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52422U - 一种吊装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吊装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52422U
CN209352422U CN201821317470.0U CN201821317470U CN209352422U CN 209352422 U CN209352422 U CN 209352422U CN 201821317470 U CN201821317470 U CN 201821317470U CN 209352422 U CN209352422 U CN 2093524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gripping member
disk
support portion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1747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连会
张远弟
李玉帮
马彦涛
董宝山
李伟昂
李希凡
王铁峰
杨振涛
苏印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tro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tro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1747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524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524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524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ad-Engaging Elements For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吊装卡具,属于石油工程工具装备领域。该吊装卡具包括:圆盘、提架、拉索、以及提环,圆盘包括:卡口、第一支座组、第二支座组、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座组、第四支座组、限管件、限位销,第一支座组与第一支撑部连接;第二支座组与第二支撑部连接,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用于支撑油管内控组合装置的提升短节;第三支座组与限管件的一端连接,限管件用于固定圆盘;第四支座组穿插连接限位销,限位销用于固定限管件,提架包括:横架梁、第一提杆和第二提杆,横架梁上设置有提环,用于悬吊吊装卡具;拉索用于使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取消对提升短节的支撑。使用该吊装卡具运移就位油管内控组合装置提高了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吊装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工程工具装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吊装卡具。
背景技术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在进行井下作业诸如起下油管时,当出现油管或油管套管环空溢流的现象,即判断为井喷前兆,此时需要油管内控组合装置协助实施井控。其中,油管内控组合装置的基本组成由下至上依次为:双公短节、油管悬挂器、提升短节、控流阀,其中,双公短节用于连接井内油管接箍,油管悬挂器用于进入井口油管头的四通锥形腔,以控制油管套管环形空间,通过控制提升短节的移动可控制双公短节的移动,控流阀用于控制油管内腔。一般情况下,通常使用吊装卡具来完成油管内控组合装置的运移就位。
相关技术中,在将油管内控组合装置放置到井口后,还需要两个施工人员将吊装卡具抬至操作台,并将吊装卡具卡于油管内控组合装置的提升短节上,之后,施工人员再将吊装卡具与机动设备的大钩相连,并由施工人员操作机动设备起升,此时油管内控组合装置会随着吊装卡具的起升而起升,当油管内控组合装置底部的双公短节底平面起升至井内油管接箍上方时,施工人员再通过操作机动设备控制吊装卡具下降,从而完成油管内控组合装置底部的双公短节与井内油管接箍的连接。
在使用吊装卡具完成油管内控组合装置的运移就位时,至少需要两个施工人员协作,消耗人力较多,且较为耗时;另外,由于在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机动设备,而机动设备存在故障风险,一旦机动设备故障,便无法实现油管内控组合装置的运移就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吊装卡具,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吊装卡具完成内控组合装置运移就位时,消耗人力较多、较为耗时,且机动设备故障时,无法完成内控组合装置运移就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吊装卡具,所述吊装卡具包括:圆盘、提架、拉索、以及设置于所述提架上的提环;
其中,所述圆盘包括:用于容纳油管的卡口、第一支座组、第二支座组、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座组、第四支座组、限管件、限位销、第一提架孔、以及第二提架孔,所述第一提架孔设置在所述第一支座组的外侧,所述第二提架孔设置在所述第二支座组的外侧,所述第一提架孔和所述第二提架孔在所述圆盘山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支座组和所述第二支座组在所述圆盘上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支座组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座组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用于固定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用于支撑油管内控组合装置的提升短节;
所述第三支座组通过第一螺栓与所述限管件的一端连接,所述限管件的另一端设置有坡形扁头,所述限管件能够以所述第一螺栓为轴心旋转,所述限管件用于固定所述圆盘;
所述第四支座组穿插连接所述限位销,所述限位销包括前锥杆,所述前锥杆用于当所述坡形扁头旋转至接触所述圆盘的下表面时穿插到所述坡形扁头下方,以固定所述坡形扁头;
所述提架包括:横架梁、垂直于所述横架梁的第一提杆和第二提杆,所述第一提杆穿过所述第一提架孔,所述第二提杆穿过所述第二提架孔,所述横架梁上设置有所述提环,所述提环用于悬吊所述吊装卡具;
所述拉索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所述拉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所述拉索用于供施工人员提拉,以使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取消对所述提升短节的支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吊装卡具还包括:扶手环,所述扶手环设置于与所述卡口方向相对的所述圆盘的外边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中心管、穿过所述圆盘的第一支撑杆、第一撑管环、第一拐杆、以及第一金属杆;
其中,所述第一中心管通过第二螺栓与所述第一支座组连接,所述第一中心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中心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拐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撑管环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所述第一撑管环用于支撑所述提升短节;
所述第一拐杆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拉索穿过所述第一通孔;
所述第一金属杆设置于所述圆盘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金属杆能够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所述拉索在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与所述第一金属杆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部还包括:第一连弹柱;
其中,所述第一连弹柱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且所述第一连弹柱沿背离轴心的方向延伸。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中心管、穿过所述圆盘的第二支撑杆、第二撑管环、第二拐杆、以及第二金属杆;
其中,所述第二中心管通过第三螺栓与所述第二支座组连接,所述第二中心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中心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拐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撑管环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所述第二撑管环用于支撑所述提升短节;
所述第二拐杆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拉索穿过所述第二通孔;
所述第二金属杆设置于所述圆盘的下表面,所述第二金属杆能够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所述拉索在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与所述第二金属杆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部还包括:第二连弹柱;
其中,所述第二连弹柱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且所述第二连弹柱沿背离轴心的方向延伸。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提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提杆底部的第一控弹柱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提杆底部的第二控弹柱;
其中,所述第一控弹柱与第一支撑杆上的第一连弹柱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控弹柱与第二支撑杆上的第二连弹柱相对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吊装卡具还包括: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
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弹柱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弹柱连接;
所述第二弹性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弹柱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弹柱连接;
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用于在处于压缩状态时使得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支撑杆之间的距离增大,以取消对所述提升短节的支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销还包括:中连杆、限位块、第三弹性体、以及把柄;
其中,所述第三弹性体套设在所述中连杆的外表面;
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第三弹性体靠近所述前锥杆的位置,且与所述中连杆丝扣连接;
所述把柄用于供施工人员握持,以控制所述第三弹性体发生形变,将所述前锥杆穿插到所述坡形扁头下方,或,从所述坡形扁头下方拉出所述前锥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圆盘还包括:第一支撑孔和第二支撑孔;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杆穿过所述第一支撑孔与所述第一中心管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杆穿过所述第二支撑孔与所述第二中心管固定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圆盘还包括:第一稳架螺母、第一定架螺母、第二稳架螺母、以及第二定架螺母;
其中,所述第一稳架螺母、所述第二稳架螺母设置于所述圆盘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定架螺母、所述第二定架螺母设置于所述圆盘的下表面;
所述第一提杆与所述第一稳架螺母丝扣连接,且穿过所述第一提架孔后与所述第一定架螺母丝扣连接;
所述第二提杆与所述第二稳架螺母丝扣连接,且穿过所述第二提架孔后与所述第二定架螺母丝扣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撑管环的上表面与所述圆盘上表面的竖直距离,大于油管内控组合装置底部的双公短节螺纹部分的竖直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撑管环的上表面与所述圆盘上表面的竖直距离,大于油管内控组合装置底部的双公短节螺纹部分的竖直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卡口弧底至所述限管件的距离等于所述油管的外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卡口向外的开口宽度大于所述油管的外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撑管环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撑管环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油管的外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提环与所述圆盘上表面的距离大于所述油管内控组合装置的上表面与所述圆盘上表面的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圆盘的轴心线与所述提环的轴心线重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座组包括2片支座,所述第二支座组包括2片支座,所述第三支座组包括2片支座,所述第四支座组包括2片支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卡口为U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吊装卡具,主要包括:设置有将吊装卡具悬挂于非机动设备上的提环,对油管内控组合装置起主要支撑作用的圆盘,以及用于实现油管内控组合装置底部的双公短节与井内油管接箍连接的拉索。而且在圆盘上不仅设置有容纳油管的卡口,用于支撑提升短节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还设置有用于固定吊装卡具的限管件和限位销。
在完成对油管内控组合装置的运移就位时,将油管内控组合装置顺放井口后,一个施工人员可将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固定于提升短节的接箍下方后,再通过旋转限管件,推进限位销的方式固定吊装卡具。然后,将吊装卡具悬吊后,通过提拉拉索实现油管内控组合装置底部的双公短节与井内油管接箍的连接,不但节约了人力以及所需时间较少,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在操作过程中,由于不需要机动设备辅助提升,因此不会出现因机动设备故障而影响施工作业的情况。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吊装卡具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吊装卡具的俯视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圆盘,2-提架,3-拉索,
4-第一螺栓,5-扶手环,6-第二螺栓,
7-第三螺栓,8-第一弹性体,9-第二弹性体,
101-卡口,102-第一支座组,103-第二支座组,
104-第一支撑部,104-1-第一中心管,104-2-第一支撑杆,
104-3-第一撑管环,104-4-第一拐杆,104-5-第一连弹柱,
105-第二支撑部,105-1-第二中心管,105-2-第二支撑杆,
105-3-第二撑管环,105-4-第二拐杆,105-5-第二连弹柱,
106-第三支座组,107-第四支座组,108-限管件,
108-1-坡形扁头,109-限位销,109-1-前锥杆,
109-2-中连杆,109-3-限位块,109-4-第三弹性体,
109-5-把柄,110-第一提架孔,111-第二提架孔,
112-第一支撑孔,113-第二支撑孔,114-第一稳架螺母,
115-第一定架螺母,116-第二稳架螺母,117-第二定架螺母,
201-提环,202-横架梁,203-第一提杆,
204-第二提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吊装卡具,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该吊装卡具包括:圆盘1、提架2、拉索3、以及设置于提架2上的提环201,具体的,提环201设置于提架2的横架梁202上,用于悬吊吊装卡具;
其中,圆盘1包括:用于容纳油管的卡口101、第一支座组102、第二支座组103、第一支撑部104、第二支撑部105、第三支座组106、第四支座组107、限管件108、限位销109、第一提架孔110、以及第二提架孔111,第一提架孔 110设置在第一支座组102的外侧,第二提架孔111设置在第二支座组103的外侧,第一提架孔110和第二提架孔111在圆盘1上对称设置;
第一支座组102和第二支座组103在圆盘1上对称设置,第一支座组102 与第一支撑部104连接,用于固定第一支撑部104;第二支座组103与第二支撑部105连接,用于固定第二支撑部105,第一支撑部104和第二支撑部105用于支撑油管内控组合装置的提升短节;
第三支座组106通过第一螺栓4与限管件108的一端连接,限管件108的另一端设置有坡形扁头108-1,限管件108能够以第一螺栓4为轴心旋转,限管件108用于固定圆盘1;
第四支座组107穿插连接限位销109,限位销109包括前锥杆109-1,前锥杆109-1用于当坡形扁头108-1旋转至接触圆盘1的下表面时穿插到坡形扁头 108-1下方,以固定坡形扁头108-1;
提架2包括:横架梁202、垂直于横架梁202的第一提杆203和第二提杆 204,第一提杆203穿过第一提架孔110,第二提杆204穿过第二提架孔111;
拉索3的一端与第一支撑部104连接,拉索3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部105 连接,拉索3用于供施工人员提拉,以使第一支撑部104和第二支撑部105取消对提升短节的支撑。
需要说明的第一点是,如附图2所示,第一提架孔110、第一支座组102、第二支座组103、第二提架孔111位于通过圆盘1轴心的一条直线上,且第一支座组102和第一提架孔110设置于圆盘1轴心的一侧,第二支座组103和第二提架孔111设置于圆盘1轴心的另一侧。
第一提架孔110到圆盘1轴心的距离大于第一支座组102到圆盘1轴心的距离,即第一提架孔110设置在第一支座组102的外侧,同理,第二提架孔111 也设置在第二支座组103的外侧。
第一提架孔110和第二提架孔111到圆盘1轴心的距离相等,即第一提架孔 110和第二提架孔111在圆盘1对称设置,同理,第一支座组102和第二支座组 103也在圆盘1上对称设置。
需要说明的第二点是,如附图2所述,限位销109穿过第三支座组106,即第三支座组106穿插连接限位销109。
需要说明的第三点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圆盘1下表面即指当将吊装卡具固定于油管内控组合装置后,圆盘1上靠近井内油管接箍的那个表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吊装卡具可用于在进行井下作业时,当出现油管或油管套管环空溢流的现象时,需要吊装卡具完成油管内控组合装置的运移就位以协助实施井控的场景。其中,运移就位指代的是:将油管内控组合装置顺放井口后,连接油管内控组合装置底部的双公短节与井内油管接箍。
当需要使用吊装卡具完成对油管内控组合装置的运移就位时,将油管内控组合装置顺放井口后,首先施工人员可将第一支撑部104和第二支撑部105固定于提升短节的接箍下方,使第一支撑部104和第二支撑部105支撑住提升短节,之后旋转限管件108,当限管件108一端的坡形扁头108-1接触到圆盘1下表面时,施工人员推进限位销109,使限位销109的前锥杆109-1穿插到坡形扁头108-1下方,通过固定坡形扁头108-1来固定吊装卡具,然后,施工人员从修井机顶部利用非机动设备下垂拉绳悬吊提架2上的提环20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需保证油管内控组合装置底部的双公短节底平面高于井内油管接箍一定距离,优选地,该距离可为30-40mm(毫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另外,双公短节的轴心线与井内油管接箍的轴心线重合或接近重合,最后施工人员向下提拉与第一支撑部104和第二支撑部105连接的拉索3,使第一支撑部104和第二支撑部105取消对提升短节的支撑,油管内控组合装置会由于重力的作用下落,位于油管内控组合装置底部的双公短节进入井内油管接箍。
当完成对油管内控组合装置的运移就位后,施工人员拉出限位销109解除对坡形扁头108-1的固定,限管件108由于重力的作用下落,继而解除对油管的控制,拉动提环201上的拉绳使该吊装卡具撤离井口。
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吊装卡具在完成对油管内控组合装置的运移就位时,通过一个施工人员的操作便能够完成油管内控组合装置底部的双公短节与井内油管接箍的连接,不但节约了人力以及所需时间较少,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在操作过程中不需要机动设备辅助提升,不会出现因机动设备故障而影响施工作业的情况。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2所述,吊装卡具还包括:扶手环5,扶手环5设置于与卡口101方向相对的圆盘1的外边缘。
在操作过程中,施工人员一手握持扶手环5以控制油管内控组合装置底部的双公短节的轴心线与井内油管接箍的轴心线重合或接近重合,一手向下提拉拉索3,使第一支撑部104和第二支撑部105取消对提升短节的支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1所示,第一支撑部104包括:第一中心管104-1、穿过圆盘1的第一支撑杆104-2、第一撑管环104-3、第一拐杆104-4、以及第一金属杆,且第一中心管104-1通过第二螺栓6与第一支座组102连接,从而将第一支撑部104固定于圆盘1上。
第一中心管104-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杆104-2的一端和第一拐杆104-4 的一端固定连接,而在第一支撑杆104-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撑管环104-3,第一拐杆104-4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通孔,在第一拐杆104-4的外侧设置有第一金属杆,第一金属杆设置在圆盘1的下表面,且能够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拉索3 的一端在穿过第一通孔后与第一金属杆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吊装卡具完成对油管内控组合装置的运移就位时,需要第一支撑部104与第二支撑部105的共同作用。
同样的,如附图1所示,第二支撑部105包括:第二中心管105-1、穿过圆盘1的第二支撑杆105-2、第二撑管环105-3、第二拐杆105-4、以及第二金属杆,且第二中心管105-1通过第三螺栓7与第二支座组103连接,从而将第二支撑部 105固定于圆盘1上。
第二中心管105-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撑杆105-2的一端和第二拐杆105-4 的一端固定连接,而在第二支撑杆105-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撑管环105-3,第二拐杆105-4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通孔,在第二拐杆105-4的外侧设置有第二金属杆,第二金属杆设置在圆盘1的下表面,且能够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拉索3 的另一端在穿过第二通孔后与第二金属杆连接。
其中,第一支撑部104和第二支撑部105对提升短节的支撑作用,是通过第一支撑部104的第一撑管环104-3和第二支撑部105的第二撑管环105-3实现的。当施工人员向下提拉拉索3时,该拉索3带动金属杆及拐杆同时移动,从而控制第一支撑部104的第一支撑杆104-2和第二支撑部105的第二支撑杆 105-2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当作用在第一支撑杆104-2和第二支撑杆105-2上的力能够使第一撑管环104-3和第二撑管环105-3之间的距离增大时,第一支撑部 104和第二支撑部105取消对提升短节的支撑。
需要说明的第一点是,上述该拉索3带动金属杆及拐杆同时移动的含义为:拉索3的一端带动第一金属杆和第一拐杆104-4运动,同时,拉索3的另一端带动第二金属杆和第二拐杆105-4运动。
需要说明的第二点是,如附图2所示,第一支撑杆104-2穿过圆盘1上的第一支撑孔112与第一中心管104-1连接,第二支撑杆105-2穿过圆盘1上的第二支撑孔113与第二中心管105-1固定连接。
详细来说,如附图1所示,第一支撑部104的第一支撑杆104-2上还设置有第一连弹柱104-5,第二支撑部105的第二支撑杆105-2上还设置有第二连弹柱 105-5,两个连弹柱均沿背离轴心的方向延伸。而在提架2上则设置有分别与第一连弹柱104-5和第二连弹柱105-5相对的第一控弹柱203-1和第二控弹柱 204-1,且在第一控弹柱203-1和第一连弹柱104-5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体8,第二控弹柱204-1和第二连弹柱105-5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体9。
示例性地,第一弹性体8和第二弹性体9可为弹簧。
在施工人员向下提拉拉索3时,当作用在第一支撑杆104-2和第二支撑杆 105-2之间的力足以使第一弹性体8和第二弹性体9发生形变时,第一支撑部104 的第一撑管环104-3和第二支撑部105的第二撑管环105-3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使第一支撑部104和第二支撑部105取消对提升短节的支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限管件108一端设置的坡形扁头108-1接触到圆盘1的下表面时,施工人员需要推动限位销109,使得限位销109的前锥杆 109-1穿插到坡形扁头108-1下方。
其中,为了方便施工人员的操作,如附图2所示,限位销109还包括:中连杆109-2、限位块109-3、第三弹性体109-4、以及把柄109-5,第三弹性体109-4 套设在中连杆109-2的外表面,限位件设置于第三弹性体109-4靠近前锥杆109-1 的位置,且与中连杆109-2丝扣连接;把柄109-5用于供施工人员握持,以控制第三弹性体109-4发生形变。
在操作过程中,当限管件108一端设置的坡形扁头108-1接触到圆盘1下表面时,施工人员握持把柄109-5,推动中连杆109-2和前锥杆109-1,使得前锥杆109-1穿插到坡形扁头108-1下方来固定吊装卡具;当完成对油管内控组合装置的运移就位后,施工人员握持把柄109-5,将前锥杆109-1从坡形扁头108-1 下方拉出,解除对坡形扁头108-1的固定,而限管件108由于重力的作用下落,从而解除该吊装卡具对油管的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前锥杆109-1穿插到坡形扁头108-1下方后,第三弹性体 109-4发生形变,其形变量可由限位块109-3控制,以保证第三弹性体109-4在弹性形变范围内,不被损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提高提架2与圆盘1连接的紧固性,如附图1所示,在第一提架孔110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稳架螺母114和第一定架螺母115,第一提杆203与第一稳架螺母114丝扣连接后穿过第一提架孔 110,再与第一定架螺母115丝扣连接。
同样的,第二提架孔111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稳架螺母116和第二定架螺母117,第二提杆204与第二稳架螺母116丝扣连接后穿过第二提架孔111,再与第二定架螺母117丝扣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操作过程中,当第一支撑部104和第二支撑部105取消对提升短节的支撑后,提升短节由于重力的作用下落,带动双公短节也同时下落,而圆盘1会由于释放负荷后而向上移动,此时提升短节下落的距离等于第一支撑部104的第一撑管环104-3的上平面与圆盘1上平面的距离。
为了消除由于圆盘1上升而对逐渐下降的提升短节接箍下平面的阻力干扰,从而导致双公短节无法与油管接箍连接的情况,第一支撑部104的第一撑管环 104-3的上表面与圆盘1上表面的竖直距离,还需大于双公短节底部螺纹部分的竖直距离。其中,该竖直距离之差可为30-50mm的任意值,比如30mm、40mm、 50mm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同样的,第二支撑部105的第二撑管环105-3的上表面与圆盘1上表面的竖直距离,大于双公短节底部螺纹部分的竖直距离,该竖直距离之差也可为 30-50mm的任意值,比如30mm、40mm、50mm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双公短节下落后,设置于双公短节上的螺纹进入井内油管接箍的螺纹中,示例性地,双公短节上设置有外螺纹,井内油管接箍上设置有与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提高吊装卡具的卡口101对油管的固定性,卡口101弧底至限管件108的距离等于油管的外径,为了便于油管经由卡口101 向外的开口进入卡口101内,完成吊装卡具的卡口101对油管的固定,该卡口101向外的开口宽度大于油管的外径。
其中,该距离之差可为2-4mm的任意值,比如2mm、3mm、4mm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操作过程中,当第一支撑部104和第二支撑部105取消对提升短节的支撑后,提升短节由于重力的作用下落,为了避免外径较大的提升短节接箍磕碰卡口101导致卡口101破损,第一支撑部104的第一支撑杆104-2与第二支撑部105的第二支撑杆105-2在靠近圆盘1上表面位置处的内侧间距大于提升短节接箍外径,该距离之差可为4-6mm的任意值,比如 4mm、5mm、6mm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其中,圆盘1上表面为:指当将吊装卡具固定于油管内控组合装置后,圆盘1上远离井内油管接箍的那个表面,内侧间距为:由于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当第一支撑部104和第二支撑部105支撑住提升短节后,第一支撑杆104-2和第二支撑杆105-2中分别靠近油管的表面之间的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提高第一支撑部104和第二支撑部105对提升短节的支撑稳定性,第一支撑部104的第一撑管环104-3与第二支撑部105 的第二撑管环105-3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油管的外径。
其中,该距离之差可为2-4mm的任意值,比如2mm、3mm、4mm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保证非机动设备下垂拉绳悬吊提架2上的提环201后,第一支撑部104的第一撑管环104-3与第二支撑部105的第二撑管环105-3能够支撑住提升短节,提环201与圆盘1上表面的距离还需大于油管内控组合装置的上表面与圆盘1上表面的距离。其中,该差值可为30-50mm的任意值,比如30mm、40mm、50mm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保持该吊装卡具在使用过程中的平稳性,该吊装卡具的圆盘1的轴心线与提环201的轴心线重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座组102包括2片支座,第一支撑部104 的第一中心管104-1通过第二螺栓6与第一支座组102连接;第二支座组103 包括2片支座,第二支撑部105的第二中心管105-1通过第三螺栓7与第二支座组103连接;第三支座组106包括2片支座,限管件108的一端通过第一螺栓4 与第三支座组106连接;第四支座组107包括2片支座,限位销109的中连杆109-2穿过第四支座组107。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吊装卡具的圆盘1上的卡口101类型可以为U 型,或其他满足要求的任意形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综上,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吊装卡具对油管内控组合装置的运移就位,以及撤除吊装卡具,包括以下步骤:
(1)吊装备用、油管内控组合装置顺放井口后,首先施工人员可将第一支撑部104和第二支撑部105固定于提升短节的接箍下方,使第一支撑部104和第二支撑部105支撑住提升短节,之后旋转限管件108,当限管件108一端的坡形扁头108-1接触到圆盘1下表面时,施工人员推进限位销109,使限位销109 的前锥杆109-1穿插到坡形扁头108-1下方,通过固定坡形扁头108-1来固定吊装卡具,然后施工人员从修井机顶部利用非机动设备下垂拉绳悬吊提架2上的提环201,并需保证油管内控组合装置底部的双公短节底平面高于井内油管接箍一定距离,且双公短节的轴心线与井内油管接箍的轴心线重合或接近重合。
(2)使用、施工人员一手握持扶手环5以控制油管内控组合装置底部的双公短节与井内油管接箍的位置相对,一手向下提拉拉索3,使第一支撑部104和第二支撑部105取消对提升短节的支撑,油管内控组合装置会由于重力的作用下落,位于油管内控组合装置底部的双公短节进入井内油管接箍,施工人员完成双公短节与井内油管接箍的丝扣连接。
(3)撤除、当完成对油管内控组合装置的运移就位后,施工人员拉出限位销109解除对坡形扁头108-1的固定,限管件108由于重力的作用下落,继而解除对油管的控制,再拉动提环201上的拉绳使该吊装卡具撤离井口,并放置在不影响井下作业诸如井口起下油管操作的地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吊装卡具在完成对油管内控组合装置的运移就位时,一个施工人员便能够完成油管内控组合装置底部的双公短节与井内油管接箍的连接,以及完成对该吊装卡具的撤除,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在操作过程中,由于不需要机动设备辅助提升,因此不会出现因机动设备故障而影响施工作业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吊装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装卡具包括:圆盘、提架、拉索、以及设置于所述提架上的提环;
其中,所述圆盘包括:用于容纳油管的卡口、第一支座组、第二支座组、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座组、第四支座组、限管件、限位销、第一提架孔、以及第二提架孔,所述第一提架孔设置在所述第一支座组的外侧,所述第二提架孔设置在所述第二支座组的外侧,所述第一提架孔和所述第二提架孔在所述圆盘上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支座组和所述第二支座组在所述圆盘上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支座组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座组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用于固定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用于支撑油管内控组合装置的提升短节;
所述第三支座组通过第一螺栓与所述限管件的一端连接,所述限管件的另一端设置有坡形扁头,所述限管件能够以所述第一螺栓为轴心旋转,所述限管件用于固定所述圆盘;
所述第四支座组穿插连接所述限位销,所述限位销包括前锥杆,所述前锥杆用于当所述坡形扁头旋转至接触所述圆盘的下表面时穿插到所述坡形扁头下方,以固定所述坡形扁头;
所述提架包括:横架梁、垂直于所述横架梁的第一提杆和第二提杆,所述第一提杆穿过所述第一提架孔,所述第二提杆穿过所述第二提架孔,所述横架梁上设置有所述提环,所述提环用于悬吊所述吊装卡具;
所述拉索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所述拉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所述拉索用于供施工人员提拉,以使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取消对所述提升短节的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装卡具还包括:扶手环,所述扶手环设置于与所述卡口方向相对的所述圆盘的外边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中心管、穿过所述圆盘的第一支撑杆、第一撑管环、第一拐杆、以及第一金属杆;
其中,所述第一中心管通过第二螺栓与所述第一支座组连接,所述第一中心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中心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拐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撑管环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所述第一撑管环用于支撑所述提升短节;
所述第一拐杆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拉索穿过所述第一通孔;
所述第一金属杆设置于所述圆盘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金属杆能够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所述拉索在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与所述第一金属杆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吊装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还包括:第一连弹柱;
其中,所述第一连弹柱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且所述第一连弹柱沿背离轴心的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吊装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中心管、穿过所述圆盘的第二支撑杆、第二撑管环、第二拐杆、以及第二金属杆;
其中,所述第二中心管通过第三螺栓与所述第二支座组连接,所述第二中心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中心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拐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撑管环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所述第二撑管环用于支撑所述提升短节;
所述第二拐杆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拉索穿过所述第二通孔;
所述第二金属杆设置于所述圆盘的下表面,所述第二金属杆能够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所述拉索在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与所述第二金属杆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吊装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还包括:第二连弹柱;
其中,所述第二连弹柱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且所述第二连弹柱沿背离轴心的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提杆底部的第一控弹柱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提杆底部的第二控弹柱;
其中,所述第一控弹柱与第一支撑杆上的第一连弹柱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控弹柱与第二支撑杆上的第二连弹柱相对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吊装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装卡具还包括: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
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弹柱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弹柱连接;
所述第二弹性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弹柱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弹柱连接;
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用于在处于压缩状态时使得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支撑杆之间的距离增大,以取消对所述提升短节的支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销还包括:中连杆、限位块、第三弹性体、以及把柄;
其中,所述第三弹性体套设在所述中连杆的外表面;
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第三弹性体靠近所述前锥杆的位置,且与所述中连杆丝扣连接;
所述把柄用于供施工人员握持,以控制所述第三弹性体发生形变,将所述前锥杆穿插到所述坡形扁头下方,或,从所述坡形扁头下方拉出所述前锥杆。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吊装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盘还包括:第一支撑孔和第二支撑孔;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杆穿过所述第一支撑孔与所述第一中心管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杆穿过所述第二支撑孔与所述第二中心管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盘还包括:第一稳架螺母、第一定架螺母、第二稳架螺母、以及第二定架螺母;
其中,所述第一稳架螺母、所述第二稳架螺母设置于所述圆盘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定架螺母、所述第二定架螺母设置于所述圆盘的下表面;
所述第一提杆与所述第一稳架螺母丝扣连接,且穿过所述第一提架孔后与所述第一定架螺母丝扣连接;
所述第二提杆与所述第二稳架螺母丝扣连接,且穿过所述第二提架孔后与所述第二定架螺母丝扣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撑管环的上表面与所述圆盘上表面的竖直距离,大于油管内控组合装置底部的双公短节螺纹部分的竖直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撑管环的上表面与所述圆盘上表面的竖直距离,大于油管内控组合装置底部的双公短节螺纹部分的竖直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口弧底至所述限管件的距离等于所述油管的外径。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口向外的开口宽度大于所述油管的外径。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撑管环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撑管环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油管的外径。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环与所述圆盘上表面的距离大于所述油管内控组合装置的上表面与所述圆盘上表面的距离。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盘的轴心线与所述提环的轴心线重合。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座组包括2片支座,所述第二支座组包括2片支座,所述第三支座组包括2片支座,所述第四支座组包括2片支座。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吊装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口为U型。
CN201821317470.0U 2018-08-15 2018-08-15 一种吊装卡具 Active CN2093524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17470.0U CN209352422U (zh) 2018-08-15 2018-08-15 一种吊装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17470.0U CN209352422U (zh) 2018-08-15 2018-08-15 一种吊装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52422U true CN209352422U (zh) 2019-09-06

Family

ID=67779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17470.0U Active CN209352422U (zh) 2018-08-15 2018-08-15 一种吊装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5242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35043A (zh) * 2018-08-15 2020-02-2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吊装卡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35043A (zh) * 2018-08-15 2020-02-2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吊装卡具
CN110835043B (zh) * 2018-08-15 2024-05-2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吊装卡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6113662A2 (en) Quill saver sub
MX2011004400A (es) Puntal telescópico para un ensamble de sujeción.
CN209352422U (zh) 一种吊装卡具
CN205348157U (zh) 钻孔灌注桩钢筋笼下放台座
AU2008327629B2 (en) Elevator for gripping and lifting a riser joint
CN104452516B (zh) 用于吊运装配式预制砼道路板的工具
CN105887703A (zh) 一种混凝土系杆拱桥柔性吊杆更换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09236213A (zh) 用于钻井下套管作业中快速移送套管钳的移送装置
CN102733764B (zh) 机械化修井作业的管柱悬吊方法及装置
CN105937371A (zh) 修井设备一体化设备及其管柱拆接装置
CN204186055U (zh) 用于型钢梁安装的简易吊笼
US20160222747A1 (en) Casing Hanger Assembly
OA10913A (en) Oil extracting installation incorporating manifoldsupport mounting plates plate and method of insta llation
CN204283250U (zh) 井内管柱起下自动化装置
US10513914B1 (en) Casing hanger assembly
CN202745737U (zh) 机械化修井作业的管柱悬吊装置
CN110835043A (zh) 一种吊装卡具
CN105442935A (zh) 直升机横向对接组装铁塔工具套件及组装铁塔方法
CN202785255U (zh) 钢筋混凝土管节的翻转吊装工具
CN202249872U (zh) 取心工具内外筒提升短节
CN213086858U (zh) 一种地下综合管廊
CN103879929A (zh) 一种用于大口径电缆线圈运输的辅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4314485B (zh) 一种采油井圆盘式气动卡瓦
CN202348168U (zh) 新型不伤管楔形卡瓦
CN207092982U (zh) 一种扶正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