热器等,其中,微通道散热器设有用于供冷媒流通的微通道扁管。
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模块腔室的不同发热量确定其模块腔室进风口和模块腔室出风口的孔径大小,或者,模块腔室进风口和模块腔室出风口的孔径大小设置为可实时调节,从而使各模块腔室中的温度均匀,避免柜腔中因局部过冷而产生凝露,避免电路元件短路,从而提高变频器100的可靠性。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变频器100包括主柜11和副柜12。其中,主柜11位于变频器100的前侧并内置有功能模块,前述的循环气流通道形成在主柜腔内。副柜12位于变频器100的后侧,主柜11和副柜12之间通过主副柜间隔板13相互隔开。此外,变频器100还包括变频器冷却系统,其中包括设置在副柜12内的副柜冷却装置。
通过在变频器100中设有腔体相互隔开的主柜11和副柜12,使得变频器100的功能模块和冷却装置能够分别安装在主柜腔和副柜腔中,从而实现分区布置,有利于简化柜腔内结构和提高可靠性。此外,功能模块和冷却装置能够相互独立拆装且具有较大的拆装空间,便于安装维护,可有效节省成本、提高生产维护效率。
对于长方体状的变频器100而言,其包括矩形形状的外壳体,此时主副柜间隔板13设置在该外壳体内以间隔出主柜11和副柜12,主柜11包括主柜前门体111,副柜12包括副柜后盖板121。
可见,当需要拆装设置在主柜腔中的部件时,可单独打开主柜前门体111,副柜腔中的部件不受影响。当需要拆装设置在副柜腔中的部件时,则可单独打开副柜后盖板121,此时主柜腔中的部件不受影响。或者,也可同时打开主柜前门体111和副柜后盖板121,以同时对主柜腔和副柜腔中的部件进行拆装,从而有效提高拆装效率。
此外,变频器100还包括作为风道隔板2的主柜隔板,该主柜隔板为降温除湿模块腔室3和功能模块腔室之间的隔板,变频器100冷却系统还包括安装于降温除湿模块腔室3内的降温除湿散热器31。
进一步地,功能模块腔室内安装有横向间隔布置的多个IGBT421和沿横向连续并排布置的多个二极管65,多个IGBT421和多个二极管65竖向间隔地安装在主副柜间隔板13的前侧板面上。副柜冷却装置包括设置在主副柜间隔板13的后侧板面上的二极管散热器122和多个IGBT散热器123。
为了防止多个IGBT421在主副柜间隔板13上的间隔区域过冷而产生凝露,将多个IGBT散热器123相应设置为沿横向间隔布置并与多个IGBT421沿前后方向一一对位设置,即IGBT散热器123呈分体式布置。而二极管65为沿横向连续并排布置的并联结构,因此将二极管散热器122相应地设置为呈横向连续延伸的长条状并沿前后方向与多个二极管65对位布置,即二极管散热器122呈连续式布置,从而实现对发热量大的IGBT421和二极管65的专门散热。
进一步地,IGBT散热器123和二极管散热器122均可采用微通道散热器,该微通道散热器包括用于供冷媒流通的微通道扁管,其换热面积大,冷却效率较高,有利于提高IGBT421和二极管65的可靠性。
一些厂家会将IGBT421设计成长块状,在本实施例的变频器100中,长块状的IGBT421沿竖向摆置安装。此时,为提高IGBT散热器123的传热面积以提高冷却效率,可将IGBT散热器123的微通道扁管相应设置为呈竖向长块状。
此时,将IGBT散热器123设置为分体式布置结构,除了是为防止多个IGBT421在主副柜间隔板13上的间隔区域过冷而产生凝露以外,还考虑到较长较宽的微通道扁管难于加工成型。而即使是对于分体式布置的IGBT散热器123而言,其长度也不宜太大,因此可将IGBT散热器123的微通道扁管的竖向长度优选设置为不小于200mm。
此外,为增大换热面积以提高冷却效率,在沿前后方向的投影上,多个二极管65落入二极管散热器122的外轮廓区域内,IGBT421落入对应的IGBT散热器123的外轮廓区域内。
另一方面,可将二极管散热器122和多个IGBT散热器123设置为均关于主副柜间隔板13的竖向中心线对称布置,使结构更加均匀合理、美观。
具体地,变频器冷却系统还包括设置在副柜12的外壁上的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以及设置在冷媒入口与冷媒出口之间的冷媒管道。其中,冷媒管道包括流经多个IGBT散热器123的多个IGBT冷媒管道、流经二极管散热器122的二极管冷媒管道和流经降温除湿散热器31的降温除湿冷媒管道。多个IGBT冷媒管道、二极管冷媒管道和降温除湿冷媒管道并联设置,保证对各个发热部件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IGBT冷媒管道、二极管冷媒管道和降温除湿冷媒管道上分别设有相应的节流装置,用于根据发热量的不同而调节冷媒管道中的冷媒流量,从而实现智能化的冷却散热。
此外,二极管散热器122和IGBT散热器123也可采用翅片式散热器,但需要配备风机以迅速带走副柜腔中的热量。换言之,副柜冷却装置中可包括多种散热方式,例如风冷散热或冷媒散热,在设计时要视不同的情况而确定最合适的散热结构。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14所示,变频器100包括柜体1和多个接触器61,柜体1的外周壁上设有向外凸出的接触器安装盒19,多个接触器61均安装在接触器安装盒19中以电气隔离柜体1中的电路元件。
通过设置上述接触器安装盒,能够使接触器61隔离于安装在柜腔中的其他电路元件,有效避免对柜腔中的弱电部件产生干扰,从而有效提高变频器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柜体1和接触器安装盒19均呈方形,柜体1的柜体后面板上设有矩形的盒体安装孔18,接触器安装盒19从盒体安装孔18的孔口周壁向后延伸,接触器安装盒19的盒腔与柜体1的柜腔连通。可见,将接触器安装盒19设置在柜体1的后方,既能使接触器61隔离于柜腔中的电路元件,又能使柜体的整体结构更加合理。
为保证接触器安装盒19具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接触器61,可将接触器安装盒19的盒腔沿前后方向的厚度设置为不小于250mm。
为简化结构,外凸的接触器安装盒19可通过焊接等相对简单的连接方式连接于盒体安装孔18,而接触器安装盒19与柜体1之间没有其他固定结构。在此情况下,可将盒体安装孔18设置在柜体后面板的下部区域,以保证接触器安装盒19的装配稳定性。
当变频器100设有上述的主柜11和副柜12时,接触器安装盒19安装在主副柜间隔板13上并向后延伸,该向后延伸的接触器安装盒19位于副柜12的柜腔中。此时,二极管散热器122和IGBT散热器123分别沿前后方向与二极管65和IGBT421对位布置且均间隔于接触器安装盒19设置。例如,IGBT散热器123、二极管散热器122和接触器安装盒19可由上而下依次间隔布置。此外,二极管冷媒管道和IGBT冷媒管道均绕开接触器安装盒19走线布置,从而使副柜腔中的结构布置更加合理。
当变频器100中设有上述的循环气流通道时,由于接触器安装盒19优选设置在柜体后面板的下部区域,因此将接触器安装盒19的盒腔与第三功能模块腔室6连通。在组装变频器100时,先在接触器安装盒19中安装接触器61,然后再安装第三功能模块腔室6中的功能模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变频器100包括设有多个接触器61、接触器安装支架62、接触器输入母排63和接触器输出母排64的接触器模块,接触器安装支架62呈条形状且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架安装板面621。其中,接触器输入母排63和接触器输出母排64分别安装在支架安装板面62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多个接触器61沿支架安装板面62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且位于接触器输入母排63和接触器输出母排64之间。
在组装变频器100时,上述接触器模块能够先在机外装配完成,而后再装入柜腔中。如此,在组装接触器模块时具有较大的操作空间,而不用局促在狭小的柜腔空间中进行装配,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和生产速度。
为降低装配难度,可在接触器安装盒19的盒腔中设有沿横向延伸且板面向前伸出的盒腔支撑平板191,而条形状的接触器安装支架62沿横向摆置且包括沿支架安装板面621向后伸出的安装支脚622。在安装接触器模块时,可先通过其安装支脚622支撑在盒腔支撑平板191上,从而实现预定位装配,而后再通过紧固件将接触器模块固定在盒腔中。在此装配过程中,装配人员无须一直用手扶稳接触器模块,因此装配难度大大降低,有利于提高安装效率。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5至图18所示,提供了一种整流逆变电路组件,能够用于变频器100中。该整流逆变电路组件包括IGBT模块42和多个电容模块51,电容模块51包括电容叠层母排516和设置在电容叠层母排516上的多个电容512,IGBT模块42包括IGBT叠层母排422和设置在IGBT叠层母排422上的多个IGBT421。其中,电容叠层母排516和IGBT叠层母排422相互连接并处于同一电性平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处于同一电性平面并非指电容叠层母排516和IGBT叠层母排422必定处于相同的结构平面上。实际上,在沿垂直于母排的板面的方向上,可允许电容叠层母排516和IGBT叠层母排422之间存在一定范围内的落差,但只要二者之间的落差较小,即可将电容叠层母排516和IGBT叠层母排422视为处于同一电性平面上。而在本实施例中,只要电容叠层母排516和IGBT叠层母排422之间的落差不大于两个母排的叠加厚度,即可将二者视为处于同一电性平面。
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处于同一电性平面的电容叠层母排516和IGBT叠层母排422中的杂散电感极小,大大增强其防电磁干扰能力,降低由于电压击穿而引起的电器元件损坏的概率,此外还可减少阻抗,从而减少发热量和功率损失。总而言之,上述结构有利于提高整流逆变电路组件的品质性能,进而提高变频器的工作可靠性。
进一步地,为使得电路组件的结构简洁紧凑,可将电容叠层母排516和IGBT叠层母排422均设置为矩形母排,多个电容叠层母排516沿IGBT叠层母排422的同一侧边依次并排设置且关于该同一侧边的侧边垂直平分线425对称布置。在此结构下,同时有利于电流在各块叠层母排上均匀分散流动。
具体地,整流逆变电路组件包括连接于电容叠层母排516的多个二极管65,多个二极管65、多个IGBT421以及多个电容512分别对称布置在上述的侧边垂直平分线425的两侧,同样地,叠层母排上的电路元件实现对中布置,使结构布置均匀紧凑,有利于电流的均匀分散流动。
其中,电容叠层母排516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IGBT叠层母排422的正极和负极相连,而并联设置的多个二极管65的负极连接至电容叠层母排516。
进一步地,IGBT叠层母排422包括IGBT叠层母排第一侧边423和IGBT叠层母排第二侧边424,电容叠层母排516包括电容叠层母排第一侧边517和电容叠层母排第二侧边518,IGBT叠层母排第一侧边423、IGBT叠层母排第二侧边424、电容叠层母排第一侧边517以及电容叠层母排第二侧边518相互平行。
其中,多个IGBT421沿IGBT叠层母排第一侧边423依次间隔排布,电容叠层母排第一侧边517与IGBT叠层母排第二侧边424之间形成固定连接,多个二极管65沿电容叠层母排第二侧边518依次并排设置,电容叠层母排516上的多个电容512呈矩阵状排列。可见,在此电路结构下,利用较小的母排空间即实现大电流、高电压元器件之间的连接,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在沿IGBT叠层母排第一侧边423依次排列的排列方向上,多个IGBT421、多个电容叠层母排516上的多个电容512以及多个二极管65的总跨度相等,更进一步地使电流分布均匀。同时,由于多个IGBT421分散布置,IGBT叠层母排422的板面面积较大。因此,在IGBT叠层母排422的板面面积和其中通过的电流均较大的情况下,IGBT叠层母排422可设置成厚度较薄的母排,同样能够满足散热与过电流的需求,更有利于减小杂散电感。因此,当IGBT叠层母排422设置成厚度较薄的母排时,可将其厚度设置为5mm~10mm。
在一种实施例中,电容模块51包括第一电容模块和第二电容模块,第一电容模块和第二电容模块对称布置在侧边垂直平分线425的两侧,电容叠层母排516包括第一电容模块中的第一电容叠层母排和第二电容模块中的第二电容叠层母排。
其中,IGBT421的个数为3个,第一电容叠层母排和第二电容叠层母排上的电容512的个数均为6个,二极管65的个数为9个,侧边垂直平分线425与位于中间的IGBT421的对称平分线重合。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整流逆变电路组件可应用在不同类型的变频器中,包括本文的不同实施例中的变频器100。例如,该整流逆变电路组件可设置在上述设有接触器安装盒19的变频器100中,由于变频器100的接触器61是安装在接触器安装盒19中的,柜腔内的装配空间余量较大。因此,即使整流逆变电路组件中的电容叠层母排516和IGBT叠层母排422处于同一电性平面上,柜腔中也具备足够的空间来容纳该整流逆变电路组件,因此无须使部分母排避让接触器61,从而保证电容叠层母排516和IGBT叠层母排之间的落差较小。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器(100)包括柜体(1)和多个接触器(61),所述柜体(1)的外周壁上设有向外凸出的接触器安装盒(19),多个所述接触器(61)均安装在所述接触器安装盒(19)中以电气隔离所述柜体(1)中的电路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1)和所述接触器安装盒(19)均呈方形,所述柜体(1)的柜体后面板上设有矩形的盒体安装孔(18),所述接触器安装盒(19)从所述盒体安装孔(18)的孔口周壁向后延伸,所述接触器安装盒(19)的盒腔与所述柜体(1)的柜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器安装盒(19)的盒腔沿前后方向的厚度不小于250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安装孔(18)设置在所述柜体后面板的下部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1)包括位于所述变频器(100)的前侧的主柜(11)和位于所述变频器(100)的后侧的副柜(12),所述主柜(11)和所述副柜(12)通过作为所述柜体后面板的主副柜间隔板(13)隔开,所述主柜(11)中设有功能模块,所述副柜(12)中设有用于对所述功能模块进行散热的副柜冷却装置,向后延伸的所述接触器安装盒(19)位于所述副柜(12)的柜腔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模块包括安装在所述主副柜间隔板(13)的前侧板面上的IGBT(421)和二极管(65),所述副柜冷却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主副柜间隔板(13)的后侧板面上的二极管散热器(122)和IGBT散热器(123),所述二极管散热器(122)和所述IGBT散热器(123)分别沿前后方向与所述二极管(65)和所述IGBT(421)对位布置且均间隔于所述接触器安装盒(19)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柜冷却装置的冷媒管道包括分别连通所述二极管散热器(122)和所述IGBT散热器(123)的二极管冷媒管道和IGBT冷媒管道,所述二极管冷媒管道和所述IGBT冷媒管道均绕开所述接触器安装盒(19)走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模块包括由上而下依次隔开的第一功能模块腔室(4)、第二功能模块腔室(5)和第三功能模块腔室(6),所述第一功能模块腔室(4)内设有主控板(41)和所述IGBT(421),所述第二功能模块腔室(5)内设有电容(512),所述第三功能模块腔室(6)内设有所述二极管(65),所述接触器安装盒(19)的盒腔与所述第三功能模块腔室(6)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器(100)包括设有多个所述接触器(61)、接触器安装支架(62)、接触器输入母排(63)和接触器输出母排(64)的接触器模块,所述接触器安装支架(62)呈条形状且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架安装板面(621);
其中,所述接触器输入母排(63)和所述接触器输出母排(64)分别安装在所述支架安装板面(62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多个所述接触器(61)沿所述支架安装板面(62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且位于所述接触器输入母排(63)和所述接触器输出母排(64)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器安装盒(19)的盒腔中设有沿横向延伸且板面向前伸出的盒腔支撑平板(191),条形状的所述接触器安装支架(62)沿横向摆置且包括沿所述支架安装板面(621)向后伸出的安装支脚(622),所述接触器模块通过所述安装支脚(622)支撑于所述盒腔支撑平板(191)上以预定位在所述接触器安装盒(19)中。
CN201920186195.1U 2019-02-01 2019-02-01 变频器 Active CN2093584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86195.1U CN209358421U (zh) 2019-02-01 2019-02-01 变频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86195.1U CN209358421U (zh) 2019-02-01 2019-02-01 变频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58421U true CN209358421U (zh) 2019-09-06

Family

ID=67803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86195.1U Active CN209358421U (zh) 2019-02-01 2019-02-01 变频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584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1190967A (ja) 空調システム
CN104600960B (zh) 紧凑型电源柜主单元柜及其组装方法及柜内组件排布方法
CN210502319U (zh) 一种直流充电桩
CN108879436B (zh) 一种高散热电气柜
CN103269168A (zh) 一种用于安装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箱体
CN211981300U (zh) 一种便于端子板散热的开关柜
CN109842276A (zh) 变频器和空调器
CN209358425U (zh) 变频器
CN209358419U (zh) 变频器
CN209358427U (zh) 变频器和空调器
CN209358421U (zh) 变频器
CN209283104U (zh) 整流逆变电路组件和变频器
CN209358423U (zh) 变频器
CN209283081U (zh) 变频器
CN209358424U (zh) 变频器
CN203761249U (zh) 一种紧凑型电源柜
CN209283080U (zh) 变频器
CN109687691A (zh) 变频器
CN209283079U (zh) 变频器
CN100379332C (zh) 一种户外型机柜
CN209358442U (zh) 用于变频器的电阻安装组件和变频器
CN209358422U (zh) 变频器
CN107404814B (zh) 一种用于安装氮气发生器装置的机箱
CN210292449U (zh) 一种制冷设备外循环区的散热式布局结构
CN109842277A (zh) 变频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