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47793U - 一种无菌头皮针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菌头皮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47793U
CN209347793U CN201821390959.0U CN201821390959U CN209347793U CN 209347793 U CN209347793 U CN 209347793U CN 201821390959 U CN201821390959 U CN 201821390959U CN 209347793 U CN209347793 U CN 2093477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needle cap
handle
scalp acupuncture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9095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洋
于美军
毛宇晴
谷文
徐雪松
王雨婷
刘婧星
李庆
刘周
刘琦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en (Hangzhou) Import and Export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139095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477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477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477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nger-Pressure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菌头皮针,所述头皮针包括针柄、与针柄左右两端分别相连的针梗和导管、以及针帽,所述针柄的一侧设置有手柄,所述手柄靠近所述针梗一侧设置有卡口,所述针帽沿轴向从左向右设置有相连的长条形浅痕和滑槽,所述手柄穿过所述滑槽向针帽外部延伸,所述针帽从左向右移动时所述手柄划开所述浅痕且使针帽从左向右卡入所述卡口中。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头皮针可以有效解决针头在使用过程中因使用不当或因后续没有妥善处理而造成的针刺伤问题,保护医护人员健康。

Description

一种无菌头皮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头皮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菌头皮针。
背景技术
头皮针是一种医疗器械。
现有技术公开号为CN226352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带有过滤器的头皮针,以现有头皮针为基础,包括头皮针,在头皮针后依次设有过滤器、连接管、连接座。该解决了静脉推注中药液不经过滤而直接进入人体血液的不足,避免由此引起的输液反应、静脉栓塞、针头堵塞等现象,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静脉推注及静脉滴注。
现有技术公开号为CN201404539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能够提高穿刺成功率的贴敷头皮针,用于穿刺,包括穿刺针,穿刺针外套有贴敷头皮装置,贴敷头皮装置包括左端的套管,套管内固定有固针塞,套管的右端的周边设计有针垫,针垫与套管为一个整体,针垫右端设计有头皮针套管软管,头皮针套管软管与针垫为一整体,头皮针套管软管与套管相通,使用状态下,穿刺针斜面的左端与头皮针套管软管右端平齐,套管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头皮针软管,头皮针软管与套管相通,头皮针软管上套有阻液夹,头皮针软管的自由端连接有连接乳头,使用穿刺成功率高。
现有技术公开号为CN20306046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儿科医用头皮针,可以将头皮针滞留在头皮位置使用,将输液管上的过滤器与连接管对接好,头皮针体与橡胶手柄内的连接管之间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头皮针体与连接管相连,在连接管上设有密封塞,为了防止输液时发生回血现象,针孔设置在头皮针体上的针头的后部。头皮针体由不锈钢材料制成,连接管为透明塑料管体。
头皮针作为一个广泛使用的医疗器械,因针头在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针头一直暴露在外,如果医护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处理不当,会造成针刺伤,更严重的是将会会造成血缘类疾病传播,极大的危害了医护人员的健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菌头皮针,有效解决针头在使用过程中因使用不当或因后续没有妥善处理而造成的针刺伤问题,保护医护人员健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无菌头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皮针包括针柄、与针柄左右两端分别相连的针梗和导管、以及套设在针梗和针柄外侧的针帽,所述针柄的一侧设置有手柄,所述手柄靠近所述针梗一侧设置有卡口,所述针帽沿轴向从左向右设置有相连的长条形浅痕和滑槽,所述手柄穿过所述滑槽向针帽外部延伸,所述针帽从左向右移动时所述手柄划开所述浅痕且使针帽从左向右卡入所述卡口中。
可选的,所述针帽的左端形成为半椭球结构,针帽的左端开口设置于半椭球结构的端部且该左端开口的直径小于针帽右端开口的直径而大于针梗的外径。
可选的,所述针帽的右端连接有圈形的弹性线,所述弹性线可伸缩地套设在所述手柄外侧且嵌入所述卡口中;所述头皮针还包括套设在所述针帽外周的外套管,所述针帽的左端设置有封口,该封口中设置有环形的虚刀线,所述外套管的左端向内延伸有内环,所述内环内侧设置有用于切割所述虚刀线的凸齿,所述针帽左侧的外周间隔设置有形成缺口的第一C形凸缘和第二凸缘,所述第一C形凸缘和第二凸缘从左向右间隔设置,所述外套管的左侧内周设置有与第一C形凸缘和第二凸缘的缺口相匹配的凸起,所述凸起距离所述外套管左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C 形凸缘距离所述针帽左端的距离。
可选的,所述针帽的长度为30-70mm。
可选的,所述外套管的长度比所述针帽的长度短25-45mm。
可选的,所述针帽和外套管的材质均为PVC。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通过增加新型的针帽,不增加防刺伤类头皮针过多的成本,使结构简化;并且有效保护医护人员防止针头刺伤及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如 HBV、HCV、HIV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头皮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头皮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头皮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头皮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左右”参考图1-图4的图面方向。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菌头皮针,如图1-2所示,所述头皮针包括针柄 2、与针柄2左右两端分别相连的针梗1和导管3、以及套设在针梗1和针柄2外侧的针帽4,所述针柄2的一侧设置有手柄21,所述手柄21靠近所述针梗1一侧设置有卡口22,所述针帽4沿轴向从左向右设置有相连的长条形浅痕41和滑槽411,所述手柄21穿过所述滑槽411向针帽4 外部延伸,所述针帽4从左向右移动时所述手柄21划开所述浅痕41且使针帽4从左向右卡入所述卡口22中。
另外,所述针帽4的左端形成可以为半椭球结构,针帽4的左端开口可以设置于半椭球结构的端部且该左端开口的直径小于针帽4右端开口的直径而大于针梗1的外径,从而防止针帽影响扎针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头皮针使用方式如下:如图1所示,针帽与针柄处于拆分状态,如图2所示,在组装时将针帽套在针柄和针梗外侧,手柄穿过滑槽411,然后在使用时使针帽从针梗向导管方向移动,进而暴露出针梗方便穿刺,而此时手柄划破针帽上的浅痕同时使针帽从左向右卡入所述卡口中,而在使用完毕后可以推回针帽。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针柄处滑槽及在针帽上创造的浅痕,使针梗能够自由伸缩,使用后针头收回到塑料管内防止扎伤医务人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头皮针未在针头上改造,确保了患者的安全,而在针头保护方面,一改传统的拔帽式,采用针帽滑动式。针帽在针柄内侧富有浅痕以进行无菌密封口,当医务人员工作时可滑动针帽,一方面减少了针帽丢弃造成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在工作人员拔针的同时能推回针帽,防止针刺伤造成的人员感染。
对于针帽滑动的形式,采取了针头处针帽收缩式,能充分保证针头的长度,并不影响医务人员的观察。针帽后方在降低传统头皮针针帽的硬度的同时,也能防止针穿透,即针帽后方软化式。不仅如此,伤口引流管与引流袋之间可以设置橡胶的软管,而滑动后的针帽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即针冒采取一体式结构,针帽材料与市场现有材料相同,针帽内径略大于软管外径。
对于医务人员滑动的方向,只需沿着浅痕(作为无菌密封口)后拉即可,此种形式减少了手柄处的摩擦力。手柄卡口在使用前可以封闭带有切线。除此之外,浅痕成功的划过了针柄的外侧,最大程度的贴合针柄内侧,对医务人员的工作并无影响,不会出现医务人员在扎针时造成的针帽滑动的现象。在针头的针帽处外侧可以采取内收的倾斜式收缩,在滑动过程中并不会出现针头处针帽外翻的情况。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菌头皮针,如图3-4所示,所述针帽4的右端连接有圈形的弹性线42,所述弹性线42可伸缩地套设在所述手柄21外侧且嵌入所述卡口22中;所述头皮针还包括套设在所述针帽4外周的外套管5,所述针帽4的左端设置有封口43,该封口43中设置有环形的虚刀线44,所述外套管5的左端向内延伸有内环51,所述内环51内侧设置有用于切割所述虚刀线44的凸齿52,所述针帽4左侧的外周间隔设置有形成缺口的第一C形凸缘45和第二凸缘46,所述第一C形凸缘45和第二凸缘46从左向右间隔设置,所述外套管5的左侧内周设置有与第一C 形凸缘45和第二凸缘46的缺口相匹配的凸起53,所述凸起53距离所述外套管5左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C形凸缘45距离所述针帽4左端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通过外套管可以提高针梗的抗污染性,如图4所示,在未使用时,外套管套在针帽的外周,同时凸起位于第一C形凸缘和第二C形凸缘之间,从而使外套管与针管套管相连,而此时凸齿与封口间隔设置。当需要使用时,通过将凸起穿过第二C形凸缘上的缺口并向右端移动,使外套管左端与针管套管的左端相接触,并使凸齿切割虚刀线使部分封口卡在凸齿内侧,此时将外套管向左拉出即可使部分封口随着外套管而离开,从而使针梗左端可以从针帽左端开口露出进而进行使用。而当针梗使用完毕之后,将外套管接着套在针帽外周然后旋转外套管使外套管的凸起卡在第一C形凸缘和第二C形凸缘之间即可。本实施例的头皮针可以有效防止在头皮针使用前后由于针管套管受外力碰撞而移动,从而暴露出针梗左端而受到污染。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头皮针的部分参数和材料,所述针帽4的长度可以为 30-70mm,所述外套管5的长度可以比所述针帽4的长度短25-45mm,所述针帽4和外套管5的材质均可以为PVC。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无菌头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皮针包括针柄(2)、与针柄(2)左右两端分别相连的针梗(1)和导管(3)、以及套设在针梗(1)和针柄(2)外侧的针帽(4),所述针柄(2)的一侧设置有手柄(21),所述手柄(21)靠近所述针梗(1)一侧设置有卡口(22),所述针帽(4)沿轴向从左向右设置有相连的长条形浅痕(41)和滑槽(411),所述手柄(21)穿过所述滑槽(411)向针帽(4)外部延伸,所述针帽(4)从左向右移动时所述手柄(21)划开所述浅痕(41)且使针帽(4)从左向右卡入所述卡口(22)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帽(4)的左端形成为半椭球结构,针帽(4)的左端开口设置于半椭球结构的端部且该左端开口的直径小于针帽(4)右端开口的直径而大于针梗(1)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帽(4)的右端连接有圈形的弹性线(42),所述弹性线(42)可伸缩地套设在所述手柄(21)外侧且嵌入所述卡口(22)中;所述头皮针还包括套设在所述针帽(4)外周的外套管(5),所述针帽(4)的左端设置有封口(43),该封口(43)中设置有环形的虚刀线(44),所述外套管(5)的左端向内延伸有内环(51),所述内环(51)内侧设置有用于切割所述虚刀线(44)的凸齿(52),所述针帽(4)左侧的外周间隔设置有形成缺口的第一C形凸缘(45)和第二凸缘(46),所述第一C形凸缘(45)和第二凸缘(46)从左向右间隔设置,所述外套管(5)的左侧内周设置有与第一C形凸缘(45)和第二凸缘(46)的缺口相匹配的凸起(53),所述凸起(53)距离所述外套管(5)左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C形凸缘(45)距离所述针帽(4)左端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帽(4)的长度为30-70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5)的长度比所述针帽(4)的长度短25-45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帽(4)和外套管(5)的材质均为PVC。
CN201821390959.0U 2018-08-27 2018-08-27 一种无菌头皮针 Active CN2093477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90959.0U CN209347793U (zh) 2018-08-27 2018-08-27 一种无菌头皮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90959.0U CN209347793U (zh) 2018-08-27 2018-08-27 一种无菌头皮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47793U true CN209347793U (zh) 2019-09-06

Family

ID=67778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90959.0U Active CN209347793U (zh) 2018-08-27 2018-08-27 一种无菌头皮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477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737080B2 (en) Single-use safety syringe
AU732023B2 (en) Medical devices
US7413560B2 (en) Safety arteriovenous fistula needle
ES2345214T3 (es) Proteccion de seguridad para agujas medicas.
US7322963B2 (en) Telescopic safety arteriovenous fistula needle
JP3200232U (ja) 針保護具アセンブリ
WO2013023435A1 (zh) 一种安全型静脉穿刺针
CN101352587B (zh) 医疗用防针刺伤装置
CN209347793U (zh) 一种无菌头皮针
CN209916919U (zh) 留置针
CN201101778Y (zh) 一种医疗用防针刺伤装置
CN202724360U (zh) 一次性使用防针刺双翼静脉输液针
CN104117111A (zh) 防刺头皮针
CN211798022U (zh) 一种密闭式防针刺伤留置针
CN205307510U (zh) 一种防针刺静脉留置针
CN211383156U (zh) 一种耐压型防针刺留置针
CN209253816U (zh) 一种防针刺安全型留置针
CN113893413A (zh) 带有阻血和防针刺功能的留置针
CN209967266U (zh) 一种防针刺伤头皮针
CN201033193Y (zh) 静脉留置针止血密封塞
CN102671257A (zh) 一次性使用防针刺双翼静脉输液针
CN213721981U (zh) 一种采血装置
CN206792743U (zh) 具有回抽引导结构的安全型医用套管针及静脉输液针
CN220404560U (zh) 一种防针刺伤结构
CN218075007U (zh) 一种一次性螺旋接头式采血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11

Address after: Room 633, Building 2, Chunshu Yunzhu, Xihu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Qing'en (Hangzhou) Import and Export Co.,Ltd.

Address before: Floor 27, Unit 1, Building 16, Financial Official Residence, Intersection of Wei'er Road and Huohuxin Street, Saltu District, Daqing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163000

Patentee before: Mao Yu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