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13536U - 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13536U
CN209313536U CN201920043112.3U CN201920043112U CN209313536U CN 209313536 U CN209313536 U CN 209313536U CN 201920043112 U CN201920043112 U CN 201920043112U CN 209313536 U CN209313536 U CN 2093135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induction coil
induction
pair
electric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4311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勇
张妍
田劲东
向利娟
杨海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2004311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135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135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135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涉及感应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包括:第一线圈组和第一电压检测电路,第一线圈组包括至少一个感应线圈对,感应线圈对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压检测电路的输入端,感应线圈对包括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第一感应线圈的尾端和第二感应线圈的首端连接,第一感应线圈的尾端和第二感应线圈在所述感应线圈对的边缘区域形成交叉,使得在常态下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场具有固定的矢量差,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电压检测电路测量第一线圈组中感应线圈对产生的电压值,判断充电区域是否有金属异物,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充电区域存在金属异物而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感应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感应电能传输(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技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以非接触的方式由电源端传送到用电设备端,从而实现无线电能传输,具有安全可靠、灵活便捷、环境友好、可全天候工作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当有金属异物(如金属碎片、硬币、易拉罐等)进入由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构成的能量传输区域时,将有可能阻碍能量传输或者降低能量传输效率,甚至由于金属异物被持续加热升温而引发燃烧事故。因此,为了使系统能够安全、高效的工作,有必要发明一种系统,当有金属异物进入能量传输区域时,必须能够将异物准确地检测出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检测金属异物的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包括:第一线圈组和第一电压检测电路,所述第一线圈组包括至少一个感应线圈对,所述感应线圈对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压检测电路的输入端,所述感应线圈对包括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的尾端和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的首端连接,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的尾端和所述第二感应线圈在所述感应线圈对的边缘区域形成交叉,使得在常态下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场具有固定的矢量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线圈组包括第1至第N线圈对,第i线圈对的第一感应线圈设置在第i-1感应线圈对的第一感应线圈的内侧,所述第i线圈对的第二感应线圈设置在所述第i-1感应线圈对的第二感应线圈的内侧,i=2、3……N。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线圈组和第二电压检测电路,所述第二线圈组至少包括一个感应线圈对,所述感应线圈对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压检测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线圈组与所述第二线圈组的位置重叠、输出端的方向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线圈组包括第1至第M线圈对,第j线圈对的第一感应线圈设置在第j-1感应线圈对的第一感应线圈的内侧,所述第j线圈对的第二感应线圈设置在所述第j-1感应线圈对的第二感应线圈的内侧,j=2、3……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一多路电子开关、第一差分放大器和第一双极性电压采集器,所述第一线圈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多路电子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多路电子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差分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差分放大器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双极性电压采集器的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二多路电子开关、第二差分放大器、第二双极性电压采集器,所述第二线圈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多路电子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多路电子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差分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差分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双极性电压采集器的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和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的形状、大小相同,使得常态下所述第一感应线圈与第二感应线圈产生的磁通量的固定矢量差为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线圈组与所述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充电感应区域的形状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第一电压检测电路测量第一线圈组中感应线圈对产生的电压值,判断充电区域是否有金属异物,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充电区域存在金属异物而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设置第二线圈组和第二电压检测电路,通过综合比较第一电压检测电路和第二电压检测电路的输出结果,进一步定位异物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第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第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感应线圈对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第二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第三种具体实施例的功能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第四种具体实施例的功能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第一线圈组和第一电压检测电路,所述第一线圈组至少包括一个感应线圈对,所述感应线圈对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压检测电路的输入端。
第一线圈组置于充电磁场上方,当有金属异物掉落在第一线圈组中的某一感应线圈对中时,该感应线圈对产生的电压将会发生变化,通过第一电压检测电路可检测出该电压变化,从而确定有异物掉落在第一线圈组1的范围内。
如图2所示,感应线圈对包括第一感应线圈4和第二感应线圈5,所述第一感应线圈4和第二感应线圈5分别包括首端和尾端,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的尾端42和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的首端43通过导线5连接,第一感应线圈的尾端42和所述第二感应线圈在所述感应线圈对的边缘区域形成交叉,使得在常态下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场具有固定的矢量差。
在第一感应线圈4和第二感应线圈5在感应线圈对的边缘处交叉的设计,可以减少在充电区域内的检测盲区,提高检测效率。
具体的,所述第一线圈组包括第1至第N线圈对,所述第i线圈对的第一感应线圈设置在所述第i-1感应线圈对的第一感应线圈的内侧,所述第i线圈对的第二感应线圈设置在所述第i-1感应线圈对的第二感应线圈的内侧,所述i=2、3……N。
如图1所示,本实施里中包括第一感应线圈对1和第二感应线圈对2,第二感应线圈对的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对的外侧,使得同一线圈对的两个感应线圈距离尽可能的远,可有效降低异物沿同一个线圈对的两个线圈对称分布而无法检测的概率。
如图2所示,为了方便计算,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感应线圈4和第二感应线圈5的面积相同,使用时将第一感应线圈4和第二感应线圈5对称于磁场放置,第一感应线圈4和第二感应线圈5通过的磁通量的大小相同,电流方向相反,第一感应线圈4和第二感应线圈5输出的电压差值为零。
当第一电压检测电路检测出感应项圈对的结出电压大于0V时,则证明感应线圈对中有异物掉落。
实际应用中,由于检测线圈对加工误差、发射线圈加工误差、检测电路误差等原因可能导致第一感应线圈4和第二感应线圈5的磁场分布并不完全相同,从而产生一定的微小电压差,该电压差即为判断线圈对中是否有异物掉落的第一预设值,当感应线圈对的输出电压大于预设值时证明有异物掉落。
如图3所示,第一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一多路电子开关、第一差分放大器和第一双极性电压采集器,所述第一线圈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多路电子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多路电子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差分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差分放大器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双极性电压采集器的输入端连接。
第一多路电子开关用于控制切换输出到第一差分放大器的线圈对,第一差分放大器用于放大输入到第一差分放大器的输出信号,第一双极性电压采集器用于判断所述电压差值的大小和方向,当所述电压为正值且大于第一阈值时,金属异物位于第一感应线圈4所在区域,当时所述电压为负值且绝对值大于第一阈值时,金属异物位于第二感应线圈5所在区域,当时所述电压为正值且大于第一阈值时,金属异物位于第一感应线圈4所在区域,通过设置第一多路电子开关轮流将感应线圈对的电压轮流输出到第一差分放大器和第一双极性电压采集器可减少硬件成本,提高硬件实用效率。
如图4所示,为了进一步确定金属异物的位置,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线圈组和第二电压检测电路,所述第二线圈组至少包括一个感应线圈对,所述感应线圈对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压检测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线圈组与所述第二线圈组的位置重叠、输出端的方向垂直。
第二线圈组包括第1至第M线圈对,所述第j线圈对的第一感应线圈设置在所述第j-1感应线圈对的第一感应线圈的内侧,所述第j线圈对的第二感应线圈设置在所述第j-1感应线圈对的第二感应线圈的内侧,所述j=2、3……M。
本实施例中第二线圈组包括第一线圈对(B1-1、B1-2)和第二线圈对(B2-1、B2-2),其中第二线圈对(B2-1、B2-2)的第一感应线圈设置B2-1设置在第一线圈对(B1-1、B1-2)的第一感应线圈B1-1的内侧,第二线圈对(B2-1、B2-2)的第二感应线圈设置B2-2设置在第一线圈对(B1-1、B1-2)的第二感应线圈B1-2的内侧。
具体的,所述第二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二多路电子开关、第二差分放大器、第二双极性电压采集器,所述第二线圈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多路电子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多路电子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差分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差分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双极性电压采集器的输入端连接。
和前述原理一致,通过第二双极性电压采集电路和第二多路控制开关可进一步判断金属异物的掉落位置,第一多路电子开关控制(A1-1和A1-2)的线圈对的开关导通,且第一双极性电压采集器的输出为正值且大于第一预设值时,可判断出金属异物掉落在A1-1线圈的区域,进一步地,当第二多路电子开关控制(B1-1、B1-2)的线圈对的开关导通时,第二双极性电压采集器的输出为负值,且绝对值大于第二预设值,可判断出金属异物位于线圈B1-2的范围内,综上,可判断出金属异物掉落在线圈A1-1和线圈B1-2的交汇处。
如图5所示,第一线圈组和第二线圈组中感应线圈的形状可以按照需要灵活设置,图5为充电感应区域为圆形时,第一线圈组和第二线圈组拟合圆形检测区域的示意图,其原理与上述完全相同。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应用于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线圈组和第一电压检测电路,所述第一线圈组包括至少一个感应线圈对,所述感应线圈对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压检测电路的输入端,所述感应线圈对包括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的尾端和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的首端连接,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的尾端和所述第二感应线圈在所述感应线圈对的边缘区域形成交叉,使得在常态下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场具有固定的矢量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组包括第1至第N线圈对,第i线圈对的第一感应线圈设置在第i-1感应线圈对的第一感应线圈的内侧,所述第i线圈对的第二感应线圈设置在所述第i-1感应线圈对的第二感应线圈的内侧,i=2、3……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线圈组和第二电压检测电路,所述第二线圈组至少包括一个感应线圈对,所述感应线圈对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压检测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线圈组与所述第二线圈组的位置重叠、输出端的方向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线圈组包括第1至第M线圈对,第j线圈对的第一感应线圈设置在第j-1感应线圈对的第一感应线圈的内侧,所述第j线圈对的第二感应线圈设置在所述第j-1感应线圈对的第二感应线圈的内侧,j=2、3……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一多路电子开关、第一差分放大器和第一双极性电压采集器,所述第一线圈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多路电子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多路电子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差分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差分放大器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双极性电压采集器的输入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二多路电子开关、第二差分放大器、第二双极性电压采集器,所述第二线圈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多路电子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多路电子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差分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差分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双极性电压采集器的输入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和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的形状、大小相同,使得常态下所述第一感应线圈与第二感应线圈产生的磁通量的固定矢量差为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组与所述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充电感应区域的形状相匹配。
CN201920043112.3U 2019-01-10 2019-01-10 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 Active CN2093135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43112.3U CN209313536U (zh) 2019-01-10 2019-01-10 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43112.3U CN209313536U (zh) 2019-01-10 2019-01-10 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13536U true CN209313536U (zh) 2019-08-27

Family

ID=67680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43112.3U Active CN209313536U (zh) 2019-01-10 2019-01-10 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135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87376A (zh) 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和方法
US10132650B2 (en) Apparatuses and related methods for detecting magnetic flux field characteristics with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CN103427496A (zh) 电力接收设备和电力馈送系统
Cui et al. A novel arc-shaped lightweight magnetic coupler for AUV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N106160260A (zh) 一种采用磁场原理进行对位的无线充电装置及方法
CN103368277A (zh) 电力接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电力输送系统
WO2013145835A1 (ja) 受電装置、電気回路、および、給電装置
US11557924B2 (en) Wireless charging receiving apparatus, method for realizing wireless charging, and mobile terminal
CN103947079A (zh) 非接触供电装置及非接触供电系统
Azad et al. Misalignment tolerant DWPT charger for EV roadways with integrated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and driver feedback system
CN209313536U (zh) 一种感应电能传输金属异物检测系统
CN105606878A (zh) 一种验电器和验电方法
CN113141061A (zh) 一种基于动态阻抗匹配耦合网络无线充电系统的充电方法
CN209313532U (zh) 一种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异物检测装置
CN104578348A (zh) Uo形安全电能耦合中端
CN104022581B (zh) 一种机车无线供电系统的分段导轨切换方法
CN209313533U (zh) 一种基于电磁感应的金属异物检测线圈绕制结构
CN106849215A (zh) 一种非接触式充电系统和方法
Chen et al. Investigation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for smart grid on-line monitoring devices under HV condition
CN102611079A (zh) 隔离式功率转换器的短路保护系统及方法
KR102119553B1 (ko) 이물질 감지시스템 및 이물질 감지방법
CN113315249B (zh) 一种用于wpt系统的无盲区全尺寸金属异物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9638974A (zh) 一种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异物检测装置和方法
CN109638975A (zh) 一种基于电磁感应的金属异物检测线圈绕制结构
Moriki et al. Technological feasibility of coaxial contactless power transmission for traction power supp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