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94466U - 用于清洁设备的风道切换阀和具有其的清洁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清洁设备的风道切换阀和具有其的清洁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294466U CN209294466U CN201822066904.0U CN201822066904U CN209294466U CN 209294466 U CN209294466 U CN 209294466U CN 201822066904 U CN201822066904 U CN 201822066904U CN 209294466 U CN209294466 U CN 20929446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duct
- valve
- air
- entrance
- cleaning equip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清洁设备的风道切换阀和具有其的清洁设备,所述风道切换阀包括:阀体、阀门以及转轴,阀体内具有进风通道、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风道切换阀构造成:在第一风道内的气压小于第二风道内的气压时,阀门朝向打开第一风道的入口、关闭第二风道的入口的第一位置转动,在第二风道内的气压小于第一风道内的气压时,阀门朝向打开第二风道的入口、关闭第一风道的入口的第二位置转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道切换阀,由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压差驱动阀门转动来切换风道,风道的切换彻底、可靠,且风道切换阀的结构简单、不易损坏、体积小巧、成本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清洁设备的风道切换阀和具有其的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一些吸尘器具有两个吸力源,使用时,需要根据使用场景切换不同的吸力源,同时采用切换阀切换与吸力源匹配的气流通道,即,当将其中一个吸力源启动时,需要将与该吸力源连通的气流通道切换为打开状态,同时将另外一个吸力源关闭,且将与该吸力源连通的气流通道切换为关闭状态,目前常采用的切换阀主要有以下两种。
其中一种为手动切换阀,在使用时,用户需要操作旋钮、按钮或推杆等机械结构,依靠使用者施加的机械外力改变切换阀的位置或形状,来切换气流通道。但是此种切换阀的切换效果受用户的手动操作制约,即用户施加的机械外力很可能无法把切换阀旋转或推动到合适的位置,致使切换不彻底,造成漏气。而且,此种切换阀的结构较复杂,涉及的零件较多,使用寿命和可靠性较差。此外,此种切换阀存在外露在吸尘器外以供用户机械接触的零件(如旋钮、按钮或推杆等),因此被外力损坏的可能性较大,致使切换阀失效。
另外一种为电动切换阀,在使用时,利用电子元件感应,当电路感应到需要切换时,发出指令,由电机、电磁阀等电子装置驱动机械结构改变切换阀的位置或形状,来切换气流通道。但是此种切换阀的体积大、成本高、电路灵敏度有限,不利于大范围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用于清洁设备的风道切换阀,所述风道切换阀由压差驱动切换风道。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风道切换阀的清洁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清洁设备的风道切换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内具有进风通道、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均连通至所述进风通道;阀门,所述阀门设在所述阀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处;转轴,所述转轴设在所述阀门与所述阀体之间以使所述阀门相对所述阀体可转动;其中,所述风道切换阀构造成:在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压小于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气压时,所述阀门朝向打开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关闭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的第一位置转动;在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气压小于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压时,所述阀门朝向打开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关闭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的第二位置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清洁设备的风道切换阀,由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压差驱动阀门转动来切换风道,风道的切换彻底、可靠,且风道切换阀的结构简单、不易损坏、体积小巧、成本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交汇相接于交接点,所述转轴设在所述交接点处,所述阀门包括分布在所述转轴两侧的第一阀部和第二阀部,所述第一阀部用于开关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所述第二阀部用于开关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切换阀还包括:第一密封止抵件和第二密封止抵件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第一密封止抵件围绕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设置,所述第一阀部位于所述第一风道内且在所述第一密封止抵件的远离所述进风通道的一侧转动,在所述阀门转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阀部止抵于所述第一密封止抵件以关闭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所述第二密封止抵件围绕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设置,所述第二阀部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内且在所述第二密封止抵件的远离所述进风通道的一侧转动,在所述阀门转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阀部止抵于所述第二密封止抵件以关闭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部和所述第二阀部中的至少一个为平板阀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平板阀片与所述转轴直接相连、或者通过回折件相连,所述回折件包括第一段部和第二段部,所述第一段部与所述第二段部垂直,所述第一段部的远离所述第二段部的一端与所述转轴相连,所述第二段部的远离所述第一段部的一端与所述平板阀片相连,所述第一段部与所述平板阀片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风道段沿第一直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风道段沿第二直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与所述第二直线方向的夹角a满足:0°≤a≤18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角a满足:a=90°,所述第一阀部和所述第二阀部均为平板阀片,所述第一阀部与所述第二阀部平行或共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清洁设备,包括机体、除尘装置、第一抽吸装置、第二抽吸装置、和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用于清洁设备的风道切换阀,所述进风通道连通在所述除尘装置的下游,所述第一抽吸装置连通在所述第一风道的下游,所述第二抽吸装置连通在所述第二风道的下游。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清洁设备,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用于清洁设备的风道切换阀,从而提高了清洁设备的整体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的截面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风道切换阀的一个工作状态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风道切换阀的另一个工作状态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风道切换阀的再一个工作状态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风道切换阀的又一个工作状态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的一个工作状态图;
图7是图6中所示的风道切换阀的另一个工作状态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的一个工作状态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的风道切换阀的另一个工作状态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的一个工作状态图;
图11是图10中所示的风道切换阀的另一个工作状态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的一个工作状态图;
图13是图12中所示的风道切换阀的另一个工作状态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清洁设备变换为立式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清洁设备变换为手持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16是图14中所示的清洁设备切换为第一立式使用模式的气流走向示意图;
图17是图14中所示的清洁设备切换为第一立式使用模式的气流走向示意图;
图18是图14中所示的清洁设备切换为第二立式使用模式的气流走向示意图;
图19是图15中所示的清洁设备切换为第二手持使用模式的示意图;
图20是图15中所示的清洁设备切换为第三手持使用模式的示意图;
图21是图15中所示的清洁设备切换为一种第四手持使用模式的示意图;
图22是图15中所示的清洁设备切换为另一种第四手持使用模式的示意图;
图23是图15中所示的清洁设备切换为再一种第四手持使用模式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清洁设备1;
手持机体11;除尘装置111;吸气管段1110;第一排风口110;
第一抽吸装置112;第一供电装置113;手柄114;
立式机体12;机体组件121;推杆1211;排气通道1211a;连通口1211b;
地刷1212;吸尘口12120;滚轮1213;
第二抽吸装置122;第二供电装置123;第二排风口120;
底座124;供气通道1241;供气口1242;接管125;
附件吸头131;附件杆管132;附件软管133;
风道切换阀3;
阀体31;进风通道311;第一风道312;第二风道313;交接点314;
阀门32;第一阀部321;第二阀部322;平板阀片320;
转轴33;第一密封止抵件34;第二密封止抵件35;
回折件36;第一段部361;第二段部36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清洁设备的风道切换阀3。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3,可以包括:阀体31、阀门32和转轴33,阀体31内具有进风通道311、第一风道312和第二风道313,第一风道312的入口和第二风道313的入口均连通至进风通道311,由此,当第一风道312的入口打开时,进风通道31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风道312的入口进入到第一风道312内,当第二风道 313的入口打开时,进风通道31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二风道313的入口进入到第二风道 313内。
需要说明的是,进风通道311的入口、第一风道312的出口和第二风道313的出口均与清洁设备外的大气连通。如图1所示,阀门32设在阀体31内且位于第一风道312的入口和第二风道313的入口处,转轴33设在阀门32与阀体31之间以使阀门32相对阀体31 可转动,其中,风道切换阀3构造成如下结构。
在第一风道312内的气压小于第二风道313内的气压时(例如当后文所述第一抽吸装置启动使第一风道312产生负压、而后文所述的第二抽吸装置停机使第二风道313保持大气压力时),阀门32朝向打开第一风道312的入口、关闭第二风道313的入口的第一位置 (例如图3、图6、图8、图10、图12所示的位置)转动。
在第二风道313内的气压小于第一风道312内的气压时(例如当后文所述第二抽吸装置启动使第二风道313产生负压、而后文所述的第一抽吸装置停机使第一风道312保持大气压力时),阀门32朝向打开第二风道313的入口、关闭第一风道312的入口的第二位置 (例如图5、图7、图9、图11、图13所示的位置)转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第一位置”指的是:第二风道313被关闭的位置;“第二位置”指的是:第一风道312被关闭位置。当阀门3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转动的过程中,第二风道313逐渐被关闭(即在预定压力下第二风道313可流通的气流量逐渐减小)、第一风道312逐渐被打开(即在预定压力下第一风道312可流通的气流量逐渐增大)。当阀门32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转动的过程中,第一风道312逐渐被关闭(即在预定压力下第一风道312可流通的气流量逐渐减小)、第二风道313逐渐被打开(即在预定压力下第二风道313可流通的气流量逐渐增大)。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3,无需相关技术中指出的手动操作或者电动感应,在相应的吸力源(如后文所述的第一抽吸装置、第二抽吸装置)运行时,阀门32受第一风道312和第二风道313的压差作用转动,使得风道切换阀3可以自动完成切换动作。简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3,可以利用吸力源产生的气流和负压,来驱动阀门32转动进行切换动作。
基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3可以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第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3的切换效果无需用户的手动操作,从而避免了由于手动机械外力操作造成的切换不彻底问题,避免了切换漏气问题,切换可靠性高;第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3可以全部设置在清洁设备内部,不存在外露在清洁设备外以供用户机械接触的零件(如旋钮、按钮或推杆等),从而不会与外界有机械接触,进而避免风道切换阀3被外力损坏的可能性、使用寿命长;第三、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 3无需采用复杂的机械机构、也无需选用成本较高的电子元件,可以随着第一风道312和第二风道313的压差改变,自动进行适应性切换,结构非常简单、零部件少、体积较小、成本较低、可靠性高、适于广泛推广应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风道312的入口和第二风道313的入口交汇相接于交接点,转轴33设在交接点314处(即第一风道312的入口和第二风道 313的入口的交接处),阀门32包括分布在转轴33两侧的第一阀部321和第二阀部322,第一阀部321用于开关第一风道312的入口,第二阀部322用于开关第二风道313的入口。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3的结构简单,可以在第一风道312和第二风道313的压差作用下,简单且有效地实现风道切换动作。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阀门32还可以设置成更加复杂的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风道切换阀3可以包括第一密封止抵件 34和第二密封止抵件35中的至少一个,其中,第一密封止抵件34围绕第一风道312的入口设置,第一阀部321位于第一风道312内且在第一密封止抵件34的远离进风通道311的一侧转动(即阀门32的位于第一风道312的部分,其位置在第一吸力源和第一密封止抵件 34之间转动),如图5所示,在阀门32转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一阀部321止抵于第一密封止抵件34以关闭第一风道312的入口。
如图1所示,第二密封止抵件35围绕第二风道313的入口设置,第二阀部322位于第二风道313内且在第二密封止抵件35的远离进风通道311的一侧转动(即阀门32的位于第二风道313的部分,其位置在第二吸力源和第二密封止抵件35之间转动),如图3所示,在阀门32转动到第一位置时,第二阀部322止抵于第二密封止抵件35以关闭第二风道313 的入口。
由此,通过设置第一密封止抵件34,可以提高阀门32停止在第二位置的可靠性、并且提高第一风道312关闭的密闭性,通过设置第二密封止抵件35,可以提高阀门32停止在第一位置的可靠性、并且提高第二风道313关闭的密闭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密封止抵件34和第二密封止抵件35均可以一体成型在阀体31上、也可以通过后续的装配工艺(如焊接、粘接、卡扣连接、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在阀体31 上,这里不作限定。
另外,风道切换阀3还可以不包括第一密封止抵件34,此时,可以依靠第一阀部321与第一风道312的内壁的配合、使阀门32停止在第一位置,也可以依靠第二阀部322与第二风道313的内壁的配合、使阀门32停止在第二位置。而且,还可以通过在第一阀部321 和第二阀部322上设置密封圈等提高关闭相应风道时的密封效果。
如图1所示,第一阀部321和第二阀部32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为平板阀片320,其中,“平板阀片320”指的是:平板形状的片体,平板阀片320的厚度较薄,成本较低,驱动阀门32转动的力矩较小,从而提高了阀门32动作的可靠性,提高了风道切换动作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在第一吸力源和第二吸力源中的一个刚刚启动时,虽然第一风道312和第二风道313的压差较小,阀门32也可以顺利转动,从而提高风道切换阀3的切换动作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阀部321 和第二阀部322还可以分别构造为其他形状,例如曲面板形、球形等等。
具体而言,平板阀片320与转轴33的连接方式不限。例如,平板阀片320与转轴33可以直接相连(如图1中所示的第一阀部321为平板阀片320且与转轴33直接相连),从而方便加工。又例如,平板阀片320与转轴33还可以间接相连,例如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平板阀片320可以通过回折件36与转轴33相连(如图1中所示的第二阀部322为平板阀片320且与转轴33通过回折件36相连),回折件36包括第一段部361和第二段部362,第一段部361与第二段部362垂直(即回折件36的截面为“L”形),第一段部361的远离第二段部362的一端与转轴33相连,第二段部362的远离第一段部361的一端与平板阀片 320的靠近转轴33的一端相连,第一段部361与该平板阀片320平行。
由此,可以提高平板阀片320与转轴33的连接可靠性,即提高相应阀部的根部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相应阀部的根部耐断裂性。可选地,转轴33、阀门32、回折件36等可以为一体成型件,也可以为单独的零件后续组装而成,当为一体成型件时,方便加工且结构强度好。
下面,参照图1-图5,简要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3的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由第一吸力源(如后文所述的第一抽吸装置)控制第一风道312的气压,由第二吸力源(如后文所述的第二抽吸装置)控制第二风道313的气压,在第一吸力源和第二吸力源都不工作时,第一风道312和第二风道313内均为大气压力,阀门32处于自由状态。
如图2所示,第一吸力源启动、且第二吸力源停机时,阀体31内的气流方向如图2中实心箭头所示,阀门32受气流推动沿图示空心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第一风道312的气流量为第二风道313的气流量与进风通道311的气流量之和。
如图3所示,当阀门32旋转到图3示的第一位置时,第一阀部321止抵于第一风道312 的内壁和/或第二阀部322止抵于第二密封止抵件35,第一风道312完全打开、第二风道313完全关闭,此时,第一风道312的气流完全由进风通道311提供。由于第一风道312 为负压,第二风道313与外界大气相通为常压,从而在第一风道312和第二风道313的压差作用下,使得第二阀部322可以紧密且可靠地止抵在第二密封止抵件35上,而且压差越大,即第一吸力源的吸力越大,则施加在第二阀部322上的压力F2越大,第二风道313的关闭密封效果越好。
如图4所示,当第一吸力源停机,且第二吸力源启动后,第一风道312回归至与外界大气相通为大气压力,第二风道313在第二吸力源的抽吸作用下为负压,在第一风道312 和第二风道313的压差作用下,使得阀门32沿图4中空心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当第二阀部322不再关闭第二风道313时的气流方向如图4中实心箭头所示,此时,第二风道313的气流量为第一风道312的气流量与进风通道311气流量之和。
如图5所示,当阀门32旋转到图5示的第二位置时,第二阀部322止抵于第二风道313 的内壁和/或第一阀部321止抵于第一密封止抵件34,第二风道313完全打开、第一风道312完全关闭,此时,第二风道313的气流完全由进风通道311提供。由于第二风道313 为负压,第一风道312与外界大气相通为常压,从而在第一风道312和第二风道313的压差作用下,使得第一阀部321可以紧密且可靠地止抵在第一密封止抵件34上,而且压差越大,即第二吸力源的吸力越大,则施加在第一阀部321上的压力F1越大,第一风道312的关闭密封效果越好。
由此可知,无论第一吸力源和第二吸力源的启动顺序如何,无论阀门32处于什么位置,只要吸力源发生切换,阀门32就能在第一风道312和第二风道313的压差的作用下自动、准确且可靠地切换到正确的位置。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第一风道312和第二风道313关闭效果的可靠性,可以将第一密封止抵件34、第二密封止抵件35、第一风道312、第二风道313的相应部分设置为与阀门32相应位置处相匹配的结构形状,从而在阀门32到达第一位置时,如图3所示,第一阀部321可以无缝隙地贴合第一风道312的内壁,第二阀部322可以无缝隙地贴合第二密封止抵件35,且在阀门32到达第二位置时,如图5所示,第二阀部322可以无缝隙地贴合第二风道313的内壁,第一阀部321可以无缝隙地贴合第一密封止抵件3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312的入口风道段沿第一直线方向L1延伸,第二风道313的入口风道段沿第二直线方向L2延伸,第一直线方向L1与第二直线方向L2的夹角a满足:0°≤a≤180°,也就是说,第一风道312的入口风道段和第二风道313的入口风道段可以平行设置(即a=0°,如图12-图13所示)、或垂直设置(即a=90°,如图1-图7所示)、或相交锐角或钝角设置(即90°<a<180°,如图8-图9)、或并排设置(即 a=180°,如图10-图11)。由此,可以适用于不同结构形式的清洁设备,也就是说,可以根据清洁设备需要设置风道切换阀3的具体结构和位置,来设计相应形状的风道切换阀3,从而满足不同实际要求,进而提升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3的适应性。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结合上文针对图1-图5所示的风道切换阀3的工作原理的介绍,参照图6-图13中实心箭头所示的气流走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图13中所示的风道切换阀3的工作原理,这里不作赘述。
如图1-图7所示,当上述夹角a满足:a=90°时,即第一风道312的入口风道段和第二风道313的入口风道段垂直设置时,如果第一阀部321和第二阀部322均为平板阀片320,第一阀部321与第二阀部322可以平行设置(即第一阀部321的中心平面与第二阀部322 的中心平面平行,如图1所示)、也可以共面设置(即第一阀部321的中心平面与第二阀部 322的中心平面共面,如图6-图7所示)。由此,可以更好地简化阀门32的结构,并简单、有效且可靠地实现风道切换动作。总而言之,当第一风道312和第二风道313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只需调整阀门32的形状以及设置位置,都可以达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切换效果,这里不作赘述。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清洁设备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清洁设备1可以包括:机体、除尘装置111(即尘气分离装置、如旋风分离器、过滤器等)、第一抽吸装置112(如风机和风扇)、第二抽吸装置122(如风机和风扇)以及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3,进风通道311连通在除尘装置111的下游,也就是说,经过除尘装置111处理的气流可以进入到进风通道311内,第一抽吸装置112连通在第一风道312的下游、也就是说,第一抽吸装置112为第一风道 312的吸力源,在第一抽吸装置112启动运行时,第一风道312内可以为负压,第二抽吸装置122连通在第二风道313的下游、也就是说,第二抽吸装置122为第二风道313的吸力源,在第二抽吸装置122启动运行时,第二风道313内可以为负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某部件(如A)设在某部件(如B)的下游指的是:气流先流经某部件B、再流经某部件A。
由此,通过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清洁设备1,由于风道切换阀3具备上述多方面优势,从而可以提高清洁设备1的整体性能。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机体可以包括:手持机体11和立式机体12,手持机体11与立式机体12可拆卸地相连,除尘装置111和第一抽吸装置112均集成在手持机体11上,第二抽吸装置122集成在立式机体12上。具体介绍如下:
如图14和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清洁设备1,可以包括:手持机体11和立式机体12,其中,手持机体11包括适于持握的手柄114,手持机体11包括除尘装置 111和第一抽吸装置112,立式机体12包括机体组件121和第二抽吸装置122,机体组件 121包括推杆1211和连接在推杆1211下端的地刷1212,当用户推动推杆1211的上端时,推杆1211的下端可以驱动地刷1212在行驶面上走行,地刷1212上具有用于吸入含尘气流的吸尘口12120和适于在行驶面上行驶的滚轮1213。手持机体11与立式机体12可拆卸地相连,以使清洁设备1具备手持操作状态和立式操作状态,也就是说,清洁设备1可以变换为手持操作状态,清洁设备1也可以变换为立式操作状态。
如图15所示,在手持操作状态下,手持机体11从立式机体12上拆下,第一抽吸装置112运转以使除尘装置111吸入气流并除尘。也就是说,在手持操作状态下,将手持机体 11与立式机体12拆分开,使用手持机体11进行清洁作业,此时,可以利用第一抽吸装置 112作为抽吸源吸入含尘气流,再利用除尘装置111实现除尘。
如图14所示,在立式操作状态下,手持机体11安装在立式机体12上,第一抽吸装置112和第二抽吸装置122中的至少一个运转,以使地刷1212吸入气流并输送至除尘装置111除尘。也就是说,在立式操作状态下,将手持机体11与立式机体12组合到一起,用户可以抓握立式机体12进行清洁作业,此时,可以利用第一抽吸装置112和第二抽吸装置122 中的至少一个作为抽吸源,使地刷1212吸入含尘气流,再利用手持机体11上的除尘装置 111进行除尘工作。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清洁设备1,使得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操作状态(即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采用手持操作状态、还是采用立式操作状态),且在选择立式操作状态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抽吸源(即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采用第一抽吸装置112作为抽吸源、还是采用第二抽吸装置122作为抽吸源、还是采用第一抽吸装置112和第二抽吸装置122同时作为抽吸源),从而提高清洁设备1对于不同使用要求的适应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手持操作状态下,清洁设备1可以具备第一手持使用模式、第二手持使用模式、第三手持使用模式、第四手持使用模式中的至少一个。
如图15所示,在第一手持使用模式下,第一抽吸装置112运转以使手持机体11直接从外界环境中吸入气流并输送至除尘装置111除尘。由此,用户通过手持或者手提手持机体11即可简单且有效地进行清洁作业。这里,可以理解的是,手持和手提的区别在于,当用户持握手持机体11时,手腕向下垂则为手提(如图21中所示的手持机体11的摆放需要采用手提动作),而当用户持握手持机体11时,手腕向水平方向或倾斜方向延伸则为手持 (如图19中所示的手持机体11的摆放需要采用手持动作)。
如图19所示,在第二手持使用模式下,清洁设备1还包括附件吸头131(如毛刷管头、扁嘴管、附件地刷等),附件吸头131安装在手持机体11上,第一抽吸装置112运转以使附件吸头131吸入气流并输送至除尘装置111除尘。由此,用户通过手持或者手提手持机体11即可简单且有效地进行清洁作业。在此使用模式下,附件吸头131直接从外界环境中吸入气流。
如图20所示,在第三手持使用模式下,清洁设备1还包括附件杆管132,附件杆管132 安装在手持机体11上,第一抽吸装置112运转以使附件杆管132吸入气流并输送至除尘装置111除尘。由此,用户通过手持或者手提手持机体11,来推动附件杆管132移动进行清洁作业。在此使用模式下,附件杆管132可以直接从外界环境中吸入气流,附件杆管132 的吸气端还可以设置附件吸头131等,使附件杆管132通过附件吸头131从外界环境中吸入气流。
如图21所示,在第四手持使用模式下,清洁设备1还包括附件软管133,附件软管133 安装在手持机体11上,第一抽吸装置112运转以使附件软管133吸入气流并输送至除尘装置111除尘。由此,用户可以通过一只手来手持或者手提手持机体11、另一只手手握附件软管133来进行清洁作业。在此使用模式下,附件软管133可以直接从外界环境中吸入气流,附件软管133的吸气端还可以设置附件杆管132和/或附件吸头131等(如图22、图 23所示),以通过附件杆管132和/或附件吸头131从外界环境中吸入气流。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手持操作状态下,清洁设备1还可以具备更多种手持使用模式,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抽吸装置112的功率可以小于第二抽吸装置 122的功率,此时,在立式操作状态下,清洁设备1可以具备大功率工作模式,在大功率工作模式下,第二抽吸装置122运转,第一抽吸装置112停机。也就是说,在大功率工作模式下,可以采用功率较大的第二抽吸装置122作为抽吸源吸气,从而可以提高立式操作状态的清洁性能,而在手持操作状态下,由于手持机体11所具有的第一抽吸装置112的功率较小,从而提高手持操作状态的便携性。简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清洁设备1,可以兼顾手持操作状态的便携性和立式操作状态的高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抽吸装置112和第二抽吸装置122均可以包括电机和风扇,当电机驱动风扇转动时,相应的抽吸装置可以制造负压以使气流吸入,其中,第一抽吸装置112所包括的电机可以为直流电机或交流电机(简称AC),第二抽吸装置122所包括的电机也可以为直流电机或交流电机。其中,直流电机可以包括有刷直流电机(简称BDC)、或者无刷直流电机(简称BLDC)。下面,将给出几种可选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以下几种实施例。
实施例一
第一抽吸装置112所包括的电机为BDC或BLDC,第二抽吸装置122所包括的电机为BLDC,此时,手持机体11可以包括能够提供直流电的第一供电装置113(如普通电池和/ 或充电电池等),立式机体12可以包括能够提供直流电的第二供电装置123(如普通电池和/或充电电池等)。由此,当第一供电装置113向第一抽吸装置112中的BDC或BLDC供电时,第一抽吸装置112可以制造负压引发气流吸入,当第二供电装置123向第二抽吸装置122中的BLDC供电时,第二抽吸装置122可以制造负压引发气流吸入。
此时,在立式操作状态下,清洁设备1可以具备多种工作模式,例如一种工作模式可以为:第一抽吸装置112停机,利用第一供电装置113和第二供电装置123同时向第二抽吸装置122供电,以使第二抽吸装置122作为抽吸源;又例如另外一种工作模式可以为:第一抽吸装置112停机,单独利用第二供电装置123向第二抽吸装置122供电,以使第二抽吸装置122作为抽吸源(另外,此时如果第一供电装置113为充电电池,还可以利用第二供电装置123给第一供电装置113充电);再例如另外一种工作模式可以为:第二抽吸装置122停机,单独利用第一供电装置113向第一抽吸装置112供电,以使第一抽吸装置112 作为抽吸源,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供电装置113和第二供电装置123设置位置不限,例如在图14所示的具体示例中,可以将第一供电装置113设置在手持机体11的靠近立式机体12的一侧,将第二供电装置123设置在推杆1211的下部,从而可以有效地调节清洁设备1分别在手持操作状态和立式操作状态下的重心,使得用户可以更加轻便地操作。
实施例二
第一抽吸装置112包括直流电机(即第一抽吸装置112所包括的电机为BDC或BLDC),第二抽吸装置122包括交流电机(即第二抽吸装置122所包括的电机为AC),此时,手持机体11可以包括与第一抽吸装置112电连接的第一供电装置113(如普通电池和/或充电电池等),从而可以利用第一供电装置113向第一抽吸装置112提供直流电,以驱动第一抽吸装置112制造负压使气流吸入,立式机体12包括与第二抽吸装置122电连接的第二接电结构(如电源线或电源线接口),第二接电结构适于与交流电源相连以向第二抽吸装置122提供交流电,以驱动第二抽吸装置122制造负压使气流吸入。
由此,由于交流电机的功率普遍高于直流电机的功率,从而在第二抽吸装置122包括的电机为交流电机时,可以简单且有效地保证第二抽吸装置122的功率大于第一抽吸装置 112的功率,保证立式操作状态的高清洁效果,且由于交流电机的成本普遍低于直流电机的成本,从而可以降低立式机体12的生产成本。另外,直流电机的体积普遍小于交流电机的体积,从而可以提高手持机体11的便携性。另外,当第一抽吸装置112采用无刷直流电机时,由于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能效较高,从而还可以提高手持机体11的清洁效果。
在本实施例二的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供电装置113可以包括充电电池,在手持机体 11安装在立式机体12上时,充电电池可以与第二接电结构电连接(例如手持机体11上具有第一接电端子,立式机体12上具有第二接电端子,在手持机体11安装在立式机体12上时,第一接电端子与第二接电端子接触且构成电连接,充电电池通过第一接电端子和第二接电端子的电连接与第二接电结构电连接),此时,在第二接电结构与交流电源相连时,充电电池可以获得充电。由此,可以利用立式机体12作为手持机体11的充电座,简单且有效地对手持机体11中的充电电池实施充电。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一供电装置113 包括充电电池时,手持机体11还可以包括与充电电池电连接的第一接电结构,在第一接电结构与交流电源相连时,充电电池也获得充电,从而方便用户灵活进行充电。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电结构和第二接电结构可以并存,也就是说,当第一供电装置113包括充电电池时,在手持机体11包括上述第一接电结构的同时,立式机体12还可以包括上述第二接电结构,此时,只需设置相应的电路来控制充电电池的充电逻辑即可。
当第一供电装置113包括充电电池、且可以通过第二接电结构使充电电池获得充电时,在立式操作状态下,清洁设备1可以具备:第一立式使用模式(或称立式充电模式)和第二立式使用模式(或称立式无绳模式),在第一立式使用模式下,第二接电结构与交流电源相连,第二抽吸装置122运转,第一供电装置113充电且第一抽吸装置112停机,在第二立式使用模式下,第二接电结构不与电源相连,第二抽吸装置122停机,第一供电装置113 驱使第一抽吸装置112运转。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抽吸装置112的功率小于第二抽吸装置122的功率时,第一立式使用模式为大功率工作模式的进一步细化。
由此,在第二立式使用模式下,利用充电电池中的储存电量驱动第一抽吸装置112吸尘,从而使得第二接电结构无需连接电源,进而避免了由于使用电源线给清洁操作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操作便利性。在第一立式使用模式下,一方面可以利用第二抽吸装置122吸尘,另一方面可以对第一供电装置113中的充电电池充电,用户无需单独抽出时间对第一供电装置113充电,一举两得。而且,当第一抽吸装置112的功率小于第二抽吸装置122 的功率时,如果清洁设备1切换至第一立式使用模式时,由于该模式下清洁设备1采用功率较大的第二抽吸装置122作为抽吸源,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清洁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立式使用模式和第二立式使用模式的切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清洁设备1还可以包括风道切换阀3,风道切换阀3可以包括:阀体31、阀门32和转轴33,阀体31内具有进风通道311、第一风道312和第二风道313,第一风道312的入口和第二风道313的入口均连通至进风通道311,由此,当第一风道312的入口打开时,进风通道31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风道312的入口进入到第一风道312内,当第二风道313 的入口打开时,进风通道31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二风道313的入口进入到第二风道313 内。
需要说明的是,进风通道311的入口、第一风道312的出口和第二风道313的出口均与清洁设备1外的大气连通。如图16和图17所示,进风通道311的入口连通至除尘装置 111、除尘装置111的脏空气入口可以与外界大气连通,以使进风通道311的入口连通至外界大气;第一风道312的出口连通至第一抽吸装置112,第一抽吸装置112可以通过第一排风口110与外界大气连通,以使第一风道312的出口连通至外界大气;第二风道313的出口连通至第二抽吸装置122,第二抽吸装置122可以通过第二排风口120与外界大气连通,以使第二风道313的出口连通至外界大气。
如图1所示,阀门32设在阀体31内且位于进风通道311的入口和第二风道313的入口处,转轴33设在阀门32与阀体31之间以使阀门32相对阀体31可转动,其中,风道切换阀3构造成如下结构。
在第一风道312内的气压小于第二风道313内的气压时(例如图18所示,第一抽吸装置112启动使第一风道312产生负压、而第二抽吸装置122停机使第二风道313保持大气压力时),阀门32朝向打开第一风道312的入口、关闭第二风道313的入口的第一位置(例如图3、图6、图8、图10、图12所示的位置)转动。
在第二风道313内的气压小于第一风道312内的气压时(例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二抽吸装置122启动使第二风道313产生负压、而第一抽吸装置112停机使第一风道312 保持大气压力时),阀门32朝向打开第二风道313的入口、关闭第一风道312的入口的第二位置(例如图5、图7、图9、图11、图13所示的位置)转动。
由此,通过设置上述风道切换阀3,可以理解清洁设备1在第一立式使用模式和第二立式使用模式下的气流走向,后文将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二抽吸装置122可以设在推杆1211与地刷1212的连接处。由此,可以调节立式机体12的重心,使得用户可以更省力地推动立式机体12在行驶面上走行,且可以改善立式机体12的倾倒问题。而且,通过将第二抽吸装置122设置在推杆1211与地刷1212的连接处,可以使得地刷1212更好地与地面接触,使吸尘口更好地贴合待清洁表面,提高地刷1212的吸尘效果。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抽吸装置122的具体安装方式不限,例如可以安装在推杆1211上,也可以安装在地刷1212 上,只要位置处于推杆1211与地刷1212的连接处即可。
此外,如图17所示,第二抽吸装置122处可以设有第二排风口120,经第二抽吸装置122抽吸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二排风口120排出到外界环境中,从而当第二风道313的出口与第二抽吸装置122连通时,第二风道313的出口可以与清洁设备1外的大气连通。其中,第二风道313的出口与第二抽吸装置122的连通方式不限,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推杆1211上具有连通口1211b,推杆1211内具有排气通道1211a,排气通道1211a 的一端与连通口1211b连通、排气通道1211a的另一端与第二抽吸装置122连通,当将手持机体11安装在立式机体12上时,第二风道313的出口与连通口1211b对接。由此,从第二风道313排出的气流可以通过连通口1211b进入排气通道1211a,并沿着排气通道1211a 流向第二抽吸装置122,然后从第二排风口120排出。
如图14所示,在手持机体11安装在立式机体12上时,第一抽吸装置112可以位于除尘装置111的上方。由此,在立式操作状态下,可以拉近除尘装置111与地刷1212之间的距离,使得地刷1212吸入的含尘气流可以更加快捷、有效地送入除尘装置111,降低气流损失和气流泄漏,提高立式操作状态的清洁效果。
此外,如图18所示,第一抽吸装置112处可以设有第一排风口110,经第一抽吸装置112抽吸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排风口110排出到外界环境中,从而当第一风道312的出口与第一抽吸装置112连通时,第一风道312的出口可以与清洁设备1外的大气连通。由此,从第一风道312排出的气流可以流向第一抽吸装置112,然后从第一排风口110排出。另外,除尘装置111与地刷1212的连接方式不限,例如在图16所示的示例中,立式机体12可以具有设在推杆1211上的底座124,第二供电装置123可以设在底座124上,且底座124内限定出供气通道1241,底座124上具有供气口1242,供气通道1241的一端与供气口1242 连通、另一端通过接管125等与地刷1212的吸尘口12120连通。
当将手持机体11安装在立式机体12上时,底座124支撑在手持机体11的底部,除尘装置111的脏空气入口与供气口1242连通,从而在第一抽吸装置112和第二抽吸装置122 中的至少一个工作时,从地刷1212的吸尘口12120吸入的含尘气流可以通过接管125进入到供气通道1241内,然后通过供气口1242流入除尘装置111。此外,除尘装置111上可以具有吸气管段1110,吸气管段1110的出口与除尘装置111的脏空气入口连通,当将手持机体11安装在立式机体12上时,吸气管段1110插配到底座124内,以使吸气管段1110的入口与供气口1242对准连通,从而可以通过吸气管段1110使得供气口1242与除尘装置111 的脏空气入口连通。
如图14所示,除尘装置111可以包括:杯壳和设在杯壳内的旋风分离器(图未示出旋风分离器,旋风分离器可以为一级旋风分离器或多级旋风分离器),当手持机体11安装在立式机体12上时,除尘装置111的纵轴线L1(即旋风分离器的轴线、或者说旋风分离时气流旋转所绕的轴线)可以线沿竖向延伸,第一抽吸装置112的纵轴线L2可以沿横向延伸。由此,在立式操作状态下,由于除尘装置111的纵轴线沿竖向延伸,从而可以提高除尘装置111的清洁效果,且由于第一抽吸装置112的纵轴线沿横向延伸,从而可以降低清洁设备1的整机重心,使清洁设备1的行驶更加平稳、不易倾倒,而且可以使得用户更加省力地操作。
可以理解的是,当除尘装置111包括杯壳和设在杯壳内的旋风分离器时,杯壳内的底部为集尘腔,进入杯壳内的气流可以在旋风分离器的作用下进行旋风分离,当除尘装置111 的纵轴线沿竖向延伸时,分离出的灰尘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可靠且有效地沉积在杯壳内底部的集尘腔内,分离出的气流可以有效地从杯壳内流出,从而可以提高除尘装置111的尘气分离效果,有效地改善气流将分离出的灰尘卷起的问题。
下面,参照图16-图18,简要描述清洁设备1在第一立式使用模式和第二立式使用模式下的气流走向。
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第一立式使用模式下,第二抽吸装置122运转,第一抽吸装置112停机,此时,风道切换阀3在气流作用下自动切换至:进风通道311与第二风道313 连通、与第一风道312隔断,此时如图16所示的实心箭头走向,从地刷1212吸入的含尘气流可以先进入到除尘装置111中进行旋风分离,分离出的灰尘沉积在除尘装置111中,分离出的气流进入到进风通道311内,然后通过第二风道313进入到推杆1211中,接着如图17所示的实心箭头走向,进入到推杆1211中的气流流向第二抽吸装置122,然后从第二抽吸装置122处的第二排风口120排放到环境中。
如图18所示,在第二立式使用模式下,第二抽吸装置122停机,第一抽吸装置112运转,此时,风道切换阀3在气流作用下自动切换至:进风通道311与第一风道312连通、与第二风道313隔断,此时如图18所示的实心箭头走向,从地刷1212吸入的含尘气流可以先进入到除尘装置111中进行旋风分离,分离出的灰尘沉积在除尘装置111中,分离出的气流进入到进风通道311内,然后通过第一风道312流向第一抽吸装置112,然后从第一抽吸装置112处的第一排风口110排放到环境中。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立式操作状态下,清洁设备还可以具备更多种立式使用模式,例如还可以包括第三立式使用模式,在第三立式使用模式下,第二接电结构与交流电源相连,第二抽吸装置122运转,第一供电装置113充电且驱动第一抽吸装置112运转,也就是说,在第三立式使用模式下,第一抽吸装置112和第二抽吸装置122均作为抽吸源进行吸尘工作,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整机的工作效果。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抽吸装置112和第二抽吸装置122同时工作时,清洁设备1可以不包括上文所述的风道切换阀3。
下面,参照图14-图1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清洁设备1。
清洁设备1包括:手持机体11和立式机体12,其中,手持机体11包括除尘装置111和第一抽吸装置112,第一抽吸装置112包括直流电机,手持机体11包括与第一抽吸装置112电连接的第一供电装置113,第一供电装置113包括充电电池;立式机体12包括机体组件121和第二抽吸装置122,第二抽吸装置122包括交流电机,立式机体12包括与第二抽吸装置122电连接的第二接电结构,第二抽吸装置122的功率大于第一抽吸装置112的功率。手持机体11与立式机体12可拆卸地相连,手持机体11安装在立式机体12上时,第一供电装置113中的充电电池与第二接电结构电连接。
清洁设备1具有手持操作状态和立式操作状态,其中,在手持操作状态下,手持机体 11从立式机体12上拆下,第一抽吸装置112运转以使除尘装置111吸入气流并除尘;在立式操作状态下,手持机体11安装在立式机体12上。具体地,立式操作状态可以包括:第一立式使用模式和第二立式使用模式,在第一立式使用模式下,第二接电结构与交流电源相连,第二抽吸装置122运转,第一供电装置113充电且第一抽吸装置112停机;在第二立式使用模式下,第二接电结构不与电源相连,第二抽吸装置122停机,第一供电装置113 驱使第一抽吸装置112运转。
简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清洁设备1,通过安装一台较小功率的直流电机在手持机体11中,作为手持操作状态下的吸力源、以及第二立式使用模式下的吸力源,同时安装一台较大功率的交流电机在立式机体12中,作为第一立式使用模式下的吸力源。
由此,当清洁设备1切换为第一立式使用模式时,采用较大功率的交流电机作为整机的吸力源,从地刷1212吸入的带有灰尘的气流直接进入除尘装置111中对空气进行净化处理,从而整机可以表现出较大的吸力和吸功,提供更强的立式清洁能力。当将手持机体11与立式机体12分离后,手持机体11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手持机单独使用,由于此时单独使用的手持机体11所携带的直流电机的功率较小,从而使得手持机体11更加轻便,有利于手持或手提操作,使用体验更佳。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切换阀并不限于应用在上述实施例的清洁设备中。例如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图未示出该示例),机体还可以包括:手持机体、卧式机体和立式机体,手持机体与卧式机体可拆卸地相连,卧式机体与立式机体可拆卸地相连,除尘装置和第一抽吸装置均集成在手持机体上,第二抽吸装置集成在卧式机体上。根据上文详述的实施例,可以理解风道切换阀3在本实施例中的应用,这里不作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用于清洁设备的风道切换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阀体,所述阀体内具有进风通道、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均连通至所述进风通道;
阀门,所述阀门设在所述阀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处;
转轴,所述转轴设在所述阀门与所述阀体之间以使所述阀门相对所述阀体可转动;
其中,所述风道切换阀构造成:
在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压小于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气压时,所述阀门朝向打开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关闭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的第一位置转动;
在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气压小于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压时,所述阀门朝向打开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关闭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的第二位置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清洁设备的风道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交汇相接于交接点,所述转轴设在所述交接点处,所述阀门包括分布在所述转轴两侧的第一阀部和第二阀部,所述第一阀部用于开关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所述第二阀部用于开关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清洁设备的风道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切换阀还包括:第一密封止抵件和第二密封止抵件中的至少一个,其中,
所述第一密封止抵件围绕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设置,所述第一阀部位于所述第一风道内且在所述第一密封止抵件的远离所述进风通道的一侧转动,在所述阀门转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阀部止抵于所述第一密封止抵件以关闭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
所述第二密封止抵件围绕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设置,所述第二阀部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内且在所述第二密封止抵件的远离所述进风通道的一侧转动,在所述阀门转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阀部止抵于所述第二密封止抵件以关闭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清洁设备的风道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部和所述第二阀部中的至少一个为平板阀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清洁设备的风道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阀片与所述转轴直接相连、或者通过回折件相连,所述回折件包括第一段部和第二段部,所述第一段部与所述第二段部垂直,所述第一段部的远离所述第二段部的一端与所述转轴相连,所述第二段部的远离所述第一段部的一端与所述平板阀片相连,所述第一段部与所述平板阀片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清洁设备的风道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风道段沿第一直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风道段沿第二直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与所述第二直线方向的夹角a满足:0°≤a≤18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清洁设备的风道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a满足:a=90°,所述第一阀部和所述第二阀部均为平板阀片,所述第一阀部与所述第二阀部平行或共面。
8.一种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除尘装置、第一抽吸装置、第二抽吸装置、和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清洁设备的风道切换阀,所述进风通道连通在所述除尘装置的下游,所述第一抽吸装置连通在所述第一风道的下游,所述第二抽吸装置连通在所述第二风道的下游。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066904.0U CN209294466U (zh) | 2018-12-10 | 2018-12-10 | 用于清洁设备的风道切换阀和具有其的清洁设备 |
PCT/CN2019/124099 WO2020119651A1 (zh) | 2018-12-10 | 2019-12-09 | 清洁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066904.0U CN209294466U (zh) | 2018-12-10 | 2018-12-10 | 用于清洁设备的风道切换阀和具有其的清洁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294466U true CN209294466U (zh) | 2019-08-23 |
Family
ID=67657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2066904.0U Active CN209294466U (zh) | 2018-12-10 | 2018-12-10 | 用于清洁设备的风道切换阀和具有其的清洁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294466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119651A1 (zh) * | 2018-12-10 | 2020-06-18 |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清洁设备 |
CN112944472A (zh) * | 2021-03-09 | 2021-06-1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风空调室内机、新风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
CN113069150A (zh) * | 2021-03-11 | 2021-07-06 | 上海修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旋切取样装置与活检取样系统 |
CN113564880A (zh) * | 2020-04-29 | 2021-10-29 |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 滚筒洗衣机 |
CN114183247A (zh) * | 2021-12-13 | 2022-03-15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 一种灵活自适应高效排尘燃气轮机进气过滤系统及过滤方法 |
-
2018
- 2018-12-10 CN CN201822066904.0U patent/CN20929446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119651A1 (zh) * | 2018-12-10 | 2020-06-18 |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清洁设备 |
CN113564880A (zh) * | 2020-04-29 | 2021-10-29 |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 滚筒洗衣机 |
CN112944472A (zh) * | 2021-03-09 | 2021-06-1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风空调室内机、新风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
CN113069150A (zh) * | 2021-03-11 | 2021-07-06 | 上海修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旋切取样装置与活检取样系统 |
CN114183247A (zh) * | 2021-12-13 | 2022-03-15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 一种灵活自适应高效排尘燃气轮机进气过滤系统及过滤方法 |
CN114183247B (zh) * | 2021-12-13 | 2023-12-08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 一种灵活自适应高效排尘燃气轮机进气过滤系统及过滤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294466U (zh) | 用于清洁设备的风道切换阀和具有其的清洁设备 | |
CN109464063A (zh) | 清洁设备 | |
CN207384196U (zh) | 吸尘器 | |
CN209404611U (zh) | 手持式吸尘器、手持式吸尘器组合件、推杆式吸尘器 | |
CN209315734U (zh) | 清洁设备 | |
KR100730952B1 (ko) | 핸디청소기 일체형 진공청소기 | |
US20080172821A1 (en) | Vacuum cleaner | |
CN209404612U (zh) | 手持式吸尘器及其组合件、推杆式吸尘器 | |
WO2005084511B1 (en) | Vacuum cleaner with detachable cyclonic vacuum module | |
CN101288572A (zh) | 用于真空吸尘器的马达、风扇和过滤器装置 | |
CN111481099B (zh) | 清洁设备 | |
JP6489893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CN205268048U (zh) | 一种手持吸尘器 | |
CN110367874A (zh) | 清洁装置 | |
CN207520089U (zh) | 吸尘器及吸尘机器人 | |
JP2001112681A (ja) | 充電式電気掃除機 | |
CN208973655U (zh) | 手持式吸尘器 | |
CN208510931U (zh) | 手持式吸尘器 | |
CN108968797A (zh) | 清洁设备 | |
CN207444897U (zh) | 抽吸喷嘴及具备其的吸尘器 | |
JP7433951B2 (ja) | 手で操縦される電動工具によって生成された含塵空気を濾過するためのフィルタ配置構成、並びに手で操縦される電動工具とそのようなフィルタ配置構成とを含む電動工具配置構成 | |
CN110123200A (zh) | 吸尘器 | |
CN1162120C (zh) | 电气吸尘器 | |
KR20030016807A (ko) | 합체형 진공 청소기 | |
CN209269536U (zh) | 一种手提式枪形吸尘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