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00307U - 一种过滤口罩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过滤口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00307U
CN209300307U CN201821607121.2U CN201821607121U CN209300307U CN 209300307 U CN209300307 U CN 209300307U CN 201821607121 U CN201821607121 U CN 201821607121U CN 209300307 U CN209300307 U CN 2093003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covering
filter medium
nerv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0712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勤荣
许凤
陈慧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3M China Ltd
Original Assignee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filed Critical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Priority to CN20182160712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003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003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003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过滤口罩,包括口罩主体,其中所述口罩主体包括:外覆盖网;第一过滤介质,包括颗粒物过滤介质层;第二过滤介质,包括至少一层静电驻极过滤纤网;内覆盖网,所述第一过滤介质和所述第二过滤介质设置于所述外覆盖网和所述内覆盖网之间;和密封区域,所述密封区域定义为所述口罩主体周长边缘的至少一部分,其中在所述密封区域中,所述第二过滤介质与所述外覆盖网和所述内覆盖网附接在一起,并且所述第一过滤介质不延伸到所述密封区域的至少一部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口罩不仅可以防止诸如活性炭等功能性颗粒泄露,而且还能提高密封区域的密封强度。

Description

一种过滤口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佩戴式过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过滤口罩。
背景技术
口罩主体中的过滤纤网能够吸附空气中的粉尘、病菌等,在空气受污染的环境下,佩戴口罩能够保护人们的健康。活性炭微孔空隙发达且密集,吸附能力强,还能吸附过滤诸如甲醛、氨、乙二醇、厨房油烟等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在过滤纤网上熔喷经过处理的活性炭颗粒或者活性炭粉末,制成活性炭过滤纤网;将活性炭过滤纤网与内覆盖网(如无纺布、纺粘布等)和外覆盖网(如无纺布、纺粘布等)附接在一起,制成口罩主体;加上耳带、鼻夹、鼻垫、呼吸阀等配件,最终制得活性炭口罩,不仅能够有效过滤粉尘、病菌,而且还能够有效减除有机蒸汽异味,如装修异味、厨房异味等。
在制作活性炭口罩时,将活性炭过滤纤网与内、外覆盖网附接在一起,在佩戴活性炭口罩时,活性炭过滤纤网上的活性炭颗粒会通过口罩主体的边缘泄漏,影响美观。
现有技术中,如PCT申请WO2016127296A1,将内覆盖网直接附接到外覆盖网,活性炭过滤纤网被封闭在内覆盖网和外覆盖网之间,使得活性炭过滤纤网不延伸到口罩主体的边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过滤口罩,不仅可以防止功能性颗粒(如活性炭颗粒、矿颗粒)泄漏,而且还可以提高过滤口罩的密封区域(如口罩本体的边缘、口罩本体与呼吸阀的连接区域)的焊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口罩,包括口罩主体,其中所述口罩主体包括:外覆盖网;第一过滤介质,包括颗粒物过滤介质层;第二过滤介质,包括至少一层静电驻极过滤纤网;内覆盖网,所述第一过滤介质和所述第二过滤介质设置于所述外覆盖网和所述内覆盖网之间;和密封区域,所述密封区域定义为所述口罩主体周长边缘或所述口罩主体连接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其中在所述密封区域中,所述第二过滤介质与所述外覆盖网和所述内覆盖网附接在一起,并且所述第一过滤介质不延伸到所述密封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某些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过滤介质还包括至少一层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
根据某些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过滤介质包括两层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且所述颗粒物过滤介质层设置于所述两层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之间。
根据某些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过滤介质设置于所述外覆盖网与所述第二过滤介质之间。
根据某些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过滤介质设置于所述内覆盖网与所述第二过滤介质之间,且所述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设置于所述内覆盖网与所述颗粒物过滤介质层之间。
根据某些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过滤介质包括两层静电驻极过滤纤网,且所述第一过滤介质中的颗粒物过滤介质层设置于所述两层静电驻极过滤纤网之间。
根据某些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颗粒物过滤介质层为活性炭颗粒层、矿颗粒层、活性炭颗粒和矿颗粒混合层。
根据某些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为无纺布、纺织面料、静电驻极过滤纤网。
根据某些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密封区域通过超声波焊接或热压或粘合剂粘结形成。
根据某些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过滤口罩为折叠式或罩杯式过滤口罩。
附图说明
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附图旨在示意性地阐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图中各个部件并非按比例绘制。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具体实施方式的过滤口罩的视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具体实施方式的过滤口罩打开时的视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具体实施方式的过滤口罩折叠时的视图;
图4(A)~(I)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具体实施方式的过滤口罩的口罩主体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过滤口罩
10口罩主体 20头带 22耳带
110外覆盖网 140内覆盖网
120第一过滤介质 130第二过滤介质 150密封区域
121颗粒物过滤介质层 122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本说明书的教导设想其他各种实施方案并能够对其进行修改。因此,以下的具体实施方式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除非另外指明,否则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表示特征尺寸、数量和物理特性的所有数字均应理解为由术语“约”来修饰。因此,除非有相反的说明,否则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列出的数值参数均是近似值,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适当改变这些近似值,获得所需特性。用端点表示的数值范围包括该范围内的所有数字,例如,1至5包括1、1.1、1.3、1.5、2、2.75、3、3.80、4和5等。
除非另外指明,否则实施例所用的原料,均为市售工业品,通过商业渠道可以购得。
名词解释
本实用新型中的“颗粒物过滤介质层”,指在所述过滤介质层中含有颗粒状、或粉状、或同时含有颗粒状和粉状的过滤介质,如将颗粒状活性炭或粉状活性炭熔喷在过滤纤网上,形成活性炭颗粒物过滤介质层。
本实用新型中的“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指在所述过滤介质层中不含有颗粒状或粉状物质的过滤介质,如熔喷纤网、梳理纤网、纺粘纤网、纳米纤网。
本实用新型中的“口罩主体连接区域”,指在口罩主体上,部分口罩主体与部分口罩主体连接区域,如折叠式过滤口罩中心折叠区域;或口罩主体与其他部件连接区域,如呼吸阀焊接区域。
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方式的过滤口罩1,包括口罩主体10,两根头带20,头带20可以通过超声波焊接方式或者打钉方式被固定在口罩主体10上。
图2和图3示例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方式的折叠式口罩1,图2为折叠式口罩1打开时的示意图,图3为折叠式口罩1折叠时的示意图,包括口罩主体10,两根耳带22,耳带22可以通过超声波焊接方式或者打钉方式被固定在口罩主体10上。
图4(A)~(I)示例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方式的过滤口罩1的口罩主体10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如图4(A)所示,口罩主体10从外至内依次包括外覆盖网110,第一过滤介质120,第二过滤介质130,内覆盖网140。外覆盖网110,第二过滤介质130和内覆盖网140延伸并附接在一起形成密封区域150,即图1中口罩主体10周长边缘处,图2和图3中口罩主体10周长边缘处,以及折叠式过滤口罩中心位置连接区域。其中,第一过滤介质120不延伸到密封区域150中。第一过滤介质120至少包括颗粒物过滤介质层。第二过滤介质130包括至少一层静电驻极过滤纤网。
图4(A)中,第一过滤介质120设置于外覆盖网110和第二过滤介质130之间,由此,第二过滤介质130将第一过滤介质120与内覆盖网140隔开,可以避免第一过滤介质120中的颗粒物、粉状物渗透到内覆盖网140上,并且避免颗粒物、粉状物穿过内覆盖网140,被佩戴者吸入或者散落在佩戴者脸上。
当然,如图4(B)所示,第一过滤介质120也可以直接靠近内覆盖网140,为避免颗粒物、粉状物渗透到或者穿过内覆盖网140,可以选择过滤孔径相对致密的内覆盖网140。
此外,也可以如图4(C)所示,在第二过滤介质120中设置一层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2,不延伸到密封区域150中,但可以将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1和内覆盖网140隔开,避免颗粒物、粉状物渗透到或者穿过内覆盖网140。
如图4(C)~4(F)所示,第一过滤介质120包括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1以及一层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2。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2,不延伸到密封区域150中,可以提供额外的过滤效果,也可以防止在生产过程中,颗粒物过滤介质层中颗粒物、粉状物泄漏。
具体地,图4(C)所示的口罩主体10从外至内依次包括外覆盖网110,第二过滤介质130,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1,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2和内覆盖网140。图4(D)所示的口罩主体10从外至内依次包括外覆盖网110,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1,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2,第二过滤介质130和内覆盖网140。图4(E)所示的口罩主体10从外至内依次包括外覆盖网110,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2,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1,第二过滤介质130和内覆盖网140。图4(F)所示的口罩主体10从外至内依次包括外覆盖网110,第二过滤介质130,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2,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1和内覆盖网140。
如图4(G)和4(H)所示,第一过滤介质120包括两层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且所述颗粒物过滤介质层设置于所述两层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之间。第一过滤介质120可以设置于口罩主体10各层中的不同位置。
具体地,图4(G)所示的口罩主体10从外至内依次包括外覆盖网110,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2,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1,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2,第二过滤介质130和内覆盖网140。图4(H)所示的口罩主体10从外至内依次包括外覆盖网110,第二过滤介质130,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2,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1,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2和内覆盖网140。
如图4(I)所示,口罩主体10的第二过滤介质130可以包括两层静电驻极过滤纤网,且第一过滤介质设置于两层静电驻极过滤纤网之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供额外的过滤效果,并且符合空气阻力要求,可以设置多层静电驻极过滤纤网。
外覆盖网,可用于阻止或减慢气体、液体或固体飞溅物,并且如果飞溅物渗透外覆盖网穿过其它层,那么第一过滤介质或者第二过滤介质可容纳它们。可以选择无纺布,如纺粘纤维,水刺纤维,热风纤维,梳理纤维;也可以选择纺织面料,塑料网格,皮芯纤维等。
颗粒物过滤介质层,可选择功能性颗粒,如可以吸收甲醛、氨气、乙二醇等挥发性有机气体的活性炭颗粒、矿颗粒、活性炭颗粒与矿颗粒的混合颗粒。附图中未示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过滤介质中可以包括一层颗粒物过滤介质层,也可以同时包括两层、三层或者更多层颗粒物过滤介质层。如,一层活性炭颗粒过滤介质层加一层矿颗粒过滤介质层;又如,一层活性炭颗粒过滤介质层加一层矿颗粒过滤介质层加一层活性炭颗粒过滤介质层。
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可以选择无纺布、纺织面料、静电驻极过滤纤网。
静电驻极过滤纤网可以选择熔喷纤网、梳理纤网、纺粘纤网、纳米纤网。
内覆盖网,与佩戴者的面部直接接触,选择透气且表面平滑的材料能够提供舒适度。可以选择无纺布,如纺粘纤维,水刺纤维,热风纤维,梳理纤维;也可以选择纺织面料,皮芯纤维等。
可以通过超声波焊接(ultrasonic)或者热轧(thermal bonding)或粘合剂粘结密封方式,将口罩主体的外覆盖网、第二过滤介质和内覆盖网附接在一起,形成密封区域。
测试方法
本实用新型通过“漏碳测试”来评价过滤口罩功能性颗粒(如碳颗粒)泄露情况;通过“周边焊接强度测试”来评价过滤口罩密封区域的焊接强度。
1.漏碳测试
(1)剪取一条0.8*5cm的双面胶;
(2)将双面胶贴在一个包装盒的内部下方,包装盒尺寸为13*14.5*28cm;
(3)将制作好的面罩本体样品放置于包装盒内;
(4)用胶带密封包装盒;
(5)以每分钟50的震动频率,震动包装盒两分钟;
(6)取出样品及双面胶;
(7)统计双面胶上碳颗粒的数量;
(8)根据双面胶上碳颗粒的数量来评价过滤口罩功能性颗粒泄露情况,碳颗粒数量越多,则说明漏碳越严重;碳颗粒数量越少,则说明防漏碳性能越好。
2.周边焊接强度测试
(1)每组实施例和对比例分别取五个结构相同的样品;
(2)先将一个样品,沿周边焊接线垂直方向,左右两边各裁剪出1英寸宽度的样品;
(3)依次将左右两个样品的内外层无纺布置于拉力机的上下夹具内,并夹紧,夹持过程中确保焊接线平行于拉力机的夹口,拉伸样品直至样品熔压处断裂,分别记录左右两个样品的断裂强度(磅力,1bf),并求左右两个样品断裂强度的平均值;
(4)取另外四个样品,重复步骤(2)和步骤(3),并计算每组实施例和对比例的样品的断裂强度的平均值;
(5)根据断裂强度的平均值来评价口罩密封区域的焊接强度,平均值越高,则说明焊接强度越高。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面罩本体从外至内的结构为无纺布(外覆盖网110)、熔喷纤网(第二过滤介质130)、无纺布(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2)、活性炭过滤纤网(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1)、熔喷纤网(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2)、无纺布(内覆盖网140),如图4(H)所示,先将无纺布(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2)、活性炭过滤纤网(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1)、熔喷纤网(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2)通过超声波焊接在一起,形成第一过滤介质120,然后将焊接后的第一过滤介质120置于熔喷纤网(第二过滤介质130)和无纺布(内覆盖网140)之间,并不延伸至边缘,再通过超声波焊接将无纺布(外覆盖网110)、熔喷纤网(第二过滤介质130)、无纺布(内覆盖网140)焊接在一起,最终,第一过滤介质120被包裹在外覆盖网110、第二过滤介质130、内覆盖网140之间。经成型切,制得样品。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漏碳测试方法和焊接强度测试方法对样品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并记录于表1中。
对比例1
本对比例的面罩本体从外至内的结构为无纺布(外覆盖网110)、熔喷纤网(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2)、活性炭过滤纤网(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1)、熔喷纤网(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2)、无纺布(内覆盖网140),先将熔喷纤网(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2)、活性炭过滤纤网(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1)、熔喷纤网(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2)通过超声波焊接在一起,形成第一过滤介质120,然后将焊接后的第一过滤介质120置于无纺布(外覆盖网110)和无纺布(内覆盖网140)之间,并不延伸至边缘,再通过超声波焊接将无纺布(外覆盖网110)、无纺布(内覆盖网140)焊接在一起,最终,第一过滤介质120被包裹在外覆盖网110、内覆盖网140之间。经成型切,制得样品。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漏碳测试方法和焊接强度测试方法对样品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并记录于表1中。
对比例2
本对比例的面罩本体从外至内的结构为无纺布(外覆盖网110)、熔喷纤网(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2)、活性炭过滤纤网(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1)、熔喷纤网(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122)、无纺布(内覆盖网140),通过超声波焊接将所有层焊接在一起,经成型切,制得样品。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漏碳测试方法和焊接强度测试方法对样品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并记录于表1中。
表1测试结果
漏碳测试(个) 周边焊接强度测(磅力)
实施例 4 3.5
对比例1 18 1.7
对比例2 126 3.6
根据表1的测试结果可见,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口罩,不仅可以防止功能性颗粒(如活性炭颗粒、矿颗粒)泄漏,同时还可以提高过滤口罩的密封区域的焊接强度。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仅例示性的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熟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明白,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任何改变和改进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过滤口罩,包括口罩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主体包括:
外覆盖网;
第一过滤介质,包括颗粒物过滤介质层;
第二过滤介质,包括至少一层静电驻极过滤纤网;
内覆盖网,所述第一过滤介质和所述第二过滤介质设置于所述外覆盖网和所述内覆盖网之间;和
密封区域,所述密封区域定义为所述口罩主体周长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或所述口罩主体连接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其中在所述密封区域中,所述第二过滤介质与所述外覆盖网和所述内覆盖网附接在一起,并且所述第一过滤介质不延伸到所述密封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介质还包括至少一层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介质包括两层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且所述颗粒物过滤介质层设置于所述两层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过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介质设置于所述外覆盖网与所述第二过滤介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过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介质设置于所述内覆盖网与所述第二过滤介质之间,且所述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设置于所述内覆盖网与所述颗粒物过滤介质层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介质包括两层静电驻极过滤纤网,且所述第一过滤介质中的颗粒物过滤介质层设置于所述两层静电驻极过滤纤网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过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物过滤介质层为活性炭颗粒层、矿颗粒层、活性炭颗粒和矿颗粒混合层。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颗粒物过滤介质层为无纺布、纺织面料、静电驻极过滤纤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区域通过超声波焊接或热压或粘合剂粘结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口罩为折叠式或罩杯式过滤口罩。
CN201821607121.2U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过滤口罩 Active CN2093003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07121.2U CN209300307U (zh)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过滤口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07121.2U CN209300307U (zh)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过滤口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00307U true CN209300307U (zh) 2019-08-27

Family

ID=67670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07121.2U Active CN209300307U (zh)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过滤口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003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11849B (zh) 具有增大的摩擦周边的过滤式面罩呼吸器
CN104884132B (zh) 具有包括可透过水蒸气的层的面密封件的过滤面具呼吸器
RU2460556C2 (ru) Складной респиратор с закраинами у маски
CN101622047B (zh) 用于在hepa过滤元件中应用的层
CN102958570A (zh) 具有向内鼻部区域折叠部分的高适形呼吸器
KR101296615B1 (ko) 탈취-방진 복합필터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WO2007010969A1 (ja) 立体マスク
US20220175066A1 (en) Sanitizing face mask
CN204259883U (zh) 立体折叠口罩
CN103637431B (zh) 一种高效过滤pm2.5平面口罩
KR20190064753A (ko) 마스크
US5206061A (en) Dust-proof headgear
CN107097495A (zh) 一种一次性口罩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CN203709319U (zh) 一种口罩用滤片结构及防护口罩
CN209300307U (zh) 一种过滤口罩
JP2023528162A (ja) 耐久性があり洗浄可能な高性能濾過媒体としての/のための多層布およびその組み立て方法
CN106072911A (zh) 一种可吸附有害气体的环保口罩及其制备方法
CN110973734A (zh) 一种过滤口罩
CN209630466U (zh) 面罩呼吸器
CN206482060U (zh) 一种石墨烯口罩
JP2016073444A (ja) マスク
CN212877727U (zh) 一种抗菌效果好的口罩
CN208405808U (zh) 一种高过滤性能口罩
JPH09192248A (ja) マスク
CN203710568U (zh) 带呼吸阀的罩杯式滤片及采用该滤片的口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302

Address after: No. 222, Tianlin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3M China Ltd.

Address before: American Minnesota

Patentee before: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