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56729U - 光学成像模块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356729U CN209356729U CN201821914579.2U CN201821914579U CN209356729U CN 209356729 U CN209356729 U CN 209356729U CN 201821914579 U CN201821914579 U CN 201821914579U CN 209356729 U CN209356729 U CN 20935672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lens group
- optical
- optical axis
- imagery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2634 optical imaging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6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7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0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9738 satur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10000004196 psta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806 monitoring devi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88 plas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043 peripheral vi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08340 Araliac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5035 Panax pseudoginseng ssp. pseudo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8434 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51 othe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46 3D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74 insula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学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成像模块,其包括电路组件及透镜组件。电路组件可包括底座、电路基板、影像感测元件、导电体及多镜头框架。影像感测元件可设置于底座的容置空间中。导电体设置于电路基板的电路接点及影像感测元件的多个影像接点之间。多镜头框架可以一体成型方式制成,并盖设于电路基板及影像感测元件上。透镜组件包括透镜基座、定焦透镜组、对焦透镜组及驱动组件。透镜基座设置于多镜头框架上。对焦透镜组及定焦透镜组可具有至少两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驱动组件与电路基板电性连接,并驱动对焦透镜组于感测面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本实用新型可确保成像质量而避免封装过程中组件变形,以及减小整体的尺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光学成像模块,特别是一种具有定焦镜头组及对焦镜头组,并且具有一体成形的多镜头框架的光学成像模块。
背景技术
现在的摄像装置在组装的上还有非常多的问题需要克服,特别是多镜头的摄像装置,由于具有多个镜头,因此在组装或是制造时是否能将光轴准确地对准感光元件将会对成像质量造成十分重要的影响。
另外,如果是摄像装置具有对焦的功能,例如使镜头移动进行对焦的功能时,由于零组件会更加复杂,因此对于所有零件的组装及封装质量将会更难以掌控。
更进一步,若要满足更高级的摄影要求,摄像装置将会具有更多的透镜,例如四片透镜以上,因此,如何在兼顾多片透镜,例如至少两片以上,甚至四片以上时依旧可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将是十分重要且需解决的问题。
此外,现在的封装技术,例如将影像感测元件直接设置于基板上的技术,并无法有效地再缩减整体光学成像模块的高度,因此,需要一种光学成像模块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模块,可以使得各定焦透镜组及各对焦透镜组的光轴与感测面的中心法线重叠,使光线可通过容置孔中的各定焦透镜组及各对焦透镜组并通过光通道后投射至感测面,确保成像质量,并且可将影像感测元件设置于光学成像模块的底座的容置空间中,可有效地降低整体光学成像模块的高度。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模块,其包括电路组件以及透镜组件。电路组件可包括至少两个底座、至少两个电路基板、至少两个影像感测元件、多个导电体及多镜头框架。各底座可具有至少一个容置空间。各电路基板可设置于各底座上并具有至少一个透光区域,且电路基板可设置多个电路接点。至少两个影像感测元件可分别容置于各容置空间,各影像感测元件可包括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各影像感测元件的第一表面邻近各容置空间的底面及其第二表面上可具有感测面以及多个影像接点。多个导电体可设置于各电路接点及各影像感测元件的多个影像接点之间。多镜头框架可以一体成型方式制成,并盖设于各电路基板,且对应各影像感测元件的感测面的位置可具有多个光通道。透镜组件可包括至少两个透镜基座、至少一个定焦透镜组、至少一个对焦透镜组及至少一个驱动组件。各透镜基座可以不透光材质制成,并具有容置孔贯穿透镜基座的两端而使透镜基座呈中空,且透镜基座可设置于多镜头框架上而使容置孔及光通道相连通。至少一个定焦透镜组可具有至少两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且设置于透镜基座上并位于容置孔中,定焦透镜组的成像面可位于影像感测元件的感测面,且定焦透镜组的光轴穿越透光区域及与影像感测元件的感测面的中心法线重叠,使光线通过各容置孔中的定焦透镜组并通过各光信道后投射至影像感测元件的感测面。至少一个对焦透镜组可具有至少两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且设置于透镜基座上并位于容置孔中,对焦透镜组的成像面可位于影像感测元件的感测面,且对焦透镜组的光轴穿越透光区域及与影像感测元件的该感测面的中心法线重叠,使光线通过各该容置孔中的对焦透镜组并通过各光信道后投射至影像感测元件的感测面。至少一个驱动组件可与电路基板电性连接,并驱动对焦透镜组于影像感测元件的感测面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各定焦透镜组或各对焦透镜组更满足下列条件:
1.0≦f/HEP≦10.0;
0deg<HAF≦150deg;
0mm<PhiD≦18mm;
0<PhiA/PhiD≦0.99;及
0.9≦2(ARE/HEP)≦2.0。
其中,f为定焦透镜组或对焦透镜组的焦距;HEP为定焦透镜组或对焦透镜组的入射瞳直径;HAF为定焦透镜组或对焦透镜组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PhiD 为透镜基座的外周缘且垂直于定焦透镜组或对焦透镜组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PhiA为定焦透镜组或对焦透镜组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径;ARE为以定焦透镜组或对焦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位置为终点,沿着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
优选地,各透镜基座可包括镜筒以及透镜支架,镜筒具有贯穿镜筒两端的上通孔,而透镜支架则具有贯穿透镜支架两端的下通孔,镜筒可设置于透镜支架中且位于下通孔内,使上通孔与下通孔连通而共同构成容置孔,透镜支架可固定于多镜头框架上,使各透光区域位于下通孔中,且镜筒的上通孔可正对各影像感测元件的感测面及各透光区域,各对焦模块可设置于镜筒中而位于上通孔内,且驱动组件可驱动镜筒相对于透镜支架于影像感测元件的感测面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而PhiD为透镜支架的外周缘且垂直于各对焦透镜组或各定焦透镜组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还包括至少一个数据传输线路,其与各该电路基板电性连接,并传输各影像感测元件所产生的多个感测信号。
优选地,多个影像感测元件可感测多个彩色影像。
优选地,多个影像感测元件的中至少一个可感测多个黑白影像,多个影像感测元件的中至少一个可感测多个彩色影像。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还包括至少两片红外线滤光片,各红外线滤光片可设置于各透镜基座中并位于各容置孔内而处于各影像感测元件上方。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还包括至少两片红外线滤光片,且各红外线滤光片可设置于镜筒或透镜支架中且位于各影像感测元件上方。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还包括至少两片红外线滤光片,且各该透镜基座包括滤光片支架,该滤光片支架具有贯穿滤光片支架两端的滤光片通孔,且各该红外线滤光片设置于各该滤光片支架中并位于滤光片通孔内,且滤光片支架可对应多个光信道的位置而设置于多镜头框架上,而使各红外线滤光片位于影像感测元件上方。
优选地,各透镜基座包括镜筒及透镜支架。镜筒具有贯穿镜筒两端的上通孔,而透镜支架则具有贯穿透镜支架两端的下通孔,镜筒可设置于透镜支架中且位于下通孔内。透镜支架可固定于滤光片支架上,且下通孔与上通孔以及滤光片通孔连通而共同构成容置孔,使各影像感测元件位于各滤光片通孔中,且镜筒的上通孔正对各影像感测元件的感测面及各透光区域。另外,对焦透镜组及定焦透镜组可设置于镜筒中而位于上通孔内。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还包括至少两片红外线滤光片,各红外线滤光片可设置于各透光区域中。
优选地,多镜头框架的材料包括热塑性树脂、工业用塑料、绝缘材料、金属、导电材料或合金中的任一项或其组合。
优选地,多镜头框架可包括多个镜头支架,且各镜头支架可具有光通道,并具有中心轴,且各镜头支架的中心轴距离可介于2mm至200mm。
优选地,各驱动组件可包括音圈马达。
优选地,光学成像模块可具有至少两个透镜组,分别可为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且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中至少一组为对焦透镜组或定焦透镜组,且第二透镜组的视角FOV大于第一透镜组的视角FOV。
优选地,光学成像模块可具有至少两个透镜组,分别可为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且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中至少一组为对焦透镜组或定焦透镜组,且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大于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优选地,光学成像模块可具有至少三个透镜组,分别可为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且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中至少一个组为对焦透镜组或定焦透镜组,且第二透镜组的视角FOV可大于第一透镜组的视角FOV,且第二透镜组的视角FOV可大于46°,且对应接收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的光线的各影像感测元件可感测多个彩色影像。
优选地,光学成像模块可具有至少三个透镜组,分别可为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且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中至少一组为对焦透镜组或定焦透镜组,且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可大于第二透镜组,且对应接收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的光线的各影像感测元件可感测多个彩色影像。
优选地,光学成像模块还满足下列条件:
0<(TH1+TH2)/HOI≦0.95;其中,TH1为透镜支架的最大厚度;TH2为镜筒的最小厚度;HOI为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的最大成像高度。
优选地,光学成像模块更满足下列条件:
0mm<TH1+TH2≦1.5mm;其中,TH1为透镜支架的最大厚度;TH2为镜筒的最小厚度。
优选地,光学成像模块还满足下列条件:
0.9≦ARS/EHD≦2.0。ARS以定焦透镜组或对焦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为终点,沿着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EHD为定焦透镜组或对焦透镜组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优选地,光学成像模块还满足下列条件:
PLTA≦100μm;PSTA≦100μm;NLTA≦100μm;以及NSTA≦100μm。 SLTA≦100μm;SSTA≦100μm。其中,HOI为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的最大成像高度;PLTA为光学成像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PSTA为光学成像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NLTA为光学成像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NSTA为光学成像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成像面上 0.7HOI处的横向像;SLTA为光学成像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SSTA为光学成像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成像面上 0.7HOI处的横向像差。
优选地,定焦透镜组或对焦透镜组可包括四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且定焦透镜组或对焦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进一步说明,HOS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优选地,定焦透镜组或对焦透镜组可包括五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且定焦透镜组或对焦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进一步说明,HOS 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优选地,定焦透镜组或对焦透镜组可包括六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且定焦透镜组或对焦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进一步说明,HOS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优选地,定焦透镜组或对焦透镜组可包括七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且定焦透镜组或对焦透镜组可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 ≦0.95。HOS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包括如上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应用于电子便携设备、电子穿戴式装置、电子监视装置、电子信息装置、电子通讯装置、机器视觉装置、车用电子装置以及所构成组合的一。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光学成像模块,其包括电路组件以、透镜组件及。电路组件可包括至少两个底座、至少两个电路基板、至少两个影像感测元件及多个导电体。各底座可具有至少一个容置空间。各电路基板可设置于各底座上并具有至少一个透光区域,且各电路基板可设置多个电路接点。至少两个影像感测元件可分别容置于各容置空间,各影像感测元件包括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各影像感测元件的第一表面邻近各容置空间及其第二表面上可具有感测面以及多个影像接点。多个导电体可设置于各电路接点及各影像感测元件的多个影像接点之间。透镜组件可包括至少两个透镜基座、至少一个定焦透镜组、至少一个对焦透镜组及至少一个驱动组件。各透镜基座可以不透光材质制成,并具有容置孔贯穿透镜基座的两端而使透镜基座呈中空,且透镜基座可设置于电路基板上。定焦透镜组可具有至少两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且设置于透镜基座上并位于容置孔中,定焦透镜组的成像面可位于影像感测元件的感测面,且定焦透镜组的光轴穿越透光区域及与影像感测元件的感测面的中心法线重叠,使光线通过各容置孔中的定焦透镜组后投射至影像感测元件的该感测面。对焦透镜组可具有至少两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且设置于透镜基座上并位于容置孔中,对焦透镜组的成像面可位于影像感测元件的感测面,且对焦透镜组的光轴穿越透光区域及与影像感测元件的感测面的中心法线重叠,使光线通过各该容置孔中的对焦透镜组后投射至影像感测元件的感测面。至少一个驱动组件可与各电路基板电性连接,并驱动对焦透镜组于影像感测元件的感测面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各透镜基座可分别固定于多镜头外框架,以形成整体。各定焦透镜组或各对焦透镜组还满足下列条件:
1.0≦f/HEP≦10.0;
0deg<HAF≦150deg;
0mm<PhiD≦18mm;
0<PhiA/PhiD≦0.99;及
0.9≦2(ARE/HEP)≦2.0。
其中,f为定焦透镜组或对焦透镜组的焦距;HEP为定焦透镜组或对焦透镜组的入射瞳直径;HAF为定焦透镜组或对焦透镜组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PhiD 为透镜基座的外周缘且垂直于定焦透镜组或对焦透镜组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PhiA为定焦透镜组或对焦透镜组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径;ARE系以定焦透镜组或对焦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位置为终点,沿着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透镜参数的用语与其代号详列如下,作为后续描述的参考:
与长度或高度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模块的最大成像高度以HOI表示;光学成像模块的高度(即第一片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的于光轴上的距离)以HOS表示;光学成像模块的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最后一片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以InTL表示;光学成像模块的固定光栏(光圈)至成像面间的距离以InS表示;光学成像模块的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的距离以IN12表示(示例);光学成像模块的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以TP1 表示(示例)。
与材料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模块的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以NA1表示(示例);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以Nd1表示(示例)。
与视角有关的透镜参数
视角以AF表示;视角的一半以HAF表示;主光线角度以MRA表示。
与出入瞳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模块的入射瞳直径以HEP表示;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系统最大视角入射光通过入射瞳最边缘的光线于该透镜表面交会点 (Effective HalfDiameter;EHD),该交会点与光轴之间的垂直高度。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22表示。光学成像模块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表示方式以此类推。光学成像模块中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以PhiA表示,其满足条件式PhiA=2倍EHD,若该表面为非球面,则最大有效直径的截止点即为含有非球面的截止点。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无效半径(Ineffective Half Diameter;IHD)为朝远离光轴方向延伸自同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截止点(若该表面为非球面,即该表面上具非球面系数的终点)的表面区段。光学成像模块中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直径以PhiB表示,其满足条件式PhiB=2倍(最大有效半径EHD+最大无效半径IHD)=PhiA+2 倍(最大无效半径IHD)。
光学成像模块中最接近成像面(即像空间)的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又可称的为光学出瞳,其以PhiA表示,若光学出瞳位于第三透镜像侧面则以 PhiA3表示,若光学出瞳位于第四透镜像侧面则以PhiA4表示,若光学出瞳位于第五透镜像侧面则以PhiA5表示,若光学出瞳位于第六透镜像侧面则以PhiA6 表示,若光学成像模块具有不同具屈折力片数的透镜,其光学出瞳表示方式以此类推。光学成像模块的瞳放比以PMR表示,其满足条件式为PMR=PhiA/HEP。
与透镜面形弧长及表面轮廓有关的参数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其为该透镜的表面与所属光学成像模块的光轴的交点为起始点,自该起始点沿着该透镜的表面轮廓直至其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的曲线弧长为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并以ARS表示。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2表示。光学成像模块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其为该透镜的表面与所属光学成像模块的光轴的交点为起始点,自该起始点沿着该透镜的表面轮廓直至该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的坐标点为止,前述两点间的曲线弧长为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并以ARE表示。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 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2表示。光学成像模块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与透镜面形深度有关的参数
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水平于光轴的距离以InRS61表示(最大有效半径深度);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水平于光轴的距离以InRS62表示(最大有效半径深度)。其他透镜物侧面或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深度(沉陷量)表示方式参照前述。
与透镜面型有关的参数
临界点C为特定透镜表面上,除与光轴的交点外,一与光轴相垂直的切面相切的点。综上,例如第五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5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 HVT51(示例),第五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5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示例),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6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示例),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6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示例)。其他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上的临界点及其与光轴的垂直距离的表示方式参照前述。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1,该点沉陷量SGI711(示例),SGI711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1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 HIF711(示例)。第七透镜像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1,该点沉陷量 SGI721(示例),SGI711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1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1(示例)。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2,该点沉陷量SGI712(示例),SGI712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2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 HIF712(示例)。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2,该点沉陷量 SGI722(示例),SGI722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2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2(示例)。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3,该点沉陷量SGI713(示例),SGI713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3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 HIF713(示例)。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3,该点沉陷量 SGI723(示例),SGI723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3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3(示例)。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4,该点沉陷量SGI714(示例),SGI714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4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 HIF714(示例)。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4,该点沉陷量 SGI724(示例),SGI724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4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4(示例)。
其他透镜物侧面或像侧面上的反曲点及其与光轴的垂直距离或其沉陷量的表示方式参照前述。
与像差有关的变数
光学成像模块的光学畸变(Optical Distortion)以ODT表示;其TV畸变 (TVDistortion)以TDT表示,并且可以进一步限定描述在成像50%至100%视野间像差偏移的程度;球面像差偏移量以DFS表示;慧星像差偏移量以DFC表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模块,其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例如第六透镜,第六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可设置有反曲点,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的角度,并针对光学畸变与TV畸变进行补正。另外,第六透镜的表面可具备更佳的光路调节能力,以提升成像质量。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最大有效半径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影响该表面修正像差以及各视场光线间光程差的能力,轮廓曲线长度越长则修正像差的能力提升,然而同时亦会增加生产制造上的困难度,因此必须控制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最大有效半径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特别是控制该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ARS)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ARS/TP)。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 ARS11表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两者间的比值为ARS11/TP1,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2表示,其与TP1间的比值为ARS12/TP1。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1 表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两者间的比值为ARS21/TP2,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2表示,其与TP2间的比值为 ARS22/TP2。光学成像模块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其表示方式以此类推。此外,该光学成像模块还满足下列条件:0.9≦ARS/EHD≦2.0。
该光学成像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PLTA表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 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PSTA表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 NLTA表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NSTA表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SLTA表示;该光学成像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 SSTA表示。此外,该光学成像模块还满足下列条件:PLTA≦100μm;PSTA≦ 100μm;NLTA≦100μm;NSTA≦100μm;SLTA≦100μm;SSTA≦100μm;│TDT│<250%;0.1≦InTL/HOS≦0.95;以及0.2≦InS/HOS≦1.1。
可见光在该成像面上的光轴处于空间频率110cycles/mm时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以MTFQ0表示;可见光在该成像面上的0.3HOI处于空间频率110 cycles/mm时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以MTFQ3表示;可见光在该成像面上的 0.7HOI处于空间频率110cycles/mm时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以MTFQ7表示。此外,该光学成像模块还满足下列条件:MTFQ0≧0.2;MTFQ3≧0.01;以及 MTFQ7≧0.01。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特别影响该表面上在各光线视场共享区域的修正像差以及各视场光线间光程差的能力,轮廓曲线长度越长则修正像差的能力提升,然而同时亦会增加生产制造上的困难度,因此必须控制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特别是控制该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ARE)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 (ARE/TP)。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两者间的比值为ARE11/TP1,第一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2表示,其与TP1间的比值为ARE12/TP1。第二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两者间的比值为ARE21/TP2,第二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2表示,其与TP2间的比值为ARE22/TP2。光学成像模块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其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配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多镜头框架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镜头参数说明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实施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实施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三实施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四实施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五实施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六实施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七实施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八实施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九实施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十实施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十一实施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十二实施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十三实施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十四实施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十五实施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十五实施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由左至右依序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由左至右依序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三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由左至右依序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四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由左至右依序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五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由左至右依序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六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由左至右依序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行动通讯装置的示意图。
图3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行动信息装置的示意图。
图3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智能型手表的示意图。
图3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智能型头戴装置的示意图。
图3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安全监控装置的示意图。
图3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车用影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3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无人飞机装置的示意图。
图3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使用于极限运动影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4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十七实施示意图。
图4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十八实施示意图。
图4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十九实施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712、714、722、732、742、752、762、772、782:光学成像模块
100:电路组件110:底座1101:容置空间
120:电路基板1201:电路接点1202:透光区域
140:影像感测元件142:第一表面144:第二表面
1441:感测面146:影像接点160:导电体
180:多镜头框架181:镜头支架182:光通道
184:外表面186:第一内表面188:第二内表面
190:多镜头外框架200:透镜组件220:透镜基座
2201:容置孔222:镜筒2221:上通孔
224:透镜支架2241:下通孔226:滤光片支架
2261:滤光片通孔230:定焦透镜组240:对焦透镜组
2401:透镜2411:第一透镜2421:第二透镜
2431:第三透镜2441:第四透镜2451:第五透镜
2461:第六透镜2471:第七透镜
24112、24212、24312、24412、24512、24612、24712:物侧面
24114、24214、24314、24414、24514、24614、24714:像侧面
250:光圈260:驱动组件300:红外线滤光片
400:数据传输线路501:注口502:模具可动侧
503:模具固定侧600:成像面
S101~S111:方法
71:行动通讯装置72:行动信息装置73:智能型手表
74:智能型头戴装置75:安全监控装置76:车用影像装置
77:无人飞机装置78:极限运动影像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43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4、图7及图9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可包括电路组件100以及透镜组件200。而电路组件100可包括至少两个底座110、至少两个电路基板120、至少两影像感测元件140、多个导电体160及多镜头框架180;透镜组件200可包括至少两个透镜基座220、至少一个定焦透镜组230、至少一个对焦透镜组240及至少一个驱动组件260。
进一步说明,各底座110可具有至少一个容置空间1101,各电路基板120 可设置于各底座110上并具有至少一个透光区域1202,且可包括多个电路接点 1201,而各影像感测元件140可分别容置于各容置空间1101中,且底座110可有效地保护影像感测元件140受到外部的冲击,并且防止灰尘影响影像感测元件140。
另外,影像感测元件140可包括第一表面142及第二表面144,且影像感测元件140的外周缘且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为LS。第一表面 142邻近各容置空间1101的底面,且第二表面144上可具有感测面1441及多个影像接点146。多个导电体160可设置于各电路接点1201及各影像感测元件140 的多个影像接点146之间。且在一实施例中,导电体160可为锡球、金球或银球,因此导电体160可利用焊接方式连接影像接点146及电路接点1201,传导影像感测元件140所感测的影像感测信号。
另外,多镜头框架180可以一体成型方式制成,例如以注塑等方式,并盖设于电路基板120上、影像感测元件及多个导电体160,且对应多个影像感测元件140的感测面1441的位置可具有多个光通道182。
至少两个透镜基座220可以不透光材质制成,并具有容置孔2201贯穿透镜基座220两端而使透镜基座220呈中空,且透镜基座220可设置于多镜头框架180上而使容置孔2201及光通道182相连通。另外,在一实施例中,多镜头框架180在光线波长范围420-660nm的反射率小于5%,因此可避免当光线进入光通道182后,由于反射或是其他因素所造成的杂散光对影像感测元件140的影响。
更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多镜头框架180的材料可包括金属、导电材料或合金中的任一项或其组合,因此可增加散热效率,或是减少静电等,以使得影像感测元件140、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的运作更有效率。
更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多镜头框架180的材料热塑性树脂、工业用塑料、绝缘材料中的任一项或其组合,因此可具有容易加工、轻量化以及使得影像感测元件140、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的运作更有效率等功效。
另外,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多镜头框架180可包括多个镜头支架 181,且各镜头支架181可具有光通道182,并具有中心轴,且各镜头支架181 的中心轴距离可介于2mm至200mm,因此可如图2及图14所示,各镜头支架 181之间的距离可于此范围中调整。
另外,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3及图14所示,多镜头框架180可以注塑方式制成,在此方式中,模具可分为模具固定侧503及模具可动侧502,当模具可动侧502盖设于模具固定侧503时,可将材料由注口501灌入模具中,以形成多镜头框架180。
而所形成的多镜头框架180可具有外表面184、第一内表面186及第二内表面188,外表面184自电路基板120的边缘延伸,并具有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的倾斜角α,α介于1°~30°。第一内表面186为光通道182之内表面,且第一内表面186可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具有倾斜角β,β可介于1°~45°,第二内表面188可自电路基板120的顶表面向光通道182方向延伸,并具有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的倾斜角γ,γ介于1°~3°,而通过倾斜角α、β及γ的设置,可减少模具可动侧502脱离模具固定侧503时,造成多镜头框架180质量不佳,例如离型特性不佳或“飞边”等情况发生的机会。
除此的外,在另一实施例中,多镜头框架180亦可以3D打印方式以一体成型方式制成,并且亦可依据需求形成上述的倾斜角α、β及γ,例如可以倾斜角α、β及γ改善结构强度、减少杂散光的产生等等。各定焦透镜组230及各对焦透镜组240可具有至少两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2401,且设置于透镜基座220 上并位于容置孔2201中,各对焦透镜组240的成像面可位于感测面1441,且各定焦透镜组230及各对焦透镜组240的光轴穿越透光区域1202与感测面1441 的中心法线重叠,使光线可通过容置孔2201中的各定焦透镜组230及各对焦透镜组240并通过光通道182后投射至感测面1441,确保成像质量。此外,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直径以PhiB 表示,而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中最接近成像面(即像空间)的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又可称的为光学出瞳)可以PhiA表示。
各驱动组件260可与电路基板120电性连接,并驱动各对焦透镜组240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且在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260可包括音圈马达,以驱动各对焦透镜组240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
且上述的各定焦透镜组230或各对焦透镜组240还满足下列条件:
1.0≦f/HEP≦10.0;
0deg<HAF≦150deg;
0mm<PhiD≦18mm;
0<PhiA/PhiD≦0.99;及
0≦2(ARE/HEP)≦2.0
进一步说明,f为定焦透镜组230或对焦透镜组240的焦距;HEP为定焦透镜组230或对焦透镜组240的入射瞳直径;HAF为定焦透镜组230或对焦透镜组240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PhiD为透镜基座的外周缘且垂直于定焦透镜组 230或对焦透镜组240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PhiA为定焦透镜组230或对焦透镜组240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径;ARE以定焦透镜组230或对焦透镜组240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位置为终点,沿着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8所示,透镜基座220可包括镜筒222以及透镜支架224,镜筒222具有贯穿镜筒222两端的上通孔2221,而透镜支架224 则具有贯穿透镜支架224两端的下通孔2241,且具有预定壁厚TH1,且透镜支架224的外周缘且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以PhiD表示。
镜筒222可设置于透镜支架224中且位于下通孔2241内,且具有预定壁厚 TH2,且其外周缘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大直径为PhiC,使上通孔2221与下通孔2241连通而共同构成容置孔2201,透镜支架224可固定于多镜头框架180 上,使各透光区域1202位于下通孔2241中,且镜筒222的上通孔2221正对影像感测元件140的感测面1441及各透光区域1202,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可设置于镜筒222中而位于上通孔2221内,且驱动组件260可驱动设有对焦透镜组240的镜筒222相对于透镜支架224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且PhiD为透镜支架224的外周缘且垂直于定焦透镜组230或对焦透镜组240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
在一实施例中,光学成像模块10还包括至少一个数据传输线路400,其与电路基板120电性连接,并传输各多个影像感测元件140所产生的多个感测信号。
进一步说明,如第9及图11所示,可以单一的数据传输线路400,传输双镜头、三镜头、数组式或各种多镜头的光学成像模块10中各多个影像感测元件 140所产生的多个感测信号。
而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0及图12所示,亦可例如以分体方式设置多个数据传输线路400,传输双镜头、三镜头、数组式或各种多镜头的光学成像模块 10中各多个影像感测元件140所产生的多个感测信号。
另外,在一实施例中,多个影像感测元件140可感测多个彩色影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10具有可摄像彩色影像及彩色影片等功效,而在另一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影像感测元件140可感测多个黑白影像,至少一个影像感测元件140可感测多个彩色影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10可感测多个黑白影像,并再搭配感测多个彩色影像的影像感测元件140,以获得对所需摄像的目标物更多的影像细节、感光量等,使得所运算产生出的影像或影片拥有更高的质量。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8及图15至图19所示,光学成像模块10还包括至少两片红外线滤光片300,且红外线滤光片300可设置于透镜基座220中并位于容置孔2201内而处于影像感测元件140上方,以滤除红外线,避免红外线对影像感测元件140的感测面1441造成成像质量的影响。而在一实施例中,红外线滤光片300可如图5所示,设置于镜筒222或透镜支架224中且位于该影像感测元件140上方。
而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透镜基座220可包括滤光片支架226,滤光片支架226可具有贯穿滤光片支架226两端的滤光片通孔2261,且红外线滤光片300可设置于滤光片支架226中并位于滤光片通孔2261内,且滤光片支架 226可对应多个光通道182的位置,设置于多镜头框架180上,而使红外线滤光片300位于影像感测元件140上方,以滤除红外线,避免红外线对影像感测元件140的感测面1441造成成像质量的影响。
因此在透镜基座220包括滤光片支架226,且镜筒222具有贯穿镜筒222两端的上通孔2221,而透镜支架224则具有贯穿该透镜支架224两端的下通孔2241 的情况下,镜筒222可设置于透镜支架224中且位于下通孔2241内,而透镜支架224可固定于滤光片支架226上,且下通孔2241可与上通孔2221以及滤光片通孔2261连通而共同构成容置孔2201,使影像感测元件140位于滤光片通孔 2261中,且镜筒222的上通孔2221可正对影像感测元件140的感测面1441,而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则可设置于镜筒222中而位于上通孔2221内,使得红外线滤光片300位于影像感测元件140上方,以滤除由定焦透镜组 230及对焦透镜组240所进入的红外线,避免红外线对影像感测元件140的感测面1441造成成像质量的影响。
而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各红外线滤光片300设置于各透光区域 1202中,因此还进一步地减少光学成像模块10整体的高度,使得整体的结构更为紧凑。
在一实施例中,光学成像模块10可具有至少两个透镜组,例如可为双镜头的光学成像模块10,二透镜组可分别为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2421,且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中至少一个透镜组可为对焦透镜组240,因此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可为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的各种组合,且第二透镜组的视角FOV可大于第一透镜组的视角FOV,且第二透镜组的视角FOV大于46°,因此第二透镜组2421可为广角透镜组。
进一步说明,且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大于第二透镜组,若以传统35mm照片(视角为46度)为基准,其焦距为50mm,当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大于50mm,此第一透镜组可为长焦透镜组。本实用新型较佳者,可以对角线长4.6mm的CMOS传感器(视角为70度)为基准,其焦距约为3.28mm,当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大于 3.28mm,第一透镜组可为长焦透镜组。
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可为三镜头的光学成像模块10,因此光学成像模块10可具有至少三个透镜组,分别可为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且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中至少一个透镜组为对焦透镜组240,因此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可为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的各种组合,且第二透镜组的视角FOV可大于第一透镜组,且第二透镜组的视角FOV大于46°,且对应接收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的光线的各多个影像感测元件140感测多个彩色影像,而第三透镜组所对应的影像感测元件140则可依据需求感测多个彩色影像或多个黑白影像。
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可为三镜头的光学成像模块10,因此光学成像模块10可具有至少三个透镜组,分别可为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且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中至少一个透镜组为对焦透镜组240,因此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可为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的各种组合,且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可大于第二透镜组的焦距,若以传统35mm照片(视角为46度)为基准,其焦距为50mm,当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大于50mm,此第一透镜组可为长焦透镜组。本实用新型较佳者,可以对角线长4.6mm的CMOS传感器(视角为70度)为基准,其焦距约为3.28mm,当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大于3.28mm,第一透镜组可为长焦透镜组。且对应接收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的光线的各多个影像感测元件140感测多个彩色影像,而第三透镜组所对应的影像感测元件140则可依据需求感测多个彩色影像或多个黑白影像。
在一实施例中,光学成像模块10还满足下列条件:
0<(TH1+TH2)/HOI≦0.95;进一步说明,TH1为透镜支架224的最大厚度; TH2为镜筒222的最小厚度;HOI为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的最大成像高度。
在一实施例中,光学成像模块10还满足下列条件:
0mm<TH1+TH2≦1.5mm;进一步说明,TH1为透镜支架224的最大厚度; TH2为镜筒222的最小厚度。
在一实施例中,光学成像模块10还满足下列条件:
在一实施例中,光学成像模块10还满足下列条件:
0.9≦ARS/EHD≦2.0。进一步说明,ARS以定焦透镜组230或对焦透镜组 240中任一透镜2401的任一透镜2401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透镜2401 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为终点,沿着透镜2401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 EHD为定焦透镜组230或对焦透镜组240中任一透镜2401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在一实施例中,光学成像模块10还满足下列条件:
PLTA≦100μm;PSTA≦100μm;NLTA≦100μm以及NSTA≦100μm;SLTA ≦100μm;SSTA≦100μm。进一步说明,HOI为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的最大成像高度,PLTA为光学成像模块10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一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PSTA为光学成像模块10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NLTA为光学成像模块10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NSTA 为光学成像模块10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SLTA为光学成像模块10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 SSTA为光学成像模块10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
另外,除上述的各结构实施例外,以下兹就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 240可行的光学实施例进行说明。于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可使用三个工作波长进行设计,分别为486.1nm、587.5nm、656.2nm,其中587.5nm为主要参考波长为主要提取技术特征的参考波长。光学成像模块亦可使用五个工作波长进行设计,分别为470nm、510nm、555nm、610nm、650nm,其中555nm为主要参考波长为主要提取技术特征的参考波长。
光学成像模块10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p的比值 PPR,光学成像模块10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n的比值 NPR,所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PPR总和为ΣPPR,所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NPR 总和为ΣNPR,当满足下列条件时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模块10的总屈折力以及总长度:0.5≦ΣPPR/│ΣNPR│≦15,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ΣPPR/ │ΣNPR│≦3.0。
另外,影像感测元件140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即为光学成像模块 10的成像高度或称最大像高)为HOI,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HOS,其满足下列条件:HOS/HOI≦50;以及0.5≦HOS/f≦150。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HOS/HOI≦40;以及1≦HOS/f≦140。因此,可维持光学成像模块10的小型化,以搭载于轻薄可携式的电子产品上。
另外,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10中,依需求可设置至少一个光圈,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质量。
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10中,光圈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2411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2411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光学成像模块10的出瞳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而容置更多光学组件,并可增加影像感测元件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其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光学成像模块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前述光圈至成像面间的距离为InS,其满足下列条件:0.2≦InS/HOS≦1.1。因此,可同时兼顾维持光学成像模块10的小型化以及具备广角的特性。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10中,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至第六透镜2461 像侧面间的距离为InTL,于光轴上所有具屈折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其满足下列条件:0.1≦ΣTP/InTL≦0.9。因此,当可同时兼顾系统成像的对比度以及透镜制造的良率并提供适当的后焦距以容置其他组件。
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2411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R1/R2│≦25。因此,第一透镜2411的具备适当正屈折力强度,避免球差增加过速。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01≦│R1/R2 │<12。
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例如第六透镜,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 R11,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7 <(R11-R12)/(R11+R12)<50。因此,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模块10所产生的像散。
第一透镜2411与第二透镜2421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IN12/f≦60。因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五透镜2451与第六透镜2461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IN56/f≦3.0,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一透镜2411与第二透镜2421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2,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1+IN12)/TP2≦10。因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模块制造的敏感度并提升其性能。
第五透镜2451与第六透镜2461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5以及TP6,前述两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6+IN56)/TP5 ≦15。因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模块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第四透镜2441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4,第三透镜2431与第四透镜2441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34,第四透镜2441与第五透镜2451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45,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4/(IN34+TP4+IN45)<1。因此,有助层层微幅修正入射光行进过程所产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10中,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的临界点C6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的临界点C6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临界点C61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C61,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临界点C62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C62,可满足下列条件:0mm≦HVT61≦3mm;0mm< HVT62≦6mm;0≦HVT61/HVT62;0mm≦∣SGC61∣≦0.5mm;0mm<∣ SGC62∣≦2mm;以及0<∣SGC62∣/(∣SGC62∣+TP6)≦0.9。因此,可有效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10其满足下列条件:0.2≦HVT62/HOI≦0.9。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3≦HVT62/HOI≦0.8。因此,有助于光学成像模块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10其满足下列条件:0≦HVT62/HOS≦0.5。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2≦HVT62/HOS≦0.45。因此,有助于光学成像模块 10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10中,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1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SGI611/(SGI611+TP6)≦0.9;0<SGI621/(SGI621+TP6)≦0.9。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SGI611/(SGI611+TP6)≦0.6;0.1≦SGI621/(SGI621+TP6) ≦0.6。
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2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SGI612/(SGI612+TP6) ≦0.9;0<SGI622/(SGI622+TP6)≦0.9。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SGI612 /(SGI612+TP6)≦0.6;0.1≦SGI622/(SGI622+TP6)≦0.6。
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1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HIF611 ∣≦5mm;0.001mm≦│HIF621∣≦5mm。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 ≦│HIF611∣≦3.5mm;1.5mm≦│HIF621∣≦3.5mm。
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612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 ≦│HIF612∣≦5mm;0.001mm≦│HIF622∣≦5mm。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HIF622∣≦3.5mm;0.1mm≦│HIF612∣≦3.5mm。
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613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2461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0.001mm≦│HIF613∣≦5mm;0.001mm≦│HIF623∣≦5mm。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HIF623∣≦3.5mm;0.1mm≦│HIF613∣≦3.5mm。
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614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0.001mm≦│HIF614∣≦5mm;0.001mm≦│HIF624∣≦5mm。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HIF624∣≦3.5mm;0.1mm≦│HIF614∣≦3.5mm。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TH1+TH2)/HOI满足下列条件:0< (TH1+TH2)/HOI≦0.95,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TH1+TH2)/HOI≦0.5; (TH1+TH2)/HOS满足下列条件:0<(TH1+TH2)/HOS≦0.95,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TH1+TH2)/HOS≦0.5;2倍(TH1+TH2)/PhiA满足下列条件:0<2 倍(TH1+TH2)/PhiA≦0.95,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2倍(TH1+TH2)/PhiA≦ 0.5。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10的一种实施方式,可通过具有高色散系数与低色散系数的透镜交错排列,而助于光学成像模块色差的修正。
上述非球面的方程式为:
z=ch2/[1+[1-(k+1)c2h2]0.5]+A4h4+A6h6+A8h8+A10h10+A12h12+A14h14+A16h16 +A18h18+A20h20+…(1)
其中,z为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以表面顶点作参考的位置值,k为锥面系数,c为曲率半径的倒数,且A4、A6、A8、A10、A12、A14、A16、A18 以及A20为高阶非球面系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成像模块10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料或玻璃。当透镜材质为塑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与重量。另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控制热效应并且增加光学成像模块屈折力配置的设计空间。此外,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一透镜2411至第七透镜2471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可为非球面,其可获得较多的控制变量,除用以消减像差外,相较于传统玻璃透镜的使用甚至可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能有效降低本实用新型光学成像模块的总高度。
再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成像模块10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原则上表示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原则上表示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10还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质量的特色,从而扩大应用层面。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还可视需求使得第一透镜2411、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第四透镜2441、第五透镜2451、第六透镜2461及第七透镜2471 中至少一个透镜为波长小于500nm的光线滤除组件,其可通过该特定具滤除功能的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上镀膜或该透镜本身即由具可滤除短波长的材质所制作而达成。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10的成像面还可视需求选择为一平面或一曲面。当成像面为一曲面(例如具有曲率半径的球面),有助于降低聚焦光线于成像面所需的入射角,除有助于达成微缩光学成像模块的长度(TTL)外,对于提升相对照度同时有所帮助。
第一光学实施例
如图18所示,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包括六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2411、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第四透镜2441、第五透镜2451以及第六透镜2461,且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进一步说明,HOS为第一透镜2411 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第一透镜2411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 2461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请参照图20及图21,其中图20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光学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模块的透镜组示意图,图21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20可知,光学成像模块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2411、光圈250、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第四透镜2441、第五透镜2451、第六透镜2461、红外线滤光片300、成像面60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140。
第一透镜241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1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1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112具有二反曲点。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2表示。第一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 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2表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
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241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24112 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11表示,第一透镜 2411像侧面241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2411像侧面241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111= -0.0031mm;∣SGI111∣/(∣SGI111∣+TP1)=0.0016。
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241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24112 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12表示,第一透镜2411像侧面241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2411像侧面2411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112=1.3178mm;∣SGI112∣/(∣SGI112∣+TP1)=0.4052。
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241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111表示,第一透镜2411像侧面241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2411像侧面241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111=0.5557mm;HIF111/HOI=0.1111。
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2411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12表示,第一透镜2411像侧面241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2411像侧面2411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112=5.3732mm;HIF112/HOI=1.0746。
第二透镜242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2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2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212具有反曲点。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 (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 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2表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
第二透镜2421物侧面242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2421物侧面24212 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211表示,第二透镜 2421像侧面242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2421像侧面242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2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211=0.1069mm;∣SGI211∣/(∣SGI211∣+TP2)=0.0412;SGI221=0mm;∣SGI221∣/(∣SGI221∣+TP2)=0。
第二透镜2421物侧面242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211表示,第二透镜2421像侧面242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2421像侧面242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2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211=1.1264mm;HIF211/HOI=0.2253;HIF221=0mm;HIF221/HOI=0。
第三透镜243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3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3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312以及像侧面24314均具有反曲点。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31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32表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31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 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32表示。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3。
第三透镜2431物侧面243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2431物侧面24312 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11表示,第三透镜 2431像侧面243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2431像侧面243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311= -0.3041mm;∣SGI311∣/(∣SGI311∣+TP3)=0.4445;SGI321=-0.1172mm;∣SGI321∣/(∣SGI321∣+TP3)=0.2357。
第三透镜2431物侧面243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311表示,第三透镜2431像侧面243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2431像侧面243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3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311=1.5907mm;HIF311/HOI=0.3181;HIF321=1.3380mm;HIF321/ HOI=0.2676。
第四透镜244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4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4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412具有二反曲点以及像侧面24414具有反曲点。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 ARS41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42表示。第四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41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42表示。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4。
第四透镜2441物侧面244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2441物侧面24412 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11表示,第四透镜 2441像侧面244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2441像侧面244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411=0.0070mm;∣SGI411∣/(∣SGI411∣+TP4)=0.0056;SGI421=0.0006mm;∣SGI421∣/(∣SGI421∣+TP4)=0.0005。
第四透镜2441物侧面244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2441物侧面24412 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12表示,第四透镜2441像侧面244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2441像侧面2441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412=-0.2078mm;∣SGI412∣/(∣SGI412∣+TP4)=0.1439。
第四透镜2441物侧面244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11表示,第四透镜2441像侧面244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2441像侧面244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411=0.4706mm;HIF411/HOI=0.0941;HIF421=0.1721mm;HIF421/ HOI=0.0344。
第四透镜2441物侧面2441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12表示,第四透镜2441像侧面244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2441像侧面2441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412=2.0421mm;HIF412/HOI=0.4084。
第五透镜245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5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5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512具有二反曲点以及像侧面24514具有反曲点。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 ARS51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52表示。第五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51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52表示。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5。
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 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1表示,第五透镜 2451像侧面245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511=0.00364mm;∣SGI511∣/(∣SGI511∣+TP5)=0.00338;SGI521=-0.63365 mm;∣SGI521∣/(∣SGI521∣+TP5)=0.37154。
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 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2表示,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512=-0.32032mm;∣SGI512∣/(∣SGI512∣+TP5)=0.23009。
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 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3表示,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513=0mm;∣SGI513∣/(∣SGI513∣+TP5)=0;SGI523=0mm;∣SGI523 ∣/(∣SGI523∣+TP5)=0。
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 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4表示,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514=0mm;∣SGI514∣/(∣SGI514∣+TP5)=0;SGI524=0mm;∣SGI524 ∣/(∣SGI524∣+TP5)=0。
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511表示,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1=0.28212mm;HIF511/HOI=0.05642; HIF521=2.13850mm;HIF521/HOI=0.42770。
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2表示,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2=2.51384mm;HIF512/ HOI=0.50277。
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3表示,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3=0mm;HIF513/HOI=0; HIF523=0mm;HIF523/HOI=0。
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4表示,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4=0mm;HIF514/HOI=0;HIF524=0mm;HIF524/HOI=0。
第六透镜246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6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614为凹面,且其物侧面24612具有二反曲点以及像侧面24614具有反曲点。因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的角度而改善像差。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6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62表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 (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6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 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62表示。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6。
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 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1表示,第六透镜 2461像侧面246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611= -0.38558mm;∣SGI611∣/(∣SGI611∣+TP6)=0.27212;SGI621=0.12386mm;∣SGI621∣/(∣SGI621∣+TP6)=0.10722。
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 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2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612=-0.47400mm;∣SGI612∣/(∣SGI612∣+TP6)=0.31488;SGI622=0mm;∣SGI622∣/(∣SGI622∣+TP6)=0。
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611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1=2.24283mm;HIF611/HOI=0.44857; HIF621=1.07376mm;HIF621/HOI=0.21475。
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2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2=2.48895mm;HIF612/ HOI=0.49779。
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3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3=0mm;HIF613/HOI=0; HIF623=0mm;HIF623/HOI=0。
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4表示,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4=0mm;HIF614/HOI=0; HIF624=0mm;HIF624/HOI=0。
红外线滤光片30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2461及成像面60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该透镜组的焦距为f,入射瞳直径为HEP,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AF,其数值如下:f=4.075mm;f/HEP=1.4;以及HAF=50.001 度与tan(HAF)=1.1918。
本实施例的该透镜组中,第一透镜2411的焦距为f1,第六透镜2461的焦距为f6,其满足下列条件:f1=-7.828mm;∣f/f1│=0.52060;f6=-4.886;以及│f1│>│f6│。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二透镜2421至第五透镜2451的焦距分别为f2、f3、f4、f5,其满足下列条件:│f2│+│f3│+│f4│+│f5│=95.50815mm;∣f1│+∣f6│=12.71352mm以及│f2│+│f3│+│f4│+│f5│>∣f1│+∣f6 │。
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p的比值PPR,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n的比值NPR,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所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PPR总和为ΣPPR=f/f2+f/f4+f/f5=1.63290,所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NPR总和为ΣNPR=│f/f1 │+│f/f3│+│f/f6│=1.51305,ΣPPR/│ΣNPR│=1.07921。同时亦满足下列条件:∣f/f2│=0.69101;∣f/f3│=0.15834;∣f/f4│=0.06883;∣f/f5│=0.87305;∣f/f6│=0.83412。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24112至第六透镜2461 像侧面24614间的距离为InTL,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24112至成像面600间的距离为HOS,光圈250至成像面180间的距离为InS,影像感测元件140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HOI,第六透镜像侧面24614至成像面600间的距离为BFL,其满足下列条件:InTL+BFL=HOS;HOS=19.54120mm;HOI=5.0mm; HOS/HOI=3.90824;HOS/f=4.7952;InS=11.685mm;以及InS/HOS=0.59794。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于光轴上所有具屈折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其满足下列条件:ΣTP=8.13899mm;以及ΣTP/InTL=0.52477; InTL/HOS=0.9171。因此,当可同时兼顾系统成像的对比度以及透镜制造的良率并提供适当的后焦距以容置其他组件。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一透镜2411物侧面24112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2411像侧面24114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R1/R2│= 8.99987。因此,第一透镜2411的具备适当正屈折力强度,避免球差增加过速。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 (R11-R12)/(R11+R12)=1.27780。因此,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模块所产生的像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所有具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PP,其满足下列条件:ΣPP=f2+f4+f5=69.770mm;以及f5/(f2+f4+f5)=0.067。因此,有助于适当分配单一透镜的正屈折力至其他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所有具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NP,其满足下列条件:ΣNP=f1+f3+f6=-38.451mm;以及f6/(f1+f3+f6)=0.127。因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六透镜2461的负屈折力至其他负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一透镜2411与第二透镜2421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IN12=6.418mm;IN12/f=1.57491。因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五透镜2451与第六透镜2461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IN56=0.025mm;IN56/f=0.00613。因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一透镜2411与第二透镜2421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2,其满足下列条件:TP1=1.934mm;TP2=2.486mm;以及(TP1+IN12)/TP2=3.36005。因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模块制造的敏感度并提升其性能。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五透镜2451与第六透镜2461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5以及TP6,前述两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TP5=1.072mm;TP6=1.031mm;以及(TP6+IN56)/TP5=0.98555。因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模块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三透镜2431与第四透镜2441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34,第四透镜2441与第五透镜2451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45,其满足下列条件:IN34=0.401mm;IN45=0.025mm;以及TP4/ (IN34+TP4+IN45)=0.74376。因此,有助于层层微幅修正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所产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 InRS51,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 24514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52,第五透镜2451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5,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51=-0.34789mm;InRS52=-0.88185 mm;│InRS51∣/TP5=0.32458以及│InRS52∣/TP5=0.82276。因此,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五透镜2451物侧面2451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1,第五透镜2451像侧面2451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0.515349mm;HVT52=0mm。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 InRS61,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 24614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2,第六透镜2461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6,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61=-0.58390mm;InRS62=0.41976 mm;│InRS61∣/TP6=0.56616以及│InRS62∣/TP6=0.40700。因此,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六透镜2461物侧面2461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61=0mm;HVT62=0mm。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HOI=0.1031。因此,有助于光学成像模块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HOS=0.02634。因此,有助于光学成像模块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以及第六透镜 2461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2421的色散系数为NA2,第三透镜2431的色散系数为NA3,第六透镜2461的色散系数为NA6,其满足下列条件:NA6/NA2 ≦1。因此,有助于光学成像模块色差的修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光学成像模块于成像时的TV畸变为TDT,成像时的光学畸变为ODT,其满足下列条件:TDT=2.124%;ODT=5.076%。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中,LS为12mm,PhiA为2倍EHD62=6.726mm (EHD62:第六透镜2461像侧面24614的最大有效半径),PhiC=PhiA+2倍TH2=7.026mm,PhiD=PhiC+2倍(TH1+TH2)=7.426mm,TH1为0.2mm,TH2 为0.15mm,PhiA/PhiD为0.9057,TH1+TH2为0.35mm,(TH1+TH2)/HOI 为0.035,(TH1+TH2)/HOS为0.0179,2倍(TH1+TH2)/PhiA为0.1041,(TH1+TH2) /LS为0.0292。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二、第一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依据表一及表二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値:
表一为第一光学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6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光学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1-A20 则表示各表面第1-20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光学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再者,以下各光学实施例的机构组件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
第二光学实施例
如图19所示,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包括七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2411、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第四透镜2441、第五透镜2451、第六透镜2461以及第七透镜2471,且定焦透镜组 230及对焦透镜组240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进一步说明,HOS 为第一透镜2411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第一透镜2411的物侧面至第七透镜2471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请参照图22及图23,其中图22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光学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模块的透镜组示意图,图23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22可知,光学成像模块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2411、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光圈250、第四透镜2441、第五透镜2451、第六透镜2461以及第七透镜2471、红外线滤光片 300、成像面60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140。
第一透镜241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1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114为凹面。
第二透镜242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2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214为凸面。
第三透镜243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3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314为凸面。
第四透镜244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4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414为凸面。
第五透镜245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5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514为凸面。
第六透镜246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6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614为凹面。藉此,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2461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镜247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7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714为凸面。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
红外线滤光片30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2471及成像面60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表四、第二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二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値: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値:依据表一及表二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値: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値:
第三光学实施例
如图18所示,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包括六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2411、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第四透镜2441、第五透镜2451以及第六透镜2461,且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进一步说明,HOS为第一透镜2411 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第一透镜2411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 2461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请参照图24及图25,其中图24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光学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模块的透镜组示意图,图25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24可知,光学成像模块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2411、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光圈250、第四透镜2441、第五透镜2451、第六透镜2461、红外线滤光片300、成像面60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140。
第一透镜241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1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114为凹面,并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242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2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21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
第三透镜243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3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3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面24314具有反曲点。
第四透镜244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4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4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面24414具有反曲点。
第五透镜245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5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5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六透镜246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6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6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612以及像侧面24614均具有反曲点。因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30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2461及成像面60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表六、第三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三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値: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値: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値:
第四光学实施例
如图1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包括五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2411、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第四透镜2441以及第五透镜2451,且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进一步说明,HOS为第一透镜2411 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第一透镜2411的物侧面至第五透镜 2451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请参照图26及图27,其中图26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光学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模块的透镜组示意图,图27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26可知,光学成像模块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2411、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光圈250、第四透镜2441、第五透镜2451、第六透镜2461、红外线滤光片300、成像面60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140。
第一透镜241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1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114为凹面,并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242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2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2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212具有反曲点。
第三透镜243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3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3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312具有反曲点。
第四透镜244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4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4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412具有反曲点。
第五透镜245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5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5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512具有二反曲点。因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
红外线滤光片30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2451及成像面60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表八、第四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四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値: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値:
第四光学实施例(使用主要参考波长555nm)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値:
第五光学实施例
如图1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包括四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2411、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以及第四透镜2441,且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系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进一步说明,HOS为第一透镜2411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第一透镜2411的物侧面至第四透镜2441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请参照图28及图29,其中图28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光学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模块的透镜组示意图,图29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28可知,光学成像模块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圈250、第一透镜2411、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第四透镜2441、红外线滤光片300、成像面60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140。
第一透镜241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1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1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112具有反曲点。
第二透镜242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2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2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212具有二反曲点以及像侧面24214具有反曲点。
第三透镜243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3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3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312具有三反曲点以及像侧面24314具有反曲点。
第四透镜244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4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4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412具有二反曲点以及像侧面24414具有反曲点。
红外线滤光片30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四透镜2441及成像面60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表十、第五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五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値: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値: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値:
第六光学实施例
请参照图30及图31,其中图30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光学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模块的透镜组示意图,图31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30可知,光学成像模块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2411、光圈250、第二透镜2421、第三透镜2431、红外线滤光片300、成像面60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140。
第一透镜241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1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1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242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212为凹面,其像侧面242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其像侧面24214具有反曲点。
第三透镜243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312为凸面,其像侧面243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312具有二反曲点以及像侧面24314具有反曲点。
红外线滤光片30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三透镜2431及成像面60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模块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表十二、第六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六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値: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値: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値:
第六光学实施例(使用主要参考波长555nm)
另外,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模块10,可应用于电子便携设备、电子穿戴式装置、电子监视装置、电子信息装置、电子通讯装置、机器视觉装置、车用电子装置以及所构成组合的一。
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可应用于电子便携设备、电子穿戴式装置、电子监视装置、电子信息装置、电子通讯装置、机器视觉装置以及车用电子装置所构成组合的一,并且视需求可通过不同片数的透镜组达到降低所需机构空间以及提高屏幕可视区域。
请参照图32,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712以及光学成像模块714 (前置镜头)使用于行动通讯装置71(Smart Phone),图33则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722使用于行动信息装置72(Notebook),图34则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732使用于智能型手表73(Smart Watch),图35则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742使用于智能型头戴装置74(Smart Hat),图36则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752使用于安全监控装置75(IP Cam),图37则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762使用于车用影像装置76,图38则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 772使用于无人飞机装置77,图39则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模块782使用于极限运动影像装置78。
另外,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光学成像模块的制造方法,如图40所示,可包括下列方法步骤:
S101:设置电路组件100,且电路组件100可包括至少两个底座110、至少两个电路基板120、至少两个影像感测元件140及多个导电体160,设置多个电路接点1201于所述至少两个电路基板120,且各电路基板120具有至少一个透光区域1202。
S102:设置至少一个容置空间1101于各底座110,且各容置空间1101可容置各影像感测元件140,且各影像感测元件140可包括第一表面142及第二表面 144,各影像感测元件140的第一表面142可邻近各容置空间1101的底面,及其第二表面144上具有感测面1441以及多个影像接点146。
S103:将多个导电体160分别设置于各电路基板120及连接各电路基板120 的影像感测元件140的多个影像接点146之间。
S104:一体地形成多镜头框架180,并形成对应各影像感测元件140的第二表面144上的感测面1441的位置形成多个光通道182。
S105:设置透镜组件200,且透镜组件200可包括至少两个透镜基座220、至少一个定焦透镜组230、至少一个对焦透镜组240及多个驱动组件260。
S106:以不透光材质制成透镜基座220,并于透镜基座220上形成容置孔 2201,使容置孔2201贯穿透镜基座220两端而使透镜基座220呈中空。
S107:将透镜基座220设置于多镜头框架180上而使容置孔2201与光通道 182相连通。
S108:分别设置至少两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2401于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中,并使定焦透镜组230或对焦透镜组240满足下列条件:
1.0≦f/HEP≦10.0;
0deg<HAF≦150deg;
0mm<PhiD≦18mm;
0<PhiA/PhiD≦0.99;及
0≦2(ARE/HEP)≦2.0。
于上述条件中,f为定焦透镜组230或对焦透镜组240的焦距;HEP为该定焦透镜组230或对焦透镜组240的入射瞳直径;HAF为定焦透镜组230或对焦透镜组240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PhiD为透镜基座220的外周缘且垂直于定焦透镜组230或对焦透镜组240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PhiA为定焦透镜组230或对焦透镜组240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2401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径;ARE以定焦透镜组230或对焦透镜组240中任一透镜2401的任一透镜2401 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位置为终点,沿着透镜2401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
S109:将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设置于透镜基座220上并使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位于容置孔2201中。
S110:调整透镜组件200的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的成像面,使透镜组件200的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的成像面位于各影像感测元件140的感测面1441,并使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的光轴穿越透光区域1202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重叠。
S111:将各驱动组件260与电路基板120电性连接,并与对焦透镜组240 耦接,以驱动各对焦透镜组240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
进一步说明,通过S101至S111的方法,可通过多镜头框架180一体成形的特性,确保其平整性,并且可通过AA(Active Alignment)制程,于S101至 S110任一者中,调整底座110、电路基板120、影像感测元件140、透镜基座220、定焦透镜组230、对焦透镜组240、驱动组件260及光学成像模块10所包括的各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使光线可通过容置孔2201中的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并通过光通道182后投射至感测面1441,并使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的成像面可位于感测面1441,且定焦透镜组230及对焦透镜组240的光轴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重叠,以确保成像质量。
并且,由于将影像感测元件140设置于底座110的容置空间1101中,因此可有效的减少光学成像模块10整体的高度,使得整体的结构更为紧凑。
现请参阅图2至图8,及图41至43图,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光学成像模块10,可包括电路组件100、透镜组件200以及多镜头外框架190。而电路组件 100可包括至少两个底座110、至少两个电路基板120、至少两影像感测元件140 及多个导电体160;透镜组件200可包括至少两个透镜基座220、至少一个定焦透镜组230、至少一个对焦透镜组240及至少一个驱动组件260。
进一步说明,各底座110可具有至少一个容置空间1101,各电路基板120 可设置于各底座110上并具有至少一个透光区域1202,且可包括多个电路接点 1201,而各影像感测元件140可分别容置于各容置空间1101中,且底座110可有效地保护影像感测元件140受到外部的冲击,并且防止灰尘影响影像感测元件140。
另外,影像感测元件140可包括第一表面142及第二表面144,且影像感测元件140的外周缘且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为LS。第一表面142邻近各容置空间1101,且第二表面144上可具有感测面1441及多个影像接点146。多个导电体160可设置于各电路接点1201及各影像感测元件140的多个影像接点146之间。且在一实施例中,导电体160可为锡球、银球或金球,因此导电体160可以焊接方式连接影像接点146及电路接点1201,进而传导影像感测元件140所感测的影像感测信号。
至少两个透镜基座220可以不透光材质制成,并具有容置孔2201贯穿透镜基座220两端而使透镜基座220呈中空,且透镜基座220可设置于电路基板120 上,且在一实施例中,亦可先将多镜头框架180先设置于电路基板120上,再将透镜基座220设置于多镜头框架180及电路基板120上。
各定焦透镜组230及各对焦透镜组240可具有至少两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 2401,且设置于透镜基座220上并位于容置孔2201中,且各定焦透镜组230及各对焦透镜组240的成像面可位于感测面1441,且各定焦透镜组230及各对焦透镜组240的光轴穿越透光区域1202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重叠,使光线可通过容置孔2201中的各定焦透镜组230及各对焦透镜组240并投射至感测面 1441,确保成像质量。此外,各定焦透镜组230及各对焦透镜组240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直径以PhiB表示,而各定焦透镜组230及各对焦透镜组240中最接近成像面(即像空间)的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又可称的为光学出瞳)可以PhiA表示。
各驱动组件260可与电路基板120电性连接,并驱动各对焦透镜组240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且在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260可包括音圈马达,以驱动各对焦透镜组240于感测面1441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
另外,各透镜基座220可分别固定于多镜头外框架190中,以便于构成一整体的光学成像模块10,并且可使整体光学成像模块10的结构更加稳固,且可保护电路组件100及透镜组件200,以避免撞击、灰尘污染等。
且上述的各定焦透镜组230或各对焦透镜组240还满足下列条件:
1.0≦f/HEP≦10.0;
0deg<HAF≦150deg;
0mm<PhiD≦18mm;
0<PhiA/PhiD≦0.99;及
0≦2(ARE/HEP)≦2.0
进一步说明,f为定焦透镜组230或对焦透镜组240的焦距;HEP为定焦透镜组230或对焦透镜组240的入射瞳直径;HAF为定焦透镜组230或对焦透镜组240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PhiD为透镜基座的外周缘且垂直于定焦透镜组 230或对焦透镜组240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PhiA为定焦透镜组230或对焦透镜组240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径;ARE以定焦透镜组230或对焦透镜组240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位置为终点,沿着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
并且,上述各实施例中及制造方法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学成像模块所包括的各单一镜头组皆是独立封装而存在的,定焦透镜组及对焦透镜组皆是独立封装而存在的,以实现各自的功能,并且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学成像模块所包括的各单一镜头组,可以选用不同镜片数、光圈、视角FOV及焦距的一种或多种规格,以组成多镜头成像模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8)
1.一种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路组件,其包括:
至少两个底座,具有至少两个容置空间;
至少两个电路基板,设置于所述至少两个底座上并具有至少两个透光区域,且所述电路基板设置多个电路接点;
至少两个影像感测元件,分别容置于各所述容置空间,各所述影像感测元件包括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各所述影像感测元件的所述第一表面邻近各所述容置空间的底面及其所述第二表面上具有感测面以及多个影像接点;
多个导电体,设置于各所述电路接点和各所述影像感测元件的所述多个影像接点之间;以及
多镜头框架,其以一体成型方式制成,并盖设于各所述电路基板,且对应各所述影像感测元件的所述感测面的位置具有多个光通道;以及
透镜组件,其包括:
至少两透镜基座,各所述透镜基座以不透光材质制成,并具有容置孔贯穿所述透镜基座的两端而使所述透镜基座呈中空,且所述透镜基座设置于所述多镜头框架上而使所述容置孔及所述光通道相连通;以及
至少一个定焦透镜组,所述定焦透镜组具有至少两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且设置于所述透镜基座上并位于所述容置孔中,所述定焦透镜组的成像面位于所述影像感测元件的所述感测面,且所述定焦透镜组的光轴穿越所述透光区域及与所述影像感测元件的所述感测面的中心法线重叠,使光线通过各所述容置孔中的所述定焦透镜组并通过各所述光通道后投射至所述影像感测元件的所述感测面;
至少一个对焦透镜组,所述对焦透镜组具有至少两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且设置于所述透镜基座上并位于所述容置孔中,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成像面位于所述影像感测元件的所述感测面,且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光轴穿越所述透光区域及与所述影像感测元件的所述感测面的中心法线重叠,使光线通过各所述容置孔中的所述对焦透镜组并通过各所述光通道后投射至所述影像感测元件的所述感测面;
至少一个驱动组件,其与各所述电路基板电性连接,并驱动所述对焦透镜组于所述影像感测元件的所述感测面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
其中,所述定焦透镜组或所述对焦透镜组还满足下列条件:
1.0≦f/HEP≦10.0;
0deg<HAF≦150deg;
0mm<PhiD≦18mm;
0<PhiA/PhiD≦0.99;及
0.9≦2(ARE/HEP)≦2.0
其中,f为所述定焦透镜组或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HEP为所述定焦透镜组或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入射瞳直径;HAF为所述定焦透镜组或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PhiD为各透镜基座的外周缘且垂直于所述定焦透镜组或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PhiA为所述定焦透镜组或所述对焦透镜组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径;ARE以所述定焦透镜组或所述对焦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位置为终点,沿着所述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透镜基座包括镜筒以及透镜支架,所述镜筒具有贯穿所述镜筒两端的上通孔,而所述透镜支架则具有贯穿所述透镜支架两端的下通孔,所述镜筒设置于所述透镜支架中且位于所述下通孔内,使所述上通孔与所述下通孔连通而共同构成所述容置孔,所述透镜支架固定于所述多镜头框架上,使各所述透光区域位于所述下通孔中,且所述镜筒的所述上通孔正对各所述影像感测元件的所述感测面及各所述透光区域,各所述对焦模块设置于所述镜筒中而位于所述上通孔内,且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镜筒相对于所述透镜支架于所述影像感测元件的所述感测面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而PhiD为所述透镜支架的外周缘且垂直于所述定焦透镜组或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还包括至少一个数据传输线路,其与所述电路基板电性连接,并传输各所述影像感测元件所产生的多个感测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影像感测元件感测多个彩色影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影像感测元件的中至少一个感测多个黑白影像,所述多个影像感测元件的中至少一个感测多个彩色影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还包括至少两片红外线滤光片,各所述红外线滤光片设置于各所述透镜基座中并位于各所述容置孔内而处于各所述影像感测元件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还包括至少两片红外线滤光片,且各所述红外线滤光片设置于所述镜筒或所述透镜支架中且位于各所述影像感测元件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还包括至少两片红外线滤光片,且各所述透镜基座包括滤光片支架,所述滤光片支架具有贯穿所述滤光片支架两端的滤光片通孔,且各所述红外线滤光片设置于各所述滤光片支架中并位于所述滤光片通孔内,且所述滤光片支架对应所述多个光通道的位置而设置于所述多镜头框架上,而使各所述红外线滤光片位于所述影像感测元件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各透镜基座包括镜筒及透镜支架;所述镜筒具有贯穿所述镜筒两端的上通孔,而所述透镜支架则具有贯穿所述透镜支架两端的下通孔,所述镜筒设置于所述透镜支架中且位于所述下通孔内;所述透镜支架固定于所述滤光片支架上,且所述下通孔与所述上通孔以及所述滤光片通孔连通而共同构成所述容置孔,使各所述影像感测元件位于各所述滤光片通孔中,且所述镜筒的所述上通孔正对各所述影像感测元件的感测面及各所述透光区域;另外,所述对焦透镜组及所述定焦透镜组设置于所述镜筒中而位于所述上通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还包括至少两片红外线滤光片,各所述红外线滤光片设置于各所述透光区域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镜头框架的材料包括热塑性树脂、工业用塑料、绝缘材料、金属、导电材料或合金中的任一项或其组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镜头框架包括多个镜头支架,且各所述镜头支架具有所述光通道,并具有中心轴,且相邻的两个所述镜头支架的所述中心轴距离介于2mm至200mm。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音圈马达。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具有至少两个透镜组,包含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且所述第一透镜组及所述第二透镜组中至少一组为所述对焦透镜组或所述定焦透镜组,且所述第二透镜组的视角FOV大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视角FOV。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具有至少两个透镜组,包含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且所述第一透镜组及所述第二透镜组中中至少一组为所述对焦透镜组或所述定焦透镜组,且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大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具有至少三个透镜组,包含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且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及所述第三透镜组中至少一组为所述对焦透镜组或所述定焦透镜组,且所述第二透镜组的视角FOV大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视角FOV,且所述第二透镜组的视角FOV大于46°,且对应接收所述第一透镜组及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光线的各所述影像感测元件感测多个彩色影像。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具有至少三个透镜组,包含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且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及所述第三透镜组中至少一组为所述对焦透镜组或所述定焦透镜组,且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大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且对应接收所述第一透镜组及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光线的各所述影像感测元件感测多个彩色影像。
18.根据权利要求2或9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还满足下列条件:
0<(TH1+TH2)/HOI≦0.95;
其中,TH1为所述透镜支架的最大厚度;TH2为所述镜筒的最小厚度;HOI为所述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的最大成像高度。
19.根据权利要求2或9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还满足下列条件:
0mm<TH1+TH2≦1.5mm;
其中,TH1为所述透镜支架的最大厚度;TH2为所述镜筒的最小厚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还满足下列条件:
0.9≦ARS/EHD≦2.0;
其中,ARS为以各所述对焦透镜组或各所述定焦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所述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为终点,沿着所述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EHD为各所述定焦透镜组及各所述对焦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还满足下列条件:
PLTA≦100μm;
PSTA≦100μm;
NLTA≦100μm;
NSTA≦100μm;
SLTA≦100μm;以及
SSTA≦100μm;
其中,HOI为所述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的最大成像高度;PLTA为所述光学成像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PSTA为所述光学成像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NLTA为所述光学成像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NSTA为所述光学成像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SLTA为所述光学成像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SSTA为所述光学成像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透镜组或所述定焦透镜组包括四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且所述定焦透镜组或所述对焦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
0.1≦InTL/HOS≦0.95;
其中,HOS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透镜组或所述定焦透镜组包括五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且所述对焦透镜组或所述定焦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
0.1≦InTL/HOS≦0.95;
其中,HOS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透镜组或所述定焦透镜组包括六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且所述定焦透镜组或所述对焦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
0.1≦InTL/HOS≦0.95;
其中,HOS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透镜组或所述定焦透镜组包括七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且所述对焦透镜组或所述对焦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
0.1≦InTL/HOS≦0.95;
其中,HOS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还包括光圈,且所述光圈满足下列公式:0.2≦InS/HOS≦1.1;其中,InS为所述光圈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HOS为各所述对焦透镜组或各所述定焦透镜组最远离所述成像面的透镜表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模块应用于电子便携设备、电子穿戴式装置、电子监视装置、电子信息装置、电子通讯装置、机器视觉装置、车用电子装置以及所构成的组合之一。
28.一种光学成像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路组件,其包括:
至少两个底座,具有至少两个容置空间;
至少两个电路基板,设置于所述至少两个底座上并具有至少两个透光区域,且所述电路基板设置多个电路接点;
至少两个影像感测元件,分别容置于各所述容置空间,各所述影像感测元件包括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各所述影像感测元件的所述第一表面邻近各所述容置空间的底面及其所述第二表面上具有感测面以及多个影像接点;以及
多个导电体,设置于各所述电路接点和各所述影像感测元件的所述多个影像接点之间;以及
透镜组件,其包括:
至少两透镜基座,各所述透镜基座以不透光材质制成,并具有容置孔贯穿所述透镜基座的两端而使所述透镜基座呈中空,且所述透镜基座设置于所述电路基板上;
至少一个定焦透镜组,所述定焦透镜组具有至少两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且设置于所述透镜基座上并位于所述容置孔中,所述定焦透镜组的成像面位于所述影像感测元件的所述感测面,且所述定焦透镜组的光轴穿越所述透光区域及与所述影像感测元件的所述感测面的中心法线重叠,使光线通过各所述容置孔中的所述定焦透镜组后投射至所述影像感测元件的所述感测面;
至少一个对焦透镜组,所述对焦透镜组具有至少两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且设置于所述透镜基座上并位于所述容置孔中,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成像面位于所述影像感测元件的所述感测面,且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光轴穿越所述透光区域及与所述影像感测元件的所述感测面的中心法线重叠,使光线通过各所述容置孔中的所述对焦透镜组后投射至所述影像感测元件的所述感测面;以及
至少一个驱动组件,其与各所述电路基板电性连接,并驱动所述对焦透镜组于各所述影像感测元件的所述感测面的中心法线方向上移动;以及
多镜头外框架,使各所述透镜基座分别固定于所述多镜头外框架,以形成整体;
其中,所述定焦透镜组或所述对焦透镜组还满足下列条件:
1.0≦f/HEP≦10.0;
0deg<HAF≦150deg;
0mm<PhiD≦18mm;
0<PhiA/PhiD≦0.99;及
0.9≦2(ARE/HEP)≦2.0
其中,f为所述定焦透镜组或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HEP为所述定焦透镜组或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入射瞳直径;HAF为所述定焦透镜组或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PhiD为各透镜基座的外周缘且垂直于所述定焦透镜组或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PhiA为所述定焦透镜组或所述对焦透镜组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径;ARE为以所述定焦透镜组或所述对焦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位置为终点,沿着所述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212920U TWM575128U (zh) | 2018-09-21 | 2018-09-21 | Optical imaging module |
TW107212920 | 2018-09-2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356729U true CN209356729U (zh) | 2019-09-06 |
Family
ID=66591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914579.2U Active CN209356729U (zh) | 2018-09-21 | 2018-11-20 | 光学成像模块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356729U (zh) |
TW (1) | TWM57512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41073A (zh) * | 2018-09-21 | 2020-03-31 |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模块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66375A (zh) * | 2019-07-29 | 2021-01-01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拍摄设备、云台装置及无人机 |
-
2018
- 2018-09-21 TW TW107212920U patent/TWM575128U/zh unknown
- 2018-11-20 CN CN201821914579.2U patent/CN20935672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41073A (zh) * | 2018-09-21 | 2020-03-31 |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模块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75128U (zh) | 2019-03-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254375A (zh) | 窄边框光学成像系统 | |
CN209542921U (zh) | 光学成像模块 | |
CN209570739U (zh) | 光学成像模块 | |
CN107272145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272147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TW202009556A (zh) | 光學成像模組、成像系統及其製造方法 | |
CN110837177A (zh) | 光学成像模块 | |
TW202009587A (zh) | 光學成像模組、成像系統及其製造方法 | |
CN108802966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TWI768104B (zh) | 光學成像模組、光學成像系統及其製造方法 | |
CN110837178A (zh) | 光学成像模块 | |
CN110941070A (zh) | 光学成像模块 | |
CN110941068A (zh) | 光学成像模块 | |
TW202010147A (zh) | 光學成像模組、成像系統及其製造方法 | |
TW202009541A (zh) | 光學成像模組、成像系統及其製造方法 | |
CN209356729U (zh) | 光学成像模块 | |
TWI768127B (zh) | 光學成像模組、光學成像系統及光學成像模組製造方法 | |
CN209570740U (zh) | 光学成像模块 | |
TWI768102B (zh) | 光學成像模組、成像系統及其製造方法 | |
TWI768106B (zh) | 光學成像模組、成像系統及其製造方法 | |
CN209570741U (zh) | 光学成像模块 | |
CN209486368U (zh) | 光学成像模块和设备 | |
CN209327644U (zh) | 光学成像模块 | |
CN209486446U (zh) | 光学成像模块和设备 | |
CN209514173U (zh) | 光学成像模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