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85847U - 骶骨假体 - Google Patents

骶骨假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85847U
CN209285847U CN201822132622.6U CN201822132622U CN209285847U CN 209285847 U CN209285847 U CN 209285847U CN 201822132622 U CN201822132622 U CN 201822132622U CN 209285847 U CN209285847 U CN 2092858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ortion
prosthese
hole
arm
support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3262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明辉
陈建庭
瞿东滨
朱青安
陆国赞
朱纬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China Titanium Three-Dimensional Material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China Titanium Three-Dimensional Material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China Titanium Three-Dimensional Material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China Titanium Three-Dimensional Material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13262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858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858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858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骶骨假体,该骶骨假体,包括假体本体,所述假体本体设置有左侧的第一连接部和右侧的第二连接部,所述假体本体中部还设置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三连接部的连接面上设置有凸出的卡齿,所述假体本体还设置有至少三个固定孔。本实用新型通过骶骨假体,实现骶骨重建。

Description

骶骨假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造假体,特别是一种骶骨假体。
背景技术
骶骨是人体骨头连接一块重要骨头,其连接上半身脊椎以及下半身的髂骨,是支撑人体的重要骨头,但是由于病变如肿瘤,对于骶骨原发恶性肿瘤部分低位转移性肿瘤,采取大块完整切除,导致骶骨的支撑强度不够,所以要重建骶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骶骨假体,实现骶骨重建。
其技术方案如下:
骶骨假体,包括假体本体,所述假体本体设置有左侧的第一连接部和右侧的第二连接部,所述假体本体中部还设置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三连接部的连接面上设置有凸出的卡齿,所述假体本体还设置有至少三个固定孔。
所述假体本体设置有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相交,相交处形成夹角,在俯视方向下所述夹角内角一侧为第一侧面,外角一侧为第二侧面。
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各有一个自由端,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臂部的自由端,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臂部的自由端,所述第三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相交处上端面。
所述固定孔包括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开设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并斜向贯穿至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连接孔开设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并斜向贯穿至所述第一侧面。
所述第一臂部上设置有两个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其中一个开设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连接面上,另一个开设在所述第一臂部的所述第二侧面上;所述第二臂部上设置有两个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其中一个开设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面上,另一个开设在所述第二臂部的所述第二侧面上。
所述固定孔包括两个第一连接孔和两个第二连接孔,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孔呈上下排布,开设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并斜向贯穿至所述第一侧面或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连接处上;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孔呈上下排布,开设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并斜向贯穿至所述第一侧面或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处上。
所述第一螺纹孔和所述第一连接孔的轴线在空间上为异面交叉直线;所述第二螺纹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的轴线在空间上为异面交叉直线。
所述固定孔包括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孔开设在所述第三连接部上,所述第三连接孔斜向下贯穿所述第一侧面。
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卡齿的根部排列轨迹呈圆弧状,且位于上部的所述卡齿的根部由所述第一侧面向所述第二侧面倾斜;位于下部的所述卡齿的根部由所述第二侧面向所述第一侧面倾斜。
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部的所述卡齿的根部,向所述第一侧面的中心倾斜。
所述假体本体包括一个框体,所述框体设有填充体,所述填充体具有密布微孔结构,且部分填充体裸露于框架外。
所述框体设置有至少三个延伸的端部,分别延伸到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连接面、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面和所述第三连接部的连接面。
所述微孔的直径为0.2mm至2mm。
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第一侧面方向的侧上部均设置有辅助孔。
骶骨假体安装系统,包括安装支架及前述任一骶骨假体,所述安装支架包括架体,所述架体具有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和第三支臂,其中,第一支臂上设有假体部、第三支臂上设有定位部、第二支臂上设有假体部或定位部,支架与骶骨假体连接,且所述假体部连接所述假体本体,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固定孔相对应。
所述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和第三支臂均设有所述固定部及定位部。
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设置在支架的两侧,所述第三支臂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之间。
所述假体部包括第一假体固定部和第二假体固定部,所述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体和第二定位体,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上均设置有第一假体固定部和第二定位体,所述第三支臂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假体固定部和所述第一定位体。
所述第二定位体横截面为“C”型,所述第二定位体的轴线方向贯通,且沿所述第二定位体的轴线方向开有扩张槽,并贯穿所述第二定位体。
所述第二定位体上活动安装有导向筒。
所述第一定位体设置有贯通的通槽。
所述通槽开设在所述第一定位体的表面,且在背对所述第一假体固定部的一侧。
所述第三支臂包括第一组合臂和第二组合臂,所述第一定位体设置在所述第二组合臂上,所述第二假体固定部设置在第一组合臂上。
所述第一假体固定部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假体固定部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的末梢端部,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的末梢绕曲,对称地朝向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根部,且朝向所述第二假体固定部一侧。
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的末梢端直径逐渐变小。
所述第一假体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假体固定部均设置有配合面。
所述第一假体固定部的所述配合面设置有第一配合凸;所述第二假体固定部的所述配合面设置有第二配合凸。
骶骨假体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架体的假体部连接在假体本体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上,架体和假体本体形成组合体;将上述组合体放置到待安装的位置上;使用定位部定位,将钉体打进固定孔内;取出架体。
从第三连接孔取出架体的第二假体固定部,再将钉体打进第三连接孔。
在上述组合体放置到待安装的位置上,或使用第一定位体定位,将钉体打进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后,再通过第二定位体定位,将钉体打进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
需要说明的是:
卡齿的用于固位卡持,根部朝向是指卡持的作用方向;
上述左右位置关系是两者相对位置的描述;
内角指的是角度较小的角,外角指的是角度较大的角;
异面交叉直线指在空间上不交叉,在其中一个平面视角上为交叉直线;
配合面是面接触,接触面积大。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1、骶骨假体作为手术用假体,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在人体的髂骨上,然后将第三连接部连接在脊椎上,使假体本体实现骶骨的功能,其中再利用定位孔进行固定连接,由于假体本体使用时会受到压力作用,所以在连接面上设置有凸出的卡齿,利用卡齿卡持在人体骨头上,不仅能承受更大的作用力而且还可以防止假体本体发生移位问题,从而实现骶骨的重建。
2、因为人体骨头具有生理弧度,所以将假体本体设置的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相交而且还形成夹角,满足实际受力的作用方向。
3、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的自由端可以设置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满足使用功能上的需求,而且设置在自由端不会受其他结构的阻挡,使连接更加方便,因为第三连接部设置在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相交处上端面,保证了第三连接部的位置在于假体本体的中部,所以也符合人体骨骼的对称性。
4、第一连接孔以及第二连接孔用于连接固定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而且斜向贯穿至第一侧面,因为安装时第一侧面所在的一侧没有人体骨骼的阻挡,第二侧面所在一侧有骨骼,所以不仅为了安装方便还满足安装需要连接在骨头上的需求。
5、在第一臂部上设置有两个第一螺纹孔,可以通过钉体穿过骨骼,然后连接到螺纹孔上,而且还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开设在第一连接部的连接面上,另一个开设在所述第一臂部的第二侧面上,所以两个螺纹孔的具有一定的距离,两个第一螺纹孔两点成线,更加稳固;同理在第二臂部上设置有两个第二螺纹孔。
6、此处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各设置有两个,而且上下排布,与两个第一螺纹孔和两个第二螺纹孔的左右排布固定假体本体,所以假体本体的连接牢固。
7而且第一螺纹孔和第一连接孔的轴线在空间上轴线为异面交叉直线,在空间上呈现异面交错的形态,使得连接上更加牢固,在不同方位上有连接,所以假体本体连接的稳定性进一步地增强。
8、第三连接孔开设在所述第三连接部上,将第三连接部与人体脊椎连接后进行固定,所以通过第三连接孔进行连接,而且穿至第一侧面没有人体骨骼的阻挡,容易安装。
9、因为假体本体安装上后,人体脊椎作用在第三连接部上,而第三连接部与两侧支撑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在第三连接部受力向下移动时会使得假体本体整体有一个转动趋势,而且转动的旋转轴为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连线。所以为了克服此旋转趋势,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卡齿的根部排列轨迹呈圆弧状,且位于上部的所述卡齿的根部由所述第一侧面向所述第二侧面倾斜;位于下部的所述卡齿的根部由所述第二侧面向所述第一侧面倾斜,使得旋转趋势在卡齿的作用下抵消或减弱,所以可以使得假体本体在人体受力时具有更多的结构提供强度支撑。
10、因为在假体本体安装上后,人体脊椎因为生理曲度和作用力,使得人体脊椎具有一个向假体本体第二侧面滑动的趋势。所以设置在第三连接部的卡齿的根部,向第一侧面的中心倾斜,利用卡齿的作用抵消或减弱此向外的趋势,使得假体本体不会移位。
11、假体本体包括一个框体,所述框体设有填充体,假体需要受力,所以设置有一个框体,起到一个总承受力的作用,又因为安装在人体内部所以需要假体本体要与人体肌肉组织等粘附等,所以在框体设有填充体,而且填充体为密布的微孔结构,并且部分裸露在框体外,使得人体肌肉等组织进行粘附,还能减轻假体本体的重量,符合人体的骨骼形态。
12、因为框体起到假体本体受力作用,所以在假体本体的三个受力部分,即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均有框体的延伸端部,起到受力作用。
13、填充体的微孔微孔的直径为0.2mm至2mm,便于粘附肌肉组织等。
14、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在第一侧面方向的侧上部均设置有辅助孔,使得安装时实现一个辅助定位作用。
15、架体设置的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和第三支臂,利用设置在支臂上的假体部连接假体本体,定位部实现固定孔的对应关系,然后实现连接,所以利用架体进行辅助安装,实现了准确定位的目的。
16、根据使用不同,可以在述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和第三支臂均设有所述固定部及定位部,相互配合的关系,便于精确定位安装。
17、将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设置在支架的两侧,第三支臂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之间,利用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上的假体部连接假体本体,形成组合体,方便后续安装。
18、假体部包括第一假体固定部和第二假体固定部,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体和第二定位体,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上均设置有第一假体固定部和第二定位体,第一假体固定部连接在假体本体的两侧,第二定位体与第一螺纹孔或第二螺纹孔相互对应,第二定位体定位钉体打进第一螺纹孔或第二螺纹孔;第三支臂上设置有第二假体固定部和第一定位体,第二假体固定部连接假体本体的中部位置,然后第一定位体和第一连接孔或第二连接孔相互对应,第一定位体进行钉体定位,打进第一连接孔或第二连接孔,实现固定,然后取出第二假体固定部,第三连接孔露出,再将钉体通过第三连接孔打入假体本体,巧妙的利用第二假体固定部进行固定假体本体,取出后又裸露出第三连接孔。
19、将第二定位体横截面为“C”型,利用扩张槽实现第二定位体的大小可调,适应不同的钉体。
20、通过在第二定位体上设置有导向筒,将钉体通过导向筒再穿过骨骼后与第一螺纹孔或第二螺纹孔进行连接,起到的到导向更加精确,而且还可以通过导向筒的设置大小不同,实现钉体的安装大下不同。
21、第二定位体上设置的贯通的通槽进行引导钉体打进第一连接孔或第二连接孔。
22、将通槽开设在所述第一定位体的表面,且在背对第一假体固定部的一侧,因为背对第一假体固定部的一侧没有骨骼阻挡以及其他组织阻挡,而且安装时由于操作空间有限,所以从侧面放进钉体,无需过多的安装空间,所以操作安装方便。
23、将第三支臂设置成组合式的结构,具体包括第一组合臂和第二组合臂,利用分体结构可以通过分步组装的方式进行组装,而且在连接好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后再将第二组合臂拆卸下来进行取出,再拆卸下来第一组合臂,使得第三连接孔露出,再连接第三连接孔,分体结构还能方便取出。
24、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的末梢端部弯曲,可以避开人体骨骼,又能实现定位和固定的功能,而且绕曲的向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根部,为了使末梢端部连接到假体本体。
25、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的末梢端直径逐渐变小,因为末梢端接近人体骨骼所在位置,所以尺寸做小有利于放置。
26、设置在固定部上设置有配合面,利用配合面与假体本体配合,实现面接触的配合,所以更加稳固。
27、在第一假体固定部的配合面设置有第一配合凸,利用第一配合凸与辅助孔进行固定位,使得固定更加稳固;第二假体固定部的配合面设置有第二配合凸,第二配合凸与第三连接孔配合,当取出第二假体固定部后,第三连接孔裸露,然后再将钉体打进第三连接孔,巧妙的通过第三连接孔实现定位和连接固定的两个作用。
28、首先是在体外将架体和假体本体连接起来,通过假体部连接然后使得架体和假体组成组合体,此时的组合体的位置关系以及相互固定,所以再使用定位部将钉体打进固定孔,所以在安装过程中安装位置已经明确,无需重新定位,所以安装精度增加以及安装时间减少,节省医生的手术时间以及降低患者的手术风险。
29、因为第二假体固定部在第三连接孔上固定,所以当取下第二假体固定部时,第三连接孔可以直接露出,所以巧妙的通过该设置在一个位置上实现定位和固定。
30、钉体打进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后已对假体本体进行初步定位,然后再进行将钉体打进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进行固钉,多方位固定,使得假体本体固定效果好,而且相比于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定位,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的定位更加容易,所以先对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固定,后对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骶骨假体方向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骶骨假体方向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骶骨假体方向三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安装支架方向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安装支架方向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组合臂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组合臂和骶骨假体连接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安装支架和骶骨假体连接配合使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卡齿设置的平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假体本体;11、第一臂部;12、第一臂部;13、框体;14、填充体;101、第一连接部;1011、辅助孔;102、第二连接部;103、第三连接部;104、卡齿;105、固定孔;1051、第一连接孔;1052、第二连接孔;1053、第三连接孔;106、第一侧面;107、第二侧面;108、第一螺纹孔;109、第二螺纹孔; 20、架体;21、第一支臂;22、第二支臂;23、第三支臂;231、第一组合臂;232、第二组合臂;24、假体部;241、第一假体固定部;242、第二假体固定部;243、配合面;244、第一配合凸;245、第二配合凸;25、定位部;251、第一定位体;252、第二定位体;253、导向筒;254、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8所示,骶骨安装系统包括骶骨假体及安装支架。
如图1至图3所示,骶骨假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假体本体10,所述假体本体10设置有左侧的第一连接部101和右侧的第二连接部102,所述假体本体 10中部还设置有第三连接部103,所述第一连接部101、所述第二连接部102 以及所述第三连接部103的连接面上设置有凸出的卡齿104,所述假体本体10 还设置有至少三个固定孔105。其中所述假体本体10设置有第一臂部11和第一臂部12,所述第一臂部11和所述第一臂部12相交,相交处形成夹角,在俯视方向下所述夹角内角一侧为第一侧面106,外角一侧为第二侧面107。
具体地,所述第一臂部11和所述第一臂部12各有一个自由端,所述第一连接部101设置在所述第一臂部11的自由端,所述第二连接部102设置在所述第一臂部12的自由端,所述第三连接部103设置在所述第一臂部11和所述第一臂部12相交处上端面。
如图1所示,所述固定孔105包括第一连接孔1051和第二连接孔1052,所述第一连接孔1051开设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01上,并斜向贯穿至所述第一侧面106;所述第二连接孔1052开设在所述第二连接部102上,并斜向贯穿至所述第一侧面106。并在所述第一臂部11上设置有两个第一螺纹孔108,所述第一螺纹孔108其中一个开设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01的连接面上,另一个开设在所述第一臂部11的所述第二侧面107上;所述第一臂部12上设置有两个第二螺纹孔109,所述第二螺纹孔109其中一个开设在所述第二连接部102的连接面上,另一个开设在所述第一臂部12的所述第二侧面107上。如图1和图3 所示,所述固定孔105包括第三连接孔1053,所述第三连接孔1053开设在所述第三连接部103上,所述第三连接孔1053斜向下贯穿所述第一侧面106。第三连接孔1053连接在人体脊椎上。
为了固定更加稳定,所述固定孔105包括两个第一连接孔1051和两个第二连接孔1052,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孔1051呈上下排布,开设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01上,并斜向贯穿至所述第一侧面106或所述第一侧面106和所述第一连接部101的连接处上;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孔1052呈上下排布,开设在所述第二连接部102上,并斜向贯穿至所述第一侧面106或所述第一侧面106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02的连接处上。使得所述第一螺纹孔108和所述第一连接孔1051 的轴线在空间上为异面交叉直线;所述第二螺纹孔109和所述第二连接孔1052的轴线在空间上为异面交叉直线。
如图9所示,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0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02的所述卡齿104的根部排列轨迹呈圆弧状,且位于上部的所述卡齿104的根部由所述第一侧面106向所述第二侧面107倾斜;位于下部的所述卡齿104的根部由所述第二侧面107向所述第一侧面106倾斜。此处的设置为优选设置,因为假体本体10安装上后,人体脊椎作用在第三连接部103上,而第三连接部103与两侧支撑的第一连接部101和第二连接部102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在第三连接部103受力向下移动时会使得假体本体10整体有一个转动趋势,而且转动的旋转轴为第一连接部101和第二连接部102的连线。所以为了克服此旋转趋势利用卡齿104的卡持,起到受力作用。
如图3所示,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部103的所述卡齿104的根部,向所述第一侧面106的中心倾斜。同理,利用卡齿104的卡持,起到受力作用。
如图3所示,所述假体本体10包括一个框体13,所述框体13设有填充体 14,所述填充体14具有密布微孔结构,且部分填充体14裸露于框架外,所述框体13设置有至少三个延伸的端部,分别延伸到所述第一连接部101的连接面、所述第二连接部102的连接面和所述第三连接部103的连接面,所述微孔的直径为0.2mm至2mm。
此外,所述第一连接部101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102在所述第一侧面106 方向的侧上部均设置有辅助孔1011,用于后续安装定位用。
如图4至图8所示,骶骨假体安装系统,包括安装支架及骶骨假体,所述安装支架包括架体20,所述架体20具有第一支臂21、第二支臂22和第三支臂23,其中,第一支臂21上设有假体部24、第三支臂23上设有定位部25、第二支臂22上设有假体部24或定位部25,支架与骶骨假体连接,且所述假体部24连接所述假体本体10,所述定位部25与所述固定孔105相对应。
所述第一支臂21、第二支臂22和第三支臂23均设有所述固定部及定位部 25。所述第一支臂21和所述第二支臂22设置在支架的两侧,所述第三支臂23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臂21和所述第二支臂22之间。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假体部24包括第一假体固定部241和第二假体固定部242,所述定位部25包括第一定位体251和第二定位体252,所述第一支臂21和所述第二支臂22上均设置有第一假体固定部241和第二定位体252,所述第三支臂23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假体固定部242和所述第一定位体251。其中,所述第二定位体252横截面为“C”型,所述第二定位体252的轴线方向贯通,且沿所述第二定位体252的轴线方向开有扩张槽,并贯穿所述第二定位体252,所述第二定位体252上活动安装有导向筒253。此外,所述第一定位体251设置有贯通的通槽254,所述通槽254开设在所述第一定位体251的表面,且在背对所述第一假体固定部241的一侧。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三支臂23包括第一组合臂231和第二组合臂232,所述第一定位体251设置在所述第二组合臂232上,所述第二假体固定部242设置在第一组合臂231上。其中第一组合臂231上设置有连接位,通过连接位将第二组合臂232安装上。
如图4和图5所示,定部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假体固定部241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支臂21和所述第二支臂22的末梢端部,所述第一支臂21和所述第二支臂22的末梢绕曲,对称地朝向所述第一支臂21和所述第二支臂22 根部,且朝向所述第二假体固定部242一侧,所述第一支臂21和所述第二支臂22的末梢端直径逐渐变小。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假体固定部241和所述第二假体固定部242均设置有配合面243,所述第一假体固定部241的所述配合面243设置有第一配合凸 244;所述第二假体固定部242的所述配合面243设置有第二配合凸245。
本实施例所述骶骨安装系统的骶骨假体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架体20的假体部24连接在假体本体10的第一连接部101和第二连接部102上,架体20和假体本体10形成组合体;将上述组合体放置到待安装的位置上;使用定位部25定位,将钉体打进固定孔105内;取出架体20。
进一步地,从第三连接孔1053取出架体20的第二假体固定部242,再将钉体打进第三连接孔1053。
此外,在上述组合体放置到待安装的位置上,或使用第一定位体251定位,将钉体打进第一连接孔1051和第二连接孔1052后,再通过第二定位体252定位,将钉体打进第一螺纹孔108和第二螺纹孔109。
附图3展示出框体13和填充体14,并非指只有该视角下才能看到框体13 和填充体14,图3中填充体14为网格示意部分,框体13为网格内部结构以及第一连接部101、第二连接部102和第三连接部103。
本实施例的优点:
1、骶骨假体作为手术用假体,将第一连接部101和第二连接部102连接在人体的髂骨上,然后将第三连接部103连接在脊椎上,使假体本体10实现骶骨的功能,其中再利用定位孔进行固定连接,由于假体本体10使用时会受到压力作用,所以在连接面上设置有凸出的卡齿104,利用卡齿104卡持在人体骨头上,不仅能承受更大的作用力而且还可以防止假体本体10发生移位问题,从而实现骶骨的重建。
2、因为人体骨头具有生理弧度,所以将假体本体10设置的第一臂部11 和第一臂部12相交而且还形成夹角,满足实际受力的作用方向。
3、第一臂部11和第一臂部12的自由端可以设置第一连接部101以及第二连接部102,满足使用功能上的需求,而且设置在自由端不会受其他结构的阻挡,使连接更加方便,因为第三连接部103设置在第一臂部11和第一臂部 12相交处上端面,保证了第三连接部103的位置在于假体本体10的中部,所以也符合人体骨骼的对称性。
4、第一连接孔1051以及第二连接孔1052用于连接固定第一连接部101 和第二连接部102,而且斜向贯穿至第一侧面106,因为安装时第一侧面106 所在的一侧没有人体骨骼的阻挡,第二侧面107所在一侧有骨骼,所以不仅为了安装方便还满足安装需要连接在骨头上的需求。
5、在第一臂部11上设置有两个第一螺纹孔108,可以通过钉体穿过骨骼,然后连接到螺纹孔上,而且还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开设在第一连接部101的连接面上,另一个开设在所述第一臂部11的第二侧面107上,所以两个螺纹孔的具有一定的距离,两个第一螺纹孔108两点成线,更加稳固;同理在第一臂部12上设置有两个第二螺纹孔109。
6、此处第一连接孔1051和第二连接孔1052各设置有两个,而且上下排布,与两个第一螺纹孔108和两个第二螺纹孔109的左右排布固定假体本体10,所以假体本体10的连接牢固。
7而且第一螺纹孔108和第一连接孔1051的轴线在空间上轴线为异面交叉直线,在空间上呈现异面交错的形态,使得连接上更加牢固,在不同方位上有连接,所以假体本体10连接的稳定性进一步地增强。
8、第三连接孔1053开设在所述第三连接部103上,将第三连接部103与人体脊椎连接后进行固定,所以通过第三连接孔1053进行连接,而且穿至第一侧面106没有人体骨骼的阻挡,容易安装。
9、因为假体本体10安装上后,人体脊椎作用在第三连接部103上,而第三连接部103与两侧支撑的第一连接部101和第二连接部102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在第三连接部103受力向下移动时会使得假体本体10整体有一个转动趋势,而且转动的旋转轴为第一连接部101和第二连接部102的连线。所以为了克服此旋转趋势,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0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02的所述卡齿104的根部排列轨迹呈圆弧状,且位于上部的所述卡齿104的根部由所述第一侧面106向所述第二侧面107倾斜;位于下部的所述卡齿104的根部由所述第二侧面107向所述第一侧面106倾斜,使得旋转趋势在卡齿104的作用下抵消或减弱,所以可以使得假体本体10在人体受力时具有更多的结构提供强度支撑。
10、因为在假体本体10安装上后,人体脊椎因为生理曲度和作用力,使得人体脊椎具有一个向假体本体10第二侧面107滑动的趋势。所以设置在第三连接部103的卡齿104的根部,向第一侧面106的中心倾斜,利用卡齿104 的作用抵消或减弱此向外的趋势,使得假体本体10不会移位。
11、假体本体10包括一个框体13,所述框体13设有填充体14,假体需要受力,所以设置有一个框体13,起到一个总承受力的作用,又因为安装在人体内部所以需要假体本体10要与人体肌肉组织等粘附等,所以在框体13设有填充体14,而且填充体14为密布的微孔结构,并且部分裸露在框体13外,使得人体肌肉等组织进行粘附,还能减轻假体本体10的重量,符合人体的骨骼形态。
12、因为框体13起到假体本体10受力作用,所以在假体本体10的三个受力部分,即第一连接部101、第二连接部102、第三连接部103,均有框体 13的延伸端部,起到受力作用。
13、填充体14的微孔微孔的直径为0.2mm至2mm,便于粘附肌肉组织等。
14、第一连接部101以及第二连接部102在第一侧面106方向的侧上部均设置有辅助孔1011,使得安装时实现一个辅助定位作用。
15、架体20设置的第一支臂21、第二支臂22和第三支臂23,利用设置在支臂上的假体部24连接假体本体10,定位部25实现固定孔105的对应关系,然后实现连接,所以利用架体20进行辅助安装,实现了准确定位的目的。
16、根据使用不同,可以在述第一支臂21、第二支臂22和第三支臂23 均设有所述固定部及定位部25,相互配合的关系,便于精确定位安装。
17、将第一支臂21和第二支臂22设置在支架的两侧,第三支臂23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臂21和所述第二支臂22之间,利用第一支臂21和第二支臂22 上的假体部24连接假体本体10,形成组合体,方便后续安装。
18、假体部24包括第一假体固定部241和第二假体固定部242,定位部 25包括第一定位体251和第二定位体252,第一支臂21和第二支臂22上均设置有第一假体固定部241和第二定位体252,第一假体固定部241连接在假体本体10的两侧,第二定位体252与第一螺纹孔108或第二螺纹孔109相互对应,第二定位体252定位钉体打进第一螺纹孔108或第二螺纹孔109;第三支臂23上设置有第二假体固定部242和第一定位体251,第二假体固定部242 连接假体本体10的中部位置,然后第一定位体251和第一连接孔1051或第二连接孔1052相互对应,第一定位体251进行钉体定位,打进第一连接孔1051 或第二连接孔1052,实现固定,然后取出第二假体固定部242,第三连接孔1053 露出,再将钉体通过第三连接孔1053打入假体本体10,巧妙的利用第二假体固定部242进行固定假体本体10,取出后又裸露出第三连接孔1053。
19、将第二定位体252横截面为“C”型,利用扩张槽实现第二定位体252 的大小可调,适应不同的钉体。
20、通过在第二定位体252上设置有导向筒253,将钉体通过导向筒253 再穿过骨骼后与第一螺纹孔108或第二螺纹孔109进行连接,起到的到导向更加精确,而且还可以通过导向筒253的设置大小不同,实现钉体的安装大下不同。
21、第二定位体252上设置的贯通的通槽254进行引导钉体打进第一连接孔1051或第二连接孔1052。
22、将通槽254开设在所述第一定位体251的表面,且在背对第一假体固定部241的一侧,因为背对第一假体固定部241的一侧没有骨骼阻挡以及其他组织阻挡,而且安装时由于操作空间有限,所以从侧面放进钉体,无需过多的安装空间,所以操作安装方便。
23、将第三支臂23设置成组合式的结构,具体包括第一组合臂231和第二组合臂232,利用分体结构可以通过分步组装的方式进行组装,而且在连接好第一连接孔1051和第二连接孔1052后再将第二组合臂232拆卸下来进行取出,再拆卸下来第一组合臂231,使得第三连接孔1053露出,再连接第三连接孔1053,分体结构还能方便取出。
24、第一支臂21和第二支臂22的末梢端部弯曲,可以避开人体骨骼,又能实现定位和固定的功能,而且绕曲的向第一支臂21和第二支臂22根部,为了使末梢端部连接到假体本体10。
25、第一支臂21和第二支臂22的末梢端直径逐渐变小,因为末梢端接近人体骨骼所在位置,所以尺寸做小有利于放置。
26、设置在固定部上设置有配合面243,利用配合面243与假体本体10 配合,实现面接触的配合,所以更加稳固。
27、在第一假体固定部241的配合面243设置有第一配合凸244,利用第一配合凸244与辅助孔1011进行固定位,使得固定更加稳固;第二假体固定部242的配合面243设置有第二配合凸245,第二配合凸245与第三连接孔1053 配合,当取出第二假体固定部242后,第三连接孔1053裸露,然后再将钉体打进第三连接孔1053,巧妙的通过第三连接孔1053实现定位和连接固定的两个作用。
28、首先是在体外将架体20和假体本体10连接起来,通过假体部24连接然后使得架体20和假体组成组合体,此时的组合体的位置关系以及相互固定,所以再使用定位部25将钉体打进固定孔105,所以在安装过程中安装位置已经明确,无需重新定位,所以安装精度增加以及安装时间减少,节省医生的手术时间以及降低患者的手术风险。
29、因为第二假体固定部242在第三连接孔1053上固定,所以当取下第二假体固定部242时,第三连接孔1053可以直接露出,所以巧妙的通过该设置在一个位置上实现定位和固定。
30、钉体打进第一连接孔1051和第二连接孔1052后已对假体本体10进行初步定位,然后再进行将钉体打进第一螺纹孔108和第二螺纹孔109进行固钉,多方位固定,使得假体本体10固定效果好,而且相比于第一螺纹孔108 和第二螺纹孔109定位,第一连接孔1051和第二连接孔1052的定位更加容易,所以先对第一连接孔1051和第二连接孔1052固定,后对第一螺纹孔108和第二螺纹孔109固定。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骶骨假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假体本体,所述假体本体设置有左侧的第一连接部和右侧的第二连接部,所述假体本体中部还设置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三连接部的连接面上设置有凸出的卡齿,所述假体本体还设置有至少三个固定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骶骨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假体本体设置有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相交,相交处形成夹角,在俯视方向下所述夹角内角一侧为第一侧面,外角一侧为第二侧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骶骨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包括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开设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并斜向贯穿至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连接孔开设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并斜向贯穿至所述第一侧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骶骨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部上设置有两个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其中一个开设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连接面上,另一个开设在所述第一臂部的所述第二侧面上;所述第二臂部上设置有两个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其中一个开设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面上,另一个开设在所述第二臂部的所述第二侧面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骶骨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包括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孔开设在所述第三连接部上,所述第三连接孔斜向下贯穿所述第一侧面。
6.如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骶骨假体,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卡齿的根部排列轨迹呈圆弧状,且位于上部的所述卡齿的根部由所述第一侧面向所述第二侧面倾斜;位于下部的所述卡齿的根部由所述第二侧面向所述第一侧面倾斜。
7.如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骶骨假体,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部的所述卡齿的根部,向所述第一侧面的中心倾斜。
8.如权利要求6所述骶骨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假体本体包括一个框体,所述框体设有填充体,所述填充体具有密布微孔结构,且部分填充体裸露于框体外。
9.如权利要求8所述骶骨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设置有至少三个延伸的端部,分别延伸到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连接面、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面和所述第三连接部的连接面。
10.如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骶骨假体,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第一侧面方向的侧上部均设置有辅助孔。
CN201822132622.6U 2018-12-18 2018-12-18 骶骨假体 Active CN2092858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32622.6U CN209285847U (zh) 2018-12-18 2018-12-18 骶骨假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32622.6U CN209285847U (zh) 2018-12-18 2018-12-18 骶骨假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85847U true CN209285847U (zh) 2019-08-23

Family

ID=67655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32622.6U Active CN209285847U (zh) 2018-12-18 2018-12-18 骶骨假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8584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81284A (zh) * 2018-12-18 2019-02-26 广州华钛三维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骶骨假体及其安装系统和安装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81284A (zh) * 2018-12-18 2019-02-26 广州华钛三维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骶骨假体及其安装系统和安装方法
CN109381284B (zh) * 2018-12-18 2023-11-14 广州华钛三维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骶骨假体及其安装系统和安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643131A1 (en) Tibial plateau leveling osteotomy plate
CN103169534A (zh) 胫骨平台后外侧解剖型锁定接骨板
CN109381284A (zh) 骶骨假体及其安装系统和安装方法
CN106175997B (zh) 一种人工枢椎支撑体
CN209285847U (zh) 骶骨假体
CN201888843U (zh) 肱骨全长解剖型锁定接骨板
CN209285845U (zh) 骶骨假体安装系统
CN110393612A (zh) 一种胫骨平台托和应用其的膝关节假体
CN107997857A (zh) 一种w型锁合膝关节胫骨构件
CN206964672U (zh) 一种接骨板
CN209285846U (zh) 手术辅助器械
CN111281536A (zh) 一种可截断腓骨重建颌骨缺损模型及其制作方法和应用
CN207785264U (zh) 一种肱骨近端骨板
CN109381283A (zh) 骶骨假体安装系统及安装方法
CN202397582U (zh) 胫骨平台后外侧解剖型锁定接骨板
CN203001092U (zh) 一种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配套固定防脱装置
CN205548660U (zh) 股骨颈骨折加压锁定内固定装置
CN208838131U (zh) 股骨内固定系统
CN207492805U (zh) 一种临床骨科手术用固定装置
CN206424183U (zh) 一种可调式胫骨定向装置
CN113197644A (zh) 一种胫骨远端前外侧接骨板
CN202191350U (zh) 胸锁关节解剖钢板
CN205494088U (zh) 人工环枢关节
CN201847761U (zh) 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
CN116035775B (zh) 锁骨假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