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57673U - 一种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及电机控制电源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及电机控制电源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57673U
CN209357673U CN201821643658.4U CN201821643658U CN209357673U CN 209357673 U CN209357673 U CN 209357673U CN 201821643658 U CN201821643658 U CN 201821643658U CN 209357673 U CN209357673 U CN 2093576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iode
silicon
resistance
relay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4365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项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pectrum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pectrum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pectrum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pectrum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64365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576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576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576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驱动电阻、第二驱动电阻、分压电阻、第一限流电阻、第一稳压管、第一电容、可控硅以及继电器;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机控制电源板,包括阻容降压电路与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所述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串联在阻容降压的总回路。采用本实用新型,继电器串在阻容降压电路总回路中,能够减小总回路的电流,使得电机控制电源板待机功耗降低,增加电板的安全性能,同时制造成本减少。

Description

一种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及电机控制电源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及一种电机控制电源板。
背景技术
随着家电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用户对电源板的成本和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比较常用的电源板主要包括电机控制电源板及采用阻容降压的电源板,其中,电机控制电源板待机功耗高,若要降低待机功耗,则需要使用开关电源,但是成本居高不下;虽然阻容降压的电源板成本低,但待机功耗没有得到减少。
如图1所示,现有的电机控制电源板,包括阻容降压电路以及并联在阻容降压电路总回路的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继电器并在回路。电容C2`提供电流,D1`和D2`为整流二极管,组成半波整流电路;R3`为限流电阻,具有抗浪涌的作用;压敏电阻RV1`用来吸收瞬间浪涌,保护后面电路;电容C1`滤除高频噪音,提高系统稳定性;R1`,R2为限流电阻;ZD2`为稳压管;C9`为电解电容,整流后用来稳定电压;R18`为分压电阻;ZD1`为稳压管用来提供电压;C3`为电解电容用来稳定电压;限流电阻R4用来隔开数字地和电源地提高系统稳定性;TR1`为控制电机的可控硅;REL1`为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当可控硅意外击穿时,继电器可以关闭输出,提高系统的安全性。D3为整流二极管,当继电器关闭时续流用,保护Q1`三极管不被击穿;Q1`、R23`与R24`组成继电器控制电路;SC为单片机端口,当SC为高电平时,继电器打开;当SC为低电平时,继电器关闭。
上述电路中,继电器正常工作需要达到工作电流,单片机等外围电路也需要达到额定电流,造成总回路的电流偏高,因此,现有的阻容降压电路电机控制电源板待机功耗高,电板容易发热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以及电机控制电源板,具有制造成本低,待机功耗低,安全可靠的优良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驱动电阻、第二驱动电阻、分压电阻、第一限流电阻、第一稳压管、第一电容、可控硅以及继电器;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一驱动电阻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第一稳压管与继电器并联在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之间,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二驱动电阻连接到火线输入端子,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分压电阻接地并通过第一限流电阻连接到单片机端口;
所述可控硅的控制极连接单片机控制端,所述可控硅的第一主极连接火线输入端子,所述可控硅的第二主极通过继电器连接输出端口。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到接地开关。
更佳的,所述分压电阻连接安全开关。
优选地,所述继电器上设有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及第四引脚;所述第一引脚为常开脚,所述第一引脚连接可控硅的第二主极;所述第二引脚为常开脚,所述第二引脚连接输出端口;所述第三引脚为线圈脚,所述第三引脚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四引脚为线圈脚,所述四引脚连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
较优地,所述第一电容为电解电容。
相应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机控制电源板,包括阻容降压电路与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所述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串联在阻容降压的总回路上;
所述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驱动电阻、第二驱动电阻、分压电阻、第一限流电阻、第一稳压管、第一电容、可控硅以及继电器;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一驱动电阻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第一稳压管与继电器并联在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之间,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二驱动电阻连接到火线输入端子,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分压电阻接地并通过第一限流电阻连接到单片机端口;
所述可控硅的控制极连接单片机控制端,所述可控硅的第一主极连接火线输入端子,所述可控硅的第二主极通过继电器连接输出端口;
所述阻容降压电路包括压敏电阻、第二电容、第二限流电阻、第三电容、第三限流电阻、第一整流二极管、第二整流二极管、第二稳压管、第四限流电阻及第四电容;
所述压敏电阻、第二电容与第二限流电阻并联在火线输入端子与零线输入端子之间,所述第二稳压管、第四限流电阻、第一整流二极管、第三限流电阻与第三电容依次串联以形成支路,所述支路与压敏电阻并联,所述第四电容与相互串联的第二稳压管及第四限流电阻并联,所述第二整流二极管与相互串联的第二稳压管、第四限流电阻及第一整流二极管并联;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整流二极管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火线输入端子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到接地开关。
更佳的,所述分压电阻通过安全开关连接到第四限流电阻与第二稳压管之间的节点。
优选地,所述继电器上设有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及第四引脚;所述第一引脚为常开脚,所述第一引脚连接可控硅的第二主极;所述第二引脚为常开脚,所述第二引脚连接输出端口;所述第三引脚为线圈脚,所述第三引脚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四引脚为线圈脚,所述四引脚连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
较优地,所述第一电容与第四电容为电解电容。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把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驱动电阻、第二驱动电阻、分压电阻、第一限流电阻、第一稳压管、第一电容、可控硅以及继电器组成的可控硅控制继电器电路串联在阻容降压的总回路,能够减小总回路的电流,使得电机控制电源板待机功耗降低,增加电源板的安全性能,同时制造成本减少。
本实用新型把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到接地开关,使得继电器没有通过单片机的控制,直接通过接地开关控制继电器的开与关,更加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压电阻通过安全开关连接到第一整流二极管,当可控硅击穿时,所述安全开关可以强行关闭继电器,对硬件具有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电机控制电源板;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控制电源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发明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发明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定。
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一驱动电阻R18、第二驱动电阻R23、分压电阻R24、第一限流电阻R25、第一稳压管ZD2、第一电容C9、可控硅TR1以及继电器REL1;
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一驱动电阻R18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9、第一稳压管ZD2与继电器REL1并联在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
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二驱动电阻R23连接到火线输入端子ACL,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分压电阻R24接地并通过第一限流电阻R25连接到单片机端口SC;
所述可控硅TR1的控制极连接单片机控制端SCR,所述可控硅TR1的第一主极T1连接火线输入端子ACL,所述可控硅TR1的第二主极T2通过继电器REL1连接输出端口M2。
通过调节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两端的电压,控制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的导通状态,当第二三极管Q2导通,第一三极管Q1不导通,电流从继电器REL1的线圈流过形成回路,继电器REL1线圈电流等于总回路电流,满足继电器的吸合条件,继电器闭合;当第二三极管Q2不导通,第一三极管Q1在第一驱动电阻R18驱动下导通,短接了继电器的线圈,导致继电器线圈电流不足,继电器关闭。
进一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到接地开关K2。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到接地开关K2,使得继电器REL1没有通过单片机的控制,直接通过接地开关K2来控制继电器REL1的开与关,更加安全可靠。
另外,所述分压电阻R24连接安全开关S1。安全开关S1具有硬件保护的作用,当可控硅TR1击穿时,可以强行关闭继电器REL1。
优选地,所述继电器REL1上设有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及第四引脚;所述第一引脚为常开脚,所述第一引脚连接可控硅TR1的第二主极;所述第二引脚为常开脚,所述第二引脚连接输出端口M2;所述第三引脚为线圈脚,所述第三引脚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第四引脚为线圈脚,所述四引脚连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
较优的,所述第一电容C9为电解电容。电解电容价格比其他种类具有优势,制作电解电容的组成材料都是普通的工业材料。
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机控制电源板,包括阻容降压电路与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所述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串联在阻容降压的总回路上;
所述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一驱动电阻R18、第二驱动电阻R23、分压电阻R24、第一限流电阻R25、第一稳压管ZD2、第一电容C9、可控硅TR1以及继电器REL1;
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一驱动电阻R18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9、第一稳压管ZD2与继电器REL1并联在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
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二驱动电阻R23连接到火线输入端子ACL,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分压电阻R24接地并通过第一限流电阻R25连接到单片机端口SC;
所述可控硅TR1的控制极连接单片机控制端SCR,所述可控硅TR1的第一主极T1连接火线输入端子ACL,所述可控硅TR1的第二主极T2通过继电器REL1连接输出端口M2。
所述阻容降压电路包括压敏电阻RV1、第二电容C1、第二限流电阻R1、第三电容C2、第三限流电阻R3、第一整流二极管D1、第二整流二极管D2,第二稳压管ZD1、第四限流电阻R4及第四电容C3;所述压敏电阻RV1、第二电容C1与第二限流电阻R1并联在火线输入端子ACL与零线输入端子ACN,所述第二稳压管ZD1、第四限流电阻R4、第一整流二极管D1、第三限流电阻R3与第三电容C2依次串联以形成支路,所述支路与压敏电阻RV1并联,所述第四电容C3与相互串联的第二稳压管ZD1及第四限流电阻R4并联,所述第二整流二极管D2与相互串联的第二稳压管ZD1、第四限流电阻R4及第一整流二极管D1并联;
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整流二极管D2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火线输入端子ACL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到接地开关K2。
更佳的,所述分压电阻R24通过安全开关S1连接到第四限流电阻R4与第二稳压管ZD1之间的节点。
较优的,所述继电器REL1包括四个引脚,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为常开脚,第三引脚与第四引脚为线圈脚,所述继电器REL1的第三引脚与第四引脚连在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一三极管Q2发射极,所述继电器REL1的第一引脚连接可控硅TR1的第二主极T2,所述继电器REL1的第二引脚连接输出端口M2。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容C9与第四电容C3为电解电容。
当安全开关S1闭合,K2悬空,分压电阻R24可以接地形成回路,根据电压计算,第二三极管Q2导通,第一三极管Q1不导通,因此电流从继电器REL1的线圈流过形成回路,继电器REL1线圈电流等于总回路电流,满足继电器的吸合条件,继电器闭合。
当S1安全开关闭合时,K2接地,此时第二三极管Q2不导通,第一三极管Q1在第一驱动电阻R18驱动下导通,短接了继电器的线圈,导致继电器线圈电流不足,继电器关闭。
当S1安全开关断开时,则继电器断开。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中继电器TR1串在阻容降压电路总回路里面,能够减小总回路的电流,使得电机控制电源板待机功耗降低,增加电板的安全性能,同时制造成本减少。同时,安全开关S1具有硬件保护的作用,当可控硅击穿时可以强行关闭继电器;继电器REL1开和关,没有通过单片机控制,直接通过接地开关K2来控制,更加安全可靠。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驱动电阻、第二驱动电阻、分压电阻、第一限流电阻、第一稳压管、第一电容、可控硅以及继电器;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一驱动电阻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第一稳压管与继电器并联在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二驱动电阻连接到火线输入端子,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分压电阻接地并通过第一限流电阻连接到单片机端口;
所述可控硅的控制极连接单片机控制端,所述可控硅的第一主极连接火线输入端子,所述可控硅的第二主极通过继电器连接输出端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到接地开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压电阻连接安全开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包括四个引脚,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为常开脚,第三引脚与第四引脚为线圈脚,所述继电器的第三引脚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继电器的第四引脚连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继电器的第一引脚连接可控硅的第二主极,所述继电器的第二引脚连接输出端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容为电解电容。
6.一种电机控制电源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阻容降压电路与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所述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串联在阻容降压的总回路;
所述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驱动电阻、第二驱动电阻、分压电阻、第一限流电阻、第一稳压管、第一电容、可控硅以及继电器;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一驱动电阻连接,所述电容、稳压管与继电器并联在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三极管发射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二驱动电阻连接到火线输入端子,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分压电阻接地并通过第一限流电阻连接到单片机端口;
所述可控硅的控制极连接单片机控制端,所述可控硅的第一主极连接火线输入端子,所述可控硅的第二主极通过继电器连接输出端口;
所述阻容降压电路包括压敏电阻、第二电容、第二限流电阻、第三电容、第三限流电阻、第一整流二极管、第二整流二极管,第二稳压管、第四限流电阻、第四电容;
所述压敏电阻、第二电容与第二限流电阻并联在火线输入端子与零线输入端子之间,所述第二稳压管、第四限流电阻、第一整流二极管、第三限流电阻与第三电容依次串联形成一条支路,所述支路与压敏电阻并联,所述第四电容与串联在一起的第二稳压管、第四限流电阻并联,所述第二整流二极管与串联在一起的第二稳压管、第四限流电阻、第一整流二极管并联;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整流二极管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火线输入端子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控制电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到接地开关。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控制电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压电阻通过安全开关连接到第四限流电阻与第二稳压管。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控制电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包括四个引脚,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为常开脚,第三引脚与第四引脚为线圈脚,所述继电器的第三引脚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继电器的第四引脚连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继电器的第一引脚连接可控硅的第二主极,所述继电器的第二引脚连接输出端口。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控制电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容与第四电容为电解电容。
CN201821643658.4U 2018-10-10 2018-10-10 一种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及电机控制电源板 Active CN2093576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43658.4U CN209357673U (zh) 2018-10-10 2018-10-10 一种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及电机控制电源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43658.4U CN209357673U (zh) 2018-10-10 2018-10-10 一种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及电机控制电源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57673U true CN209357673U (zh) 2019-09-06

Family

ID=67781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43658.4U Active CN209357673U (zh) 2018-10-10 2018-10-10 一种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及电机控制电源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576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15412B (zh) 自动软上电整流电路
CN204190353U (zh) 一种家用电器过压自动断电装置
CN209357673U (zh) 一种可控硅输出控制继电器电路及电机控制电源板
CN104528559B (zh) 一种塔吊系统以及塔吊回转涡流控制器
CN108566121A (zh) 压缩机启动电路及制冷设备
CN204835969U (zh) 一种阻容降压中的继电器控制电路
CN209029914U (zh) 一种开关电源欠压保护电路及开关电源
CN209593816U (zh) 线性稳压电路及稳压电源系统
CN206041843U (zh) 稳压电路和多士炉
CN205754955U (zh) 一种抗电磁干扰的led驱动电路
CN201181840Y (zh) 三相电机缺相保护器
CN205921572U (zh) 一种基于π型LC滤波器技术设计的并联型电子开关电路
CN205583652U (zh) 一种单相交流电机保护电路、风扇及空调
CN204538652U (zh) 一种低压用户过压欠压断路器
CN104466904B (zh) 一种保护电路
CN207572948U (zh) 一种电机的工作电路及家电设备
CN208754198U (zh) 一种带断电保护的开关电源系统
CN201042001Y (zh) 电力节能保护器
CN204967224U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的电路保护装置
CN100505459C (zh) 电力节能保护器
CN102323835A (zh) 一种带压缩机起动功能的电子温控器
CN209375464U (zh) 反激式开关电源适配器
CN206992425U (zh) 一种电源插座
CN201766341U (zh) 一种过压保护空气开关
CN209488465U (zh) 一种电源适配器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